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想好好談戀愛?先找出自己的依附形式吧!──《戀愛這種病》

時報出版_96
・2017/04/20 ・360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3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科科愛看書】看到男/女神就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支支吾吾?俗話說思念是一種病,你是不是也曾身陷其中、不可自拔?但是,有病就要治,藥帖便是《戀愛這種病:解讀自我與對方的人格,診斷愛情的現在與未來》!這本書帶你用科學方法檢視自己,進而解決戀愛的各種難題,讓你從此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男神女神都手到擒來!

人格養成,先天後天外加行動缺一不可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不同的認知(理解方式)、情感及行為模式。這個擁有持續性的模式,在過了十八歲的時候就幾乎固定了。這種認知、情感和行為的模式,精神醫學或心理學上,就稱為「人格」(Personality)。

有的人責任感很強;也有人很隨便,一有什麼不合己意就馬上推到別人身上。有人充滿自信;也有人老是害怕擔心自己會失敗、或是擔心遭人責難。有些人很活潑地與人交往,很樂於溝通;但也有人覺得一個人比較輕鬆,除非必要否則不太開口說話。

每個人不同的特性綜合起來造就了不同的人格特質。圖/Will Richardson @Flickr

像這樣各種特性混合之下才創造出一個人的人格,透過這一個世紀許多先進的研究中我們瞭解到一件事:那就是這樣的特性並非是隨機組合而成,而是因為有些性質容易結合,他們擁有各自的一貫性,然後分成幾種類型。不只是臨床上的研究,在經過流行病學、統計學的研究重重驗證的結果,我們發現人格大致上可以分為十個類型。

人格大約有一半是與生俱來的氣質,由遺傳因素決定;另一半則是後天學習到的性格,受到環境因素(主要是成長過程的心理社會環境)的影響。兩者混合之後才造就這個人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旦造就之後,就擁有無法輕易改變的持續性與結構上的穩定性。就像鳥在空中飛,野獸在地上跑,魚在水中游一樣,各自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型態。人格也可以說是一樣的:生物學上的特性,與在心理社會上學習到的認知、行為反應模式,完全合為一體,形成一個牢固的模式。

例如,一絲不苟、有潔癖、責任感強而且又很難妥協,有這樣一連串特性的強迫型人格,就是由固執性這種遺傳因素決定的氣質,與後天學習到的超越自我(對團體的貢獻優先於自己的傾向)這樣的性格特性混合下成立的。以滿足固執性與超越自我為基本戰略,這類型的人,會以「維持秩序」的戰略作為人生的方針。

過度的自信,傲慢又妄自尊大的態度,理所當然地利用他人,對他人的痛苦有毫不關心的傾向,渴求讚賞的自戀型人格中,則混合了用所得或所失作為行動的強烈依據的「依賴報酬」氣質因素,及自我導向(百分百無條件認同自我價值的傾向)這種後天因素的強烈特性。能實現依賴報酬與自我導向這兩方面的戰略,就是要學會將自己視為絕對,用瞧不起他人來保護自己的自戀防衛戰略的生活方式。

與生俱來的氣質、後天學到的價值觀與思考方式,再加上行動的戰略,這三者緊密的結合,完成了無法輕易改變的結構。這──就是人格特質。

母親大人:依附情感的關鍵角色

在人格形成中,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依附情感」(Attachment)。

依附情感是出生之後一年半內與母親形成的半永久式情感牽絆。那並不只是心理上的牽絆,也是生物學上的牽絆。被照顧得很好,在穩定的愛中養育成長,就會形成穩定的依附情感。依附情感也不僅僅是與母親的關係,也會成為與母親以外的人之人際關係「鑄型」。如果與母親的關係穩定,整體人際關係也比較容易穩定,就是這個緣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附的穩定性不僅僅影響人際關係,還有基本的安全感與信賴感、對壓力與不安的抵抗力,甚至左右了一生的身心健康或平均壽命。

