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鼻塞到懷疑人生?——淺談慢性鼻竇炎的新術式「重啟手術」

J. Yang_96
・2021/09/10 ・21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慢性鼻竇炎在臺灣的盛行率高達 15-20%,也就是說身邊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深受這個惱人的疾病侵擾。

要如何推斷自己可能得了慢性鼻竇炎呢?

根據歐洲於 2020 年發表的 EPOS 指南,當你有長達 12 週以上的鼻塞症狀,並符合以下三個附加症狀其中之一,便極有可能罹患了慢性鼻竇炎,分別是:

  1. 膿臭鼻涕或分泌物
  2. 臉部的悶塞脹痛感
  3. 嗅覺靈敏度降低甚至喪失

如若自覺符合以上條件,可至醫院的耳鼻喉科就診,安排相關影像檢查,從頭頸部的 X 光或是電腦斷層都有助於慢性鼻竇炎的確診。

慢性鼻竇炎的病因

如同許多疾病,慢性鼻竇炎的病因是由環境因子與宿主的免疫反應交互作用而形成,其中的機轉十分複雜,尚未有定論。

無論起初致病成因為何,最終引起的發炎反應是造成症狀的元兇,亦是現今治療所欲改善的主軸。

我們體內的發炎反應可以依照路徑大致分為三種型態,其中與過敏相關的第二型發炎反應,會導致臨床上的「息肉性慢性鼻竇炎」。

之所以特別將慢性鼻竇炎依據有無息肉作為分類,係因具有息肉的慢性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CRSwNP)在臨床上具有 40% 至 60% 的高復發率,對於藥物及息肉切除術反應也較不顯著。

當對於初步的治療具有抗性時,我們便可定義其為「頑固性慢性鼻竇炎」(Recalcitrant chronic rhinosinusitis)。

 鼻竇發炎的位置。圖/depositphotos

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方案

大部分息肉性慢性鼻竇炎患者對於鼻噴劑型的類固醇效果反應良好,因為只有局部使用,毋須太過擔心全身性副作用的產生。

現今亦有針對細胞激素的製劑,可針對發炎反應作免疫調控,如 Anti-IL4、Anti-IgE 等,但由於單株抗體的藥價十分昂貴,臨床上較少使用。如若症狀控制得宜,便以適當藥物並定期追蹤治療效果即可。

但不幸的是,仍有部分病患即使接受了藥物治療仍不見效,此時便須考慮進一步的手術治療。

手術的術式有許多選擇,傳統上以單純的息肉切除術為主,希望能保留鼻竇內其他沒有息肉的黏膜。

但近年來發展出的新觀念推翻原本的理論,認為即使旁邊看似沒有息肉的黏膜,也早已受到發炎反應的侵襲,讓整體鼻竇環境處於不健康的狀態。因應而生的新手術方式就是今天所要談論的「重啟手術」(Reboot Surgery)。

重啟手術顧名思義是將發炎的鼻竇進行大範圍的清除,保留鼻中隔區域的黏膜讓上皮能夠再生。而重啟手術又可分為「部分重啟」與「完全重啟」,差別在於有無進行將兩側額竇內側磨開的 Draf III 術式。

 綠線為論文中定義完全重啟手術的清除範圍。圖/參考資料 2

在 2019 年,於比利時的一篇論文回溯性的分析了 84 位分別接受單純息肉切除術、部分重啟手術與完全重啟手術,發現在術後兩年的復發率與症狀改善程度,接受了重啟手術的病人組別,表現都較接受單純息肉切除術的優異

 研究中指出,術後 2 年復發率之數據。圖/參考資料 2

而中國亦針對此一主題於 2020 年發表了一篇前瞻性研究,篩選出 81 位患有頑固性慢性鼻竇炎且具有雙側鼻息肉的病患,平均分配去接受前述的三種手術,並分別於術後第 1、3、5 年進行相關的追蹤。

結果顯示,接受了重啟手術的病人在第 1 年的復發率比接受單純息肉切除術的低,雖然在 3、5 年的復發率沒有顯著降低,但後續復發時,當初接受重啟手術的病人較少需要再次接受手術治療。

 研究 1、3、5 年復發率與需再次接受手術治療之數據。圖/參考資料 3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大致可推論出這個新的術式,無論在歐美或是亞洲族群,皆能帶來較低的復發率較晚的復發時間,也能對於症狀的改善有較大幅度的進步,即使復發,疾病的程度較多能以保守的藥物控制,不必再次接受手術。

按時洗鼻,能有效降低復發機率!

