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甜甜圈到草莓霜淇淋旋風,落落長的排隊隊伍,有人甘願花五小時買,有人等十分鐘就想翻臉;究竟該等還是不該等,都是你的大腦下的決策。新的研究發現,有沒有耐心等待,從眼動也可以看出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較沒有耐心等候的人傾向有較快的眼動。研究者認為,人們對時間推移的評估模式,可能有一致特性的貫穿全腦,影響著我們做任何動作的速度,以及我們做一些決策的時候。這個研究發表在今年一月的《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先說一下時間折價(temporal discounting,可以參考《大腦有問題?!》),假設今天買了個新平板,店家提供一個免費服務,可以刻名字在上頭,但需要多等一天才能取貨,那麼時間折價較短的人就會寧願今天就把平板帶走。
而我們在做決策時,會傾向選擇對自己有較高獎勵(reward)的決定。假設我們移動的目的,就是從一個低獎勵的位置移動到高獎勵的位置,那這段移動的過程所需的花費(cost)就很重要;而時間折價較短的人也會傾向有較快的移動。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和神經科學的Reza Shadmehr教授的團隊,便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上進行實驗。他們找了23位受試者進行兩個實驗,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個實驗要測量這群受試者的眼動速度。螢幕上會出現一個黑點,受試者必須盯著點看,直到這個黑點消失時,再快速移動到下一個出現的黑點。兩個黑點都位在同一個水平面,並且左右交替出現,彼此之間距離5度到40度視野不等,出現的長度也都是一秒左右。重複實驗之後,便可以可以計算出眼動的速度。研究者也挑選了其中五位受試者在不同的四天重複實驗,以確保受試者自己的眼動速度,不會因為不同日期來實驗就產生極大的差異。這個部分的結果,可以看到受試者間的眼動速度差異很大,有人很快有人很慢,但受試者內的眼動速度都在同一個區間內。
第二個實驗則要測量各受試者的時間折價(temporal discounting function)。這次,螢幕的中心會先有凝視點,兩旁各有一個黑點,當凝試點轉變為眼動指示,才開始眼動。當指示為「X」時便看往右側黑點,當指示為「O」時便看往左側黑點。
在受試者適應這套規則之後,情況便開始略作變化:有四分之一的情況,眼動指示出現後會播放提試音並再變換眼動指示。舉例來說:「X」出現後突然播放提示音變成「O」,假如你還沒開始眼動,便有機會正確的看往左邊,如果你早開始移動了,那這題便會做錯。
要知道受試者願意等多久來讓自己的正確率提升,實驗讓第二次變化眼動指示的時間根據受試者表現變動:如果受試者願意在凝視點位置等候可能出現的第二次眼動指示,那等候的時間就會逐漸變長;反之,如果受試者根本寧可錯誤也不等一下看看有沒有改變眼動指示的可能,則會縮短等候時間。
經過適當的模型分析,結果發現在第一個實驗眼動速度較快的受試者,在第二個實驗願意等待的時間也較短。這符合了實驗原本的假說,似乎在評估時間的神經系統,和決定控制動作與決策已獲得多少獎勵之間有個直接的連結。
原始研究:Choi, J. E., Vaswani, P. A., & Shadmehr, R. (2014). Vigor of movements and the cost of time in decision making.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4(4), 1212-1223.
資料來源:Fast eye movements: A possible indicator of more impulsive decision-making. [21 Jan 2014] Science Daily
圖片來源:修改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