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潔曦|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鯨豚研究員
- 本文轉載自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鯨豚界的點點繁星與奔騰大軍——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過往 23 年的變化》,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黑潮喔!
你曾想過,花蓮外海可能會看到背上如銀河般的熱帶斑海豚,或是數百隻弗氏海豚在海面上奔騰的景象嗎?花蓮近海最常見的鯨豚種類前四名,由常見到少見分別為: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花紋海豚(Grampus griseus)、熱帶斑海豚(Stenella attenuata)與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接續先前飛旋海豚與花紋海豚的分析,接下來,我們將深入剖析過去 23 年來,熱帶斑海豚與弗氏海豚的變化,在開始前,先讓我們看看這兩種鯨豚的簡歷吧!
在海上我們有時會發現兩種以上的鯨豚彼此靠得很近,或甚至在一群鯨豚中發現有其他鯨豚種類在其中,這樣的現象我們稱之為混群(Mixed species group)。論經驗,我們常常觀察到弗氏海豚與其他種鯨豚混群,而在分析過往 23 年賞鯨目擊資料後,我們發現確實如此,弗氏海豚在 590 次的目擊中,共有 310 次(52.5%)與其他種類混群的紀錄,算是鯨豚混群的佼佼者!
如圖一所示,在 310 次的混群紀錄中,共包含 9 種鯨豚,其中以花紋海豚的混群紀錄佔最大宗(86.5%)。大多時候弗氏海豚、花紋海豚只是靠得很近並各做各的事,甚至共游一陣子後就分道揚鑣,而有的時候卻可以看到弗氏海豚三三兩兩的背鰭穿梭在花紋海豚群體中,但海面上卻沒有觀察到有明顯的互動,如追逐或磨蹭等社交行為。
而為什麼有這麼高比例的花紋海豚(86.5%)或短肢領航鯨(5.5%)與弗氏海豚混群呢?目前有幾個假設:
- 共同警戒,以減低被天敵威脅的機會(與其他種鯨豚混群的弗氏海豚通常群體較小,反倒是整群都是弗氏海豚的群體通常會較大)。
- 弗氏海豚、花紋海豚受到沿近海的資源吸引,覓食區域重疊;花紋主要吃魷魚等頭足類生物,弗氏海豚也會吃部分種類的魷魚。
- 此海域適合休息,又或者是兩種鯨豚移動時的必經之路。
弗氏海豚與花紋海豚均較常出現在深水海域,如同討海人常說的:「雖然海這麼大,但要遇到也還是有機會的!」兩種鯨豚的混群到底是因為合作?競爭?還是巧遇呢?希望我們能有更多機會用不同方式觀察牠們,看看牠們混群前後的行為狀態,才能進一步了解牠們的神祕共游情誼。
外觀天壤之別的兩種鯨豚,彼此卻有些共同點喔!
回到本文的主角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以點位標示出過去 23 年賞鯨看到牠們的位置,我們發現,這兩種鯨豚目擊點位均集中在離岸較遠的海域(因賞鯨範圍限制,更遠的外海目前尚無資料)。熱帶斑海豚目擊的點位(圖二)共有 1,052 筆,北至清水斷崖,南界為水璉外海,以東至東經 121.827 度;弗氏海豚目擊的點位(圖三)共有 578 筆,北至立霧溪口,南界同樣為水璉外海,以東至東經 121.802 度,以現階段資料可見,熱帶斑海豚目擊點位所及的範圍相較弗氏海豚更廣一些,但主要活動海域差異不大。
圖四、圖五為熱帶斑海豚與弗氏海豚的熱區圖(於每 1×1 公里網格中鯨豚目擊群次數),初步資料顯示,兩種鯨豚熱區均距離陸地較遠,熱區主要分布在花蓮港、奇萊鼻外海,離岸 6 公里左右,水深均約落在 400 公尺至 1,400 公尺;而熱帶斑海豚整體熱區分布較弗氏海豚廣,各向南、北延伸了一些。
圖六、圖七分別為熱帶斑海豚與弗氏海豚的母子對點位圖,圖中的綠色點代表該次目擊有看到母子對群體,若無出現母子對則為紅色點。熱帶斑海豚在 1,094 筆資料中有觀察到母子對的共有 677 筆(61.9%);弗氏海豚在 588 筆資料中有觀察到母子對的共有 345 筆(58.7%),而兩種鯨豚有如此高的母子對比例,可能代表著花蓮外海某些區域對於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的育幼是有相當程度重要性的。
註:本段母子對佔比計算,已將母子對空白(未填寫)之資料剔除。
再將圖六、圖七有出現母子對的點位轉化為熱區圖後,我們期望可以了解母子對的熱區位置相較整體族群熱區是否有些變化。經分析後,我們發現熱帶斑海豚母子對熱區的分布較整體族群熱區更外海(圖八),相對的,弗氏海豚變化不大,母子對熱區同樣位在花蓮港外(圖九)。
兩種鯨豚,是越來越少見了呢?還是變換不定?
