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oeo
科學影片「Life after people- Bound and Buried」的科幻品讀
「人之將亡,其言也善!」那面對整體人類的滅絕呢?會激盪出什麼智慧與福祉嗎?七月三十日,大愛電視HD台播出具有科幻色彩的系列科學紀錄片「Life after people- Bound and Buried」,筆者僥倖也有幸,經由現今(繁體)華文科幻推手葉李華博士介紹,參與節目的導讀與分享。在與節目主持人的對談中,共同認知該紀錄片的一項宗旨,在於激發人們去思考:如果哪一天,人類從地球上消失了,一天後、一週後、一年後、一千萬年後,世界會變成甚麼模樣?影片當中請到各界專家,就藝術品、建築物、動植物…諸多人類文明的各項成就的變化與毀壞進行科學推演與預測,但本質上,像這樣跨時空大膽思辨「世界會如何變化?」、「這文明發展當中有沒有什麼問題?」、「人類要怎麼走下去?」的「提問」,其實正是科幻的精神所在,也是科學的青春魂!
從人生尺度或科技發展來看,科幻和科學的關係其實有些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沒有科學,何來科幻?但非常多的科學人在成長歷程中,必然存在一部或一堆科幻作品或科幻經驗(例如夾雜科學元素的天馬行空…)將他/她引入正式的科學領域。所以真正來說,我們每個人幾乎小時候都是科幻迷甚至科幻家,問題是長大後如何維持或茁壯?
「上天給人悲劇,不是要摧毀我們,而是要人們認真看待生命!」這說法在藝術虛構與文明現實上似乎都能成立。在科學界和科幻界,「世界末日」和「人類滅絕」都算是歷久不衰的課題,科學界曾經有人組團探討世界毀壞的十大可能成因,包括氣候變化、恐怖活動、病毒流行、進化時鐘、核子戰爭、隕石撞擊、人工智慧、宇宙射線、火山爆發、黑洞吞沒,並請科學家們依照專業與個人判斷,評估它們發生的可能性與後果,就影片「Life after people- Bound and Buried」所呈現的種種跡象顯示,它所假想「人類消逝」的設定最有可能是生物性的、生態性的因素,例如上述中「病毒流行」這一項。
若從生態的角度而言,地球本來就很科幻!「所有與人類共享地球的物種當中,目前我們所知的僅佔百分之十到二十而已。」「在我們的體內,寄居生物的數量遠大於人體細胞數目,數量約為十比一。」脫去尺度與名形的框框,最能印證科幻所呈現的奇妙,其實有時候比我們熟悉的世界與生活還貼近真實!反過來說,生物多樣性世界的怪趣,其實是比一般人接觸到的科幻還要科幻!簡單說,那是幻實之間,一種「無奇不有」的體認,一種「無有不奇」的領悟。
再從科幻來談科學,在十七世紀,「科學」(science)這個字,指的是「構成方式正確」的知識(指的是必然為真的普世真理),而研究自然事物和世界因果結構的則是「自然史」和「自然哲學」。「科學家」這一詞更晚至十九世紀才被發明,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才成為慣常用詞。(謝平「科學革命」),也就是說,科學的定義與形成、科技發展的方向與範圍本身(例如服務對象)就還存在著許多可能性。而科幻大家威爾斯(今日主要以「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等經典科幻小說聞名於世),其實他還寫了一部頗有影響力的全球史著作「世界史綱」(Outline of History),該書出版於1901年。威爾斯在其導言中坦言,他遭遇到的難題是很少有讀者知道「普世史」是什麼。…普世史並不等於我們所習慣的民族國家歷史的總合,既比它多,又比它少,甚至,世界(world)一詞並非必然是普世的(universal),有時也可以意味著普世的對立面―地方。(柯嬌燕「書寫大歷史」)因此,當我們秉持科學精神認真探究跨∕超世界(普世)議題時,「科幻」自然而然堂皇登場,並帶給我們全新的視野。
不是科幻喜歡任意無謂地放大或縮小人類在世界中的位格,而是人類引以自豪也普遍認為是文明智慧結晶的現代科技發展,常常會造成生態失衡的現象,就科學探究而言,個體的謙卑謹慎重要,整體的開明包容更重要。我們總是容易關注於看到的、知道的,而忽略了那些沒看到、不知道的重要性。真實世界上,「由動物建造的最大構造卻非人類的傑作,隨便瀏覽一下網頁上地球的衛星圖,大家都會同意,從太空看地球時唯一看得見的生命指標是珊瑚礁(除了煙霧廢棄和綠色植物區域以外),澳洲大堡礁長約一千英里,大概在一萬英里遠肉眼即可見,珊瑚礁驚人之處在於它的動物建築師極為渺小:珊瑚蟲直徑不及三公分,矗立在自立建造的鈣質平台上,我們認為塑膠和石油的來源多半來自古代珊瑚礁,因此這些小小動物建築師死去多時的遺骸成就了我們的現代生活。」(「動物是天才建築師」),「而在1950年到2000年的半個世紀中,世界人口從25億變成61億,增加到2.4倍,同時,全球GDP、石油消耗量、發電容量、小麥的年產量也分別增加到8.1倍、7.3倍、21倍、4.1倍,自有人類以來消耗的各種資源,超過八成集中消費在這個時代,結果讓我們的物質生活遠較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富足,都要方便。但是相反的,因為過度消耗地球資源,排出超過地球自淨力的有害物質,使地球資源枯竭,環境破壞更加嚴重。」(綠色復甦時代)
「物種滅絕本身是極為自然的事情,在生存競爭的場所,隨時都有物種落敗。從生命在地球上誕生,已有百分之九十九的物種滅絕,平均每年都有兩、三種自然而然地消失。這種情形已經持續了幾百萬年,然而這幾年發生的情況卻相當可怕,嚴重時,僅僅一年之內就有一千種動植物滅絕。這是很不尋常的,超過一般生物滅絕的比率。」(未來種子)總而言之,世界上,生物之間生生相息,而且自然生態的設計原本並沒有「垃圾」這回事!科學的學門之間與人類文明發展「原本」應當也是如此!?
在影片導讀分享中,我們還討論了一些科幻作品的旨趣與文明保存的問題,當中一段提到立體畫派大師畢卡索說過:「藝術就是揭示真實的謊言。我就是在畫真實,超越眼見的真實。」我相信,科幻就好像科學的立體派!科學年代,科學樂觀主義者應該增長一些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這與「想像力」的提昇有關。科技悲觀者應該多懷抱一股希望,在科學科幻中找到個人與文明的智慧與樂趣,願原力與你同在!
完整導讀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