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整形要像林志玲還是安潔莉娜裘莉?

Y. M. Huang
・2013/09/10 ・897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57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信大家對於上面這張相片記憶猶新,怎麼今年韓國小姐選美的佳麗都長得那麼像?有人說,因為他們都去整形,都要大眼睛、挺鼻子、尖下巴,所以看起來跟同一個模子打造出來的。妳有想過,如果有一天妳要整形時,妳想要長得像誰?妳會想要像志玲姊姊?還是妳比較想要像有厚唇的安潔莉娜裘莉?

這次要介紹的心理學研究或許可以提供大家一些建議,這個研究探討人們對於不同臉孔的喜好程度,過去研究會把不同的人臉特徵平均,然後產生一個新的臉,幾乎所有的研究都發現這樣的人臉,是比較受歡迎的。研究者認為因為平均臉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所以我們會覺得最喜歡。加拿大就有一個研究指出潔西卡艾芭的臉是非常接近所謂的平均臉,因此很受歡迎。

但過去研究中的平均臉,都是用一些路人甲的臉合成的,如果用知名人士的臉來做合成,是否會有不同的效果呢?這個研究找了只在荷蘭或是紐西蘭有名的人士,用他們的臉來做合成臉的刺激材料,然後請荷蘭和紐西蘭的實驗參與者,來評定對於合成臉及非合成臉的喜好程度。結果發現,如果平均臉是用熟悉的人臉來合成的,那合成臉的喜好度會比非合成臉低;但若平均臉是用不熟悉的人臉來合成,則合成臉的喜好度會比非合成臉高。以荷蘭的實驗參與者為例,若平均臉是用荷蘭的名人合成的,他們對於這類的合成臉相較於非合成臉,有較低的評價;但若平均臉是用紐西蘭的名人合成的,他們對於這樣的合成臉相較於非合成臉會有較高的評價。

所以,或許台灣女性整形時,要找一些國外的美女當作樣本,最好是名不見經傳的美女,這樣就會讓人有較好的評價。但有時候也要考量風土名情,例如外國男性喜歡的東方女性,通常是鳳眼、細眉毛,和台灣男性喜歡的東方女性不盡相同,不要只顧著把自己的臉變成另一個國家的平均臉,而忽略了風土民情的影響!男性讀者若想整形,也請記得掌握同樣的原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去看研究的原文Two Faces of Attractiveness: Making Beauty in Averageness Appear and Reverse

去看主要研究者Jamin Halberstadt教授的網頁,Halberstadt教授主要研究的是社會認知相關的議題,包括面孔吸引力等。

文章難易度
Y. M. Huang
95 篇文章 ・ 3 位粉絲
輔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探討情緒與認知之間的關係、老化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落實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部落格網址:認知與情緒新聞網 (http://cogemonews.com)

2

9
1

文字

分享

2
9
1
「腦海中的自我」與真實的你差很大?——心像準確度與「自尊狀態」高度相關
Bonnie_96
・2021/12/09 ・200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想一下你昨天晚餐吃了些什麼?」此時,你的腦海是不是開始浮現各種餐點的圖像,像是大阪燒、泡麵等等。而這就是心理學當中的「心像」(Mental Image)概念。但是如果問大家說,「回想你長什麼樣」,你出現的畫面會是什麼呢?這也成為研究者超好奇的事。

以前我們都曾在課堂中畫自畫像,看看旁邊繪畫技巧超厲害的同學,畫得有夠像。但再看看自己手中那張,內心只會驚恐地想說:這到底是誰?!

事實上,畫在紙上的自畫像,完全取決於個人的繪畫技巧。但是出現在我們腦海中的,基本上就可以忽略有沒有高超繪畫技巧的因素,而是與我們對自我的「心像」構成有關。

圖/Pexels

其實你的「心像自拍」,跟你只有 87 分像……

於是實驗開始!修但幾勒,你一定會問說,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要怎麼「實體」呈現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英國班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和倫敦大學( University of London)的心理學家就開發了一種方法,能夠簡單地讓你把腦海中的「自畫像」(或是自拍)形象化。

他們隨機給參與者兩張不同人臉,讓你選出「最接近自己長相」的那張。就在這不斷重複「人臉二選一」數百次後。實驗者就會將參與者選出所有「最接近自己長相」的照片全部綜合、平均起來,就變成每個人腦海中獨特的「自拍」。

照理來說,如果參與者都選出「最接近自己長相」的照片,那麼最終出現的那張會趨近「我們真實的長相」,對吧?!