圖十、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歷年種類目擊群次組成比例變化(2001 年均無鯨豚目擊資料)
鯨豚種類目擊群次組成比例 = 該種鯨豚的目擊群次數 ÷ 鯨豚總目擊群次數
根據圖十所示,熱帶斑海豚歷年種類目擊群次組成比例最高為 2005 年的 25.3%,最低為 2015 年的 4.4%,相較 1998 年至 2005 年,往後年份少有出現近 20.0% 的比例,整體組成比例有持續減少的現象,且年間的比例變動幅度大。弗氏海豚的比例也有相同現象,其比例最高為 1998 年的 10.5%,最低為 2005 年的 1.2%,以整體變化來看,相較 1998 年至 2008 年資料,往後年份也是少有將近 10.0% 的比例出現。
透過這些線索我們發現,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除了年間的目擊比例變動很大外,也有越來越少見的現象。雖本次分析的數據為目擊群體種類的比例,非族群數量,但船長及解說員近年也常提到,這幾年弗氏海豚有越來越小群的現象,較少有如往年數百甚至上千隻的數量出現,以往綿延一兩公里的弗氏海豚銀河盛況如今難得一見了。
至於這兩種鯨豚組成比例的消長,可能是什麼因素導致呢?如同先前飛旋海豚和花紋海豚所提及,因現階段資訊不足,無法提供明確答案。初步推測比例變化可能與賞鯨航程操作上的改變(如航程時間、航行海域等)等資料性質因素有關,除此之外,在過往查獲漁民違法獵捕或漁業混獲的鯨豚種類中,熱帶斑海豚是很常見的物種,可見熱帶斑海豚是受到一定程度人為威脅的種類;若從自然因素來看,該種鯨豚主要食物的品質與數量改變、洋流的位置擺盪也可能影響牠們是否出沒在花蓮近海。
翻閱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 2020 年至 2022 年的資料,弗氏海豚(6.9 %)、熱帶斑海豚(4.4 %)是近年來臺灣常被發現擱淺的物種。而根據海保署花東海域鯨豚族群調查報告,分析近十年的擱淺事件,弗氏海豚是除了目前已知保育狀況較危急的露脊鼠海豚屬、瓶鼻海豚屬之外,少數比例相當高的種類,佔了 6.7 %,這確實是我們需要持續留意的警訊!未來我們也會持續留意相關資訊。
現今海洋中存在許多海洋廢棄物、幽靈漁具、噪音與化學汙染等,我們期望透過公民科學的力量,讓國際看見臺灣東部海域豐富的鯨豚生態與鯨豚所面臨的問題,並分階段申請花蓮海域成為國際認可的重要哺乳類動物區域(IMMAs),而分析 23 年賞鯨目擊資料即為申請的其中一環,若想更深入了解,請至黑潮官網「海洋綠洲:東海岸鯨類保育計畫」。
黑潮為花蓮在地的海洋保育團體,20 餘年來持續關注臺灣周邊的藍色國土,期望讓更多臺灣人認識、願意親近周邊的海洋。本系列文章的分析有賴於海上曬黑黑的解說志工及長期合作的多羅滿海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23 年來累積近 11,000 筆賞鯨目擊資料,我們期望持續以科學的方式解讀海洋想傳達給人們的訊息,未來也期望讀者能持續關注我們,共同了解臺灣周邊藍色國土的變化,海洋由你我來共同守護!
參考資料
- Mark Carwardine (2020). Handbook of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 of the World.
- Syme J, Kiszka JJ and Parra GJ (2021) Dynamics of Cetacean Mixed-Species Groups: A Re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ir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Front. Mar. Sci. 8:678173. doi: 10.3389/fmars.2021.678173
- 海委會海洋保育署2020年至2022年擱淺報告
- 110年年度花東海域鯨豚族群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海洋保育署。
附註:本文資料來源為 1998 年至 2021 年間,由黑潮培訓的解說志工以手持式 GPS 於賞鯨船上紀錄的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資料。將錯誤點位、無法確定目擊的種類資料篩選後,共有 1,094 筆熱帶斑海豚、590 筆弗氏海豚目擊資料,因部分母子對、點位資料缺乏,母子對資料熱帶斑海豚共有 1,094 筆、弗氏海豚 588 筆,GPS 資料熱帶斑海豚共有 1,052 筆、弗氏海豚共有 559 筆,點位圖、熱區圖均以軟體 QGIS 繪製完成。因賞鯨航程為 1.5 至 2 小時,鯨豚目擊資料幾乎都集中在距花蓮港 20 公里以內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