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真實版《魔鬼剋星》與鬼屋的六大要素

胡中行_96
・2022/08/04 ・257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好特別。他熱愛科學,就像我一樣。您為何不告訴我,我的外祖父是Egon Spengler?」[1]經典的捉鬼電影系列《魔鬼剋星》,從1984年問世演到2021年的最新續作,角色已經繁衍至第三代。[2]過去幾十年來,人類究竟對靈魂、鬼魅和其他超自然現象,有多少新的認識?現實世界裡,又是什麼樣的科學家或機構,在探索此領域?

《魔鬼剋星:未來世》劇照:如今角色都世代交替了,人類究竟對超自然現象有多少瞭解?圖/IMDB

超心理學

《魔鬼剋星》裡,Egon Spengler、Peter Venkman與Ray Stantz都擁有超心理學的博士學位。[2]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的解釋,「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研究的心理現象,關乎已知科學數據或定理,無法解釋的訊息或能量轉移。它聚焦的主題不只心電感應和透視,這類超感官的知覺,還有鬧鬼與通靈等現象。就算超心理學家忠於科學方法和程序,其他學者仍可能因為下列三種理由,對這個領域抱持懷疑的態度:[3]

  1. 光是承認一個超自然的因果關係,就得重新檢驗並詮釋許多已經建立的科學定理與原則。[3](簡單來說,就是打自己的臉。)
  2. 就連最完善的紀錄,也很難重現。[3](無法重複檢驗,哪來科學定理?)
  3. 有些研究人員,曾被江湖術士騙過。[3](有點像感情被騙後,不再相信愛情…)

不過,再怎麼具爭議性的事情,都有人勇於挑戰。美國的超心理學協會(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成立於1957年,致力超心理學的科學發展和知識傳播,以及此領域與其他科學的整合。[4]該協會的功能或許沒有像《魔鬼剋星》裡的團隊那麼酷,但卻是個貨真價實,受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核准的聯盟計劃成員。[4, 5]

《魔鬼剋星:未來世》劇照:超心理學沒有電影中那麼酷,但絕對是貨真價實的科學。圖/IMDB

鬼屋研究

2020年《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登了一篇關於鬼屋環境評估的文獻回顧,作者多為心理學家,其中包括超心理學協會的成員。該論文爬梳過去20幾年的66篇鬼屋研究,歸納出六大要素:嵌入的線索、採光、空氣品質、室溫、次聲波和電磁場。[6]不同於一般房地產分析,結論沒有順便預估鬼屋市場未來的房價走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嵌入的線索

鬧鬼的描述裡,總有一些具體的事物,好比人物畫像和鏡子,會帶來情境效應(context effects),營造出讓人聯想到超自然現象的環境。出乎意料的是,人物畫像雖然會給人被監視的感覺,但傳說鬧鬼的房間跟普通的房間相比,裏頭畫像的數量並無明顯差別。而且,即使鏡子會強化心理預期或是有暗示性的效果,統計顯示鬼屋的鏡子,並不比一般房屋多。[6]

採光

恐怖片的陰森氛圍,絕對令人心生畏懼。就科學家的觀察,被視為鬼屋的建物,室內光線亮度的平均值,的確略低於對照組的房舍。光線不足容易見到「鬼」,或許源自「空想性錯視」(visual pareidolia),[6]也就是會在隨機的事物或刺激中,看到具有意義的圖像。[6, 7]人類的聽覺也有類似的情形,即所謂的「電子語音現象」(electronic voice phenomena)。目前關於這類錯覺的研究,偏向以精神病和癡呆的患者為主。[6]將來需要更多採用正常受試者的實驗,才能深入探究光線、鬧鬼與空想性錯視的關係。

空氣品質

潮濕而充滿水氣的地方,適合微生物滋長。黴菌、雙鞭毛藻、螺旋菌和藍綠藻的生物毒素,會造成急性或慢性疾病。隨之而來的症狀,有些與「撞鬼」有雷同的體驗,比方說:刺痛、情緒波動、體溫調節異常,以及記不得人、時、地的定向力障礙。許多據傳鬧鬼的地方,都是古老的建物,傾向有室內空氣污染的問題。有些鬼屋的濕氣,真的較普通房子重;但在鬼屋裡,宣稱有鬼和沒有鬼的房間,卻缺乏濕度上的差異。[6]此外,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狀,像是頭疼、暈眩、幻覺等,[6, 8]有時會讓人誤以為自己被鬼魂「煞到」。[6]

