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新式微創手術「高血壓導管治療」,幫助血壓穩定、降低併發症風險

careonline_96
・2022/03/31 ・257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四十歲的王女士是位上班族,有次量血壓時意外發現血壓很高,收縮壓超過 190 mmHg,才趕緊到心臟科檢查。

因為患者相對年輕,於是先安排檢查看看是否有導致次發性高血壓的原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心導管室主任陳業鵬醫師指出,初步排除次發性高血壓後,她的血壓控制還是不理想,所以逐漸增加藥物,總共使用 6 種降血壓藥物。

「有一次回診,患者說因為工作的關係,她其實吃藥都很不規則,又常常忘記吃藥,所以詢問有沒有其他控制血壓的辦法?」陳業鵬醫師分享,「當時就建議可以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她毫不猶豫的直接說好。」

後來幫她安排高血壓導管治療進行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術,陳業鵬醫師回憶,大約一個月後,她已經可以減到剩三種降血壓藥物,因為血壓維持很穩定,後續也再減少藥物。

高血壓導管治療是微創手術,能夠全天候發揮紓緩血壓的效果,適合用於已使用多種降血壓藥、服藥不規則、已有器官損傷的患者,可幫助血壓達標,減少中風、心臟病的風險。

血壓過高造成系統性傷害!

在過去,高血壓的定義是 140/90 mmHg,自從 2017 美國心臟學會目發表將高血壓定義至 130/80 mmHg,越來越多國家也將共識訂於 130/80 mmHg。2022 起台灣高血壓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高血壓指南也將定義標準降低至 130/80 mmHg 若收縮壓介於 120-129 mmHg 且舒張壓小於 80 mmHg,稱為高血壓前期;若收縮壓介於 130-139 mmHg 或舒張壓介於 80-89 mmHg,稱為高血壓第一期;若收縮壓大於 140 mmHg 或舒張壓大於 90 mmHg,稱為高血壓第二期。

高血壓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傷害會逐漸累積,陳業鵬醫師舉例,高血壓是慢性疾病,日積月累下來會造成系統性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腦部會中風、眼睛會出現視網膜性病變、腎臟會出現蛋白尿及腎功能惡化、及主動脈剝離等。

維持血壓穩定,守護血管健康

治療高血壓最重要的是生活習慣調整,包括飲食、運動、體重控制。血壓若無法控制達標,就得加上藥物。降血壓的藥物有很多種類,包括血管收縮素抑制酶拮抗劑/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

在血壓控制不理想的狀況下,使用單一種藥物的效果可能沒有辦法讓血壓達標,而需要併用 2 種、3 種,甚至更多種藥物。陳業鵬醫師說明,高血壓本身的成因很多樣,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所以往往需要合併不同機轉的藥物去控制,比較容易把血壓控制穩定。

除了使用降血壓藥物之外,還可以搭配新式微創的「高血壓導管治療」,即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術來控制血壓。陳業鵬醫師說,高血壓導管治療的機轉是因為有部分患者腎動脈部分的交感神經比較亢奮,使血壓上升,所以藉由高血壓導管治療進行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有助降低腎動脈交感神經的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的效果。全球數據也顯示,有高達八成的病患在經歷此治療後能夠有效的血壓控制。

哪些族群適合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

高血壓導管治療的適用族群有幾種,陳業鵬醫師說,例如病人已經吃很多種降血壓藥物,但是血壓控制還是不穩定;而有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部分器官已經受損的患者,更應該要積極考慮高血壓控制。

還有服藥順應性較差、難以按時吃藥、或是藥物耐受性不好的患者,也適合使用高血壓導管治療,有助於減少降壓藥物的使用。

另外,有一些次發性高血壓,譬如腎上腺腫瘤、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睡眠呼吸中止所造成的高血壓。陳業鵬醫師說,如果造成高血壓的因素都控制穩定,但是血壓依舊偏高,也可以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

