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開車,傷人?不開,傷己!

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_96
・2013/08/19 ・188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38 ・八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9540409994_90cb7d3f47

For elders, it may hurt others to drive, but hurt themselves not to.

兩個多月前,台北市發生了一起高齡駕駛者撞死高齡行人的新聞事件,一時之間,關於年長者開車風險的討論,紛紛躍上媒體版面,其中也包括借鑒鄰國日本的相關經驗

以日本為例,針對七十歲以上的年長者,政府除了縮短更換駕照的期限並要求通過相關測驗,更進一步鼓勵年長者主動繳回駕照以換取種種優惠 (參考過去文章,了解更多國家針對年長者駕駛的限制)。反觀台灣,目前尚未制訂全國適用的高齡駕駛者退場機制,僅有大台北地區施行了零星的因應措施。其一為台北市區監理所針對連續兩次未換照的七十歲以上駕駛人,寄發催換通知,並檢附「自我健康評估檢表」,若駕駛人自我評估出現老化徵兆而不適合開車,則採柔性勸導方式鼓勵其自主繳回駕照註銷。其二仍由台北區監理所主導,自今年5月20日起推出70歲以上的的駕駛人可用放棄駕照的方式換取悠遊卡的活動,至八月初500張悠遊卡已被換領一空。

針對高齡駕駛的安全問題,當前輿論似乎是一面倒地認為高齡駕駛風險過高,危害公共安全甚鉅,宜從嚴管制,彷彿只要降低年長者長開車的比例,天下就此太平。反正,一般人大多如此相信,老人家開不開車,沒差啦!但不說你可能不知道,開不開車對於年長者自身的身心健康其實大有影響。關於高齡者「戒絕駕駛」(driving cessation)之學術研究在國外已經汗牛充棟,也值得我們多加瞭解!

Choi et al. (2012)系統性地回顧了過往關於高齡者「戒絕駕駛」的實證研究,並建議此一研究課題應置於「壓力-應對」(stress-coping)的理論分析架構下思考,才能獲致更為全面的觀察。首先,我們需要瞭解有哪些壓力源(stressors)足以致使年長者「戒絕駕駛」?其次,「戒絕駕駛」又會帶來哪些不利的健康後果?最後,「壓力源 ──>戒絕駕駛──>健康後果」的因果關係,是否又會受到個人的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心理資源、社經背景或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變化?

具體而言,健康不佳固然會促成高齡者做出放棄開車的決定,但研究也顯示,一旦停止開車,高齡者往往也會隨之減少戶外活動與社交活動,而令身心健康加速惡化。追根究柢,高齡者決定是否繼續開車的「初級壓力源」(primary stressor)不外乎有三者,亦即認知、視力與功能障礙。這些障礙一旦出現,可能接著誘發出內在(如:自己對於開車感到焦慮)或外在(如:家人或醫生要求不得再開車)的「次級壓力源」(secondary stressor),而導致高齡者自願(內在壓力>外在壓力)或被迫(外在壓力>內在壓力)決定停止開車。不同壓力源的排列組合與「戒絕駕駛」的理由之差異(自願 vs. 被迫)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之廣度與深度,就是一個值得繼續深入研究的課題。

再者,「戒絕駕駛」的城鄉差異也值得關注。顯而易見的是,城市裡由於大眾運輸普及、人口稠密,身處其中的高齡者因此更有可能較早放棄開車,也更傾向自願做出這項決定,對於「戒絕駕駛」這件重大生命事件也因為可獲得較多資源而有較佳的調適。但對於鄉村中的高齡者而言,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以駕照換取悠遊卡的政策為例,儘管立意良善也值得稱許,但由「壓力-應對」(stress-coping)的理論分析架構觀之,這個政策也因為只有「天龍國限定」而顯得美中不足。

為了探究從開車到不開車的這個轉換(transition)如何引發負面情緒,Windsor et al. (2007)發現,「戒絕駕駛」會導致個人的自覺掌控感(sense of perceived control)降低,從而提升個人的憂鬱症狀。因此,從社會認知理論的角度看來,一些能夠增加個人自我掌控感或自我效能感的介入活動,應該可以緩衝「戒絕駕駛」對於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例如教導高齡者如何利用網路購物、參與網路社群活動。或者,透過由社工員提供的「活動力諮商」(mobility counseling ),以瞭解高齡者的交通需求並協助其尋找替代方案,也會有所幫助(Carr and Ott, 2010)。

