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1

10
2

文字

分享

1
10
2

欺騙島,毛骨悚然的南極洲煉獄──《悲傷地形考》

臉譜出版_96
・2021/07/04 ・252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達米恩・魯德 (Damien Rudd)
  • 譯者 / 吳莉君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一則故事,而在這些悲傷地方的案例裡,故事背後都是一樁悲劇事件。儘管這些事件常常是真的,但更常見的是,這些事件的記憶往往都淡去了,就像風化的路標指向一條廢棄的道路,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在這本書裡,我企圖沿著那些道路前進。它們經常彎來繞去,岔分成更多小路,通往讓人瘋狂迷路的森林,在那些森林裡,你不可能區分歷史或神話,虛構或事實,記憶或想像。

(圖 1)西雅圖肥皂公司(Seattle Soap Company)鯨油皂的產品標籤。圖/臉譜出版《悲傷地形考

62°58’37″S 60°39’00″W

欺騙島 DECEPTION ISLAND

南極洲 ANTARCTICA

欺騙島不是尋常島嶼。 1908 年 12 月 22 日,「何不號」(Pourquoi-Pas)船員歷經六天的南極風暴和嚴重暈船之後,突然船身一斜,跌進冒著熱氣的一座破火山口,那就是欺騙島。十二公里寬的圓形劇場由港口四周的黑山環抱,為地獄般的奇觀架好了舞台。捕鯨船─它們的燃料不是煤而是死企鵝─擠滿海灣,有如一場毛骨悚然的艦隊嘉年華。

「鯨魚碎片四處漂浮,」法國探險家尚─巴蒂斯特.夏古(Jean-Baptiste Charcot)事後在他的「何不號」日誌中寫道:「……魚體正被劈開,或在不同的船隻旁邊等著被劈開。臭不可聞。」沿著捕鯨人灣(Whalers Bay)漬滿鮮血的沙灘,在腐爛的屍體和肢解的骨骸中間,立著一座座巨大的鐵桶槽,鯨魚的骨肉在咆哮的爐火中蒸煮,火光照亮小島,夜以繼日。充當漂浮屠宰場的船體下方,染血的破火山口沸騰冒泡,汩汩作響,升騰出一道濃霧,籠罩四周,死亡的惡臭盤旋在萬物上方。海灘上,煉金術士正在將鯨肉鯨脂提煉成鯨油,將鯨油點化為商品。

1821 年,二十一歲的康乃狄克人納撒尼爾.帕爾默(Nathaniel Palmer),駕著一艘跟划艇差不多長的單桅小帆船,偶然在島嶼的山脈側發現一道窄縫。在那一刻,他也同時發現了一座正在打瞌睡的火山,以及,有點諷刺的,南極最安全的港口─一個可以躲避南大西洋狂風和碎裂浮冰的罕見避風港。

捕鯨者在船甲板上煮鯨脂。圖/Wikipedia

當時他想尋找的不是鯨魚,而是海狗。在南極,人們最早獵捕的動物是海狗─而且是以你能想像到最不永續的方式。人們把海狗亂棒打死或用矛刺死之後,將皮清洗乾淨,裝進桶裡,運到歐洲、北美和中國。隨著越來越多的獵人在每年夏天抵達,新獵場的爭奪也越來越凶狠。短短五個夏天,海狗就數量銳減,瀕臨絕種。「等到海狗的數量不足,」一位評論者指出(他沒怪罪獵人,而是責備海狗增產的速度不夠快),「……我們的船隻很快就改以捕鯨保住領先地位。」南極供應了大量鯨魚,而捕鯨人也找到對牠們珍貴油脂飢渴不已的全球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日,我們很難領略西方社會近幾個世紀對鯨油的仰賴程度。它是化妝品、機油和洗滌劑的成分,在織品、黃麻、皮革、油氈、繩索、清漆、油漆、肥皂和人造奶油的生產中,也都扮演了某種角色(圖 1)。它用來潤滑時鐘和天文錶之類的精密機械,當成維他命吃下去,並在兩次大戰期間變成製造硝化甘油炸藥的必備品。不過,它最大的功能是在照明方面。所謂的鯨腦油(spermaceti)比蜂蠟和動物油脂更好,可以產生更明亮、更乾淨、更無煙的火光,鯨腦油是從割斷的抹香鯨頭部用桶子舀出來。它照亮了歐洲和北美的數百萬家庭、街燈、燈塔和建築物。鯨油變成現代性命脈裡不可或缺的成分,在新工業世界的血管裡流動,讓時鐘滴答、燈光閃爍、炸彈爆裂。

