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5
1

文字

分享

0
5
1

蛭類的醫療用途(一):認識水蛭的 101 種古代療法,連戀愛暈船症也能治?

ntucase_96
・2021/07/23 ・280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古以來,蛭類因為吸食人畜血液、讓傷口流血不止的習性而惡名昭彰,即使並非所有蛭類都是以血液為食,多數人還是不自覺的將蛭類與「貪婪吸血」劃上等號。

不過,正因為蛭類吸血造成的傷口會流血不止,蛭類在醫療上做為「放血」或「治療血液循環」相關病症的用途,在東西方醫學史中早已履見不鮮。

放血療法在19世紀前的歐洲大為盛行,許多時候也利用蛭類來輔助。圖/維基百科, CC0

蛭類的英文俗稱(Leech)乃是起源於古代盎格魯-撒克遜語言中的醫師(laece)一字,據此不難想像蛭類在西方醫學史上的重要性。蛭類在醫療用途上大致可分成「活體外用」或「藥材內服」兩大方式,此篇,就讓我們先從「傳統的活體外用法」來介紹蛭類的醫療用途吧!

古文明的活體外用法

吸血蛭類的醫療應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元前 15 世紀,蛭類療法的景象就出現在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墳墓的壁畫中;西元前 7 世紀的古希臘史詩「伊利亞德」(Iliad),也提及古希臘醫師在特洛伊戰爭中,用吸血蛭類來治療戰士的傷口;猶太教經典、文獻以及聖經中,也曾概述以蛭類放血的醫療目的。

不過,蛭類在醫療上最早的記錄,應為西元前兩世紀,古希臘克羅豐地區的說教詩人「尼坎德(Nicander of Colophon)」,在其醫藥相關詩作「毒與解毒劑(Alexipharmaca)」中所記錄的蛭類療法在當代希臘醫學的用途。

尼坎德畫像Nikander, Theriaca, 10th century, Constantinople。圖/維基百科

西元以後,埃及、印度、希臘以及阿拉伯古文明的醫師,不僅利用吸血蛭類為病人單純放血,也藉由蛭類吸血治療各種問題。當時的希臘學者亦認為邪靈導致疾病,故必須藉由放血將邪靈逐出體外。

西元二世紀以降,羅馬醫師蓋倫(Galen)進一步闡揚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體液失衡致病說」,認為用蛭類來放血就能夠恢復體液平衡、並移除體內的毒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體液學說認為人體由「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四種液體組成。這四種液體關係到人的情緒、氣質與健康的平衡。圖/維基百科, CC0

此一學說影響其後的西方及鄰近地區伊斯蘭醫學一千多年之久,蛭類因此屢屢用來放血治療各式疾病,從單純的發炎症狀、痔瘡、風濕痛、痛風、發燒、聽力喪失、頭痛、到心智失常都包括其中。

西元十世紀的波斯醫師阿維真納(Avicenna)就相信,蛭類放血比拔罐更可以直達更深層的靜脈血液,不但推薦使用蛭類放血來治療皮膚病,甚至認為此療法可避免愛人陷入瘋狂。

十二世紀時的伊斯蘭醫學文獻中,記載了手術後使用吸血蛭類的好處,並且開始依照外型和顏色區分「醫用蛭類」和「非醫用蛭類」。

文藝復興時期的活體外用法

隨著文藝復興時期到來,蛭類放血的用途越加廣泛。從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和腦中風、到泌尿生殖疾病如腎炎、亞急性卵巢炎和性病、甚至連急性胃炎、喉炎與眼科疾病,全都成了適應症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婦人以蛭類放血圖 Bossche, Guillaume van den, 1639。圖/維基百科

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最知名的外科醫師「安布魯瓦茲・帕雷(Ambroise Paré)」,在著作中除了討論槍傷治療、截肢後的動脈結紮之外,還用了整整一章來說明蛭類放血療法的各種應用。

由於當時普遍認為蛭類放血療法遠比其它器械放血更加無痛,再加上相較玻璃拔罐或放血針等放血器械,蛭類更適合用在痔瘡和陰道炎等脆弱敏感患處上,讓蛭類放血療法變得更受歡迎。

無獨有偶的,在十六世紀後期的中國明代,名醫李時珍所編著的《本草綱目》當中,也使用了水蛭放血的方式,來治療赤白丹腫和癰腫初起的症狀。

用來儲存吸血蛭類以備使用的各式水蛭罐。圖/左:維基百科;中&右:Wellcome Image

盛極而衰的活體外用法

蛭類放血療法的風氣,隨著拿破崙大軍的外科醫師「佛郎施瓦・布魯塞(François-Joseph-Victor Broussais)」的推廣,在十八世紀末攀上巔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他的鼓吹之下,拿破崙從匈牙利進口了數以百萬隻的吸血蛭類,來治療戰場上的傷兵;而這股「在戰場上使用蛭類放血進行醫療」的風氣,也於十九世紀初吹到了英國,英國軍醫尤其推薦反覆以蛭類放血,來治療關節處的槍傷。

除此之外,蛭類放血療法的適應症,也拓展到心智失常、痛風、結核病、百日咳和歇斯底里症。當時全歐洲的蛭類放血療法所需的蛭類數量極大,例如僅 1833 年的法國醫界,就進口了四千兩百萬隻吸血蛭類,各國的蛭類總需求量甚至達到一億隻!

