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學生餐廳、考古遺址和看不見的台中城市記憶

活躍星系核_96
・2013/11/04 ・5131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492 ・五年級

作者: 恐龍蛋

清初的福建漢民度過黑水上岸鹿港,再乘著舢舨沿著大肚溪進入台中盆地,在(今日烏日高鐵站)附近南屯溪的交界口上岸屯墾,他們將會遇到五個平埔族 –巴布薩(Babausock)、拍瀑拉(Papora)、洪雅(Hoanya)、巴則海(Pazeh)、道卡斯(Dokas)等。藍色的天空、晴朗的秋日,仍然撩起了無限想像,當時的漢人如何比手畫腳和平埔族人溝通?這些平埔族或許就像自己的祖先一樣,過著社群為單位的生活,從今日的台中市挖掘出的考古文物中,有大型的甕,證明早年的正港臺灣人,「共食」的單位不是家庭,而是整個社區。

如果走到今日的大里一帶,當時也有賽德克族人時來活動,漢人是否也和「賽德克巴萊」電影中一樣,在大里與賽德克族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易?甚麼時間,甚麼原因,賽德克族的活動場域縮限到了今日南投埔里、仁愛鄉一帶,遭「誤指」為日本殖民統治者眼中的「高砂族」呢?經過霧社事件,原先的獵場也收編成為現在中興大學的「惠蓀林場」,我們國家的大學受惠了原住民的資源多年,我們是否能還給他原住民真正的歷史?

看不見的城市歷史,經過考古學家及助手們層層挖掘考究,終於重見天日,綠川、南屯溪等,然而,遺址上面隨即建起了大都會歌劇院、新市議會、大學高層大樓,台中的歷史,仍然等待著機會重見天日,和今日的人群生活連結。

map1
圖:台中市考古遺址圖(科博館繪製)
圖片來源:大台中考古遺址地圖

時光倒流到四千年前,古早台中人生活在所謂新石代中期,已經和台灣東部的人群有交易行為,使用的石器來自花蓮縣豐田,當時的人已有審美觀,以繩紋裝飾陶罐、陶缽、盆形器等,不但農耕旱作,兼行漁撈狩獵,現在的舊南屯溪中仍有原生魚種,恐怕也是當年代代相傳的後代,考古學家稱之為「牛罵頭文化」,範圍從北邊的清水鎮到台中市惠來遺址、台中公園、中興大學、西墩里遺址都有,常見十萬平方公尺以上的大型聚落。考古學家認為,由於農業發展,這個時代的聚落逐漸增大,並向丘陵及低海拔山區擴張。尚有精美的玉飾出土。

然而,因為氣候變遷、河道改變頻繁,牛罵頭文化遷徙他處,距今三千年前則來了營埔文化的人群,他們發展了在紋飾種類繁多,有圓圈紋、凹弦紋、羽狀紋、斜行線紋、菱形方格文、波浪紋、貝紋、附加堆紋、彩繪紋等。器型有缽、束腰罐、帶流罐、豆型器、獸足鼎形器等。如此美麗豐富的文化內涵, 尚有祈求豐收的禮器等。營埔文化開枝散葉,進入了台灣中部濁水溪、大肚溪、大甲溪流域中下游一帶,大部分在平原與台地,也有部分向山區擴展,包括南投鎮軍功寮,集集鎮洞角、大坪頂、草嶺頂,竹山鎮竹山神社、彰化牛埔遺址上層,甚至遠達林內坪頂與埔里水蛙窟遺址等。

在距今兩千年前後,考古學家則發現了另外一個文化:番仔園文化。與先前牛罵頭文化和營埔文化不同的特色是出現貝塚。記得在考古學課堂上,貝塚的意思就是古人的廚餘堆,考古學的訓練開始,是從垃圾開始尋找物質生活的記憶。除貝類外,番仔園文化還有鹿、羊、豬、鳥和魚骨的出現。陶器方面則以精緻的黑灰色陶器為主,紅褐色陶居次。陶片常見連續刺點紋、波浪狀櫛紋、圈點紋、方格紋、魚骨形紋。石器數量較少,以礫石片打製石刀、磨光的馬鞍形石刀、石錘等較常見。大甲番仔園、龍泉村、南屯山仔腳及鹿寮等遺址都出土鐵刀,推測當時已經使用鐵器。