前面提到,接受了重啟手術的頑固性慢性鼻竇炎患者,雖然在第 1 年的復發率表現較為優異,在第 3、5 年的復發率差異卻不顯著,其中一個推論,是跟術後患者自己對於鼻腔的照護息息相關。

慢性鼻竇炎患者無論接受何種術式,術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按時洗鼻

臨床上常見以生理食鹽水佐以類固醇作為洗鼻劑,一天約洗一到兩次,如此能讓復原中的黏膜保濕,更能幫助鼻黏膜纖毛的運動以排除髒污,避免病菌在黏膜上附著聚集,再次引起發炎反應。

慢性鼻竇炎往往對患者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與不適,有賴醫者針對各個型態的病因制訂出精準的醫療方針,而患者也需悉心照護好不容易重獲新生的鼻竇,如此醫病合作之下,才能共同對抗這惱人的疾病!

參考資料

  1.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2. Saeed Alsharif, MD ; Karin Jonstam, MD; Thibaut van Zele, MD, PhD; Philippe Gevaert, MD; Gabriele Holtappels, MLT; Claus Bachert, MD, PhD. (2019)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or Type-2 CRSwNP: An Endotype-Based Retrospective Study. Laryngoscope, 129:1286–1292.
  3. Luo Zhang, Yuan Zhang, Yunbo Gao, Kuiji Wang, Hongfei Lou, Yifan Meng, Chengshuo Wang.(2020). Long-term outcomes of different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recurrent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and asthma. Rhinology, 58(2):126-135.
  4. https://cn.depositphotos.com/home.html
文章難易度
J. Yang_96
4 篇文章 ・ 1 位粉絲
G2醫生!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又痛又癢又發燒!正確診斷才能及早治療
careonline_96
・2023/10/08 ・229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位患者發現指甲根部出現膿疱,一直被當成灰指甲。後來在一次重感冒後,全身出現大片的紅斑,還冒出無數小膿疱,又痛、又癢、又發燒,非常痛苦。確定診斷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表示,「住院之後他才曉得,原來出現在指甲根部的膿疱並非灰指甲,所以都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因此,正確的診斷真的很重要,確定診斷才能朝正確的方向來治療!」

乾癬是一種自體發炎疾病,會導致患者的免疫系統失調,轉而攻擊自己的身體組織。邱足滿醫師說,大家常看到的是尋常型乾癬,皮膚上會出現比較厚的斑塊,帶有銀白色的皮屑。部分患者會出現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皮膚上冒出許多像針尖般細小的膿疱,有時會融合成較大、較明顯的膿疱。這些膿疱會造成疼痛,且會合併倦怠、發燒、畏寒等,甚至有些患者還會有關節疼痛。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一般還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發作的時候就是全身很大面積的皮膚紅、冒出膿疱,經過治療後可能恢復得很好,看不出來曾經發生過很嚴重的變化。另一類是合併尋常型乾癬,平時可能以尋常型乾癬來表現,但若有感染或壓力較大時,就有可能會發展成膿疱性乾癬。」

邱足滿醫師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發生率低,不過發作的時候全身冒出無數膿疱,皮膚發紅的面積可能超過 90% 體表面積,而需要住院治療,對患者造成非常大的困擾,陸陸續續我大概照顧過十位病患。」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發作常跟考試、工作、心理壓力也可能有關。邱足滿醫師說,如果比較疲累或是有感染,病情也較容易惡化。

「我的乾癬長期都有吃藥控制,但是去年因為有反胃的狀況,所以便自行停藥。經過一段時間後,乾癬病灶明顯惡化,身體多處出現大面積的膿疱,還伴隨著劇烈高燒、疼痛、搔癢與疲倦,緊急送醫後才知道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住院住了十幾天。」74 歲的全身型膿疱性患者張先生餘悸猶存的說,「大量膿疱反覆冒出破掉的過程非常折磨人,嚴重的疼痛與搔癢感總讓他忍不住伸手去抓,甚至一度因為傷口感染併發蜂窩性組織炎。感謝邱醫師幫助正確診斷與細心的照顧,接下來會好好配合治療,希望能夠把病情控制穩定。」

