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地圖大小事:這裡有龍-《地圖的歷史》

PanSci_96
・2014/08/18 ・166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53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學作品經常出現的惡龍形象(Photo Credit: Ardent Photography @ flickr |CC BY-ND 2.0)
Photo Credit: Ardent Photography @ flickr |CC BY-ND 2.0

在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上,博學多聞的專欄作家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談論阿拉伯之春的爆發,文章的開頭是這樣子的:「在中世紀時期,人們認為危險或是未知的區域經常在地圖上標有這樣的警語:『注意,這裡有龍。』製圖師肯定會對現在的中東地區也標上這樣一句話。」

很不錯的歷史譬喻,不過並非完全正確。「這裡有龍」這句話從未真正出現於歷史上著名的地圖裡。文學作品充斥著大量的諷刺、懷舊以及令人驚恐的字句,不過若想在中世紀或是黃金時期的地圖上找到這句話──例如大開本的荷蘭地圖集或是十五世紀至二十世紀之間最精細的德國或英國地圖──絕對是徒勞無功。「這裡有龍」是個地圖迷思,就像龍這種生物一般地神秘及奇妙,我們也許會納悶這整件事是怎麼發生的。

地圖上的留白看起來像是遺失了關鍵的資訊,於是我們放點東西進去來掩飾我們的羞愧:以特別大的字體標記國家名稱、介紹該國特殊植物的大段文字、來自製圖師關於新投影法的自豪留言。一度我們曾用另外一句話來描述尚未探險過的境域:「未知之地」(Terra Incognita)¹。

早期龍的活動,出現在埃布斯托夫十三世紀的地圖上。
早期龍的活動,出現在埃布斯托夫十三世紀的地圖上。

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很浪漫,但是你不可能擊敗動物,或是更美好一點,想像出來的野獸。在最早期的中世紀地圖上,一如我們先前看到過的,傾向於在他們傳授的道德訓誡裡描述可怕的事物,盛行的風氣是描繪水手們曾見過的最兇惡異常、最尖牙利鱗的魚類,還有當地狡詐的土著曾用來嚇唬勇敢無畏殖民者的最巨大、最醜惡的帶翼怪物。有時候這就像是關於中國的流言蜚語:一開始的動物是大象,接著變成長毛象,而到了倫敦或阿姆斯特丹的製圖師要繪製非洲或是亞洲地圖的時候,這個動物就變形成了夢魘一般的怪物。一般認為,在中國,這種流言蜚語很自然地會用該國最神聖的文化象徵來表現,亦即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裡有龍」這句話也許曾經出現在某個地球儀上,不過可能是因為詮釋與翻譯造成的結果。儘管出處與製作者不明,不過一般認為雷諾克斯地球儀(Lenox Globe)製作於一五○五年。它是個小型的中空雕刻銅球,直徑小於十二公分,紐約市立圖書館自豪地將之展示為已知中最早的「新世界」(Mundus Novus)地球儀。這個地球儀上我們所關心的重點是就在中國的赤道下方,以拉丁文標記的HIC SUNT DRACONES。這句話所指的可能是中國的龍,被認為是真實存在的生物。不過學者們也提出破壞想像的論點,認為這句話也可翻譯成「這裡有龍族人」,意指馬可波羅於其遊歷中所提到的龍族帝國中的食人族。

地圖上的龍圖案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數量多且壯觀。美國歷史學家艾琳.布萊克(Erin C. Blake)與友人將繪有龍圖案的早期地圖與地球儀(或者是相近於龍的圖案,例如吐舌的蠍子)整理出一份學術研究清單,其中也包括了先前所提過的一二六二年的詩篇集地圖,有隻龍在世界下方的區塊裡。布萊克也指出埃布斯托夫的地圖在東南非洲上標記了「Draco」這個字²。

布萊克也記錄了文學裡「這裡有龍」這句話的出現,而能確定的最早文獻,出現的時期晚得令人訝異:桃樂絲.榭爾斯(Dorothy L. Sayers)於一九二八年所著的短篇尋寶故事〈龍頭的博學冒險〉(The Learned Adventure of the Dragon’s Head),其中有個角色宣稱在一幅舊地圖上見過「這裡有龍」的文字³。也許這個角色真的見過。我們比較無知,所以才找不到。

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一般認為製圖學用語「未知之地」最早出現於托勒密的《地圖學》。
  2. Draco表拉丁文的「龍」。getImage1
  3. 〔作者註〕顯然桃樂絲.榭爾斯著迷於這句話,而且有跡可循。一九一八年在她的詩集《天主教故事與基督教歌謠》(Catholic Tales and Christian Songs)中寫有這樣的詞句,表達出一種或許人人都渴求的世界觀:「這裡有龍將屠,這裡有豐酬可得;若我們於探尋中消逝,何以,死亡竟如此微小!」