溫度

除了少數案例寫到室內溫度提高,大多自認遇到鬼的情況,都是感到一股寒意。超心理學家認為,這是當事人基於恐懼的心理作用。畢竟有些鬼屋雖然比附近的房屋冷;但就同一建物裡,鬧鬼和不鬧鬼的房間,溫度毫無差異。而在鬼屋進行的一系列實地實驗,結果也證明室溫與獲報的超自然現象無關。[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次聲波

次聲波是人類正常聽力範圍以外,頻率低於20Hz的聲波,被認為可能震動眼球,並引發陰陽眼的假象。有幾個田野調查的結果,似乎支持這個假說。為了明白次聲波的影響,某些科學家更把它加入幾場音樂會的表演裡。現場聽眾抱怨生理不適和焦慮,但不清楚這究竟是頻率,還是音量的問題。[6]

電磁場

科學家曾經成功地用微弱的電磁場,在腦部的顳葉、海馬體和杏仁核等區域,觸發局部性微癲癇,進而創造暫時性的超自然體驗。乍聽之下,便理所當然地解釋了為何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地方,會感受到相似的現象。然而,實際上極少靈異地點,符合上述效果所需的確切電磁場條件。[6]

《魔鬼剋星:未來世》劇照:寧可保留未知的吸引力,還是期望科學完全看透鬼屋的奧秘?圖/IMDB

鬼屋的魅力

在洋洋灑灑討論了六大要素之後,《心理學前沿》這篇文獻回顧的作者群遺憾地表示,目前的科學研究還是不足以看透鬼屋的奧秘。[6]倒過來說,「未知」正是鬼屋的迷人之處,帶給虛構故事豐富的創作媒材。如果有天超心理學家把所有的謎題都解開了,不曉得會不會有人反而覺得遺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Ghostbusters: Afterlife – Quotes (IMDB, accessed on 30 JUL 2022)
  2. Ghostbusters Wiki (Ghostbusters, accessed on 30 JUL 2022)
  3. Parapsychology(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accessed on 30 JUL 2022)
  4. History of the 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0)
  5. List of AAAS Affiliate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2022)
  6. Dagnall N, Drinkwater KG, O’Keeffe C, et al. (2020) ‘Things That Go Bump in the Literature: An Environmental Appraisal of “Haunted Hous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1328.
  7. Raquel G. Wilner. (2021) ‘Pareidolia and the Pitfalls of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Ambiguous Images in Art History’. Leonardo, 54, 6, pp. 638–642.
  8. Kaymak C, and Basar H. (2010) ‘Carbon Monoxide Intoxication – Review’.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35, pp. 163-17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環評大解密:「備審」到「面試」,開發案環評都在做什麼?從蘇花安帶你實際走一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9 ・319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每當大雨來襲,往返臺北與花蓮的要道——蘇花公路——總是令人提心吊膽,2024 年的 0403 大地震也讓東部邊坡變得更加不穩定,使得「蘇花公路安全提升計畫」(以下稱蘇花安)能否順利進行備受關注。然而許多人也擔心,要在本就脆弱的地質上動工,會不會造成更多環境傷害?

面對這樣的開發案,我們需要一個既科學又客觀的評估機制,以把持開發需求與環境保護間的平衡點,也就是「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稱「環評」)。但,為什麼在新聞裡,環評會議總是砲火隆隆?有人覺得太輕率,又有人覺得太拖延?環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環評成爭論之源,到底有什麼好吵?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以下稱「環評法」)第 1 條,環評的定義是「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所謂建設,多少會對環境動刀,既然如此,我們就須把傷害最小化,在開發前釐清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然後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反過來說,環評也攸關開發案能否順利成行。環評法第 14 條指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環境影響說明書未經完成審查或評估書未經認可前,不得為開發行為之許可,其經許可者,無效」。換言之,環評只要沒有通過,開發案就只能停在紙上作業,這也是每當爭議性開發案出現時,環評審查何以成為焦點戰場的原因。

環評旨在預防及減輕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確保建設傷害最小化並制定保護對策。圖/envato

