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1
1

文字

分享

2
11
1

Metaverse?魅他域?它其實不算新玩意!——從電影中辯證什麼是元宇宙

PanSci_96
・2021/12/06 ・4470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Y 編、C編、A 編

COVID-19 疫情爆發後,人們的工作、社交及娛樂紛紛轉向網路。在此背景下,臉書於10月28日宣布將公司更名為「Meta」的消息可謂點燃了引線!馬克祖克柏宣稱,未來將致力於打造「元宇宙」(Metaverse)生態系,一舉讓「元宇宙」概念瞬間爆紅,成為人盡皆知,但卻難以言喻的抽象概念。

事實上,元宇宙概念最早來自於科幻小說「潰雪」(Snow Crash)。這本小說講述了主角Hiro Protagonist在現實生活中雖是個披薩外送員,但下了班後,卻是自由穿梭在「魅他域」(Metaverse 的古典翻譯XD)自由駭客兼武士……不知寫到這邊,是否讓你有一種「好像在哪邊看過」的B級片既視感?

是的你沒有想錯!於1992年出版的小說《潰雪》是賽博龐克(Cyberpunk,一種科幻文本的子類型)的始祖文本,啟發了無數的小說、動漫及遊戲。而現在,「魅他域」的想像更為現實中的科技發展指出方向,是不是很酷呢!

元宇宙的關鍵在「虛實整合」

Metaverse 由於還在構想階段,許多基礎技術目前仍未實現,因此目前未有廣受各界一致認同的定義。但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可以參考美國知名遊戲創投家 Matthew Ball 的說法。他曾在〈Framework for the Metaverse〉的文章中歸納出 Metaverse 的定義,可以具體分為以下4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超大規模且可彼此協作的網絡
  • 可同步且持久體驗的 3D 虛擬世界
  • 可支援無上限數量的使用者
  • 可延續的資料(身份、歷史、物品、通信及支付等)

本文接下來將列舉六部電影/動畫作品,分析其設定的世界觀,並藉此來辯證什麼是元宇宙?什麼不是元宇宙?——究竟現實中的「元宇宙未來」,會比較接近哪些作品的世界觀設定呢?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一、《駭客任務》

在2019年,這部就算在現在來看也相當橫空出世的電影《駭客任務》迎來了它的20週年紀念,而《駭客任務》系列的第四部作品——《駭客任務:復活》即將於本月底上映(12/22日)。雖然電影裡存在著以假亂真的虛擬世界,但它與元宇宙的概念仍然不同:「母體」想要的是藉由控制你的所有感官,藉以囚錮人類心靈的「真.真實世界」。

在《駭客任務》中,人類是電腦機器的能量來源,自出生到死亡都被禁錮在「母體」之內。圖/IMDB

雖然「母體」不是元宇宙,但其藉由大腦連接傳遞訊號來模擬「感官」的方式,是元宇宙概念製造「臨場感」的重要方向:比如說這個藉由製作「觸覺」讓虛擬世界更「真實」的手套

、《創:光速戰記》

《創:光速戰記》是2010年發行的電影,是迪士尼於1982年發行的科幻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的續集,這系列電影的世界觀中,主角由凱文及山姆這對父子擔任。而凱文在電影中的設定是科技天才,打造出了起初是作為電子遊戲的虛擬世界「創界」(Tron)。在電影中,凱文及山姆可透過80年代的大型街機出入真實世界與創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創:光速戰記》的世界觀中,「創界」中的程式發展出具有自我意識的AI,並且有意識地想要透過「使用者」(指進入創界中的真實人類)出入虛擬與真實世界的通道「關口」(The Portal),前往真實世界,企圖成為「真實的存在」。

這2部電影雖然以「虛擬世界」作為背景,但其實在劇情中「具現化的電子競技」比較是亮點,反倒未針對「創界」的社會及經濟體系有太深入的描述;此外,該系列作涉及了「人類虛擬化」(主角的肉體在物理上進入了創界,還會在創界內受傷流血!)及「AI實體化」(女角柯拉從AI變成真的人類),這種跟法術差不多的黑科技,是《創:光速戰記》不能算是元宇宙的關鍵。

