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精準醫療對抗「晚期肺腺癌」:標靶藥物可有效延壽並提升生活品質

careonline_96
・2021/12/30 ・253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對抗晚期肺腺癌,標靶藥物接力治療,胸腔專科醫師圖解說明

「從 X 光片看起來,應該是肺腺癌…」醫師臉色凝重地說。

八十歲的張女士,因為呼吸困難、喘不過氣,而被送到急診室。胸部 X 光顯示左肺有顆五公分大的腫瘤,且有大量惡性胸水。

突如其來的壞消息讓家屬很震驚,一陣沉默後,張女士的大兒子問,「醫師,請問大概…可以撐多久?」

「欸…」醫師思索著該如何回答。

「我們知道不太樂觀,」大兒子說,「但是因為曾孫就快出生了,她非常期待…」

晚期肺腺癌存活率低、容易轉移,因此第一線的標靶用藥選擇,是影響整體治療成效的關鍵。肺腺癌發生時通常沒有症狀,等到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時,大多已是晚期。亞東醫院胸腔內科病房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醫師表示,考量張女士年紀較大,恐怕無法承受化學治療,經討論後,決定做切片檢查,並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進行基因檢測,看看是否有機會接受標靶治療。

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其肺腺癌細胞之 EGFR 基因具有 DEL-19 突變,所以便開始使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張晟瑜醫師回憶,張女士對標靶藥物的反應很好,幾個月後肺部腫瘤從原來的五公分縮小至一公分,惡性胸腔積水也消失了,不再呼吸困難,生活品質改善許多。

發生率高、容易轉移的肺腺癌

規則服藥治療了三年後出現抗藥性,經再次組織切片及基因檢測,確認具有 T790M 突變,於是開始使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接力治療。

「張女士的腫瘤再度縮小,胸腔積水也消失了,至今又過了兩年,目前仍持續治療中。」張晟瑜醫師說,「雖然確診時已是晚期,不過在精準醫療的幫助下,存活期大幅延長,張女士也分享自己的曾孫已經五歲,很開心能參與到曾孫的成長過程!」

晚期肺腺癌別放棄,標靶藥物延長存活時間

現在的晚期肺腺癌存活率跟過往比起來,已有長足的進步,張晟瑜醫師說,「在沒有標靶藥物的年代,晚期肺腺癌病人大概只能接受化學治療,非常辛苦。若是具有 EGFR 基因突變之肺癌,做化學治療的效果一定不會很好,恐怕僅剩下一年的存活期,而且大概就是半年化療、加上半年的臥床。」

晚期肺腺癌的過去與現在

標靶藥物的問世,讓肺腺癌治療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張晟瑜醫師解釋,我們可以對肺腺癌細胞進行基因檢測,找出突變的基因。在亞洲,以 EGFR 基因突變最多,大約佔 60%(約每 5 人就有 3 人是 EGFR 突變),其他還有 ALK、ROS1、BRAF 等突變。運用次世代基因定序的技術,一次就能夠檢測 50 個、100 個、甚至 200 個基因,比較容易了解肺腺癌基因突變的情況。

根據肺腺癌突變基因,我們能夠選擇適當的標靶藥物,例如在 EGFR 基因突變中,比較常見的有 DEL-19 及 L858R 突變,這類肺腺癌對於第二代標靶藥物較敏感,治療效果也較好。張晟瑜醫師表示,挑選藥物時,也會考量是否有腦部轉移,因為有些藥物對於腦部轉移能發揮較好的效果。

出現 T790M 基因突變後,第三代標靶藥物接力治療

肺腺癌出現抗藥性是在治療過程中一定會面對的問題,不同的基因突變、不同的個體出現抗藥性的時間皆不太一樣,張晟瑜醫師說,「以 EGFR 基因突變為例,平均一年到一年半左右會出現突變的情況,並慢慢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大部分產生的是 T790M 基因突變。」

為了決定後續的治療,病人可以考慮再度接受基因檢測,張晟瑜醫師解釋,透過組織切片取得肺癌檢體,或者使用液態切片,也就是透過抽血來檢驗血液中所殘留的腫瘤細胞 DNA。

