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1

文字

分享

1
3
1

都市冷知識:原來臺南除了美食、古蹟,還有著「鳳凰城」的美名?——《聆聽樹木的聲音》

麥田出版_96
・2022/08/29 ・284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詹鳳春

編按:本文節錄自《聆聽樹木的聲音》一書,為閱讀需要,有些許調整部分擷取內容。

臺灣植物學研究的先驅者──田代安定

臺灣近代行道樹思想的導入,始於民政部技師田代安定。

田代安定生於日本鹿兒島。求學階段即前往東京,從於當時著名博物學者田中芳男門下。因精通法語,熟知歐洲殖民地之熱帶植物,因此得以受到重用。之後,農商務省委託田代調查沖繩諸島栽培奎寧樹的可能性,並計畫萃取樹皮治療瘧疾。

田代安定為熱帶植物學家,曾任職臺灣總督府技師,對臺灣的植物研究、行道樹制度和熱帶林業有著卓越的貢獻。圖/Wikipedia

正當調查結束時,收到田中芳男委任事務官,前往俄羅斯帝國在聖彼得堡舉辦園藝博覽會。會後短暫停留於俄國,而從俄國植物學者卡爾.馬克西莫維奇研究東洋與熱帶植物近半年,之後便留於德國、法國習得園藝學。

日本據臺後,田代被任命於民政局並著手民族概況調查,也藉由植物學理論建議行道樹種植計畫,並撰寫《臺灣街庄植樹要覽》作為參考依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田代基於過去歐洲視察經驗,參考法國都市計畫及植樹技術作為建議提案,如行道樹計畫要領、苗圃事業,強調以科學手法推動近代行道樹的必要性。

在短暫停留於民政局後,隨即擔任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主任,持續專注於研究及調查。直到熱帶植物殖育場規程受到廢止,提出報告書後便回到鹿兒島農林學校擔任講師。

歷經三年後,再度回到臺灣總督府再接任技師時,有感道路植栽管理問題,又再次撰寫《臺灣行道樹及市村植樹要鑑》以提出具體建議。

臺灣行道樹及市村植樹要鑑(上卷目次)。圖/國立臺灣圖書館

想要好好綠化環境,可不能隨便種樹!

田代本身除了調查民俗文化以外,也熱心於熱帶樹種的研究。對於行道樹的事業,認為臺灣也應如同歐洲、熱帶國家殖民地般的鋪設道路,綠化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對殖民地初期行道樹推動反覆錯誤之下,強調樹種選擇、特性的掌握不充分以至於成效不彰。不僅如此,也未能以專業知識控管,依舊以過去植栽的園藝方法種植行道樹。

如:北三線初期植栽計畫,忽視植栽距離的重要性,勉強種植合歡木,雖然可提供充分的樹蔭,卻無法執行正確修剪管理。儘管田代在總督府期間所提出行道樹計畫都未能完全得到落實,卻也間接提示了行道樹事業的基本輪廓。

具體如道路等級配植,訂立樹間距離,採用本土原生樹種。其他還建議市街行道樹,採用椰子科及來自印度、新加坡等豆科樹種。地方行道樹以原生樹種如相思樹、苦楝,果樹如芒果、龍眼、波蘿蜜等。強調行道樹育成事業,必須培養相關人才,導入並參考西歐行道樹種植手法,如支架、人車分離、排水溝概念等。

增設行道樹可不只是種樹就了事,從人車的路線安排、樹木間隔到挑選樹種,都是一大學問。圖/Pixabay

藉由苗圃的新設,積極引進國外樹種進行育苗試驗及培育,以科學方式奠定行道樹規畫基礎。換句話說;自道路等級、樹種選擇、植栽間隔、支架等詳細建立一個行道樹事業推行的依據,提示了近代行道樹設計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田代安定在臺期間,斷斷續續長達三十餘年。自臺灣植生調查、建立苗圃、撰寫臺灣行道樹要鑑等各方面的推動,建立了臺灣近代行道樹基礎。

臺灣行道樹新典範:臺南「鳳凰新道」

日治初期推動的行道樹計畫,在後期於各方面也面臨許多課題。尤其,面對養護管理卻顯示了專業認知度的不足。

有鑒於此,田代氏又以革新為前提,提出行道樹改革方針。如劃分管理職權並設置行道樹主任掌管事務,訂立植栽技術、設計單位、導入外來行道樹文明特質等。

植栽技術方面,提出樹種選擇及植栽距離之設計,並要求主管單位須具備行道樹及園藝相關分野的知識,以便於執行。對於歐美行道樹規畫導入,透過一種比較的方式,說明臺灣行道樹事業的必要及設計方向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外來行道樹思想,說明各國行道樹植栽的技術特色,分為東洋、印度南洋、西洋類型。根據這三個不同環境所歸納出行道樹的特質,除了美化景觀也在空間上展現近代文明。