番仔園類型的年代距今1600年前,存續至距今800年前左右。在番仔園遺址、麻頭路遺址、龍泉村、清水中社、惠來遺址都有發現墓葬,葬式為俯身葬,有少數使用覆面陶之行為。石器的類型包括打製石鋤、磨製長方形帶孔石刀、馬鞍形石刀和凹石等,但以礫石片打製石刀為數最多,也最具特色。骨角器有骨鏃、骨錐和尖狀器等。番仔園遺址出土玻璃和瑪瑙珠,推測當時與東南亞民族有貿易行為。我們以為多元文化是今日特有的全球化現象,但可能千年以前,這裡早已是區域貿易的重心,今日來到台中打工,並在第一廣場(原日治時期第一公共市場)販賣電話卡、食品原料的東南亞族群經營的小店,其實也只是循著祖先的軌跡再度回到這裡。

jewel
番仔園文化裝飾品
黃琇娟製圖(2011)。[文件名稱:403管狀與球形玉髓珠]。《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2013/10/29瀏覽)。
《臺海使槎錄》:「大肚山形,遠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長名大眉。」根據國立科博館的研究指出,這個番長在文獻中被稱為「大肚番王」。他在鼎盛時期統轄二十七個村社,後來有十個村社脫離,長期直接統轄之地則維持十七或十八個村社。根據考古學者的研究,台中地區史前時代的番仔園文化就是平埔族群祖先的遺留。至清初以後,平埔族長期與漢人的交流,失去許多原先風俗習慣和語言而難以考據。現今在學者與平埔族後裔的努力下,正逐漸找回部分的習俗及語言。

IMG_4639-168x300
舊南屯溪側老樹奉茶處與土地公信仰文化

臺灣中部終年陽光普照宜人,世居和世界各地移民來此的台中人,我們都直接、間接地繼承了這些史前文化的豐富文化遺產,包括陽光、土地、河川、文化、農業、自然與遊憩資源等。在台中都市裡騎腳踏車,經常看到考古團隊在河邊的農田或菜園間挖掘考古坑,想像當1500年前的營埔人看到1500年前牛罵頭人遺留器物時的困惑表情時,不免讓人發噱。

南屯溪保衛戰

舊南屯溪附近的土壤屬於肥沃的黑土,因此也最早形成漢人的犁頭店聚落,南屯路上,至今仍可聽到打鐵聲,仍可看到傳統米麩製作。當地居民說,從唐山來的移民中,也有隻身來台水土不服而早逝者,居民便合力將其葬於「萬塚君」廟中每年祭祀,也保留了當年漢人渡海的一頁滄桑歷史。溪邊的老樹,是居民及環保局清潔人員休息喝茶的地方,保存了傳統農村大樹下「奉茶」的淳厚傳統,這一個地區也有豐富的考古遺跡。舊南屯溪文化景觀是帶狀連續空間,除了兩岸各10公尺之外,還有多項文化資產景點。親水空間與白鷺 溪魚 昏鴉 齊飛 …當地人仍能以閩南語朗朗上口,舊南屯溪畔放風箏的漢語七言絕句詩。

南屯溪的河岸一側,是老農民捐出農地做為國小預定地,供後世子孫共享的資源,然而在財團與市府、某些市議員的眼中,少子化成了剝奪這塊土地的最佳藉口,「因為少子化,不需要蓋國小,因此要蓋住宅大樓出售」的矛盾邏輯,牽強地要求填平這個蜿蜒的南屯溪古道,不顧台中市已經住宅供過於求的事實。舊南屯溪及兩側農地尚有蓄水防洪的功能,經過不斷開發,大部分的舊南屯溪已經被填平,成為上游的七期豪宅區的排水管,逢甲大學水利系許少華教授直言,最後一段的舊南屯溪填平後,會造成南屯、烏日遇雨則淹的危機。

