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開車,傷人?不開,傷己!

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_96
・2013/08/19 ・188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38 ・八年級

9540409994_90cb7d3f47

For elders, it may hurt others to drive, but hurt themselves not to.

兩個多月前,台北市發生了一起高齡駕駛者撞死高齡行人的新聞事件,一時之間,關於年長者開車風險的討論,紛紛躍上媒體版面,其中也包括借鑒鄰國日本的相關經驗

以日本為例,針對七十歲以上的年長者,政府除了縮短更換駕照的期限並要求通過相關測驗,更進一步鼓勵年長者主動繳回駕照以換取種種優惠 (參考過去文章,了解更多國家針對年長者駕駛的限制)。反觀台灣,目前尚未制訂全國適用的高齡駕駛者退場機制,僅有大台北地區施行了零星的因應措施。其一為台北市區監理所針對連續兩次未換照的七十歲以上駕駛人,寄發催換通知,並檢附「自我健康評估檢表」,若駕駛人自我評估出現老化徵兆而不適合開車,則採柔性勸導方式鼓勵其自主繳回駕照註銷。其二仍由台北區監理所主導,自今年5月20日起推出70歲以上的的駕駛人可用放棄駕照的方式換取悠遊卡的活動,至八月初500張悠遊卡已被換領一空。

針對高齡駕駛的安全問題,當前輿論似乎是一面倒地認為高齡駕駛風險過高,危害公共安全甚鉅,宜從嚴管制,彷彿只要降低年長者長開車的比例,天下就此太平。反正,一般人大多如此相信,老人家開不開車,沒差啦!但不說你可能不知道,開不開車對於年長者自身的身心健康其實大有影響。關於高齡者「戒絕駕駛」(driving cessation)之學術研究在國外已經汗牛充棟,也值得我們多加瞭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hoi et al. (2012)系統性地回顧了過往關於高齡者「戒絕駕駛」的實證研究,並建議此一研究課題應置於「壓力-應對」(stress-coping)的理論分析架構下思考,才能獲致更為全面的觀察。首先,我們需要瞭解有哪些壓力源(stressors)足以致使年長者「戒絕駕駛」?其次,「戒絕駕駛」又會帶來哪些不利的健康後果?最後,「壓力源 ──>戒絕駕駛──>健康後果」的因果關係,是否又會受到個人的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心理資源、社經背景或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變化?

具體而言,健康不佳固然會促成高齡者做出放棄開車的決定,但研究也顯示,一旦停止開車,高齡者往往也會隨之減少戶外活動與社交活動,而令身心健康加速惡化。追根究柢,高齡者決定是否繼續開車的「初級壓力源」(primary stressor)不外乎有三者,亦即認知、視力與功能障礙。這些障礙一旦出現,可能接著誘發出內在(如:自己對於開車感到焦慮)或外在(如:家人或醫生要求不得再開車)的「次級壓力源」(secondary stressor),而導致高齡者自願(內在壓力>外在壓力)或被迫(外在壓力>內在壓力)決定停止開車。不同壓力源的排列組合與「戒絕駕駛」的理由之差異(自願 vs. 被迫)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之廣度與深度,就是一個值得繼續深入研究的課題。

再者,「戒絕駕駛」的城鄉差異也值得關注。顯而易見的是,城市裡由於大眾運輸普及、人口稠密,身處其中的高齡者因此更有可能較早放棄開車,也更傾向自願做出這項決定,對於「戒絕駕駛」這件重大生命事件也因為可獲得較多資源而有較佳的調適。但對於鄉村中的高齡者而言,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以駕照換取悠遊卡的政策為例,儘管立意良善也值得稱許,但由「壓力-應對」(stress-coping)的理論分析架構觀之,這個政策也因為只有「天龍國限定」而顯得美中不足。