摘自 《地圖的歷史》,由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26 篇文章 ・ 233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圖形處理單元與人工智慧
賴昭正_96
・2024/06/24 ・6944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我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完全取代人類。如果人們能設計電腦病毒,那麼就會有人設計出能夠自我改進和複製的人工智慧。 這將是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大約在八十年前,當第一台數位計算機出現時,一些電腦科學家便一直致力於讓機器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但七十年後,還是沒有機器能夠可靠地提供人類程度的語言或影像辨識功能。誰又想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簡稱 AI)的能力最近十年突然起飛,在許多(所有?)領域的測試中擊敗了人類,正在改變各個領域——包括假新聞的製造與散佈——的生態。

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簡稱 GPU)是這場「人工智慧」革命中的最大助手。它的興起使得九年前還是個小公司的 Nvidia(英偉達)股票從每股不到 $5,上升到今天(5 月 24 日)每股超過 $1000(註一)的全世界第三大公司,其創辦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台南的黃仁勳(Jenson Huang)也一躍成為全世界排名 20 內的大富豪、台灣家喻戶曉的名人!可是多少人了解圖形處理單元是什麼嗎?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黃仁勳出席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
Nvidia 的崛起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圖/wikimedia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筆者得先聲明筆者不是學電腦的,因此在這裡所能談的只是與電腦設計細節無關的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將原理轉成實用工具是專家的事,不是我們外行人需要了解的;但作為一位現在的知識分子或公民,了解基本原理則是必備的條件:例如了解「能量不滅定律」就可以不用仔細分析,即可判斷永動機是騙人的;又如現在可攜帶型冷氣機充斥市面上,它們不用往室外排廢熱氣,就可以提供屋內冷氣,讀者買嗎?

CPU 與 GPU

不管是大型電腦或個人電腦都需具有「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簡稱 CPU)。CPU 是電腦的「腦」,其電子電路負責處理所有軟體正確運作所需的所有任務,如算術、邏輯、控制、輸入和輸出操作等等。雖然早期的設計即可以讓一個指令同時做兩、三件不同的工作;但為了簡單化,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工作將只是執行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簡稱 ALU),如將兩個數加在一起。在這一簡化的定義下,CPU 在任何一個時刻均只能執行一件工作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個人電腦剛出現只能用於一般事物的處理時,CPU 均能非常勝任地完成任務。但電腦圖形和動畫的出現帶來了第一批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後,CPU 開始顯示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電玩動畫需要應用程式處理數以萬計的像素(pixel),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的顏色、光強度、和運動等, 使得 CPU 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於是出現了主機板上之「顯示插卡」來支援補助 CPU。

1999 年,英偉達將其一「具有集成變換、照明、三角形設定/裁剪、和透過應用程式從模型產生二維或三維影像的單晶片處理器」(註二)定位為「世界上第一款 GPU」,「GPU」這一名詞於焉誕生。不像 CPU,GPU 可以在同一個時刻執行許多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快速地完成圖形和動畫的變化。

依序計算和平行計算

一部電腦 CPU 如何計算 7×5+6/3 呢?因每一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所以其步驟為:

  • 計算 7×5;
  • 計算 6/3;
  • 將結果相加。

總共需要 3 個運算時間。但如果我們有兩個 CPU 呢?很多工作便可以同時(平行)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同時計算 7×5 及 6/3;
  • 將結果相加。

只需要 2 個運算時間,比單獨的 CPU 減少了一個。這看起來好像沒節省多少時間,但如果我們有 16 對 a×b 要相加呢?單獨的 CPU 需要 31 個運算的時間(16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15 個 + 的運算時間),而有 16 個小 CPU 的 GPU 則只需要 5 個運算的時間(1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4 個 + 的運算時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稱 GPU 為「圖形」處理單元。圖一左圖《我愛科學》一書擺斜了,如何將它擺正成右圖呢? 一句話:「將整個圖逆時針方向旋轉 θ 即可」。但因為左圖是由上百萬個像素點(座標 x, y)組成的,所以這句簡單的話可讓 CPU 忙得不亦樂乎了:每一點的座標都必須做如下的轉換

x’ = x cosθ + y sinθ

y’ = -x sinθ+ y cos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每一點均需要做四個 × 及兩個 + 的運算!如果每一運算需要 10-6 秒,那麼讓《我愛科學》一書做個簡單的角度旋轉,便需要 6 秒,這豈是電動玩具畫面變化所能接受的?

圖形處理的例子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基於需要的關係,因此電腦硬件設計家便開始思考:這些點轉換都是獨立的,為什麼我們不讓它們同時進行(平行運算,parallel processing)呢?於是專門用來處理「圖形」的處理單元出現了——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 GPU。如果一個 GPU 可以同時處理 106 運算,那上圖的轉換只需 10-6 秒鐘!