但是,結果告訴我們只有87分像啊……因為最後呈現的照片,是會選出一張和自己長得不太一樣的人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自我的看法,會強烈影響心中的自我形象

所以,為什麼我們腦海中的自畫像,會和真實的自己長得不一樣呢?其實,這和我們內心如何看待自己、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很大的關係。

在讓參與者不斷經歷「人臉二選一」的實驗後,實驗者讓他們都填寫人格特質和自尊相關的問卷,來了解在他們心中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結果,非常有趣地是,「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會影響你如何想像自己的外表!」

在數據收集的初級階段,每個參與者的臉都被拍成了護照式的照片。(a)在髮際線周圍裁剪,去除無關的特徵。 (b)參與者在隨機產生的面孔之間進行選擇,以創建他們覺得看起來像自己的「自畫像」面孔。 隨後填寫問卷。(c)測量他們的人格特質(BFI-10)和自尊狀態(SSES)。在數據收集的第二階段,向 112 位評估者展示參與者的真實面孔和 「自畫像」面孔 。(d)評估者使用 BFI-10 來評估他們對兩張臉的每個個性特徵的感知程度。 參考資料

研究發現,參與者對自己的看法和信念,會強烈地影響他們如何對自己的外表想像。也就是說,如果參與者認為自己是一個外向的人,那麼他們在腦中浮現自己的臉,會比在其他人面前看起來更自信和善於社交。

你一定也聽過,不管是面試或是約會等,千萬記得一定要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而這和心理學中的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有關。因為在一開始所得到的資訊,往往會比後來得到的有更大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為論文作者之一馬諾斯‧察基里斯(Manos Tsakiris)就解釋,「當我們看到一張新的臉時,其實在不到幾秒的時間,我們就已經根據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形成對某個人的印象。」

重點來了,不論對方所形成的第一印象是否正確,它都會影響我們對別人的看法。而同樣地,這件事情也反映在這項實驗中,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印象,會影響我們在腦海中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臉只有 87 分像……那身材呢?

如果說想像和真實的自己,長得不一樣。那我們對自己想像中的身材,也會有落差嗎?

在另個實驗中,繼續利用「身材二選一」的方式,最後會形成一張你所有「最接近自己身材」的照片全部綜合、平均起來。結果,這張在參與者腦海中「想像的身材」還是明顯長得不一樣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參與者對自己身材的態度和信念,會強烈地影響我們對於身材的想像。值得注意的是,對自己的外表或身材,有負面情緒或態度的人,傾向會覺得自己的身材比真實的自己要胖很多。

我們對於自己的外貌和身材的想像,大多時候和「真實的自己」其實會有落差。而會造成差距的因素,就是和我們的內心怎麼看待自己有很大的關係。

而實驗者也提到,希望這項研究未來能夠幫助到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主要指患者會過度關注自己的身材和外表等缺陷,並過度誇張的臆想、甚至出現強迫行為等)等臨床中的評估。

圖/GIPHY

參考資料

  • Maister, L., De Beukelaer, S., Longo, M. R., & Tsakiris, M. (2021). The Self in the Mind’s Eye: Revealing How We Truly See Ourselves Through Reverse Correl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11018618
所有討論 2
Bonnie_96
21 篇文章 ・ 31 位粉絲
喜歡以科普的方式,帶大家認識心理學,原來醬子可愛。歡迎來信✉️ lin.bonny@gmail.com

3

5
0

文字

分享

3
5
0
大數據配對:《戀愛是科學》婚姻必勝公式,存在嗎?
雞湯來了
・2021/09/30 ・377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雞湯來了實習生蔡加柔
  •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榮淑媚
  • 製圖/雞湯來了特派員黃子芸
  •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單身靠實力,結婚就靠大數據-《戀愛是科學》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雞湯來了 提供

「先將設立的理想型條件列出來,然後用電腦分析、引用大數據配對、清查身家背景,最後再簽訂婚前協議,進而快速鎖定「需要」的而非「想要」的伴侶,是避免浪費彼此時間的相親模式。」這是《戀愛是科學》女主角顏霏主張的戀愛 SOP,在劇中 ,她開設一間名為「戀愛科學婚姻仲介所」的公司,藉由大數據的分析,會員配對成功率達到八成之高。

如果這間公司真實存在,你想要加入嗎?你同意她提出「婚姻就是找一個適合你的合夥人」的說法嗎?

我們的匹配指數-「愛情」等於「合適」嗎?

