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Y 編、C編、A 編
COVID-19 疫情爆發後,人們的工作、社交及娛樂紛紛轉向網路。在此背景下,臉書於10月28日宣布將公司更名為「Meta」的消息可謂點燃了引線!馬克祖克柏宣稱,未來將致力於打造「元宇宙」(Metaverse)生態系,一舉讓「元宇宙」概念瞬間爆紅,成為人盡皆知,但卻難以言喻的抽象概念。
事實上,元宇宙概念最早來自於科幻小說「潰雪」(Snow Crash)。這本小說講述了主角Hiro Protagonist在現實生活中雖是個披薩外送員,但下了班後,卻是自由穿梭在「魅他域」(Metaverse 的古典翻譯XD)自由駭客兼武士……不知寫到這邊,是否讓你有一種「好像在哪邊看過」的B級片既視感?
是的你沒有想錯!於1992年出版的小說《潰雪》是賽博龐克(Cyberpunk,一種科幻文本的子類型)的始祖文本,啟發了無數的小說、動漫及遊戲。而現在,「魅他域」的想像更為現實中的科技發展指出方向,是不是很酷呢!
元宇宙的關鍵在「虛實整合」
Metaverse 由於還在構想階段,許多基礎技術目前仍未實現,因此目前未有廣受各界一致認同的定義。但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可以參考美國知名遊戲創投家 Matthew Ball 的說法。他曾在〈Framework for the Metaverse〉的文章中歸納出 Metaverse 的定義,可以具體分為以下4點:
- 超大規模且可彼此協作的網絡
- 可同步且持久體驗的 3D 虛擬世界
- 可支援無上限數量的使用者
- 可延續的資料(身份、歷史、物品、通信及支付等)
本文接下來將列舉六部電影/動畫作品,分析其設定的世界觀,並藉此來辯證什麼是元宇宙?什麼不是元宇宙?——究竟現實中的「元宇宙未來」,會比較接近哪些作品的世界觀設定呢?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一、《駭客任務》
在2019年,這部就算在現在來看也相當橫空出世的電影《駭客任務》迎來了它的20週年紀念,而《駭客任務》系列的第四部作品——《駭客任務:復活》即將於本月底上映(12/22日)。雖然電影裡存在著以假亂真的虛擬世界,但它與元宇宙的概念仍然不同:「母體」想要的是藉由控制你的所有感官,藉以囚錮人類心靈的「真.真實世界」。
雖然「母體」不是元宇宙,但其藉由大腦連接傳遞訊號來模擬「感官」的方式,是元宇宙概念製造「臨場感」的重要方向:比如說這個藉由製作「觸覺」讓虛擬世界更「真實」的手套。
二、《創:光速戰記》
《創:光速戰記》是2010年發行的電影,是迪士尼於1982年發行的科幻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的續集,這系列電影的世界觀中,主角由凱文及山姆這對父子擔任。而凱文在電影中的設定是科技天才,打造出了起初是作為電子遊戲的虛擬世界「創界」(Tron)。在電影中,凱文及山姆可透過80年代的大型街機出入真實世界與創界。
在《創:光速戰記》的世界觀中,「創界」中的程式發展出具有自我意識的AI,並且有意識地想要透過「使用者」(指進入創界中的真實人類)出入虛擬與真實世界的通道「關口」(The Portal),前往真實世界,企圖成為「真實的存在」。
這2部電影雖然以「虛擬世界」作為背景,但其實在劇情中「具現化的電子競技」比較是亮點,反倒未針對「創界」的社會及經濟體系有太深入的描述;此外,該系列作涉及了「人類虛擬化」(主角的肉體在物理上進入了創界,還會在創界內受傷流血!)及「AI實體化」(女角柯拉從AI變成真的人類),這種跟法術差不多的黑科技,是《創:光速戰記》不能算是元宇宙的關鍵。
三、《一級玩家》
《一級玩家》中的「綠洲」(OASIS)是目前最接近元宇宙概念的想像,除了睡覺、吃飯、上廁所,一切都可以在「綠洲」中完成,包括購買現實中的商品,這代表「綠洲」有能跟現實世界相連的經濟體系。而現實中的虛擬貨幣與 NFT,是達成上述經濟體系的基礎建設。
四、《無敵破壞王》
《無敵破壞王》的「中央車站」提供了不同遊戲中的物件能互相互動的平台,過往不同遊戲中的道具或物件,是不可能直接互動的,而一個合格的元宇宙,應該要能像「中央車站」一樣,在 A 遊戲中獲得的道具或物件,可以在 B 遊戲甚至其他非遊戲場景使用,且具有類似的功能。
就像雷夫離開遊戲進入「中央車站」,還是有一身怪力,並沒有因為離開《修繕王阿修》這款遊戲就失去怪力。就這點來看,「中央車站」的確稱得上是元宇宙。
五、《HELLO WORLD》
《Hello World》是 2019 年上映的動畫電影,故事描述 2020 年時,京都府、京都大學與 Pluraa 公司,合力製作名為「AllTale」的創新量子儲存裝置,並開始執行「京都編年史」計畫,透過大量部屬無人機時刻監控京都變化,製成能穿梭過去與現在京都的 3D 地圖,使用者只要下載手機 APP,就能透過手機相機看見不同時間的京都樣貌。
2027 年,主角堅書直實遇見了「十年後的自己」,「十年後的自己」告訴主角現在已經是 2037 年,而主角只是「AllTale」中的一串數據,「十年後的自己」為了再次見到已經癱瘓的女朋友的笑容,決定回到十年前的虛擬世界搓合男女主角。
「AllTale」符合許多元宇宙的特徵,但不是元宇宙。「十年後的自己」進入「AllTale」後卻不能跟「AllTale」的物件作直接互動,且「AllTale」的空間只侷限在京都,這注定「AllTale」就只是一個大型資料庫而已。
六、《夏日大作戰》
你何時發現自己離不開社群媒體?總之,應該晚於在2009年《夏日大作戰》上映之後吧?這部若要在「科幻」與「青春」這兩個關鍵字怎樣都會選擇後者的電影當中,我們看到了社群平台與虛擬世界的結合、和它們可能會對現實世界的影響。十年後,《夏日大作戰》的十週年紀念活動開始,於是我們才深刻體悟到了社群平台已成為現實不可抽離的一部分。
2019年《夏日大作戰》的紀念活動不只有4DX版的電影上映,細田守的「スタジオ地図」工作室也和Pixiv合作特別企劃「SUMMER WARS OZ on VRoid powered by pixiv」,試圖重現《夏日大作戰》中的重要場景「OZ」,那個人人都有分身、在裡面的行為影響力不亞於現實的虛擬世界;時間再過了一下,到了現在,人人都能說出——這不就是「元宇宙」嗎!?