想知道環境評估的基礎,就得翻開厚度足以讓人躺平的《環境影響評估模式技術規範彙編》。然而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很多人以為各說各話、給過不給過,全憑長官大人一句話的評估流程,在設計上其實很科學。

以蘇花安為例,走進環評的實務面

在此之前要先釐清,蘇花安裡所指涉的開發標的並非要打造一條全新公路,而是對現有蘇花公路進行「升級改造」,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它的前身「蘇花改」包含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和中到大清水等路段,相比過去雖更安全便捷,但仍有改進空間。

以前不說,光是今(2024)年就災難頻傳。4 月 3 日花蓮發生規模 7.2 的大地震,讓大清水隧道口的下清水橋被落岩擊毀,只能先借用日治時期的舊橋通行,隨後更餘震不斷。6 月時,和中至崇德路段,則因大雨使得落石與土石流阻擋道路。地震加暴雨,前後效應加乘,讓東部交通受到嚴重打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花安計畫的目標,便是延續蘇花改帶來的可靠與穩定,提高東澳至南澳、和平至和中、還有和仁到崇德三大路段的安全性。然而,要在這些穿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路段挖鑿隧道、加固邊坡,要考慮的可不只是「做不做得到」的問題⋯⋯

光是工程噪音的模擬、評估與對策,就有許多眉角

為了對噪音進行模擬並加以評估,環評中有時會選用德國聯邦數位及交通部在《道路噪音防護指南》中提到的 RLS-90 模型。

首先是分析車流量、大卡車比例、路段特性等各條件下產生的噪音。圖一為距離車道 25 公尺測得的噪音大小(噪音源為車輛底盤的位置,離地 50 公分處);橫軸為每小時經過的車輛數,縱軸為噪音分貝,七條線則為大卡車在車流中的占比。以這個例子來說,車流量每增加十倍,噪音就會提升約 10 分貝。

圖一

此外,RLS-90 也探究相應對策下的噪音表現。圖二為加設牆壁、土堤等設備後的隔音效果;橫軸代表相對於道路的高度,縱軸為音量衰減的分貝數(即屏蔽量),六條線則代表牆壁的六種高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

當然也還有許多細部參數,如車流的時速上限、汽車是否頻繁煞車與啟動(有的話噪音基準應提高 3 分貝)、白天或晚上、納入車流量至少會年增 1% 等考量。開發單位要做的,就是輸入各項參數以計算噪音大小,不符標準者則要提出相應防護措施。

以臺 9 線上的崇德國小為例,當環評發現噪音超出環境音量標準,開發單位便提出於施工期間在學校近臺 9 線一側加裝隔音牆,並在學校設置全天候固定式噪音監測點。這些都是環評過程中,在審查委員提出意見後,再經由開發單位回應改善的結果。

除了噪音,環評還需要考慮許多其他因素。以蘇花安來說,開鑿大量隧道後產生的土方該堆在哪裡?如要運送,揚塵是否會造成大量空氣污染?施工廢水要排去哪,能不能循環再利用?施工與營運期間,動物路殺的狀況如何、減輕對策、生態廊道的設立與生態補償等面向,都必須考慮周全,以確保從生物、個人到社會,影響都降到最低。

一階 VS 二階,資料與溝通準備大不同

在經過縝密流程後,蘇花安的環評案於 5 月 14 日正式通過初審,亦無須進入「二階環評」,只要補充易崩塌落石的防護措施與效益評估即可。二階環評常常是環評過程最容易卡關的地方,不免讓人好奇:一階與二階到底差在哪?為何有的案子要進入二階,有的不用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一階環評裡,開發商提交的文件叫「環境影響說明書」,必須說明開發行為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保護措施和替代方案,有點像考大學靠備審資料決定要不要讓你入學的概念。至於二階環評,則需要提交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還要在開發場所附近公告先前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並舉行公開說明會,聽取當地居民意見。相比之下,就像入學前還得通過多次面試,才能決定最終分數。

一般來說,某些如高速公路、捷運等的重大開發行為,都得進行二階環評。蘇花安雖然只需要一階環評,但因為涉及原住民族土地,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還需要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才行。雖然是拿面試當比喻方便區別,但這並不代表環評通過與否將由居民投票決定喔!二階的最大目的,還是廣泛蒐集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藉以提出合理的減輕與改善措施,再回到審查委員那裡綜合評估開發案的可行性。

