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來趟時空旅行─回顧當代有森林的大歷史

eeft_96
・2014/03/11 ・353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7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森林生態系與日常生活的關係相當密切,最近才剛上映的電影─KANO[1](嘉農),時空背景正是20世紀初的昭和台灣,在片中:

  1. 濱田拿著新改良的香蕉二號,為了替棒球隊找個教練而前往拜訪近藤先生──他那有著塌塌米與竹捲簾的木屋
  2. 竹竿模擬了滑球的軌跡,球員們對著軌跡奮力揮舞球棒
  3. 戴著斗笠的農夫們停下插秧,看嘉農少棒在田埂上練跑
  4. 八田與一乘著木船在嘉南大圳巡視
  5. 濱田告訴吳明捷,被釘上釘子的木瓜樹會結出肥碩的果實,連唯一一株沒被釘釘子的木瓜樹也會因此受到激勵,努力長大……。

在〈KANO〉的場景裡處處離不開自然元素,而片中沒提到的,甚至還有當時更重要的樟腦、林業發展等等……。

1. Koshien
木屋、木鎮、紙、毛筆…都是昭和時代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之一。( 圖源:KANO )

森林的呵護,1 年 365 天 24 小時不打烊

嘉南大圳放水的那一刻,深深地烙印在某些人的心中。讓我們把森林拉進歷史的舞台,再重新整理一下上述場景:

  1. 曾文溪與濁水溪的上游森林供給溪流養分,流進嘉南大圳、灌溉了嘉南平原與河域
  2. 稻米、香蕉、木瓜等填飽我們的肚皮,而斗笠為農夫遮蔭……
  3. 上游的森林涵養了水源、調節水文與氣候
  4. 人們利用林產物,發展出書法與棒球等休閒、娛樂文化,以及蘊於其中的精神信仰……

我們可以把這些森林生態系所提供的服務歸納成上面四種:供應(provisioning)、調節(regulating)、支持(supporting)、文化(culture),這是從遠古到現今,我們一直從森林生態系所得到的服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森林功能
森林生態系對人類的四大功能。(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2005 )

想想看失去了森林生態系,嘉南大圳會變得怎麼樣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民政府為了以木材換取資金,多數山林被砍伐,結果導致冬春兩季的水源水量驟減、烏山頭水庫淤泥日增,於是嘉南大圳的水量也越來越少。照這樣來看,森林生態系難道不是在〈KANO〉時代背後,最默默也最重要的支持者嗎?

看完昭和時代的台灣之後,接下來就讓我們將搭上時光機,看看森林在不同時代與地域所面臨的議題吧!

寡頭政治與安全威脅,帶森林與文明走向衰敗

回到西元前 6000 年的兩河流域,蘇美、巴比倫的君王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廟宇[2],使原本森林茂密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樹木一棵棵倒下。征服巴比倫的西臺人首先發展出冶鐵技術,由於熔鑄銅、鐵礦的唯一燃料就是木材,也導致植被覆蓋加速消失。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西元前1200年的地中海東岸,以色列、腓尼基為了榮耀耶和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興建大型宮殿,於是環繞王國的雪松林被砍伐殆盡[3]。如今,兩河流域與地中海東岸為大量荒漠所覆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建立強大軍事力量,羅馬時期的義大利半島幾乎失去所有森林[4]。西元 400 多年時匈奴入侵一直到西元1400多年,期間更曾歷經黑死病,中世紀歐洲的森林得到休養與喘息。然而為了對抗穆斯林、開拓貿易,歐洲諸國設法運用緜長海岸線的優勢,並建立起龐大艦隊,再一次,不管是遠洋貿易或是爭奪海權,木頭都是船隻不可或缺的材料。

崛起的海上強權英格蘭,在 17 世紀初強烈感覺到木材短缺,於是將手伸往波羅的海與斯堪地那維亞的森林,更晚則是北美殖民地。18 世紀初與工業革命後,由於木材短缺的狀況相當急切,一些地方發展出以煤作為替代燃料的方式,稍稍舒緩歐洲國家對木材的急迫需求。

總結來說,出於安全威脅、以及權力集中的寡頭政治,古代西方文明過度耗用森林生態系,而一併將文明自身帶進歷史的墳墓。近代西方國家一方面發展出新的材料科技──煤礦與石油,作為燃料替代了木材;另一方面則以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等方式,將問題輸出到海外其他國家,以取得更多、更廉價的林產物供應。

