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智活星期二】侯玉松:「在輔助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學習得更多。」

PanSci_96
・2013/09/05 ・707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78 ・九年級

 

文/林俞佐

一群資訊系的學生,到了泰雅部落會有什麼新發現?中華大學生物資訊學系侯玉松老師帶領由學生組成的志工團隊,到新竹縣五峰鄉進行遠距資訊輔導,同時也指導學生認識泰雅文化,並將這些文化內涵轉換成數位化的內容,以更淺顯易懂、活潑化的方式來介紹泰雅族的織布、竹管琴、泰雅及賽夏族的神話傳說。

侯老師今天分享幾部由學生製作的動畫,記錄著泰雅族人代代相傳的智慧。像是製作陷阱,就需要具備許多知識(特別是生物的習性)和在地長輩傳承的經驗,才能精巧地掌握陷阱的動力、機關、跟繩套。在演講會場影片播放同時,侯老師也以自己的動作示範,讓聽眾盡可能瞭解泰雅族的陷阱製作原理,看得出侯老師不僅是帶領學生參與,自己對當地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如此熟悉架設陷阱的細節。

比起陷阱,泰雅族的織布文化更為知名。學生錄製的影片,是由當地的耆老曾李香女士示範織布技術,一塊純正泰雅族織布的誕生需要經過:割取苧麻、積麻、染線、裡經、上架、編織等過程。在這之中侯老師同樣用雙手比劃,尤其是「理經」這個階段,影片短短幾秒不能充分表達出織布纖維交錯的情況。侯老師說這個過程很「玄」,所謂理「經」的「經」就是好比經緯度交錯的意思,可稱為「四柱理經」,藉由四支竹柱來來回回循環整理苧麻纖維。在耆老規律的操作聲響中,是前人累積下來關於數學幾何、化學(染色)、植物等的知識結晶。

「與其說是服務、教學,我們反而『學習』得比較多」,侯老師以謙和的態度表達志工活動一年多以來的心得。看到泰雅族人以自己的文化為傲,反而感到身為都市人的渺小,更加體會泰雅族人受到漢人主流文化的壓迫感,同時反思自己的根源與生活。

P1050883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166 篇文章 ・ 151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美國的後疫情時代:來自史丹佛醫學教授的觀察——《矽谷為什麼》
商周出版_96
・2022/07/09 ・322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專訪柳勇全/史丹佛醫學院副教授

在全球疫情緊張的現在,史丹佛醫學院副教授柳勇全說出了睡眠對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性,在這個時間點更形重要。柳醫師是耳鼻喉外科併整形外科副教授、生物設計(Bio Design)教師培訓學者,專精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外科治療。

他指出,過去曾經做過一個研究,把感冒病毒置於病人鼻腔,發現睡眠少於五小時的團體,50% 會得到感冒,睡眠多於七小時的人,只有 18% 得到感冒。同樣地,睡眠多於六小時的人,打疫苗後身體會產生大量抗體,而少於六小時的人,抗體反應不明顯,就算事後補眠,效果也不彰。

史丹佛醫學院副教授柳勇全說出了睡眠對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性。圖/envato

柳勇全醫師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與過去 SARS 病毒很大的不同點在於潛伏期相當長,SARS 病毒的症狀明顯,可以馬上隔離,但在新型冠狀病毒,許多患者剛開始都是無症狀感染,等到看到症狀時,已經感染給許多人。

所以只要呼吸不順、胸痛、發燒、咳嗽,或是頓時失去味覺、嗅覺,都不用等,需要馬上就醫篩檢。

新型冠狀病毒迷思

針對這次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亞洲人戴口罩,許多美國人則戴手套,差異極大,其實不論哪種形式,都是為了保護自己與別人。但以科學的角度來看,新型冠狀病毒是由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所以任何可以降低病毒進入人體的都是好方式。