「如果切片確定有 T790M 基因突變,就可以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有機會延後化學治療。」張晟瑜醫師說,「相較於住院接受化學治療,第三代標靶藥物採用口服,便利性較高、副作用較少,若能接續使用,能幫助癌友延長存活期,且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對放肺癌

在癌症治療過程中,癌友、家屬、醫師間都必須充分溝通,達到醫病共享決策 SDM(shared decision making),張晟瑜醫師說,除了讓癌友了解為何要做基因檢測、基因檢測的結果適合哪些治療,同時也能知道癌友的需求與期待。

「通常癌友最在乎的是生活品質,其次是治療的副作用,再來就是會不會出現抗藥性、以及出現抗藥性後,是否有其他的藥可以用。」張晟瑜醫師說,「相較於化學治療,癌友偏好口服藥,感覺是把它當成一個慢性病治療,不用常常進出醫院打針,能夠像一般人的方式生活。」

除了基因檢測、標靶藥物的進步,肺腺癌的治療也會需要各專科團隊合作,張晟瑜醫師說,「我們亞東醫院肺癌團隊就整合了胸腔內外科、放射科、放射腫瘤、病理科、核子醫學科、營養師、社工師等,而且有個案管理師能夠提供癌友心理支持並掌握動向。藉由多專科團隊共同合作,幫助癌友達到更長的存活期、更有品質的生活。」

貼心小提醒

隨著精準醫學的進步,次世代基因定序、標靶藥物、免疫治療讓晚期肺腺癌的治療成效大幅改觀。張晟瑜醫師說,儘管肺腺癌晚期有復發的特性,但是若能充分溝通、共享決策,循序漸進使用第二代、第三代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延長口服標靶治療時間,可以幫助癌友延長存活期、提升生活品質!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373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1

4
2

文字

分享

1
4
2
【2022 年搞笑諾貝爾醫學獎】吃冰淇淋對抗化療後口腔黏膜破損、潰瘍的副作用
miss9_96
・2022/09/20 ・289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吃冰!降低化療副作用!

超實用!2022 年的搞笑諾貝爾醫學獎,對許多人很重要、而且簡單到可以自己玩的研究,那就是——「吃冰淇淋,對抗化療副作用![1]

吃冰淇淋居然可以對抗化療副作用!圖/Pixabay

痛苦的化療副作用——口腔黏膜潰瘍

化學治療(俗稱化療)是癌症病友常經歷的療程;療程會將藥物打進體內,以期殺死惡性腫瘤細胞。然而,病人普遍對化療充滿畏懼,因為會有許多副作用,包含脫髮、嘔吐、不能吃生魚片等。而其中,最讓人擔心的副作用就是「口腔潰瘍」

高濃度的化學藥物,會破壞各處的黏膜,包含口腔、腸道等,進而造成口腔潰瘍(或稱口腔破、口腔炎)。我們手指被紙割傷就已經很痛了,想像一下、嘴巴裡都是被劃破的傷口,而且牙齒、舌頭還不停地磨擦,那種痛苦會有多難受~

輕微的口腔潰瘍,使病人疼痛不適、對後續治療產生畏懼。嚴重的口腔破,甚至無法吃飯、營養不良;患者必須住院多週、將營養品打入血管裡(腸外營養),必須綁在病床上多日、手上插著點滴、強烈地干擾正常生活[2]。最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需注射鴉片類麻醉藥來緩解疼痛。而且破損的口腔黏膜容易被細菌入侵,使癌友出現感染、敗血症的風險[3];因此對癌友來說,化療後的口腔潰瘍,是個需認真預防的議題。

高濃度的化學藥物,會破壞各處的黏膜,包含口腔、腸道等,進而造成口腔潰瘍(或稱口腔破、口腔炎)。圖/Pixabay

目前,對抗口腔潰瘍的策略有:抗菌劑沖洗、抗發炎藥物、雷射,以及 2022 年搞笑諾貝爾醫學獎的主題——冷凍療法(cryotherapy)[2]

吃冰!讓你的口腔好健康

化療、為什麼會造成口腔潰瘍呢?