正確診斷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才能及早治療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患者較少,診斷的難度也較高,往往需要比較專精的皮膚科專家才能正確判斷。邱足滿醫師說,臨床上若發現患者有大片紅斑且帶有膿疱,醫師都會仔細詢問病史、用藥史,了解是否有伴隨的症狀,例如發燒、疼痛、搔癢等。這類型患者在抽血檢查時也經常會看到白血球增加、發炎指數上升的狀況。為了確定診斷,常常會需要做皮膚切片檢查,切一小塊患部的皮膚做病理檢查、或特殊染色。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傳統治療包括 A 酸、免疫調節劑、類固醇等,治療成效較有限。邱足滿醫師說,現在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致病機轉較清楚,且有生物製劑能夠針對特定細胞激素發揮作用,包括 IL-36、IL-23、IL-17 等,標靶治療的機轉較精準,能有效控制發炎反應,治療效果較快,且能顯著提升治療成效。

以 IL-36 受體抑制劑的生物製劑為例,因為是針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關鍵致病機轉「IL-36」發炎路徑所研發,因此能夠有效抑制發炎的連鎖反應,讓患者在接受治療 24 小時後就可以看到很多膿疱收乾,開始脫皮的樣子。

邱足滿醫師說,如果使用傳統藥物,通常治療一、兩個禮拜後,膿疱都還在,患者就會一直很痛、很不舒服,非常煎熬。因為需要住院較長的時間,對患者、家屬也會造成更多影響。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雖然少見,但卻是不得輕忽的皮膚重症。邱足滿醫師說,如果發現皮膚出現紅斑、很多膿疱,甚至伴隨發燒、畏寒,都要尋求皮膚科專家的協助,及早確認診斷,才能採取正確的治療方向。

貼心小提醒

日常照護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相當重要,邱足滿醫師說,飲食方面可以採取地中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以白肉代替紅肉、減少飽和脂肪等。衣著方面要選擇寬鬆舒適的衣服。作息方面請不要熬夜,建議在晚間 11 點以前就寢。

抽菸、喝酒都也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不利,最好要戒菸、戒酒。邱足滿醫師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戒糖,因為糖飲、甜食都容易促進發炎的強度,所以會希望病人戒糖。

臨床上常見到肥胖患者的症狀會比較嚴重,治療也比較困難。邱足滿醫師說,如果病人的 BMI 比較高,都會鼓勵減重。請與醫師密切配合,共同把病情控制穩定!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早期大腸癌沒有症狀!定期篩檢才能有效預防
careonline_96
・2022/11/08 ・148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症狀,因此要靠定期篩檢,才能發現早期的大腸癌;如果是比較嚴重的大腸癌,可能會有大便有血,大便的顏色改變,形狀變得更細小,甚至有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

大腸癌篩檢

篩檢可以分成非侵入性及侵入性的檢查,非侵入性目前是以糞便潛血檢查作為主要方式,國健署有補助 50 到 74 歲的民眾,每兩年可以接受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因此民眾只要持健保卡,到相關的合作醫療院所就可以免費檢查,侵入性的檢查當然就是直接做大腸鏡,進去做全腸道的檢查。

  • 何時會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

如果已經接受過糞便潛血檢查,而產生陽性的患者,應該要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另外如果有些症狀,高度懷疑可能是大腸、直腸方面造成的也應該接受,包含血便,糞便中不管是有血絲、血塊,以及糞便的形狀變得更細小,排便變得不太固定,比方說時而腹瀉,時而便祕,或有非刻意性的體重減輕,無法解釋原因的貧血,等等的症狀都應該接受大腸鏡的檢查。如果家裡有大腸直腸癌的家族史,建議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儘早接受大腸鏡的檢查。

如果有大腸息肉該怎麼辦

醫師在施做大腸鏡的過程,如果有看到息肉,在情況允許之下,比方說病人沒有在服用抗凝血劑、凝血功能正常,我們會直接將息肉切除,切除下來的息肉會送病理科做化驗,病理科醫師可以幫我們判讀息肉的組織型態,之後醫師會根據息肉的組織型態,以及整個腸道當中息肉的數目,來決定下一次應該間隔多久追蹤一次大腸鏡。

如何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包含有大腸直腸癌的家族史,抽菸、喝酒、體重過重、肥胖、不良的飲食習慣;因此我們首要先做糞便潛血檢查,每兩年一次的國健署補助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可以讓我們偵測早期大腸癌。

另外要從生活習慣去改變,包含多吃蔬菜水果,增加纖維質的攝取,也要維持適當的生活運動,不要喝酒、不要抽菸,另外有些飲食習慣要注意,包含避免紅肉、加工類的肉品、高油脂的部位,以及儘量避免煙燻、燒烤的食物。