在《創:光速戰記》的世界觀中,不管是人類或是AI,通過「關口」都涉及了虛實轉化。圖/IMDB

三、《一級玩家》

《一級玩家》中的「綠洲」(OASIS)是目前最接近元宇宙概念的想像,除了睡覺、吃飯、上廁所,一切都可以在「綠洲」中完成,包括購買現實中的商品,這代表「綠洲」有能跟現實世界相連的經濟體系。而現實中的虛擬貨幣與 NFT,是達成上述經濟體系的基礎建設。

《一級玩家》中的「綠洲」(OASIS)是目前最接近元宇宙概念的想像。圖/IMDB

四、《無敵破壞王》

《無敵破壞王》的「中央車站」提供了不同遊戲中的物件能互相互動的平台,過往不同遊戲中的道具或物件,是不可能直接互動的,而一個合格的元宇宙,應該要能像「中央車站」一樣,在 A 遊戲中獲得的道具或物件,可以在 B 遊戲甚至其他非遊戲場景使用,且具有類似的功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像雷夫離開遊戲進入「中央車站」,還是有一身怪力,並沒有因為離開《修繕王阿修》這款遊戲就失去怪力。就這點來看,「中央車站」的確稱得上是元宇宙。

《無敵破壞王》的「中央車站」提供了不同遊戲中的物件能互相互動的平台。圖/IMDB

五、《HELLO WORLD》

《Hello World》是 2019 年上映的動畫電影,故事描述 2020 年時,京都府、京都大學與 Pluraa 公司,合力製作名為「AllTale」的創新量子儲存裝置,並開始執行「京都編年史」計畫,透過大量部屬無人機時刻監控京都變化,製成能穿梭過去與現在京都的 3D 地圖,使用者只要下載手機 APP,就能透過手機相機看見不同時間的京都樣貌。

2027 年,主角堅書直實遇見了「十年後的自己」,「十年後的自己」告訴主角現在已經是 2037 年,而主角只是「AllTale」中的一串數據,「十年後的自己」為了再次見到已經癱瘓的女朋友的笑容,決定回到十年前的虛擬世界搓合男女主角。

「AllTale」符合許多元宇宙的特徵,但不是元宇宙。「十年後的自己」進入「AllTale」後卻不能跟「AllTale」的物件作直接互動,且「AllTale」的空間只侷限在京都,這注定「AllTale」就只是一個大型資料庫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7 年,主角堅書直實遇見了「十年後的自己」,「十年後的自己」告訴主角現在已經是 2037 年。圖/IMDB

六、《夏日大作戰》

你何時發現自己離不開社群媒體?總之,應該晚於在2009年《夏日大作戰》上映之後吧?這部若要在「科幻」與「青春」這兩個關鍵字怎樣都會選擇後者的電影當中,我們看到了社群平台與虛擬世界的結合、和它們可能會對現實世界的影響。十年後,《夏日大作戰》的十週年紀念活動開始,於是我們才深刻體悟到了社群平台已成為現實不可抽離的一部分。

2019年《夏日大作戰》的紀念活動不只有4DX版的電影上映,細田守的「スタジオ地図」工作室也和Pixiv合作特別企劃「SUMMER WARS OZ on VRoid powered by pixiv」,試圖重現《夏日大作戰》中的重要場景「OZ」,那個人人都有分身、在裡面的行為影響力不亞於現實的虛擬世界;時間再過了一下,到了現在,人人都能說出——這不就是「元宇宙」嗎!?

當然《夏日大作戰》不是預言,而細田守雖不是先知,但卻先帶我們以一種別出心裁的視角,去思考:當人與人的連結不再僅限於家族、區域,當現實和虛擬的作為等重時,我們如何生活、與人交流,甚或是拯救世界與發狗糧(O)。OZ尚未真的來臨,你想好如何度過那個夏日了嗎?