嬰兒時期與母親所建立起的情感連結,往往會影響一個人往後的人際關係型態。圖/Rolf Venema @ Flickr

特別是從出生到一歲半為止的關係最重要,但是之後的體驗也會有影響。影響特別大的就是雙親的夫妻關係:父母離婚很容易對孩子的依附情感穩定性造成傷害。像霸凌這種威脅安全感的經驗,也會使依附情感不穩定。相反的,擁有一個總是在需要的時候會保護自己的「安全基地」就容易使依附情感穩定下來。

少年看到大,「依附情感」影響一生

十五到二十歲之間,一個人的依附形式就幾乎確定了。依附關係中,有「安定型」與「不安型」,不安型中又有迴避親密關係的「逃避型」、過度要求他人關心或愛的「焦慮型」(矛盾型)、一直害怕被拋棄,需要有人可以撒嬌的「恐懼—逃避型」,以及對依附情感抱著未解決傷痕的「未解決型」等。

十五到二十歲之間,一個人的依附形式就幾乎確定了。圖/Tom Simpson @Flickr

依附形式在不知不覺間支配了生活的各個層面,但影響特別大的是需要有親密人際關係的戀愛與結婚、養兒育女的層面。如果說戀愛順利的真正意義並不是成就一場戀愛然後與意中人發生性關係,而是在一種長久持續的愛情與信賴上建立一個穩定的家庭,安心養育子女的恆常性的話,那麼在考慮戀愛的成敗上,就無法避免依附穩定性這個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附形式一旦完成,大約有七成的人會維持下去而不會改變。然而有三成左右的人會產生變動──本來是安定型的人,變成不安定型;也有曾經是不安定型的人轉變成安定型。這種情況下最至關緊要的,就是與配偶或伴侶的關係。依附不安定的情況也有可能在與配偶或戀人的交往中,有機會轉變成安定型。同為依附情感不穩定並成為情侶的人也一樣──前面提到的艾瑞克森夫婦的例子,可以說就是這樣的證據。

然而大多數的場合中,同為依附關係不穩定的人之間的戀愛或婚姻困難重重,很容易導致毀滅性的結果。帶著不穩定依附情感的人,跟依附情感穩定的人結婚,比較容易得到安心感,成功的機會應該也會增加。

無論如何,使伴侶間的依附關係穩定,不只能成就戀愛,也能給彼此帶來幸福以及在社會上的成功。因為依附情感穩定,就表示雙方都順利發揮了作為「安全基地」的功能,因為擁有一個安心的根據地,兩人都會更容易發揮力量與可能性。反言之,也可以說彼此是否能成為對方的「安全基地」,將決定兩人關係的未來。

用最適合的方法去愛,方能享受甜美果實

不只是依附形式,由依附形式進一步分化出來的認知、行為模式,都有每個人自己的固定傾向,而且每個人把價值放在哪個點上也會有所不同。包含從依附在內,若認知或行為的模式不同,戀愛的方法也會不同。如果價值觀不同,即使能談起戀愛來也總會覺得某些地方不太合得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價值觀大致上也是由人格類型而定:有的類型最優先考量是愛;也有些類型會把利益得失的考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還有些人是把合不合道理放在最前面;也有人把人情義理跟面子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有人把自我實現看得很重;也有人如果是為了家庭或組織,就算要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願意。這並不是哪個好哪個壞的問題,而是由於每個人的人格因素使他們重視的東西有所不同。

一個人的價值觀也受到人格特質影響,例如對蟹老闆來說,錢就是一切。

那就跟你要以米飯作為主食,還是麵包作為主食,又或是以番薯或玉米為主食這種生活習慣問題是一樣的。希望對方跟自己一樣,把愛情看得最重要,就像是一個覺得米飯最好吃的人,就算你每天都叫他要吃番薯,他也只會說已經吃膩了。

就如行為模式不同一樣,求愛的方法也各自迥異。有人為了吸引對方注意,會張開他美麗的翅膀;也有人是發出高亢的聲音來吸引注意。有人用誘餌使對方大意疏忽;也有人露出紅色的屁股來吸引目光。人格類型的不同,偏好的求愛方法也不同。若想用與對方不合的行為模式來接近對方,對方也只會覺得不知所措而已。