GPU 的興起

GPU 可分成兩種:

  • 整合式圖形「卡」(integrated graphics)是內建於 CPU 中的 GPU,所以不是插卡,它與 CPU 共享系統記憶體,沒有單獨的記憶體組來儲存圖形/視訊,主要用於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上;早期英特爾(Intel)因為不讓插卡 GPU 侵蝕主機的地盤,在這方面的研發佔領先的地位,約佔 68% 的市場。
  • 獨立顯示卡(discrete graphics)有不與 CPU 共享的自己專用內存;由於與處理器晶片分離,它會消耗更多電量並產生大量熱量;然而,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記憶體來源和電源,它可以比整合式顯示卡提供更高的效能。

2007 年,英偉達發布了可以在獨立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後,科學家發現獨立 GPU 不但能夠快速處理圖形變化,在需要大量計算才能實現特定結果的任務上也非常有效,因此開啟了為計算密集型的實用題目編寫 GPU 程式的領域。如今獨立 GPU 的應用範圍已遠遠超出當初圖形處理,不但擴大到醫學影像和地震成像等之複雜圖像和影片編輯及視覺化,也應用於駕駛、導航、天氣預報、大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加密貨幣挖礦、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註三)等其它領域。獨立 GPU 已成為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許多行業的遊戲規則。英特爾在這方面發展較遲,遠遠落在英偉達(80%)及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 Micro Devices Inc.,19%,註四)之後,大約只有 1% 的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典型的CPU與GPU架構

事實上現在的中央處理單元也不再是真正的「單元」,而是如圖二可含有多個可以同時處理運算的核心(core)單元。GPU 犧牲大量快取和控制單元以獲得更多的處理核心,因此其核心功能不如 CPU 核心強大,但它們能同時高速執行大量相同的指令,在平行運算中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電腦通常具有 2 到 64 個核心;GPU 則具有上千、甚至上萬的核心。

結論

我們一看到《我愛科學》這本書,不需要一點一點地從左上到右下慢慢掃描,即可瞬間知道它上面有書名、出版社等,也知道它擺斜了。這種「平行運作」的能力不僅限於視覺,它也延伸到其它感官和認知功能。例如筆者在清華大學授課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嘴巴在講,腦筋思考已經不知往前跑了多少公里,常常為了追趕而越講越快,將不少學生拋到腦後!這不表示筆者聰明,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具有同時處理和解釋大量感官輸入的能力。

人工智慧是一種讓電腦或機器能夠模擬人類智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技,因此必須如人腦一樣能同時並行地處理許多資料。學過矩陣(matrix)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用矩陣和向量(vector)表達,上面所談到之座標轉換將是非常簡潔的(註五)。而矩陣和向量計算正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的基礎!也正是獨立圖形處理單元最強大的功能所在!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 GPU 會成為人工智慧開發的基石:它們的架構就是充分利用並行處理,來快速執行多個操作,進行訓練電腦或機器以人腦之思考與學習的方式處理資料——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黃仁勳在 5 月 22 日的發布業績新聞上謂:「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企業界和各國正與英偉達合作,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傳統資料中心轉變為加速運算及新型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廠——以生產新商品『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將為每個產業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時擴大收入機會。」

附錄

人工智慧的實用例子:下面一段是微軟的「copilot」代書、谷歌的「translate」代譯之「one paragraph summary of GPU and AI」。讀完後,讀者是不是認為筆者該退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PU(圖形處理單元)和 AI(人工智慧)之間的協同作用徹底改變了高效能運算領域。GPU 具有平行處理能力,特別適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所需的複雜資料密集運算。這導致了影像和視訊處理等領域的重大進步,使自動駕駛和臉部辨識等技術變得更加高效和可靠。NVIDIA 開發的平行運算平台 CUDA 進一步提高了 GPU 的效率,使開發人員能夠透過將人工智慧問題分解為更小的、可管理的、可同時處理的任務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不僅加快了人工智慧研究的步伐,而且使其更具成本效益,因為 GPU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執行與多個 CPU 相同的任務。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GPU 的角色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可或缺,推動各產業的創新和新的可能性。大腦透過神經元網路實現這一目標,這些神經元網路可以獨立但有凝聚力地工作,使我們能夠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駕駛、導航、觀察交通信號、聽音樂並同時規劃我們的路線。此外,研究表明,與非人類動物相比,人類大腦具有更多平行通路,這表明我們的神經處理具有更高的複雜性。這個複雜的系統證明了我們認知功能的卓越適應性和效率。我們可以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走在街上,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飯,或一邊聽講座一邊做筆記。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腦神經網路的科技,因此必須能同時並行地來處理許多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人腦通訊網路具有一個在獼猴或小鼠中未觀察獨特特徵:透過多個並行路徑傳輸訊息,因此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註解

(註一)當讀者看到此篇文章時,其股票已一股換十股,現在每一股約在 $100 左右。

(註二)組裝或升級過個人電腦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英偉達精視 256」(GeForce 256)插卡吧?

(註三)筆者於 1984 年離開清華大學到 IBM 時,就是參加了被認為全世界使用電腦時間最多的量子化學家、IBM「院士(fellow)」Enrico Clementi 的團隊:因為當時英偉達還未有可以在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我們只能自己寫軟體將 8 台中型電腦(非 IBM 品牌!)與一大型電腦連接來做平行運算,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的科學研究。如果晚生 30 年或許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四)補助個人電腦用的 GPU 品牌到 2000 年時只剩下兩大主導廠商:英偉達及 ATI(Array Technology Inc.)。後者是出生於香港之四位中國人於 1985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2006 年被超微半導體公司收購,品牌於 2010 年被淘汰。超微半導體公司於 2014 年 10 月提升台南出生之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博士為執行長後,股票從每股 $4 左右,上升到今天每股超過 $160,其市值已經是英特爾的兩倍,完全擺脫了在後者陰影下求生存的小眾玩家角色,正在挑戰英偉達的 GPU 市場。順便一題:超微半導體公司現任總裁(兼 AI 策略負責人)為出生於台北的彭明博(Victor Peng);與黃仁勳及蘇姿豐一樣,也是小時候就隨父母親移居到美國。

