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2

5
5

文字

分享

2
5
5

【直男專欄】直男與他們的產地——直男在直什麼?為什麼他們彎不起來?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2/11/02 ・4256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是一個直男嗎?」

這句話,近年來在台灣似乎變成不是那麼友善的問話。這其中的脈絡並不令人意外,隨著性別意識抬頭,過去被視作常態、甚至是鼓勵的男性框架,正慢慢被擁有自主權的女性放大檢視。

早已習慣如此生活的異性戀男性面對突如其來的批判與指責,自然會產生嚴重的剝奪感,進而產生自己權益被打壓、遭受迫害的主觀經驗。但有趣的是,這些發出異音的異性戀男性,最常使用的論點莫過於「我又不是這樣的人,為什麼要承擔連帶責任?」

誠然,隨著針對男性行為的討論熱度提升,以及「直男行為研究社」等社群的興盛,我們漸漸觀察到定義上的落差:最初作為同志族群「彎」的對照,「直男」標籤漸漸獨立,不再與「異性戀男性」的身份綁定。

這個歧異乍看之下沒什麼大不了,卻間接點出直男代表的「行為模式」與性取向沒有必然關聯,更多的,可能是來自社會、教育上的建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言之,「直男」其實是後天煉成的。

不是天生很直,而是沒有彎的機會

後天直男的論述並不新潮,早在 20 世紀晚期,心理學界已出現針對「陽剛氣質」(masculinity)與其衍生心理活動的研究,從生理面、認知面、社會面討論異性戀男性對於此一抽象概念的執念。也是在這個研究框架下,非異性戀族群開始被視為有「逆反異性戀」的特質(Chauncey, 1982-1983; Weeks, 1977),直到近年更深入的性別研究確立了 LGBTQ 內部身份認同後,才又駁斥此說法。

早在 20 世紀,心理學界就開始研究「陽剛氣質」與其衍生的心理活動。圖/Pixabay

在這數十年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們得出一個有趣的結論。「陽剛氣質」,又或者我們比較熟悉的「男子氣概」,其實是個不完整且不平衡的形象(Bem, 1974; Bem, 1983)。

在此框架的理想情境中,陽剛氣質的本質是要與陰柔氣質互補,藉此支持男女結合家庭結構之必要性的「拼圖」。此想像的矛盾之處在於,若陽剛與陰柔的結合才是完整的,那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理解,我們豈非都是被迫以「不健全」的狀態生活?如此以詭異的前提,自然是會對小孩子脆弱的心靈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是當下難以覺察的創傷。

最直觀的創傷來源之一,是陽剛氣質對「情感表達」的抑制(Bem, 1977; Bem, 1983)。如「男兒有淚不輕彈」等俗語貫穿了世界各地的父權結構,表現出驚人的跨文化、跨時空一致性。在父權社會框架下,男性被要求獨立、堅強,卻不被允許展示情感,這使得他們喪失很大一部份的心理彈性(flexibility)與適應力(adaptability)(Bem, & Lewis, 1975; Martin, cook, & Andrews, 201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得形象一點,當男孩子被喝斥「男生哭哭啼啼像什麼樣子」時,他們並不會——有悖於大人的「理所當然」——思考「為什麼我不能哭」,而是停留在「我不能哭」、「哭不好」的認知。長久下來,男孩們學會假裝自己沒有情緒,但這樣做,跟只是把所有雜物塞進衣櫃裡的「大掃除」沒什麼兩樣。問題一個都沒解決,還埋下未來會帶來更多麻煩的未爆彈。

當男孩習慣抑制情緒,就像把雜物塞進衣櫃裡,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圖/Pixabay

這,正是所謂「情感教育失敗」的起點。

因為得勇敢,所以要藏起恐懼。

因為有淚不輕彈,不能表露悲傷與難過。

因為做人要有肚量,只能把一切不滿與委屈吞下去。

但大人沒有教過我們,該怎麼處理這些無處可去的負面能量——因為很多時候,他們自己也不懂。

不是突然長歪,而是缺乏情感教育

情緒控管與調節能力都是一項需要練習的技能,並不存在「年紀到了就突然懂了」的神奇頓悟。因此,很多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與情緒相處的異性戀男性,不懂得該如何處理身體狀況衰退、人生走下坡後湧現的焦慮與恐懼,只能粗魯地把負荷不了的情緒往外丟,進而引發更強烈的人際衝突。

我們常聽聞,或親眼見證脾氣暴躁的長輩在一定歲數後突然「變圓融」,這不一定是人格發生顯著改變(當然這也是有可能的),也可能跟那位長輩直到中晚年才開始「自修」情感教育有關。

脾氣暴躁的長輩在一定歲數後突然「變圓融」,可能跟那位長輩直到中晚年才開始「自修」情感教育有關。圖/Pixabay

當然,上面提到的,是情感教育失敗的長遠結果。對現代直男們來說,他們感受到的負面後果是更立即且外顯的。但你仔細想想,針對直男的批判從小眾走向主流其實是近十年的事。在此之前,膽敢出面控訴的,不是被拱為烈士、就是被人當成偏激的瘋子。這反映出社會環境的變化,讓女性不再需要遷就社會期待,可以大聲說出自己欣賞與厭惡的行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是新一代的異性戀男性突然長歪,只是社會不再包容他們,使得情感教育匱乏的缺陷提早暴露。這是意識形態流變的陣痛期,特別是那些從小在傳統家庭長大的異性戀男性,在「小時候學的,長大才發現錯了」的衝突下,難免會陷入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的掙扎(Wagner, 2015)。

畢竟說實話,直男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無辜。因為從小到大,他們不曾真正有過選擇。

直男的世界觀如何形成?