二階環評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廣蒐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與合理的改善措施。圖/envato

拜環評之賜,我們得以在土地開發的過程裡,盡所能打造與自然環境的雙贏局面,然而為了審慎周全,環評「花時間」的印象也成很難撕下的標籤。然而動作慢的,其實通常不是環評本身,而是開發單位自己準備要花時間,而其他主管機關也有不同的把關機制跟考量。這就像研究生要畢業,口試跟論文審查其實很快,但寫論文以及找對主題做研究,就是自己得花的工夫。為此,環評法已經歷經多次修正,像是 2015 年即要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主動針對開發行為提出說明與建議」,而不是到了真正要評估時才來處理爭議環節。

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

瞭解環評過程就能發現,開發單位有沒有花費足夠的心力理解環境議題,並準備完整的資料與保護對策,是環評能否順利通過的關鍵。環評既非開發者的眼中釘,亦非護航者,過往歷史也在在說明,多方評估建設發展的安全性、維護自然環境仍有其必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過蘇花安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環評如何在實際開發案中發揮作用。它不僅保護了環境,也為居民權益提供了保障,更幫助開發單位將方案最佳化,是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不可或缺的好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解密離岸風電政策環評:從審查標準到執行成效,一次看懂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21 ・354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政策環評是什麼,跟一般環評差在哪?

隨著公共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傳統的環境影響評估(EIA),難以應對當今層層疊疊的環境議題。當我們評估一項重大政策時,只看「單一開發案」已經不夠,就像評估一棵樹,卻忽略了整片森林。因此,政策環境影響評估(SEA)應運而生,它看樹,也看森林,從政策的角度進行更全面的考量與評估。

與只專注於「單一開發案」的個案環評不同,政策環評更像是一場全面性的檢視,強調兩個核心重點:「整合評估」與「儘早評估」。簡單來說,這不再是逐案評估的模式,而是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就先全面分析可能帶來的影響,從單一行為的侷限中跳脫,轉而聚焦在整體影響的視角。無論是環境的整體變化,還是多項行為累計起來的長期影響,政策環評的目的就是讓這些潛在問題能儘早浮現、儘早解決。

除此之外,政策環評還像是一個大型的協商平台,以永續發展為最高指導原則,公開整合來自不同利益團體、民眾與各機關的意見。這裡,決策單位不再只是單純的「評分者」,而是轉為「協調者」或「仲裁者」,協調各方的意見看法在這裡得到整合,讓過程更具包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政策環評並沒有所謂的「否決權」,而是側重意見的蒐集與整合,讓行政機關在政策推動時,能更全面地掌握各方意見。政策環評旨在建立系統化、彈性的決策評估程序(包含量化、特徵化等評估方式),也廣納社會面或民眾滿意度等影響因子,把正式與非正式的作法一併考量進去。再來,決策程序中能層層檢討、隨時修正,也建立了追蹤機制和成效評估標準(如環境殘餘效應、累積效應等),透過學習來強化決策品質與嚴謹度。就像一場球賽,隨時根據變化、調整策略。

這樣的制度設計,就非常適合離岸風電這類規模大、跨區域、影響層面廣泛的能源政策評估,讓我們可以在政策推動初期就想到整個工程對環境、產業發展與社會的諸多影響,也為後續政策執行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政策環評並沒有否決權,而是重在整合各方意見、量化影響以及建立追蹤與修正機制,這樣的制度設計便適用於離岸風電等大型政策評估。圖/envato

離岸風電為何需要的是政策環評?

離岸風電是能源轉型的重要策略之一,但這不是只在某塊空地上架幾個風車,而是要在廣闊的大海中進行大規模建設,牽涉的不僅是發電,還涉及海洋保育、航空交通、水下文化資產等議題,更與當地漁民的權益息息相關。

這樣的大型離岸風電工程,因海洋環境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極高,很容易讓人擔心生態影響。如何在海洋生態保護和綠能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就需要政策環評的把關,從多方檢視這些複雜的挑戰,確保政策推行既能穩妥,又能達成發電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 年 3 月,經濟部自願提出「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是臺灣首次針對再生能源政策所進行的政策環評。根據這份評估說明書,政府將採分期公告、逐年檢討的方式,每三年開放 0.5~1 百萬瓩(GW)的電量額度鼓勵業者投入開發。當時環保署(現為環境部)歷經九個月召開 2 次意見徵詢會議,蒐集環評委員、專家學者、相關機關、民眾等意見,最終於同年 12 月的環評委員會作出徵詢意見。這些協商和檢討的過程,讓政策「名正言順」,得以充分顧及各方利益與生態平衡。