幾乎在一夜之間,欺騙島就變身為忙碌的捕鯨工廠(圖 3)。1850 年代中葉,煤油的發明終於開始取代鯨油,成為民眾的燃料首選。1920 年代,抵達南極的捕鯨船配備了內建滑道,可以將鯨魚拖到甲板上進行加工,從而使得欺騙島這樣的避風港無用武之地。更快的加工等於更多的鯨油,更多的鯨油帶來更大的利潤,最終導致鯨油市場過度飽和。結果就是鯨油價格大跌,利潤較低的陸地型鯨油加工業,也隨之戛然收場。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對鯨油的倚賴,在許多方面與二十一世紀對礦物油的倚賴有著超乎尋常的相似性。「捕鯨人是某種海盜礦工─某種海洋石油挖掘機,」英國作家菲利浦.霍爾(Philip Hoar)在《利維坦或鯨魚》(Leviathan or, The Whale)一書中如此寫道:「……他們為工業革命火爐所提供的助燃貢獻,不下於任何一個將煤礦從地底挖出來的人。鯨油和鯨骨都是機械時代的大宗商品。」1931 年,欺騙島上最後一家捕鯨公司終於停業,島上的商業捕鯨徹底結束。

(圖 2)《捕捉抹香鯨》(Capturing a Sperm Whale),約翰.威廉.希爾(John William Hill),1835 。圖/臉譜出版《悲傷地形考

欺騙島就此廢棄,直到 1941 年,英國海軍決定摧毀剩下的油槽和其他設備,減低該島對德國海軍的吸引力。德國人沒有現身。倒是阿根廷人在隔年造訪,四處留下一些國徽國旗,半心半意地企圖宣告主權。過沒多久,英國人就回來重新換上他們自己的國旗。1944 年,一群英國科學家在島上建立一座常設研究站。1955 年,智利決定在欺騙島上分一杯羹,於是在英國研究站旁邊蓋了自己的研究站。雖然有好幾個國家同時聲稱自己擁有欺騙島的主權,但該島的衝突少到驚人,甚至有茶會的報導。不過,到了 1960 年代末,欺騙島決定用一連串的火山噴發驅逐不受歡迎的占據者,研究站毀了,所有東西全都埋在好幾英尺深的泥灰之下。

今日,欺騙島是根據南極條約體系(Antarctic Treaty System)進行管理,每年的短夏期間,可以看到揹著相機的遊客漫步穿越那些荒廢的結構物,它們歪歪斜斜、半埋半沉在黑色的火山沙裡。英國文學評論家暨哲學家威廉.哈茲利特(William Hazlitt)寫道:「人生就是被好好欺騙的藝術;為了讓欺騙成功,必須騙成習慣,騙個不停。」2007 年,一艘豪華郵輪在進入欺騙島被淹沒的破火山口時,不小心撞上岩石,將兩百加侖的原油和燃料濺灑到海灣裡,汩汩冒泡的海水再次改變了顏色,這次不是紅的,而是代表現代性的新黑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書摘自《悲傷地形考》,2021 年 5 月,臉譜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PD-L1到CD47:癌症免疫療法進入3.5代時代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25 ・454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身體裡的頭號通緝犯,那誰來負責逮捕?

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化療、放療這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但其實,我們體內早就駐紮著一支最強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

既然「免疫系統」的警力這麼堅強,為什麼癌症還是屢屢得逞?關鍵就在於:癌細胞是偽裝高手。有的會偽造「良民證」,騙過免疫系統的菁英部隊;更厲害的,甚至能直接掛上「免查通行證」,讓負責巡邏的免疫細胞直接視而不見,大搖大擺地溜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撕下癌細胞的偽裝,也讓不少患者重燃希望。不過,目前在某些癌症中,反應率仍只有兩到三成,顯示這條路還有優化的空間。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就是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登場:從殺敵一千到精準出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人類對抗癌症的「治療演變」說起。

最早的「傳統化療」,就像威力強大的「七傷拳」,殺傷力高,但不分敵我,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副作用極大。接著出現的「標靶藥物」,則像能精準出招的「一陽指」,能直接點中癌細胞的「穴位」,大幅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副作用也小多了。但麻煩的是,癌細胞很會突變,用藥一段時間就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套點穴功夫也就漸漸失靈。

直到這個世紀,人類才終於領悟到:最強的武功,是驅動體內的「原力」,也就是「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這場關鍵轉折,也開啟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在健康狀態下,平均每天還是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而我們之所以安然無恙,全靠體內那套日夜巡邏的「免疫監測 (immunosurveillance)」機制,看到癌細胞就立刻清除。但,癌細胞之所以難纏,就在於它會發展出各種「免疫逃脫」策略。

免疫系統中,有一批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叫做「T細胞」,他們是執行最終擊殺任務的霹靂小組。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這個偽裝的學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縮寫PD-L1。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這種免疫系統控制的樞紐機制就稱為「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s)」。而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就像是把那張「偽良民證」直接撕掉的藥物。良民證一失效,T細胞就能識破騙局、發現這是大壞蛋,重新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也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縮寫PD-L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目前免疫療法已成為晚期癌症患者心目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理由是他們的體能可能無法負荷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標靶藥物雖然有效,不過在用藥一段期間後,終究會出現抗藥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有機會讓癌症獲得長期的控制。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借著免疫系統的刀來殺死腫瘤,所以有著毒性較低並且治療耐受性較佳的優勢。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治療反應的患者,也能獲得比起化療更長的存活期,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寫了治癌戰局,這些年下來,卻仍有些問題。