為了探究從開車到不開車的這個轉換(transition)如何引發負面情緒,Windsor et al. (2007)發現,「戒絕駕駛」會導致個人的自覺掌控感(sense of perceived control)降低,從而提升個人的憂鬱症狀。因此,從社會認知理論的角度看來,一些能夠增加個人自我掌控感或自我效能感的介入活動,應該可以緩衝「戒絕駕駛」對於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例如教導高齡者如何利用網路購物、參與網路社群活動。或者,透過由社工員提供的「活動力諮商」(mobility counseling ),以瞭解高齡者的交通需求並協助其尋找替代方案,也會有所幫助(Carr and Ott, 20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系列電影「玩命關頭」(Fast & Furious)中有一句經典台詞:「不開車,毋寧死」(ride or die)。大多數的高齡駕駛人或許不會像Toretto (Vin Diesel在電影中的角色)一樣對於「戒絕駕駛」反應如此激烈,但從前文可知,開不開車,對於高齡者的身心福祉的確大有關係。為人子女者,除了考慮是否「該讓老爸老媽繼續開車?」(註)或許也該開始關注,老爸老媽不再開車之後的健康變化。至於政府,要讓高齡者放棄開車,可以,但請先記得規畫好其他高齡友善的交通替代方案。

(註)「該讓老爸老媽繼續開車?」康健雜誌144期。2010年11月。

參考文獻

  • Carr, D.B., Ott, B.R. (2010). The older adult driver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t’s a very frustrating life”. JAMA, 303(16):1632–41.
  • Choi, M.J., Adams, K.B. & Mezuk, B.A. (2012). Examining aging processes through the stress-coping framework: Application to driving cessation in later life. Aging and Mental Health, 16 (1), 75-83.
  • Windsor, T.D., Anstey, K.J., Butterworth, P., Luszcz, M.A., & Andrews, G.R. (2007). The role of perceived control in explaining depressive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driving cessation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Gerontologist, 47, 215–223.
文章難易度
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_96
14 篇文章 ・ 1 位粉絲
我們是一群對於推廣老化知識有興趣的人,我們特別希望讓年長者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更多的認識,歡迎和我們多交流。 部落格網址:http://silverpsynews.blogspot.tw 臉書專頁:http://www.facebook.com/silverpsynews

0

4
3

文字

分享

0
4
3
COVID-19可能增加老人失智風險,需長期追蹤
寒波_96
・2020/12/20 ・144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36 ・七年級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對於老年人的殺傷力比較大。除了感染病毒造成的直接危害之外,專家也觀察到不少重症患者出現「譫妄 (delirium) 」的症狀,令人憂心,是否幾年後「失智 (dementia) 」的風險將會增加?

老惹。圖/geekculture

什麼是「譫妄」?

譫妄是一類短期症狀,老年人出現的機率較高。患者往往會意識混亂、產生幻覺,例如看到魚在牆壁上用膝蓋走路之類的。

導致譫妄的原因仍有許多不解,不過並不罕見。2015 年的研究指出,住進加護病房的重症者約有 33% 發生譫妄。然而,一項研究調查武漢肺炎的重症者,發現 2000 人中高達 55% 出現譫妄,比例明顯高出許多。

瘟疫初期的重災區,義大利的倫巴底,就有醫師觀察到有些病患沒什麼呼吸道症狀,但是明顯出現譫妄。由此推論,診斷武漢肺炎時,譫妄應該列入可能的症狀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似有道理的推論是,當壓力過大,超過腦部處理的能力,例如長期發炎,或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調,令腦內小劇場失去平衡,便會營造譫妄上演的舞台。

譫妄和失智有什麼關係?