同時也指出臺灣屬亞熱帶氣候環境,參考南洋熱帶地區樹種,推廣行道樹為刻不容緩的事業。因此在計畫行道樹植栽同時,對於樹種選取更同時考量風土氣候,並透過近代科學技術來經營管理。

田代回臺後,在臺南推出「鳳凰新道」的規劃,大量種植鳳凰木。圖/Wikipedia

田代氏自鹿兒島再度回到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任職時,提出臺南鳳凰新道的行道樹規畫看法。臺南為台灣最具歷史的都市,受到過去荷蘭等權力支配,行道樹僅於臺南官田一帶展開。

之後因市區改正展開道路計畫,接著臺南廳舍的落成,並開通大道種植鳳凰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鳳凰新道寬約二十公尺,全長約八百公尺,以單一樹種共一百五十三棵,植栽距離以每九公尺栽種一棵樹;平均樹齡以三年生、樹高約二、三公尺列植。田代認為植栽樣式為統治以來革新的作法,猶如歐美近代行道樹植栽樣式,可以說是臺灣行道樹的新典範。

在臺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門口,就有兩株相當吸睛的鳳凰木。圖/Wikipedia

鳳凰木為熱帶三大花木之一,原產於馬達加斯加島,被廣泛種植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於熱帶地區,乾季時落葉,雨季時展葉。臺灣於荷蘭時期開始,即導入各式各樣有用植物,如各種果樹、金龜樹、阿勃勒、鳳凰木等,猶如原生狀態,適應能力強、生長良好,然而大量輸入外來樹種並栽培試植為日本統治時期。

後來,田代氏回憶鳳凰木樹姿;說明前往歐洲搭船時行經印度洋,當停留於法國殖民地西貢的港口一帶,映入眼簾為鳳凰木赤紅花海的壯觀景色,讓所有乘客記憶深刻。不僅具備景觀,也適合作為綠蔭喬木。如爪哇市區,便廣植鳳凰木以供樹蔭。在臺灣,殖民政府於一八九六年自新加坡領事館寄送種子後,隔年春天展開播種移植。之後作為行道樹樹種,廣泛種植於台南。

——本文摘自《聆聽樹木的聲音》,2022 年 7 月,麥田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麥田出版_96
24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1992,麥田裡播下了種籽…… 耕耘多年,麥田在摸索中成長,然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以人文精神為主軸的出版體。從第一本文學小說到人文、歷史、軍事、生活。麥田繼續生存、繼續成長,希圖得到眾多讀者對麥田出版的堅持認同,並成為讀者閱讀生活裡的一個重要部分。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用一顆文旦,帶你窺見「柚鄉」部落史!——專訪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3/07/26 ・4652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為「中研院廣告」

  • 採訪撰文|黃楷元
  • 責任編輯|田偲妤
  • 美術設計|蔡宛潔

麻豆港的歷史

臺灣四面環海,整座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與海洋息息相關,而港口正是海洋與陸地間的樞紐,許多故事都由此而起。臺南麻豆曾緊鄰倒風內海,擁有一座貿易興盛的內海河港「麻豆港」,也是西拉雅族最強部落「麻豆社」的居住地。四百年來滄海變桑田,當地的人文環境又發生哪些變化?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從港口走入臺灣史,揭開一段原住民與漢人勢力興衰交替的故事。

說到「麻豆」你會想到什麼?圖/Wikimedia

聽到「麻豆」這個地名,絕大多數的臺灣人腦中浮現的畫面應該是香甜多汁的文旦柚。有「柚鄉」美名的臺南麻豆,目前文旦栽種面積達到 800 公頃,說整個麻豆就是一座大果園也不為過。

不過麻豆蔚為文旦果園只是近三百年的事,在有人類活動的悠久歷史中,讓麻豆躍上世界舞台的其實是其「港口」角色。

奇怪!麻豆明明距離海邊有 30 公里遠,怎麼會有港口?這就不能不佩服造物者的力量,真能讓滄海變桑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走訪位在麻豆東北角的「水堀頭」遺址,可以看到一座三合土(由糖水、糯米汁、牡蠣殼灰加沙混合成的建材)遺構,這塊約 10 公尺長、看起來像是坡道的結構,究竟是水利設施、墓道還是碼頭,曾經是學界爭論許久的公案。

直到 2002 年,一次歷史學和考古學的共同研究,終於正式解開謎團。現任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與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劉益昌教授合作,經過層層抽絲剝繭,終於證實三合土是碼頭遺構,水堀頭就是曾經的「麻豆港」。

