談到茶葉,對嗜喝茶的台灣人來說當然不陌生,台灣的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松柏長青茶、木柵鐵觀音、三峽龍井茶、阿里山珠露茶、高山茶、龍泉茶和日月潭紅茶等等都是享譽國際的。
英國人嗜茶,也是眾所皆知的。在英國,早餐喝的茶和下午茶的茶還有不同。英國人極重視下午茶,我弟在英國念大學時,常需要到學校的實驗室用車床等器具實做,有次他要把一個東西釘幾個洞,工作人員幫他釘到只剩最後一個時,剛好下午茶時間,原本只要一兩分鐘就搞定的,卻變得要等卅、卌分鐘等他們吃完回來才能把工作結束Orz
如果茶這中國人熟知的飲料沒傳入英國,很多事物的景象也許就會就和現在完全不同,雖然說歷史無法重來,可是搞不好沒有茶葉的貿易,中英就不會打鴉片戰爭(因為英國就不會為了把大量用在購買茶葉流失的白花花銀子賺回來,而賣中國鴉片賣到天朝暴走);如果沒有茶的提神醒腦,英國搞不好也不會產生工業革命,因為把啤酒當白開水喝的工作無法精細地操作機械;如果沒有因為拒繳英國茶葉稅而發生的波士頓茶葉事件(老美把英國貨輪上運載的342箱茶葉拋入海中),美國革命或許會以其他面貌展開。
自從讀了《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我就愛上了貿易打造的世界歷史,然後讀了胡椒貿易打造的世界史:《香料之王:胡椒的世界史與美味料理;關於人類的權力、貪婪和樂趣》(Pfeffer: Rezepte und Geschichten um Macht, Gier und Lust)和 《最嗆的貿易史:小小胡椒,打造世界經濟版圖》(Pepper: A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Spice),和青花瓷打造的世界史:《青花瓷的故事》(The Pilgrim Art: Cultures of Porcelain in World History)(請參見〈多元貿易打造的世界〉、〈辛辣刺激的香料之王〉、〈最嗆辣的貿易史〉和〈青花瓷的故事與傳奇〉)。
在尋找胡椒貿易的過程中,西方人開始擴展海權,大肆進軍美洲、非洲和亞洲進行殖民,新大陸的發現和發堀,也帶動了世界動植物物種的交流,《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1493: 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指出,原本彼此相隔的大陸產生混亂的交流與碰撞,稱之為「哥倫布大交換」(The Columbian Exchange)(請參見〈物種大交換丈量世界的1493年〉)。 哥倫布大交換也替兩個半球帶來了人口增加和多樣的新作物品種和牲畜。在當時的探險者將它們帶回歐亞大陸之後,原產自美洲的玉米、馬鈴薯、橡膠、辣椒、可可、菸草、花生、蕃茄、番石榴、木薯、木瓜、向日葵、番薯、四季豆、腰果、胡桃、香草便成為歐亞大陸的重要作物(請參見〈改變世界歷史並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
這一本《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基本上就是貿易打造的世界之茶葉版!不過《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和其他書籍不同的是,整本書基本上是圍繞在一個英國植物獵人羅伯.福鈞(Robert Fortune,1812–1880)的身邊打轉。
茶樹為(Camellia sinensis)山茶屬。中國曾幾乎壟斷茶葉。從前,中國栽茶、採茶,運用炒青等各種工序製茶並批發出口。 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把鴉片賣到中國,其收入再用來買茶。中國則將茶賺取的白銀,向印度來的英國商人買鴉片。這穩定的貿易關係持續了近兩百年。由於茶葉貿易被壟斷,茶葉在英國貴重到,人們泡完茶後,甚至捨不得把茶葉丟掉,拿來沾鹽跟奶油混著塗在麵包上吃XD
原本英國統治印度的經費就是靠販售鴉片,可是19世紀中期,英國為擴張印度西北邊疆領域,發動了一連串戰事,因此耗費巨資,無論在印度次大陸創造了多少獲利, 皆快速消耗殆盡。 當中國人的鴉片癮如瘟疫般擴散,中國欽差大臣林則徐奉命前往廣東通商港口,在1839年封鎖廣州十三行,銷毀了價值高達六百萬美元的鴉片。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1819-1901)為保住鴉片換茶的大好生意,遂派軍宣戰,中國不敵英國的船堅炮利,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不過英國政商界仍擔心,中國為了挽回面子,恐將准許國內合法生產鴉片。對英國而言,也不願再度發動戰爭,畢竟他們也只是想撈錢而已。
於是英國為了享盡所有好處,他們開始意識到必須有能力確保茶源。英國殖民的印度喜馬拉雅山區山海拔高,土壤肥沃,終年雲霧繚繞,茶樹不僅可獲水氣滋潤,也能避免驕陽炙曬,常結霜的氣候更能使茶湯清甜芬芳、層次分明、甘美飽滿,與中國頂級茶區頗相似。
英國東印度公司決定在印度喜馬拉雅山脈的地盤上自行種茶。若想在印度製茶,英國必須取得頂級茶樹的健康標本、數以千計的種子,及中國茶廠流傳數千年的知識 。過去英國人搞不清楚綠茶和紅茶是否是同一種茶樹,職業植物獵人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竊取製茶的機密。為了取得中國的茶樹,職業植物獵人要能深入產茶與製茶區。福鈞要在面臨海盜、不懷好意的當地人、險惡的環境,及不靠譜的旅伴等種種挑戰下,執行竊取茶樹及其相關知識的危險任務,為英國在印度打造茶葉霸業。
在當時長期閉關鎖國的中國,對外國人不友善的氣氛下,福鈞得先學會一些漢語,假扮成中國人,雇用不知靠不靠譜的當地人,冒著被識破乾洗的危險偷到茶樹種子後,還要歷經種子報銷的風險把它們運到印度去。在過程中,福鈞也發現中國人居然會為綠茶染色,這消息傳回英國後,英國人就吃喝紅茶了,順便還加糖消費來自美洲殖民地甘蔗園的產品。
《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用小說式的筆法,把福鈞在中國的歷險記寫得出神入化,結合知性和娛樂的旅程於一身。故事從1845年開始一直到1852年,故事場景就電影一樣從中國閩江、倫敦市東印度大樓、切爾西藥用植物園、上海、杭州、揚子江的綠茶廠、安徽省王家、加爾各答植物園、印度西北省薩哈蘭普爾、寧波、武夷山、浦城、喜馬拉雅 山、恩菲爾德皇家輕武器廠作切換,帶領讀者從英國鄉間一路逛到中國和印度。
《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讓讀者用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情來認識當時英國、中國和印度的風土民情,認識到國際貿易對歷史走向的巨大影響力,是本寓教於樂的歷史好書!讀了《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想必下次喝茶時,會對扭轉世界歷史的茶葉刮目相看了吧。
本文原刊登於The Sky of 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