另一值得重視的是,過去研究發現譫妄出現之後幾年,產生失智(也常被稱為老人癡呆)的機率也會增加。

失智是一類長期症狀的統稱,實際觀察指出譫妄與失智呈現正相關,發生過譫妄的人,失智的機率會增加。反過來一樣:失智的患者,譫妄機率也變高。

譫妄與失智呈現正相關。圖/Pixabay

但是譫妄和失智,無法肯定是否有因果關係,或是譫妄如何促進失智。譫妄倘若真的會促進失智,目前有 3 種可能的解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譫妄發生時,腦袋受到急性傷害,例如有害物質一時堆積在腦部。這些令腦部短期損傷的效果,長期最終將發展為失智症。
  2. 手術或感染造成腦部長期發炎。發炎可以增加血流,促進循環將廢棄物及有害物帶走;但是發炎太久的話,也可能損害細胞與組織,比方說讓神經細胞受傷,一段時間後導致認知失調的後遺症。
  3. 失智患者(即使只處於初期)神經元的聯結比較稀疏,面對發炎等困境時,神經組織的防禦較糟,更容易受損。這使得他們發生譫妄的機率增加,失智症也容易變得更嚴重。此一論點也稱作「閾值假說 (threshold hypothesis) 」。

結論

總之觀察得到的關係是:武漢肺炎重症患者,發生譫妄的機率高,可能增加隨後出現失智症的風險。

因此在診斷與治療武漢肺炎時,也必需注意譫妄造成的影響;而患者「康復」一段時間之後,是否有失智的徵兆,也是需要長期追蹤關注的項目 。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開車,傷人?不開,傷己!
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_96
・2013/08/19 ・188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38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9540409994_90cb7d3f47

For elders, it may hurt others to drive, but hurt themselves not to.

兩個多月前,台北市發生了一起高齡駕駛者撞死高齡行人的新聞事件,一時之間,關於年長者開車風險的討論,紛紛躍上媒體版面,其中也包括借鑒鄰國日本的相關經驗

以日本為例,針對七十歲以上的年長者,政府除了縮短更換駕照的期限並要求通過相關測驗,更進一步鼓勵年長者主動繳回駕照以換取種種優惠 (參考過去文章,了解更多國家針對年長者駕駛的限制)。反觀台灣,目前尚未制訂全國適用的高齡駕駛者退場機制,僅有大台北地區施行了零星的因應措施。其一為台北市區監理所針對連續兩次未換照的七十歲以上駕駛人,寄發催換通知,並檢附「自我健康評估檢表」,若駕駛人自我評估出現老化徵兆而不適合開車,則採柔性勸導方式鼓勵其自主繳回駕照註銷。其二仍由台北區監理所主導,自今年5月20日起推出70歲以上的的駕駛人可用放棄駕照的方式換取悠遊卡的活動,至八月初500張悠遊卡已被換領一空。

針對高齡駕駛的安全問題,當前輿論似乎是一面倒地認為高齡駕駛風險過高,危害公共安全甚鉅,宜從嚴管制,彷彿只要降低年長者長開車的比例,天下就此太平。反正,一般人大多如此相信,老人家開不開車,沒差啦!但不說你可能不知道,開不開車對於年長者自身的身心健康其實大有影響。關於高齡者「戒絕駕駛」(driving cessation)之學術研究在國外已經汗牛充棟,也值得我們多加瞭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hoi et al. (2012)系統性地回顧了過往關於高齡者「戒絕駕駛」的實證研究,並建議此一研究課題應置於「壓力-應對」(stress-coping)的理論分析架構下思考,才能獲致更為全面的觀察。首先,我們需要瞭解有哪些壓力源(stressors)足以致使年長者「戒絕駕駛」?其次,「戒絕駕駛」又會帶來哪些不利的健康後果?最後,「壓力源 ──>戒絕駕駛──>健康後果」的因果關係,是否又會受到個人的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心理資源、社經背景或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變化?