《夏日大作戰》不但描述了一個大家庭拯救了世界的故事,其中對元宇宙的描述也相當精準。圖/IMDB

六種「魅他域」的交叉分析

本文中提到的「魅他域」有以下六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駭客任務的「母體」:由電腦機器創造的虛擬程式世界
  • 創:光速戰記的「創界」:人造的虛擬環境程序/遊戲
  • 一級玩家的「綠洲」:虛實整合的網路遊戲
  • 無敵破壞王的「中央車站」:各個遊戲世界的匯集點
  • hello world的「AllTale」:記錄所有人類活動數據的量子電腦
  • 夏日大作戰的「OZ」:透過手機或電腦使用的大型虛擬世界

先說結論,在這六部作品中,最符合現實世界中「元宇宙」定義的是一級玩家的綠洲、夏日大作戰的「OZ」,以及無敵破壞王的「中央車站」。原因是,「綠洲」及「OZ」皆在虛擬網路世界中整合了真實世界的經濟行為,在這兩部作品中,進入「虛擬世界」並沒有包括物理上的穿越或是意識的傳輸,仍是透過人類操作終端裝置進行,最接近元宇宙未來的真實樣貌。

至於「中央車站」,則是描述了未來電子遊戲的可能趨勢,所有的遊戲世界將有望在網路中互相連動,你或許可以操作你專屬的角色在各個遊戲中作為玩家,這一天的到來也許沒你想像的久~

你可能會好奇,「母體」、「創界」及「AllTale」為何不能算是元宇宙?首先以「母體」來說,它是由電腦機器完全掌權的世界,雖然尼歐作為「邱森萬」,可以在甦醒後,再把意識與母體連接,並與母體中的電腦對陣。但對其他一般人來說,完全沒有可延續的資料可被保障(想想那些隨意被史密斯吸收的人);而「AllTale」不是元宇宙的原因與駭客任務一樣,男主角的意識在AllTale的資料庫中游走,其實並不符合「多人在線」的概念,更接近在海量數據中做夢。

「創界」則更魔幻了,首先,將人類「數位化」或是將AI「實體化」在現實中不太可能實現。而創界與真實世界間可進行物理上的穿越?光是這點就不符合現實世界中的物理法則,難以談得上是元宇宙(根本是異世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創:光速戰記》涉及了人類「數位化」及AI「實體化」,與現實中的原宇宙有段差距。圖/IMDB

元宇宙仍是未竟之志

不知看到這邊,是否被上述作品中的世界觀設定搞的眼花撩亂?其實這很正常,因為無論是哪個作品中的「魅他域」,目前在現實世界中都仍未實現,電影及動畫中的美好想像,都奠基在尚未普及的技術,因此難免看了覺得有點抽離。

但說到底,元宇宙的重點就是,一個與真實世界經濟體系相互連動的巨大3D虛擬世界,且其不具人數上限,所產生的資料因極高的安全性而具有「物」的性質(感謝區塊鏈~),從而使虛擬社會中的各種行為有與現實世界接軌的可能。

謝謝看到文末的你,記得下次要跟朋友聊天時,就可以拿這篇文章的論點出來說嘴啦~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391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心網路陷阱!從媒體識讀、防詐騙到個資保護的安全守則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00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伴隨著便利而來的,還有層出不窮的風險與威脅。從充斥網路的惡假害訊息,到日益精進的詐騙手法,再到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憂,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潛在危機。2023 年網路購物詐欺案件達 4,600 起,較前一年多出 41%。這樣的數據背後,正反映出我們對網路安全意識的迫切需求⋯⋯

「第一手快訊」背後的騙局真相

在深入探討網路世界的風險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本質差異。錯誤訊息通常源於時效性考量下的查證不足或作業疏漏,屬於非刻意造假的不實資訊。相較之下,假訊息則帶有「惡、假、害」的特性,是出於惡意、虛偽假造且意圖造成危害的資訊。

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時,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機場,數千旅客受困其中。中國媒體隨即大肆宣傳他們的大使館如何派車前往營救中國旅客,這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微博開始蔓延,很快就擴散到各個內容農場。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則假訊息最終導致當時的外交部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因不堪輿論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年,另一則「5G 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不實訊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這則訊息聲稱 5G 技術會影響人體免疫力、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儘管科學家多次出面澄清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但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並持續轉發。類似的例子還有 2018 年 2 月底 3 月初,因量販業者不當行銷與造謠漲價,加上媒體跟進報導,而導致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的「安屎之亂」。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假訊息對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對抗錯假訊息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訊息,我們首要之務就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每當接觸到訊息時,都應先評估發布該消息的媒體背景,包括其成立時間、背後所有者以及過往的報導記錄。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主流媒體通常較為可靠,但仍然不能完全放下戒心。如果某則消息只出現在不知名的網站或社群媒體帳號上,而主流媒體卻未有相關報導,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檢視媒體背景,警惕來源不明的訊息。圖/envato

