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寫科普不簡單

大海子
・2011/06/01 ・236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42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寫科普對一個文筆流暢的人不難,只要將相關生物資料,彙整一下,加以簡單組合排列,潤飾一下文辭字句,大概不難寫成一篇文章,至於是否膾炙人口,就見仁見智了,很難下評論。除非去參加科普徵文競賽,參賽者為了能獲得好成績才會努力創作,不然寫的內容其實大都會大同小異,難以看出文章有何值得閱讀之處。而內容的價值卻是決定文章可讀性最大的關鍵。

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網際網路時代,同樣主題的文章,處處皆是,古代寫文章,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抄的妙不妙往往就影響了文章的可讀性。當今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內容大都已經數位化,只要上網輸入關鍵字,一大筆相關與不相關的資料通通都會跑出來,只要剪一下,再貼一下,稍微改寫一下,換一下風格,瞬間就是一篇文章了,這樣的網路文章隨處可得,但卻乏可讀性與價值,通常只是一篇換了包裝的禮物而已,卻沒有一點內涵。

撰寫科普文章對我來說事一件又愛又恨的事,愛的是可以重新咀嚼知識內容,體驗隱藏在其中大自然的奧妙,令我咬牙切齒的是要尋找一個全新的觀點,來撰寫已知科學的內容,更難的是訂出一個好題目,題目好壞優劣當然又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議題,因為沒有公定標準,所以到頭來都是各說各話,自圓其說。然個人對文章題目希望讓讀者看到標題就能引起閱讀的動機,因此下標題通常都是一改再改、一修再修,直到能凸顯文章的重點與趣味性為止。

就我而言,我在下筆寫作之前,會先評估主題內容是否值得奮力一博,換句話說,就是讓我心甘情願花力氣、耗時間去為它找到一個觀點,然後在一字一句地將它堆砌完成,過程中不斷地來回審查所寫的字句是否能正確表達出心中的意念,好不容易完成之後,還要想想讀者是否也能因此獲得共鳴。舉例來說,驅使我撰寫《潮間帶作客之道》的最大原因在於:潮間帶是人們常常造訪之地,有關潮間帶的生物圖鑑或旅遊手冊比比皆是,但是卻如文章開頭所提到的一樣,鮮少有作者提及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影響甚鉅的舉動,讓許多人(包括專業人員在內)無意中傷害了生物卻不自知。有鑑於此,個人才動手為文,希望人們造訪潮間帶時,除了遵守安全與保育規則之外,更應注重對待生態環境的環境倫理,以免誤傷生物。這類的題目才是個人願意投資精力與時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有些文章是有助於釐清似是而非的迷思觀念,《尼莫叫什麼名字》一文就是這樣來的,文中所提及的小丑魚尼莫的俗名容易造成混淆,如同種不同名,同名不同種,往往造成許多迷思,有時甚至會引起許多笑話;若能破解迷思,方能撥雲見日,獲得正確的觀念。

科普文章除了提供知識之外,應該具備釐清觀念的功能,方能有可讀性,《海起嘯了》一文就是在這樣的動機之下,所完成的文章。許多不具海洋科學背景的社會大眾,因受到媒體跨大的報導造成心中極大的恐慌,這篇短文應發揮知識的力量,安定社會大眾的效用。這樣應該也算功德一件吧,總比念佛誦經,口中念了半天,心中卻還是波濤洶湧,無法平靜的效果好多了。

文章的精彩性在於其內容的優劣而非篇幅。簡單就是美,但是要寫的簡單而非長篇大論,卻是一種功力,所謂恰恰好,就是多一份太胖,少一份太瘦,為文時如果也能遵循簡約的規則,相信更能將文章重點表露無遺,華麗詞藻雖會增加稿費的收入,但卻無助於文章的精彩性,有時反而適得其反,讓讀者看不出重點所在。畢竟科普文章的重點是讓人讀懂,而非私人日記,作者是當事人,寫得不清楚只要點到為止,有感覺就好了,無須對讀者負責。

網路時代,圖像成了資訊表達的主流,短句子成了約定成俗的標準。臉書、推特等社會媒體的盛行,更有推波助瀾之效。昔日長篇大論的文章已經成了文人雅士的專利了,短篇文章卻大行其道,成為主流,科普文章亦不例外。然而文章要短而精彩,又要很通俗,凡夫俗子皆可讀懂,真是對作者寫作能力一大考驗,這就是痛苦之處,想多寫深怕現代讀者大多缺乏耐心,寫少了又怕讀者看不懂,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不知放在何處,且文章又要找切入的觀點,才能寫出特點,最後才有完美的句點,老實說,好難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古文章是自己的好,每字每句都好像是千挑萬選,好不容易才擠出來,有時想了半天,鉛筆頭都要快要被咬斷了,也蹦不出一顆字來,因此要修改文句,使文章流暢,尚可接受,若要大幅刪除/改寫的話,即使心中明白地知道,這對文章好,但是總會萬般不捨,一字一句在彈指之間就形銷骨毀,不見蹤跡了。而這種沒標準的事情最後的定論就是要比權勢大小了,有求於身操生死大權的編輯時,就算是心疼還是要含淚割愛,誰叫情勢比人差呢;若是編輯稿源不足的話,而來邀稿的話,那就是情勢大逆轉,另當別論囉,作者與編輯之間永遠有說不完的辛酸血淚故事。