CD47來救?揭開癌細胞的「免死金牌」機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帶來治療突破,但還是有不少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藥費昂貴。 雖然在台灣,健保於 2019 年後已有條件給付,但對多數人仍是沉重負擔。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單獨使用時,它的治療反應率並不高。在許多情況下,大約只有 2成到3成的患者有效。

換句話說,仍有七到八成的患者可能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治療反應又比較慢,必須等 2 至 3 個月才能看出端倪。對患者來說,這種「沒把握、又得等」的療程,心理壓力自然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這個方法的前提是,癌細胞得用「偽良民證」這一招才有效。但如果癌細胞根本不屑玩這一套呢?

想像一下,整套免疫系統抓壞人的流程,其實是這樣運作的:當癌細胞自然死亡,或被初步攻擊後,會留下些許「屍塊渣渣」——也就是抗原。這時,體內負責巡邏兼清理的「巨噬細胞」就會出動,把這些渣渣撿起來、分析特徵。比方說,它發現犯人都戴著一頂「大草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巨噬細胞會把這個特徵,發布成「通緝令」,交給其他免疫細胞,並進一步訓練剛剛提到的菁英霹靂小組─T細胞。T細胞學會辨認「大草帽」,就能出發去精準獵殺所有戴著草帽的癌細胞。

當癌細胞死亡後,會留下「抗原」。體內的「巨噬細胞」會採集並分析這些特徵,並發布「通緝令」給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一旦學會辨識特徵,就能精準出擊,獵殺所有癌細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PD-1/PD-L1 的偽裝術,是發生在最後一步:T 細胞正準備動手時,癌細胞突然高喊:「我是好人啊!」,來騙過 T 細胞。

但問題若出在第一步呢?如果第一關,巡邏的警察「巨噬細胞」就完全沒有察覺這些屍塊有問題,根本沒發通緝令呢?

這正是更高竿的癌細胞採用的策略:它們在細胞表面大量表現一種叫做「 CD47 」的蛋白質。這個 CD47 分子,就像一張寫著「自己人,別吃我!」的免死金牌,它會跟巨噬細胞上的接收器─訊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 結合。當巨噬細胞一看到這訊號,大腦就會自動判斷:「喔,這是正常細胞,跳過。」

結果會怎樣?巨噬細胞從頭到尾毫無動作,癌細胞就大搖大擺地走過警察面前,連罪犯「戴草帽」的通緝令都沒被發布,T 細胞自然也就毫無頭緒要出動!

這就是為什麼只阻斷 PD-L1 的藥物反應率有限。因為在許多案例中,癌細胞連進到「被追殺」的階段都沒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這面「免死金牌」,開始開發能阻斷 CD47 的生物藥。但開發 CD47 藥物的這條路,可說是一波三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精準殺敵,更不能誤傷友軍

研發抗癌新藥,就像打造一把神兵利器,太強、太弱都不行!

第一代 CD47 藥物,就是威力太強的例子。第一代藥物是強效的「單株抗體」,你可以想像是超強力膠帶,直接把癌細胞表面的「免死金牌」CD47 封死。同時,這個膠帶尾端還有一段蛋白質IgG-Fc,這段蛋白質可以和免疫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就像插上一面「快來吃我」的小旗子,吸引巨噬細胞前來吞噬。

問題來了!CD47 不只存在於癌細胞,全身上下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紅血球,也有 CD47 作為自我保護的訊號。結果,第一代藥物這種「見 CD47 就封」的策略,完全不分敵我,導致巨噬細胞連紅血球也一起攻擊,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

這問題影響可不小,導致一些備受矚目的藥物,例如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的明星藥物 magrolimab,在2024年2月宣布停止開發。它原本是預期用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單株抗體藥物。

太猛不行,那第二代藥物就改弱一點。科學家不再用強效抗體,而是改用「融合蛋白」,也就是巨噬細胞身上接收器 SIRPα 的一部分。它一樣會去佔住 CD47 的位置,但結合力比較弱,特別是跟紅血球的 CD47 結合力,只有 1% 左右,安全性明顯提升。

像是輝瑞在 2021 年就砸下 22.6 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 Trillium Therapeutics 來開發這類藥物。Trillium 使用的是名為 TTI-621 和 TTI-622 的兩種融合蛋白,可以阻斷 CD47 的反應位置。但在輝瑞2025年4月29號公布最新的研發進度報告上,TTI-621 已經悄悄消失。已經進到二期研究的TTI-622,則是在6月29號,研究狀態被改為「已終止」。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計畫數量的受試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代也有個弱點:為了安全,它對癌細胞 CD47 的結合力,也跟著變弱了,導致藥效不如預期。

於是,第三代藥物的目標誕生了:能不能打造一個只對癌細胞有超強結合力,但對紅血球幾乎沒反應的「完美武器」?