說到直男,除了個別不討喜的社交行為,他們自成一派的「世界觀」也常讓外界感到困惑。特別是似乎總是活在另一個次元的老直男們,完全無視於當前社會變遷走向,怡然自得地對所有人主張自己早已過時的價值觀。

此現象與另一項父權社會得以延續的特性有關,亦即家長重視「權威」的管教風格,以及埋藏在「敬老尊賢」等禮節下的不對等權力關係。雖說父權結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在細節上,我們仍然能看出不同文化與歷史的影響。

以台灣為例,我們的父權結構奠基於儒家思想、國民黨來台時引進的軍事化管理,以及長達數十年的戒嚴與恐怖統治。不只是家庭,這類威權式管教同時深植上一代的教育現場,我們多少都聽過父母是如何被學校老師用藤條「教育」,也看過一些傳統人士公開感慨禁止體罰的政策是如何失敗云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崇尚體罰?因為這樣就不需要跟被管教者講道理。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透過給予直接的懲罰,確保孩子學會服從,不敢挑戰上位者權威(Durrant, & Ensom, 2012)。

威權式管教的父母認為體罰能夠確保孩子學會服從,不敢挑戰權威。圖/Pixabay

然而,換個角度看,當上位者蠻不講理地鞏固現有權力結構,其實也變相展現出他對於自身地位的不安全感。這點可以從 Glick 與 Fiske(2001-a; 2001-b)提出的慈善歧視(benevolent discrimination)框架中得到支持,當上位者自認不會受到威脅,往往會利用帶有施捨意味的「紅利」來利誘弱勢者維持不對等權力關係。如將女性柔弱化的騎士精神與公主童話,便是將男性提供保護的義務作為獎勵,「勸導」弱勢族群照他們的遊戲規則玩。

同樣是樹立權威,大棒與胡蘿蔔給人的觀感就是不太一樣。只是後者的溫水煮青蛙,透過較為和緩、親切的包裝,能達到與前者相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效果。

異性戀男性是權威式管理的受害者

當然,不論機制、動機為何,身為表面上的既得利益者,異性戀男性其實也是權威式管理的受害者。相較於個人情感面的發育不良,重視父輩權威的社會結構則是對人際互動最壞的身教。且這個「身教」會在孩子上學後,經由來自相似背景的同異性同儕互動而放大(Green, 2005),成為一種「在社會互動過程中不斷浮現的面向」(Deutsch, 2007, p. 10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覺得危言聳聽嗎?但這確實是「傳統」之所以得以延續的主因之一。當壓迫變成理所當然的存在,它就會衍化出名為「傳統」的框架,讓已經習慣的人們不再去思考壓迫的正當性,甚至會反過來去「矯正」那些試圖改變的人。

現今還有不少長輩會「懷念」戒嚴、白色恐怖時期,抑或是男性服役時「變笨」的現象,都跟人為了維持理性而停止思考的防衛機轉有關。

人為了維持理性而停止思考,是一種防衛機轉。圖/Pexels

這也是為什麼社會運動很難突破同溫層。防衛機制之所以啟動,代表它所阻隔的事物會對當事人造成身心上的不適,因而產生「覺醒」的成本。比起為了與切身利益無關的人事物犧牲掉舒適圈(即便不一定真的舒適),人的天性更傾向自護,保住現有的一切。有趣的是,這樣的自保機制,很多時候並不外顯,更多是無意識層次的運作,使得近年來,內隱認知(implicit cognition)成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重點之一。

換言之,如同情感教育的失敗,順從社會大勢似乎是出自於個人意願,但從環境脈絡來看,他們同樣是身不由己的被害者。

所以當我說「直男是社會問題」時,這並不是將他們視為社會亂象的病灶,而是在強調「直男現象」本質是社會議題的外顯症狀。他們是果,而不是因。緊抓著這些人往死裡打沒有太大的意義,反而會迷失焦點,忽略真正需要矯治的病原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更細節的部分,就請大家去看本專題的後續文章啦!

直男專欄系列:

  1.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 155–162.
  2. Bem, S. L. (1977). On the utility of alternative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5(2), 196-205.
  3. Bem, S. L. (1983). Gender schema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Raising gender-aschematic children in a gender-schematic society.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8(4), 598-616.
  4. Bem, S. L., & Lewis, S. A. (1975). 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4), 634-643.
  5. Chauncey, G. (1982). From sexual inversion to homosexuality: Medicine and the changing conceptualization of female deviance. Salmagundi, (58/59), 114-146.
  6. Deutsch, F. M. (2007). Undoing gender. Gender & society, 21(1), 106-127.
  7. Durrant, J., & Ensom, R. (2012). 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lessons from 20 years of research. CMAJ184(12), 1373-1377.
  8. Glick, P., & Fiske, S. T. (2001-a). An ambivalent alliance: Hostile and benevolent sexism as complementary justifications for gender inequal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2), 109.
  9. Glick, P., & Fiske, S. T. (2001-b). Ambivalent stereotypes as legitimizing ideologies: 
  10. Differentiating paternalistic and envious prejudice. In J. T. J. B. Major (Ed.), The psychology of legitimacy: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ideology, justice,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278-306). New York, NY, 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Green, L. (2005). Theorizing sexuality, sexual abuse and residential children’s homes: Adding gender to the equ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5(4), 453-481.
  12. Weeks, J. (1977). Coming out (p. 6). London: Quartet Books.
  13. Martin, C. L., Cook, R. E., & Andrews, N. C. (2017). Reviving androgyny: A modern day perspective on flexibility of gender identity and behavior. Sex Roles, 76(9-10), 592-603.
  14. Wagner, R. (2015). College men and masculinity: Implications for diversity education. Equity & Excellence in Education48(3), 473-48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2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拆解邊緣AI熱潮:伺服器如何提供穩固的運算基石?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5/21 ・5071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本文與 研華科技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每次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公開發言,總能牽動整個 AI 產業的神經。然而,我們不妨設想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如今的 AI 幾乎都倚賴網路連線,那如果哪天「網路斷了」,會發生什麼事?

想像你正在自駕車打個盹,系統突然警示:「網路連線中斷」,車輛開始偏離路線,而前方竟是萬丈深谷。又或者家庭機器人被駭,開始暴走跳舞,甚至舉起刀具向你走來。

這會是黃仁勳期待的未來嗎?當然不是!也因為如此,「邊緣 AI」成為業界關注重點。不靠雲端,AI 就能在現場即時反應,不只更安全、低延遲,還能讓數據當場變現,不再淪為沉沒成本。

什麼是邊緣 AI ?

邊緣 AI,乍聽之下,好像是「孤單站在角落的人工智慧」,但事實上,它正是我們身邊最可靠、最即時的親密數位夥伴呀。

當前,像是企業、醫院、學校內部的伺服器,個人電腦,甚至手機等裝置,都可以成為「邊緣節點」。當數據在這些邊緣節點進行運算,稱為邊緣運算;而在邊緣節點上運行 AI ,就被稱為邊緣 AI。簡單來說,就是將原本集中在遠端資料中心的運算能力,「搬家」到更靠近數據源頭的地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為什麼需要這樣做?資料放在雲端,集中管理不是更方便嗎?對,就是不好。

當數據在這些邊緣節點進行運算,稱為邊緣運算;而在邊緣節點上運行 AI ,就被稱為邊緣 AI。/ 圖片來源:MotionArray

第一個不好是物理限制:「延遲」。
即使光速已經非常快,數據從你家旁邊的路口傳到幾千公里外的雲端機房,再把分析結果傳回來,中間還要經過各種網路節點轉來轉去…這樣一來一回,就算只是幾十毫秒的延遲,對於需要「即刻反應」的 AI 應用,比如說工廠裡要精密控制的機械手臂、或者自駕車要判斷路況時,每一毫秒都攸關安全與精度,這點延遲都是無法接受的!這是物理距離與網路架構先天上的限制,無法繞過去。

第二個挑戰,是資訊科學跟工程上的考量:「頻寬」與「成本」。
你可以想像網路頻寬就像水管的粗細。隨著高解析影像與感測器數據不斷來回傳送,湧入的資料數據量就像超級大的水流,一下子就把水管塞爆!要避免流量爆炸,你就要一直擴充水管,也就是擴增頻寬,然而這樣的基礎建設成本是很驚人的。如果能在邊緣就先處理,把重要資訊「濃縮」過後再傳回雲端,是不是就能減輕頻寬負擔,也能節省大量費用呢?

第三個挑戰:系統「可靠性」與「韌性」。
如果所有運算都仰賴遠端的雲端時,一旦網路不穩、甚至斷線,那怎麼辦?很多關鍵應用,像是公共安全監控或是重要設備的預警系統,可不能這樣「看天吃飯」啊!邊緣處理讓系統更獨立,就算暫時斷線,本地的 AI 還是能繼續運作與即時反應,這在工程上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所以你看,邊緣運算不是科學家們沒事找事做,它是順應數據特性和實際應用需求,一個非常合理的科學與工程上的最佳化選擇,是我們想要抓住即時數據價值,非走不可的一條路!

邊緣 AI 的實戰魅力:從工廠到倉儲,再到你的工作桌

知道要把 AI 算力搬到邊緣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邊緣 AI 究竟強在哪裡呢?它強就強在能夠做到「深度感知(Deep Perceptio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謂深度感知,並非僅僅是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加加減減,而是透過如深度神經網路這類複雜的 AI 模型,從原始數據裡面,去「理解」出更高層次、更具意義的資訊。

研華科技為例,旗下已有多項邊緣 AI 的實戰應用。以工業瑕疵檢測為例,利用物件偵測模型,快速將工業產品中的瑕疵挑出來,而且由於 AI 模型可以使用同一套參數去檢測,因此品管上能達到一致性,減少人為疏漏。尤其在高產能工廠中,檢測速度必須快、狠、準。研華這套 AI 系統每分鐘最高可處理 8,000 件產品,替工廠節省大量人力,同時確保品質穩定。這樣的效能來自於一台僅有膠囊咖啡機大小的邊緣設備—IPC-240。