陳業鵬醫師說,高血壓導管治療的好處,一方面讓血壓更容易達標,收縮壓平均可以降低 10-20 mmHg 左右,二方面就是可以減少吃藥的顆數、種類。

高血壓導管治療步驟圖解

高血壓導管治療大部分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放入導管,陳業鵬醫師解釋,在 X 光的導引下,將導管延伸到腎動脈。首先會做血管攝影評估腎動脈的解剖構造是否適合接受交感神經燒灼術,確認腎動脈的管徑、長度後,就會使用交感神經燒灼術的導管,它可以利用高頻率電波產生熱能阻斷腎動脈的交感神經活性,對於腎臟功能不會造成影響。導管治療的時間大概 45 分鐘到 1 小時左右。

高血壓導管治療在局部麻醉下便可進行,病人皆保持清醒,陳業鵬醫師說,導管手術過程中可能有些痛感,所以會給一些止痛藥,一般而言術後隔天就可以出院。

顧好血壓!日常保養重點提醒

高血壓被稱為隱形殺手,當血壓開始偏高的時候,通常完全沒有症狀,所以平常在家就要監測血壓。陳業鵬醫師提醒,不管有沒有高血壓,其實都應該定期量血壓,因為我們不會知道血壓什麼時候會高起來。

在家量血壓時,請把握「722 原則」,第一個「7」是指連續 7 天量血壓,第二個「2」是指每天早、晚各量一回,第三個「2」是指每回量兩次血壓。

養成在家量血壓的習慣才能及早發現高血壓,及早接受治療,而且在接受治療後,按時量血壓才有辦法評估治療成效。

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對血壓控制非常重要,陳業鵬醫師叮嚀,飲食方面要少油、少鹽、少糖,也要戒菸、戒酒。作息正常、充足睡眠、做好壓力調適等,對舒緩血壓都有幫助。

「體重控制也很重要,臨床上有很多患者,把體重控制好後,血壓便有明顯的改善。」陳業鵬醫師分享,「如果再加上規則運動、按時服藥,血壓便可以控制得更理想!」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390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高血壓常無症狀,帶來的身體變化及併發症
careonline_96
・2023/03/30 ・293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醫生,我最近頭暈暈的,痛痛的。」喬老闆說。

「平常在家會量血壓嗎?」醫師問:「你剛剛到院的時候,血壓量起來很高呢!有 192/118 毫米汞柱。」

「平常我都沒有不舒服,怎麼可能會沒事量血壓?」喬老闆疑惑地問著。

高血壓常常沒有症狀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血壓,血壓代表著血液流動時,血管所承受的壓力。大家看到血壓的數值會有兩個,例如 127/83 毫米汞柱這樣的紀錄法;前面那個數字代表「收縮壓」,後一個數字是「舒張壓」。

「收縮壓」代表心臟收縮時血管承受的壓力;「舒張壓」代表心臟放鬆時血管承受的壓力;因為心臟收縮的時候血管會承受高一點的壓力,因此收縮壓會高於舒張壓。在 127/83 毫米汞柱這樣的紀錄法下,我們可知收縮壓為 127 毫米汞柱,舒張壓為 83 毫米汞柱。

健康成人的血壓應該是 120/80 毫米汞柱以內,平常應該要定期測量自己的血壓,因為當高血壓的時候,通常不會有什麼症狀。可是,長期的高血壓會帶來許多身體危害,因為這代表著血液在血管裡流動的時候,力道是過強的,不斷衝擊著血管管壁,血管就會愈來愈不健康。一個人患有高血壓的時間愈久,無論是不知情,或是不想理,總之當從來沒有控制血壓,就會愈危險,帶來愈多的併發症。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高血壓帶來的身體危害。

  • 血流不足缺血

原本我們的血管應該是強壯並具有彈性的。然而當血壓大的時候,血管壁持續受到愈高的壓力衝擊,血管壁可能出現微小的撕裂傷,而這些撕裂傷容易引起膽固醇的聚集,當愈來愈多膽固醇卡在血管,血管的通道就變窄,讓血液通行受阻。