在實際的資訊查證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作者的身分背景。一篇可信的報導通常會具名,而且作者往往是該領域的資深記者或專家。我們可以搜索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們的專業背景和過往信譽。相對地,匿名或難以查證作者背景的文章,就需要更謹慎對待。同時,也要追溯消息的原始來源,確認報導是否明確指出消息從何而來,是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轉述。留意發布日期也很重要,以免落入被重新包裝的舊聞陷阱。

這優惠好得太誇張?談網路詐騙與個資安全

除了假訊息的威脅,網路詐騙同樣令人憂心。從最基本的網路釣魚到複雜的身分盜用,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就拿網路釣魚來說,犯罪者通常會偽裝成合法機構的人員,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或簡訊聯繫目標,企圖誘使當事人提供個人身分、銀行和信用卡詳細資料以及密碼等敏感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落入歹徒手中,很可能被用來進行身分盜用和造成經濟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詐騙手法不斷進化,釣魚詐騙便常以偽裝合法機構誘取敏感資訊。圖/envato

資安業者趨勢科技的調查就發現,中國駭客組織「Earth Lusca」在 2023 年 12 月至隔年 1 月期間,利用談論兩岸地緣政治議題的文件,發起了一連串的網路釣魚攻擊。這些看似專業的政治分析文件,實際上是在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兩天前才建立的誘餌,目的就是為了竊取資訊,企圖影響國家的政治情勢。

網路詐騙還有一些更常見的特徵。首先是那些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像是「中獎得到 iPhone 或其他奢侈品」的訊息。其次是製造緊迫感,這是詐騙集團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作出回應。此外,不尋常的寄件者與可疑的附件也都是警訊,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點到含有勒索軟體或其他惡意程式的連結。

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社群媒體的普及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2020 年,一個發生在澳洲的案例就很具有警示意義。當時的澳洲前總理艾伯特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自己的登機證照片,結果一位網路安全服務公司主管僅憑這張圖片,就成功取得了艾伯特的電話與護照號碼等個人資料。雖然這位駭客最終選擇善意提醒而非惡意使用這些資訊,但這個事件仍然引發了對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安全性的廣泛討論。

安全防護一把罩!更新裝置、慎用 Wi-Fi、強化密碼管理

為了確保網路使用的安全,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防護網。首先是確保裝置和軟體都及時更新到最新版本,包括作業系統、瀏覽器、外掛程式和各類應用程式等。許多網路攻擊都是利用系統或軟體的既有弱點入侵,而這些更新往往包含了對已知安全漏洞的修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使用公共 Wi-Fi 時也要特別當心。許多公共 Wi-Fi 缺乏適當的加密和身分驗證機制,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能夠輕易地攔截使用者的網路流量,竊取帳號密碼、信用卡資訊等敏感數據。因此,在咖啡廳、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應該避免使用不明的免費 Wi-Fi 處理重要事務或進行線上購物。如果必須連上公用 Wi-Fi,也要記得停用裝置的檔案共享功能。

使用公共 Wi-Fi 時,避免處理敏感事務,因可能存在數據被攔截與盜取的風險。圖/envato

密碼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為不同的帳戶設置獨特且具有高強度的密碼,結合大小寫字母、數字和符號,創造出難以被猜測的組合。密碼長度通常建議在 8~12 個字元之間,且要避免使用個人資訊相關的詞彙,如姓名、生日或電話號碼。定期更換密碼也是必要的,建議每 3~6 個月更換一次。研究顯示,在網路犯罪的受害者中,高達八成的案例都與密碼強度不足有關。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社群媒體上的隱私設定。許多人在初次設定後就不再關心,但實際上我們都必須定期檢查並調整這些設定,確保自己清楚瞭解「誰可以查看你的貼文」。同時,也要謹慎管理好友名單,適時移除一些不再聯繫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在安裝新的應用程式時,也要仔細審視其要求的權限,只給予必要的存取權限。

提升網路安全基於習慣培養。辨識假訊息的特徵、防範詐騙的警覺心、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環評大解密:「備審」到「面試」,開發案環評都在做什麼?從蘇花安帶你實際走一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9 ・319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每當大雨來襲,往返臺北與花蓮的要道——蘇花公路——總是令人提心吊膽,2024 年的 0403 大地震也讓東部邊坡變得更加不穩定,使得「蘇花公路安全提升計畫」(以下稱蘇花安)能否順利進行備受關注。然而許多人也擔心,要在本就脆弱的地質上動工,會不會造成更多環境傷害?