麻豆水堀頭遺址中的三合土遺構,經歷史學與考古學的考究,證實為百年前麻豆港的所在地。今日整座遺址已劃設為蔴荳古港文化園區,園內設有倒風內海故事館。圖/Wikimedia

「距今 4,000 至 3,500 年前,海水曾內侵到麻豆、佳里、善化一帶,在清代,這裡被稱為『倒風內海』,船隻可以通行、貿易。」林玉茹表示,「臺灣西部海岸是離水海岸地形,容易形成海埔新生地。清康熙中葉後,漢人進駐臺南地區,又積極把潟湖圍墾成魚塭或鹽田,是倒風內海逐漸陸化的主因之一。」

林玉茹是研究清代臺灣史、海洋史的專家,麻豆這個地方的「前世今生」引起她的高度興趣。除了自然地貌的海陸更迭外,更讓她一頭栽入研究的,其實是這裡的人文變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經濟上,港口是帶動城市發展的火車頭;在文化上,港口則是一扇看見外面的窗。

港口所在地因為與外界連結,成為本地和外來文化的交匯點,更是理解多元文化互動變遷的重要依據。而麻豆的水堀頭遺址雖然現在已位居內陸,卻保有臺灣碩果僅存的清代內海河港遺構,讓麻豆港與其周遭歷史得以重見天日。

林玉茹的研究剖析了麻豆港自 17 世紀荷蘭時期到 19 世紀清治時期的歷史(1624-1895 年),揭開一段原住民與漢人勢力興衰交替的故事。

守護部落文化的殖民者

最先居住在麻豆這塊土地的「麻豆社」,是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也是臺灣西南平原最強大的部落。推測早從 14 世紀起,麻豆社人便開始與漢人進行零星貿易,以鹿皮、鹿肉、魚及藤等物產與漢人交易布、鹽、瓷器、銅簪、瑪瑙等奢侈品。但到了 17 世紀,西方強權開始把手伸向亞太地區,也改變了麻豆社的命運。

荷蘭人為了與葡萄牙、西班牙競爭海上霸權,1624 年在大員(今臺南安平一帶)建立了政權,同時作為國際貿易的據點。麻豆港位於大員北邊的倒風內海內,是麻豆社的對外出入口,因港口條件佳、又佔據重要航道,面對侵門踏戶的荷蘭人,很難不起衝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635 年起,麻豆社在內的西拉雅族四大社逐一被荷蘭人征服,麻豆港也被納入大員的貿易體系,從事與大員、打狗、堯港等地的區間貿易。

距今四百年前的麻豆緊鄰「倒風內海」,商人會派小船進入航道較窄的內海河港,將貨物運至大員後改用大船載到目的地。後因河流改道、港口淤積、人為開發等原因,昔日商船往來的繁榮景象已消失無蹤。圖/研之有物

林玉茹從文獻中觀察到,荷蘭人雖然為了擴大殖民利益,積極招攬漢人來臺開墾,但土地所有權仍然歸原住民所有。1644 年後,更在秩序及貿易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下,選擇以「隔離政策」來治理這塊區域,一方面減少爭端、一方面也讓交易及稅賦更加透明。漢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勢力無法直接伸入麻豆社領域。

接續荷蘭人治理南臺灣的鄭氏政權,也在這個基調下維持「荷規鄭隨」,例如鄭成功的軍屯政策主要開墾無主地,遇到明確歸屬原住民的土地則避開。林玉茹認為,「雖然荷蘭和鄭氏的統治讓麻豆社失去部分主導權,但他們的管理卻也相當程度地保護了部落的土地與文化,不被漢人勢力快速入侵。」

這段期間,在麻豆港居主導地位的仍然是麻豆社人,不過在貿易和互動中,漢人仍然對原住民帶來了影響,例如引進甘蔗、藍靛等新經濟作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麻豆社原住民的兩難——要漢化,還是要遷徙?