上述兩種解決方式不僅為世界帶來了更多的安全威脅,也迎來了新的挑戰──氣候變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舊挑戰沒走、新挑戰接踵而來:氣候變遷與全球化

當代的國際環境政治,除了過去主要的安全威脅與權力集中問題之外,由於全球性的森林砍伐、化石燃料的使用等等,因此而生的氣候變遷,直接也間接地成為森林生態系的新威脅[5]。
除此之外,不僅歐美主流生活方式耗用大量自然資源,這種生活方式同樣影響了非西方國家,成為許多社群競相仿效的價值與風格──帝國殖民主義與全球化的結果衝擊了許多社群,並導致許多社群的傳統環境知識逐漸流失。

一個具體的例子是海地。海地在大航海時代便成為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在島上印地安人滅絕之後,西班牙人從非洲販運大量黑奴到海地。1697 年海地被割讓予法國,為法國人種植甘蔗、咖啡、棉花、菸草與靛青。1803 年,海地經過十多年的獨立戰爭,宣布脫離法國獨立,西方國家紛紛發動經濟制裁殺雞儆猴。

缺乏島上原生印地安人的傳統環境知識,也受困於經濟制裁,貧窮的海地居民為求生計紛紛砍伐森林,作為生活所需的燃料或者換取金錢。最後,海地喪失 98 %的林地,坡地失去森林、抓不住土壤,儘管 2004 年珍妮颶風沒有登陸海地,泥流仍吞沒了村莊、毀壞橋樑,造成疾病肆虐與 3000 多人死亡。相較於同一座島嶼上還保有茂密森林的多明尼加,在那次颶風中只有8人死亡。除此之外,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的強度與頻度增加,同樣為海地投下威脅的陰影。

1999 年的馬來西亞,因為濫伐所導致的森林衰退,與氣候變遷所導致的乾旱併聯在一起,引發了森林火災,迫使叢林蝙蝠到農民養豬場附近的果園覓食。豬隻吃下蝙蝠糞便,感染尼帕病毒(Nipah virus)再傳給豬農,造成 101 人死亡、100 萬頭豬遭撲殺。最終,病毒仍流竄到東南亞其他國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態系崩潰不僅造成災區居民的苦難,同時也將問題帶回西方國家:在許多西方國家,氣候難民成為社會內部尖銳對立的引爆點。英國國家黨議員 Richard Barnbrook 原本隸屬工黨,後來因故改投陣營。他指出,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英格蘭南部缺水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然而東南方卻仍要展開大型造屋計畫。Richard Barnbrook 表示,移民問題與環境問題之間的關聯其實很簡單:「要是有更多人移入,就表示會有更多綠地被水泥叢林覆蓋。」

森林生態系的衰退案例層出不窮,對社會安定的衝擊全面而廣泛。考慮到傳統國民所得帳(GNP/GDP)並未計入生態系的非使用價值,2005 年的《千禧年生態系評估報告》將森林的「調節」、「文化」等功能量化,希望將這些價值納入決策者的決策架構之中。

3. 森林價值量化思考(2)
地中海國家年收益,「牧業、木材與燃料」計入市場經濟價值,其餘為未計入市場經濟價值計算的部分。
單位為2005年美元/公頃。(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2005 )
4. 森林價值量化思考
生態系服務:土地利用方式轉變前後(Canada:完整的濕地→密集型農業、Cameroon:永續林業→小規模種植、Thailand:完整紅樹林→養蝦場、Cambodia:傳統森林利用→不永續的伐木模式)經濟收益比較。
單位為2005年美元/公頃。(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2005 )

旅途上的燈塔:更多的參與、更好的溝通

將隱藏在背後的生態系價值公諸於世,這種努力雖多但只是其中一步,作為技術性量化工具,科學語言的對象仍然相當有限。此外,要將普遍的理論架構對應到複雜的真實世界,仍有重重的困難必須面對。