為了找出這種神兵利器,科學家們搬出了超炫的篩選工具:噬菌體(Phage),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別緊張,不是要把病毒打進體內!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龐大的「鑰匙資料庫」。

科學家可以透過基因改造,再加上AI的協助,就可以快速製造出數億、數十億種表面蛋白質結構都略有不同的噬菌體模型。然後,就開始配對流程:

  1. 先把這些長像各異的「鑰匙」全部拿去試開「紅血球」這把鎖,能打開的通通淘汰!
  2. 剩下的再去試開「癌細胞」的鎖,從中挑出結合最強、最精準的那一把「神鑰」!

接著,就是把這把「神鑰」的結構複製下來,大量生產。可能會從噬菌體上切下來,或是定序入選噬菌體的基因,找出最佳序列。再將這段序列,放入其他表達載體中,例如細菌或是哺乳動物細胞中來生產蛋白質。最後再接上一段能號召免疫系統來攻擊的「標籤蛋白 IgG-Fc」,就大功告成了!

目前這領域的領頭羊之一,是美國的 ALX Oncology,他們的產品 Evorpacept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但他們的標籤蛋白使用的是 IgG1,對巨噬細胞的吸引力較弱,需要搭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總部在台北的漢康生技。他們利用噬菌體平台,從上億個可能性中,篩選出了理想的融合蛋白 HCB101。同時,他們選擇的標籤蛋白 IgG4,是巨噬細胞比較「感興趣」的類型,理論上能更有效地觸發吞噬作用。在臨床一期試驗中,就展現了單獨用藥也能讓腫瘤顯著縮小的效果以及高劑量對腫瘤產生腫瘤顯著部分縮小效果。因為它結合了前幾代藥物的優點,有人稱之為「第 3.5 代」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漢康生技的FBDB平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多個融合蛋白「串」在一起。例如,把能攻擊 CD47、PD-L1、甚至能調整腫瘤微環境、活化巨噬細胞與T細胞的融合蛋白接在一起。讓這些武器達成 1+1+1 遠大於 3 的超倍攻擊效果,多管齊下攻擊腫瘤細胞。

結語

從撕掉「偽良民證」的 PD-L1 抑制劑,到破解「免死金牌」的 CD47 藥物,再到利用 AI 和噬菌體平台,設計出越來越精準的千里追魂香。 

對我們來說,最棒的好消息,莫過於這些免疫療法,從沒有停下改進的腳步。科學家們正一步步克服反應率不足、副作用等等的缺點。這些努力,都為癌症的「長期控制」甚至「治癒」,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8 篇文章 ・ 31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5
1

文字

分享

1
5
1
自殺森林,以自我犧牲成就集體光榮──《悲傷地形考》
臉譜出版_96
・2021/07/10 ・258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作者 / 達米恩・魯德 (Damien Rudd)
  • 譯者 / 吳莉君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一則故事,而在這些悲傷地方的案例裡,故事背後都是一樁悲劇事件。儘管這些事件常常是真的,但更常見的是,這些事件的記憶往往都淡去了,就像風化的路標指向一條廢棄的道路,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在這本書裡,我企圖沿著那些道路前進。它們經常彎來繞去,岔分成更多小路,通往讓人瘋狂迷路的森林,在那些森林裡,你不可能區分歷史或神話,虛構或事實,記憶或想像。

由龍岳眺望御坂山脈與山腳下的青木原及西湖。圖/Wikipedia

35°28’12″N  138°37’11″E

自殺森林 SUICIDE FOREST

青木原,日本 AOKIGAHARA, JAPAN

《完全自殺手冊》(The Complete Manual of Suicide)將這個地方列為完美死所。西元 864 年,貞觀六年,富士山連續爆發十天。一條巨大的熔岩川從它的烈焰山口流出,火山灰雨從天而降,為大地鋪上一層火毯,從火山延展到大海。地景瞬間點燃,吞沒森林與所有村莊,一副世界末日的毀滅景象。接下來一千兩百多年,鐵杉、絲柏、赤松、針葉樹和日本橡樹,在肥沃的火山灰土中長成一座茂密交織的森林。這座冒生出來的森林稱為「青木原」。

今日,它形成一道幾乎無法穿越的綠牆。盤纏的根蔓與交錯的樹葉籠罩著高低起伏、鋪滿苔蘚的熔岩管穴。站在富士山腰,俯瞰這座森林,除了波浪滾滾的葉綠素大洋之外,你什麼也看不到,這景象讓青木原贏得另一個名稱:樹海(The Sea of Trees)。

很少有現代文化像日本那樣,牢牢浸潤在神話與迷信當中。它那歷久不衰的神話學與儀式習俗,傳承了無數世代,構成當代日本社會的基礎。青木原是一座跨越時代與信仰鴻溝的橋梁,一股結合古代神靈主義和現代日本文學的力量。然而,森林有它險惡的一面。如同一則古老神話所說的,青木原以前是備受質疑的「棄老」(ubasute,姥捨)習俗的場址。