IMG_4640-768x1024
舊南屯溪具重要蓄水防洪功能,兩岸景觀如能保存,能避免南屯及烏日地區淹水氾濫之災

公視也在2012年播出專訪,然而並未引起全國太多注意,當地居民則自發性到土地公廟發起抗議,包括許多阿嬤、阿公級、社區的媽媽和小孩,最小的抗議民眾是當時只有四個月大的小嬰兒,但鄰居阿姨說:「我們不希望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在家裡被水淹死!所以我們一定要出來抗議。」(南屯居民發起的聲援舊南屯溪保護臉書專頁

IMG_4734-1024x768
社區居民自發抗議
IMG_4714-1024x768
來抗議的小朋友
IMG_4732-1024x768
江慶洲老師和最小的抗議民眾

經過和台中市政府協調後無效,居民江慶洲向文化部申請文化資產保存法,經過近一年努力,目前舊南屯溪確定將登記為複合式文化景觀,但是確實範圍不確定,科博館考古學家屈慧麗老師認為,該區有豐富的史前文化,台中市鄉土文化學會黃慶生老師說,這區保留可見證漢人與原住民交流的歷史,值得保存。如能保存老建築(如原樹德山莊餐廳建築)、老樹,成為完整的景觀區會更好。樹德山莊所有權人二分之一上如能同意登錄歷史建築,將更豐富完整該區的人文景觀風貌。目前仍需要更多人一起關注這件事情。台中市在低碳城市計畫白皮書中提出在北屯水湳經貿園區蓋台中城市博物館,但更不如在舊南屯溪兩側規劃真實的城市博物館,可看見考古層和真實的城市歷史。

IMG_4640-768x1024
南屯肥沃的黑色土壤,適合發展都市農業和食農教育基地

興建智慧之塔明智嗎?

歐洲的羅馬因為保存考古遺址,成為都市裡觀光和教育的重要部分,然而,七期豪宅區中的惠來遺址(變成一個難以找尋、路標超不明顯的小公園),中興大學的校地的考古遺址變成了國際農業大樓,籃球場即將要剷平蓋「智X之塔」(計畫名稱為智慧之塔,學生暱稱為智障之塔」,越來越多的大樓,越來愈少的陽光,學生們說,中興大學的藍天綠地和休閒空間消失了,又哪裡有學校特色呢?校方快速投票蓋「智X之塔」(建造金額15億),但取得全校同意後卻變更範圍,擴大到原來全校同意的範圍數倍大,要容納六千人的超大國際會議廳,是要成就了誰?學生們耳語說:

「借給蔡依林辦演唱會嗎?」

「蔡依林有說要來嗎?」

智慧之台
學生的kuso

現在惠蓀堂已經經常借給直銷商、保險、社團等舉辦會議,每逢假日,中興大學已變成超級大停車場,大學基本的研究和教學都反而退為租借場地服務,有學生質疑:「超大的智X之塔」不會造成圖書館噪音嗎?學生以後怎麼讀書?校方說:「這個我們考慮過。」設計智X之塔建築師卻說:「我們完全沒考慮到圖書館就在智X之塔旁邊。我們只考慮建築物本身,不考慮它和週邊其他空間的關係。」

大學的使用者究竟是誰?是來借場地的人嗎?還是學生和教師、社區居民、社會大眾?教育不是公共財嗎?國外的大學校友捐獻,經常是以捐助到校務基金,供學校依發展需要使用,而非捐贈特定大樓為求留名,這樣功利的大樓建築方式,對學生難道不是最差的教育示範?雖然有師生進行抗議,但因為校內的聲音很零散,這件事情目前校方未能再和同學進行討論。

餐廳預定地的考古遺址

幾個月前,中興大學在第二餐廳預定地又進行考古試掘,考古學家屈慧麗老師說,在靠近綠川的這個地方,挖出了番仔園文化的遺物,以及日據時期日本教授使用的咖啡杯,實驗室使用的器具等,對於中興大學的歷史,又增加了另一層的了解。

P_20131009_101816-1024x768
考古工作人員在興大第二餐廳預定地考古坑中賣力工作

原先規畫要在新的文學院大樓建立展示廳,但因故文學院又不願接受。考古坑後方的綜合大樓,在文學院2014年6月搬遷後,許多教授研究室可能成為閒置空間,據行政單位稱也沒有單位願意接管。目前校內的用餐空間十分缺乏,學生也缺乏活動空間,因此校內有些有創意學生以使用者經驗作為出發,進行了對學生第二餐廳和綜合大樓未來空間使用的想像,並希望重啟對空間使用的討論,包括「智X之塔」(請見臉書專頁