讓我們回顧當代森林生態系所面臨的各種挑戰:權力集中的決策架構、迫在眉睫的生存威脅、氣候變遷、全球化(不可持續生活風格、傳統環境知識流失)、現代社會的多重互賴……等。森林生態系衰退,儘管影響是全面的,給不同的社會、社群、個體所帶來的衝擊卻不均質。人們因此而生的衝突認知,更為溝通投下不確定的陰影。好消息是,越來越多人體認到一種社會溝通模式是有效的:多元利害相關人參與決策過程、小而美的社群規模、互相合作且彼此分享的文化價值,以及對永續經營生態系的共同關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趟時空旅行後,我們依稀可以在過去羅馬時代,看到這樣的共同關切。普林尼在《自然史》裡是這麼書寫的──

“樹木與森林是賜給人類,最至高無上的禮物。森林提供人類食物、它們的樹葉提供人類柔軟的地毯與床鋪、它們的樹皮提供人類予滋養。……”

註:

  1. 馬志翔監製、黃志明及魏德聖監製的電影,說的是昭和時代,嘉義農林打進甲子園的故事。
  2. 吉爾伽美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
  3. 舊約歷代志(The Old Testament)
  4. 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 Plinius)
  5.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談氣候變遷下的物種危機〉

※ 延伸閱讀:

  1. 臺灣的非拓墾性伐林(1600-1975),陳國棟
  2. 〈森林。我〉
  3. The Role of Wood in World History. (K.J.W. Oosthoek)
  4.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2005
  5. 大遷移:暖化如何影響你我的未來》,傅季強譯(Forecast: The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from the Amazon to the Arctic, from Darfur to Napa Valley. Stephan Faris)
  6. 恢復力》,李振昌譯(Resilience: Why Things Bounce Back. Andrew Zolli & Ann Marie Healy)

本文同步刊載於「森林我的家」部落格,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eeft_96
10 篇文章 ・ 0 位粉絲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成立於2007年,以「推動體制內環境教育的落實」、「推動環境學習中心的建構」和「擴大社會對永續環境議題的關注和參與」為願景,持續致力於各式環境學習中心場域之教育推廣與經營管理工作,運用各種媒介平台,向大眾推廣大自然服務及水資源等主題的重要性,並持續累積發展不同主題之環境教育教材供教育單位使用。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什麼是文明?只要消滅病菌,就不再落後了嗎?——《醫療與帝國》
左岸文化_96
・2019/04/29 ・222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72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錄自《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現代醫學與西方帝國主義的發展息息相關,本文將就病菌與文明的關係來探究帝國主義下的病菌史。

消滅病菌就能消滅落後?

病菌學說發現特定的病原是特定疾病的成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及迫切性去消滅疾病。然而,醫師和衛生官員從未完全接受病菌學說。即便在病菌學說已經確立之後,盛行於熱帶地區或歐美窮人的疾病仍和數個世紀前一樣,和骯髒連結在一起。例如,一八九○年代的霍亂被形容為「由骯髒的人帶到骯髒地方的骯髒疾病」。

引起霍亂的霍亂弧菌。圖/wikimedia

一八七○年代的酵素學說(zymotic theory)認為疾病是由分解與退化所造成,而創造了新的連結,將病菌學說與稍早的腐敗觀念關連在一起,並納入原先和骯髒腐敗相連結的道德價值觀,認為骯髒與病菌都會助長疾病。醫師相信道德瘴癘和物質瘴癘是相對應的;道德汙穢和身體汙穢同樣令人擔憂。就衛生與道德而言,新的病菌都代表了汙穢。病菌的「人類帶原者」(human carrier)理論認為,即便是最健康的人也可能在體內帶有病菌而感染他人,但本人卻沒有顯示出任何的疾病症狀,這重申了要根據種族和階級來進行醫學隔離。因此消滅病菌也成為一種清潔行動,清理掉汙穢、不乾淨的習慣與偏見,甚至隔離不受歡迎的種族與族群。

另一方面,巴斯德學派的科學家、公共衛生官員、疫苗接種者和政府,認為消滅熱帶疾病或窮人的疾病不僅是針對病菌進行疫苗接種,也是改革社會與文化的行動。汙穢與病菌的觀念在熱帶殖民地被賦予新的意義,帝國的醫療人員採取道德十字軍姿態,對抗殖民地和熱帶的病菌、疾病與偏見。細菌學在殖民地成為科學與工業現代性的新象徵,巴斯德滅菌法和疫苗接種在殖民地許諾了商業與工業的進步,因此消滅病菌經常象徵著消滅野蠻。