「蛭類放血療法」隨著拿破崙四處征戰而聲名遠播。圖/Louis Lejeune, 維基百科

然而,過度採集之下,歐洲吸血蛭類在部份西歐地區變得日漸稀少、甚至瀕臨絕種;一直到今日,歐洲的醫用吸血蛭類都依然被 IUCN 認定為「近危」—— 亦即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有瀕危或滅絕風險 —— 幾乎在所有原生分佈區域都受到法律保護。

為了滿足對吸血蛭類的需求,義大利、匈牙利和波蘭開始出口大量吸血蛭類到西歐,法國政府也開始提供獎賞,以鼓勵開發蛭類養殖的新方法。吸血蛭類的稀缺,也導致 1823 年就有禁令控管從德國漢諾威出口的蛭類數量,而俄羅斯也訂定採集吸血蛭類的季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就某方面而言,這可能是史上第一個保育單一動物物種的政策,而且保育的對象居然不是雄壯亮眼的哺乳動物,而是不起眼又惹人厭的水蛭。

被列為「近危物種」的歐洲醫蛭(Hirudo medicinalis)。圖/Karl Ragnar Gjertsen, 維基百科

到了十九世紀末,由於現代醫學觀念興起與常規建立,以及各醫學領域的迅速進展,蛭類放血療法漸漸不再受到歡迎,僅在癲癇治療或預防上還算常見。單一間英國醫院的蛭類用量從 1832 年的十萬隻,到了五十年後大幅下降到不及兩千隻,蛭類放血療法的盛況不再,由此可見一斑。

  1. A. M. Abdualkader, A. M. Ghawi, M. Alaama, M. Awang, and A. Merzouk. 2013. Leech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Indian J Pharm Sci 75: 127–137
  2. K.S. Bharanija, K. Jalagandeswarar & V. Ashok. 2016. Hirudotherapy-A Cure in Vampire’s kiss: A Review. J. Pharm. Sci. & Res. 8: 822-827
  3. J.Malcolm Elliott and Ulrich Kutschera. 2011. Medicinal leeches: historical use, ecology, genetics and conservation. Freshwater Reviews 4: 21-41
  4. U. Kutschera. 2012. The Hirudo medicinalis species complex. Naturwissenschaften 99: 433–434
  5. Sebastian Kvist, Gi-Sik Min & Mark E Siddall. 2013. Diversity and selective pressures of anticoagulants in three medicinal leeches (Hirudinida: Hirudinidae, Macrobdellidae). Ecology and Evolution 3: 918–933
  6. Porshinsky BS, Saha S, Grossman MD, Beery II PR, Stawicki SPA. 2011. Clinical uses of the medicinal leech: A practical review. Journal of Postgraduate Medicine 57: 65-71
  7. Sawyer, R.T. 1986. Leech Biology and Behavio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USA
  8. I.S. Whitaker, J. Rao, D. Izadi, P.E. Butler. 2004. Historical Article: Hirudo medicinalis: ancient origins of, and trends in the use of medicinal leeches throughout history. British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42: 133—13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ntucase_96
30 篇文章 ・ 1487 位粉絲
CASE的全名是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也就是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創立於2008年10月,成立的宗旨是透過台大的自然科學學術資源,奠立全國基礎科學教育的優質文化與環境。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ECU: 汽車大腦的演化與挑戰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02 ・379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威力暘電子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想像一下,當你每天啟動汽車時,啟動的不再只是一台車,而是一百台電腦同步運作。但如果這些「電腦」突然集體當機,後果會有多嚴重?方向盤可能瞬間失靈,安全氣囊無法啟動,整台車就像失控的高科技廢鐵。這樣的「系統崩潰」風險並非誇張劇情,而是真實存在於你我日常的駕駛過程中。

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汽車電子系統「逆天改運」的科學奧秘。究竟,汽車的「大腦」—電子控制單元(ECU),是如何從單一功能,暴增至上百個獨立系統?而全球頂尖的工程師們,又為何正傾盡全力,試圖將這些複雜的系統「砍掉重練」、整合優化?

第一顆「汽車大腦」的誕生

時間回到 1980 年代,當時的汽車工程師們面臨一項重要任務:如何把汽油引擎的每一滴燃油都壓榨出最大動力?「省油即省錢」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他們發現,關鍵其實潛藏在一個微小到幾乎難以察覺的瞬間:火星塞的點火時機,也就是「點火正時」。

如果能把點火的精準度控制在「兩毫秒」以內,這大約是你眨眼時間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引擎效率就能提升整整一成!這不僅意味著車子開起來更順暢,還能直接省下一成的油耗。那麼,要如何跨過這道門檻?答案就是:「電腦」的加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師們引入了「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顆專注於特定任務的迷你電腦晶片。它能即時讀取引擎轉速、進氣壓力、油門深度、甚至異常爆震等各種感測器的訊號。透過內建的演算法,在千分之一秒、甚至微秒等級的時間內,精準計算出最佳的點火角度,並立刻執行。

從此,引擎的性能表現大躍進,油耗也更漂亮。這正是汽車電子控制單元(ECU)的始祖—專門負責點火的「引擎控制單元」(Engine Control Unit)。

汽車電子控制單元的始祖—專門負責點火的「引擎控制單元」(Engine Control Unit)/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ECU 的失控暴增與甜蜜的負荷

第一顆 ECU 的成功,在 1980 年代後期點燃了工程師們的想像:「這 ECU 這麼好用,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能用?」於是,ECU 的應用範圍不再僅限於點火,燃油噴射量、怠速穩定性、變速箱換檔平順度、ABS 防鎖死煞車,甚至安全氣囊的引爆時機……各種功能都交給專屬的 ECU 負責 。

然而,問題來了:這麼多「小電腦」,它們之間該如何有效溝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6 年,德國的博世(Bosch)公司推出了一項劃時代的發明:控制器區域網路(CAN Bus)。你可以將它想像成一條專為 ECU 打造的「神經網路」。各個 ECU 只需連接到這條共用的線路上,就能將訊息「廣播」給其他單元。

更重要的是,CAN Bus 還具備「優先通行」機制。例如,煞車指令或安全氣囊引爆訊號這類攸關人命的重要訊息,絕對能搶先通過,避免因資訊堵塞而延誤。儘管 CAN Bus 解決了 ECU 之間的溝通問題,但每顆 ECU 依然需要獨立的電源線、接地線,並連接各種感測器和致動器。結果就是,一輛汽車的電線總長度可能達到 2 到 4 公里,總重量更高達 50 到 60 公斤,等同於憑空多載了一位乘客的重量。

另一方面,大量的 ECU 與錯綜複雜的線路,也讓「電子故障」開始頻繁登上汽車召回原因的榜首。更別提這些密密麻麻的線束,簡直是設計師和維修技師的惡夢。要檢修這些電子故障,無疑讓人一個頭兩個大。