血管被卡住的地方愈多,血液愈難無法進入到組織或器官。若這件事情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會引發心絞痛、心律不整,這就是一般我們講到的「心肌梗塞」,指冠狀動脈被阻塞了,於是血流無法進入到心臟肌肉,心臟肌肉無法收縮做工。

全身上下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血管,在高血壓的時候,不是只有心臟的血管會被破壞,全身到處的血管都可能被破壞到。像是負責性器官的血管出現阻塞,患者就會有性功能障礙。

延伸閱讀:
心肌梗塞超危急!搶通血路、預防再發,心臟科醫師圖文講解

  • 心臟衰竭

血壓高,造成血管壁微小撕裂傷,導致膽固醇聚集阻塞,血管通道變窄,血液行受阻。血液通行受阻的時候,很難將血液送往各個組織與器官,心臟可能就會更費力地工作,不過效率依舊不好,左心室得要賣了老命地用力收縮,想再把血打出去一些,左心室工作這麼累,時間一久就會心臟衰竭,患者很容易喘、容易累,還有水腫情形。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問題多,8 個迷思要破解!

  •  血管瘤

血管持續被高血壓衝擊的時候,血管壁變得弱化,可能就膨出變成一個血管瘤,就像是被撐出一小包氣球的樣貌。當然,這樣的血管瘤本身來說就是個不夠強健的組織,因此當持續的高血壓繼續衝擊著血管壁,會讓血管瘤愈來愈大,有朝一日甚至因為撐得血管壁太薄、撐得太大而破裂,造成致命的內出血問題。

血管瘤的狀況可能出現在身體各處,例如腦部的血管瘤破裂時,會讓人頭部劇烈疼痛,失去意識;在身體腹部的主動脈瘤,則可能讓人摸到一個有脈搏跳動的腫塊,萬一破裂,同樣會造成腹部劇痛並很可能奪人性命。

延伸閱讀:
爆炸性頭痛、頸部很僵硬,當心腦動脈瘤破裂!神經外科醫師圖文詳解

延伸閱讀:
對付困難腹主動脈瘤,血管內固定錨釘很關鍵,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圖解說明

  • 腎臟功能變差

我們一直說到,高血壓會造成的問題是讓血管承受過高的壓力,導致血管愈來愈不健康,因此血管密集的區域一定會遭受高血壓帶來的破壞,而腎臟就是一個血流豐富的區域,很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

腎臟的功能是移除血液中的廢物、調解血量與壓力,製做尿液將廢物排出體外;為了達成這麼繁重的任務,腎臟裡面有密集的小型血管負責各樣工作,於是血壓高會讓負責過濾廢物的血管硬化、受傷,腎臟無法有效率地過濾廢物,工作更形艱困,最後會讓腎臟失能衰竭,喪失過濾廢物的能力。

  • 認知障礙、失智、中風

高血壓久了,血管不夠健康,腦部獲取到的血流變少,腦細胞沒法獲取到足量的氧氣、養分,腦細胞死亡速度變快,導致讓人的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變差、很難好好思考,認知功能出現障礙,更嚴重一些會到血管型失智的程度。所以啦,請記得,血管要顧好,腦部才會健康

假使是動脈粥狀硬化嚴重,血流直接被阻斷,患者有更多腦部功能區失能,就是平常我們說的「腦中風(梗塞型)」;萬一是高血壓導致了腦血管瘤破裂,則會出現出血性的腦中風。無論哪一種,腦部功能都會下降,即使沒有喪命,可能還是會帶來認知障礙及失智的長期問題。

延伸閱讀:
做好這四項,減少失智風險

  • 破壞視力與視神經

眼睛構造內有許多細緻精密的血管。眼睛後方的視網膜區負責感光,當這附近的血管因高血壓受損,可能會造成視網膜出血,患者視力變得模糊,甚至完全看不到。而高血壓也會影響供應視神經的血管,讓患者視力變得更差。