面對這樣的開發案,我們需要一個既科學又客觀的評估機制,以把持開發需求與環境保護間的平衡點,也就是「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稱「環評」)。但,為什麼在新聞裡,環評會議總是砲火隆隆?有人覺得太輕率,又有人覺得太拖延?環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環評成爭論之源,到底有什麼好吵?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以下稱「環評法」)第 1 條,環評的定義是「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所謂建設,多少會對環境動刀,既然如此,我們就須把傷害最小化,在開發前釐清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然後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反過來說,環評也攸關開發案能否順利成行。環評法第 14 條指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環境影響說明書未經完成審查或評估書未經認可前,不得為開發行為之許可,其經許可者,無效」。換言之,環評只要沒有通過,開發案就只能停在紙上作業,這也是每當爭議性開發案出現時,環評審查何以成為焦點戰場的原因。

環評旨在預防及減輕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確保建設傷害最小化並制定保護對策。圖/envato

想知道環境評估的基礎,就得翻開厚度足以讓人躺平的《環境影響評估模式技術規範彙編》。然而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很多人以為各說各話、給過不給過,全憑長官大人一句話的評估流程,在設計上其實很科學。

以蘇花安為例,走進環評的實務面

在此之前要先釐清,蘇花安裡所指涉的開發標的並非要打造一條全新公路,而是對現有蘇花公路進行「升級改造」,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它的前身「蘇花改」包含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和中到大清水等路段,相比過去雖更安全便捷,但仍有改進空間。

以前不說,光是今(2024)年就災難頻傳。4 月 3 日花蓮發生規模 7.2 的大地震,讓大清水隧道口的下清水橋被落岩擊毀,只能先借用日治時期的舊橋通行,隨後更餘震不斷。6 月時,和中至崇德路段,則因大雨使得落石與土石流阻擋道路。地震加暴雨,前後效應加乘,讓東部交通受到嚴重打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花安計畫的目標,便是延續蘇花改帶來的可靠與穩定,提高東澳至南澳、和平至和中、還有和仁到崇德三大路段的安全性。然而,要在這些穿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路段挖鑿隧道、加固邊坡,要考慮的可不只是「做不做得到」的問題⋯⋯

光是工程噪音的模擬、評估與對策,就有許多眉角

為了對噪音進行模擬並加以評估,環評中有時會選用德國聯邦數位及交通部在《道路噪音防護指南》中提到的 RLS-90 模型。

首先是分析車流量、大卡車比例、路段特性等各條件下產生的噪音。圖一為距離車道 25 公尺測得的噪音大小(噪音源為車輛底盤的位置,離地 50 公分處);橫軸為每小時經過的車輛數,縱軸為噪音分貝,七條線則為大卡車在車流中的占比。以這個例子來說,車流量每增加十倍,噪音就會提升約 10 分貝。

圖一

此外,RLS-90 也探究相應對策下的噪音表現。圖二為加設牆壁、土堤等設備後的隔音效果;橫軸代表相對於道路的高度,縱軸為音量衰減的分貝數(即屏蔽量),六條線則代表牆壁的六種高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

當然也還有許多細部參數,如車流的時速上限、汽車是否頻繁煞車與啟動(有的話噪音基準應提高 3 分貝)、白天或晚上、納入車流量至少會年增 1% 等考量。開發單位要做的,就是輸入各項參數以計算噪音大小,不符標準者則要提出相應防護措施。

以臺 9 線上的崇德國小為例,當環評發現噪音超出環境音量標準,開發單位便提出於施工期間在學校近臺 9 線一側加裝隔音牆,並在學校設置全天候固定式噪音監測點。這些都是環評過程中,在審查委員提出意見後,再經由開發單位回應改善的結果。