大量的 ECU 與錯綜複雜的線路,也讓「電子故障」開始頻繁登上汽車召回原因的榜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汽車電子革命:從「百腦亂舞」到集中治理

到了2010年代,汽車電子架構迎來一場大改革,「分區架構(Zonal Architecture)」搭配「中央高效能運算(HPC)」逐漸成為主流。簡單來說,這就像在車內建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管理系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以想像,整輛車被劃分為幾個大型區域,像是車頭、車尾、車身兩側與駕駛艙,就像數個「大都會」。每個區域控制單元(ZCU)就像「市政府」,負責收集該區所有的感測器訊號、初步處理與整合,並直接驅動該區的馬達、燈光等致動器。區域先自理,就不必大小事都等中央拍板。

而「中央政府」則由車用高效能運算平台(HPC)擔任,統籌負責更複雜的運算任務,例如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所需的環境感知、物體辨識,或是車載娛樂系統、導航功能,甚至是未來自動駕駛的決策,通通交由車輛正中央的這顆「超級大腦」執行。

乘著這波汽車電子架構的轉型浪潮中, 2008 年成立的台灣本土企業威力暘電子,便精準地切入了這個趨勢,致力於開發整合 ECU 與區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功能的模組化平台。他們專精於開發電子排檔、多功能方向盤等各式汽車電子控制模組。為了確保各部件之間的溝通順暢,威力暘提供的解決方案,就像是將好幾個「分區管理員」的職責,甚至一部分「超級大腦」的功能,都整合到一個更強大的硬體平台上。

這些模組不僅擁有強大的晶片運算能力,可同時支援 ADAS 與車載娛樂,還能兼容多種通訊協定,大幅簡化車內網路架構。如此一來,車廠在追求輕量化和高效率的同時,也能顧及穩定性與安全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8 年威力暘電子致力於開發整合 ECU 與區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功能的模組化平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萬無一失的「汽車大腦」:威力暘的四大策略

然而,「做出來」與「做好」之間,還是有差別。要如何確保這顆集結所有功能的「汽車大腦」不出錯?具體來說,威力暘電子憑藉以下四大策略,築起其產品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1. AUTOSAR : 導入開放且標準化的汽車軟體架構 AUTOSAR。分為應用層、運行環境層(RTE)和基礎軟體層(BSW)。就像在玩「樂高積木」,ECU 開發者能靈活組合模組,專注在核心功能開發,從根本上提升軟體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2. V-Model 開發流程:這是一種強調嚴謹、能在早期發現錯誤的軟體開發流程。就像打勾 V 字形般,左側從上而下逐步執行,右側則由下而上層層檢驗,確保每個階段的安全要求都確實落實。
  3. 基於模型的設計 MBD(Model-Based Design) 威力暘的工程師們會利用 MatLab®/Simulink® 等工具,把整個 ECU 要控制的系統(如煞車),用數學模型搭建起來,然後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大量的模擬和測試。這等於在實體 ECU 誕生前,就能在「數位雙生」世界中反覆演練、預先排除設計缺陷,,並驗證安全機制是否有效。
  4. Automotive SPICE (ASPICE) : ASPICE 是國際公認的汽車軟體「品質管理系統」,它不直接評估最終 ECU 產品本身的安全性,而是深入檢視團隊在軟體開發的「整個過程」,也就是「方法論」和「管理紀律」是否夠成熟、夠系統化,並只根據數據來評估品質。

既然 ECU 掌管了整輛車的運作,其能否正常運作,自然被視為最優先項目。為此,威力暘嚴格遵循汽車業中一本堪稱「安全聖經」的國際標準:ISO 26262。這套國際標準可視為一本針對汽車電子電氣系統(特別是 ECU)的「超嚴格品管手冊」和「開發流程指南」,從概念、設計、測試到生產和報廢,都詳細規範了每個安全要求和驗證方法,唯一目標就是把任何潛在風險降到最低

有了上述這四項策略,威力暘確保其產品從設計、生產到交付都符合嚴苛的安全標準,才能通過 ISO 26262 的嚴格檢驗。

然而,ECU 的演進並未就此停下腳步。當ECU 的數量開始精簡,「大腦」變得更集中、更強大後,汽車產業又迎來了新一波革命:「軟體定義汽車」(Software-Defined Vehicle, SDV)。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軟體定義汽車 SDV:你的愛車也能「升級」!

未來的汽車,會越來越像你手中的智慧型手機。過去,車輛功能在出廠時幾乎就「定終身」,想升級?多半只能換車。但在軟體定義汽車(SDV)時代,汽車將搖身一變成為具備強大運算能力與高速網路連線的「行動伺服器」,能夠「二次覺醒」、不斷升級。透過 OTA(Over-the-Air)技術,車廠能像推送 App 更新一樣,遠端傳送新功能、性能優化或安全修補包到你的車上。

不過,這種美好願景也將帶來全新的挑戰:資安風險。當汽車連上網路,就等於向駭客敞開潛在的攻擊入口。如果車上的 ECU 或雲端伺服器被駭,輕則個資外洩,重則車輛被遠端鎖定或惡意操控。為了打造安全的 SDV,業界必須遵循像 ISO 21434 這樣的車用資安標準。

威力暘電子運用前面提到的四大核心策略,確保自家產品能符合從 ISO 26262 到 ISO 21434 的國際認證。從品質管理、軟體開發流程,到安全認證,這些努力,讓威力暘的模組擁有最高的網路與功能安全。他們的產品不僅展現「台灣智造」的彈性與創新,也擁有與國際大廠比肩的「車規級可靠度」。憑藉這些實力,威力暘已成功打進日本 YAMAHA、Toyota,以及歐美 ZF、Autoliv 等全球一線供應鏈,更成為 DENSO 在台灣少數核准的控制模組夥伴,以商用車熱系統專案成功打入日系核心供應鏈,並自 2025 年起與 DENSO 共同展開平台化量產,驗證其流程與品質。

毫無疑問,未來車輛將有更多運作交由電腦與 AI 判斷,交由電腦判斷,比交由人類駕駛還要安全的那一天,離我們不遠了。而人類的角色,將從操作者轉為監督者,負責在故障或斷網時擔任最後的保險。透過科技讓車子更聰明、更安全,人類甘願當一個「最弱兵器」,其實也不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1