「文明人」的優越感和特權

在亞洲、非洲、澳洲及南美洲的不同殖民脈絡下,「文明」一詞取得了不同的意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菁英使用「文明」與「病菌」等名詞來保護自己的特權,區隔城市的窮人。圖/pixabay

就階級、種姓與種族而言,它反映了一個群體或社群將其文化優越感強加在另外一群人身上,使得前者能夠決定後者的生活條件和經濟活動。病菌為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歧視和隔離提供科學上的有效性。例如,十九世紀晚期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該城的菁英使用「文明」與「病菌」等名詞來保護自己的特權,區隔城市的窮人。先是將窮人等同於汙穢與疾病的帶原者,接著將他們從市中心驅離,改變其日常習慣,大規模強迫接種疫苗。而里約城中日益增長的隔閡有更大的帝國背景。巴西是「非正式帝國」的一部分,高度依賴外國對成長中的可可與橡膠大農場進行投資,這同時導致移工和都會菁英的增加以及貧富差距擴大。

對國際資本的需求導致里約快速成長,國際資本提供資金並且規畫和督導經濟轉型,不僅里約熱內盧甚至整個巴西都是如此。城市菁英藉由「文明」一詞「改革」窮人的生活。由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訓練出來的奧斯華多.克魯茲(Oswaldo Cruz)擔任公共衛生總長,採取清潔城市的新措施,引進對都會窮人的疫苗接種。一九○二年克魯茲在里約建立細菌學研究所,並在城中展開嚴格的疫苗接種規定,且限制窮人進入城市某些區域,讓窮人遠離富人的視線。

圖/pixabay

在澳洲,「文明」用來標示白人居民和亞洲移民之間的分隔線。澳洲政府在二十世紀發動了一位記者所謂的「對外國病菌的戰爭」,基本上這是對中國移民的戰爭。在政府對「白澳」(White Australia)的想像與規劃中,中國移民被視為是危險病菌的不潔儲主。當鼠疫於一八九○年代在中國爆發時,這樣的觀念變得非常明顯。隨著細菌理論的興起,澳洲的檢疫系統變得更為嚴格與更侵擾。

被當地人視為病菌的移民

移民與病菌被視為是同義詞,澳洲政府為了保護邊界不受入侵,甚至在一九二○年代介入美拉尼西亞與波里尼西亞島嶼的公共衛生事務。澳洲的衛生官員如此做,就是認為島民「原始」而容易受到病菌侵襲,需要現代科學衛生措施。澳洲醫師在太平洋島嶼建立預防衛生措施,自認為是在將文明帶到這些島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以為是的保護。圖/torange.biz

病菌與文明在巴勒斯坦指涉的是現代性與東方主義之間的分隔。李奧.波姆(Leo Böhm)這位猶太復國主義醫師在二十世紀初期發起運動,要在巴勒斯坦設立巴斯德研究所,這個運動是要將「曠野」文明化並轉變為現代國族。他的努力受到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World Zionism Organization)的支持與鼓勵。

該組織的成員抱持同樣觀點,認為猶太人要在巴勒斯坦復國,有賴現代科學與科技的應用。由歐洲一些猶太醫師與博士所組成的「猶太醫師與自然科學家巴勒斯坦衛生權益促進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Jewish Physicians and Natural Scientists for the Sanitary Interests in Palestine)對此也加以支持。波姆在巴勒斯坦發動對抗瘧疾的戰爭,他認為瘧疾是現代文明的禍根。他也教導人們健康衛生的習慣以及檢疫制度的好處。

——本文摘自《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2019 年 2 月,左岸文化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左岸文化_96
39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左岸的出版旨趣側重歷史(文明史、政治史、戰爭史、人物史、物質史、醫療史、科學史)、政治時事(中國因素及其周邊,以及左岸專長的獨裁者)、社會學與人類學田野(大賣場、國會、工廠、清潔隊、農漁村、部落、精神病院,哪裡都可以去)、科學普通讀物(數學和演化生物學在這裡,心理諮商和精神分析也在這裡)。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KANO》的逆境催甜術,用在蓮霧更有效!
Brainy Waker 腦子醒了
・2015/10/05 ・94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387 ・三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王白竹

「你知道如何種出又大又美的木瓜嗎?」

大家還記得電影《KANO》給了什麼答案嗎?它說,將鐵釘釘在木瓜樹的樹根,木瓜會感受到危機,就會長出甜美的果實!很可惜,如此經典的妙方在電影播出後馬上就被果農推翻。釘鐵釘不但不會讓果實更甜,生鏽的鐵釘甚至可能讓木瓜樹感染,導致死亡。

