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變化。因為同一部奇謎機除了加密,也要解密收到的訊息,所以同樣狀態下,若 A 加密為 S,則輸入 S 也會轉成 A;而且每個字母一定不會加密成本身,也就是祕文中的 A 在原文絕對不是 A。這就減少了許多可能性。另外,德軍的有恃無恐再次留下破口,他們沒料到電報中固定出現的「天氣」、「希特勒萬歲」等關鍵字成為破解的線索。
1936 年,圖靈在〈論可計算數〉這篇論文中,揭示了通用計算機的基礎架構;此時夏農正在 MIT 操作微分分析儀。1937 年,夏農在他的碩士論文中首創邏輯電路的理論基礎;此時圖靈也在普林斯頓打造了簡單的二進位電子乘法器。而當圖靈在布萊切利莊園努力破解德軍密碼時,夏農也正從密碼學出發,發展影響深遠的「資訊理論」(他曾指出:「密碼其實和帶有雜訊的通訊系統相去不遠。」)。
在此同時,被延攬至曼徹斯特大學的紐曼也有意打造新一代電腦。他與馮紐曼本為舊識,於是主動向他索取〈EDVAC 報告初稿〉,也爭取到英國皇家學會贊助研發經費。紐曼還找回當初巨像團隊的部分成員,另外特別招募威廉斯 (F. C. Williams) 加入,因為他所發明的「威廉斯管」(Williams tube) 更勝水銀延遲線。
尤其是已故瑞典犯罪小說家史迪格拉森(Steig Larssen,1954─2004)的「千禧年三部曲」(Millennium trilogy)──《龍紋身的女孩》(Män som hatar kvinnor)、《玩火的女孩》(Flickan som lekte med elden)和《直搗蜂窩的女孩》(Luftslottet som sprängdes),在全球瘋狂暢銷,也是我最喜愛的犯罪小說。 這三部犯罪小說不僅劇情緊湊精彩,史迪格拉森還置入性行銷地大書他反極右派的政治觀點。就連史迪格拉森本身的意外身亡,也充滿了陰謀論;他的高額版稅被關係疏遠的父兄奪走,而最親密的同居伴侶一文未獲,也像足了八點檔的灑狗血。史迪格拉森雖然寫的是犯罪小說,但他年輕時最沉迷的是科幻小說。說不定他仍在世的話,也會寫出優異的長篇科幻作品。
史迪格拉森雖然沒有創作長篇科幻小說,但其他瑞典作家肯定是有的,例如瑞典作家費德瑞‧烏勒森(Fredrik T. Olsson)的《反轉四進制》(Slutet På Kedjan)。《反轉四進制》是本高潮迭起的科幻驚悚作品,拿人類未來的命運來大作文章,只是該文章是用四進制的方式儲存在我們身體中。
1980 年代,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數學家 Eliyahu Rips 和物理學家 Doron Witstum 利用一套數學運算模式進行電腦計算對比,挑選聖經時代以來的三十二位知名人物,結果發現他們的名字和出生與死亡日期在《創世記》中都是編在一起的。後來他們把整本希伯來文聖經原文採用電腦跳躍碼(Equidistant Letter Sequence)方式,在字符串中尋找名字、單詞和詞組,找到了一系列相關資訊。他們把發現撰寫成論文 Equidistant Letter Sequences in the Book of Genesis,於 1994 年 8 月正式發表在了專業學術期刊 Statistical Science 上。
1997 年面世的《聖經密碼》更引起了世人對聖經密碼的關注,作者卓斯寧(Michael Drosnin)是一名無宗教信仰的記者,曾於《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工作,他經過五年的採訪和調查研究後寫成《聖經密碼》一書,聲稱聖經密碼可以預測未來 。他甚至通過密碼找出了「Year of Bible Code Revealed 1997」的詞組。1997 年我剛上大學,當時《聖經密碼》紅得發紫,在國內外書市媒體中引起了很大量的討論。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