共通性環境議題與因應對策

在「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中,環評會議盤點了開發過程中共通的環境議題。

首先,對於海洋生態保育的重點,特別是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環評會要求風機基座必須距離白海豚棲地1公里以上,以減少對其生態的干擾。實際上,這項規範在後續的實務執行中更為嚴格,例如,福海二期示範風場已退縮到 2.5 公里外,臺電二期風場甚至退到 4.2 公里外,顯示政策環評確實發揮了實質作用。此外,針對施工期間的聲音干擾,要求施工需有 30 分鐘以上的打樁緩啟動時間,並限制聲量不得超過 180 分貝等。

針對鳥類保育,政策環評也訂立了具體規範。其中,包括風機之間必須留設 500 公尺以上的鳥類穿行廊道,並在施工期間避開每年 11 月至隔年 3 月的候鳥過境期。同時,為確保這些措施確實生效,工程方也被要求設置「鳥類活動監測系統」,持續追蹤、評估風場對鳥類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環評會也確立了「先遠後近」的開發原則,要求優先開發較單純的航道外側區塊,待累積足夠經驗及相關資料後,再進行近岸區域的開發。這項原則考量了近海生態系的複雜性,也顧到養殖漁業的漁民權益,展現出政策環評在平衡發展需求與環境保護上的價值。

新一代的審查機制:達成能源轉型及環境保護雙贏

為提升環評效率並確保審查品質,環境部參考過去離岸風電審查經驗,制定「風力發電離岸系統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初審作業要點」,建立了全新的二階段審查機制。

環境部推動二階段審查機制,提升離岸風電環評效率與審查品質。圖/envato

這套新機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像「初步檢查」,由環境部依照檢核表進行初審,並由環評審查委員會執行秘書邀集 2-5 位環評委員進行初審,通過第一階段初審之業者,可取得經濟部遴選資格,其初審結果有效期為兩年,必要時可申請展延一年。接著進入「第二階段」,開發單位檢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配的容量證明文件等資料,提供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以進行實質審查。

檢核表明確規範了 15 大項審查事項、112 項檢核項目,涵蓋開發案的全生命週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面,包含風機及海上變電站基礎設置、海域電纜路線規劃、陸域設施工程等硬體設施的規範。其中,風機基礎設置必須避開海岸保護區、河口、潮間帶等環境敏感區域,且須進行地震危害度分析。海域電纜部分,除特殊情形外,埋設深度至少須達 1.5 公尺,且不得跨越中華電信海底電纜 1 公里的範圍。

環境保護上,檢核表則對施工噪音管制訂立了明確標準。舉例來說,打樁期間警戒區 750 公尺範圍內的水下噪音不得超過 160 分貝,且必須全程採用最佳噪音防制工法。同時,每個開發案或聯席審查的風場,同一時間內只能進行一支基樁施作,而日落前一小時到日出前也不得啟動新的打樁作業。

環境監測計畫更是檢核表中的重點,分為「施工前、施工期間、營運期間」三階段,每個階段都規定了詳細的監測要求(包括海域底質監測、水下噪音監測、鯨豚目視監測等)。以鯨豚監測為例,每年需執行20趟次,四季中每季至少執行 2 趟次。此外,所有監測數據都必須上傳至環境部「環保專案成果倉儲系統」(https://epaw.moenv.gov.tw/)供各界查閱。

這套標準化的審查機制不僅解決了「同一風場可能有多家廠商重複調查或審查」的資源浪費,也透過明確的檢核項目,讓開發單位在規劃階段就能掌握更具體的環境保護要求。不僅如此,該機制亦確保了環境保護標準前後一致,避免不同案件之間標準不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語

透過新的審查機制,環境部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開發案的環評審查作業,在提升行政效率之餘,也確保環境影響評估的品質,支持臺灣的離岸風電開發及國家能源轉型政策,也做好把關。藉由標準化檢核表和二階段審查制度,期待能在推動能源轉型的同時落實環境保護。