(註五)

延伸閱讀

  • 熱力學與能源利用」,《科學月刊》,1982 年 3 月號;收集於《我愛科學》(華騰文化有限公司,2017 年 12 月出版),轉載於「嘉義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網路安全技術與比特幣」,《科學月刊》,2020 年 11 月號;轉載於「善科教育基金會」的《科技大補帖》專欄。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賴昭正_96
43 篇文章 ・ 56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3

18
3

文字

分享

3
18
3
拆解四川羌族神話中的厭女文化——身懷謎樣魔力的「毒藥貓」女巫傳說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1/09/20 ・5068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 採訪編輯|劉芝吟
  • 美術設計|林洵安

四川羌族「毒藥貓」

傳說中國西南的藏羌族地區,每一村寨都住著「毒藥貓」,這些身懷謎樣魔力的女人能變身、飛行、下毒,如同西方中世紀女巫!「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王明珂院士,他走訪中國少數民族三十年,從毒藥貓故事中,提煉出人類社會共同的恐懼、猜疑與暴力根源,更直言「臺灣就是毒藥貓」。

黑夜降臨,魔女現身

在中國四川省藏羌族區,長年流傳著神秘的鄉野傳奇「毒藥貓」。毒藥貓不是貓。她們多半是女人,有毒的女人、身懷魔法的女巫。

平日,她們生活在村寨裡,可能是隔壁的姑娘、對門的大嬸,與尋常人無異。但到了夜裡,靈魂便伺機而動。傳說,每個毒藥貓都有一只口袋,從口袋抽出哪種動物毛,就能幻化成貓、牛、羊外出害人。

毒藥貓不只孤身作案,也愛「開趴」。各地的毒藥貓定期聚首,派對上狂歡作樂、大啖人肉,聽令首領分派任務。即使住得遠,也用不著擔心,這些女人擁有能翻山越嶺的縮時交通捷徑——騎「櫥櫃」飛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不狠不成魔,宴席上毒藥貓賭輸了,據說連自己的兒子、丈夫都能下手。但無論如何,絕不會下毒在自家兄弟身上,娘家就是她們最後的溫柔。《倚天屠龍記》裡有句名言:「越是好看的女人,越會騙人。」羌族的人們則說,別在毒藥貓家吃飯,越美豔的女人越毒。年輕貌美的會變身;年紀越大、毒性越弱,最後則只剩指甲裡的一點毒。但不要緊,毒藥貓的法力能在母女間傳承。

《 CCC 創作集》以王明珂的研究為藍本,推出漫畫版《毒藥貓》。羌寨的毒藥貓故事大致有兩類:一類來自口傳,村民世代建構的歷史記憶,描述年輕男子遇上、識破毒藥貓,不時穿插超自然情節。另一種,則是村民對生活經驗的詮釋,例如到隔壁村寨吃飯拉肚子,便解釋成被毒藥貓下毒。圖/© Fengta/CCC 創作集提供

毒藥貓與它的產地

以上的羌族鄉野傳說,看似有些荒誕離奇。但在當地,毒藥貓並非只是鬼怪迷信,而是蘊含重要的本地歷史與生活經驗。

如同臺灣人對魔神仔、好兄弟深信不疑,毒藥貓形塑的歷史記憶與信念,同樣在羌族世界深深扎根。許多羌族人回憶,小時候因為恐懼毒藥貓,晚上絕不敢亂跑出門。美豔一身毒、會飛會變身的毒藥貓,是如何深入人心,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

一切,得從毒藥貓的產地說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田野訪談時他們說,幾十年前每個村寨都有一兩個女人是毒藥貓。」中研院院士王明珂從 1994 年起深入岷江上游,走訪羌族各村寨。

羌族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居住在岷江上游、支流兩岸。雖然被劃分為同一民族,但實際上,「羌族」是 1950 年代後才被國家政體建構出的身分,過去,這裡的人並不覺得彼此「同一族」,一村寨成一國。村寨間的共通語言是漢語(四川話),所謂的羌語差異極大,鄰近村寨覺得對方怪腔怪調,距離遠一點,彼此的羌語就成了「火星話」。

岷江切過青藏高原邊緣形成高山間的深谷,四川方言稱之為「溝」。村寨一般聚居在每個溝的半山腰。我們熟悉的「九寨溝」,意思就是一個溝中有九個寨。圖/王明珂

每個村寨都是一座孤島

語言不通、文化殊異、缺少共同認同,但王明珂走訪田野時卻發現,各地村寨幾乎都能採集到毒藥貓故事。

「毒藥貓故事存在於每個村寨,意味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生態。往深一點看,背後根基於當地的生活文化與群體認同。」王明珂分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羌族居住在高山深谷,幾個家戶組成「寨」,一般約五、六十戶,小寨則只有兩三戶,幾個寨共居一個山溝成為「村」。山高谷深,從一個溝到另一個溝大不易,「當地人會說,哎!翻過一座山就到了。我一試,」王明珂苦笑地說:「那山一翻都在四千公尺以上。」