以口罩為例,除了戴好之外,千萬不要用手摸前方,就算丟棄也要丟入有蓋的垃圾桶,不要讓病毒有機會感染其他人。

此外,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大家有許多迷思,包括下列兩項。

  1. 高齡者比較容易被感染
    其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沒有年齡的問題,不只是高齡者,目前也有許多年輕患者,譬如本來就有呼吸道疾病,或者是年輕醫護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吸入大量病毒都有可能。在標榜個人主義的美國,許多年輕人在疫情初期都不願意戴口罩,但是現在的確是一個「你什麼都不做,只要乖乖待在家裡,就可以救別人」的非常時期。
  2. 社群媒體的藥物討論
    疫情過程中,不斷有許多社群媒體討論,哪些藥物可以有效治療新冠肺炎,影響了許多人對藥物的看法。柳醫師指出,藥物是否有效,是相當嚴謹的臨床實驗過程,答案絕對不會來自於社群媒體,這當中有很多報導可能都沒有根據,也未經證實,最好的方式還是向醫生詢問,絕對不要亂吃藥物,造成身體不必要的損傷。
柳醫師指出,藥物是否有效的答案絕對不會來自於社群媒體。圖/Pexels

疫情對於美國醫學體系的衝擊與改變

這次疫情讓美國各大學首次停辦畢業典禮,過去在畢業典禮中的歡樂與淚水,也在病毒的影響下,只能成為遙遠的小確幸。

柳醫師從醫學教授角度來看,這次疫情對美國醫學體系的衝擊與改變如下:

  1. 基礎研究停止
    疫情爆發後,醫院只開急診刀,讓人力保持最大的彈性,許多老師的基礎研究,如果與新型冠狀病毒無關也都須先暫停,而基礎研究是支撐醫學進步的重要基石,暫停雖迫於無奈,但的確也對醫學界產生長遠的影響與衝擊。
  2. 遠距教學
    因應疫情時代的來臨,遠距教學將對生活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但有許多事務仍是遠距無法取代的,以教學為例,老師在遠距的情況下,無法確切觀察到小朋友的互動、因材施教。
    同樣地,外科醫學院學生或許可以看影片來學習與模擬,但與開刀房的實作環境仍有相當大的不同。在開刀房中對於整個開刀房情況的掌握,絕對不是線上教學可以取代。
  3. 創新的限制
    所有領域的創新一直是矽谷的靈魂,幾個人卡在車庫裡的創新,絕對不是遠距可以取代的。而這次疫情的經驗,讓我們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善用遠距,同時也更了解,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仍是無法取代的門檻。
  4. 傳統看診方式正在改變
    傳統的看診方式也正在被遠距取代,問診的確很重要,但是很多測試可以改以行動健康管理的方式進行。以睡眠測試為例,以前到睡眠中心睡一晚的費用相當高昂,但是效果可能不如受試者利用手錶記錄的睡眠數據來得有用。

這些遠端測試數據都是相當重要的資產,如果可以活化應用,以後疫情只要在世界任一角落出現,馬上可以進行隔離、醫治,等於把國防的概念帶到防疫,絕對相當受用。

柳醫師笑著說,美國零售量販賣場塔吉特百貨(Target)發現,疫情期間,襯衫的銷量大增,而褲子的銷量下降,主要原因是大家現在用線上軟體開會,只需要上半身穿著正式即可。雖然說這是個疫情期間的笑話,但是透過會議軟體舉辦的遠距研討會,沒有臨場感,加上看不到聽眾的反應、缺乏互動,效果的確不如實體會議。

美國零售量販賣場發現,疫情期間襯衫的銷量大增而褲子的銷量下降,因為大家用線上軟體開會只需要上半身穿著正式即可。圖/Pexels

美國醫療系統在疫情期間受到嚴重衝擊的主因

這次疫情的爆發,對美國的醫療體系產生巨大影響,柳醫師指出,美國擁有龐大的醫療資源,但長期以來,美國的健康數據卻比不過其他先進國家,也比不過台灣,主要歸因於:

  1. 資源分配與供應
    美國的醫療狀況是大城市的資源多,小城市相對少。再者,在醫材零件上較缺乏韌性,一遇到問題時,是否可以即時供應就成為瓶頸。以台灣為例,口罩一有缺,一星期便可以開始產出,但美國較缺乏這種彈性。
  2. 人力使用
    疫情爆發期間,美國醫學院學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AAMC)即指出需要更多醫生,美國其實擁有充足的護理能量,但由於法規的限制,讓人力使用的彈性與效率相對降低。
  3. 缺乏全民保險
    美國沒有全民健保,就算有保險也有分類,所以大家不敢隨意看病,這不僅是保險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對於弱勢族群的保障相對薄弱。
台灣口罩一有缺,一週便可以開始產出,而美國較缺乏這種彈性。圖/Pexels

目前經濟力較為充裕的加州,正著手以地方的力量解決並改革問題,希望可以透過正確的方式改正目前醫療體系暴露的問題,讓其他地方開始複製、學習。

「疫情把我們打垮,我們才會改變。」雖然這是我們絕對不樂見的狀況,但危機正是轉機,也期待疫情造成的犧牲能為全球醫療與保險體系的修正帶來曙光。

= I C 筆記/ 詹益鑑=

這次訪談是我跟 KT 節目開播後的第一次訪談,也就是說,柳醫師是我們第一個來賓。但因為當時是加州疫情剛爆發的階段,我們所有人都正在適應居家避疫,節目也從第一集開始就採用隔空遠距錄音的方式,因此在準備器材跟訪問資料時,都顯得手忙腳亂。

幸好在柳醫師充足的準備與協助下,我們有了很精彩、順利的第一次訪談錄製經驗,也由於他的專業背景與近距離觀察(日後才知道全灣區第一個新冠肺炎的病患就是送進史丹佛附設醫院),讓我們跟聽眾對於疫情的理解、對於醫療系統所遭受的衝擊,有了明確而清晰的輪廓。

在這集訪問之後,我跟柳醫師成了好友,經常交流醫療科技創新跟疫情相關的資訊,更開始認識跟連結在灣區的醫學研究與公衛體系。現在還出了書,這都是節目錄製前沒有想過的事!

——本文摘自《矽谷為什麼:科技、新創、生醫、投資,矽谷直送的最新趨勢與實戰經驗》,2022 年 6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商周出版_96
111 篇文章 ・ 349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2

5
1

文字

分享

2
5
1
遠距教學難題——線上測驗監考是否侵犯了學生的隱私?
科技大觀園_96
・2022/01/27 ・216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年(2021年)夏天,因 Covid-19 疫情警戒提升至第三級,從五月18日全國各級學校停止到校上課,然而在這段期間內,並不是真的放大假,為了降低疫情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教育部強調「停課不停學」, 將課堂學習、測驗評量等都移到線上進行。

因應疫情,許多課程、測驗評量等都移到線上進行。圖/pixabay

後來一路停課至七月底,當時教育部給予的建議為期末考可採多元評量,以不到校為主,然而遠距期末考到底要怎麼考,成為大家當時關心的話題,有些仍採測驗模式的科目爲求公平,老師們紛紛祭出各種防弊作法,例如大學教授提前制定嚴格的線上考試規範通知學生;或者規定學生架設手機、鏡子、電腦至特定角度,讓老師能夠從鏡頭中監考;師大附中則是自建系統舉辦期末考,每次螢幕只顯示一道題目並限定考試時間,全程錄影防止舞弊。

其實在這十年來,線上課程便已成為一股潮流,而 Covid-19 的流行更加速了遠距教學發展的步伐,隨著線上教學越來越普遍,不同公司紛紛推出遠距監考服務,試圖解決教育工作者的煩惱 ——「遠距考試怎麼做才公平?」。根據 2020 年 EDUCAUSE 雜誌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54%)的高等教育機構使用遠距監考服務,另外有 23% 的機構正在考慮或計劃使用。