因為人格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戀愛的方法與愛情的模式也會不同。若能看清人格的類型,就會知道那個人是如何去愛人,喜歡哪種被愛的方式。為了抓住他的心,該用什麼方法才有效,在孕育愛情上,重點在哪裡,又會有什麼樣的陷阱在等著你,也能夠預測出該怎麼做才能巧妙避開陷阱的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瞭解行為或認知的習慣,在理解價值觀或生活方式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對象,用適合的方法去愛,得到充實的愛情生活或豐富人生的機會就會增加。


 

 

 

本文摘自《戀愛這種病:解讀自我與對方的人格,診斷愛情的現在與未來》時報出版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如果在虛擬實境裡尋找伴侶,真的可以建立舒服的戀愛關係嗎?——《元宇宙超圖解》
azothbooks_96
・2023/09/27 ・98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元宇宙的世界裡,比較容易和價值觀相近的對象,談一場少摩擦的戀愛。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

在價值觀日趨多元、細分的現代社會,實體世界裡的戀愛,情侶之間免不了會發生一些摩擦。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圖/pexels

越來越多人在實體社會的戀愛關係中感受不到舒適,大眾認為「談戀愛風險很高」的傾向,更是一年比一年更鮮明。

可見「談戀愛」的魅力,正逐步下降。不論是在元宇宙內或外,都有一套很現代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配對服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迴避戀愛和元宇宙

當我們對戀愛的價值觀細分化之後,在生活周遭便很難找到滿足條件的人選;但只要像在社群網站上找興趣相近的同好那樣,從一個規模龐大的母群體當中找出伴侶的話,發生摩擦的狀況,會比不假思索就交往的對象減少許多。

若想找更根本的解決之道,那麼元宇宙上還有一個獨門絕招,就是乾脆把伴侶化為虛擬實境的一部分——因為情侶在元宇宙上會隔著虛擬替身,建立起隔一道防火牆的溝通方式。

有些人會覺得「虛擬替身碰不到、摸不著」,不過,時下認為談戀愛不見得一定要有實體互動或性接觸的人已越來越多,或有些原本潛伏噤聲的族群浮上檯面。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圖/azothbooks

要是這些虛擬替身由 AI 操控的話,還能與另一半建立更舒適的戀愛關係——如果對象是 AI,不論是再怎麼極端的戀愛觀,或是任何性傾向,它應該都會接受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

——本文摘自《元宇宙超圖解:從刀劍神域到寶可夢,一小時讀懂78個概念,掌握本世紀最大商機》,2023 年 9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2

1
0

文字

分享

2
1
0
國家好現代,人民瘋狂愛——國家發展與愛情的關係
胡中行_96
・2023/02/06 ・20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影集《年輕教宗》(The Young Pope)裡,裘德洛飾演的庇護十三世曾經開示:「愛無法用人數統計,只能以強度衡量。」[1][註]2023年元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來自全球45個國家的學者,向世人宣告:他們不僅量化了愛情強度,還比較出各地差異。[2]

參與的國家及城市

該論文的第一兼通訊作者 Piotr Sorokowski 博士,任職於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大學(Uniwersytet Wrocławski);而團隊的研究人員橫跨各洲,從所在地的幾個大城市,招募總共 11,422 名交往中、訂婚或已婚成人,匯集統整其中 9,474 人的資料。【圖 1】橙色圓點標出受測者居住的城市,藍色的區域則為涵蓋的國家,臺灣不在其中。[2]

參與研究的國家(藍色)與城市(橙色)。圖1/參考資料2,Figure 3(CC BY 4.0)

量化愛情

參與研究的美國心理學教授Robert J. Sternberg,曾指出愛情是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諾(decision/commitment)所組成,即「愛情三元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2, 3]相關的量表羅列了對應的陳述,例如:表示親密的「我與__分享我個人極為私密的資訊」;透露激情的「看到__令我興奮」;以及展現承諾的「我對和__關係的穩定性有自信」。受測者得從「0 完全沒有」至「9 非常強烈」中,選擇評分。除了該理論符合此研究的目的,因此問卷獲得採用,分析時也加入其他項目:[2]