村寨如同一座座懸立山腰的孤島。但孤島,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世外桃花源」。

住在高山,討生活得和大自然拚搏,提防暴風雪、野豬狼豹、一失足就沒命的懸崖峭壁。居民種植小麥、玉米、青稞,也到更高的森林採藥、打獵,在林間放養羊、馬、旄牛,逆境求生,多管齊下養活一家子。

要搏鬥的不只自然環境,還有其他羌族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源匱乏、山林險峻,可以想像住在這裡的人們,生存壓力有多大。過往,村寨間經常因草場界線起衝突,偷盜牛羊、甚至集體打劫殺人。田野訪談間有位老人回憶,有次其他溝夜裡打了過來,守夜者卻不小心睡著,那晚四十多人被趁黑割喉,部落衝突直逼小型「戰爭」!

外面世界險惡,自家裡同樣也「親兄弟明算帳」。寨裡的不同家族、鄰近村寨,一方面得同一陣線抵禦外敵,但彼此為了爭奪稀缺資源,也仍是你爭我奪。

村寨生活就像是一小群、一小群的人們,守著各自的地盤,對抗環伺的風雪猛獸、瘟疫災厄、蠻子敵人。王明珂這麼形容:每個村寨都像是一個孤島,既對外禦敵,內部又高度衝突、彼此防範。

體現村寨「孤立感」的明顯例子:傳統的羌族聚落,常見一座座石頭屋,整片牆上只開了幾扇小窗,建築底部留著一條窄道。在在顯示資源競奪劇烈,對外恐懼、提防的特徵。圖/王明珂

尋找代罪羔羊:轉移衝突、宣洩內部緊張

有句話說:要讓一群人團結,需要的不是優秀領袖,而是共同敵人。對外恐懼、內部衝突,村落生活的張力不斷拉緊又拉緊,隨時可能「啪!」地斷線。這時,「代罪羔羊」便是消解團體壓力、凝聚彼此的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夜深了,回家吧。」外頭躲著嚇人的毒藥貓,村寨更值得人們信任依靠;遇上病痛苦難、牲畜發狂、失足墜崖……與其怨天怨地怨自己,不如歸罪毒藥貓吧。有了毒藥貓,受苦彷彿都有了答案與發洩出口。

毒藥貓,如同羌寨社會的「壓力閥」,也就是那隻代罪羔羊。

在每個村寨,總有一兩個女人被貼上「毒藥貓」標籤,背負汙名,所有人都知道,但看破不說破。因為一旦身分搬上檯面,整個家族的女性便很難嫁出去,遭惹鄰寨娘家上門問罪。

毒藥貓是「不能說的秘密」,眾人只在背後閒言閒語、發洩怨怪。「一到吃飯時間,被認為是毒藥貓的女人會藉口田裡忙來送客,因為她知道,自己做的飯沒人敢吃。」王明珂一語道出「替罪羊」艱困的處境。

過去,羌族人沒有共同的民族認同,下游的人稱上游的為蠻子,上游的又稱更上游的人為蠻子,一截笑一截。嫁娶雖不會隔太遠,但常把女兒嫁往下游經濟較好的村寨,這也讓村寨隱約對這些外來的女人抱持不信任,擔心血統、認同被「蠻子」汙染。圖/王明珂

都是 they 的錯:爭產、亡國、瘟疫,為何女性常是代罪羔羊?

有趣的是,若把毒藥貓的符號拆解開來:女人、貓、邪惡,是否覺得有些眼熟?沒錯,毒藥貓圖像竟與典型的西方女巫高度吻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世紀圖像經常描繪一群女巫秘密集會,狂歡作樂、與魔鬼同宴,用蜘蛛、老鼠滾煮一鍋邪惡湯藥。女巫騎掃把,身邊竄著不祥黑貓,在廚房烹煮湯藥;毒藥貓則乘坐廚房的櫃子,變身的口袋藏在灶爐。

充滿女性意象的符碼,巧妙出現在東西異文化,這些「有毒的女人」皆被指控是不幸的源頭。從東方羌族到歐洲女巫,為何女性會被視為邪惡象徵?當社群彼此猜疑對立,又是誰,總成為祭壇上的羔羊?

王明珂直指代罪羔羊的概念核心:她們既是內人,也是外人。

父權文化下,弱勢女性群體長久被連結負面象徵,每當社會動盪不安,便難逃代罪羔羊的指摘。特別在傳統社會,「嫁進來的女人」裡外不是人,最易成為標準嫌疑者——宅鬥故事中,兄弟爭產絕少不了覬覦、愛挑撥離間的媳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尤其外敵環伺的羌寨生活,我群/他者的劃分,更是維繫集體安全的重要信仰。從其他家族、村寨嫁過來的女人,無形中「破壞」了敵我界線,一旦出現紛擾不安,這些社群內部的「外人」,很快被聯結到外部威脅者。

換言之,恐懼毒藥貓、施暴代罪羔羊,其實是人們把對外部的敵意和恐懼,轉嫁在眼前這些「內敵」。

恐性、厭女是另一個共同根源。毒藥貓越年輕美豔越毒,西方女巫常被指控放浪偷歡,父權社會對女性身體、貞潔抱持不安,因而也透過貶抑,維繫某種對「潔淨」的管控。圖/Luis Ricardo Falero,1878

誰讓閒言閒語,走向集體暴力?