這樣的效能來自於一台僅有膠囊咖啡機大小的邊緣設備—IPC-240。/ 圖片提供:研華科技

此外,在智慧倉儲場域,研華與威剛合作,研華與威剛聯手合作,在 MIC-732AO 伺服器上搭載輝達的 Nova Orin 開發平台,打造倉儲系統的 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 自走車。這跟過去在倉儲系統中使用的自動導引車 AGV 技術不一樣,AMR 不需要事先規劃好路線,靠著感測器偵測,就能輕鬆避開障礙物,識別路線,並且將貨物載到指定地點存放。

當然,還有語言模型的應用。例如結合檢索增強生成 ( RAG ) 跟上下文學習 ( in-context learning ),除了可以做備忘錄跟排程規劃以外,還能將實務上碰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等到之後碰到類似的問題時,就能詢問 AI 並得到解答。

你或許會問,那為什麼不直接使用 ChatGPT 就好了?其實,對許多企業來說,內部資料往往具有高度機密性與商業價值,有些場域甚至連手機都禁止員工帶入,自然無法將資料上傳雲端。對於重視資安,又希望運用 AI 提升效率的企業與工廠而言,自行部署大型語言模型(self-hosted LLM)才是理想選擇。而這樣的應用,並不需要龐大的設備。研華的 SKY-602E3 塔式 GPU 伺服器,體積僅如後背包大小,卻能輕鬆支援語言模型的運作,實現高效又安全的 AI 解決方案。

但問題也接著浮現:要在這麼小的設備上跑大型 AI 模型,會不會太吃資源?這正是目前 AI 領域最前沿、最火熱的研究方向之一:如何幫 AI 模型進行「科學瘦身」,又不減智慧。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麼幫 AI 減重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語言模型瘦身術之一:量化(Quantization)—用更精簡的數位方式來表示知識

當硬體資源有限,大模型卻越來越龐大,「幫模型減肥」就成了邊緣 AI 的重要課題。這其實跟圖片壓縮有點像:有些畫面細節我們肉眼根本看不出來,刪掉也不影響整體感覺,卻能大幅減少檔案大小。

模型量化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過對象是模型裡面的參數。這些參數原先通常都是以「浮點數」表示,什麼是浮點數?其實就是你我都熟知的小數。舉例來說,圓周率是個無窮不循環小數,唸下去就會是3.141592653…但實際運算時,我們常常用 3.14 或甚至直接用 3,也能得到夠用的結果。降低模型參數中浮點數的精度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量化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而且實際上,降低精度多少還是會影響到模型表現的。因此在設計時,工程師會精密調整,確保效能在可接受範圍內,達成「瘦身不減智」的目標。

當硬體資源有限,大模型卻越來越龐大,「幫模型減肥」就成了邊緣 AI 的重要課題。/ 圖片來源:MotionArray

模型剪枝(Model Pruning)—基於重要性的結構精簡

建立一個 AI 模型,其實就是在搭建一整套類神經網路系統,並訓練類神經元中彼此關聯的參數。然而,在這麼多參數中,總會有一些參數明明佔了一個位置,卻對整體模型沒有貢獻。既然如此,不如果斷將這些「冗餘」移除。

這就像種植作物的時候,總會雜草叢生,但這些雜草並不是我們想要的作物,這時候我們就會動手清理雜草。在語言模型中也會有這樣的雜草存在,而動手去清理這些不需要的連結參數或神經元的技術,就稱為 AI 模型的模型剪枝(Model Prunin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模型剪枝的效果,大概能把100變成70這樣的程度,說多也不是太多。雖然這樣的縮減對於提升效率已具幫助,但若我們要的是一個更小幾個數量級的模型,僅靠剪枝仍不足以應對。最後還是需要從源頭著手,採取更治本的方法:一開始就打造一個很小的模型,並讓它去學習大模型的知識。這項技術被稱為「知識蒸餾」,是目前 AI 模型壓縮領域中最具潛力的方法之一。

知識蒸餾(Knowledge Distillation)—讓小模型學習大師的「精髓」

想像一下,一位經驗豐富、見多識廣的老師傅,就是那個龐大而強悍的 AI 模型。現在,他要培養一位年輕學徒—小型 AI 模型。與其只是告訴小型模型正確答案,老師傅 (大模型) 會更直接傳授他做判斷時的「思考過程」跟「眉角」,例如「為什麼我會這樣想?」、「其他選項的可能性有多少?」。這樣一來,小小的學徒模型,用它有限的「腦容量」,也能學到老師傅的「智慧精髓」,表現就能大幅提升!這是一種很高級的訓練技巧,跟遷移學習有關。

舉個例子,當大型語言模型在收到「晚餐:鳳梨」這組輸入時,它下一個會接的詞語跟機率分別為「炒飯:50%,蝦球:30%,披薩:15%,汁:5%」。在知識蒸餾的過程中,它可以把這套機率表一起教給小語言模型,讓小語言模型不必透過自己訓練,也能輕鬆得到這個推理過程。如今,許多高效的小型語言模型正是透過這項技術訓練而成,讓我們得以在資源有限的邊緣設備上,也能部署愈來愈強大的小模型 AI。

但是!即使模型經過了這些科學方法的優化,變得比較「苗條」了,要真正在邊緣環境中處理如潮水般湧現的資料,並且高速、即時、穩定地運作,仍然需要一個夠強的「引擎」來驅動它們。也就是說,要把這些經過科學千錘百鍊、但依然需要大量計算的 AI 模型,真正放到邊緣的現場去發揮作用,就需要一個強大的「硬體平台」來承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邊緣 AI 的強心臟:SKY-602E3 的三大關鍵

像研華的 SKY-602E3 塔式 GPU 伺服器,就是扮演「邊緣 AI 引擎」的關鍵角色!那麼,它到底厲害在哪?

