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 年 6 月 9 日,我看到 inside 網站中有人發布了一個訊息 「電腦首度通過圖靈測試(36kr.com)」。 我的直覺反應是,這件事情勢必有假,於是一路追了下去。
Inside 的訊息其實是轉貼自 36氪這個來自中國的網站, 36氪網站的文章標是 「计算机首次通过图灵测试」 。
不仔細看文章的人,很可能會被誤導,認為電腦已經可以成功得欺騙人類,讓人以為他是一個真人,而且比率達到和真人一樣的水準,也就是「人類已經無法正確區分文字交談的對象到底是電腦還是人類了」。
但是、這樣的想法是錯的,文章中所說的 Eugene Goostman 這個軟體其實並沒有達到「完全能欺騙人類」的水準,因為他們所說的圖靈測試,和我所認知的圖靈測試,根本就是不同的東西。
圖靈測試是甚麼?
36氪文章中所說的 「图灵测试」 ,其實有連結到百度百科。百度百科裏對圖靈測試的描述如下:
图灵测试是测试人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问过一些问题后,如果被测试者超过30%的答复不能使测试人确认出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的回答,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但是、我所認知的圖靈測試,並不是採用 30% 誤判率為基準的,而是應該達到「和人類被誤判為電腦」一樣的水準。換句話說,假如程式偽裝的和真人一樣好的話,那麼應該要符合下列的表格要求。
判斷者的決定 | 交談對象為人類 | 交談對象為電腦程式 |
---|---|---|
判斷為人 | 比率為 P (正確判斷) | 比率大於或等於為 P (欺騙成功) |
判斷為電腦 | 比率為 1-P (誤判人為電腦) | 比率小於或等於為 1-P (欺騙失敗) |
因此、對於上述新聞中所說的,「计算机首次通过图灵测试」 這件事情,其實是採用 30% 的欺騙成功率,這是我們認為該宣稱有問題的關鍵原因。
但是、為甚麼測試單位「英國雷丁大學」要採用 30% 做為圖靈測試是否通過的標準呢?我想原因應該來自於「圖靈」本人在那篇名為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一個預估,原文如下:
I believe that in about fifty years’ time it will be possible to programme computers, with a storage capacity of about 10^9, to make them play the imitation game so well that an average interrogator will not have more than 70 percent chance of making the right identification after five minutes of questioning. … I believe that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the use of words and general educated opinion will have altered so much that one will be able to speak of machines thinking without expecting to be contradicted.
在上文當中「圖靈」預估 50 年後,一個一般的詢問者經過5分鐘的詢問之後,只有不到70%的機率能正確指認被詢問者是電腦還是人。於是「英國雷丁大學」就把這個預估當成圖靈測試的基準了。
但是、這只是圖靈的一個預估,並不代表圖靈測試就應該定為成功的欺騙過 30% 的人啊! (而且這也不是學術界對圖靈測試的一個共識)。
測試單位的英文公告
36氪的 「计算机首次通过图灵测试」 一文中指出了訊息來源為「英國雷丁大學的新聞稿」,連結如下:
TURING TEST SUCCESS MARKS MILESTONE IN COMPUTING HISTORY
該新聞稿提到 Eugene Goostman 這個程式通過圖靈測試的語句如下:
The 65 year-old iconic Turing Test was passed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by supercomputer Eugene Goostman during Turing Test 2014 held at the renowned Royal Society in London on Saturday.
但新聞稿的後面有寫出測試方法的描述:
- Simultaneous tests as specified by Alan Turing
- Each judge was involved in five parallel tests – so 10 conversations
- 30 judges took part
- In total 300 conversations
- In each five minutes a judge was communicating with both a human and a machine
- Each of the five machines took part in 30 tests
- To ensure accuracy of results, Test was independently adjudicated by Professor John Barnden,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formerly head of British AI Society
我對這個測試方法的解讀如下:
- 圖靈測試:電腦程式是否能成功的透過文字交談欺騙人類,偽裝自己是個人。
- 每個「判斷者」都會分別判斷五組「人+電腦」的配對,也就是總共進行 10 次的對話。
- 總共有 30 位判斷者參與。
- 總共有 30*10=300 場的交談。
- 在五分鐘內,「判斷者」會與一組「人和機器」分別交談。
- 五組「電腦程式」都會與 30 位「判斷者」談過一次。
- 為了確認「判斷者」判斷結果為正確或錯誤, John Barnden 教授會監控並確認結果。
問題在哪裡?