「各位,我可以證明她與魔鬼勾結,燒死她吧!」中世紀歐洲,數以萬計的女性被誣指為女巫,遭受殘酷絞刑、火焚,人類社會對代罪羔羊的暴力史,淵遠流長。但同樣被視為代罪羔羊,為何羌族不曾出現「獵殺毒藥貓」?

王明珂認為「上層權威是否介入」,或許是兩者走向不同歷史路徑的關鍵。

過往村寨社會的政治權威為官府系統,只管人民是否乖乖繳糧納稅。相較於基督宗教,當女巫與魔鬼誘惑之說結合,便成為具威脅性的異端信仰,促使教會動員介入,因而掀起清洗審判行動。

「我從羌族田野發現,社會其實會隱然容忍這類『代罪羔羊』,用來維持內部減壓。對照歐洲,也是直到外部權威力量介入,或者內部出現重大威脅,才開始形成大規模暴力,轉成政治鬥爭的手段。」

中世紀、近代初期,歐美都曾出現獵巫浪潮,根據文獻中的審判證詞,許多「女巫」在當地早被議論若干年。這顯示,毒藥貓等代罪羔羊模式或許是普遍的社會常態,直到有重大對立或外部權威介入,才會升高衝突,產生大規模暴力。圖/《Luzerner Schilling》

羌族地區甚至流傳著一句話:無毒不成寨。

意思是,如果沒有毒藥貓,一切會更糟,因為只有她們鎮得住瘟神。這也意味儘管社群內部排斥毒藥貓,仍隱然認同她們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婚嫁引入了聯姻勢力、增加隊友;同時,人們正是透過對代罪羔羊的非議,維繫凝聚了社群。

民族主義、種族暴力、校園霸凌:我們都可能是毒藥貓

「無毒不成寨」背後有個神話故事:傳說毒藥貓女人被丈夫發現,逼她到河中「去毒」,洗了八條河後,天神出聲警告:「再洗,毒藥貓就要斷根了!」但時至今日,羌族毒藥貓不僅沒有全然斷根,在當代社會、民族主義、種族暴力中,毒藥貓身影始終沒有斷根過。

「我會特別關注毒藥貓文化,也是因為臺灣就像毒藥貓!」王明珂直言。對於中國,臺灣人既非自己人也非外人,當中國遭受重大內憂外患危機時,臺灣便可能被推向毒藥貓的位置。

從這個視角,「毒藥貓故事」絕非羌族特殊文化,而是映射出更普世的象徵意涵。在多數人類社會裡,邊緣、弱勢群體、社會中不受歡迎者,往往被視為不被認可、潛在的叛徒,每當社會陷入重大矛盾與對立、秩序被破壞,便會激化原有的矛盾與分界,這些被拒斥者即為承受集體暴力的代罪羔羊。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相似劇情反覆上演。

霸凌如是,種族衝突如是,疫情下的獵巫亦如是。我們守在同溫層、小圈圈內,恐懼敵意,如同羌寨裡的人們,村寨幾可說是「縮小版」的人類社會。

投入羌族田野三十年,毒藥貓映射出的文化根源成為王明珂深切關懷。他強調,縱使毒藥貓斷不了根,但反覆的論述、省思、檢視,或許能在集體陷入究責氛圍、尋找代罪羔羊之時,幫助我們自我覺察,攻擊毒藥貓只是短暫麻藥,最終可能忽略真正的恐懼核心。我們終究需要正視自己的擔憂、焦慮,才有能力解決問題。

「避免把別人當成毒藥貓,因為換一個視角,我們也可能變成那個毒藥貓。」

「毒藥貓其實是人類普遍的暴力形式。」王明珂以中國少數民族為田野對象,探討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在國族、宗教衝突頻傳的當代,他也期盼能透過村寨這類「原初社會」的各種生態,洞察人類暴力的共同根源。圖/允晨文化
所有討論 3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568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地圖大小事:這裡有龍-《地圖的歷史》
PanSci_96
・2014/08/18 ・166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53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學作品經常出現的惡龍形象(Photo Credit: Ardent Photography @ flickr |CC BY-ND 2.0)
Photo Credit: Ardent Photography @ flickr |CC BY-ND 2.0

在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上,博學多聞的專欄作家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談論阿拉伯之春的爆發,文章的開頭是這樣子的:「在中世紀時期,人們認為危險或是未知的區域經常在地圖上標有這樣的警語:『注意,這裡有龍。』製圖師肯定會對現在的中東地區也標上這樣一句話。」