具體而言,健康不佳固然會促成高齡者做出放棄開車的決定,但研究也顯示,一旦停止開車,高齡者往往也會隨之減少戶外活動與社交活動,而令身心健康加速惡化。追根究柢,高齡者決定是否繼續開車的「初級壓力源」(primary stressor)不外乎有三者,亦即認知、視力與功能障礙。這些障礙一旦出現,可能接著誘發出內在(如:自己對於開車感到焦慮)或外在(如:家人或醫生要求不得再開車)的「次級壓力源」(secondary stressor),而導致高齡者自願(內在壓力>外在壓力)或被迫(外在壓力>內在壓力)決定停止開車。不同壓力源的排列組合與「戒絕駕駛」的理由之差異(自願 vs. 被迫)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之廣度與深度,就是一個值得繼續深入研究的課題。

再者,「戒絕駕駛」的城鄉差異也值得關注。顯而易見的是,城市裡由於大眾運輸普及、人口稠密,身處其中的高齡者因此更有可能較早放棄開車,也更傾向自願做出這項決定,對於「戒絕駕駛」這件重大生命事件也因為可獲得較多資源而有較佳的調適。但對於鄉村中的高齡者而言,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以駕照換取悠遊卡的政策為例,儘管立意良善也值得稱許,但由「壓力-應對」(stress-coping)的理論分析架構觀之,這個政策也因為只有「天龍國限定」而顯得美中不足。

為了探究從開車到不開車的這個轉換(transition)如何引發負面情緒,Windsor et al. (2007)發現,「戒絕駕駛」會導致個人的自覺掌控感(sense of perceived control)降低,從而提升個人的憂鬱症狀。因此,從社會認知理論的角度看來,一些能夠增加個人自我掌控感或自我效能感的介入活動,應該可以緩衝「戒絕駕駛」對於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例如教導高齡者如何利用網路購物、參與網路社群活動。或者,透過由社工員提供的「活動力諮商」(mobility counseling ),以瞭解高齡者的交通需求並協助其尋找替代方案,也會有所幫助(Carr and Ott, 20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系列電影「玩命關頭」(Fast & Furious)中有一句經典台詞:「不開車,毋寧死」(ride or die)。大多數的高齡駕駛人或許不會像Toretto (Vin Diesel在電影中的角色)一樣對於「戒絕駕駛」反應如此激烈,但從前文可知,開不開車,對於高齡者的身心福祉的確大有關係。為人子女者,除了考慮是否「該讓老爸老媽繼續開車?」(註)或許也該開始關注,老爸老媽不再開車之後的健康變化。至於政府,要讓高齡者放棄開車,可以,但請先記得規畫好其他高齡友善的交通替代方案。

(註)「該讓老爸老媽繼續開車?」康健雜誌144期。2010年11月。

參考文獻

  • Carr, D.B., Ott, B.R. (2010). The older adult driver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t’s a very frustrating life”. JAMA, 303(16):1632–41.
  • Choi, M.J., Adams, K.B. & Mezuk, B.A. (2012). Examining aging processes through the stress-coping framework: Application to driving cessation in later life. Aging and Mental Health, 16 (1), 75-83.
  • Windsor, T.D., Anstey, K.J., Butterworth, P., Luszcz, M.A., & Andrews, G.R. (2007). The role of perceived control in explaining depressive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driving cessation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Gerontologist, 47, 215–223.
文章難易度
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_96
14 篇文章 ・ 1 位粉絲
我們是一群對於推廣老化知識有興趣的人,我們特別希望讓年長者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更多的認識,歡迎和我們多交流。 部落格網址:http://silverpsynews.blogspot.tw 臉書專頁:http://www.facebook.com/silverpsynew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擔心老人駕車問題?用這套訓練和檢測解決吧!
mvpisi3
・2015/03/26 ・137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26 ・七年級

photo by aps
photo by aps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代表著路上會有越來越多銀髮騎士;每當在路上遇到這些長輩心裡總替他們捏把冷汗,不可否認老化確實會影響交通安全,在這隨年齡增長必經的退化歷程中,能否有什麼方法將風險降到最低?(可以參考〈開車,傷人?不開,傷己!〉一文)在美國有心理學家透過視覺對比訓練,克服了因老化所造成之器質衰退,協助長輩提升腦中視覺之運作。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約翰・安得森(G. John Andersen)所主持的團隊研究發現,長者僅需數週的訓練,便能提升視覺對比度(contrast)與近距離事物的清晰度;顯示長者的視覺系統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可塑性,或許將來可以透過更多訓練來提升。