劇毒藥物循環全身時,血管豐富的口腔黏膜也會被灌注藥物;當黏膜累積過高的毒藥後,許多黏膜細胞會死亡、進而口腔破損。

而冷凍療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讓口腔血管因冷收縮、減少毒藥在黏膜裡的灌注量、進而舒緩口腔破損的程度[2, 3]。2015 年的文獻回顧發現,口腔冷凍療法有效降低嚴重口腔炎的發生率[2]。因此該療法也被國際癌症支持性照護學會暨口腔腫瘤國際協會(MASCC/ISOO)所認證且建議,可有效減少化療後口腔潰瘍的副作用 [2]

而醫院常用的冷凍口腔之儀器,是讓患者「含著低溫的醫療器材(由矽膠、鹽水袋組成)」(圖 1),但此器材不見得舒服,病人的接受度通常不高

於是,有感於含著「不好吃」的醫材之痛苦,波蘭科學家想到:「都是讓嘴巴冰冰的,那幹嘛不直接吃冰呢?」(爽啦~救世的科學家)。於是在 2021 年發表研究,探討「吃冰,能否對抗化療副作用?」的議題 [3]

某醫療用冷凍口腔醫材之外型、使用方法。圖/Chemomouthpiece

募集病友一起吃冰淇淋

團隊徵得了 74 名預計接受高劑量化療的病友(藥物為 melphalan/威克瘤。化療目的是殺死骨髓細胞,病因包含、但不限於骨髓癌),分為「吃冰」和「不吃冰」兩組。

吃冰組有 52 人,從化療藥物打進體內的「同時」、就開始吃冰淇淋。研究沒說明冰淇淋的品牌、口味,或好不好吃(只知道是醫院餐廳裡買到的冰)。病人吃多少不受限制、愛吃多少都 OK,只被要求吃的時候,「慢慢吃、讓冰淇淋在嘴裡融化好好享受以研究為藉口的幸福感)」。

之後評估受試者是否出現口腔潰瘍,若有、則以常見毒性分級(CTCAE,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5.0 版分級:輕微(1 級)、中級(2 級)、嚴重(3 級)、致命(4 級),或死亡(5 級)。

化療期間吃冰真的能減少口腔潰瘍的發生率嗎?

結果發現,「化療期間吃冰淇淋」可減少口腔潰瘍的發生率:吃冰組約三成發生口腔炎(52 人裡出現 15 名,28.85 %),將近六成的對照組病患有口腔破損(22 人裡有 13 名,59.09 %)(圖 1、表 1)。

化療後,發生口腔潰瘍的比例。圖/參考文獻 3、表格由本文作者重新繪製。

而且,「化療期間吃冰淇淋」可降低口腔潰瘍「嚴重、致命」的發生率(圖 2、表 1)。吃冰組無人出現「致命」等級的口腔炎、對照組有 1 名患者(4.55 %);在「嚴重」等級裡,吃冰組有 2 人(3.85 %)、對照組有 3 人(13.64 %)。

化療後,若發生口腔潰瘍、其各嚴重度的發生率。圖/參考文獻 3、表格由本文作者重新繪製。

不論在「降低發生」、或「避免重症」的層面上,「爽爽吃冰」都展現了極高的保護效果

口腔炎嚴重程度冰淇淋冷凍療法(52 人)對照組(22 人)
無發生37(71.15 %)9(40.91 %)
1 級11(21.15 %)4(18.18 %)
2 級2(3.85 %)5(22.73 %)
3 級2(3.85 %)3(13.64 %)
4 級0(0 %)1(4.55 %)
表1:受試者口腔潰瘍之統計。表/參考文獻 3