別等高血壓造成症狀

高血壓的初期常常沒有症狀,讓人不會特別去注意。然而我們還是要盡量好好控制血壓,畢竟長期失控的血壓會導致身體多重器官受損,最後容易死在相關併發症。想要避免這些併發症,還是要早早從飲食、運動、和藥物做起,並定期測量血壓,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圖解懶人包)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血流不順、胸悶氣喘,最常見的心臟疾病——主動脈瓣膜狹窄
careonline_96
・2023/03/02 ・219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95 歲的陳伯伯身體一向相當硬朗,不僅行動自如,甚至每天都保有運動習慣,但有次不小心感冒之後,卻一直出現氣喘吁吁的症狀,原本擔心是肺炎,沒想到就醫後竟發現是主動脈瓣膜狹窄釀禍,陳伯伯為重拾生活品質,因此立刻決定進行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臺大新竹分院急重症醫學中心主任蔡孝恩表示,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雖然需要鋸開胸骨、暫停心臟跳動,但由於視野開闊、清楚,因此安全性相當高。不過由於陳伯伯年事已高,原本醫療團隊有點擔心,但陳伯伯意志相當堅定,因此術前評估相關風險,確認安全後便進行手術,術後也有專業團隊協助減痛、照護傷口,所以陳伯伯迅速恢復健康,每天又能到處趴趴走。

蔡孝恩主任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心臟病中常見的疾病,瓣膜就如同一扇門,隨著年紀增長,逐漸有血液鈣化的沉澱物附著在瓣膜上,因此心臟必須更費力工作,猶如進行「重訓」,才能順利打開門,這就是所謂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初期心臟還能努力工作,把血液運送到全身,當時間一久,不只主動脈瓣膜狹窄愈來愈嚴重,心臟也因長期過勞而出現肥厚情形,此時會出現胸悶、頭暈、氣喘等心臟衰竭症狀。

根據統計,75~80 歲以上的銀髮族中,大約有 5~10% 都有不同程度的主動脈瓣膜狹窄,但多數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蔡孝恩主任說,許多患者就如同上述的陳伯伯一般,因為氣喘就醫,胸部 X 光檢查發現有陰影而懷疑是肺炎,直到排除肺部疾病之後,才發現陰影是已經變得肥厚的心臟,進而查出原因是主動脈瓣膜狹窄。

蔡孝恩主任說明,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不可逆的情況,因此治療方式是置換主動脈瓣膜,目前有傳統手術、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兩種方式,可依據經濟、使用時間來選擇。

不同於傳統手術,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不需暫停心臟跳動,從鼠蹊部穿刺來放置瓣膜,幾乎沒有傷口,大約 2~3 天即可出院;不過目前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仍屬於有條件的健保給付,若不符合資格,就須自費大約 100 多萬元,若沒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或醫療保險支持,恐怕會是沉重的負擔。此外,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的持久度仍未明朗,目前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因此醫師也不能確定術後多久需要再次手術。

蔡孝恩主任表示,傳統手術最大的優點就是安全性高,許多人擔心術後疼痛、預後,以臺大新竹分院的經驗為例,會由各科室組成團隊,一起協助患者減痛、術後盡早下床活動,以利傷口恢復得更快,許多患者甚至 7~8 天即可出院,讓親友們相當驚訝。不過,若年紀相當大、身體健康不佳或有共病如洗腎患者,還是建議考慮風險更低的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

此外,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也很適合需要第二次置換瓣膜的患者,蔡孝恩主任解釋,瓣膜分為機械瓣膜、生物瓣膜,機械瓣膜雖不需更換,但要終生服用抗凝血劑,會有出血、血栓等風險。生物瓣膜則分為豬心瓣膜、牛心包瓣膜,豬心瓣膜大約可使用 5~10 年,牛心包辦膜大約 15 年左右,但無論是豬、牛瓣膜,若在 60 多歲時進行第一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未來勢必會面臨第二次的瓣膜置換手術。

尤其現代人平均壽命愈來愈長,考慮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時必須有更長遠的規劃,第一次手術時若能選擇較好的瓣膜,不僅使用時間更長,甚至能有利於第二次手術。蔡孝恩主任說明,以較新的乾式瓣膜為例,雖然同屬牛心包瓣膜,但採取專利的乾式儲存方式,所以推估能提升瓣膜的使用年限,預估應該比一般的牛心包辦膜用得更久。