我認為「英國雷丁大學發布的新聞稿」用詞有欠妥當,主要是因為下列語句實在是太過強烈:
The 65 year-old iconic Turing Test was passed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by supercomputer Eugene Goostman during Turing Test 2014 held at the renowned Royal Society in London on Saturday.
雖然新聞稿後面有交代 Eugene Goostman 程式成功的欺騙過 33% 的判斷者,但是沒有看完全文的人還是很容易被誤導的。
If a computer is mistaken for a human more than 30% of the time during a series of five minute keyboard conversations it passes the test. No computer has ever achieved this, until now. Eugene managed to convince 33% of the human judges (30 judges took part – see more details below) that it was human.
而 36氪網站直接把 「计算机首次通过图灵测试」 拿來當標題,則是進一步的誤導了大家, 雖然 36氪有超連結指向 百度的圖靈測試定義 ,但是這個定義顯然與一般人的認知不同,應該要強調一下才對,不應該企圖用聳動性的標題吸引目光。
最後、 inside 的轉載 「電腦首度通過圖靈測試(36kr.com)」 這篇,雖然有指出來源的 36氪網站文章,不過我想轉貼的人或許沒有仔細想過到底文章中的「通過圖靈測試」到底是甚麼意義,也沒想過這樣可能會誤導讀者,造成錯誤科學訊息的傳播問題。
以前的程式表現如何?
事實上、能夠成功欺騙人類,讓某些人認為對方是真人的交談程式,在人工智慧的歷史上很早就出現過了。
遠在 1966 年時,Joseph Weizenbaum 就曾經創造出一個稱為 ELIZA 的程式,該程式採用了非常簡單的字串比對方法,結果竟然讓不少交談者認為 ELIZA 是個真人,以下是維基百科對 Eliza 程式的描述網址:
http://en.wikipedia.org/wiki/ELIZA
在 2013 年 8 月號的程式人雜誌當中,筆者也在文章中展示了一個自己寫的「中文版 Eliza 聊天程式」,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閱讀該文章順便瞭解這種程式是怎麼做的。
JavaScript (8) – 中文版 Eliza 聊天程式
另外、在 2011 年時有一個稱為 Cleverbot 的程式 曾經創造過成功欺騙 60% 判斷者的紀錄,這個紀錄比這次比賽第一名的 Eugene Goostman 程式還要高。因此我們真的很難用「電腦首度通過圖靈測試」這樣的語句來描述這次比賽的結果,甚至這次比賽到底是否有創了什麼記錄都是很難確定的。
所以、我真的覺得這樣的訊息是過於聳動了,因此特別寫了這篇文章來提醒大家,避免很多人會被這些訊息誤導。
我的感想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網路訊息發達的今天,要能夠不被誤導,恐怕必須要有很強的判斷力與追根究柢的精神,但是在這個訊息多如牛毛的世界中,錯誤與聳動的訊息往往傳播的特別快,這恐怕是網路世界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啊!
最後、我上 g0v 的新聞小幫手 去檢舉了這個新聞,希望能讓誤導的情況稍微降低一下,檢舉網址如下:
http://newshelper.g0v.tw/index/log/1819
參考文獻
- http://en.wikipedia.org/wiki/ELIZA
- JavaScript (8) – 中文版 Eliza 聊天程式
-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everbot
- 36氪網站:「计算机首次通过图灵测试」 — http://www.36kr.com/p/212680.html
- 百度百科:「图灵测试」 — http://baike.baidu.com/view/94296.htm
- Inside 網站:「電腦首度通過圖靈測試(36kr.com)」 — http://share.inside.com.tw/posts/5079
- TURING TEST SUCCESS MARKS MILESTONE IN COMPUTING HISTORY
- http://en.wikipedia.org/wiki/Turing_test
- http://www.wired.com/2014/06/turing-test-not-so-fast/
-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turing-test/
- 資訊科學到底算不算是科學呢? — http://pansci.asia/archives/44422
-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 By A. M. Turing — http://www.csee.umbc.edu/courses/471/papers/turing.pdf
- 图灵测试,测的到底是什么? —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8573/
轉載自程式人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