為確保制度能持續精進,環境部每半年至一年會進行制度檢討,並持續公開所有環評書件於「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此外,環評會議召開前一週,也必須在指定網站公布開會訊息,讓民眾能申請列席旁聽或發表意見。透明化措施一方面展現了政府推動永續發展的決心,另一方面也確保全民能共同參與監督離岸風電的發展過程。未來,這套制度將在各界的檢視與建議中持續完善,為臺灣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發揮環評作業的最大效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2

2
2

文字

分享

2
2
2
為什麼看恐怖片能讓大腦感到興奮?——《別讓大腦不開心》
馬可孛羅_96
・2022/01/30 ・191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迪恩.柏奈特 Dean Burnett
  • 譯者/鄧子衿

如果說某人沉迷於血漿、恐怖片和超自然現象,我們心中對於這個人的印象,可能是有雙凹陷發紅的眼睛、面容枯槁、舉止焦躁不安、頭髮雜亂、身體骯髒。

但是杜德斯完全不同,他是個和藹可親、氣色健康的泰恩塞德人(Geordies,當地人自稱),留著俐落短髮,性格樂觀活潑,而且堅忍不拔,很可能是因為一直有人嘲笑他的興趣和信仰吧。談話時,他中途暫停,去把鑽進箱子的貓薩克斯救了出來,他完全就不是個陰險恐怖的人。但是他熱愛血漿、恐怖片和鬼魂,為什麼?

「那些讓我害怕的事物總能吸引我。」貝瑞的解釋就是這麼簡單。最早因害怕而顫抖的記憶是在七歲時,當時他和奶奶住在諾森伯蘭(Northumberland)安貝爾的海邊。

「堂姊莎拉也和我在一起,她告訴我附近碼頭和海濱步道上發生的鬼故事,說是有個僧侶鬼魂會嚇人,我總是被這些故事嚇著。」十三歲時他重訪故地,莎拉讓他看了生平第一部恐怖電影《養鬼吃人2》(Hellraiser II),那是一九八○年代最血腥恐怖的施虐受虐電影。他被嚇著了,看了一半就跑掉,不過隔天又回來看完,接下來在那裡的每一天都看,因為貝瑞說,由恐怖帶來的顫抖與快樂實在是太強烈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剛剛看了什麼?)圖/envato elements

這個故事聽來像是有個小孩受到堂姐的心理霸凌,實情可能就是如此,但是貝瑞所描述的過程符合刺激轉移理論(excitation-transfer theory)。

強烈的刺激,特別是來自於恐懼、「戰鬥與遁逃」反應,或是其他能夠讓身體內腎上腺素大爆發的,都會引發強烈的興奮感,同時在恐懼的來源消失後,對於刺激的敏感程度依然維持在高檔(整個系統要花點時間才會恢復正常)。因此之前普通的事物變得能夠帶來刺激感,因為你的腦部閥值已經「調高了」,任何東西帶來的感覺都會更強烈。恐怖事物帶來的刺激感轉移至普通平凡的事物上,所以才有「刺激轉移」這個名稱。

此外,腦部的報償系統不只在好事發生時會活躍,壞事(正式地說是「負面」的事)停止時也會。你的腦部會下意識地說:「不管那是什麼,我都不喜歡,還好現在已經沒有了,能夠避免實在是幹得好,來一點愉快的感覺吧。」這時很高興能夠好好活著的腦便體驗到了報償感,殘留的刺激感又讓報償感增強。如果你在電影院中見過看完恐怖片頭暈眼花而渾身顫抖的人,他們可能就是這樣。

貓貓:我當時害怕極了。圖/envato elements

另一個重要的元素則是安全。你多少需要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那個眼前的危險並非真的,否則你只會嚇到而已,因為本來就該嚇到啊。從災難中存活下來的人,鮮少會「喜歡上」地震或火災。貝瑞的經驗相當嚇人,但發生的地點是自己可以信賴的家庭中,以致保有控制權,使得這種受到驚嚇而沒有陷入危險的狀況,更像是有趣的經驗,因此也就喜歡上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貝瑞也熱中於找尋鬼魂。他相信有鬼,但是並不相信自己曾經見過,所以許多週末他會去傳說中鬧鬼的房子或城堡,同時帶上各式各樣現代抓鬼者能夠拿到的儀器。這種熱情似乎也來自他對於恐懼感的享受。