然而,到了清康熙 23 年(1684 年),原住民與漢人隔離的景況隨著鄭氏政權一起告終。清朝把臺灣納入版圖後,對於漢人的開墾採取相對放任的態度,漢人移民開始大舉登臺,海上貿易也更加興盛。

漢人不只可以用租佃的方式耕作原住民的土地,更開始透過買賣取得土地所有權。林玉茹爬梳清代留下來的「地契」,觀察到漢人逐漸蠶食原住民勢力範圍的跡證。到了清乾隆、嘉慶年間,漢人土地鄰接原住民田園的情況已相當普遍,甚至出現原住民反過來向漢人購買土地的逆向操作。

在國家政策和漢人勢力的進逼下,原本壯盛的麻豆社,面臨兩種命運:漢化或遷徙。

林玉茹進一步指出麻豆社式微的原因,起因於麻豆社從清康熙中葉以來,先後被徵召參與平亂戰役,或是被課徵勞役、番餉,勢力明顯衰微,此消彼長之下,漢人逐漸取得麻豆這塊地區的主導權。

清乾隆中葉(約 1755 年後),漢人的街庄「麻豆保」以麻豆街為中心成立,稱得上是兩方勢力交替的重要指標事件。現存的三合土遺構可能就是在此時期由漢人所興建。麻豆港在此時仍然繁榮,只是主角換成了漢人,值得注意的是,當中包括「隱身為漢人」的原住民,許多改姓氏為「陳」,也接受漢人的宗教信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麻豆文衡殿(武廟)保存的紀念碑文可知,原住民改信奉漢人的關聖帝君,更參與捐款修廟事宜。特別的是,漢人如使用原住民土地,需繳香油錢給文衡殿,曾有漢人因侵占原住民土地又不繳錢而鬧出糾紛,在官府的仲裁調停下,最終在文衡殿立下「貼納武廟香燈漢番和睦示告碑」以示和解。

這種族群勢力的消長變遷,是林玉茹從文獻多方考察、彙整大量線索建構出的軌跡。除了從地契看出土地所有權轉移的歷程外,地圖的標註也是證據之一。

清乾隆末期,「麻豆社」已從臺灣輿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漢人建立的「麻豆保二十庄」。其他像是地方志中,對於生活型態、商業活動、公共事務等的描述,也都可以看到蛛絲馬跡。

清光緒 14 年劉銘傳清丈時麻豆街庄圖,麻豆保內漢人村莊已高達 30 個,昔日麻豆社部落已不見蹤影。圖/研之有物

成為全臺少見的「街村與農村」合成聚落

時間來到 19 世紀,「滄海變桑田」的結局終於登場。水文環境的自然變化,加上居民的屯墾,麻豆地區的港道日益淤塞,至清道光末年,文獻上已無麻豆港的紀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麻豆市街卻沒有因為港口的消失而沒落,由於地處樞紐、物產豐饒,仍是非常繁榮的交易集散地。一些麻豆地方仕紳靠著「蔗糖」生意,躍升富豪階級。

林玉茹發現,從文獻對於市街的描述看來,這時的麻豆已成為漢人地盤。例如清代文人丁紹儀在《東瀛識略》中這麼描述眼中的麻豆:

均雜處民間,存番無幾;往昔番廬胥成村市,舊社無從跡矣。

儘管原住民的身影已從麻豆的畫面中淡出,但他們留下的生活印記,仍然決定著這座城鎮的風景。

過去麻豆社的聚落是以「檳榔宅」為主體的農村格局,擅長園藝的麻豆社人,會在屋舍四周種植檳榔樹或文旦、龍眼等果樹,形成單一住宅面積廣大、卻又宅宅相連的結構,是兼具「集居」與「散居」特色的超大規模農業聚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住民族經常種植檳榔作為家屋的籬笆,或是與鄰人田地之間界線。今日的臺灣鄉間仍可見到類似檳榔宅的農村格局。圖/JIME(數位島嶼)

後來漢人在開發過程中,順應原本的檳榔宅聚落格局,又在商業活動的發展下,另外形成了漢人風格的市街。兩者疊加之後,麻豆就形成了全臺少有、別具特色的「街村與農村合成聚落」。

這樣的城鎮風貌可以說是原住民與漢人勢力興衰、相互涵化的最佳例證。

說出臺灣的故事,是林玉茹的終身志業!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其著作《向海立生》從「港口」這個獨特的角度出發,解構清代的臺灣歷史。圖/研之有物

雖然林玉茹是海洋史學家,但她自揭,海洋並不存在她的兒時記憶中。林玉茹在臺南歸仁長大,從小沒看過海,直到去臺東讀師專後,才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大海。

海對我而言,是神秘的!港口可以通往哪裡?彼岸有什麼在等著我?這種充滿冒險的氣味,令人非常著迷!