除此之外,乾式瓣膜的可擴式設計,其瓣膜開口能夠撐大,若需要進行第二次置換瓣膜手術時,就能選擇「經導管瓣中瓣手術」,在原先的瓣膜置放處再放入新的瓣膜,進行瓣中瓣(Valve-in-Valve)術式。

蔡孝恩主任表示,如果第一次、第二次都選擇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就必須面對傷口沾黏可能增加出血的風險;當然還是有不少患者採取這樣的方式,而且術後預後良好,但由於患者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時,大多都已超過 70~80 歲,身體狀況、是否有共病都要一併考慮,若風險高就建議採取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

蔡孝恩主任也提醒術後一定要降低感染機率,例如好好刷牙減少口腔細菌,身體出現傷口時要仔細照護,這是因為置入的瓣膜屬於外來植入物,若是體內遭到細菌攻擊,很容易就會沾附在瓣膜上面,進而導致損壞,屆時就必須再次置換瓣膜。

除此之外,術後要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均衡、戒掉菸酒等壞習慣,每 3 個月定期回診、每年定期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如此才能與瓣膜好好相處,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

所有討論 1

2

6
0

文字

分享

2
6
0
鄉土劇中的「心碎而亡」是真的?——淺談現實中的「章魚壺心肌症」
Charlotte 熊_96
・2021/12/06 ・224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面前跪著不孝子,母親聽完了晴天霹靂的消息,她激動得站了起來。突然,母親面目猙獰的緊抓胸口,疑似是「心臟病發」,當場就昏厥倒下……

小時候看到這種電視劇常見的套路,常覺得這也太老掉牙,怎麼可能就這種戲劇張力最大的時候,恰巧要來個心臟病發呢?不過 1990 年代,日本的醫學研究發表了一種叫做「心碎症候群」的病症,自此「心碎」成為醫學上正式的名詞,也成為電視劇中的老梗元素。

圖/Pexels

何謂章魚壺心肌症狀?

 「心碎症候群」有個不怎麼像正式名稱的正式名稱: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myopathy)。章魚壺心肌症常見發生在極度高張的情緒後,發生有如心肌梗塞的胸痛症狀:譬如目睹摯愛的家人死亡,或是剛經歷死裡逃生的經驗。

其發病的病理機轉是,在交感神經的強烈刺激以及兒茶酚胺大量分泌下,心肌承受不住如此戲劇化的改變,而開始收縮不良;本該在收縮期,把血液打到主動脈的左心室,因為收縮不良,而在心尖膨起,形狀就如同日本捕章魚的章魚壺,也因此被命名為「章魚壺心肌症」。

在一篇收案橫跨歐美的研究指出(Templin et al., 2015),大約 89.8% 的章魚壺心肌症患者為女生,而且年齡中位數為 66.8 歲。雖然當初在日本發表時,提到「情緒」誘發的重要性,但在這篇研究卻指出,生理上的壓力更常誘發章魚壺心症,甚至多達 28.5% 的人沒有明顯的誘發原因。

患者通常因為瞬間發生的劇烈胸痛、氣促、甚至昏厥而被送至醫院。不過,當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的時候,請一定要馬上就醫!因為就連醫師也很難單就症狀來判斷患者是罹患「章魚壺心症」?還是要命的「心肌梗塞」?

章魚壺心肌症狀的形態

依照心室收縮不良的位置,最新的臨床分類為以下四種。

一、心尖型(Apical Type)

所謂心尖也就是章魚壺的「壺底」,是最初日本研究發表時的經典發病位置。而這也是最常發生章魚壺心肌症的位置。

二、左心室中段型(Mid-Ventricular Type)

夾在心尖和基底之間的就通稱心室中段型,是暨心尖型之後,第二常見的發病位置。

三、基底型(Basal Type)

心臟的基底指的是連接主要大血管(譬如主動脈)的部分,位置恰好與心尖型互補。

四、局部型(Focal Type)

這是心室中,任何一處收縮不良,不過這個分類就是少見中的少見了。

左心室血管造影圖。最右方圖示中的藍色點,標示著收縮不良的位置。A、B:心尖型;C、D:左心室中段型;E、F:基底型;G、H:局部型。圖/參考資料 2

章魚壺心肌症,與心肌梗塞有何不同?