「姥捨.」意味「放棄老婦」,指的是一種病態行為,將不想要的體弱家人或年長親戚帶到森林裡,把他們丟在那裡,任憑飢餓曝晒至死。據說這是乾旱與饑荒等艱困時期的普遍做法,如同神話說的,這甚至得到封建官員的命令。神話也指出,那些被判處在青木原孤獨死去之人所體驗到的苦難,加上數百位出於自願漫遊到森林深處等待死亡者的苦楚,這些逐漸累積的死亡與悲苦,已滲入整個地景,並具有突破現實疆界的潛能。據說,結果就是,今日在那座森林裡漫遊之人,無論意圖為何,都將無法離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棄老的描繪。月亮與被遺棄的老婦,月岡芳年,1867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圖/臉譜出版《悲傷地形考

根據某些敘述,漫遊者並非那座森林的唯一住民。據說,受折磨者的鬼魂也住在那裡。日文的「鬼」是用「幽靈」(y.rei)一詞,幽靈和他們的西方同類一樣,據信是未能成功過渡到來世之人的靈魂。但跟西方文化不同的是,日本神話學裡有很多種鬼。通常,幽靈被描繪成有一頭黑色蓬亂的長髮,穿著他們死去時的衣服。幽靈身為龜毛的鬼,他們偏愛在凌晨兩點到兩點半出沒,據說那是隔開陰陽兩界那道薄膜最脆弱的時刻。

數百年來,青木原森林一直是自殺的熱門地點,但要到 1960 年代松本清張的小說《波之塔》出版後,人氣才開始飆升。這本暢銷小說描寫一名女子以及她與一名年輕男子的不倫之戀。當年輕男子遭到女子丈夫勒索時,劇情出現羅密歐茱麗葉式的大轉彎,這對愛人逃到青木原,以自殺約定結束生命。

波之塔。圖/博客來

青木原森林也體現了一個更大的日本文化現象,這個國家是已開發世界裡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在日本,平均每天有七十人自殺,而且至少這十年來,自殺數已超過一年三萬人。1997 年的股市崩盤,導致自殺率飆升了三成五。日本是一個自我犧牲心態根深柢固的國家,在日本,奪取生命並不像在西方那樣,得擔負猶太─基督教意義下的那種罪。日本的文化不是個體性的,而是集體性的,一個人的困窘或失敗會對整個社群造成深遠影響。在西方,失敗是通往成功之路必經的障礙,但日本不同,在這裡,失敗是不可修復的恥辱標記。

在日本,有一種文化悠久且受到認可的光榮自殺觀念,稱為「切腹」。這個儀式─要用刀把自己的肚子剖開或戳刺,無疑會導致緩慢而痛苦的死亡─傳統上是由武士實行,人們認為那是對失敗的合理回應,是面對失敗或被俘的最後手段。光榮自殺或自我犧牲的觀念,又因為二次大戰期間的神風特攻隊飛行員而被浪漫化,變成高貴與愛國的行為。這些自殺轟炸機的先驅們相信,為日本帝國犧牲自己的生命,是一個人可以實現的最偉大愛國行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切腹成功的訣竅。圖/臉譜出版《悲傷地形考

青木原已經贏得世界第二(僅次於舊金山的金門大橋)受歡迎自殺地點的殊榮,現在甚至有了更病態的綽號:自殺森林。

廢棄車輛亂丟在遊客停車場。森林四處,都在樹上釘了木頭告示牌,傳送類似這樣的訊息:「生命是父母給你的珍貴禮物!」以及「決定自殺前請與警方諮詢!」。多年來,根據估計,每年都有至少五百人有去無回地走進這座森林。由志工和公園巡邏員組成的隊伍,每年都會在森林做一次淨山,搜尋殘留的遺體。

在某次這樣的搜查行動中,一位公園巡邏員發現一具風化的骸骨,幾乎是斜癱在一株巨大橡樹的基部。那些有如舊雪色調的骨頭,看起來很像古老的化石。褪色的灰色西裝緊貼著枯瘦形體,指著天空的黑色皮鞋,對穿在裡頭的細瘦骨頭而言,如今已顯得太大。骨骸四周,散落著各式物件,部分從落葉堆中露出:一支手機、黑框眼鏡、一只塑膠水壺,一本褪了顏色、鶴見濟所寫的《完全自殺手冊》,書頁還是攤開狀,因雨水而腫脹。在這裡,這些物件宛如某個久經遺忘的古老文明的遺物。由苔蘚與藤蔓構成的緩慢潮水,對這寂靜的陰森景象無動於衷,開始進行它們的消化與回收大業。

——本書摘自《悲傷地形考》,2021 年 5 月,臉譜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1

10
2

文字

分享

1
10
2
欺騙島,毛骨悚然的南極洲煉獄──《悲傷地形考》
臉譜出版_96
・2021/07/04 ・252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達米恩・魯德 (Damien Rudd)
  • 譯者 / 吳莉君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一則故事,而在這些悲傷地方的案例裡,故事背後都是一樁悲劇事件。儘管這些事件常常是真的,但更常見的是,這些事件的記憶往往都淡去了,就像風化的路標指向一條廢棄的道路,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在這本書裡,我企圖沿著那些道路前進。它們經常彎來繞去,岔分成更多小路,通往讓人瘋狂迷路的森林,在那些森林裡,你不可能區分歷史或神話,虛構或事實,記憶或想像。