林玉茹自幼課業成績優良,因家境因素考量,最後選擇就讀師專。到臺東讀書後,彷彿掙脫了一身束縛,終於不再被升學壓力綑綁,而是出於對知識的熱愛而學習。

「那時候想繼續唸書,但因為一邊在國小教書,必須選擇夜間部。在師大沒有夜間部的情況下,我只能選擇臺大。在臺大歷史系讀了兩年後,我做了一個當時看起來很不自量力的決定──挑戰研究所!」

林玉茹笑說,感謝師長和同儕的鼓勵,讓她有勇氣成為第一個「越級打怪」考上臺大歷史研究所的夜間部學生。這位熱愛知識的國小老師,就從臺大歷史所開啟了學術研究之路。

1990 年,臺灣本土化運動方興未艾,攻讀碩士第一年的林玉茹就決定選擇臺灣史作為研究志業。「所謂的終生志業是,你即使到老了、到要走入棺材的時候,都還對那個工作有興趣。學術研究對我來講就有這樣的意義,它沒有退休的一天。」

身為臺灣史研究者,林玉茹認為說出屬於這塊土地的「故事」至關重要。學術殿堂縱然迷人,但歷史作為這塊島嶼的血脈,還是必須轉化為大眾可以理解並共感的知識。

「我是臺南人,麻豆也算半個故鄉。四百年來,這塊土地上的人群怎麼在大海的懷抱中,彼此競逐、興衰更迭,與世界連結,透過我的研究能說出這些故事,讓人們的存在更加有血有肉、鮮明真實,就是作為學者最大的成就感!」

所有討論 1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443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1

6
2

文字

分享

1
6
2
什麼!樹木也能分陰、陽?這到底是風水還是植物學啊?——《聆聽樹木的聲音》
麥田出版_96
・2022/08/30 ・261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詹鳳春

樹的光飽和點:陽樹比陰樹更需要陽光

樹木主要可分為陰樹、陽樹及中性樹。所謂陽樹,即偏好日照,當日照不充足便容易枯損衰弱。反之,即使日照不充足也可以健全生長,稱為陰樹。還有介在陰樹與陽樹之間,稱為中性樹。

植物的葉子進行生命維持活動。對植物而言,光為生存的能量,如同動物攝取食物般的重要。換句話說,能否取得充分的日照為樹木的死活問題。

葉子為了收集光照,在葉的構造內也下了不少的功夫。常見葉大且薄,在葉的背後及內側可有效的收集光照。葉表面附著了一層薄膜的角質層,除了讓水分難以透過以外,還可防止葉表蒸發,保護葉內組織。

櫻花樹是陽樹,日照需求高。圖/Wikipedia

自葉的生理角度來看,陰樹與陽樹的最大差異,在於光飽和點光合作用速度不同。一般光照量的最高限度,稱為光飽和點。因此日照需求度高的樹木為陽樹,能耐日蔭為陰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陰陽特質的掌握,有助於適地適木的配植。例如櫻花樹(陽樹)的光飽和點高,受到強光而不斷增加光合作用量,當光照變弱時光合作用量也隨之降低,長期下來影響櫻花樹的生長。

樹木陰陽的差異並沒有明確基準,如一天必須要達到多少小時才能存活?這是隨著原生地的環境,以及培育經驗法則所分類。樹木的成長,是隨著光照強度性質而改變。

例如,幼木時可以在林蔭弱光環境下生長,長大為成木對光的需求也慢慢增大。相對的,需要強光生長為陽樹,周邊若有高大喬木環境時生長受阻,而陰樹即使周邊有大樹也可生長。

一般陽樹多為落葉樹種,因生長快速,樹幹易粗大且短命趨勢。相對的陰樹多為常綠樹種,生長慢,壽命也較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樹種外,葉子也可分為陰葉、陽葉

此外葉子也可區分陰葉及陽葉;陽葉受到強光,光合作用量增加,陰葉則是利用較弱的光照度進行光合作用。

對樹木而言,最適切的光照度為晴朗的上午,午後的西曬通常帶給部分樹種生長阻礙。路邊常見的紫薇,當夏季午後受到強烈西曬、高溫過熱,反而光合作用量頓時減少。過於高溫時,葉內含水量隨之減少,葉內的氣孔關閉後便無法呼吸交換而影響光合作用。

都市行道樹的日照條件也決定樹木生死,受到各方高樓環抱而遮蔽日照,光合作用也會受到影響。尤其當陽樹日照不充分時生長容易出現阻礙,即使為耐陰的山茶花、冬青也會出現樹勢低下及開花不良、病蟲害等問題。

路邊常見的紫薇,若受到強烈日照,反而會減少光合作用量。圖/Wikipedia

一片葉子的生命有多長?