很不錯的歷史譬喻,不過並非完全正確。「這裡有龍」這句話從未真正出現於歷史上著名的地圖裡。文學作品充斥著大量的諷刺、懷舊以及令人驚恐的字句,不過若想在中世紀或是黃金時期的地圖上找到這句話──例如大開本的荷蘭地圖集或是十五世紀至二十世紀之間最精細的德國或英國地圖──絕對是徒勞無功。「這裡有龍」是個地圖迷思,就像龍這種生物一般地神秘及奇妙,我們也許會納悶這整件事是怎麼發生的。

地圖上的留白看起來像是遺失了關鍵的資訊,於是我們放點東西進去來掩飾我們的羞愧:以特別大的字體標記國家名稱、介紹該國特殊植物的大段文字、來自製圖師關於新投影法的自豪留言。一度我們曾用另外一句話來描述尚未探險過的境域:「未知之地」(Terra Incognita)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期龍的活動,出現在埃布斯托夫十三世紀的地圖上。
早期龍的活動,出現在埃布斯托夫十三世紀的地圖上。

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很浪漫,但是你不可能擊敗動物,或是更美好一點,想像出來的野獸。在最早期的中世紀地圖上,一如我們先前看到過的,傾向於在他們傳授的道德訓誡裡描述可怕的事物,盛行的風氣是描繪水手們曾見過的最兇惡異常、最尖牙利鱗的魚類,還有當地狡詐的土著曾用來嚇唬勇敢無畏殖民者的最巨大、最醜惡的帶翼怪物。有時候這就像是關於中國的流言蜚語:一開始的動物是大象,接著變成長毛象,而到了倫敦或阿姆斯特丹的製圖師要繪製非洲或是亞洲地圖的時候,這個動物就變形成了夢魘一般的怪物。一般認為,在中國,這種流言蜚語很自然地會用該國最神聖的文化象徵來表現,亦即龍。

然而,「這裡有龍」這句話也許曾經出現在某個地球儀上,不過可能是因為詮釋與翻譯造成的結果。儘管出處與製作者不明,不過一般認為雷諾克斯地球儀(Lenox Globe)製作於一五○五年。它是個小型的中空雕刻銅球,直徑小於十二公分,紐約市立圖書館自豪地將之展示為已知中最早的「新世界」(Mundus Novus)地球儀。這個地球儀上我們所關心的重點是就在中國的赤道下方,以拉丁文標記的HIC SUNT DRACONES。這句話所指的可能是中國的龍,被認為是真實存在的生物。不過學者們也提出破壞想像的論點,認為這句話也可翻譯成「這裡有龍族人」,意指馬可波羅於其遊歷中所提到的龍族帝國中的食人族。

地圖上的龍圖案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數量多且壯觀。美國歷史學家艾琳.布萊克(Erin C. Blake)與友人將繪有龍圖案的早期地圖與地球儀(或者是相近於龍的圖案,例如吐舌的蠍子)整理出一份學術研究清單,其中也包括了先前所提過的一二六二年的詩篇集地圖,有隻龍在世界下方的區塊裡。布萊克也指出埃布斯托夫的地圖在東南非洲上標記了「Draco」這個字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布萊克也記錄了文學裡「這裡有龍」這句話的出現,而能確定的最早文獻,出現的時期晚得令人訝異:桃樂絲.榭爾斯(Dorothy L. Sayers)於一九二八年所著的短篇尋寶故事〈龍頭的博學冒險〉(The Learned Adventure of the Dragon’s Head),其中有個角色宣稱在一幅舊地圖上見過「這裡有龍」的文字³。也許這個角色真的見過。我們比較無知,所以才找不到。

註:

  1. 一般認為製圖學用語「未知之地」最早出現於托勒密的《地圖學》。
  2. Draco表拉丁文的「龍」。getImage1
  3. 〔作者註〕顯然桃樂絲.榭爾斯著迷於這句話,而且有跡可循。一九一八年在她的詩集《天主教故事與基督教歌謠》(Catholic Tales and Christian Songs)中寫有這樣的詞句,表達出一種或許人人都渴求的世界觀:「這裡有龍將屠,這裡有豐酬可得;若我們於探尋中消逝,何以,死亡竟如此微小!」

摘自 《地圖的歷史》,由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26 篇文章 ・ 233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1

3
0

文字

分享

1
3
0
劍橋貴人趕潮流穿尖頭鞋,拇趾外翻變多了
寒波_96
・2021/07/16 ・275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類的身體結構並非一成不變,穿著打扮、行為習慣都可能影響人體構造。例如壓迫感比較強的鞋子,會增加腳部變形的機率。新發表的論文報告,14 世紀尖頭鞋在英國開始流行以後,劍橋(劍橋大學所在地)居民拇趾外翻的比例明顯增加。

尖頭鞋。圖/GETTY IMAGES

尖頭鞋造成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hallux valgus)是常見的腳部變形。腳的大拇趾正常方向是朝向前方,拇趾外翻意思是,大拇趾向其他四趾的方向彎曲。

拇趾外翻不算少見,也不一定影響正常功能,但是彎曲到某個程度,會讓大拇趾的根部向身體內側方向突出,較可能帶來不良影響。扁平足、行走姿勢、先天遺傳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而會壓迫腳趾的尖頭鞋,也是拇趾外翻的一大原因。