一、核心算力
它最多可安裝 4 張雙寬度 GPU 顯示卡。為什麼 GPU 這麼重要?因為 GPU 的設計,天生就擅長做「平行計算」,這正好就是 AI 模型裡面那種海量數學運算最需要的!

你想想看,那麼多數據要同時處理,就像要請一大堆人同時算數學一樣,GPU 就是那個最有效率的工具人!而且,有多張 GPU,代表可以同時跑更多不同的 AI 任務,或者處理更大流量的數據。這是確保那些科學研究成果,在邊緣能真正「跑起來」、「跑得快」、而且「能同時做更多事」的物理基礎!

二、工程適應性——塔式設計。
邊緣環境通常不是那種恆溫恆濕的標準機房,有時是在工廠角落、辦公室一隅、或某個研究實驗室。這種塔式的機箱設計,體積相對緊湊,散熱空間也比較好(這對高功耗的 GPU 很重要!),部署起來比傳統機架式伺服器更有彈性。這就是把高性能計算,進行「工程化」,讓它能適應台灣多樣化的邊緣應用場景。

三、可靠性
SKY-602E3 用的是伺服器等級的主機板、ECC 糾錯記憶體、還有備援電源供應器等等。這些聽起來很硬的規格,背後代表的是嚴謹的工程可靠性設計。畢竟在邊緣現場,系統穩定壓倒一切!你總不希望 AI 分析跑到一半就掛掉吧?這些設計確保了部署在現場的 AI 系統,能夠長時間、穩定地運作,把實驗室裡的科學成果,可靠地轉化成實際的應用價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華的 SKY-602E3 塔式 GPU 伺服器,體積僅如後背包大小,卻能輕鬆支援語言模型的運作,實現高效又安全的 AI 解決方案。/ 圖片提供:研華科技

台灣製造 × 在地智慧:打造專屬的邊緣 AI 解決方案

研華科技攜手八維智能,能幫助企業或機構提供客製化的AI解決方案。他們的技術能力涵蓋了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預測性大數據分析、全端軟體開發與部署,及AI軟硬體整合。

無論是大小型語言模型的微調、工業瑕疵檢測的模型訓練、大數據分析,還是其他 AI 相關的服務,都能交給研華與八維智能來協助完成。他們甚至提供 GPU 與伺服器的租借服務,讓企業在啟動 AI 專案前,大幅降低前期投入門檻,靈活又實用。

台灣有著獨特的產業結構,從精密製造、城市交通管理,到因應高齡化社會的智慧醫療與公共安全,都是邊緣 AI 的理想應用場域。更重要的是,這些情境中許多關鍵資訊都具有高度的「時效性」。像是產線上的一處異常、道路上的突發狀況、醫療設備的即刻警示,這些都需要分秒必爭的即時回應。

如果我們還需要將數據送上雲端分析、再等待回傳結果,往往已經錯失最佳反應時機。這也是為什麼邊緣 AI,不只是一項技術創新,更是一條把尖端 AI 科學落地、真正發揮產業生產力與社會價值的關鍵路徑。讓數據在生成的那一刻、在事件發生的現場,就能被有效的「理解」與「利用」,是將數據垃圾變成數據黃金的賢者之石!

👉 更多研華Edge AI解決方案
👉 立即申請Server租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1

2
3

文字

分享

1
2
3
【直男專欄】不想再當直男了?先來一點心靈瑜伽吧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2/11/10 ・376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過三篇文章的洗禮(?),相信大家對於「直男」這個狀態來的根源與脈絡有基本的了解。那作為結尾的文章,我們來聊點比較有建設性的話題,例如:該如何擺脫直男思維。

該如何擺脫直男思維。圖/Pixabay

雖說社會大眾常用「直男癌」等負面標籤,但直男思維絕對不是什麼不治之症。如我在前面幾篇文章提到的,「直男」代表的行為與價值觀本身是中性的,之所以會受到反彈,最主要因為社會變遷後對人際互動的需求改變,使得原是主流的模式逐漸被淘汰。從演化的角度來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只是對身處陣痛期的人們來說很容易有「小時候學一套,長大變另一套」的挫折感。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型態、活出自己最舒服的樣子;同樣的,每個人也有權利選擇要跟怎樣的人往來,決定自己喜不喜歡他人所謂的「自我」。

假如你很喜歡鋼鐵直男的調調,不覺得在人際關係上有觸礁的風險,自然也不會有迫切的改變動機。但若你是已經意識到自己不能繼續這樣「直」下去,卻苦無著手之處,那或許可以參考下面提到的練習方法,給「心」做點瑜珈、把筋伸展開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起來做心靈瑜珈吧!圖/Pixabay

別擔心,這不是要把你「掰彎」,只是賦予內心一點必要的彈性。

從「說」開始的情感暖身

鋼鐵直男最常被異性詬病的特點之一,是對於他人情感的不敏銳,以致於會在錯誤的時間講出錯誤的話,就算再有好感也會被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消磨光。但就如前面幾篇文章有提到的,這並不是單純的「外交」障礙,更多是源自於「內政」方面的不協調。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坊間的戀愛課程喜歡把人際互動簡化成各種「公式」,一方面是好教,另一方面則很現實——因為講多了,鋼鐵直男們不一定有辦法理解。

箇中道理不難理解,鋼鐵直男連自己的情感變化都無法掌握了,又該如何去與他人共鳴、覺察那些細微的波動呢?