4
2

文字

分享

1
4
2
致親愛的弗瑞曼人:一封來自地球的沙蟲愛好者之信——《沙丘》(三)
YTLai_96
・2022/10/28 ・5028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佩的弗瑞曼人,您好:

謝謝您展信閱讀來自地球的沙蟲愛好者的第三封信。

在前兩封可能略顯冒昧的書信又沉澱數日之後,我也已經能夠比較冷靜的看待沙蟲、以及弗瑞曼族人與沙蟲間的依存關係。如果前兩封信讓您們感到任何些許的冒犯或不敬,請容我獻上最誠摯的歉意,也請您與族人們理解這絕非我的本意。

我只是想要以一個遙遠地球的沙蟲愛好者的身份,與弗瑞曼族人們分享我對沙蟲粗略甚至略嫌可笑的觀察和推想,並且期望您與族人們在忍俊不禁的閒暇之餘,有天願意回信提供一些回饋和指導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DVWR6-88OY
地球上像我一樣的沙蟲愛好者還有很多,請看沙蟲愛好者們從生態人文記錄片中剪輯出來的沙蟲畫面。

先前兩封信,我與您和弗瑞曼族人們分享了沙蟲巨大體型如何克服各種難題的奧妙可能,也提到沙蟲或許依賴自營共生微生物而得以在荒蕪沙漠中獲得營養與能量所需。但我想最神奇的,或許還是沙蟲的生活史吧。

根據厄拉克斯星球的重要文獻「沙丘」的記載、以及弗瑞曼族人們千百年來的觀察,沙蟲只是成體,祂的幼體叫做沙鱒,體型從幾公分到一公尺多不等,生活在沙漠的地底深處。與成體沙蟲大不相同的是,沙鱒生性愛水,身上有能夠儲存大量水分的細胞(或者有些文獻指出其體表覆滿纖毛),而且喜愛群聚。當沙鱒在地底深處群聚,身體的代謝廢物與水混合並發酵後就形成了早期香料。當早期香料聚集夠多、發酵產生的氣體壓力夠大,就會把這些早期香料大規模噴發到地表,即所謂的「香料爆炸」。這些早期香料被陽光炙烤風乾,就成了珍貴的香料。

地球上其他沙蟲愛好者製作的,沙鱒與香料爆炸的解說影片。

然而,根據上述描述還有沙鱒與沙蟲的體型差異,我大膽猜測沙鱒與沙蟲之間並不是單純幼蟲與成蟲的關係,而是如同單體/聚合、單倍體/多倍體之間的世代交替關係。如前所述,沙鱒喜愛水、儲存水、而且會聚集成團,這樣的習性或許就是在召集夠多的單倍體沙鱒,只要被噴發到沙漠表面,受到炙熱陽光且乾燥環境的刺激,成團的沙鱒就會相互融合並且分化形成一隻沙蟲,如果一團沙鱒的生質量不足以撐起一隻沙蟲,說不定還得等待被已經存在的沙蟲吞食後融合進去。

在地球上,這樣運作的生物也所在多有,例如以二倍體原生質團狀態四處爬行的粘菌、或者以多個體聚合分化而成一整隻具有精細構造的僧帽水母,絕非天馬行空的無稽猜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具有單雙倍體世代交替生活史的黏菌,我大膽的猜想沙蟲和沙鱒的關係也是這樣,沙蟲屬於二倍體且類似黏菌可移動的原生質團,沙鱒則是移動能力較差的單倍體。 圖/wikimedia
地球上的黏菌,請欣賞它解決問題的本事。
俗稱葡萄牙戰艦或僧帽水母也是水螅體群聚且分工組成的群聚體,或許沙蟲也是異曲同工。 圖/wikimedia

據我對重要文獻的了解,其中有些字句間也曾經提過沙鱒是單倍體的生物,還有沙蟲萬一死去就會放出沙鱒重啟生活史的循環。如果又加上沙蟲壽命很長、甚至可達數千歲的傳聞,那麼沙鱒與沙蟲之間以世代交替生活史不斷轉變、沙蟲乃是眾多沙鱒聚合分化而成的群聚體,還可以不斷吸收新的沙鱒團來壯大自己,就更是合理了。

當然,也只有憑藉著弗瑞曼人的仔細觀察,才能夠確認這樣的猜想是否屬實。

因此如果可能的話,下次待您與族人發現沙鱒團時,是否能夠留意它們噴發到沙漠表面後的行蹤呢?

甚至如果您能夠主動的收集沙鱒團,將它們集中在沙漠表面以圍籬侷限起來,或許就能夠好好觀察沙鱒團在沙漠表面的命運:是真的如過去以為的多數沙鱒死去並留下極少數個體休眠數年再——蛻變狂長為沙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還是其實藉由多個沙鱒團分散又聚合、彼此邊界消弭並且開始分化的方式,在沙漠中組成一隻超級沙蟲體?如果有幸如我推想的,沙蟲是聚集眾多沙鱒而成、世代交替無盡轉生的群聚體,這樣能夠累積千年的不死智慧,豈不更加顯現沙蟲的神性嗎?

在沙漠裡面設置圍籬以觀察沙鱒團的行為和生活史,其實就有點像在地球上用培養皿畫菌盤養菌,只是厄拉克斯星球上的盤子比較大而已,但同樣都可以滿懷敬意啊。 圖/YouTube

關於沙鱒在地底下的生活,如果依循著我先前的假說,沙蟲的營養與能量來源是依靠體內的共生自營微生物而來、且平時吞食沙粒也只是在收集過濾這些共生自營微生物或者沙鱒團的話,那麼沙鱒在沙漠地底深處可能也是靠微生物一起共生過活,這些微生物可能是同樣在沙漠表面或沙蟲體內存活的微生物種類,只不過可能因為在地底深處缺乏氧氣和陽光,所以處於厭氧呼吸、異營(或化學自營)的代謝狀態,就等著沙鱒聚集成團被噴發到沙漠表面,再度回到太陽下轉回好氧自營的代謝狀態。

