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恐龍蛋
清初的福建漢民度過黑水上岸鹿港,再乘著舢舨沿著大肚溪進入台中盆地,在(今日烏日高鐵站)附近南屯溪的交界口上岸屯墾,他們將會遇到五個平埔族 –巴布薩(Babausock)、拍瀑拉(Papora)、洪雅(Hoanya)、巴則海(Pazeh)、道卡斯(Dokas)等。藍色的天空、晴朗的秋日,仍然撩起了無限想像,當時的漢人如何比手畫腳和平埔族人溝通?這些平埔族或許就像自己的祖先一樣,過著社群為單位的生活,從今日的台中市挖掘出的考古文物中,有大型的甕,證明早年的正港臺灣人,「共食」的單位不是家庭,而是整個社區。
如果走到今日的大里一帶,當時也有賽德克族人時來活動,漢人是否也和「賽德克巴萊」電影中一樣,在大里與賽德克族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易?甚麼時間,甚麼原因,賽德克族的活動場域縮限到了今日南投埔里、仁愛鄉一帶,遭「誤指」為日本殖民統治者眼中的「高砂族」呢?經過霧社事件,原先的獵場也收編成為現在中興大學的「惠蓀林場」,我們國家的大學受惠了原住民的資源多年,我們是否能還給他原住民真正的歷史?
看不見的城市歷史,經過考古學家及助手們層層挖掘考究,終於重見天日,綠川、南屯溪等,然而,遺址上面隨即建起了大都會歌劇院、新市議會、大學高層大樓,台中的歷史,仍然等待著機會重見天日,和今日的人群生活連結。
時光倒流到四千年前,古早台中人生活在所謂新石代中期,已經和台灣東部的人群有交易行為,使用的石器來自花蓮縣豐田,當時的人已有審美觀,以繩紋裝飾陶罐、陶缽、盆形器等,不但農耕旱作,兼行漁撈狩獵,現在的舊南屯溪中仍有原生魚種,恐怕也是當年代代相傳的後代,考古學家稱之為「牛罵頭文化」,範圍從北邊的清水鎮到台中市惠來遺址、台中公園、中興大學、西墩里遺址都有,常見十萬平方公尺以上的大型聚落。考古學家認為,由於農業發展,這個時代的聚落逐漸增大,並向丘陵及低海拔山區擴張。尚有精美的玉飾出土。
然而,因為氣候變遷、河道改變頻繁,牛罵頭文化遷徙他處,距今三千年前則來了營埔文化的人群,他們發展了在紋飾種類繁多,有圓圈紋、凹弦紋、羽狀紋、斜行線紋、菱形方格文、波浪紋、貝紋、附加堆紋、彩繪紋等。器型有缽、束腰罐、帶流罐、豆型器、獸足鼎形器等。如此美麗豐富的文化內涵, 尚有祈求豐收的禮器等。營埔文化開枝散葉,進入了台灣中部濁水溪、大肚溪、大甲溪流域中下游一帶,大部分在平原與台地,也有部分向山區擴展,包括南投鎮軍功寮,集集鎮洞角、大坪頂、草嶺頂,竹山鎮竹山神社、彰化牛埔遺址上層,甚至遠達林內坪頂與埔里水蛙窟遺址等。
在距今兩千年前後,考古學家則發現了另外一個文化:番仔園文化。與先前牛罵頭文化和營埔文化不同的特色是出現貝塚。記得在考古學課堂上,貝塚的意思就是古人的廚餘堆,考古學的訓練開始,是從垃圾開始尋找物質生活的記憶。除貝類外,番仔園文化還有鹿、羊、豬、鳥和魚骨的出現。陶器方面則以精緻的黑灰色陶器為主,紅褐色陶居次。陶片常見連續刺點紋、波浪狀櫛紋、圈點紋、方格紋、魚骨形紋。石器數量較少,以礫石片打製石刀、磨光的馬鞍形石刀、石錘等較常見。大甲番仔園、龍泉村、南屯山仔腳及鹿寮等遺址都出土鐵刀,推測當時已經使用鐵器。
番仔園類型的年代距今1600年前,存續至距今800年前左右。在番仔園遺址、麻頭路遺址、龍泉村、清水中社、惠來遺址都有發現墓葬,葬式為俯身葬,有少數使用覆面陶之行為。石器的類型包括打製石鋤、磨製長方形帶孔石刀、馬鞍形石刀和凹石等,但以礫石片打製石刀為數最多,也最具特色。骨角器有骨鏃、骨錐和尖狀器等。番仔園遺址出土玻璃和瑪瑙珠,推測當時與東南亞民族有貿易行為。我們以為多元文化是今日特有的全球化現象,但可能千年以前,這裡早已是區域貿易的重心,今日來到台中打工,並在第一廣場(原日治時期第一公共市場)販賣電話卡、食品原料的東南亞族群經營的小店,其實也只是循著祖先的軌跡再度回到這裡。
