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醫師應付處於這段時期獨特且傷腦筋的麻煩人物的手法,就跟我們處理特別複雜的器官或疾病一樣—我們創造一個新的科別。
「青春期醫學」(adolescent medicine)迎合這個尷尬的族群:負責診治那些已經長大,不適合再看小兒科,卻又還沒準備好踏入內科的病患。它處理青春期的荷爾蒙變化和性欲初萌帶來的生理挑戰。
在這個新生領域執業的開業醫師無不時時留心,不容一長串讓人破膽寒心的威脅接近這些年輕人:交通事故、性病、酗酒、吸毒、重大外傷、未成年懷孕、約會強暴、憂鬱症和自殺。
我們多半會將青春期與行為改變聯想在一塊,但是近來的研究常聚焦在大腦變化,希望有助於解釋那些行為—包括樂於冒險、尋求感官刺激,以及想方設法要融入群體的那種難以壓抑的強烈欲望。
當然,所有動物在穿越這段歷程,帶領牠們從性徵尚未成熟、脆弱的孩童變成有能力繁殖、發育完成的成人,各有不同的事要學習。以人類為例,那些要學的事包括了高等語言技巧和批判性思考。
不過,有一種特質能貫穿不同物種(從禿鷹到捲尾猴,乃至於大學新鮮人),用以定義青春期。這是一段他們透過冒險去學習,有時不免犯錯的時光。
青春的勇氣
一項驚人且令人沮喪的事實是,光是身為人類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就是件非常危險,往往稍有不慎就會丟了小命的事。在美國,孩童一旦活過嬰兒期和學步早期,大多數會度過一段相對安全的短暫時光,直到他們滿十三歲為止。然而從那一刻起,死亡率會陡然攀升,主要多是因為重大外傷。美國疾病管制局(CDC)指出,「十二到十九歲青少年,歲數每增加一歲,死亡率就會跟著提高。這種模式在男性身上尤其強烈。」等到二十五歲左右,在青春期十分常見的致命外傷比率會逐漸減少。成年後,主要的健康風險多為癌症、心臟毛病,以及其他長期疾病。
這些直言不諱的統計數字跟動物世界的死亡趨勢很相似。根據加州戴維斯分校生物學家,也是《鳥類與哺乳動物對抗掠食者的防衛手段》(Antipredator Defenses in Birds and Mammals)一書作者提姆‧卡柔(Tim Caro)指出,「年輕(動物)死於掠食者摧殘的比率遠高於成年者。」死亡率在仔獸熬過早期挑戰後會逐漸降低。不過,當動物的身體成長茁壯,開始發生變化時,危險也有類似的進展。想像一頭青春期疣豬沒有母親保護,第一次外出覓食的情況。由於牠缺乏完整的防衛獠牙與厚實毛髮等裝備,也還沒有發展出成年疣豬跑得比掠食者快又遠的那種耐力,因此,假如一頭獵豹襲擊牠,牠的存活機會可能很低。因為牠們跑得不夠快、飛得不夠高,無法像成年疣豬那樣巧妙利用其他方法擊退威脅,所以比成年疣豬更常淪為掠食者的腹中佳餚。由於經驗不足,牠們容易誤判情勢,不慎闖入險地。
當然,一般說來,現代人類青少年不會像我們遠古的祖先被山獅或其他飢餓的掠食者獵捕。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國家中,青少年死於一種不同致命威脅的比例特別高,那就是:汽車。疾病管制局指出,在美國,十二到十九歲年齡群的死亡,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死因是交通事故。
其他突發、暴力的死因也深深威脅青少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際暴力衝突每天奪走上百條十到二十四歲年輕人的性命。此外,槍擊意外、自殺、殺人、溺水、火燒、墜樓和戰爭,也是全球青春期人類的頭號殺手。
成人對這類行為知道得一清二楚,所以在立法與理應有遠見的親職策略中,這一點被奉為圭臬。這就是為什麼你在二十五歲前比較難租到車,也是青春期駕駛人的汽車保險費率比較高的原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設定合法飲酒年齡與合法駕駛年齡。某些州和場所會規定同一時間一輛汽車可乘坐幾個青少年。紐澤西州禁止所有青少年,而不只是駕駛人,在車內使用電子設備。此外還要求他們必須在車牌左上角貼上一小塊鮮紅色的長方形標籤,清楚表示他們是年輕的駕駛人。
某些父母偏好自行控管孩子的安全,設立宵禁,在自家客廳塞滿吸引青少年的誘餌—電玩主機、垃圾食物,甚至酒精飲料。這一派的想法認為,「如果他要喝酒,我寧願他安全地在自家喝。」
接著還有所謂的「選擇」派。有一派青少年風險管理策略的核心主張,聚焦在教導青少年做出「聰明的選擇」。但是大量的新神經學研究顯示,在這個年紀,愛冒險並不是一種「選擇」。青春期的大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讓衝動的行為壓過審慎的克制。轉變中的青少年對新奇事物總是興奮又激動。他們會受到同儕團體的吸引。他們比成人更熱中於尋找方法刺激感官。他們的情緒反應比較極端。
請放心,假如青春期的大鼠會開車,牠們也會被收取超高的保險費率。來自羅馬高等健康研究所(Istituto Superiore di Sanità)的研究者讓一群混合了不同年齡的大鼠走迷宮,而迷宮的終點放著一份美味的零食。為了拿到這份獎勵,這些大鼠必須快跑過一片狹窄的木板,它高懸在一個開放空間,旁邊沒有任何保護的側牆。
有一半的受試大鼠完全拒絕進入迷宮的那一區,而另一半膽敢挑戰的,每一隻都是青春期的大鼠。沒有幼鼠或年長的大鼠想冒這個險。
青春期的大鼠還展現出其他幾個常見的行為。置身新環境時,牠們的焦慮程度低於其他年齡群;牠們對於接近不熟悉的物體表現得比較衝動;牠們不只對新奇的東西感興趣,深受吸引,還會主動尋找新鮮事。
物品是單純中性的(例如一個紙箱),或不尋常但沒有威脅性的(比如用燈泡和金屬箔絲裝飾的一棵樹),或者帶有某種程度的危險(像是一隻假的毛蜘蛛或填充蛇玩偶),青春期的綠猴都是最熱切地接近、用手勢比畫、發出警告叫聲,以及嘗試去觸摸的一群。
即使得冒著相當大的人身風險,青春期的動物似乎還是很喜愛探索新事物。成年前的錦花鳥會接近人類,甚至停在人類伸出來的手指上,此時,成年的錦花鳥早就飛走了。轉變中的海獺開始冒險進入新的地盤,像是死亡三角。動物行為學家與人類神經學家都同意,不管在人類或非人類動物身上,這種突然降低恐懼門檻都源自特定的大腦變化。
換個方式來說:愛冒險是正常的。
本文摘自PanSci 2013十月選書-《共病時代》第十一章: 離巢獨立:動物的青春期與成長的冒險。由臉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