尖頭鞋不是現代的新產物,某些追求時髦的古代人也很流行;趕潮流的同時,尖頭鞋也對他們造成壓迫,在考古紀錄中清晰可見。

英格蘭在 14 世紀後段,接受來自歐陸的尖頭鞋風潮(其實更早就有,不過沒那麼流行),不少人捨棄較為舒適的靴子,把腳腳塞進尖頭鞋趕潮流,尤其是社經地位較高的族群。

出土當時款式的尖頭鞋,左邊是大人,右邊是小孩,看起來對腳腳就不太友善。圖/參考資料 1

為了研究尖頭鞋對身體的影響,英國的考古計畫「瘟疫以後:中世紀劍橋的健康與歷史(After the Plague: Health and History in Medieval Cambridge)」有一部分特別探討這個主題。比較 14 世紀之前和之後,拇趾外翻的比例是否增加。樣本來自劍橋的 4 處墓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尖頭鞋流行後,劍橋人的拇趾外翻變多

以劍橋大學聞名的劍橋,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現在屬於劍橋郡),公元 1280 年是個人口約 3500 的城鎮,主要產業是農業及河運貿易。劍橋大學成立於 1208 年,不過要等到 13 世紀晚期才比較有樣子。大學的師生職員之外,劍橋還住著不少一般鄉民。

研究分析的樣本都超過 18 歲,至少一邊的大拇趾骨頭仍然保存。

活人的拇趾外翻,從外觀很容易直接看出來;但是死人只有骨頭,如果不是比較嚴重的拇趾外翻,多半不會在骨頭留下痕跡,因此這類分析得到的結果,只能算是最低估的比例。

長期拇趾外翻,可能在骨頭上留下痕跡。圖/參考資料 2

總共分析的 177 人中,31 人拇趾外翻,男生 20 人、女生 11 人。整體拇趾外翻的比例為 18%。

超過 45 歲又有拇趾外翻的遺骸,比起沒有外翻的人,還有骨折等其他創傷的比例較高,或許和拇趾外翻讓平衡感變差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樣本的比例為 18%,不過年代早晚明顯有別。能確認年代的樣本,11 到 13 世紀的 52 人中有 3 人拇趾外翻,約 6%;14 到 15 世紀的 71 人有 19 人拇趾外翻,約 27%。由此看來,尖頭鞋流行以後,拇趾外翻的比例有所增加。

劍橋與 4 處墓地的位置。圖/參考資料 1

社經地位愈高,拇趾外翻愈多

另一方面,4 處墓地的安息者雖然最終都長眠劍橋,生前經歷仍不ㄧ樣。整體來說,社經地位愈高的族群,拇趾外翻的比例也愈高,頗為符合認知。

鄉村墓地(Church End in Cherry Hinton)主要讓農夫安息,和「時尚」關係最遠,37 人中只有 1 人,比例只有 3%。

教區墓地(parish cemetery of All Saints by the Castle)安歇的靈魂來源最廣,以貧窮勞工為主,50 人中有 5 人,比例為 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院墓地(Hospital of St. John the Evangelist)中社經地位更高的市民居多,69 人中有 16 人,比例 23%。

修道院附屬墓地(Augustinian friary)的長眠者社經條件普遍最佳 ,21 人中有 9 人,比例達到 43%;這兒埋葬的不一定是修士,不過能確認為修士的 11 人中,也有 5 人。

4 處墓地各自的比例。圖/參考資料 1

從這些分析推論,14 世紀後半開始,尖頭鞋在英格蘭的流行,很可能和拇趾外翻有關,增加了外翻的比例。1346 年開始的黑死病,對那段時期的歐洲影響很大;末日般的大瘟疫結束後,彷彿獲得新生的人們,也興起新的時尚。

新潮流傳入英格蘭後,尖頭鞋被視為更時髦的裝備,也因此和階級密切有關。可以看出社經地位更高的人,拇趾外翻的比例也明顯較高。

有趣的是,劍橋這類在當時不太富裕也不算窮的一般城鎮中,修道院的日子過得最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尖頭鞋「Crakow」實穿畫像,公元 1345 年作品。圖/ britannica

基督教(或是你想稱為基督宗教)從基層起家,以服務底層人民為號召,也因此獲得廣大的信眾支持,發展壯大。修道會作為服務羊群的宗教團體,修士原本被要求簡樸度日,卻漸漸變得奢華。

英格蘭的教會高層,曾經在 1215 年下令禁止尖頭鞋(遠早於尖頭鞋在英格蘭開始流行的年代),後來又多次明文規範服飾,不過長期下來應該沒什麼用。

某些修士的物質享受不但樂勝窮苦的工人、農民,也明顯勝過普通市民,不遜於貴族。喬叟 1392 年完工的小故事合集《坎特伯里故事集》,成為文學經典流傳至今,其中就有批判教會奢侈的情節。

總之,以摧殘身體達成目標的時尚,也能在考古紀錄中見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Fancy shoes and painful feet: Hallux valgus and fracture risk in medieval Cambridge, England
  2. Fashion for pointy shoes unleashed plague of bunions in medieval Britain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所有討論 1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66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