《臺海使槎錄》:「大肚山形,遠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長名大眉。」根據國立科博館的研究指出,這個番長在文獻中被稱為「大肚番王」。他在鼎盛時期統轄二十七個村社,後來有十個村社脫離,長期直接統轄之地則維持十七或十八個村社。根據考古學者的研究,台中地區史前時代的番仔園文化就是平埔族群祖先的遺留。至清初以後,平埔族長期與漢人的交流,失去許多原先風俗習慣和語言而難以考據。現今在學者與平埔族後裔的努力下,正逐漸找回部分的習俗及語言。
臺灣中部終年陽光普照宜人,世居和世界各地移民來此的台中人,我們都直接、間接地繼承了這些史前文化的豐富文化遺產,包括陽光、土地、河川、文化、農業、自然與遊憩資源等。在台中都市裡騎腳踏車,經常看到考古團隊在河邊的農田或菜園間挖掘考古坑,想像當1500年前的營埔人看到1500年前牛罵頭人遺留器物時的困惑表情時,不免讓人發噱。
南屯溪保衛戰
舊南屯溪附近的土壤屬於肥沃的黑土,因此也最早形成漢人的犁頭店聚落,南屯路上,至今仍可聽到打鐵聲,仍可看到傳統米麩製作。當地居民說,從唐山來的移民中,也有隻身來台水土不服而早逝者,居民便合力將其葬於「萬塚君」廟中每年祭祀,也保留了當年漢人渡海的一頁滄桑歷史。溪邊的老樹,是居民及環保局清潔人員休息喝茶的地方,保存了傳統農村大樹下「奉茶」的淳厚傳統,這一個地區也有豐富的考古遺跡。舊南屯溪文化景觀是帶狀連續空間,除了兩岸各10公尺之外,還有多項文化資產景點。親水空間與白鷺 溪魚 昏鴉 齊飛 …當地人仍能以閩南語朗朗上口,舊南屯溪畔放風箏的漢語七言絕句詩。
南屯溪的河岸一側,是老農民捐出農地做為國小預定地,供後世子孫共享的資源,然而在財團與市府、某些市議員的眼中,少子化成了剝奪這塊土地的最佳藉口,「因為少子化,不需要蓋國小,因此要蓋住宅大樓出售」的矛盾邏輯,牽強地要求填平這個蜿蜒的南屯溪古道,不顧台中市已經住宅供過於求的事實。舊南屯溪及兩側農地尚有蓄水防洪的功能,經過不斷開發,大部分的舊南屯溪已經被填平,成為上游的七期豪宅區的排水管,逢甲大學水利系許少華教授直言,最後一段的舊南屯溪填平後,會造成南屯、烏日遇雨則淹的危機。
公視也在2012年播出專訪,然而並未引起全國太多注意,當地居民則自發性到土地公廟發起抗議,包括許多阿嬤、阿公級、社區的媽媽和小孩,最小的抗議民眾是當時只有四個月大的小嬰兒,但鄰居阿姨說:「我們不希望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在家裡被水淹死!所以我們一定要出來抗議。」(南屯居民發起的聲援舊南屯溪保護臉書專頁)
經過和台中市政府協調後無效,居民江慶洲向文化部申請文化資產保存法,經過近一年努力,目前舊南屯溪確定將登記為複合式文化景觀,但是確實範圍不確定,科博館考古學家屈慧麗老師認為,該區有豐富的史前文化,台中市鄉土文化學會黃慶生老師說,這區保留可見證漢人與原住民交流的歷史,值得保存。如能保存老建築(如原樹德山莊餐廳建築)、老樹,成為完整的景觀區會更好。樹德山莊所有權人二分之一上如能同意登錄歷史建築,將更豐富完整該區的人文景觀風貌。目前仍需要更多人一起關注這件事情。台中市在低碳城市計畫白皮書中提出在北屯水湳經貿園區蓋台中城市博物館,但更不如在舊南屯溪兩側規劃真實的城市博物館,可看見考古層和真實的城市歷史。
興建智慧之塔明智嗎?