除了噪音,環評還需要考慮許多其他因素。以蘇花安來說,開鑿大量隧道後產生的土方該堆在哪裡?如要運送,揚塵是否會造成大量空氣污染?施工廢水要排去哪,能不能循環再利用?施工與營運期間,動物路殺的狀況如何、減輕對策、生態廊道的設立與生態補償等面向,都必須考慮周全,以確保從生物、個人到社會,影響都降到最低。

一階 VS 二階,資料與溝通準備大不同

在經過縝密流程後,蘇花安的環評案於 5 月 14 日正式通過初審,亦無須進入「二階環評」,只要補充易崩塌落石的防護措施與效益評估即可。二階環評常常是環評過程最容易卡關的地方,不免讓人好奇:一階與二階到底差在哪?為何有的案子要進入二階,有的不用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一階環評裡,開發商提交的文件叫「環境影響說明書」,必須說明開發行為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保護措施和替代方案,有點像考大學靠備審資料決定要不要讓你入學的概念。至於二階環評,則需要提交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還要在開發場所附近公告先前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並舉行公開說明會,聽取當地居民意見。相比之下,就像入學前還得通過多次面試,才能決定最終分數。

一般來說,某些如高速公路、捷運等的重大開發行為,都得進行二階環評。蘇花安雖然只需要一階環評,但因為涉及原住民族土地,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還需要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才行。雖然是拿面試當比喻方便區別,但這並不代表環評通過與否將由居民投票決定喔!二階的最大目的,還是廣泛蒐集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藉以提出合理的減輕與改善措施,再回到審查委員那裡綜合評估開發案的可行性。

二階環評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廣蒐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與合理的改善措施。圖/envato

拜環評之賜,我們得以在土地開發的過程裡,盡所能打造與自然環境的雙贏局面,然而為了審慎周全,環評「花時間」的印象也成很難撕下的標籤。然而動作慢的,其實通常不是環評本身,而是開發單位自己準備要花時間,而其他主管機關也有不同的把關機制跟考量。這就像研究生要畢業,口試跟論文審查其實很快,但寫論文以及找對主題做研究,就是自己得花的工夫。為此,環評法已經歷經多次修正,像是 2015 年即要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主動針對開發行為提出說明與建議」,而不是到了真正要評估時才來處理爭議環節。

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

瞭解環評過程就能發現,開發單位有沒有花費足夠的心力理解環境議題,並準備完整的資料與保護對策,是環評能否順利通過的關鍵。環評既非開發者的眼中釘,亦非護航者,過往歷史也在在說明,多方評估建設發展的安全性、維護自然環境仍有其必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過蘇花安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環評如何在實際開發案中發揮作用。它不僅保護了環境,也為居民權益提供了保障,更幫助開發單位將方案最佳化,是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不可或缺的好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有圖有真相嗎?要怎麼分辨 AI 生成影像避免受騙?
泛科學院_96
・2024/04/28 ・71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月 15 日 OpenAI 發佈 Sora,隔一周後 Stable diffusion 3 隨後推出,以前人家都說有圖有真相,現在眼見不實的時代要來臨了,你說?還有什麼可以相信的?

AI 生成的影像到底有沒有方法可以辨識出來?今天,我們來談談近期關於辨識 AI 生成,找出 AI 生成的破綻!

先說結論,理論上可以!但現實很困難,很容易被破解,這集我們回答三個問題:

  1. AI 生成影像有什麼破綻?
  2. 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辨別 AI 生成的影像?
  3. 最後來談談這些辨識方法,在現實中會遇到什麼問題?

回到最基礎的問題眼見不再為憑,接下來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謠言進化成謠圖跟謠影片,現在還真的沒有其他武器,來辨識 AI 生成的內容,說到底還是得回歸自身的媒體識讀、確認訊息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也想問問你,在這個大 AI 生成的時代,你會怎麼避免自己被 AI 騙呢?

  1. 相信大公司,相信聯合制定的浮水印規範終將落實
  2. AI 問題要用 AI 解決,相信辨識系統一定會完成
  3. 網路上的影像全是假的,是我眼睛業障重
  4. 其他答案也歡迎留言分享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泛科學院_96
44 篇文章 ・ 52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