研究結論和限制

須注意,此研究僅針對「高濃度的 melphalan/威克瘤」靜脈注射療法;換言之,吃冰療法能否降低其他化療藥的副作用,尚未可知(但歡迎嘗試分享)。

此篇研究顯示,「打化療、同時吃冰」能有效減少口腔潰瘍的副作用。這可比含著矽膠好吃多了,而且病人的接受度更高!此幸福的研究,不僅榮獲 2022 年搞笑諾貝爾醫學獎的殊榮,更是癌友的福音。趕快把此文拿給您的醫師看看,問問「打化療時、能不能同時順便吃冰淇淋」囉

趕快把此文拿給您的醫師看看,問問打化療時、能不能同時順便吃冰淇淋。圖/Pixabay

搞笑諾貝爾獎不僅僅是搞笑,還很實用

「大笑之後,發人深省」、是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標準之一。筆者之親人近期確認罹患惡性腫瘤、甫接受化療,故感受甚深。此研究僅管看似搞笑,但真的能帶給人類幸福。願所有癌友和家屬勇敢面對、平安順心。

更多有趣的研究,請到【2022 搞笑諾貝爾獎】

參考文獻

  1. Ig® Nobel Prize Winners. Improbable Research.
  2. Li Wang , Zhenyang Gu. et. al. (2015) Efficacy of Oral Cryotherapy on Oral Mucositis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Undergo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LoS ONE.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28763
  3. Marcin Jasiński, Martyna Maciejewska. et. al. (2021) Ice-cream used as cryotherapy during high-dose melphalan conditioning reduces oral mucositis after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Scientific Reports.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02002-x
所有討論 1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771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對抗大腸直腸癌,搭配個人化精準醫療將提升治療成效
careonline_96
・2022/03/01 ・211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50多歲的王先生因為大便不太好解,食慾胃口減低、肚子有點不舒服而就醫,原本以為只是便秘,但在大腸鏡及切片檢查之後卻意外發現是大腸癌。為了擬定治療計畫,醫師替他安排了影像檢查。

「這邊是你的肝臟,裡面這顆腫瘤可能是大腸癌轉移過來的腫瘤。」醫師指著螢幕上的電腦斷層影像解說。

「什麼!癌症已經轉移了……」接連而來的壞消息讓患者和家屬都非常震驚,「接下來要怎麼辦?還能夠開刀嗎?」

經過詳細討論,患者決定接受全身性治療,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使用化學治療搭配抑制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經過幾次療程後,腫瘤顯著縮小,於是經過討論便接受手術切除直腸腫瘤和轉移至肝臟的腫瘤,術後也持續追蹤治療。

出現症狀已是中後期的大腸直腸癌

早期大腸直腸癌大多沒有明顯症狀,等到腫瘤較大顆時才會漸漸出現症狀,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洪家燕醫師指出,有時候是輕微的腹痛、腹脹,比較嚴重的可能出現血便、或是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等,當症狀較明顯時,往往已經屬於中、後期。

「由於國健署持續推行大腸癌篩檢,所以有機會找到較多的早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洪家燕醫師提醒,「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也會比較好。」

「大腸直腸癌有先天性風險因子,以及後天性風險因子,」洪家燕醫師說,「先天性風險因子包括遺傳性家族疾病和特殊的基因表現,這些情況可能讓患者先天體質較容易發生大腸直腸癌;至於後天性風險因子,包括飲食、肥胖、抽菸、缺乏運動等。根據研究,高脂、低纖的飲食習慣,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個人化精準醫療,迎戰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工具有很多種,隨著期別會有不同的搭配組合,洪家燕醫師解釋,局部大腸直腸癌的標準治療是動手術切除,部分患者(第二期高風險族群及第三期)術後會建議搭配輔助性化學治療;如果到了局部晚期無法開刀,或甚至遠端轉移時,除了手術切除以外,則主要是以全身治療為主,在部分治療效果佳的患者可討論接受手術開刀治療。受惠於醫學的快速進步,全身治療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化學治療,還可使用標靶甚至免疫藥物治療。

標靶治療可以加強化學治療的成效,延長存活期,洪家燕醫師解釋,標靶治療是一種較精準的個人化醫療,會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來選擇藥物。大腸直腸癌細胞具有不同的基因表現,其中如 RAS 基因突變與否,將影響到後續搭配的標靶藥物。