因此,若想治本,我們還是得回到原點,從「自己」開始探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本該在小時候就完成的情感教育,但有鑒於台灣教育體制在此方面的各種不足,只能委屈各位想辦法在日常生活中抽時間出來補課了。

首先,是減少「你訊息」,改為練習「我訊息」。

就如字面上的意思,在人際互動時,人很容易略過「我」的角色,將訊息簡化成針對他人的評論。像是「你怎麼可以這樣」、「你這樣很討厭」、「你很XX」等句型,其背後其實都反映出你——也就是說話者——經驗到的情緒波動。也因為這些「你訊息」帶有情緒,自然會被接收方詮釋為攻擊或批評,激發防衛機制。結果本來能和平處理的小事,就因為這一來一往的「誤解」,演變成沒必要的激烈戰火。

減少「你訊息」,改為練習「我訊息」。圖/Pixabay

當然,我知道有時候,你就是覺得對方有錯,但請在開口前先想想:你是單純想傷害對方,還是在不造成更大傷害前,把問題好好處理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是前者,我會認真建議你思考一下自己在關係中尋求的東西,甚至去找專業心理師聊聊;若是後者,那我們就有共識了,請你嘗試在日常對話中多使用以「我」開頭的句型來闡述感受吧?

不過要注意的是,我訊息並不是祈使句。「我覺得你應該XX」的本質仍是「你訊息」,並不會因為在前面多個詞綴就突然改變性質,反而會強化對方感受到的壓迫。真正的我訊息,應是被動的結構,反映出你針對特定事件的感受與認知變化。

例如:

「發生這樣的事,我也覺得很受傷,因為⋯⋯」

「聽到你説XX,讓我感覺自己不被信任,這令我⋯⋯」

「在這件事之後,我發現自己沒有想像中堅強,反而⋯⋯」

如果你覺得上面的句型怎麼看怎麼尷尬,放心,這是很正常的。自我探索,特別是深入情感面,本就不是一件讓人舒服的事情,但它卻是心理健康必要的前置作業。在最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卡卡,那是因為你的大腦仍不習慣用口語的方式表達情感,需要時間去校正與適應。如同尼歐在《駭客任務》中第一次「甦醒」後,需要長時間電療來刺激肌肉增生,眼睛一開始也因為不曾「真正看過」而被光線刺激得發痠,這些看來瑣碎的我訊息,正是情感調節系統需要的「暖身」。

除了暖身,我訊息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功效。由於人的情緒大多都是無意識在掌管,只有一小部分會像冰山尖端一樣浮至水面(意識),因此我們經常會處在「覺察到情緒存在,卻不清楚脈絡」的模糊狀態中。這時候,若把這些心理活動用口語的方式表達出來,在整理思緒、尋找適當用詞的同時,你也在向下挖掘,把深埋在意識深處的情感活動搬運到意識層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整理思緒的同時,你也在向下挖掘,把深埋在意識深處的情感活動搬運到意識層次。圖/Pixabay

有時候,都不用別人做什麼,你自己講著講著就想通了。

暫停不可恥,也很有用

經過我訊息的練習後,你開始對自己的內在情緒有基本的認識,也似乎能在人際互動中捕捉到一些很模糊的東西,卻又時靈時不靈,這讓你很是挫折。這也是幼年情感教育應當提供的刺激,讓我們能在壓力相對小許多的社交情境中,盡可能地去嘗試錯誤(trial & error),摸清楚人際關係的潛規則。

但很不幸地,鋼鐵直男的身份,代表你很可能錯過了這段黃金期,只能想辦法事後彌補。但就如前面所說,幼年情感教育的一大優勢是社交壓力比較低(包括長時間與主要照顧者或手足互動,以及社交失敗的負面後果有限等),身為成年人的我們,自然是沒有拿人際關係做實驗的餘裕。但反過來說,有些練習也是只在與成年同儕互動時才有辦法實現的。

例如:

喊暫停。

這裡的暫停,是指在你發現自己無法理解,或可能誤解某些關鍵資訊時,打斷逐漸走向激烈衝突的動力(dynamic),與互動者釐清當前發生爭執的癥結點,以及對方沒能傳達給你的需求。你或許會覺得是這在服軟(技術上來說也確實是),但這卻是必要的戰術性撤退、以空間換取時間,讓你能對當下的狀態有更清晰的視野,而非兩眼一抹黑,連在哪裡跌跤都分不清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勇敢地說「請等一下」、「我覺得我可能有哪裡搞錯了」吧!對方很可能會給你一個白眼(也確實該給),但至少你迴避了繼續鑄下大錯的世界線,同時表現出自己有想要好好處理事情的誠懇態度。這點在親密關係中特別重要,很多時候衝突的起點並不是行為本身,而是對方經由行為感受到的「訊息」,這也是許多鋼鐵直男沒意會過來的人際地雷。你自認沒有惡意的行為,在他人主觀詮釋下就是「不在乎」、「不關心」的表現,那真是只會越解釋越糟,還不如早點攤牌,讓對方能跟你達成一定的共識。