這當中,許多學生都很有創意,提出結合綠食育和互動式博物館(可看到考古坑或考古層),甚至是提供外國同學進行試賣實習的廚房空間,都能成為很好的觀光資源,也可採用博物館門票抵餐廳或咖啡廳消費的方式,在成本較低(遠低於15億)的情況下,可以較快達到回收成本獲利,並能增進公共利益,提升教育品質,現地保存文化。根據東海建築系凌天講師指出,羅馬的Parco della Musica 此案座落於1960年羅馬奧運場館區,但是90年代後期才興建,2002年才完工,設計者為普立茲克獎得主建築師 Renzo Piano。主要空間是大型音樂表演場館,興建時候因為發覺考古遺址而停工一年,重新設計,原本的演奏廳組合也加入室內與室外的考古遺址展覽區。目前年度百萬人的人潮,可以名列世上最多人參訪的「音樂場館」之一。

Auditorium-Parco-della-Mu
10 of the best museums and galleries in Rome

現在博物館的潮流是互動,博物館有一個好餐廳也很重要,學生建議可開辦史前手作陶藝工作坊、考古坑體驗等活動,使用史前文物的元素做為餐具、紀念品販售,販賣台中特色小吃、和農夫市集結合販售有機便當、惠蓀咖啡等。即將閒置的綜合大樓則可成為系學會的使用空間、餐廳、健身空間、飲料吧(無酒精)、藝術空間,讓校園更加充滿人文氣息,這些學生是不是很有想像力呢?她們甚至還用海報具體畫出來。

1395408_656723307693559_395805356_n
學生提出以透明地板及原住民文化藝術進行餐廳博物館複合式建築設計

轉載自芭樂人類學學生餐廳、考古遺址和看不見的台中城市記憶〉2013/10/28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05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福爾摩斯碰上古人類化石,可是日期不太對勁?
寒波_96
・2023/03/08 ・278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虛構人物福爾摩斯,就是偵探的代名詞。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創作的這位名偵探,活躍於 19 世紀晚期到 20 世紀初期,那時古人類學已經起步,博學多聞的福爾摩斯應該有機會知道某些化石。奇妙的是,他竟然還見過尚未出土的死人骨頭?

請注意,本文包含古人類遺骸的圖像。

圖/參考資料

福爾摩斯遇見古人類化石

柯南道爾的故事設定中,福爾摩斯是存在於現實歷史的虛構人物。例如故事中公元 1896 年發生的事件,現實中也應該在這個時候上演,而 1899 年更晚的事情還沒有發生。

短篇小說《三名同姓之人(The Three Garridebs)》,以一個罕見姓氏 Garridebs 導引出簡短卻高潮起伏的探案。故事中有一位角色喜歡收藏古物,也包括幾件人類化石。

華生醫師第一人稱的描述是:

「當我環顧四周,我驚訝於此人興趣之廣。這兒是一箱古錢幣。那兒有一櫃子的燧石工具。中間桌子後方是個裝著化石骨頭的大櫃子,裡頭擺著一排石膏頭骨,有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海德堡人(Heidelberg)、克羅馬儂人(Cro-Magnon)等名字標示。很顯然他是許多主題的學習者。」

「As I glanced round I was surprised at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man’s interests. Here was a case of ancient coins. There was a cabinet of flint instruments. Behind his central table was a large cupboard of fossil bones. Above was a line of plaster skulls with such names as “Neanderthal,” “Heidelberg,” “Cro-Magnon” printed beneath them. It was clear that he was a student of many subjects. 」

故事中這位角色有哪些收藏品並不影響劇情,不過敘述這般瑣碎的細節,有助於強化真實感,算是一項創作技巧。這些頭骨化石不是原件,而是石膏複製品(plaster skulls),也證實角色自稱家中藏品沒什麼值得偷竊的價值。

可是故事開頭,華生醫師十分明確表示此案發生在 1902 年:

「那日期我記得特別熟,因為福爾摩斯在同一個月,拒絕一項也許有一天會講出來的爵位。……然而我重申,這使我能夠確定日期,亦即 1902 年 6 月下旬,南非戰爭結束後不久。」

「I remember the date very well, for it was in the same month that Holmes refused a knighthood for services which may perhaps some day be described…… I repeat, however, that this enables me to fix the date, which was the latter end of June, 1902, shortly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South African War. 」

這兒提到 1902 年結束的南非戰爭是「第二次波耳戰爭」。真實歷史中,那時柯南道爾已經靠著福爾摩斯成為知名作家;他以醫師的本行親自參戰,擔任軍醫而受封爵士,也是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名號中「爵士(Sir)」的由來。

對照如此明確的日期,令人愈想愈不對勁。與尼安德塔人並列的「Heidelberg」顯然指的是 Homo heidelbergensis ,但是第一件海德堡人化石要等到 1907 年才在德國出土,更早的 1902 年絕不可能存在石膏複製品,被福爾摩斯與華生見到。

1907 年在德國出土的海德堡人下顎化石「Mauer 1 」。圖/Radiometric dating of the type-site for Homo heidelbergensis at Mauer, Germany

容易起爭議的海德堡人

解開此一謎題大概不需要福爾摩斯的推理能力。《三名同姓之人》於 1924 年發表,那時海德堡人大概已經有點名氣,被取材用於偵探故事中增添血肉。柯南道爾與編輯卻沒有注意到 1902 年之際,海德堡人仍不存在。

另一方面,即使是故事發表的 1924 年,「海德堡人」也應該還沒有頭骨,不會有石膏複製品。1907 年出土,隔年公開的化石 Mauer 1 只有下顎,沒有頭骨。

1921 年在非洲南部 Kabwe 出土的化石包括頭骨,但是當時將其分類為羅德西亞人(Homo rhodesiensis),多年後才歸入海德堡人旗下。這條消息或許影響過柯南道爾 1924 年發表的創作,詳情不得而知。

1921 年在尚比亞出土的頭骨化石「Kabwe 1 」,早期被分類為羅德西亞人,後來也被歸類為海德堡人。圖/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教育網站

Kabwe 在 1921 年屬於大英帝國的北羅德西亞(Northern Rhodesia)殖民地,現在則是尚比亞的疆域。有人主張這群死人骨頭算是非洲的海德堡人,也有人認為是不同的羅德西亞人,還有人提出應該歸於波多人(Homo bodoensis)……反正一百多年來,海德堡人的爭議持續不休,即使配備福爾摩斯的智謀,大概也無法解開這些難題。

故事中海德堡人以外的兩款化石,尼安德塔人最初問世於 1856 年,克羅馬儂人則是 1868 年。到 1902 年都已經是特定圈子內普及的知識,也買得到石膏頭骨複製品,可謂有血有肉的安排。

大英帝國的榮耀

古人類化石中,1924 年的柯南道爾想必也知道皮爾當人(Piltdown Man)。這是英國人 1912 年偽造的化石,由紅毛猩猩和數百年前的智人骨頭加工而成,但是要等到 1953 年才證實造假。

圖/參考資料

捏造的皮爾當人被不少英國人認同,也騙過不少專家,讀過《三名同姓之人》好像能稍加體會時代背景。

故事中那位收藏家以史隆(Hans Sloan,1753 年去世後他的收藏催生出大英博物館)為楷模,實則相當平凡。他的藏品應該能代表當時對人類化石的普遍印象,也就是說,德國出土的尼安德塔人、海德堡人,以及法國出土的克羅馬儂人……榮耀的大英帝國豈能忍受!

可惜 1910 年代以後,福爾摩斯便退隱江湖不再辦案。否則以他的才智展開調查,哪需要等 40 多年才確認皮爾當人造假!