針葉樹與闊葉樹的葉型,表現出樹木存活的戰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常見的針葉樹種柳杉、松樹等為常綠樹種,葉子細長、如針狀。這是為了取得更多的日照得以行光合作用,並不斷的往上生長。藉由向上生長與其他植物相互競爭,取得日照。

雖然稱為常綠樹,但也並非不落葉。尤其光合作用效率變低後,老葉陸續落葉並與新葉進行交替更新。樹木為了維持葉子也需要充分的養分,除了蓄積於枝條、樹幹以外,也儲藏於針葉樹葉內。

一般常綠樹的葉子壽命平均一到兩年,松樹的葉子甚至二到十年的也有。常綠樹的壽命,取決於環境。即使相同種,也會因日照、降雨量、土壤環境的不同而出現差異。

當環境要素越是不良時,葉子的壽命也就越長。簡單說,光合作用效率變低,養分的回收期間也就更長,而葉子的壽命也變長。一般熱帶地區的常綠樹,多數葉子的壽命為三個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使先天抽了一張好牌,沒有好的成長環境也是枉然

樹木的生長條件之中,氣溫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將暖地生長的樹木種植於寒冷地,易受寒害,葉子變黑、枯死。相反的,習慣寒冷地的樹木若種植於暖地時,就容易出現新芽生長停頓等現象。

諸如此類的現象,可以說是樹木各自的生理特徵。

梨子在冬季容易受到寒害,造成葉子變黑、枝幹枯死。圖/台中市政府

樹木以根系吸收養水分,枝葉進行光合作用並製造能量。暖地或喜日照的樹木,光合作用能力非常旺盛,所製造的糖直接被樹體吸收使用,而水及空氣自葉的氣孔排出為蒸散。

就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氣溫升高時,蒸散旺盛而葉溫也隨之下降。而蒸散旺盛也會讓樹木失去大量水分,甚至引起脫水狀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樹木為了維持本身機能平衡,配合氣候進行生理活動。例如:熱帶雨林的樹木行光合作用時,根系需要吸收大量水分;而沙漠的植物幾乎處於冬眠,受到強烈熱氣後關閉氣孔,將水分儲存於體內等。

生活在都市裡的樹木,面對了哪些壓力?

樹木面對各式各樣環境要素,其生活樣式也不同。然而這樣的生活並非一朝一夕,而是經過不斷演變而獲得的機能。當環境突然改變時,樹木當然也面對很大的生長壓力。

行道樹面對的都市環境,如水泥、柏油等人工基盤,引起的高溫化要比郊外氣溫還高,遠遠不同於自然環境生長的樹木。

那些生存在都市內的行道樹和景觀樹,它們面臨的氣候環境,又是截然不同的情況了。圖/Pixabay

面對嚴峻的都市微氣候環境,水分吸收為生存的關鍵要素之一。當水分不充足,直接反映於蒸散的受阻。而通風不良時,枝葉蒸散也容易出現病蟲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對的,風過大反而帶給樹木物理損傷,同時引起土壤蒸散、落葉等問題。尤其長期遭受東北季風吹襲,因低溫使根系衰弱無法吸收水分,間接影響蒸散能力。行道樹受到大樓風影響也容易出現落葉、枝條斷裂、傾倒等災害,其環境因素直接影響樹木生理。

——本文摘自《聆聽樹木的聲音》,2022 年 7 月,麥田出版

所有討論 1
麥田出版_96
24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1992,麥田裡播下了種籽…… 耕耘多年,麥田在摸索中成長,然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以人文精神為主軸的出版體。從第一本文學小說到人文、歷史、軍事、生活。麥田繼續生存、繼續成長,希圖得到眾多讀者對麥田出版的堅持認同,並成為讀者閱讀生活裡的一個重要部分。

1

7
3

文字

分享

1
7
3
喝了就能通靈的死藤水?真的不是邪教或吸毒嗎?──《被遺忘的拉美》
麥浩斯
・2021/07/29 ・3900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攝影 / 胖胖樹(王瑞閔)

未經過薩滿巫師,直接在當地一些所謂死藤水中心自行服用死藤水,把死藤水當成產生幻覺的迷幻藥,這是相當不尊重當地原住民文化的行為。
薩滿強調,死藤水是為淨化人,甚至幫有毒癮的人解毒,絕對不同於嗑藥吸毒。

這幾年到南美洲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喝過死藤水的人也不少,網路上可以查到不少相關文章跟影片。不過,大部分都是分享自己喝死藤水後的經驗,較少完整介紹熬煮死藤水時所添加的植物。我個人除了好奇薩滿儀式,更有興趣的是過程中使用的民族植物,特別是死藤。

說真的,死藤水儀式是我參加的眾多薩滿儀式中,最期待卻也唯一讓我感到害怕的。喝下去後看到的一切,說是幻覺也好,通靈也罷,真的非常驚悚刺激。而且,每年都有不少歐洲遊客因為喝了過量的死藤水而喪命,說不緊張是騙人的。

死藤水儀式是神聖的,它的作用包含預見未來,還有淨化身心靈。我個人認為像是台灣傳統宗教中跟乩童問事、收驚,甚至祭解。薩滿的母親在懷他之前,就曾透過死藤水儀式求問:自己是否會生一個薩滿。我自己在儀式當下則是驚嚇大於解惑,直到返台後,持續不斷回想那個過程,才終於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主持死藤水儀式的薩滿。圖/作者提供

哪些地方會有死藤水儀式?