勇敢地說「請等一下」吧!圖/Pexels

不過,請記得,這個技術是為了讓你釐清狀況,以便後續處理衝突;請不要把它當作從棘手情境中脫身的煙霧彈,那只會提早讓你信用破產。畢竟比起遲鈍,主動欺瞞才是最可怕的關係殺手。

能搭配暫停戰術使用的,還有「主動反思」,特別是在發現自己在仰賴刻板印象思考時,更需要想辦法去確認這個結論的立基點,迴避思考慣性的陷阱。所謂的思考慣性,便是如「因為他是XX,所以會這樣」、「他一定是XX了,才會是這個反應」等理所當然的認知。這些結論很方便,有時根據人事時地物,很可能還有不低的正確率(甚至正是你建立起此刻板印象的原因),但刻板印象的潛在風險不一定體現在對與錯上,而是它限縮了你的視野。

當你在下結論時偷懶,思考也會停在刻板印象的邊界上,不再去摸索更多的可能性。這在平常或許沒什麼,但還記得嗎?你現在的目標是擺脫鋼鐵直男行為模式、改變人際互動健康度。換言之,你現有的慣性思維,便是鋼鐵直男時期培養出來的認知舒適圈,而「反思」正是破除這些框架的必要武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去思考為什麼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去剖析整個情境、以及涉入其中的種種人事物。

當你在下結論時偷懶,思考也會停在刻板印象的邊界上。圖/Pixabay

更重要的,是理解你的世界觀、你的常識,很可能是別人的「非常識」。你覺得理所當然的道理,別人不一定理解,更不會照著你認定的脈絡行動,因此你需要在社交情境中不斷問自己:「有沒有其他可能?」

人心確實複雜,但只要願意用科學精神(沒錯,就是科學精神)去探究,終究是有解的。

不然,怎麼會有心理學的誕生呢,你說是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直男專欄系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2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

0

4
2

文字

分享

0
4
2
【直男專欄】深藏在木頭表皮底下的柔軟——扒開直男的武裝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2/11/09 ・361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了解何謂直男、也看過人類在各個時期衍生出來的男性觀後,讓我們把目光拉回來,剖析一下現代直男的內在。

直男很直,很木頭——這幾乎已經是當前社會的共識了。但要知道,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這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要件之一。

換言之,直男的直並不是「匱乏」的表現,事實上恰恰相反,他們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情感鍛鍊,在這方面的堅韌度很可能會比一般人要來得柔嫩,只是缺少適當的表達手段。

直男的「直」並不代表他們情感匱乏,而是缺少情感表達上的訓練。 圖/GIPHY

在失敗的情感教育裡埋下的未爆彈

上一篇文章,我們看了西方世界的男性觀如何演進。相較於在中世紀前主流思想更迭頻繁的歐美,亞洲的思想發展穩健不少。特別是與中國相鄰的東亞,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在傳統男性觀上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如果你是年紀跟我差不多、或甚至再更大些的台灣男性,肯定也是「男兒有淚不輕彈」教育的受害者。這個價值觀在當時是再正常不過,不只家裡人這樣教你,連學校師長、同儕都在施加壓力。

補充閱讀之前的「直男」:【直男專欄】很直=很 Man?超乎你想像的「直男」演化史

而你,也不知不覺成為他人的壓力源。這正是「社會規範」(social norm)的可怕之處,身處其中的人都同時是加害者與被害者,甚至導致類似「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的扭曲,讓本就偏差的認知變得更加失控。表現在男性觀上,就是像從「男兒有淚不輕彈」到「男生哭什麼哭」的演變,把男性視為不該有七情六慾的非人個體。但很明顯,我們本質上做不到這樣的事,只能從小學著壓抑自己,想辦法把所有情緒吞進肚子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表現在男性觀上,就是像從「男兒有淚不輕彈」到「男生哭什麼哭」的演變,把男性視為不該有七情六慾的非人個體。圖/Pixabay

大家玩過海盜桶這個玩具嗎?把它想像成直男的心,每次給予情感上的負面刺激便如同插進一把劍,或許當下看上去沒事,但你距離最終的爆發其實又更近了些。不過,這並非說稍有不愉快就發脾氣才是健康的狀態,情緒調節是種過猶不及的技術,我們都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至於該如何找到平衡?這是沒有捷徑的事,我們只能透過反覆的嘗試錯誤(trail and error)認識自己,不斷逼近那個理想的結論。別擔心,這個過程不會是徒勞,人的情感調節能力如同肌肉組織,使用越頻繁會成長得越快;反之,如果你平常都不使用它,久而久之情感調節能力將會萎縮,在關鍵時刻完全派不上用場。