從這一點看來,以好氧自營狀態與沙蟲共生提供能量與營養、又在地底深處以厭氧異營狀態與沙鱒共生的這種微生物,整個生活史與沙蟲的生活史緊密相依,兩者很可能已經接近互利且專性的共生,難以離開彼此了。

這是我推想的沙蟲生活史(外圈)以及香料菌生活史(內圈),還有兩者之間的養分依存關係,請弗瑞曼族人們多多指教。

進一步猜想,所謂的早期香料,也許是在沙鱒體內的行厭氧呼吸的共生微生物排出的內孢子或休眠卵,這些內孢子/休眠卵靠著沙鱒排出的代謝廢物產氣以後造成香料噴發,也可以又回到陽光普照的沙漠表面,若有幸被沙蟲濾出帶到體內,就再次轉為好氧呼吸、自營代謝的狀態(這也解釋了沙蟲身上尤其嘴巴處帶有強烈香料味的緣由,因為嘴巴比起身體更深處的其他部位,理應擁有最多還未甦醒的內孢子/休眠卵);然而如果不幸被香料採集車吸起過濾,那就成了世人爭奪的珍貴香料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考量到許多地球上的微生物內孢子本身就帶有毒性,因此香料如果實際上是微生物的內孢子/休眠卵,其毒性屬於神經毒,劑量適當時得以大幅擴展感官能力與腦部運作,劑量不對或是當沙蟲遇水死亡後共生微生物一同破裂放出的體液則具有強烈毒性,也是合情合理。

以上關於香料來源的推想,還請尊敬的弗瑞曼人能夠給予指教。

地球上微生物的內孢子生成示意圖,大膽猜想所謂的香料,或許就是與沙鱒共生時的微生物在厭氧異營狀態時產生的內孢子。圖/wikimedia
關於香料的解釋影片。

最後,我想與弗瑞曼族人們分享,地球上的動物們與沙蟲間的相似之處。

沙蟲令人敬畏的滿嘴尖牙,有些人可能以為類似地球的八目鰻牙齒分佈,但仔細看其實跟地球的鬚鯨嘴裡的鯨鬚板更有異曲同工之妙,合理推想也都扮演了濾食的角色——一如地球的鬚鯨在海中用鯨鬚過濾磷蝦和小魚,厄拉克斯星球的沙蟲在沙漠中用尖牙過濾砂礫間能夠與其共生的自營微生物、不時還有剛從地底噴出的沙鱒團、偶爾可能也順便摧毀吵鬧的香料採集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還有,沙蟲攻擊地表入侵事物時,從地下竄出讓沙漠表面液化沸騰的景象,也相當類似座頭鯨捕食時困住魚群的氣泡網。

這樣的雷同之處,在地球的演化生物學稱作趨同演化,如果我們相信距離地球大半宇宙的沙蟲也遵循達爾文的演化論的話。

地球上的座頭鯨使用氣泡網捕食魚群。
看看沙蟲冒出表面吞食人事物的景象,不覺得跟地球上的座頭鯨用氣泡網捕食很像嗎?

還有,從沙蟲張大的嘴巴深處,我看見沙蟲的咽喉也分成三裂,和地球上具備三顎的蛭類頗為神似。沙蟲在沙漠中能夠躍出表面,那樣的移動方式也真的有點神似蛭類在水中的波浪狀游動行為,更別提沙蟲同樣能夠抬起身軀俯仰自如,很可能也擁有蛭類一樣的肌肉水骨骼系統。

乾燥的厄拉克斯星球上很可能沒有蛭類,我只能請您參考下方的影片理解蛭類的模樣與游動方式,哪一天如果有幸能夠邀請您與族人們到地球拜訪,相信您看到蛭類的實體時也會有似曾相識之感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球上的蛭類,這隻吸血蛭類的波浪狀游動和咽部三裂的模樣與沙蟲不謀而合。

最後,沙蟲能夠在無垠沙漠中聽到/感受到遠方來的規律震動,也是一件似曾相識又奧妙的本領。

在地球上能夠感受基質震動的動物很多,許多水生的動物都能夠感應水波震動進而找到來源,最有名的正是吸血蛭類,它們能夠藉由感受水波找到震動的來源,於是長距離游向入水或落水的宿主以吸取血液;水中伏擊的紅娘華也能夠感應落水昆蟲的掙扎震動,從水底往水面攫住獵物飽餐一頓。

在水中如此,在鬆軟乾燥的沙漠中卻是另當別論了。

乾燥的沙漠只要受力,沙子間就會崩解散落,連帶消去了能夠傳遞出去的震動動能,這就像是裝著乾沙的沙袋受到擊打,沙團就會散開變形於是消去動能、壓力和震動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在地球上沙漠中潛沙伏擊的動物,無論是蜘蛛或沙蟒,大多都是依靠視覺或者觸覺、或者如絆腳索的絲線上傳來的震動,以得知獵物的到來與方位。只有少數的地底動物如非洲蝟目的金鼴,大概比較真有本事偵測從附近沙上傳來的細小震動。

根據地球這邊的研究得知,金鼴的聽骨不成比例的特大、而且也有精細巧妙的放大結構,也因此能夠偵測沙子上傳來的細小震動。而龐大的沙蟲又有什麼樣的精巧構造,讓祂得以在幾公里外偵測到人類規律走動的腳步呢?