系列電影「玩命關頭」(Fast & Furious)中有一句經典台詞:「不開車,毋寧死」(ride or die)。大多數的高齡駕駛人或許不會像Toretto (Vin Diesel在電影中的角色)一樣對於「戒絕駕駛」反應如此激烈,但從前文可知,開不開車,對於高齡者的身心福祉的確大有關係。為人子女者,除了考慮是否「該讓老爸老媽繼續開車?」(註)或許也該開始關注,老爸老媽不再開車之後的健康變化。至於政府,要讓高齡者放棄開車,可以,但請先記得規畫好其他高齡友善的交通替代方案。

(註)「該讓老爸老媽繼續開車?」康健雜誌144期。2010年11月。

參考文獻

  • Carr, D.B., Ott, B.R. (2010). The older adult driver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t’s a very frustrating life”. JAMA, 303(16):1632–41.
  • Choi, M.J., Adams, K.B. & Mezuk, B.A. (2012). Examining aging processes through the stress-coping framework: Application to driving cessation in later life. Aging and Mental Health, 16 (1), 75-83.
  • Windsor, T.D., Anstey, K.J., Butterworth, P., Luszcz, M.A., & Andrews, G.R. (2007). The role of perceived control in explaining depressive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driving cessation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Gerontologist, 47, 215–223.
文章難易度
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_96
1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我們是一群對於推廣老化知識有興趣的人,我們特別希望讓年長者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更多的認識,歡迎和我們多交流。 部落格網址:http://silverpsynews.blogspot.tw 臉書專頁:http://www.facebook.com/silverpsynews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4
3

文字

分享

0
4
3
COVID-19可能增加老人失智風險,需長期追蹤
寒波_96
・2020/12/20 ・144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36 ・七年級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對於老年人的殺傷力比較大。除了感染病毒造成的直接危害之外,專家也觀察到不少重症患者出現「譫妄 (delirium) 」的症狀,令人憂心,是否幾年後「失智 (dementia) 」的風險將會增加?

老惹。圖/geekculture

什麼是「譫妄」?

譫妄是一類短期症狀,老年人出現的機率較高。患者往往會意識混亂、產生幻覺,例如看到魚在牆壁上用膝蓋走路之類的。

導致譫妄的原因仍有許多不解,不過並不罕見。2015 年的研究指出,住進加護病房的重症者約有 33% 發生譫妄。然而,一項研究調查武漢肺炎的重症者,發現 2000 人中高達 55% 出現譫妄,比例明顯高出許多。

瘟疫初期的重災區,義大利的倫巴底,就有醫師觀察到有些病患沒什麼呼吸道症狀,但是明顯出現譫妄。由此推論,診斷武漢肺炎時,譫妄應該列入可能的症狀之一。

看似有道理的推論是,當壓力過大,超過腦部處理的能力,例如長期發炎,或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調,令腦內小劇場失去平衡,便會營造譫妄上演的舞台。

譫妄和失智有什麼關係?

另一值得重視的是,過去研究發現譫妄出現之後幾年,產生失智(也常被稱為老人癡呆)的機率也會增加。

失智是一類長期症狀的統稱,實際觀察指出譫妄與失智呈現正相關,發生過譫妄的人,失智的機率會增加。反過來一樣:失智的患者,譫妄機率也變高。

譫妄與失智呈現正相關。圖/Pixabay

但是譫妄和失智,無法肯定是否有因果關係,或是譫妄如何促進失智。譫妄倘若真的會促進失智,目前有 3 種可能的解釋。

  1. 譫妄發生時,腦袋受到急性傷害,例如有害物質一時堆積在腦部。這些令腦部短期損傷的效果,長期最終將發展為失智症。
  2. 手術或感染造成腦部長期發炎。發炎可以增加血流,促進循環將廢棄物及有害物帶走;但是發炎太久的話,也可能損害細胞與組織,比方說讓神經細胞受傷,一段時間後導致認知失調的後遺症。
  3. 失智患者(即使只處於初期)神經元的聯結比較稀疏,面對發炎等困境時,神經組織的防禦較糟,更容易受損。這使得他們發生譫妄的機率增加,失智症也容易變得更嚴重。此一論點也稱作「閾值假說 (threshold hypothesis) 」。