不追究那些死人骨頭,《三名同姓之人》也相當有意思。故事雖短,卻發生壞人打槍、華生流血,福爾摩斯激動、華生興奮、福爾摩斯用小刀割開華生褲子等情節,鐵與血的糾葛、靈與肉的碰撞,亂七八糟的 ❤️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三名同姓之人》小說原文:THE THREE GARRIDEBS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80 篇文章 ・ 746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缺乏火燒痕跡,也能判斷遠古人類已知用火?
寒波_96
・2023/01/11 ・333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人類最早在什麼時候用火?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經過很久很久以後,火燒的痕跡不見得還會留下,分辨天然起火或人為生火也不容易。2022 年發表的兩篇論文採用不同分析辦法,判斷約 80 萬年前的以色列人已知用火。

🔥沒有痕跡,也能得知曾經炙熱

常理想來,物品被火燒過的痕跡應該很明顯。但是考古學、古人類學研究的對象距今幾千年起跳,甚至超過一百萬年,那麼久以前的火燒如今還能被分辨嗎?最近問世的兩項研究,順利突破此一難題。

一項研究採用的方法是「拉曼光譜」(Raman spectroscopy)。最最最基礎的原理是,材料被火高溫加熱過後,內部分子層級的排列會發生改變,即使外觀完全沒有變化,也有機會透過拉曼光譜分辨。

拉曼光譜考察的材料來自以色列的 Evron 採石場遺址,這兒出土一批石器與動物骨頭,估計年代為距今 80 到 100 萬年前。光看外觀,毫無被火燒過的跡象,但是分析後得知,有些燧石製作的石器曾經被加熱到超過 400 度,遺址中其他石頭卻沒有。動物骨頭方面,有一件象牙被加熱過。

遺址內沒有或有被火燒過的樣本,顏色、大小、形狀都沒有任何差異。按照以前的分析方法,我們會誤以為該群古早人不曾與火打過交道,這兒拉曼光譜的價值顯而易見。

光看石頭外觀,當年是否被火燒過,完全沒有差異。圖/參考資料 1

這篇論文的作者認為,以色列距今 80 到 100 萬年前的古早人已經懂得用火,他們有能力控制火源,長期小規模燃燒。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證實,即使遺址乍看缺乏用火的痕跡,也可能只是舊的分析辦法看不出來,實際上用火未必那麼罕見。

🔥已知用火,不過做什麼用?

然而,當時的人類真的已經有意識控火,也就是已知用火嗎?光看這項研究的證據,其實有些疑慮。用火有目的,遺址環境是開放的空地,生火可能有煮食、取暖、威嚇掠食者等意圖,最容易判斷的應該是煮食。

被人類放在火上燒的動物性食物,骨頭應該也被加熱過,可是這項研究分析的動物骨頭卻只有一件象牙被火燒過,而象牙並非食物。除非是被加熱的動物骨頭沒有保留至今,否則實在難以想像,已知用火的古人類不會順便烹飪。

也許有讀者好奇,石頭不能吃,石器為什麼會被火燒呢?火是能改變物質狀態的能量,數萬年前的人類,有一種用火加熱修飾石器的技術;但是這種製作石器的手法相當先進,超過 80 萬年的古早人應該還沒這麼機智。更有可能是用過丟掉的石器(和象牙),在火堆旁順便被燒到,而非有意為之。

光是 Evron 採石場遺址的紀錄,天然起火也有機會產生一樣的結果。那個年代的古早人真的已知用火嗎?所幸幾個月後發表的另一篇論文打消我的疑慮,因為這項研究找到煮食的證據!

Evron 採石場遺址。圖/參考資料 3

🔥水深火熱的鯉魚

另一篇論文的分析方法是「X光繞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簡稱 XRD),一如拉曼光譜,它能探索加熱過後物體內部的晶格變化,估計曾經升溫到幾度。

考察材料來自以色列的 Gesher Benot Ya’aqov(簡稱 GBY)遺址,這兒古時候是 Hula 湖的湖畔,有不少古代生態的記錄,出土阿舍利石器等人造物,也證實古人類曾在此生活。

GBY 遺址距今 78 萬年的地層中,出土許多魚的骨頭,超過 4.3 萬件,約有 4 萬件可以歸類,大部分屬於鯉科(carp,學名 Cyprinidae)、塘虱(catfish,學名 Clariidae)、慈鯛科(Tilapiini,學名 Cichlidae),都是淡水魚。

死魚骨頭不見得是人為造成,也可能是自然死亡沉積所致。另一處 Kinneret 古湖遺址也出土很多魚骨,兩處的化石組成卻截然不同。Kinneret 超過 99% 是魚骨,GBY 遺址則有超過 95% 是咽頭齒(pharyngeal teeth)