科普文章寫作切入的觀點其實就是為讀者鋪路,讓他們可以順著道路,找到神秘的後花園,它同時也是引發讀者興趣,連接讀者共同的經驗與新知識之間的橋樑。一般人學習新知的方式,以舊有的知識為參考基礎,去理解新的知識與觀點,簡單來說,科普作者需要為讀者搭橋鋪路,將讀者與作者的觀點相連通,讓讀者一口氣將文章讀完。個人寫作喜歡找尋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經驗,如在《海兔來拜年》一文的開端,就先簡介世俗對陸生兔子的刻板印象如圓圓的身軀、修長的耳朵與強壯的彈簧腿,以此為跳板再說明海兔與陸生兔子之間的差異,由此帶領讀者認識海兔的種種有趣的生態習性,達到介紹海兔的目的。

每一篇科普文章都是新的挑戰,就像每一份創意料理一樣,素材處處皆是,但是如何從主題的訂定,料理調配方式的選擇,素材的選用與搭配,最後完成合乎大眾口味的美食,整個創作辛苦的過程,只有同為創作者才能理解箇中的滋味。阿基師是創作美食的料理師,而科普作家應該是科學知識的資訊料理師,兩者最終的成品雖不相同,但同樣都能滿足人心靈上最深層的需求。

本文原發表於陳勇輝的臉書網誌[2011-05-2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大海子
53 篇文章 ・ 3 位粉絲
希望以人文關懷的觀點,將海洋生物世界中的驚奇與奧妙, 透過多媒體的設計與展現,分享個人心得給社會大眾, 期望能引起更多人關心海洋的公共議題, 為保護海洋略盡一份心力。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2024 臺灣科普環島列車啟程 催生科學傳播新力量
PanSci_96
・2024/10/21 ・91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4 臺灣科普環島列車」今(21)日自臺北火車站啟程,沿著西部幹線南下,將於 10 月 21 日至 26 日搭載全臺 202 所國小學生,展開 6 天的科普環島之旅。前副總統陳建仁、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交通部臺灣鐵路公司副總經理賴興隆,美、荷、法、德、英國等駐臺代表、9 家車廂參與單位代表及師生們均蒞臨開幕式。

高中生成為科學傳播新力量 助力全臺科普教育

吳主委表示,自 2016 年以來,已連續 9 年舉辦科普環島列車活動,持續推動科學教育。今年活動規模擴大,火車將在 6 天內行經 17 個縣市、32 個站點,提供超過 300 項科學實驗,讓全臺學童能從小接觸科學。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國科會積極邀請全臺高中學生,透過科學培訓後上車擔任「車廂關主」,帶領國小學童玩科普;高中生們由「知識接收者」轉為「科學傳播者」的角色,不僅加深其擔任小老師的使命感,也提升科學傳播、知識轉譯及組織規劃能力。

今年有 391 位來自全臺 18 所高中的學生參與培訓,其中 162 位為女學生,突破科技領域的性別刻板印象,展現女性在科學界的力量。這些科普小老師們將於 10 月 21 日至 26 日帶著全臺各縣市、鄉鎮國小學童學習更多有趣的科學實驗,為科普教育展開多面向的正循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4 年的科普環島列車很不一樣! 全民一起上列車、長知識

「2024 年臺灣科普環島列車」停靠站點及時刻表

今年臺灣科普環島列車首度開放全民上車體驗,活動開放報名迅速額滿,共有360位民眾參加,8節車廂搭載不同科技主題的特色實驗,包含今年最發燒的 AI 人工智慧、半導體、衛星通訊、以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隔震減震知識,都設計在車廂的科學實驗活動中,讓參與活動的學生、民眾能獲得最新最熱的科技知識。各車廂活動由台灣默克集團、友達永續基金會、瑞健醫療、ASM 台灣先藝科技、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數位發展部、緯創資通、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和上銀科技等單位規劃設計。

國科會特別感謝各參與單位的支持與合作,讓此次活動更豐富多元。科普列車活動期間,在全國各地火車站及周邊地區也同時舉辦科學市集,歡迎各地民眾經過火車站時不要錯過難得的科學體驗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61 篇文章 ・ 238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量子科技即將走入生活?最有趣的科學知識傳播 QuBear 量子熊,來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7/10 ・676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知從什麼時候,「量子」取代了磁場、奈米,成了時興的名詞。特別是把量子與資訊兜在一起,無論是在科學或是科技上,都深具潛力。或許有一天,我們將打開以量子位元建構的量子電腦,透過量子演算法進行各種計算,並把資訊用量子傳輸的方式傳遞出去。

這樣的日子可能真的不遠了。

為了因應量子科技時代的來臨,行政院在 2022 年 3 月宣布成立「量子國家隊」,由 17 個產學研團隊組成,包含了通用量子電腦硬體技術、光量子技術、量子軟體技術與應用開發這三大領域。

「量子熊 QuBear」身為量子國家隊的推廣擔當,針對年輕世代學子,激發量子科學與科技的興趣與瞭解,將全力推動 Quantum PAY,以三大多元管道「Podcast、 Article、YouTube」進行知識傳播,內容類型含括播客、文章跟影音短片。量子熊 QuBear 除了打造線上平台,更製作多個 quantum PAY 學習模組,努力朝著建立量子熊的微學習平台,以及建構長遠的科學知識傳播生態圈的目標前進。

最後,你或許會好奇,量子熊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量子電腦的核心技術是量子位元 (qubit)。英文發音快一點,就跟 QuBear 有點相似,於是就裝個可愛,叫做量子熊啦!