photo by 洪群甯
photo by 洪群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普遍來說隨著年齡增長視覺會出現相關退化,特別是在感知低對比度的刺激(low-contrast),這使得年長者無法看清楚物體細節,連帶地影響到開車與維持平衡等功能運作。引起衰退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眼球本身的器質性退化,另一種則與腦中視覺區域有關;針對後者,研究團隊假設若能讓長者重複觀看某類型的刺激(譬如線條),使得大腦對它的感知提升,或許就能改善視覺退化的現象。

於是,研究團隊挑選了16位年輕人及16位年長者,並確保每位的認知及眼睛功能正常;接著請他們連續七天到實驗室參加1.5小時的訓練,內容是要看著不同對比度的條紋刺激,判斷它是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不僅如此,團隊還會依照參與者每日的表現校正對比度,使得他們必須挑戰自己最好的極限。

經過七天的訓練過後,兩組的視覺處理皆有提升,在檢查表(量視力會用的表)的測驗結果上,年長者在看近距離物體時比訓練前清晰,年輕人則是在遠距物體上有所改善;此外,團隊進一步分析結果,更確認了進步是因腦中相關認知功能的提升。

利用迷津找出具風險的老年駕駛

認知退化是另一個會影響交通安全的原因,但目前並沒有一個標準顯示幾歲以上就代表危險。為了找出一套檢驗來降低風險,美國國家高速交通安全部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贊助了心理學研究團隊,研究一套3分鐘即能完成的迷津測驗(maze test),想看它是否能預測出哪些老年人是具風險的駕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FF_022515_MazeTestDriving_newsfeature-300x250
photo by aps

研究招募了700位70歲以上來自馬里蘭州的高齡駕駛,一同做這套迷津測驗;發現在測驗中所花費的時間及犯錯次數,竟與年長者們在接下來18個月內發生的交通意外有高度相關,包括闖紅燈次數、開上人行道、逆向行駛等;舉例來說,在初階迷津中花費超過19秒的長者,發生交通意外的機率是別人的3.55倍。

研究團隊強調:「這套測驗有助於我們預測出具風險的高齡駕駛,但不代表能使用它來當作診斷工具,去檢測因疾病所造成的認知衰退(cognitive impairments)。」雖然這些訓練及工具有助於降低風險,但千萬別忘了「關心」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適時與長輩交談,試著站在他們的立場想想有哪些需求,都能有所幫助的!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Boosting Older Adults’ Vision Through Training APS [March 9, 2015 ]
  2. DeLoss, D. J., Watanabe, T., & Andersen, G. J. (2015). Improving Vision Among Older Adults Behavioral Training to Improve Sight.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14567510.
  3. Simple Maze Test Could Help Identify At-Risk Older Drivers APS [February 25, 2015 ]
  4. Staplin, L., Gish, K. W., Lococo, K. H., Joyce, J. J., & Sifrit, K. J. (2013). The Maze Test: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older driver crash risk.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50, 483-489.
mvpisi3
9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實習生。 接觸心理學後,看到她其中蘊含能讓人過得更好的力量;開始想著要如何用文字幫心理學走出象牙塔,讓每個人在徬徨時都能想起「哦原來方法早就存在我心中了」。聯絡我:mvpisi3@gmail.com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你翻身,你起床,「智慧床墊感應模組」都知道
創新科技專案 X 解密科技寶藏_96
・2015/03/10 ・146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05 ・六年級