當「勝女」如同「剩女」

「三高女」為何是婚姻市場釘子戶?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雞湯來了 提供

劇中年齡高、薪資高、學歷高的「三高女」卓乃慧,是一位事業有成的霸道女總裁,卻因為年齡偏大、學歷高又個性強勢等等所謂「死亡組合」,導致沒有願意與她牽手的對象,最後到戀愛科學婚姻仲介所尋求協助,並有了出乎意料的發展。

有一種好,是朋友都是為你好。有一種幸福,是別人覺得你幸福!

我稱它為亞洲壓力。-《戀愛是科學》

相較於乃慧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對象,學歷必須在碩士以上,另外一位林小姐是朋友陪伴而來的。朋友打著幫她尋找幸福的名號,花了半小時洋洋灑灑地列了一堆條件,但是這樣真的是林小姐想要的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上兩位角色其實有個共同點,就是她們為自己設下「十分明確且詳細的前提」,無論是否這些條件出自門當戶對的文化或是他人意見。這時我們可以思考一個被討論已久的議題:究竟我們要選擇的是「我愛的人」還是「適合我的人」?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本身便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角逐。

系統的誤差值-當感性破解大數據

系統不會出錯,幫我配對出來的,一定都是條件、能力、價值觀各方面都相當適合我結婚的對象,可是系統它不會知道誰能讓我心情好, 誰會逗我笑。-《戀愛是科學》

我才不管什麼大數據,我 27歲,我選妳。就算妳離過婚,我都選妳。-《戀愛是科學》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雞湯來了 提供

儘管使用科學輔助,與乃慧設立條件相差甚遠的有福,仍然走進乃慧的心。劇中的另一對,男主角王軒宇也突破大數據,無視一切不利條件也鍾情於女主角顏霏。他們的情感都是突破大數據的存在,確實稱不上理性,而這又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儘管科學上確實能部分證實,我們的心動軌跡有跡可循,但至今依然沒有任何理論或是學者,能完整詮釋愛情的全貌。或許你也曾發現,無論再怎麼理性抉擇,你的暗戀對象或是伴侶,可能依然與你在心裡設定的理想型不太相同,究竟為何「直覺的喜歡」有時會讓人忽略所謂公認的「客觀擇偶條件」呢?學者曾證實,這樣莫名的吸引力其來有自。

當愛來臨時-5大吸引力來源

人類皆是感性與理性的綜合體,所以要做到完全拋卻感性是近乎不可能的。因此劇中除了女主角顏霏使用的科學數據相親法之外,仍有許多「不可測因素」悄然牽動著每位角色的情感,其中,就包含許多「吸引力來源」。以下統整幾項研究,與大家分享超乎理性、多半來自潛意識的五項吸引力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源 1|時常遇見的「熟悉感」

學者曾在大學課程進行調查,發現在學期結束後,同學與座位附近的同學較有機會成為朋友、建立親密連結。另外一位研究者也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宿舍,詢問一群學生的大學生活中三位親密好友,結果顯示 65% 來自同一棟宿舍。

《戀愛是科學》劇中,在沁藍送了 27 次宵夜之後,軒宇對她漸漸產生情感,可見情感連結或多或少與「熟悉感」相關。但在現實生活要注意的是,勇敢追愛和死纏爛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喔!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雞湯來了 提供

相關推薦:《當男人戀愛時》啥款 ㄟ告白 ㄟ成功?論告白與追求的務實策略

來源 2|價值觀念具「相似感」

心理學家 Heider 提出的平衡理論指出,人會追求平衡的認知,例如相似的價值觀、意見、政治傾向等。其他學者也在研究中指出,伴侶婚後價值觀的相似性,對於關係滿意度的影響非常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也不能過度追求。例如顏霏的客戶 Jason,就堅持他的對象必須熟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因為他希望有人能一起討論感興趣的事物。儘管我們認同伴侶間是需要相似感的,但是太過在意相同,反而會讓關係終止。

來源 3|本能追求的「安全感」

人類會因為過往經驗、個人性格等種種原因,漸漸影響對於感情中安全感的需求,進而影響擇偶。因此討論戀愛關係時,我們常提及三種親密依附類型:焦慮型、逃避型、安全型。簡單來說,容易缺乏安全感者多屬於焦慮型,逃避型的人則傾向封閉心房,並且注重隱私與關係界線,至於安全型,則是普遍認為的理想類型。

男主角軒宇和他的前女友沁藍,前者就偏向逃避型、後者則偏向焦慮型。軒宇始終不善於表達心意,而沁藍缺乏安全感,這也成為他們分開的致命傷。

相關測驗:你的安全感是哪一種愛情依附風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關連結:老天爺啊!另一半總是說自己沒安全感,我該怎麼辦?