這樣的謎團實在令人費疑猜啊。或許也只能期待哪一天,勇敢的弗瑞曼族人們從沙蟲神聖的大體和更仔細的觀察中略知一二了。

金鼴的可愛模樣。 圖/wikimedia
金鼴小小的體型,卻有不成比例的特大聽骨,可能就是演化出來偵測沙上的微小動靜。 圖/https://acousticstoday.org/wp-content/uploads/2020/06/The-Adapted-Ears-of-Big-Cats-and-Golden-Moles-Exotic-Outcomes-of-the-Evolutionary-Radiation-of-Mammals-Edward-J.-Walsh.pdf
金鼴潛沙並且偵測沙上小昆蟲的震動,與沙蟲有異曲同工之能。

尊敬的弗瑞曼族人們,衷心感謝您閱讀至此,期待有一天能夠收到來自厄拉克斯星球的回訊,更盼望有那麼一天,地球的沙蟲愛好者如我能夠與您並肩,看見族人幽藍雙眼看見的世界,穿上寶貴的蒸餾服,一同感受沙漠的不可侵犯,讓心跳隨著沙槌震動,同時體會沙蟲自遠方洶湧而來的神性震撼。

祝弗瑞曼族人們健康平安。

來自地球的沙蟲愛好者敬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YTLai_96
51 篇文章 ・ 31 位粉絲
也許永遠無法自稱學者,但總是一直努力學著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看完電影「失落謎城」,我們來談談「水蛭」吧?
YTLai_96
・2022/07/02 ・327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話說,珊卓布拉克和查寧坦圖主演的失落謎城(The Lost City)近日在二輪片戲院上映了,電影本身頗具娛樂效果也讓我相當享受,但裡頭出乎意料的居然出現了水蛭吸血的橋段。

本著龜毛水蛭宅的認真心態,我當然仔仔細細地檢視了這個橋段,除了確定查寧坦圖沒有露出半根不該露出的東西(例如毛髮,請別想歪),也確定這個橋段裡面的水蛭有好些不盡正確的特徵,在此想要跟各位讀者分享,希望哪一天有人要在電影裡面用上水蛭的時候,特效或模型可以做得更精準一點。

https://youtu.be/BToKsF6CIv4?t=101
這是Youtube上可以找到最完整的水蛭和屁股的畫面了,各位讀者請享用

先講優點,電影裡的水蛭模型做的還算有模有樣,體表的質感雖然乾皺了點但還算可以接受,值得一提的是水蛭正吸血時口吸盤會有的「垂直壓向皮膚」的姿態也做出來了。光是這一點,就值得為模型組的工作人員拍拍手。

這是一隻正在吸血的菲擬醫蛭,左邊是牠的頭部,請注意吸血中的頭部那個「垂直壓向皮膚」的姿態。 圖/作者提供

好話說完了,接下來要開始挑剔了。

水蛭的附著和去除方式不正確,攻擊位置不盡合理

首先,吸血的水蛭不算是長時間游泳的高手,而且很依賴水波震動來找尋下水移動的倒楣宿主,所以通常是棲息在靜止或頂多是緩流的水域,電影裡面那樣不算開闊又有明顯水流的小溪是不太可能遇到吸血水蛭的。不過這一點相對不那麼有問題,我們就假設兩位主角涉水的溪流曾經經過一段緩流的溼地,只是畫面沒有拍到好了。

比較明顯的問題是水蛭吸血時的特徵行為和應對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幕後花絮的說法,劇組是用膠水把水蛭黏在查寧坦圖的下背跟屁股上,也因此珊卓布拉克將水蛭拔掉的時候就像撕掉膠布一樣,甚至還可以看到膠水在水蛭跟皮膚之間拉開的黏絲

但可惜的是,水蛭是靠著口尾兩個吸盤附著的,其他部位的體表毫無黏附的能力,所以要是你我被水蛭咬上吸血,從皮膚上把水蛭拔下來的時候,切記得要用指甲貼住皮膚把水蛭的兩個吸盤推掉,這才是最快也最安全的方法。至於為什麼這個方法最好,其他坊間流傳的火燒灑鹽法又有什麼不好,還請讀者參考先前的拙文「被水蛭咬了怎麼辦」,就不在這裡再多費唇舌了。

失落謎城的幕後花絮:水蛭篇

再說,水蛭身體本來就佈滿黏液,吸血的時候絕對是又黏又滑根本抓不住,要把吸血中的水蛭從皮膚上取下來,絕對不可能像珊卓布拉克那樣輕鬆,用手指直接捏住水蛭身體如撕膠布一樣的把水蛭拿下來,這樣做只會一直把水蛭身體捏扁,把牠吸到肚子裡的血液混著體內共生菌又擠回傷口裡面增加感染風險而已,各位讀者千萬不要學啊。

另一個問題是水蛭咬上身體的部位。一般而言,水蛭游到在水裡走動的宿主身上,基本上是找尋皮膚裸露處吸血,不太會鑽進衣服覆蓋的身體部位,尤其是那麼大隻的水蛭更是如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既然水蛭沒有那麼會鑽,吸到查寧坦圖的上衣下擺跟褲頭之間還有可能,畢竟他的上衣看起來沒有紮進褲頭可能會在水中擺動,讓上身的水蛭有機可乘;但吸到包在褲子裡面的屁股就不太合理了,大概只是為了讓觀眾大飽眼福而已。

話說回來,查寧坦圖的台詞倒是說得沒錯,像珊卓布拉克在戲裡那樣的連身緊身衣,基本上對吸血水蛭而言就是絕佳防護,所以她的身上沒有水蛭也是合情合理。

珊卓布拉克的連身緊身衣,除了胸口那一大塊裸露區域,在水中可稱得上水蛭的絕佳防護裝。 圖/yahoo!sports

衣物包緊緊,水蛭不上身:美軍的水蛭避忌實驗在台灣

各位讀者想必有所不知,二戰時期歐美軍方在太平洋戰場體驗到吸血蛭類的擾人之後,蛭類避忌藥劑與效果研究才開始蓬勃的發展。由於水棲與陸棲吸血蛭類在東亞、東南亞與南亞地區種類繁多又常見,吸血蛭類的避忌研究也因此多以亞洲的種類為實驗物種。

例如越戰時期,美國軍方曾苦於前線官兵在越南叢林受到蛭類侵擾,便與 1955 年於台北重新設立的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US 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No. 2, NAMRU-2)以及瘧疾研究所合作,在屏東潮州進行一系列蛭類毒殺與避忌的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是吸血蛭類,水棲種類與陸棲種類的擾人程度其實有相當的差異。吸血的水蛭生活在水中,只要不涉水就不會造成任何困擾;而且一般而言吸血水蛭的體型較大,不容易鑽過衣物間的縫隙,更不可能穿過疏鬆的衣物纖維直達皮膚。