文 / 陸子鈞
動態圖表 / 林慧秋、林忠衡

長輩在夜間下床如廁,因為光線昏暗或者無人陪同而發生跌倒意外時有所聞。由工研院研發的「智慧床墊感應模組」,能精確感測臥床長輩的動作,當長輩夜間下床時發出訊號通知照護者,或者打開走廊的燈光,避免跌倒意外發生。

照護機構的意外中,超過六成是離床後發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研院南分院雲端服務中心的研發經理黃永慶博士提到,一些機構嘗試舖一張壓感地毯在床邊,只要長輩一離床踩到,就發出通知給照護者,「可是長輩都很怕麻煩別人,所以他們後來都會跨過地毯,也就沒辦法感測到離床了。」床墊感測雖然可以避免這問題,但是要藉由床墊感測離床並沒有這麼容易。

工研院南分院雲端服務中心的研發經理黃永慶博士。
工研院南分院雲端服務中心的研發經理黃永慶博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團隊一開始設計的感測床墊,只有當臥床的長輩下床才能感測得到,當照護人員收到通知前往,長輩通常已經下床走動了。此外,黃永慶博士補充道,「床墊感測訊號也只有『0或1』,沒辦法辨別翻身或者更複雜的動作,不是很實用。」後來,研究團隊以觸控式螢幕使用的「電容導電感應」,取代原先的壓感感應,即使隔著很厚的被單或者衣物,也能感測!

而且「智慧床墊感應模組」能夠根據感測點受壓力的位置與數量,判斷臥床者的多種動作,避免系統將翻身誤判成離床;在實際應用的情境,臥床長輩在離床前會先坐在床緣,感應器受到壓力的位置絕對和躺臥不同,此時發出訊號通知,照護者就能在長輩離床前及時趕到。

為了要讓智慧床墊感應技術更加實用,研究團隊將感應器模組化,如果照護機構的床鋪較大,只要多增加感應器模組的數量即可,而且不必擔心組裝錯誤影響功能,黃永慶說:「為了讓沒有資通訊技術背景的照護人員也可以順利組裝,我們特別設計讓模組在開機之後都會先自動組態,知道各偵測器的位置。」感應器的訊號會透過無線模組傳輸到接收器,省去佈線的麻煩,對擁有數十張甚至上百張床的照護中心來說非常方便。

模組化的設計,圓型的電路就是「電容導電感應」,可視床墊大小加裝感應列。
模組化的設計,圓型的電路就是「電容導電感應」,可視床墊大小加裝感應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無線模組,可以將感應訊號傳送到接收基地台。
無線模組,可以將感應訊號傳送到接收基地台。

這套系統因為能判斷臥床長輩的確切動作,所以還能看出夜晚翻身的次數是否有改變,作為睡眠品質依據。黃永慶分享,其中有一家照護機構試用了這套系統,發現一位老先生某天晚上翻身很頻繁,起初以為是系統出了問題,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老先生的家人隔天要來探望他,影響他的心情所以睡不好。」系統雖然精準,但是照護還是得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研發團隊
研發團隊

目前這套系統已經在20家照護機構示範安裝,也將相關技術轉移給器材製造商及網路服務業者。台灣現有機構照護床數超過9萬床,加上高齡化趨勢,這套技術很具市場潛力。研究團隊目前正試圖將感應模組以導電塗料或者導電纖維取代,直接製成「感應床單」,可水洗的特性會讓照護機構更方便使用。不僅是照護領域,未來「智慧床墊感應模組」還能應用到智慧生活中,像是起身之後自動開啟臥室夜燈,或者翻身頻繁時系統自動調整空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w-560

更多資訊請參考解密科技寶藏

創新科技專案 X 解密科技寶藏_96
81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由 19 個國家級產業科技研發機構,聯手發表「創新科技專案」超過 80 項研發成果。手法結合狂想與探索,包括高度感官互動的主題式「奇想樂園」區,以及分享科技新知與願景的「解密寶藏」區。驚奇、專業與創新,激發您對未來的想像與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