所謂的「情感教育」,真的沒有那麼深奧,它只是讓孩子適時練習如何使用內建的情緒調節系統罷了。但也就是如此簡單的工作,卻成為現代許多人沒能做好的功課。

直男的防衛機轉

雖然我們直覺地把「情緒」視為天生具備的東西,但以現代心理學的觀點,情緒的調節、排解等後段處理,一路到最前端的識別,都是後天學習的成果。所謂的「情緒」,其實是不同生理變化組合而成的狀態,只有在與當下情境與需求搭配才會被賦予意義,成為被大腦記住的心理建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大家耳熟能詳的「吊橋效應」,其實就是大腦因情境誤判情緒的結果。明明就是因身處吊橋、受到高度刺激而產生的緊張生理反應,卻因為同時在與他人相處,而被大腦誤解成心動的感覺。類似的案例還有因為攝取咖啡因使得心跳加速、自律神經過度活躍,進而讓人產生「焦慮」、「興奮」等情緒。

大家耳熟能詳的「吊橋效應」,其實就是大腦因情境誤判情緒的結果。圖/Pixabay

上述「生理影響心理」的案例,告訴我們情緒是大腦對生理反應詮釋的結果,因此個人對於情緒的先備知識才如此重要。

如果你有照顧過幼童,或許曾看見他們在遇到突發狀況後,會先觀察大人行為再決定自己該如何反應。有些人會覺得這是孩子心機的表現,但那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相應經驗,必須借助外人來學習當下該表現何種情緒。

同理,當孩子遇到意料之外的反應,像是突然因為特定行為被大人喝斥、責罵(特別是他曾經做過,但卻沒被罵/沒被抓到的行為),會因為一時間無法處理衝突資訊而「當機」。有些孩子會像夜間被車燈照到的鹿,呆愣地看著你;有些則是會直接開大絕哭出來,試圖用過去屢試不爽的手段打斷當下被投放的負面情緒。這些看似迥異的行為,其實都可以視為孩子對情緒適應不良的反應,也是情感教育試圖改變的重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認識自己的情緒」,這句聽起來很像廢話的陳述,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你或許會好奇:我不曾有過「我現在是在生氣,還是害怕」的思考,自己就是知道「我生氣了」、「我很難過」呀?

「認識自己的情緒」,這句聽起來很像廢話的陳述,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圖/Pixabay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掌管情緒辨識的認知功能並不隸屬於意識層次。這個領域,有些心理學派稱它為「潛意識」(subconscious),有的則以「無意識」(unconscious)為名,但在認知科學中,我們更傾向用「自動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來稱呼它。你可以把自動化思考想成電腦的後台運算,是為了減少使用者負擔而內化的資訊處理機制。當我們遇到熟悉的刺激,自動化思考便會主動接管,用意識層次無法媲美的速度做出初步判斷,甚至是直接驅使身體做出反應。

但自動化思考並非萬能,沒有先輸入足夠的資訊作為運算基礎,大腦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同你沒背熟九九乘法表,就是得花時間去想 9*8 等於多少,所謂的情緒識別、情緒調節也是同樣道理,情緒經驗不足的直男得花更多時間去「摸索」人的情緒變化——不論是自己,或別人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在面對面的人際互動中,我們不一定有「慢慢想」的餘裕。因此,需要「立刻給出回應」的急迫感,將成為社交互動中極大的焦慮來源。在難以理解對方當下的情緒、或搞不清楚情緒脈絡的前提下,直男如同閉眼拆炸彈,無從預料自己的下一步會不會被炸得粉身碎骨。特別是在與試圖討好的對象互動時,這些在直男們眼裏隱晦不明的情緒刺激,很容易引發強烈的危機感,進而迫使沒受過良好訓練的他們動用最原始的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s)。

藉由否認(deny)、隔離(isolation)、解離(dissociation)等機轉,直男們得以將自己與內在的情緒活動區分開來,同時用貶低(devaluation)、投射(projection)處理自己在社交生活中遇到的困境(Zeigler-Hill, Pratt, 2007)。特別是以整個族群為單位的大規模貶低,讓直男得以將接收到的負面情緒反應歸咎給「情緒不穩定」、「反應過度」,甚至是「公主病」等標籤,完全迴避自己在這個關係動力中應盡的責任。

或許人都有思考過「我現在是在生氣,還是害怕?」,自己知道「我生氣了」或是「我很難過」嗎?圖/Pixabay

然而,防衛機轉最有趣、也最麻煩的地方,在於它跟自動化思考一樣,大多作用在意識之外。這個特性,使得它很難被意識覺察,更不要說控制了。雖然這不是辯護之詞,但許多直男並不是自願用傷人的防衛機轉處事,甚至連知不知道自己在傷人都還是兩說。

若要克服防衛機轉的干涉,往往需要花上數以月計的時間練習,同時還得處理引發焦慮感的個人議題,並不是個簡單的任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畢竟,對沒有覺察到自身狀況的直男來說,防衛機轉營造出來的「舒適圈」確實舒適。強硬地用外力逼迫他們改變,只會誘發更強的危機感與更嚴重的防衛機轉,最終形成負面迴圈、使狀況惡化。

科技進步來自於人性,人的成長也是如此,在不造成牴觸的情況下潛移默化直男,或許會是現代性別議題的重要課題。圖/Pixabay

嚴格來說,直男們無法為自己的成長經歷負責,正如他們控制不了自己的防衛機轉,但這種免責論述賦予的受害者標籤,同樣阻礙了他們改變的動機。科技進步來自於人性,人自身的成長也是如此,如何在不造成牴觸的情況下潛移默化直男,或許會是現代性別議題的重要功課。

直男專欄系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2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