因此,要防止吸血水蛭上身其實很簡單,只要士兵不要下水、萬一不得已下水時務必穿著衣褲襪子並且紮好紮滿,尤其是褲管必定要紮入襪子裡,確保沒入水中的身體都被衣物緊密覆蓋,吸血水蛭也就只能黏附在衣物上遊走,幾乎無法接觸皮膚吸食血液。這樣一來,就算長褲襪子沒有施用任何避忌藥物,也已經足以防止吸血水蛭的攻擊,而且避忌效果就和驅蟲劑處理過的長褲一樣好。也因此,針對吸血水蛭的避忌研究就相對少了許多。

在雨鞋上不得其門而入的日本醫蛭,牠們只會在水面下頂多高出水面一點的範圍試探,不會像吸血螞蟥那樣四處遊走找尋縫隙。 圖/作者提供

話雖如此,美軍還是針對吸血水蛭測試了好些避忌配方,經過一番試驗,藉著混合綿羊油、礦物脂和矽氧樹脂這些成份,終於把塗抹皮膚用的驅蟲藥劑從入水後五分鐘就會失效,延長到避忌效果可達 70 分鐘左右或更久。也有研究發現有 15 種單方與複方組合,能夠在超過 200 次入水洗手後依然保持避忌效果。

不過,這些以塗抹皮膚的避忌藥物在戰場上頂多只能做為輔助配備,以軍方的角度而言,如果能在制服上施加藥物,讓避忌各種昆蟲與蛭類的效果如同軍事裝備將戰士「武裝」起來並提供持久效果,當然更是理想。

因此,為了戰場所需,當時的諸多研究便著眼於以浸泡的方式讓衣物吸附各種避忌藥劑並評估持久程度,尤其在陸棲吸血蛭類的避忌研究中更是蔚為主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畢竟,俗稱螞蟥的陸生吸血蛭類跟吸血水蛭的擾人程度可不是同一個等級的,這些飢腸轆轆又敏捷的小傢伙沾上身體以後,即使是附著在衣物鞋襪上也會四處遊走,無所不用其極地找到衣褲鞋襪的交界、甚至是布料纖維間的縫隙,然後死命擠過去以抵達皮膚大快朵頤。

所以,美軍測試了許多配方,就是為了找到讓吸血螞蟥厭惡至極而拒絕靠近的辦法,但到底找到了什麼配方並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我們還是回來討論電影裡的水蛭吧。

拔掉那麼大的水蛭,傷口沒有持續流血幾小時是不可能的

最後,關於傷口沒有流血這件事,實在是非提不可的大問題。自古以來,吸血水蛭的抗凝血能力就舉世皆知,甚至因此被拿來當成放血治療的醫療工具,在十九世紀末歐洲的吸血水蛭還因為採集過度搞到瀕臨絕種。像電影裡面那麼大的吸血水蛭,咬出來的傷口絕對不小,拔掉以後應該會一直流血,就算是剛吸血十幾分鐘的傷口大概也要流個半小時的血,如果已經吸血超過半小時,傷口沒流血個幾小時都是上天保佑。所以,珊卓布拉克拿掉水蛭以後那些傷口應該會持續不斷的滲血出來,查寧坦圖的下背和屁股應該會漸漸染血成片,才不可能毫不狼狽地繼續帥氣行動呢。

是的,遠比電影裡還小的水蛭,吸血以後就會變成這種景象,千萬不要小看自然界最強的抗凝血能力啊。圖/作者提供

哪裡有蛭,哪裡就有我的事。今天挑剔「失落謎城」電影裡的水蛭橋段就到這裡,下次再看到電影裡面出現水蛭的時候,就是我們再會的時候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YTLai_96
51 篇文章 ・ 31 位粉絲
也許永遠無法自稱學者,但總是一直努力學著

0

5
1

文字

分享

0
5
1
蛭類的醫療用途(一):認識水蛭的 101 種古代療法,連戀愛暈船症也能治?
ntucase_96
・2021/07/23 ・280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自古以來,蛭類因為吸食人畜血液、讓傷口流血不止的習性而惡名昭彰,即使並非所有蛭類都是以血液為食,多數人還是不自覺的將蛭類與「貪婪吸血」劃上等號。

不過,正因為蛭類吸血造成的傷口會流血不止,蛭類在醫療上做為「放血」或「治療血液循環」相關病症的用途,在東西方醫學史中早已履見不鮮。

放血療法在19世紀前的歐洲大為盛行,許多時候也利用蛭類來輔助。圖/維基百科, CC0

蛭類的英文俗稱(Leech)乃是起源於古代盎格魯-撒克遜語言中的醫師(laece)一字,據此不難想像蛭類在西方醫學史上的重要性。蛭類在醫療用途上大致可分成「活體外用」或「藥材內服」兩大方式,此篇,就讓我們先從「傳統的活體外用法」來介紹蛭類的醫療用途吧!

古文明的活體外用法

吸血蛭類的醫療應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元前 15 世紀,蛭類療法的景象就出現在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墳墓的壁畫中;西元前 7 世紀的古希臘史詩「伊利亞德」(Iliad),也提及古希臘醫師在特洛伊戰爭中,用吸血蛭類來治療戰士的傷口;猶太教經典、文獻以及聖經中,也曾概述以蛭類放血的醫療目的。

不過,蛭類在醫療上最早的記錄,應為西元前兩世紀,古希臘克羅豐地區的說教詩人「尼坎德(Nicander of Colophon)」,在其醫藥相關詩作「毒與解毒劑(Alexipharmaca)」中所記錄的蛭類療法在當代希臘醫學的用途。

尼坎德畫像Nikander, Theriaca, 10th century, Constantinople。圖/維基百科

西元以後,埃及、印度、希臘以及阿拉伯古文明的醫師,不僅利用吸血蛭類為病人單純放血,也藉由蛭類吸血治療各種問題。當時的希臘學者亦認為邪靈導致疾病,故必須藉由放血將邪靈逐出體外。

西元二世紀以降,羅馬醫師蓋倫(Galen)進一步闡揚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體液失衡致病說」,認為用蛭類來放血就能夠恢復體液平衡、並移除體內的毒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體液學說認為人體由「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四種液體組成。這四種液體關係到人的情緒、氣質與健康的平衡。圖/維基百科, CC0