(圖 1)西雅圖肥皂公司(Seattle Soap Company)鯨油皂的產品標籤。圖/臉譜出版《悲傷地形考

62°58’37″S 60°39’00″W

欺騙島 DECEPTION ISLAND

南極洲 ANTARCTICA

欺騙島不是尋常島嶼。 1908 年 12 月 22 日,「何不號」(Pourquoi-Pas)船員歷經六天的南極風暴和嚴重暈船之後,突然船身一斜,跌進冒著熱氣的一座破火山口,那就是欺騙島。十二公里寬的圓形劇場由港口四周的黑山環抱,為地獄般的奇觀架好了舞台。捕鯨船─它們的燃料不是煤而是死企鵝─擠滿海灣,有如一場毛骨悚然的艦隊嘉年華。

「鯨魚碎片四處漂浮,」法國探險家尚─巴蒂斯特.夏古(Jean-Baptiste Charcot)事後在他的「何不號」日誌中寫道:「……魚體正被劈開,或在不同的船隻旁邊等著被劈開。臭不可聞。」沿著捕鯨人灣(Whalers Bay)漬滿鮮血的沙灘,在腐爛的屍體和肢解的骨骸中間,立著一座座巨大的鐵桶槽,鯨魚的骨肉在咆哮的爐火中蒸煮,火光照亮小島,夜以繼日。充當漂浮屠宰場的船體下方,染血的破火山口沸騰冒泡,汩汩作響,升騰出一道濃霧,籠罩四周,死亡的惡臭盤旋在萬物上方。海灘上,煉金術士正在將鯨肉鯨脂提煉成鯨油,將鯨油點化為商品。

1821 年,二十一歲的康乃狄克人納撒尼爾.帕爾默(Nathaniel Palmer),駕著一艘跟划艇差不多長的單桅小帆船,偶然在島嶼的山脈側發現一道窄縫。在那一刻,他也同時發現了一座正在打瞌睡的火山,以及,有點諷刺的,南極最安全的港口─一個可以躲避南大西洋狂風和碎裂浮冰的罕見避風港。

捕鯨者在船甲板上煮鯨脂。圖/Wikipedia

當時他想尋找的不是鯨魚,而是海狗。在南極,人們最早獵捕的動物是海狗─而且是以你能想像到最不永續的方式。人們把海狗亂棒打死或用矛刺死之後,將皮清洗乾淨,裝進桶裡,運到歐洲、北美和中國。隨著越來越多的獵人在每年夏天抵達,新獵場的爭奪也越來越凶狠。短短五個夏天,海狗就數量銳減,瀕臨絕種。「等到海狗的數量不足,」一位評論者指出(他沒怪罪獵人,而是責備海狗增產的速度不夠快),「……我們的船隻很快就改以捕鯨保住領先地位。」南極供應了大量鯨魚,而捕鯨人也找到對牠們珍貴油脂飢渴不已的全球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日,我們很難領略西方社會近幾個世紀對鯨油的仰賴程度。它是化妝品、機油和洗滌劑的成分,在織品、黃麻、皮革、油氈、繩索、清漆、油漆、肥皂和人造奶油的生產中,也都扮演了某種角色(圖 1)。它用來潤滑時鐘和天文錶之類的精密機械,當成維他命吃下去,並在兩次大戰期間變成製造硝化甘油炸藥的必備品。不過,它最大的功能是在照明方面。所謂的鯨腦油(spermaceti)比蜂蠟和動物油脂更好,可以產生更明亮、更乾淨、更無煙的火光,鯨腦油是從割斷的抹香鯨頭部用桶子舀出來。它照亮了歐洲和北美的數百萬家庭、街燈、燈塔和建築物。鯨油變成現代性命脈裡不可或缺的成分,在新工業世界的血管裡流動,讓時鐘滴答、燈光閃爍、炸彈爆裂。

幾乎在一夜之間,欺騙島就變身為忙碌的捕鯨工廠(圖 3)。1850 年代中葉,煤油的發明終於開始取代鯨油,成為民眾的燃料首選。1920 年代,抵達南極的捕鯨船配備了內建滑道,可以將鯨魚拖到甲板上進行加工,從而使得欺騙島這樣的避風港無用武之地。更快的加工等於更多的鯨油,更多的鯨油帶來更大的利潤,最終導致鯨油市場過度飽和。結果就是鯨油價格大跌,利潤較低的陸地型鯨油加工業,也隨之戛然收場。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對鯨油的倚賴,在許多方面與二十一世紀對礦物油的倚賴有著超乎尋常的相似性。「捕鯨人是某種海盜礦工─某種海洋石油挖掘機,」英國作家菲利浦.霍爾(Philip Hoar)在《利維坦或鯨魚》(Leviathan or, The Whale)一書中如此寫道:「……他們為工業革命火爐所提供的助燃貢獻,不下於任何一個將煤礦從地底挖出來的人。鯨油和鯨骨都是機械時代的大宗商品。」1931 年,欺騙島上最後一家捕鯨公司終於停業,島上的商業捕鯨徹底結束。