當然《夏日大作戰》不是預言,而細田守雖不是先知,但卻先帶我們以一種別出心裁的視角,去思考:當人與人的連結不再僅限於家族、區域,當現實和虛擬的作為等重時,我們如何生活、與人交流,甚或是拯救世界與發狗糧(O)。OZ尚未真的來臨,你想好如何度過那個夏日了嗎?
六種「魅他域」的交叉分析
本文中提到的「魅他域」有以下六種:
- 駭客任務的「母體」:由電腦機器創造的虛擬程式世界
- 創:光速戰記的「創界」:人造的虛擬環境程序/遊戲
- 一級玩家的「綠洲」:虛實整合的網路遊戲
- 無敵破壞王的「中央車站」:各個遊戲世界的匯集點
- hello world的「AllTale」:記錄所有人類活動數據的量子電腦
- 夏日大作戰的「OZ」:透過手機或電腦使用的大型虛擬世界
先說結論,在這六部作品中,最符合現實世界中「元宇宙」定義的是一級玩家的綠洲、夏日大作戰的「OZ」,以及無敵破壞王的「中央車站」。原因是,「綠洲」及「OZ」皆在虛擬網路世界中整合了真實世界的經濟行為,在這兩部作品中,進入「虛擬世界」並沒有包括物理上的穿越或是意識的傳輸,仍是透過人類操作終端裝置進行,最接近元宇宙未來的真實樣貌。
至於「中央車站」,則是描述了未來電子遊戲的可能趨勢,所有的遊戲世界將有望在網路中互相連動,你或許可以操作你專屬的角色在各個遊戲中作為玩家,這一天的到來也許沒你想像的久~
你可能會好奇,「母體」、「創界」及「AllTale」為何不能算是元宇宙?首先以「母體」來說,它是由電腦機器完全掌權的世界,雖然尼歐作為「邱森萬」,可以在甦醒後,再把意識與母體連接,並與母體中的電腦對陣。但對其他一般人來說,完全沒有可延續的資料可被保障(想想那些隨意被史密斯吸收的人);而「AllTale」不是元宇宙的原因與駭客任務一樣,男主角的意識在AllTale的資料庫中游走,其實並不符合「多人在線」的概念,更接近在海量數據中做夢。
「創界」則更魔幻了,首先,將人類「數位化」或是將AI「實體化」在現實中不太可能實現。而創界與真實世界間可進行物理上的穿越?光是這點就不符合現實世界中的物理法則,難以談得上是元宇宙(根本是異世界)。
元宇宙仍是未竟之志
不知看到這邊,是否被上述作品中的世界觀設定搞的眼花撩亂?其實這很正常,因為無論是哪個作品中的「魅他域」,目前在現實世界中都仍未實現,電影及動畫中的美好想像,都奠基在尚未普及的技術,因此難免看了覺得有點抽離。
但說到底,元宇宙的重點就是,一個與真實世界經濟體系相互連動的巨大3D虛擬世界,且其不具人數上限,所產生的資料因極高的安全性而具有「物」的性質(感謝區塊鏈~),從而使虛擬社會中的各種行為有與現實世界接軌的可能。
謝謝看到文末的你,記得下次要跟朋友聊天時,就可以拿這篇文章的論點出來說嘴啦~
參考資料
- 2021,為什麼大家聽到臉書改名都笑了?綜觀科學界的一個 Meta 各自表述!
- 2021,Framework for the Metaverse
- 2020,The Metaverse: What It Is, Where to Find it, and Who Will Build It
- 2013,3D Virtual worlds and the metavers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 維基百科——〈元宇宙〉
- 維基百科——〈Snow Crash〉
- Connect 2021:Our vision for the meta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