常見的監考服務形式有以下幾種,例如要求學生安裝瀏覽器擴充功能,以「鎖定」他們的瀏覽器,防止學生在考試期間瀏覽其他網站;有些則是追蹤學生在電腦上使用的軟體;或者透過能夠進入學生網路鏡頭的軟體來監視他們,甚至再加上一位監考員;也有服務是利用眼動追蹤或網路流量分析來進行監考。然而,這些因應遠距考試的監考服務看似方便,卻也帶來更多挑戰。

常見的線上考試監考方式。

今年八月,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的一項研究,探討了被遠距監考的學生們對安全與隱私的看法。首先,他們分析了八種遠距監考 Chrome 瀏覽器擴充功能的用戶評論,發現自 Covid-19 大流行後,2020 年 2 月評論數量迅速增加,同時這些擴充功能的星級評分也急劇下降,這可能表示用戶們不喜歡監考服務,接著,他們對 102 名參加過線上測驗的學生進行調查,以了解他們的想法及疑慮。

結果顯示,只有 39% 的參與者表示他們偏好線上監考測驗,大多數的參與者,即便認同遠距監考是維持線上測驗公平性的解決方法之一,但他們還是偏好傳統考試。學生們了解,為了在家中安全考試,他們需要放棄一些隱私權,然而,大部分學生還是會擔心為了參加考試,必須向遠距監考的公司提供個人資料,尤其在身份驗證的過程,例如學號、電話、地址,甚至學生證及駕照等重要個資,學生們在意的是這些資訊會被如何處理,以及會被留存多久。

雖然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線上監考過於侵犯隱私,但對不同監考方式的反應仍有些差距,像是鎖定瀏覽器、使用網路鏡頭以及螢幕錄影等,是較為常見的遠距監考模式,但研究結果表示,只有一半的人能接受鎖定瀏覽器,而四分之一的人對攝影機和螢幕錄影感到自在,代表目前常用的監考方式和學生能接受的有一定落差,至於參與者們最不喜歡的方式,就是瀏覽器歷史紀錄被監視。而到底遠距監考能不能有效避免舞弊,大部分的參與者不認為監考有用,約 61% 的人認為仍然有辦法作弊。

是否該因為線上監考而侵犯學生的隱私權,仍有待商榷。

這項研究也探討了權力動態對學生看法的影響,意思是 97% 的學生被遠距監考是因為老師或學校要求,因此他們可以為了考試公平犧牲一些隱私,也有些參與者表示,不認為遠距監考會侵犯他們的隱私,因爲他們信任提出監考要求的教育機構。

最後,研究團隊也根據他們的發現,對教育機構提出了一些建議。

例如在考慮班級規模及學生預期行為後,建議選用最少監控的監考方法,並在考試前向學生提供明確的理由,說明為何選擇這個監考類型;並希望各機構能徹底了解線上監考軟體的常見漏洞及風險,並在考試前詳細說明,在考後協助卸載,或將軟體安裝在學校發放給學生的設備裡。當然,更理想的作法是,和學生一起評估和選擇監考軟體。

Covid-19 的到來,讓數位學習前進的步伐被迫加速,然而這種跨越時間、空間的學習模式並不會隨著疫情趨緩而停滯,不論是教學模式或評量方式,學習者和教育者都在適應這些改變,新的挑戰接踵而至的同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資料來源

所有討論 2
科技大觀園_96
82 篇文章 ・ 1112 位粉絲
為妥善保存多年來此類科普活動產出的成果,並使一般大眾能透過網際網路分享科普資源,科技部於2007年完成「科技大觀園」科普網站的建置,並於2008年1月正式上線營運。 「科技大觀園」網站為一數位整合平台,累積了大量的科普影音、科技新知、科普文章、科普演講及各類科普活動訊息,期使科學能扎根於每個人的生活與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