記得看到量子熊時,幫忙按讚、訂閱,還有~開啟小鈴鐺~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WM3vYaCd_VoPHQ1hrUdz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激盪全民對科普的想像!Open Call 成果展 5 月 26 日盛大登場
PanSci_96
・2023/05/10 ・171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科會首度向全國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廣下英雄帖,舉辦「Open Call 科普 創意松」,得獎名單已揭曉,並將於今(112)年 5 月 26 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進行頒獎及展示得獎作品,當日將結合國科會科普活動計畫及科普產品製播計畫成果一同展出,讓各界能藉此機會相互激盪對科普的想像!

兼顧科普傳播與社會需求,將學生科普創意轉換為未來社會影響力

聚焦校園年輕世代所舉辦的「Open Call 科普創意松」徵件活動,分「科普創意提案」及「科普短片徵件」兩類,鼓勵高職中職及大專院校學生,透過多元科普傳播模式和影音創作發揮社會影響力。

自去(111)年 8 月底啟動徵件,有將近 90 所學校、400 多隊報名、超過 1200 人次的師生參與。在學子創意孵化的過程中,國科會也邀請業界各領域執牛耳的輔導業師,透過業師陪伴及前後世代的交流互動,優化學子的提案創意並強化其作品未來之可行性。

「科普創意提案」獲獎案例展現出青年學子對於科學教育、環境永續、生 態保育、偏鄉孩童心理輔導等議題的關注與熱情,並嘗試透過創新的科普傳播手法為在地社會議題尋求新解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專組金獎由來自臺北醫學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合組團隊「醫線教育」獲得,該團隊跨區域、跨校號召志同道合夥伴,針對疾病診斷邏輯,設計互動式教具與課程,幫助國內外大學生模擬情境以銜 接基礎知識在臨床的應用,獲評審們一致認同是難能可貴的社會實踐行動。

高中職組金獎,由彰化二林工商的「哇哈哈科學服務團」團隊獲獎,該團隊以在地高中職學生為出發點,率先成立科學服務社團,學習科技教育知識,再教導鄰近國中小學童,達到自助人助,進一步儲備種子志願團,由受助者變成助人者,形成良善循環機制,不僅將科學教育資源帶入偏鄉,培養在地科學人才, 且結合科學教育與地方文化,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正面且積極的影響。

科普短片類大專組金獎作品為清華大學「清大天文社」之〈進擊的黑洞:類星體〉,該創作短片從熱門的科學新聞切入,呼應天文迷對於黑洞的好奇心, 片中穿插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譬喻與橋段,風趣又不失其意涵。

高中職組金獎作品,是由虎尾高中「動感光波」團隊所創作之短片〈光通訊〉,主要講述以 發射器(燈泡)產生之光訊號,經由接收、轉換成電訊號,進而發出特定音階, 透過生動活潑的表演和拍攝手法,故事情節可愛清新,搭配簡易動畫和資訊圖卡,讓影片具知識性及趣味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日除了展示 21 個來自校園學子的獲獎科普創意,下午在舞台區會放映獲獎的 11 支科普短片及科普產品製播計畫影片,內容生動更兼具知識性與教育性,讓民眾沉浸於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寶庫與科普視聽饗宴。

精選年度科普活動計畫作品及科普產品製播影片成果同步展出

國科會為持續推動全民科普,使科學教育不僅走入校園、更深入大眾生活,今年首度集結科普相關計畫 45 個團隊共同展出成果,國內長期推動科普、第一線面對學子的科普推手,為本次展覽設計豐富多元的科學演示,將深奧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各年齡層易懂的手作互動實驗等,包括循環材料與物件微展覽、 原住民文化數學數位教材、科普桌遊、AI 自駕車模擬行駛、植物染手作體驗、 蝴蝶科普解謎遊戲等有趣又豐富的科普體驗;此外,「數感盃中英文數學詩創作競賽」的創作成果,也將在展場中幻化為 24 公尺長的「數學詩牆」,當縝密精準的數學與柔軟詩意的文學交會,迸發出跨域創作的科普新火花!歡迎大小朋友帶著好奇心一同共襄盛舉!

活動官網

Open Call 頒獎典禮暨科普成果展」活動資訊

  • 時間:2023 年 5 月 26 日(星期五)上午 10:00 ~ 下午 5:00
  • 地點:臺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信義區光復南路 133 號)
  • 展覽活動詳情請上活動官網:www.opencall-nstc.org.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61 篇文章 ・ 238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