歐洲的羅馬因為保存考古遺址,成為都市裡觀光和教育的重要部分,然而,七期豪宅區中的惠來遺址(變成一個難以找尋、路標超不明顯的小公園),中興大學的校地的考古遺址變成了國際農業大樓,籃球場即將要剷平蓋「智X之塔」(計畫名稱為智慧之塔,學生暱稱為智障之塔」,越來越多的大樓,越來愈少的陽光,學生們說,中興大學的藍天綠地和休閒空間消失了,又哪裡有學校特色呢?校方快速投票蓋「智X之塔」(建造金額15億),但取得全校同意後卻變更範圍,擴大到原來全校同意的範圍數倍大,要容納六千人的超大國際會議廳,是要成就了誰?學生們耳語說:
「借給蔡依林辦演唱會嗎?」
「蔡依林有說要來嗎?」
現在惠蓀堂已經經常借給直銷商、保險、社團等舉辦會議,每逢假日,中興大學已變成超級大停車場,大學基本的研究和教學都反而退為租借場地服務,有學生質疑:「超大的智X之塔」不會造成圖書館噪音嗎?學生以後怎麼讀書?校方說:「這個我們考慮過。」設計智X之塔建築師卻說:「我們完全沒考慮到圖書館就在智X之塔旁邊。我們只考慮建築物本身,不考慮它和週邊其他空間的關係。」
大學的使用者究竟是誰?是來借場地的人嗎?還是學生和教師、社區居民、社會大眾?教育不是公共財嗎?國外的大學校友捐獻,經常是以捐助到校務基金,供學校依發展需要使用,而非捐贈特定大樓為求留名,這樣功利的大樓建築方式,對學生難道不是最差的教育示範?雖然有師生進行抗議,但因為校內的聲音很零散,這件事情目前校方未能再和同學進行討論。
餐廳預定地的考古遺址
幾個月前,中興大學在第二餐廳預定地又進行考古試掘,考古學家屈慧麗老師說,在靠近綠川的這個地方,挖出了番仔園文化的遺物,以及日據時期日本教授使用的咖啡杯,實驗室使用的器具等,對於中興大學的歷史,又增加了另一層的了解。
原先規畫要在新的文學院大樓建立展示廳,但因故文學院又不願接受。考古坑後方的綜合大樓,在文學院2014年6月搬遷後,許多教授研究室可能成為閒置空間,據行政單位稱也沒有單位願意接管。目前校內的用餐空間十分缺乏,學生也缺乏活動空間,因此校內有些有創意學生以使用者經驗作為出發,進行了對學生第二餐廳和綜合大樓未來空間使用的想像,並希望重啟對空間使用的討論,包括「智X之塔」(請見臉書專頁)
這當中,許多學生都很有創意,提出結合綠食育和互動式博物館(可看到考古坑或考古層),甚至是提供外國同學進行試賣實習的廚房空間,都能成為很好的觀光資源,也可採用博物館門票抵餐廳或咖啡廳消費的方式,在成本較低(遠低於15億)的情況下,可以較快達到回收成本獲利,並能增進公共利益,提升教育品質,現地保存文化。根據東海建築系凌天講師指出,羅馬的Parco della Musica 此案座落於1960年羅馬奧運場館區,但是90年代後期才興建,2002年才完工,設計者為普立茲克獎得主建築師 Renzo Piano。主要空間是大型音樂表演場館,興建時候因為發覺考古遺址而停工一年,重新設計,原本的演奏廳組合也加入室內與室外的考古遺址展覽區。目前年度百萬人的人潮,可以名列世上最多人參訪的「音樂場館」之一。
現在博物館的潮流是互動,博物館有一個好餐廳也很重要,學生建議可開辦史前手作陶藝工作坊、考古坑體驗等活動,使用史前文物的元素做為餐具、紀念品販售,販賣台中特色小吃、和農夫市集結合販售有機便當、惠蓀咖啡等。即將閒置的綜合大樓則可成為系學會的使用空間、餐廳、健身空間、飲料吧(無酒精)、藝術空間,讓校園更加充滿人文氣息,這些學生是不是很有想像力呢?她們甚至還用海報具體畫出來。
轉載自芭樂人類學 〈學生餐廳、考古遺址和看不見的台中城市記憶〉201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