(圖 2)《捕捉抹香鯨》(Capturing a Sperm Whale),約翰.威廉.希爾(John William Hill),1835 。圖/臉譜出版《悲傷地形考

欺騙島就此廢棄,直到 1941 年,英國海軍決定摧毀剩下的油槽和其他設備,減低該島對德國海軍的吸引力。德國人沒有現身。倒是阿根廷人在隔年造訪,四處留下一些國徽國旗,半心半意地企圖宣告主權。過沒多久,英國人就回來重新換上他們自己的國旗。1944 年,一群英國科學家在島上建立一座常設研究站。1955 年,智利決定在欺騙島上分一杯羹,於是在英國研究站旁邊蓋了自己的研究站。雖然有好幾個國家同時聲稱自己擁有欺騙島的主權,但該島的衝突少到驚人,甚至有茶會的報導。不過,到了 1960 年代末,欺騙島決定用一連串的火山噴發驅逐不受歡迎的占據者,研究站毀了,所有東西全都埋在好幾英尺深的泥灰之下。

今日,欺騙島是根據南極條約體系(Antarctic Treaty System)進行管理,每年的短夏期間,可以看到揹著相機的遊客漫步穿越那些荒廢的結構物,它們歪歪斜斜、半埋半沉在黑色的火山沙裡。英國文學評論家暨哲學家威廉.哈茲利特(William Hazlitt)寫道:「人生就是被好好欺騙的藝術;為了讓欺騙成功,必須騙成習慣,騙個不停。」2007 年,一艘豪華郵輪在進入欺騙島被淹沒的破火山口時,不小心撞上岩石,將兩百加侖的原油和燃料濺灑到海灣裡,汩汩冒泡的海水再次改變了顏色,這次不是紅的,而是代表現代性的新黑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書摘自《悲傷地形考》,2021 年 5 月,臉譜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1

5
0

文字

分享

1
5
0
絕望山,內陸探險家的徒然之路──《悲傷地形考》
臉譜出版_96
・2021/07/08 ・27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作者 / 達米恩・魯德 (Damien Rudd)
  • 譯者 / 吳莉君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一則故事,而在這些悲傷地方的案例裡,故事背後都是一樁悲劇事件。儘管這些事件常常是真的,但更常見的是,這些事件的記憶往往都淡去了,就像風化的路標指向一條廢棄的道路,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在這本書裡,我企圖沿著那些道路前進。它們經常彎來繞去,岔分成更多小路,通往讓人瘋狂迷路的森林,在那些森林裡,你不可能區分歷史或神話,虛構或事實,記憶或想像。

錯誤百出的澳洲內海地圖,收入湯瑪斯.馬瑟倫 (Thomas Maslen) 的《澳大利亞之友》(Friend of Australia),1827。圖/臉譜出版《悲傷地形考

34°01′S 150°03′E

絕望山 MOUNT HOPELESS

南澳,澳洲 SOUTH AUSTRALIA, AUSTRALIA

在南澳內陸一處偏遠地方,有座石塚匍匐在毫無特色的地景上。1840 年 9 月 2 日,愛德華.艾爾(Edward Eyre)懷著一顆低落之心站在這裡。環顧四周,除了他剛來的那個方向,其餘淨是一望無際、閃閃發亮的鹽水湖。艾爾的探險並未照計畫進行。

自從歐洲人在七十多年前首次抵達這塊大陸以來,就有各式各樣的謠言談論著位於這座島嶼遼闊內陸的未解之謎。有些人推測那裡是一片內海,或一個浩瀚的河流網,也有人想像那裡是蓊蓊鬱鬱的草原牧地。要提出一些天花亂墜的主張很容易,畢竟當時還沒有任何歐洲人曾冒險深入遠離海濱之處,所以再怎麼天馬行空的想像,也沒人能反駁。

1827 年,湯瑪斯.馬瑟倫(Thomas Maslen),一位退休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官員,出版了《澳大利亞之友》(Friend of Australia)一書。雖然馬瑟倫本人根本沒去過澳大利亞,但他不覺得這會妨礙他出版自己的探險家手冊,書中還附了地圖和指南,提供給想冒險深入島嶼神祕內陸的讀者。該書所提出的最大宣稱或許是:澳洲中心是一片巨大的內海,並可經由遼闊的三角洲與印度洋連結。馬瑟倫甚至畫了一張手繪地圖。