會使用死藤水舉行的儀式廣泛流傳於亞馬遜盆地,包括哥倫比亞、祕魯、厄瓜多、玻利維亞、巴西等國。不過,當地稱為Ayawaska的儀式主要流傳在祕魯、厄瓜多或玻利維亞,是多數國人認知的死藤水儀式。而台灣目前參加過死藤水儀式的人,主要都是在祕魯的亞馬遜地區第一大城伊基托斯,少數人則是在厄瓜多的阿奇多納或特納。當然也有去過哥倫比亞或巴西體驗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哥倫比亞稱為yagé或巴西稱為Daime的儀式中,藥草水的主要成分都是死藤與其相關的植物混合而成。但是儀式型態不同,藥草水製作方法也有差異。特別是巴西的Daime儀式,結合了天主教與薩滿知識,已經不是傳統的死藤水儀式。

台灣也有死藤水!

熬煮死藤水的植物很多,最主要的包括死藤、綠九節[註1]、雙翅藤[註2]。有些地方還會加入砲彈樹、沙盒樹、大花番茉莉、亞馬遜苦丁茶、刺桐、樹曼陀羅(大花曼陀羅)、黃花夾竹桃、吉貝木棉、黃花菸草(神聖菸草)、絨毛鉤藤(貓爪藤)等植物。

熬煮死藤水的所有植物。圖/作者提供

死藤是黃褥花科的藤本植物,學名為 Banisteriopsis caapi,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卡皮木,各地區有不同的變種或品種。它的樹幹橫切面有美麗的花紋,常被做成項鍊墜子販售給觀光客。死藤是死藤水中的主要原料,其主要作用是產生單胺氧化酶抑制劑[註3],但死藤水所謂會導致幻覺的二甲基色胺[註4]並非來自死藤,而是來自其他幾種植物。因為口服二甲基色胺需要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所以每種植物缺一不可。

一般來說,死藤水中提供二甲基色胺的植物主要是雙翅藤,跟死藤一樣屬於黃褥花科。其他有名的二甲基色胺添加物還有卡塔赫納九節木[註5],主要也是採用葉子。另外一種是細花含羞草[註6],主要採用它的根部。台灣常見的相思樹,分類上與細花含羞草同樣屬於豆科含羞草亞科,樹皮也含有二甲基色胺,因此有台灣死藤水之稱。

這些年不少到亞馬遜旅行的人,目的都是死藤水。如果野採死藤,一定會對其族群有影響。不過,當地的薩滿幾乎人人有一座草藥園,栽種自己需要的藥用植物,因此目前死藤水儀式使用的多半是人工栽培的植株,在當地傳統文化與生態之間取得了平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靈儀式的事前備料

我在厄瓜多阿奇多納體驗簡化版的死藤水儀式,只有一天。據導遊說,完整的死藤水儀式要十天:前七天齋戒沐浴,然後進行三天三夜完整的儀式。每個地方的儀式會有些微差異,使用的植物也不太一樣。

在厄瓜多為我們主持儀式的薩滿,第一天採用兩種死藤雙翅藤一起下去煮死藤水在第二天要增加的第四種植物是綠九節。第三天則再加入一種俗稱蛇之眼的植物,紅色果托上有四顆藍到發黑的核果,彷彿蛇眼一般,應該是光亮賽金蓮木。

當地稱為蛇之眼的植物,是金蓮木科的光亮賽金蓮木(Ouratea lucens)。

死藤水儀式有淨化作用,很多人飲用後會上吐下瀉。所以在進行儀式前的晚餐,導遊交代我們不要吃太多。而且,死藤水非常非常苦,是我這輩子喝過最苦的東西。據說它的樹皮特別苦,所以煮之前要先削皮。待薩滿介紹完植物和整個儀式,我們大家就開始削皮——自己喝的死藤自己去皮的概念。削完後薩滿把死藤剖開,切成四條或六條細絲。

死藤削皮後再切成絲。圖/作者提供

所有參加儀式的人,依身高排列,男前女後,每個人捧一把死藤水的材料,往空地走,排成一個圓圈,在薩滿的引導下,進行接天接地的儀式。眾人先是一起將手上的死藤水材料往上舉,往下放;然後轉圈,順時針轉一圈,逆時針一圈;最後一個接著一個將手上的死藤水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彷彿讓死藤受洗一般。最後由參加者中最高的男女,象徵部落裡家族的家族長和妻子,將整鍋死藤水抬起後,放在地上,然後再舉高。

完成接天接地的儀式後,便將死藤抬去煮。所有人必須圍著爐火,守著死藤水,把自己心裡所想傳遞給死藤水,直到死藤水煮完為止。不過我們是體驗團,所以沒有待到最後就去叢林探險了。探險完回飯店吃晚餐,再繼續死藤水儀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煮死藤水時大家要圍繞著爐火。圖/作者提供

啟靈之旅正式啟航!