目前針對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抑制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另外一種是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的標靶藥物。

如果大腸直腸癌 RAS 基因有突變,適合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的標靶藥物;如果大腸直腸癌 RAS 基因沒有突變,除了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標靶以外,還可以使用抑制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有較多的藥物治療選項。

事先進行基因檢測,可以較有效的預測患者在使用標靶藥物後,能否達到預期的療效,洪家燕醫師說,如果屬於 RAS 基因沒有突變,也就是原生型的大腸直腸癌患者,若使用抑制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搭配化學治療,相較於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標靶治療,可以達到更好的反應率,更有機會腫瘤縮小,並且進一步接受手術開刀治療,讓病人有更長的存活期。

標靶藥物可針對癌細胞上特別容易表現的受體發揮作用,如同瞄準特定標靶,發揮更針對性的效果。洪家燕醫師說,採用個人化的精準用藥,可以增加治療反應率,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整體存活期,也能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臨床上所有初診斷,特別是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患者,一般都會建議檢測 RAS 基因的突變狀態,台灣的健保已有給付此項基因檢測,幫助患者選擇更合適的藥物,提升治療成效。

貼心小提醒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提升大腸直腸癌的預後,洪家燕醫師提醒,50 歲以上的民眾,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逐漸增加,建議定期做糞便潛血反應篩檢,故政府提供 50 至 74 歲高風險族群每 2 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反應篩檢,才能找出比較早期、沒有症狀的大腸直腸癌,目前看到已有卓越的成效,降低了高達 35% 的死亡率。

如果在診斷大腸直腸癌時,已經晚期,甚至發生轉移,也不需要灰心,按部就班接受標準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同樣可以顯著改善症狀並延長存活期。

0

7
0

文字

分享

0
7
0
口服標靶藥物 CDK4/6 抑制劑問世,有效提升管腔型乳癌治療成效
careonline_96
・2022/02/17 ・174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被診斷的癌症之一,每年新診斷的乳癌個案超過 14,000 人。臺大醫院外科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教授指出,雖然乳癌個案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因乳癌治療持續不斷進步,在個人化醫療發達的現今,轉移性乳癌的治療成績不僅已經可以達成較長的整體存活期,且生活品質也可維持良好。

過往:管腔型乳癌轉移後,治療選擇陷瓶頸

乳癌已邁入個人化醫療的時代,當患者前來就診時,醫師會進行病理切片,依乳癌細胞的生物特性,包含荷爾蒙受體與 HER2 受體表現情況判斷為陽性或陰性,並於確立乳癌的型別後,更進一步決定治療方針。黃俊升教授指出,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 受體陰性的「管腔型乳癌」約占診斷的六至七成,屬於侵襲性較低的型別,普遍預後不會太差。
黃俊升教授解釋,當荷爾蒙受體為陽性時,就代表了癌細胞容易受到女性荷爾蒙刺激而生長,因此採用抗荷爾蒙藥物,來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並成為針對此類患者的術後標準治療。

「管腔型乳癌於早期治療因為是以抗荷爾蒙藥物為主,復發後可能就必須要改採化療,但因傳統化療副作用較大,患者普遍較抗拒,且於治療過程中身體也經常會變得比較虛弱。因此新的標靶藥物帶給病人不同的治療選擇。」黃俊升教授分析。

現今:口服標靶 CDK4/6 抑制劑有效提升整體存活期

過去的乳癌標靶藥物只有針對 HER2 受體陽性型別治療的藥物,現在終於也有針對管腔型乳癌的標靶藥物——CDK4/6 抑制劑問世!談到 CDK4/6 抑制劑的臨床試驗過程,黃俊升教授分享,原本醫界是希望這個藥物會對荷爾蒙受體與HER2受體皆為陰性的三陰性乳癌有效,但經細胞株試驗後,卻發現對管腔型乳癌效果最顯著,因此持續發展至今。