之前遇過一位年紀相當輕的女性,大概只有 30 幾歲,本身是個上班族,因為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生活不規律,飲食又常常三餐外食,曾經有過腹痛、血便的症狀大概幾個月,但是不以為意;後來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的時候,發現已經是大腸癌末期,甚至有多重器官的轉移,因此雖然接受了化學治療,依然在幾個月內就離開了我們。

大腸癌如果早期發現治療的成效非常好,因此早期診斷大腸癌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我們可以藉由糞便潛血的篩檢,來揪出早期大腸癌,另外如果有家族大腸癌的病史,建議可以提早做大腸鏡。

2

3
1

文字

分享

2
3
1
性高潮竟可以治鼻塞?暢聊搞笑諾貝爾歷年各種「色色」研究 ft.蔣維倫【科科聊聊 EP65】
PanSci_96
・2021/11/10 ・301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21 年搞笑諾貝爾獎 Podcast 特輯正式登場!今年,泛科學盛大舉辦「第一屆泛泛泛科學 Podcast 主題票選」,請各位泛糰們從本屆搞笑諾貝爾獲獎研究中,「十選二」挑出兩組最希望泛科學錄製成節目的主題!其一雀屏中選的主題,即是眾所矚目的醫學獎研究:「性高潮能有助於舒緩鼻塞嗎?」

本集 Y 編將與泛科學作家蔣維倫,揭開該項研究背後的秘辛,看看「性愛」究竟是否真是治癒身心的最佳「良藥」?兩人也將回顧歷年搞笑諾貝爾得主的各種「色色」研究,想知道精子銀行創辦者為何獲獎,如何以「核磁共振」觀測男女性行為時的器官變化,或者為何要讓老鼠「穿褲子」檢測性慾,就千萬不要錯過此集內容!

(圖/Pixabay)
  • 00:50 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得獎研究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於日前揭曉,今年 10 項獲獎研究包含:獲得生物獎的貓語分析、化學獎的電影院觀眾氣味研究、Y 編很感興趣的物理獎研究行人為何容易相撞、以及「對照組」動力學獎的行人看手機更容易相撞……等等頗受矚目的主題。本集將聚焦於獲得醫學獎的研究——性高潮是否能改善鼻塞問題?

延伸閱讀:【2021搞笑諾貝爾獎】10 項「廢到笑」獲獎研究出爐:性行為可以治鼻塞?揭露人貓之間的喵電感應?

  • 05:11 「性高潮」能否改善鼻塞的實驗如何進行 

德國的耳鼻喉科醫師布魯特(Cem Bulut)與其研究團隊,找了 18 組有常態性鼻塞問題的異性戀伴侶,要求他們在下列五個時間點:性行為前、性高潮後的當下(1 分鐘內)、30 分鐘、1 小時及 3 小時,進行主觀的「鼻功能」自我評量,以及使用便攜式鼻孔通氣測量儀,客觀觀測鼻腔通氣狀況;對照組則是以鼻腔粘膜收縮噴劑(如:歐治鼻)清理鼻腔,同樣也以使用前、使用後的當下(1 分鐘內)、30 分鐘、1 小時及 3 小時,進行主觀與客觀的評量。

延伸閱讀:呼吸不順免驚!實驗證實:愛愛可以治鼻塞【2021年搞笑諾貝爾—醫學獎】

  • 12:51 最適合疫情期間做的實驗

由於此項實驗於 2020 年搜集實驗數據,被維倫戲稱為「最適合 COVID-19 疫情嚴峻期間做的實驗」。團隊亦有在研究結束後,提出日後若仍有資源進行後續研究,希望能再擴及實驗同性伴侶性愛、個人自慰行為,是否也助於改善鼻塞,或再各別分析經過性行為後,男、女性鼻塞的改進狀況是否有差異。

  • 15:33 性高潮舒緩鼻塞效果和歐治鼻一樣好?

根據該項研究結果,實驗對象在性高潮後的當下,得以大幅度改善鼻塞問題,並且伴侶雙方的舒緩效果皆可維持一小時,程度也與鼻腔粘膜收縮噴劑相近,不同之處僅在於三小時後,性高潮組的療效消失,噴劑則仍然維持;研究同時也顯示一般運動行為,僅能達到舒緩鼻塞問題最多 30 分鐘的效果,性行為所能維持的療效時間更長。然而,讓性行為有效舒緩鼻塞的原理,目前團隊也尚未有定論,可能與性行為導致的內分泌激素、血壓變化有關。

  • 21:32 頭兩年搞笑諾貝獎得主都和「精子」有關

搞笑諾貝爾獎歷年亦有不少頒獎選擇與「性」相關。包含:1991 年的首屆生物學獎,頒給優生學支持者羅伯特克拉克格雷厄姆,諷刺其創立僅接受諾貝爾獎得主、奧林匹克選手的精子銀行;隔年則由頗具爭議性的生育醫生 Cecil Jacobson,獲得生物學獎,由於他秘密提供自己的精子,讓不孕夫妻做試管嬰兒,更替其門診婦女,施打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製造婦女「有孕在身」的假象。

  • 24:06 男性使用生殖器時「愛注意」什麼?