「我不知道自己看到鬼魂時會怎樣。我猜如果真的看到幽靈或死人,完全會嚇死吧,也就是說會嚇到命都沒了。不過有趣的是在於顫抖的感覺,午夜時分在空蕩城堡中的感覺,探頭到一片漆黑的房間中,這時會血脈賁張、腎上腺素爆發、寒毛直豎,這種感覺真是愉快,會上癮。」

「抓鬼」能讓貝瑞感受到興奮與刺激。圖/envato elements

並不是只有貝瑞會這樣,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找尋刺激是一種明顯的人格特質,而且有遺傳證據指出,他們的報酬途徑反應比較不敏銳,換句話說,他們需要玩命體驗所引起的強烈刺激,才能夠得到你我喝一杯好咖啡或特製三明治所獲得的愉悅感。

不過喜歡血又是怎麼來著的?享受害怕的感覺是一回事,但是從來都沒有親眼見過鈍器用各種方式重擊身體的人,卻能從觀看這種場景中感到樂趣,還真是令人擔心。人們真的不會排拒這種場景嗎?許多人會的,他們真的害怕血腥場面。但還是有許多人喜歡這一套,讓性虐待色情片成為一項賺錢的類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馬可孛羅_96
25 篇文章 ・ 19 位粉絲
馬可孛羅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更開闊、可以縱橫古今、和全世界對話的新閱讀空間。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真實版《魔鬼剋星》與鬼屋的六大要素
胡中行_96
・2022/08/04 ・257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好特別。他熱愛科學,就像我一樣。您為何不告訴我,我的外祖父是Egon Spengler?」[1]經典的捉鬼電影系列《魔鬼剋星》,從1984年問世演到2021年的最新續作,角色已經繁衍至第三代。[2]過去幾十年來,人類究竟對靈魂、鬼魅和其他超自然現象,有多少新的認識?現實世界裡,又是什麼樣的科學家或機構,在探索此領域?

《魔鬼剋星:未來世》劇照:如今角色都世代交替了,人類究竟對超自然現象有多少瞭解?圖/IMDB

超心理學

《魔鬼剋星》裡,Egon Spengler、Peter Venkman與Ray Stantz都擁有超心理學的博士學位。[2]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的解釋,「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研究的心理現象,關乎已知科學數據或定理,無法解釋的訊息或能量轉移。它聚焦的主題不只心電感應和透視,這類超感官的知覺,還有鬧鬼與通靈等現象。就算超心理學家忠於科學方法和程序,其他學者仍可能因為下列三種理由,對這個領域抱持懷疑的態度:[3]

  1. 光是承認一個超自然的因果關係,就得重新檢驗並詮釋許多已經建立的科學定理與原則。[3](簡單來說,就是打自己的臉。)
  2. 就連最完善的紀錄,也很難重現。[3](無法重複檢驗,哪來科學定理?)
  3. 有些研究人員,曾被江湖術士騙過。[3](有點像感情被騙後,不再相信愛情…)

不過,再怎麼具爭議性的事情,都有人勇於挑戰。美國的超心理學協會(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成立於1957年,致力超心理學的科學發展和知識傳播,以及此領域與其他科學的整合。[4]該協會的功能或許沒有像《魔鬼剋星》裡的團隊那麼酷,但卻是個貨真價實,受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核准的聯盟計劃成員。[4, 5]

《魔鬼剋星:未來世》劇照:超心理學沒有電影中那麼酷,但絕對是貨真價實的科學。圖/IMDB

鬼屋研究

2020年《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登了一篇關於鬼屋環境評估的文獻回顧,作者多為心理學家,其中包括超心理學協會的成員。該論文爬梳過去20幾年的66篇鬼屋研究,歸納出六大要素:嵌入的線索、採光、空氣品質、室溫、次聲波和電磁場。[6]不同於一般房地產分析,結論沒有順便預估鬼屋市場未來的房價走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嵌入的線索

鬧鬼的描述裡,總有一些具體的事物,好比人物畫像和鏡子,會帶來情境效應(context effects),營造出讓人聯想到超自然現象的環境。出乎意料的是,人物畫像雖然會給人被監視的感覺,但傳說鬧鬼的房間跟普通的房間相比,裏頭畫像的數量並無明顯差別。而且,即使鏡子會強化心理預期或是有暗示性的效果,統計顯示鬼屋的鏡子,並不比一般房屋多。[6]