DK4/6 抑制劑能達到延後化療時間,且治療過程中生活品質好,患者接受度高

黃俊升教授指出,因為CDK4/6抑制劑是直接針對癌細胞分裂週期的重要蛋白質進行抑制,副作用比化療來的小,且治療成效佳,在多項臨床試驗中展現亮眼成績。

「針對停經後的轉移性管腔型乳癌的療效,經大型臨床試驗證實,相較於單用抗荷爾蒙治療組,CDK4/6 抑制劑合併抗荷爾蒙治療組可使患者整體存活時間達 5 年以上,足足比對照組提升一年以上的時間。」黃俊升教授進一步表示,CDK4/6 抑制劑不僅可以延長存活時間,還有機會延後患者接受化療的時間,於臨床試驗統計中發現,延後患者接受化療的時間達 4 年以上。「原本可能要接受化療的患者改成使用口服 CDK4/6 抑制劑標靶藥物,患者接受度明顯提高,治療過程副作用減少,生活品質整體進一步提升。」黃俊升教授分析,CDK4/6 抑制劑的出現,確實幫助患者活得更久也活得更好。

保已有條件給付 第一線與後線都有機會申請

口服 CDK4/6 抑制劑標靶藥物目前已被國際治療準則,列為管腔型乳癌轉移或復發後的第一線標準治療,因此台灣健保署於民國 108 年首度通過該藥物健保給付,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給付 CDK4/6 抑制劑於管腔型乳癌的治療。

黃俊升教授說,於試驗結果來看,管腔型乳癌的患者在轉移後第一線就使用 CDK4/6 抑制劑治療,能有效提升患者存活率,此外台灣健保署於近期也再度擴大給付條件,不只是針對第一線患者給予給付,後線的患者若過往未曾使用過 CDK4/6 抑制劑,若符合條件也有機會申請給付,癌友不必因為經濟考量而犧牲治療。

貼心小提醒

乳癌已持續朝向個人化治療邁進,黃俊升醫師提醒,發現乳癌時,不需過度恐慌,請與醫療團隊詳細討論,充分了解乳癌類型後,才能擬定最合適的治療策略,以及時控制病情,維持生活品質!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精準醫療對抗「晚期肺腺癌」:標靶藥物可有效延壽並提升生活品質
careonline_96
・2021/12/30 ・253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對抗晚期肺腺癌,標靶藥物接力治療,胸腔專科醫師圖解說明

「從 X 光片看起來,應該是肺腺癌…」醫師臉色凝重地說。

八十歲的張女士,因為呼吸困難、喘不過氣,而被送到急診室。胸部 X 光顯示左肺有顆五公分大的腫瘤,且有大量惡性胸水。

突如其來的壞消息讓家屬很震驚,一陣沉默後,張女士的大兒子問,「醫師,請問大概…可以撐多久?」

「欸…」醫師思索著該如何回答。

「我們知道不太樂觀,」大兒子說,「但是因為曾孫就快出生了,她非常期待…」

晚期肺腺癌存活率低、容易轉移,因此第一線的標靶用藥選擇,是影響整體治療成效的關鍵。肺腺癌發生時通常沒有症狀,等到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時,大多已是晚期。亞東醫院胸腔內科病房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醫師表示,考量張女士年紀較大,恐怕無法承受化學治療,經討論後,決定做切片檢查,並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進行基因檢測,看看是否有機會接受標靶治療。

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其肺腺癌細胞之 EGFR 基因具有 DEL-19 突變,所以便開始使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張晟瑜醫師回憶,張女士對標靶藥物的反應很好,幾個月後肺部腫瘤從原來的五公分縮小至一公分,惡性胸腔積水也消失了,不再呼吸困難,生活品質改善許多。

發生率高、容易轉移的肺腺癌

規則服藥治療了三年後出現抗藥性,經再次組織切片及基因檢測,確認具有 T790M 突變,於是開始使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接力治療。