GBY 遺址出土的魚類遺骸,不只部位和天然遺存不一樣,也大量出現 2 種鯉魚:Luciobarbus longiceps 以及 Carasobarbus canis,都是口味適合人類食用的款式。由此推論,至少一些魚牙化石來自人類吃剩的大餐。

研究者先用現代魚牙測試,紀錄不同溫度燒過後,珐瑯質的晶格改變。接著再分析化石牙齒,對照估計化石當年經歷過多高的溫度。

結果判斷有些魚牙曾經被火燒過,多數未滿 500 度;這差不多就是露天生火的正常溫度,也足以將魚煮熟。由此推論,78 萬年前的以色列人或許已經配備火塘,會捕魚再煮熟來吃。

火烤就是美味?距今 78 萬年前的 Hula 湖畔,想像圖。圖/參考資料 5

🔥認識人類用火歷史的新方向

和稍早問世的論文一同考慮,僅管 78 萬年前的火烤魚稍遲一些,卻強烈佐證早於 80 萬年前的以色列人已知用火,因為用火煮魚顯然是有意識的控火行為,假設同一地區更早幾萬年的人群也具備類似技能,十分合理。最早生火煮食的年代,想來不只 78 萬年。

如今智人獨存,過往「人類」則有許多成員,距今 78 到 100 萬年前,已知用火的以色列古早人是什麼人呢?這題缺乏直接證據。可能是直立人,也可能是很初期的海德堡人(或波多人)。直立人起源於 200 萬年前的非洲,後來分佈廣泛又十分多變,海德堡人算是直立人的衍生型號;如果真是直立人已知用火,那麼可謂是機智的直立人。

何時已知用火依然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根據現有資訊,距今 40 萬年前過後用火變得普及,距離遙遠的許多遺址,相對短期內出現用火的紀錄,有學者懷疑涉及文化與知識的傳播。

然而,新研究告訴我們,生火不見得會留下痕跡,也許早於 40 萬年前已有不少地方的人懂得用火,可是缺乏紀錄。還有可能 40 萬年內使用火源的人類,比已知還要更多。不論如何,2022 年發表的兩篇論文,預示了新的探討方向。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Stepka, Z., Azuri, I., Horwitz, L. K., Chazan, M., & Natalio, F. (2022). Hidden signatures of early fire at Evron Quarry (1.0 to 0.8 My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25), e2123439119.
  2. Evidence of fire use at ancient campsite in Israel
  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y have unearthed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campfires
  4. Zohar, I., Alperson-Afil, N., Goren-Inbar, N., Prévost, M., Tütken, T., Sisma-Ventura, G., … & Najorka, J. (2022). Evidence for the cooking of fish 780,000 years ago at Gesher Benot Ya’aqov, Israel.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1-13.
  5. Oldest evidence of the controlled use of fire to cook food
  6. MacDonald, K., Scherjon, F., van Veen, E., Vaesen, K., & Roebroeks, W. (2021). Middle Pleistocene fire use: The first signal of widespread cultural diffusion in human evol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31), e2101108118.
  7. Widespread cultural diffusion of knowledge started 400 thousand years ago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80 篇文章 ・ 746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3 萬年前截肢手術,婆羅洲有史前黑傑克?
寒波_96
・2022/12/02 ・236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即使沒有現代的醫療知識,古人也能進行截肢這類外科手術,不過手術很成功,但是病人死掉的狀況也不意外。一項考古研究宣稱發現已知最早的截肢手術,地點位於東南亞的婆羅洲雨林,年代距今 3.1 萬年。那麼久以前的原始人,真的有能力截肢嗎?

請注意,本文包含人類遺骸的圖像。

3.1 萬年前手術成功,而且病人活著?