但是!不要失望的太早,這個「木瓜理論」可不是完全錯誤!錯只錯在用錯水果了!經歷逆境後果實更加香甜的其實是蓮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Lian_wu
Source: wikipedia

植物之所以會結果,主要是為了將果實內的種子散佈到更遠的地方去。甜美的果實會吸引其他動物前來大快朵頤,很多動物就像有些人吃西瓜不吐子一樣,順便就把種子吃進去了。種子大多有堅硬的外殼,還沒被消化就會被排泄出體外。如此一來,種子就會隨著動物上廁所的地方找到一個新家,還多了一大坨有機肥料當嫁妝呢!就算沒有被吃掉,甜甜的果肉腐爛後也是種子發芽時不可多得的養分。果樹為了傳宗接代,可真是各盡其招呢!

蓮霧的招數更是奇特!蓮霧喜歡濕潤肥沃的土壤,終年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大部分生長在水邊。蓮霧還能對付土壤鹽化,讓它們可以在海邊生長。因此,有別於只喝淡水的其他樹,蓮霧樹被鹹鹹的海水淹過後,不但不會死亡,竟然還能結出果實。海水淹過後的果實比較小、果皮色澤也比較黑,但不會影響到傳宗接代。而且小小黑黑的果實反而更甜更香!果農發現這個現象後,便在結出果實前取海水灌溉蓮霧樹,培育出又黑又亮,又香又甜的蓮霧,就是有名的「黑珍珠」。

筆者不禁猜想,會不會還會有動物(就像我們人類?)知道小小黑黑的蓮霧會更甜,會在海水淹過後興沖沖地跑來吃蓮霧?這樣會不會反而讓蓮霧種子更廣泛的散播呢?

蓮霧真的是生命強韌的果樹,其實不只是鹽水,果農還可以將蓮霧樹斷根、環刻、覆蓋黑網、浸水和肥傷等等,只要不要下手太重,蓮霧都能對付,雖然會活得很艱辛,但在生死邊緣還是可以長出又黑又甜的果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蓮霧成功地在逆境找到生存的空間,是不是比木瓜更符合《KANO》裡球員面對逆境時保持奮戰不懈的精神呢!

延伸閱讀:

黑珍珠V-I 水果版的台灣奇蹟

 

本篇授權轉載於【腦子醒了‧Brainy Wake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rainy Waker 腦子醒了
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自古以來,神話與科學息息相關,人們往往將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件,歸納為神的力量,而在科學昌明的年代,我們希望人們能將科學視為一種新的信仰,一種追求真理與事實的態度。因為我們相信不斷向真理靠攏的知識,能夠改變人類眼中的世界,塑型出更真實的宇宙!新穎的資訊,不同的視角,挑戰你的舊觀念!我們將喚醒你們的腦子,用不同的觀點切入科學,再次挑戰你們對科學的想像!所以,我們來了,腦子醒了!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年年有魚,是森林與大海 愛的心願
eeft_96
・2014/02/06 ・337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74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C 年年有魚 (2)

年節期間,除了遊樂區的花季,年菜也與森林息息相關:白鯧現撈價每公斤破兩千元的天價,烏魚子也比去年漲三成。「年年有餘」的願望,已真的要變成「年年有魚」的祈求了。驅動這價格背後的,除了盤商的操控、陸客的掃購,根本問題更在中大型經濟魚種的銳減,野生烏魚不來就是不來。若討論如何改善這些根本的惡化,森林健康的維護其實也參上一腳

海岸林是漁業的土地公

森林對於漁業的貢獻,不是那麼顯而易見。但早在百年前的日治時期,就有因為滋養漁業的需求,而劃設不能破壞的法定保安林,這一類的保安林稱為漁業保安林(日文「魚つき保安林」),除了早年漁民即知道海灣及河岸的森林有聚魚效果之外,森林對暴雨及海浪沖蝕的抵抗,也使漁場附近的水質得以維護,港口周遭的地形不被破壞。現在這些保安林分佈在漁港及河口海岸,也常以紅樹林的樣貌出現。

FC 年年有魚 (12)
日本至今仍相當重視漁業保安林,並持續有各種論述。
(圖片出自「宮城の新聞」及「OPRF海洋政策研究財團」)