「張女士的腫瘤再度縮小,胸腔積水也消失了,至今又過了兩年,目前仍持續治療中。」張晟瑜醫師說,「雖然確診時已是晚期,不過在精準醫療的幫助下,存活期大幅延長,張女士也分享自己的曾孫已經五歲,很開心能參與到曾孫的成長過程!」

晚期肺腺癌別放棄,標靶藥物延長存活時間

現在的晚期肺腺癌存活率跟過往比起來,已有長足的進步,張晟瑜醫師說,「在沒有標靶藥物的年代,晚期肺腺癌病人大概只能接受化學治療,非常辛苦。若是具有 EGFR 基因突變之肺癌,做化學治療的效果一定不會很好,恐怕僅剩下一年的存活期,而且大概就是半年化療、加上半年的臥床。」

晚期肺腺癌的過去與現在

標靶藥物的問世,讓肺腺癌治療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張晟瑜醫師解釋,我們可以對肺腺癌細胞進行基因檢測,找出突變的基因。在亞洲,以 EGFR 基因突變最多,大約佔 60%(約每 5 人就有 3 人是 EGFR 突變),其他還有 ALK、ROS1、BRAF 等突變。運用次世代基因定序的技術,一次就能夠檢測 50 個、100 個、甚至 200 個基因,比較容易了解肺腺癌基因突變的情況。

根據肺腺癌突變基因,我們能夠選擇適當的標靶藥物,例如在 EGFR 基因突變中,比較常見的有 DEL-19 及 L858R 突變,這類肺腺癌對於第二代標靶藥物較敏感,治療效果也較好。張晟瑜醫師表示,挑選藥物時,也會考量是否有腦部轉移,因為有些藥物對於腦部轉移能發揮較好的效果。

出現 T790M 基因突變後,第三代標靶藥物接力治療

肺腺癌出現抗藥性是在治療過程中一定會面對的問題,不同的基因突變、不同的個體出現抗藥性的時間皆不太一樣,張晟瑜醫師說,「以 EGFR 基因突變為例,平均一年到一年半左右會出現突變的情況,並慢慢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大部分產生的是 T790M 基因突變。」

為了決定後續的治療,病人可以考慮再度接受基因檢測,張晟瑜醫師解釋,透過組織切片取得肺癌檢體,或者使用液態切片,也就是透過抽血來檢驗血液中所殘留的腫瘤細胞 DNA。

「如果切片確定有 T790M 基因突變,就可以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有機會延後化學治療。」張晟瑜醫師說,「相較於住院接受化學治療,第三代標靶藥物採用口服,便利性較高、副作用較少,若能接續使用,能幫助癌友延長存活期,且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對放肺癌

在癌症治療過程中,癌友、家屬、醫師間都必須充分溝通,達到醫病共享決策 SDM(shared decision making),張晟瑜醫師說,除了讓癌友了解為何要做基因檢測、基因檢測的結果適合哪些治療,同時也能知道癌友的需求與期待。

「通常癌友最在乎的是生活品質,其次是治療的副作用,再來就是會不會出現抗藥性、以及出現抗藥性後,是否有其他的藥可以用。」張晟瑜醫師說,「相較於化學治療,癌友偏好口服藥,感覺是把它當成一個慢性病治療,不用常常進出醫院打針,能夠像一般人的方式生活。」

除了基因檢測、標靶藥物的進步,肺腺癌的治療也會需要各專科團隊合作,張晟瑜醫師說,「我們亞東醫院肺癌團隊就整合了胸腔內外科、放射科、放射腫瘤、病理科、核子醫學科、營養師、社工師等,而且有個案管理師能夠提供癌友心理支持並掌握動向。藉由多專科團隊共同合作,幫助癌友達到更長的存活期、更有品質的生活。」

貼心小提醒

隨著精準醫學的進步,次世代基因定序、標靶藥物、免疫治療讓晚期肺腺癌的治療成效大幅改觀。張晟瑜醫師說,儘管肺腺癌晚期有復發的特性,但是若能充分溝通、共享決策,循序漸進使用第二代、第三代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延長口服標靶治療時間,可以幫助癌友延長存活期、提升生活品質!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373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