採光

恐怖片的陰森氛圍,絕對令人心生畏懼。就科學家的觀察,被視為鬼屋的建物,室內光線亮度的平均值,的確略低於對照組的房舍。光線不足容易見到「鬼」,或許源自「空想性錯視」(visual pareidolia),[6]也就是會在隨機的事物或刺激中,看到具有意義的圖像。[6, 7]人類的聽覺也有類似的情形,即所謂的「電子語音現象」(electronic voice phenomena)。目前關於這類錯覺的研究,偏向以精神病和癡呆的患者為主。[6]將來需要更多採用正常受試者的實驗,才能深入探究光線、鬧鬼與空想性錯視的關係。

空氣品質

潮濕而充滿水氣的地方,適合微生物滋長。黴菌、雙鞭毛藻、螺旋菌和藍綠藻的生物毒素,會造成急性或慢性疾病。隨之而來的症狀,有些與「撞鬼」有雷同的體驗,比方說:刺痛、情緒波動、體溫調節異常,以及記不得人、時、地的定向力障礙。許多據傳鬧鬼的地方,都是古老的建物,傾向有室內空氣污染的問題。有些鬼屋的濕氣,真的較普通房子重;但在鬼屋裡,宣稱有鬼和沒有鬼的房間,卻缺乏濕度上的差異。[6]此外,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狀,像是頭疼、暈眩、幻覺等,[6, 8]有時會讓人誤以為自己被鬼魂「煞到」。[6]

溫度

除了少數案例寫到室內溫度提高,大多自認遇到鬼的情況,都是感到一股寒意。超心理學家認為,這是當事人基於恐懼的心理作用。畢竟有些鬼屋雖然比附近的房屋冷;但就同一建物裡,鬧鬼和不鬧鬼的房間,溫度毫無差異。而在鬼屋進行的一系列實地實驗,結果也證明室溫與獲報的超自然現象無關。[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次聲波

次聲波是人類正常聽力範圍以外,頻率低於20Hz的聲波,被認為可能震動眼球,並引發陰陽眼的假象。有幾個田野調查的結果,似乎支持這個假說。為了明白次聲波的影響,某些科學家更把它加入幾場音樂會的表演裡。現場聽眾抱怨生理不適和焦慮,但不清楚這究竟是頻率,還是音量的問題。[6]

電磁場

科學家曾經成功地用微弱的電磁場,在腦部的顳葉、海馬體和杏仁核等區域,觸發局部性微癲癇,進而創造暫時性的超自然體驗。乍聽之下,便理所當然地解釋了為何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地方,會感受到相似的現象。然而,實際上極少靈異地點,符合上述效果所需的確切電磁場條件。[6]

《魔鬼剋星:未來世》劇照:寧可保留未知的吸引力,還是期望科學完全看透鬼屋的奧秘?圖/IMDB

鬼屋的魅力

在洋洋灑灑討論了六大要素之後,《心理學前沿》這篇文獻回顧的作者群遺憾地表示,目前的科學研究還是不足以看透鬼屋的奧秘。[6]倒過來說,「未知」正是鬼屋的迷人之處,帶給虛構故事豐富的創作媒材。如果有天超心理學家把所有的謎題都解開了,不曉得會不會有人反而覺得遺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Ghostbusters: Afterlife – Quotes (IMDB, accessed on 30 JUL 2022)
  2. Ghostbusters Wiki (Ghostbusters, accessed on 30 JUL 2022)
  3. Parapsychology(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accessed on 30 JUL 2022)
  4. History of the 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0)
  5. List of AAAS Affiliate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2022)
  6. Dagnall N, Drinkwater KG, O’Keeffe C, et al. (2020) ‘Things That Go Bump in the Literature: An Environmental Appraisal of “Haunted Hous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1328.
  7. Raquel G. Wilner. (2021) ‘Pareidolia and the Pitfalls of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Ambiguous Images in Art History’. Leonardo, 54, 6, pp. 638–642.
  8. Kaymak C, and Basar H. (2010) ‘Carbon Monoxide Intoxication – Review’.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35, pp. 163-17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