讓我們稍微岔個題,談談何謂「心肌梗塞」。冠狀動脈是負責輸送氧氣和養分到心肌的血管,主要有三條,包覆著日夜跳動的心臟。如果冠狀動脈堵塞,而使心肌細胞缺氧進而壞死,就是所謂心肌梗塞,必須在時間內到導管室「通血管」。

章魚壺心肌症的病人進到急診室時,其臨床症狀、心電圖(偵測心肌電氣活動)、以及心臟超音波(掃描心臟外觀以及內部構造)與心肌梗塞幾乎別無二致,甚至心肌細胞破壞才會出現的心肌酵素偶爾也會上升。在這樣極端的情況下,最終還得藉助心導管(在血管內送入導管,注入顯影劑,搭配 X 光觀察;假若導管加裝氣球、支架等,可兼診斷及治療)的幫忙,確認冠狀動脈確實都暢通,才可以排除心肌梗塞,而安排下一步的治療。

大部分這種病人都是以藥物及其他支持性治療為主,在適當範圍內降低心律、讓心臟需氧量下降,達到保護心肌的效果。確診後,章魚壺心肌症的患者康復的機率比真正的心肌梗塞患者來得高,院內死亡率至多 2%,多數病人在數個月後都可以恢復到接近原本的心臟功能,死亡率也低很多,只有少部分會進展成心臟衰竭。

A:心室顯影圖。在心導管術式中,由血管打入顯影劑,並由 X 光捕捉到的心室影像;B:日本章魚壺。圖/https://litfl.com/takotsubo-cardiomyopathy-ecg-library/

「心碎」不是人類特有的疾病!

雖然章魚壺心肌症這個名稱,是由心臟科醫師發明出來的,但是有科學家認為,其實這不是人類特有的疾病(Natterson-Horowitz & Bowers, 2013)。例如獵人與獵物在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追逐之後,即使獵人的武器沒有傷到獵物,這些動物也可能突然死亡;有些鳥類因為保育的需要,被田野生物學家捕捉到後,死亡率也會上升。

在獸醫學界有另一個名詞,叫做「捕捉性肌病」(Capture myopathy)。兒茶酚胺的大量釋放,也被認為在其病理成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這不免讓人想到兒茶酚胺不論是對骨骼肌或者心肌, 都有一定的毒性,而影響到肌肉的功能。在演化的漫漫長路上,人類與其他動物,或多或少有共通的疾病。

自此之後,看到鄉土劇中將劇情推向高潮的「心臟病發」時,我已經懂得稍停一下,細細比對章魚壺心肌症的各種症狀,而不會馬上大翻白眼,笑說這已經老掉牙了!

參考資料:

  • Natterson-Horowitz, B., & Bowers, K. (2013). Zoobiquity: The astonishing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First Vintage Books edition). Vintage Books,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 emplin, C., Ghadri, J. R., Diekmann, J., Napp, L. C., Bataiosu, D. R., Jaguszewski, M., Cammann, V. L., Sarcon, A., Geyer, V., Neumann, C. A., Seifert, B., Hellermann, J., Schwyzer, M., Eisenhardt, K., Jenewein, J., Franke, J., Katus, H. A., Burgdorf, C., Schunkert, H., … Lüscher, T. F. (2015).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Takotsubo (Stress) Cardiomyopath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10), 929–938.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406761
所有討論 2
Charlotte 熊_96
5 篇文章 ・ 6 位粉絲
著迷於世界的多彩,也希望帶給人對生命的熱愛。現任美國愛因斯坦醫學中心小兒科住院醫師,畢業於台大醫學系。目前最希望成為小兒心臟科醫師,也沒忘從高中就想去無國界醫生當臨時醫師的夢想。 https://www.instagram.com/charlottethesunb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