他表示,「世人無法忖度這位寬宏造物主的作品,也不可能相信,會有任何不完美存在於我們的星球表面,如果這樣一塊大陸竟然沒有自己的河道出口,肯定會是不完美的。」馬瑟倫認為,就像北美洲有密西西比河,南美洲有亞馬遜河,非洲有尼羅河,亞洲有恆河和湄公河,寬宏的造物主自然也會替澳洲打造自己的大河系統─哪怕是注入一座內海。馬瑟倫對他的內海堅信不移,堅稱凡是合格的內陸探險家都會做出明智判斷,帶領一支船隊前往。事實證明,那本書相當成功,不是賣得很好或資訊很實用,而是成功助長了內海的神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愛德華.艾爾。圖/Wikipedia

十年歲月之後,骨瘦如柴、臉色蒼白、輕聲細語、年方二十三的愛德華.艾爾,決定一勞永逸搞定這件事。他去澳洲是為了逃避兵役、大學以及回到英國的嘮叨雙親。最重要的是,他想當一名探險家,而實現這個夢想的最佳地點,莫過於這座新近發現的島嶼,這塊「未知的領域」(Terra Incognita)。抵達澳洲且牧羊失敗之後,他將羊群趕到新興城鎮阿得萊德(Adelaide),在那裡把羊賣了,拿到一筆小財富。有了這些基金,他就可以實現他的冒險狂想。1840 年 6 月 18 日,艾爾及由五名歐洲人組成的小組、艾爾的好友約翰.巴克斯特(John Baxter)和威利(Wylie)、兩位原住民嚮導、十三匹馬、四十頭羊,外加三個月的補給品,從阿得萊德出發,直奔澳洲的未知內陸。

三個月後,那個小組發現包圍他們的並非一塊蓊蓊鬱鬱的草原牧地,而是「……光禿、貧瘠的植被,且覆了厚厚一層鹽巴,呈現出你能想像到的最悲慘、最憂鬱景象」。艾爾爬上一座石頭山,陷入極度失望的狀態,凝視著無法穿越的液態地景。

他的確發現一個巨大的水體,但它離阿得萊德太近,顯然不是那座神祕的內海。「登上絕望山,」艾爾在日記中如此寫道,無意間為途中的一座山脈取了名字:「眼前的景象真是淒慘又無望。它斷了我的所有遠征夢,為我熱切期盼的鴻圖大業畫上句點。出現在我眼前的景象,足以澆熄最狂烈的熱情,打消最懷疑論者的疑慮。」

圖/Giphy

不幸的是,艾爾的探險沒有最糟只有更糟。他們不指望能發現任何內陸,放棄之後,徒步走回阿得萊德,做了補給,接著再次啟程,這一次往西南,沿著未經探勘的海岸走。長達兩個月的時間,他們在酷晒的沙漠烈日下一直往西走。他們左邊是陡峭的懸崖,筆直落入洶湧大洋;他們右邊是敵意的沙漠,無盡延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往前進,或再次丟臉地撤退。毫無疑問,艾爾覺得自己必須為正在發生的這場災難負責,於是下令小組裡的大部分人退回阿得萊德,由他、巴克斯特、威利和兩位原住民嚮導繼續。

從數週走到數月,這場遠征變成了求生練習。他們鑿洞找水,舔飲沙漠灌木叢的晨露。羊馬死了。補給拋了。偶爾,他們遇到部落原住民可憐這支悲慘隊伍,指點他們可去哪裡找水。就當情況似乎不再變糟時,某天晚上,那兩名嚮導搶走營地大部分的剩餘補給,殺了巴克斯特,逃入沙漠。艾爾身心交瘁。他和威利既沒食物也沒飲水。然而,這兩人還是在炙熱中徒勞地往前走,走向幾乎必然的死亡。幾天過去,他們湊巧看到一具腐爛中的馬匹屍體,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他們把死馬吃了─不出意外,那餐飯差點要了他們的命。在他們那場慘澹遠征將滿週年的某一天,就在他們快餓死的時候,他們看到一艘船隻停泊在海岸。這兩人連忙衝下懸崖,過沒多久,就發現自己登上了法國捕鯨船「密西西比號」。水手們雖然同情這兩個快餓死的人,但也只能給他們一點補給,隨即把他們送回那條徒然之路。

愛德華.艾爾遠征路線。圖/Wikipedia

離開阿得萊德一年多後,這兩個嬴弱的男人終於走到海濱小鎮奧爾伯尼(Albany)。他們徒步走了兩千五百公里,相當於倫敦到莫斯科的距離。這趟旅程教會了他們很多事情:如何在沙漠中找水,絕對不要吃腐敗的動物;他們當然也飽經鍛鍊,黑得發亮,然而,經歷過這一切苦難,澳洲內部到底是何模樣,依然是個謎。艾爾的遠征並未對該國遼闊的地形提供任何洞見。反諷的是,或許正是那座鹽湖,那座為艾爾遠征做出悲慘預告的鹽湖,讓他留下了名字,受人記憶。艾爾回到阿得萊德;筋疲力竭,枯瘦如鬼,再無一丁點繼續探險的渴望。

——本書摘自《悲傷地形考》,2021 年 5 月,臉譜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