在台灣西部盛行的沙灘與泥灘海岸,有潮起潮落的海浪拍打,有隨著雨季旱季變化的淡水注入,形成穩定但帶有鹽度及水位節奏變化的環境。濱海的耐鹽的紅樹林不但形成立體的生物棲息環境,供許多蟹貝魚蝦有多藏產卵育幼的環境之外,同時也是整個食物網的最基本。這裡的動物並不是啃食海岸樹林的葉子,而是依賴它掉落水中的葉片花果,分解後的有機碎屑成為沙蠶、線蟲、小魚、小蝦、及螺貝類的食物來源;或更加分解成營養鹽,提供了懸浮在海中或附著在樹林上的藻類的營養來源,再被藤壺、牡蠣、海瓜子等利用。

FC 年年有魚 (1)
泥灘地上的紅樹林是大海生產力發動機。

而南端珊瑚礁岩環境的底質沒有像泥灘沙灘那麼好的保濕效果,對於許多潮間帶的動物來說,要度過退潮時分的驟然乾燥,得靠海岸林植物在礁岩錯綜複雜中的枝幹根系,這裡形成的濕潤潮洞是最好的「避乾港」。溫暖的海水加上茂密的海岸林可以產生相當高的生產力,恆春半島像香蕉灣那樣的熱帶海岸林,是全球陸蟹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地方。這些蝦兵蟹將們剛出生時的蚤狀幼蟲,也是近海魚類的食物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C 年年有魚 (13)
礁岩上的的海岸林也提供許多半水域生物的多元棲地,增加潮間帶上下的生產力。

河岸與上游森林造就海中營養的交換場所

FC 年年有魚 (6)
洄游的大尾鱸鰻也需要從森林到海洋的健康。

台灣島東岸一路到北的岩岸陡降地形,除了黑潮及湧升流決定海洋中的生產力之外,在大山與大洋間的短急小溪流,是大多數洄游魚蝦蟹螺必經的生命孔道。有的上溯產下愛的結晶,有的來這裡轉大人,有的下海延續下一代。來來往往的生命,都需要有森林保護的乾淨溪流,也需要來自森林落葉落花落果及各種小動物殘骸的碎屑,或分解在土壤中的營養。東北角浪花拍岸的礁岩上,每到這個東北季風吹拂的季節就會亮綠了起來,還聚集眾多逐浪釣客,這也是靠著乾淨的河溪從森林攜出適量的營養,滋潤出冷涼水溫下繁茂一季的綠藻褐藻,才造就東北角磯釣的盛況。

FC 年年有魚 (4)
森林透過河溪,提供海洋營養。完整海報見【註2】。

而全島海岸間的河口環境,都是森林與海洋的握手的地方。全球大約八成的商業用魚類,在生活史的某個階段依賴這樣的河口環境:有的在這裡出生、有的在這裡度過脆弱的浮游階段、有的在這裡產卵、還有的每天都在這裡進進出出,隨著帶鹽的潮水往內陸吃頓比海中還豐盛的大餐。這個豐盛一方面因為河流攜帶了陸地適量的營養,以及在一段段河流生態系中長大的水生動物們;一方面也因為森林調節出源源不絕的水量,和不會黃沙濁濁的水質,讓在河口有諸多生命繁衍利用,進而交融出更多的生命,再各自往山上走,往海裡去。

FC 年年有魚 (3)
海洋資源的源頭,在河口與森林資源相交匯。完整海報見【註2】。

從山林到河海的一體資源

因為這些關連,百年前就有為了漁業而保護的森林,反倒是百年後,我們常為了特定的景觀審美觀,以及開發的短期經濟利益,忘了這些河岸海岸森林的重要,也忘了上游森林一樣對海洋造成影響。森林的改變間接但長久地傷害了海洋資源,成為魚價飆漲的幫凶之一。

FC 年年有魚 (9)
牡蠣爺爺相信有健康的森林才有豐收的牡蠣,發起造林護林運動。
(圖片出自gov-online.jp)