晚飯後,死藤水儀式開始前,大家一一簽下切結書。一份出了任何事,自己對自己負責的切結書。我看完切結書後大概猶豫了 10 秒鐘,但是看團員全都簽了,我的膽子也跟著大了。

神聖的死藤水儀式,在陰暗中進行。因為死藤是屬於陰性的力量,所以儀式開始前,薩滿會先舀一口神聖菸草葉煮的菸草水在每個人手中。菸草在亞馬遜雨林的原住民部落中,是非常神聖的植物,在死藤水儀式中扮演保護的角色。第一次震撼是,我們要以鼻腔直接吸入菸草水,很多人在這時候已經非常不舒服了,吸入後整個嗆的味道直衝腦門,眼淚狂噴,有些人甚至吐了出來。

死藤水儀式所使用的神聖菸草水。圖/作者提供

接下來,團員一一上前接受死藤水。一般來說,完整的死藤水劑量大概是一個 shot 杯,約 30 毫升。喝下後約半小時後會開始作用,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通常是薩滿先喝,然後參加儀式的人喝。但是我們人數較多,所以我們先於薩滿飲用。

起初我完全沒有感覺,連噁心想吐都沒有,一度有些小小失望。後來儀式正式開始,當薩滿大聲吟唱時,我全身開始起雞皮疙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輪流到薩滿面前,薩滿先吐三口菸在每個人的頭頂,這是薩滿之息,是一種祝福。然後,薩滿一手拿扇子,一手拿搖鈴,一邊唱歌,一邊用扇子拍打參加者的背部跟肩膀。我很仔細地聽,發現每個人的旋律都不一樣,搖鈴的頻率也不同,時間長短約 12 到 16 分鐘。後來請教薩滿,他表示當時所唱的,是每個人靈魂發出來的聲音,所以人人不同

輪到我上前,當薩滿開始唱歌,我眼前為之光明。雖然我身處黑暗的環境,可是看到的卻是白天的景象。不管我如何閉眼,都無法消除眼前所見。起先,我像是透過美洲豹的眼睛觀看世界,在森林裡巡視,一度還近距離地目睹大蜘蛛。後來又變成鹿一般的草食動物,視野呈 360 度,不斷在叢林裡快速奔跑。然後一躍而起,像隻老鷹一樣凌空高飛,鳥瞰整座森林。誇張的是,從高空中竟可以看清楚林下的一切!眼睛不是自己的眼睛,這感覺非常恐怖。我彷彿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在亞馬遜雨林裡不斷穿梭。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那種感覺!嚇得我腿都軟了。結束後仍餘悸猶存。

穿梭在叢林之中。圖/Giphy

導遊說死藤水儀式進行時一定會下雨。果不其然,當薩滿開始唱歌,天空隨即下起了滂沱大雨。一直到凌晨儀式結束,雨勢才緩和下來。我跟幾個夥伴撐傘要離開時,受到了二度驚嚇!這雨竟然只下在儀式進行的棚子區域。我們從棚子走回各自居住的小木屋,一路上地板都是乾的!驚訝指數破表!

透過植物認識異國文化

參加死藤水儀式的目的,是為了解當地文化,一定要透過經驗豐富且合格的薩滿來舉行。萬一中毒了,薩滿才知道如何利用牛奶跟蜂蜜來解毒。過程中一定要抱持著敬畏的態度,切莫兒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從民族植物學的角度來理解死藤水,卻也從死藤水與眾多的薩滿儀式中,看到和民族植物學研究不同的面相。希望透過植物的角度,讓大家認識這個神祕的儀式與薩滿文化。

註解

  1. 學名:Psychotria viridis
  2. 學名:Diplopterys cabrerana
  3. 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縮寫為 MAOIs。
  4. N,N-Dimethyltryptamine,縮寫為 DMT 或 N,N-DMT。
  5. 學名:Psychotria carthagenensis
  6. 學名:Mimosa tenuiflora
──本文摘自《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2021 年 7 月,麥浩斯
所有討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