之前知道最早的截肢手術年代是 7000 年前,法國新石器時代的 Buthiers-Boulancourt 遺址。

這項研究調查的地點是一處名喚 Liang Tebo 的石灰岩洞,位於婆羅洲東部。考古學家在這兒尋獲一位長眠者 TB1,估計於 3.1 萬年前去世。此時處於舊石器時代,一小群一小群人們不長期定居,沒有農業,以採集、狩獵維生。

考古學家由埋葬狀況判斷,排場儘管簡陋,應該為他人有意識的體面墓葬,骨頭保存相當完整。估計去世時 20 歲左右,憑藉骨盆無法判斷性別,他的身高不矮,可能是男生或高個子的女生。

遺址位於圖中的紅框內。婆羅洲如今是東南亞外海的島嶼,冰河時期海平面較低時,卻直接連結東南亞大陸。圖/參考資料 1

經歷好幾萬年的歲月,遺骸少掉一些部位也很合理。然而,這位就是少掉左小腿中段以下的骨頭。考古學家仔細分析後,判斷他經歷過小腿的截肢(amputation)手術,之後至少又經過 6 到 9 年,直到去世。

考古學家根據什麼理由判斷他是截肢,而不是一般的斷腿呢?主因是他的小腿骨斷面非常平整,不像是事故摔斷,也沒有感染的跡象,表示腿骨離開身體後沒有造成嚴重的病變。

他左小腿保留的脛骨(tibia)和腓骨(fibula)尺寸比右邊小,明顯有生長落差。推論他在 10 歲多時由於未知原因,被身邊的人用某種利器將左邊小腿骨切斷,而且照護得宜,又生活至少 6 年,去世時受到妥善埋葬。

如果上述推論正確,這位 3.1 萬年前的東南亞人,就是世上截肢手術最早的成功紀錄。

遺骸 TB1 的下半身。圖/參考資料 2

東南亞的史前黑傑克

執行手術的工具不明,肯定不是金屬,可能是黑曜石或某種石材,或是鋒利的貝殼或骨製器具,甚至是加工處理過的竹子,都可能用於切斷骨骼,或是在手術中使用。

截肢不是簡單的小手術,當時的婆羅洲人懂得截肢手術需要的消毒、麻醉、止痛嗎?

即使是身強體壯的(十幾歲)原始人,完全沒有藥物輔助下,要在截肢後全身而退,連明顯感染都沒有,想來不太可能。當地環境一定找得到可供藥用的植物,雖然缺乏直接證據,不過可以假設施術者懂得這些知識。

手塚治虫創作的角色「怪醫黑傑克」開刀出神入化,黑傑克也成為動手術的代名詞。婆羅洲的史前黑傑克是如何習得開刀技能呢?

我自己的想法是,古早人處理動物時,可以獲得不少練習機會,對於骨、肉、血想必不會陌生。在決定截肢的時候,操刀者應該自認有成功的機會,有信心又技術熟練地下刀,否則不會有如此漂亮的手術結果。

截肢者想像圖。圖/參考資料 4

光憑極為零星的考古調查,無法估計當時的截肢狀況,不清楚這位是成功的特例,或是大批犧牲者中唯一的幸運兒。只能確定當時的婆羅洲人,不只已經有相關的醫療知識,還有團隊照顧的精神。

考古沒有發現,不等於真的沒有,也要考慮到遺骸保存的狀況。成功的截肢手術會在四肢留下痕跡,但是舊石器時代的遺骸,四肢骨頭保存往往不全,考古上難以辨識。我猜舊石器時代應該有更多截肢的成功案例,大部分卻無法被我們知曉。

之前研究得知東南亞的婆羅洲、蘇拉威西這塊區域,超過 4 萬年前便有壁畫等藝術創作。史前黑傑克與截肢者所屬的人群,應該和藝術家有關連。醫療、藝術,果然皆為高端的人類技能。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Maloney, T. R., Dilkes-Hall, I. E., Vlok, M., Oktaviana, A. A., Setiawan, P., Priyatno, A. A. D., … & Aubert, M. (2022). Surgical amputation of a limb 31,000 years ago in Borneo. Nature, 609(7927), 547-551.
  2. Earliest known surgery was of a child in Borneo 31,000 years ago
  3. Prehistoric child’s amputation is oldest surgery of its kind
  4. World’s oldest amputation: Foot removed 31,000 years ago—without modern antibiotics or painkillers
  5. Buquet-Marcon, C., Philippe, C., & Anaick, S. (2007). The oldest amputation on a Neolithic human skeleton in France. Nature Precedings, 1-1.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80 篇文章 ・ 746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