來源 4|能被喜歡的「認同感」

我們容易被「表現出喜歡我們自己」的對象吸引。社會心理學者觀察進行快速約會(speed-Dating)的雙方並進行訪談後,部分受訪者表示,若感受到對方對自己有興趣,那麼自身會容易被對方吸引。

《戀愛是科學》角色裡,並沒有明顯的感情線來自於此。但我們能觀察到,顏霏在之前將軒宇視作小弟弟,在得知軒宇之前暗戀過自己之後,才轉換想法慢慢地察覺自己的心意。

來源 5|直觀感受上的「容貌」

亞里斯多德曾表示:「美貌是勝過任何介紹信的推薦函。」以生物本能來說,不可否認我們會被美麗的人事物吸引,可能是偏好對稱的五官、大眼睛等。然而每個世代的審美也都有變化,每個人看待容貌條件的想法都不同,最重要的是,有意識的思考容貌對於自己的意義即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關連結:臺灣人的8大愛情風格

幸福的交叉點-戀愛是「感性」與「理性」的交匯

有一些爸媽的觀念也是很奇怪,小時候學生時期不讓小孩談戀愛, 但是長大後卻直接催婚,這不是很不符合邏輯嗎?就等於是從來不考模擬考,就直接學測一樣恐怖。-《戀愛是科學》

《戀愛是科學》劇照。圖/雞湯來了 提供

所以,選擇伴侶之時除了考慮種種條件,最為重要的其實是回歸自我本身。勇於面對心裡的真實情感,梳理清楚這樣的吸引力從何而來、程度為何。

像是劇中的大數據聯誼法,近乎是絕對理性且公認可靠的存在。然而,這樣的客觀條件僅是輔助我們的工具,我們依然要依靠探索與自主思考。如此尋找出結合感性與理性的交匯之處,很可能就是一段幸福關係的起點!

相關連結:現在的孩子都在談什麼戀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 林奕丞(2015)。夫妻間依附類型配對組合、休閒興趣的相似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 劉文琴(2006)。夫妻性格的相似性及互補性與婚姻滿意度及親密度的關係。佛光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Festinger, L. (1950). Informal social communic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7, 271-282.
  • Eastwick, P.W., Finkel, E.J. (2008). An in-depth speed-dating explor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romantic partner preferences and the disconnect between stated and in-vivo preferences.
所有討論 3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2

11
7

文字

分享

2
11
7
組員怎麼那麼難搞?人的個性太百變,那就來研究一下蛋白質吧!(1)——《人類使用說明書》
PanSci_96
・2021/01/15 ・245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62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多數人會發現,朋友的個性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有人比較外向,有人比較內向,有人比較擅長溝通,有人比較諳於採取行動,也有人比較熟悉表達同理心。還有人像我,得詢問該擁抱多久才可以帶給人安慰(你既然問了,我就好心說,答案是二到三秒,如果是因為分手肝腸寸斷,就抱個四秒)。

我們擔起的角色反映出自身個性,只是通常並未察覺。在任一團體中,有些人覺得當領頭羊比較自在,有些人寧願別人替自己決定。有些人喜歡直腸子說話,其他人只會用暗示的(唉唷)。

這些狀況都不是湊巧。從細胞生物到工作場所,只要集結了人類、動物、分子,其行為就可以依某種階層體系與關係組合來解釋,由個性與生理學來決定。

蜂巢裡有不同類型的蜜蜂:工蜂建立蜂巢、保衛家園、採集食物,女王蜂是社會黏著劑,也是「老大」,雄蜂的唯一職責是交配,不是交配的季節,則遭蜂群驅逐到蜂巢外。蜂巢因此得仰賴各種蜜蜂行使不同的功能,發揮所長,注意收發彼此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蜜蜂也有許多分工,工蜂負責採集食物。圖/Pexels

透過蜜蜂分工合作了解蜂巢的運作,探究不同的成分(蛋白質或人)互相溝通的方式,也可以理解細胞生物和人類社會的小圈圈。一群朋友決定要去哪裡玩、看什麼電影,得看大家有什麼意見、出什麼力,同樣地,一個細胞若須執行必要的功能,得仰賴各種輸入與動作,而各種輸入與動作是來自不同的蛋白質類型。

以蛋白質說明人類性格,描繪群體合作模式

或者,至少,這就是為什麼一個組織能達成效率,我們在細胞結構與動物王國裡看到的也是如此。人類行為的現實通常更為紊亂。想想你自己的朋友,想想你多麼擅長決定與人社交的方式。需要多少時間才能約好碰面、敲定場地、邀請大家出席?