搞笑諾貝爾獎在 1993 年及 1996 年,各有一獎項與「男性生殖器」有緊密關聯。1993 年的醫學獎,頒給三位「仁慈的醫學家」,表彰他們對「拉鍊夾傷的陰莖的急性管理」的深入研究;1996 年的公共衛生獎,則是授予兩位北歐研究者的醫學報告,他們從一位水手結束航海生活,上岸後卻被驗出罹患性病,調查分析出船員間「透過充氣娃娃的淋病傳播模式」。

  • 28:26 如何觀測現代與古代的性器官

2000 年時,荷蘭研究團隊突發奇想,在異性伴侶進行性行為時,使用全身核磁共振造影(MRI),檢查其性器官的變化。實驗歷經重重困難,最終讓受試者以「男上女下」體位完成研究,觀測出如:女性無交合性興奮時,子宮位置比較高,但並不會增大等等現象,最終獲得該年的搞笑諾貝爾醫學獎;隔兩年的醫學獎則頒給英國研究學者 Chris McManus,表揚其「男性與古代雕塑陰囊不對稱」的側性研究。

  • 34:29 性愛太麻煩,接吻就可以改善過敏?

與今年「鼻塞研究」的模式接近,日本醫師木俁肇曾進行「接吻可改善過敏」的實驗,證實接吻不僅可改善鼻子過敏問題,亦能減少皮膚因過敏而紅腫的面積,於 2015 年獲得諾貝爾搞笑醫學獎。維倫補充,木俁肇醫師亦曾證實,「性行為」也有助改善過敏問題,甚至曾針對看搞笑電影、觀賞《豆豆先生》影集、坐在交通繁忙馬路旁,對於舒緩氣喘或過敏症狀的研究。

延伸閱讀:喇舌可以改善過敏!?——2015搞笑諾貝爾醫學獎

  • 37:39 讓老鼠「穿褲子」看影響性慾程度

2016 年的搞笑諾貝爾「生殖獎」,則頒給埃及沙菲克醫師「褲子材質會否影響性慾」的研究。研究起源於醫師的實驗與觀察,發覺聚酯纖維布料的褲子,容易摩擦男性生殖器,恐導致少精症(oligospermia)。而後團隊進而以雄性大鼠進行實驗,為五組大鼠訂製五種不同材質的褲子,觀測大鼠的性行為,其中發現穿著聚酯纖維褲子的大鼠,「抽插行為」(intromission)的頻率明顯較他組來得低。

延伸閱讀:穿錯材質的褲子會影響性慾?——2016搞笑諾貝爾生殖獎

  • 42:56 DYI 檢測生殖器能否「正常運作」的方法

2018 年的搞笑諾貝爾「生殖醫學獎」,其實出自 1980 年的研究,卻仍在該年大放異彩。研究為以「緊密貼合的多張郵票」,環繞包裹男性生殖器一圈,監測受試者的生殖器於夜晚睡眠時的勃起狀態,是否能從「郵票的被撕裂、漲破」程度判斷。最終,研究結果顯示出郵票破裂程度,與科學儀器診斷結果表現一致,因而成為患者可於「家中 DYI 診斷」的方式。

延伸閱讀:齁~科學家是不是都在想色~色~的事情?複習那些十八禁的《搞笑諾貝爾獎》

  • 45:35 從腳看生殖器大小的流言是真是假?

歐美總有很多「流言蜚語」,指稱男性生殖器尺寸,可從其身高或鼻子、雙腳大小做判斷。1993 年加拿大的兩位醫生曾召集 63 位男性進行觀測,證實此鄉野傳說僅有「些微正相關」,並於 1998 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統計學獎。

下集,Y 編與維綸會再深入挖掘「搞笑諾貝爾獎」的其他趣味研究,再讓聽眾們繼續「大開耳界」!

延伸閱讀:坊間傳說,看腳大小就知道陰莖長度—《搞笑諾貝爾獎》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209 篇文章 ・ 191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