2011年聯合國森林論壇(UNFF)表揚10位首屆國際森林英雄,當中赫然有位生活生產都在海邊的漁民特別受矚目。這是日本宮城縣經營牡蠣養殖場的山重篤,被稱為「牡蠣爺爺」,在他自1989年發起「森林是大海的戀人」上山造林活動之後,每年六月氣仙沼灣的漁夫們,都會帶著當地居民及學生一起上山照顧森林。因為他們知道山上森林的自然廢棄有機物,會變成養分進入小溪流,再由河川送往大海,因而使袤廣汪洋有了生命力,人們才得以年年有魚有牡蠣【註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牡蠣爺爺做的不是研究,但他們的行動卻如暮鼓晨鐘敲醒了大家:原來漁業的永續也需要照顧到森林!因為河溪這條臍帶是一條水輸送帶,交換的養分全部來自陸地及海底岩體,有了基礎的養分與種源,才靠著陽光靠著海中的地層裂隙的能源,再滋生更上層我們看得到的漁產供應人們食用。

FC 年年有魚 (5)
【上山種下一棵樹】書中,跟著營養鹽「黃腐酸」,從森林旅行到海洋、到餐桌。
(出自小天下出版社)

如今我們富足到卻只剩天價的魚,除了諸多複雜的海洋破壞與全球暖化的影響,還有諸多來自陸地的衝擊卻常被人們忽略。河溪原本是由錯落的石頭泥沙及兩岸森林所共構的「有生命臍帶」,當中諸多大大小小又來來回回的動植物們,也共同組成了這生命的活力機制;現在卻多半成了沒有生命的人造下水道,因而靠著這些生命的吃與被吃、生與死的過程中,靠著交換營養能量而累積起來的食物網不見了。森林的縮減與開發,也造成山壁土砂的崩落或沖蝕直接進入這溜滑梯般的下水道,有的讓流入海洋的水質不再清澈,且有太多土中營養來不及被生命利用,加上城鎮農地的污水排放,共同形成海洋中一區區的優養化卻貧瘠的死區:這裡多的是大魚無法直接利用的水中游離營養或化學污染,少的是能串起食物鏈的浮游動物與中小型水生動植物,有的地方藻類高密度生長耗盡水中氧氣,走到這一步還想年年有魚,難上加難!

FC 年年有魚 (10)NEW
紅黃色的浮游植物高密度區,顯示河流攜出的營養鹽是海洋食物網的源頭。
(出自「挑戰海洋盡頭行動議程」五南出版社中譯版) 

森林是大海的戀人,河溪牽起中間的紅線。

森林是大海的戀人,河溪牽起了紅線,那麼愛的結晶呢?

不用天價的白鯧是愛的結晶,牠們分佈在西部及北部沙泥底質的近海,除了過度底拖與捕撈的壓力之外,白鯧覓食所維生的浮游甲殼類,需要來自健康森林與河溪的營養。想繼續守信的烏魚也是愛的結晶,牠們習慣了森林季節性地釋放足夠的淡水量,也習慣了在營養豐富的河口底泥濾食矽藻;過去守信用地來到台灣南部,還需要適當鹹淡水比例及水溫差異所驅動的洋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過去餐桌上年菜的豐饒,也都是森林與海洋愛的結晶,這些營養與能量上愛的禮物,被稱為森林生態系對海洋及河溪生態系的「支持服務(supporting service)」,而森林長期對氣溫、雨量、河溪水質水量的「調節服務(regulating service)」,更是對大海的悉心呵護。

然而這段上億年的亙古戀情能否繼續,現在都將掌握在我們手中。為了海洋資源的生態功能完整性(ecological functional intactness),為了還能年年有魚,我們需要水域及陸域的整合不切割,從森林到海洋的整體新治理。

FC 年年有魚 (8)
森林退化將導致營養鹽的出流失衡,讓愛的禮物變成災難。

註:

  1. 牡蠣爺爺的觀點已繪製成繪本《上山種下一棵樹》,中文版由「小天下出版社」出版。
  2. 台灣版「森林是大海的戀人」海報,可至【森林我的家】點選下載

 

 <<本文同步刊載於「森林我的家」部落格,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eeft_96
10 篇文章 ・ 0 位粉絲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成立於2007年,以「推動體制內環境教育的落實」、「推動環境學習中心的建構」和「擴大社會對永續環境議題的關注和參與」為願景,持續致力於各式環境學習中心場域之教育推廣與經營管理工作,運用各種媒介平台,向大眾推廣大自然服務及水資源等主題的重要性,並持續累積發展不同主題之環境教育教材供教育單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