如果牽涉到請大家做不是他們真心想做的事情,有時是請大家做未必適合他們的事情,這過程又要耗掉多少心力?又一次,從眾的欲望以及希冀從他人獲得正面評價的欲望,往往會覆寫掉有效溝通與有效協調行動的必要。

協調和溝通是人際相處的必經。圖/Pexels

相較之下,蛋白質的組織足具效率,行事理性,將情感與人際政治屏除在外,實在令人驚豔。觀察「細胞訊息傳導」(cell signalling)的過程便可看清這點,基本上就是不同的蛋白質互相結合,察覺體內的變化,並將變化告知彼此,最後做出決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將此過程當作模型,以利於了解哪種蛋白質可以印證我觀察到的人類行為,更優秀的模型應是何種樣貌。方式是將蛋白質行為與麥布二氏人格類型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 MBTI)相互對照。

MBTI 將人的個性分成八種屬性:外向(Extroversion)、內向(Introversion);感覺(Sensing)、直覺(Intuition);思考(Thinking)、情感(Feeling);判斷(Judging)、感知(Perceiving),再判定哪四種最能反映人格特質與行為方式。

對照完之後,我發覺,蛋白質比我想像中還更適合用來說明人類。某種層面上,蛋白質是個性類型的有效參考值,稍後例子將詳述。但是,蛋白質又不僅呈現不同「類型」同時並存的實際狀況,也是個好模型,描繪出同時並存與攜手合作該有的運作模式,也彰顯了為何必須表現個性、而非壓抑個性。

最普遍的蛋白質個性整理如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受體蛋白

受體蛋白(receptor protein)是體內任何細胞最初的接觸點,會感受到外在環境的變化,例如血糖值達尖峰時,往下游傳遞訊息給細胞內其他蛋白體以處理後續。不妨把受體蛋白想成團體內具有同理心的一群,可以憑本能感受到別人的不自在,或是感受到各方爭執快要失控了,雖非決策者,卻能居中協調,和同類一起工作。

圖爲受體作用機理的示意簡圖。圖/wikipedia

受體蛋白型的人為樂天派,在不同的社會團體間輕鬆遊走;多個小圈圈都有他的身影,是小圈圈之間的溝通橋梁。依 MBTI 分類,此為 ENFP 型:「熱情洋溢,富含想像力,認為生命充滿各種可能,可以快速連結事件與訊息。」抑或是 ENFJ 型:「溫暖,同理心強,感覺敏銳,負責。極為關心他人的情緒、需求與動機。」

他們觀察敏銳,處事圓滑,能自在與人相處,擅長破冰,宛如在社交圈裡翩翩飛舞的蝴蝶。

轉接蛋白

轉接蛋白(adaptor protein)促成細胞訊息傳導過程的下一階段,會與受體蛋白結合,決定在細胞內傳遞訊息的最佳方式。這是體內第一個「做決策」的細胞體,負責決定啟動哪一個「激酶」(kinase,為下游的蛋白質),以及傳遞哪些訊息給其他細胞。透過轉接蛋白,初始訊號因此轉化成稍後可傳導並據以行動的訊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rc 相關接頭蛋白 Skap2。圖/Wikipedia

對我來說,這類蛋白不會大驚小怪,從容自在,善於支持他人,不需要當鎂光燈焦點。我與「轉接蛋白」型的人常常處得不錯,他們不會評斷別人,替不同人當翻譯,在不同個性的人之間斡旋,都相當拿手,與受體蛋白相仿,也是溝通者,不過,並不是主動積極與他人交朋友的那種,比較近似引導者:鋪好平整道路,往目標前進。

轉接蛋白屬於 ESTJ 型:「態度實際,將現實納入考量,實事求是,果斷,迅速著手履行決策。」抑或是 ISTP 型:「有包容力,彈性,會先靜靜觀察,問題真的浮現後便快速採取行動,找出可行解方。」他們不會大聲嚷嚷,也不會逼自己站到前排,但沒有了這類人,團體可能會失去平衡,四分五裂。

——本文摘自 2021 年 1 月泛科精選《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網路與書出版,2020年11月26日。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