  1. 環境溫度:與親近程度、人際距離、肢體接觸,以及情感表達有關。→參考各國年均溫。[2]
  2. 關係長度:關係的持久與否,會影響愛情的強度。→調查受測者和伴侶在一起多久,並計算出各國的平均值。[2]
  3. 性別:不同性別的人,對愛情的感受相異。→招募受測者時,性別比例必須均衡。[2](原文沒有說明性少數等變因,推測是以順性別異性戀為主。)

同時,為認識現代化與社會類型之於愛情的關係,每個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程度,以及綜合世界銀行之世界發展指標(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與聯合國統計年鑑(Statistical Yearbook)的世界現代化指數(World Modernization Index)等,都納入考量。[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化及愛情

研究結果顯示,國家現代化會促進愛情,而且相較於激情,此效果在親密層面更是突出(見【圖 2】);但是現代化超過一定程度時,竟然會造成反效果。[2]比方說,聯合國認為人類發展指數大於 0.8,算是很高度的發展。[4]在此研究中,達到 0.85 以上時,該國的愛情平均值反而從高峰下降(見【圖 3】)。這種自己過得太好,於是不需要伴侶的情形,在動物實驗中也曾得到證實:當必要資源長時間無限制地供應,小鼠就會不想交配和繁殖。[2]

顏色愈深,愛意愈濃。臺灣沒有參加研究。圖2/參考資料2,Figure 1(CC BY 4.0)
縱軸為預測的愛情分數;橫軸則是人類發展指數。藍線-愛情三元論量表;黃線-親密;橙線-激情;灰線-承諾。圖3/參考資料2,Figure 2(CC BY 4.0)

集體主義和愛情

研究得到的另一個重點,是親密與承諾的程度,和一個國家的集體主義傾向,呈現正相關。媒妁婚姻容易出現在集體主義的社會;相對地,個人主義則鼓勵自由戀愛。雖然前者聽起來較難產生愛意,但因為集體社會推崇利他(altruistic)的無私奉獻,而強化了與伴侶的連結。不過,在斟酌受訪者年紀對結果的影響後,這個現象便沒有那麼明顯。[2]

年均溫、關係長度與愛情

各地激情的差異,無法由國家發展或社會類型看出趨勢。在這方面,年均溫倒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高年均溫能催出炙熱的激情,卻也使得親密與承諾的程度相對低落。論文的作者群表示,需要未來的研究深入瞭解,氣候如何干預人類的行為和感受。另外,長久在一起的伴侶,激情與親密的程度較低;但承諾則更為堅定。[2]

不代表國家的愛情

閱讀這份難得的大型愛情研究時,大概多少會引起各國人的比較心態。可是採樣的範圍,其實僅限於大城市,並不能代表國家整體。[2]舉例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數據,源自北京和香港的受測者。這些人填寫愛情量表的答案,基於文化背景迥異,應該會與內蒙、新疆或苗寨人民的想法,有天壤之別。此外,千萬別忘了,感情談到最後,面對其中酸甜苦辣的,還是只有自己和伴侶。互動時的火花或摩擦,主要仍依個體特質而定。就算身處於任何一個參與此研究的城市,也不保證能體驗相同的愛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備註

《年輕教宗》原臺詞,含前後文:「The public squares have been jam-packed, but the hearts have been emptied of God. You can’t measure love with numbers, you can only measure it in terms of intensity. In terms of blind loyalty to the imperative.」。[1]

參考資料

  1. The Young Pope – Episode 1.5, Quotes. (2016) IMDB.
  2. Sorokowski P, Kowal M, Sternberg RJ, et al. (2023) ‘Modernization, collectivism, and gender equality predict love experiences in 45 countries’. Scientific Reports, 13, 773.
  3. Sternberg RJ. (1997)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triangular love scal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7 (3): 313-335.
  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Accessed on 19 JAN 2023)
所有討論 2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