此一學說影響其後的西方及鄰近地區伊斯蘭醫學一千多年之久,蛭類因此屢屢用來放血治療各式疾病,從單純的發炎症狀、痔瘡、風濕痛、痛風、發燒、聽力喪失、頭痛、到心智失常都包括其中。

西元十世紀的波斯醫師阿維真納(Avicenna)就相信,蛭類放血比拔罐更可以直達更深層的靜脈血液,不但推薦使用蛭類放血來治療皮膚病,甚至認為此療法可避免愛人陷入瘋狂。

十二世紀時的伊斯蘭醫學文獻中,記載了手術後使用吸血蛭類的好處,並且開始依照外型和顏色區分「醫用蛭類」和「非醫用蛭類」。

文藝復興時期的活體外用法

隨著文藝復興時期到來,蛭類放血的用途越加廣泛。從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和腦中風、到泌尿生殖疾病如腎炎、亞急性卵巢炎和性病、甚至連急性胃炎、喉炎與眼科疾病,全都成了適應症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婦人以蛭類放血圖 Bossche, Guillaume van den, 1639。圖/維基百科

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最知名的外科醫師「安布魯瓦茲・帕雷(Ambroise Paré)」,在著作中除了討論槍傷治療、截肢後的動脈結紮之外,還用了整整一章來說明蛭類放血療法的各種應用。

由於當時普遍認為蛭類放血療法遠比其它器械放血更加無痛,再加上相較玻璃拔罐或放血針等放血器械,蛭類更適合用在痔瘡和陰道炎等脆弱敏感患處上,讓蛭類放血療法變得更受歡迎。

無獨有偶的,在十六世紀後期的中國明代,名醫李時珍所編著的《本草綱目》當中,也使用了水蛭放血的方式,來治療赤白丹腫和癰腫初起的症狀。

用來儲存吸血蛭類以備使用的各式水蛭罐。圖/左:維基百科;中&右:Wellcome Image

盛極而衰的活體外用法

蛭類放血療法的風氣,隨著拿破崙大軍的外科醫師「佛郎施瓦・布魯塞(François-Joseph-Victor Broussais)」的推廣,在十八世紀末攀上巔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他的鼓吹之下,拿破崙從匈牙利進口了數以百萬隻的吸血蛭類,來治療戰場上的傷兵;而這股「在戰場上使用蛭類放血進行醫療」的風氣,也於十九世紀初吹到了英國,英國軍醫尤其推薦反覆以蛭類放血,來治療關節處的槍傷。

除此之外,蛭類放血療法的適應症,也拓展到心智失常、痛風、結核病、百日咳和歇斯底里症。當時全歐洲的蛭類放血療法所需的蛭類數量極大,例如僅 1833 年的法國醫界,就進口了四千兩百萬隻吸血蛭類,各國的蛭類總需求量甚至達到一億隻!

「蛭類放血療法」隨著拿破崙四處征戰而聲名遠播。圖/Louis Lejeune, 維基百科

然而,過度採集之下,歐洲吸血蛭類在部份西歐地區變得日漸稀少、甚至瀕臨絕種;一直到今日,歐洲的醫用吸血蛭類都依然被 IUCN 認定為「近危」—— 亦即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有瀕危或滅絕風險 —— 幾乎在所有原生分佈區域都受到法律保護。

為了滿足對吸血蛭類的需求,義大利、匈牙利和波蘭開始出口大量吸血蛭類到西歐,法國政府也開始提供獎賞,以鼓勵開發蛭類養殖的新方法。吸血蛭類的稀缺,也導致 1823 年就有禁令控管從德國漢諾威出口的蛭類數量,而俄羅斯也訂定採集吸血蛭類的季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就某方面而言,這可能是史上第一個保育單一動物物種的政策,而且保育的對象居然不是雄壯亮眼的哺乳動物,而是不起眼又惹人厭的水蛭。

被列為「近危物種」的歐洲醫蛭(Hirudo medicinalis)。圖/Karl Ragnar Gjertsen, 維基百科

到了十九世紀末,由於現代醫學觀念興起與常規建立,以及各醫學領域的迅速進展,蛭類放血療法漸漸不再受到歡迎,僅在癲癇治療或預防上還算常見。單一間英國醫院的蛭類用量從 1832 年的十萬隻,到了五十年後大幅下降到不及兩千隻,蛭類放血療法的盛況不再,由此可見一斑。

  1. A. M. Abdualkader, A. M. Ghawi, M. Alaama, M. Awang, and A. Merzouk. 2013. Leech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Indian J Pharm Sci 75: 127–137
  2. K.S. Bharanija, K. Jalagandeswarar & V. Ashok. 2016. Hirudotherapy-A Cure in Vampire’s kiss: A Review. J. Pharm. Sci. & Res. 8: 822-827
  3. J.Malcolm Elliott and Ulrich Kutschera. 2011. Medicinal leeches: historical use, ecology, genetics and conservation. Freshwater Reviews 4: 21-41
  4. U. Kutschera. 2012. The Hirudo medicinalis species complex. Naturwissenschaften 99: 433–434
  5. Sebastian Kvist, Gi-Sik Min & Mark E Siddall. 2013. Diversity and selective pressures of anticoagulants in three medicinal leeches (Hirudinida: Hirudinidae, Macrobdellidae). Ecology and Evolution 3: 918–933
  6. Porshinsky BS, Saha S, Grossman MD, Beery II PR, Stawicki SPA. 2011. Clinical uses of the medicinal leech: A practical review. Journal of Postgraduate Medicine 57: 65-71
  7. Sawyer, R.T. 1986. Leech Biology and Behavio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USA
  8. I.S. Whitaker, J. Rao, D. Izadi, P.E. Butler. 2004. Historical Article: Hirudo medicinalis: ancient origins of, and trends in the use of medicinal leeches throughout history. British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42: 133—13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ntucase_96
30 篇文章 ・ 1487 位粉絲
CASE的全名是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也就是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創立於2008年10月,成立的宗旨是透過台大的自然科學學術資源,奠立全國基礎科學教育的優質文化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