結論

總之觀察得到的關係是:武漢肺炎重症患者,發生譫妄的機率高,可能增加隨後出現失智症的風險。

因此在診斷與治療武漢肺炎時,也必需注意譫妄造成的影響;而患者「康復」一段時間之後,是否有失智的徵兆,也是需要長期追蹤關注的項目 。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85 篇文章 ・ 801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擔心老人駕車問題?用這套訓練和檢測解決吧!
mvpisi3
・2015/03/26 ・137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26 ・七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photo by aps
photo by aps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代表著路上會有越來越多銀髮騎士;每當在路上遇到這些長輩心裡總替他們捏把冷汗,不可否認老化確實會影響交通安全,在這隨年齡增長必經的退化歷程中,能否有什麼方法將風險降到最低?(可以參考〈開車,傷人?不開,傷己!〉一文)在美國有心理學家透過視覺對比訓練,克服了因老化所造成之器質衰退,協助長輩提升腦中視覺之運作。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約翰・安得森(G. John Andersen)所主持的團隊研究發現,長者僅需數週的訓練,便能提升視覺對比度(contrast)與近距離事物的清晰度;顯示長者的視覺系統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可塑性,或許將來可以透過更多訓練來提升。

photo by 洪群甯
photo by 洪群甯

普遍來說隨著年齡增長視覺會出現相關退化,特別是在感知低對比度的刺激(low-contrast),這使得年長者無法看清楚物體細節,連帶地影響到開車與維持平衡等功能運作。引起衰退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眼球本身的器質性退化,另一種則與腦中視覺區域有關;針對後者,研究團隊假設若能讓長者重複觀看某類型的刺激(譬如線條),使得大腦對它的感知提升,或許就能改善視覺退化的現象。

於是,研究團隊挑選了16位年輕人及16位年長者,並確保每位的認知及眼睛功能正常;接著請他們連續七天到實驗室參加1.5小時的訓練,內容是要看著不同對比度的條紋刺激,判斷它是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不僅如此,團隊還會依照參與者每日的表現校正對比度,使得他們必須挑戰自己最好的極限。

經過七天的訓練過後,兩組的視覺處理皆有提升,在檢查表(量視力會用的表)的測驗結果上,年長者在看近距離物體時比訓練前清晰,年輕人則是在遠距物體上有所改善;此外,團隊進一步分析結果,更確認了進步是因腦中相關認知功能的提升。

利用迷津找出具風險的老年駕駛

認知退化是另一個會影響交通安全的原因,但目前並沒有一個標準顯示幾歲以上就代表危險。為了找出一套檢驗來降低風險,美國國家高速交通安全部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贊助了心理學研究團隊,研究一套3分鐘即能完成的迷津測驗(maze test),想看它是否能預測出哪些老年人是具風險的駕駛。

PAFF_022515_MazeTestDriving_newsfeature-300x250
photo by aps

研究招募了700位70歲以上來自馬里蘭州的高齡駕駛,一同做這套迷津測驗;發現在測驗中所花費的時間及犯錯次數,竟與年長者們在接下來18個月內發生的交通意外有高度相關,包括闖紅燈次數、開上人行道、逆向行駛等;舉例來說,在初階迷津中花費超過19秒的長者,發生交通意外的機率是別人的3.55倍。

研究團隊強調:「這套測驗有助於我們預測出具風險的高齡駕駛,但不代表能使用它來當作診斷工具,去檢測因疾病所造成的認知衰退(cognitive impairments)。」雖然這些訓練及工具有助於降低風險,但千萬別忘了「關心」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適時與長輩交談,試著站在他們的立場想想有哪些需求,都能有所幫助的!

參考資料:

  1. Boosting Older Adults’ Vision Through Training APS [March 9, 2015 ]
  2. DeLoss, D. J., Watanabe, T., & Andersen, G. J. (2015). Improving Vision Among Older Adults Behavioral Training to Improve Sight.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14567510.
  3. Simple Maze Test Could Help Identify At-Risk Older Drivers APS [February 25, 2015 ]
  4. Staplin, L., Gish, K. W., Lococo, K. H., Joyce, J. J., & Sifrit, K. J. (2013). The Maze Test: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older driver crash risk.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50, 483-489.
mvpisi3
9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實習生。 接觸心理學後,看到她其中蘊含能讓人過得更好的力量;開始想著要如何用文字幫心理學走出象牙塔,讓每個人在徬徨時都能想起「哦原來方法早就存在我心中了」。聯絡我:mvpisi3@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