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
2

文字

分享

1
10
2

欺騙島,毛骨悚然的南極洲煉獄──《悲傷地形考》

臉譜出版_96
・2021/07/04 ・252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作者 / 達米恩・魯德 (Damien Rudd)
  • 譯者 / 吳莉君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一則故事,而在這些悲傷地方的案例裡,故事背後都是一樁悲劇事件。儘管這些事件常常是真的,但更常見的是,這些事件的記憶往往都淡去了,就像風化的路標指向一條廢棄的道路,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在這本書裡,我企圖沿著那些道路前進。它們經常彎來繞去,岔分成更多小路,通往讓人瘋狂迷路的森林,在那些森林裡,你不可能區分歷史或神話,虛構或事實,記憶或想像。

(圖 1)西雅圖肥皂公司(Seattle Soap Company)鯨油皂的產品標籤。圖/臉譜出版《悲傷地形考

62°58’37″S 60°39’00″W

欺騙島 DECEPTION ISLAND

南極洲 ANTARCTICA

欺騙島不是尋常島嶼。 1908 年 12 月 22 日,「何不號」(Pourquoi-Pas)船員歷經六天的南極風暴和嚴重暈船之後,突然船身一斜,跌進冒著熱氣的一座破火山口,那就是欺騙島。十二公里寬的圓形劇場由港口四周的黑山環抱,為地獄般的奇觀架好了舞台。捕鯨船─它們的燃料不是煤而是死企鵝─擠滿海灣,有如一場毛骨悚然的艦隊嘉年華。

「鯨魚碎片四處漂浮,」法國探險家尚─巴蒂斯特.夏古(Jean-Baptiste Charcot)事後在他的「何不號」日誌中寫道:「……魚體正被劈開,或在不同的船隻旁邊等著被劈開。臭不可聞。」沿著捕鯨人灣(Whalers Bay)漬滿鮮血的沙灘,在腐爛的屍體和肢解的骨骸中間,立著一座座巨大的鐵桶槽,鯨魚的骨肉在咆哮的爐火中蒸煮,火光照亮小島,夜以繼日。充當漂浮屠宰場的船體下方,染血的破火山口沸騰冒泡,汩汩作響,升騰出一道濃霧,籠罩四周,死亡的惡臭盤旋在萬物上方。海灘上,煉金術士正在將鯨肉鯨脂提煉成鯨油,將鯨油點化為商品。

1821 年,二十一歲的康乃狄克人納撒尼爾.帕爾默(Nathaniel Palmer),駕著一艘跟划艇差不多長的單桅小帆船,偶然在島嶼的山脈側發現一道窄縫。在那一刻,他也同時發現了一座正在打瞌睡的火山,以及,有點諷刺的,南極最安全的港口─一個可以躲避南大西洋狂風和碎裂浮冰的罕見避風港。

捕鯨者在船甲板上煮鯨脂。圖/Wikipedia

當時他想尋找的不是鯨魚,而是海狗。在南極,人們最早獵捕的動物是海狗─而且是以你能想像到最不永續的方式。人們把海狗亂棒打死或用矛刺死之後,將皮清洗乾淨,裝進桶裡,運到歐洲、北美和中國。隨著越來越多的獵人在每年夏天抵達,新獵場的爭奪也越來越凶狠。短短五個夏天,海狗就數量銳減,瀕臨絕種。「等到海狗的數量不足,」一位評論者指出(他沒怪罪獵人,而是責備海狗增產的速度不夠快),「……我們的船隻很快就改以捕鯨保住領先地位。」南極供應了大量鯨魚,而捕鯨人也找到對牠們珍貴油脂飢渴不已的全球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日,我們很難領略西方社會近幾個世紀對鯨油的仰賴程度。它是化妝品、機油和洗滌劑的成分,在織品、黃麻、皮革、油氈、繩索、清漆、油漆、肥皂和人造奶油的生產中,也都扮演了某種角色(圖 1)。它用來潤滑時鐘和天文錶之類的精密機械,當成維他命吃下去,並在兩次大戰期間變成製造硝化甘油炸藥的必備品。不過,它最大的功能是在照明方面。所謂的鯨腦油(spermaceti)比蜂蠟和動物油脂更好,可以產生更明亮、更乾淨、更無煙的火光,鯨腦油是從割斷的抹香鯨頭部用桶子舀出來。它照亮了歐洲和北美的數百萬家庭、街燈、燈塔和建築物。鯨油變成現代性命脈裡不可或缺的成分,在新工業世界的血管裡流動,讓時鐘滴答、燈光閃爍、炸彈爆裂。

幾乎在一夜之間,欺騙島就變身為忙碌的捕鯨工廠(圖 3)。1850 年代中葉,煤油的發明終於開始取代鯨油,成為民眾的燃料首選。1920 年代,抵達南極的捕鯨船配備了內建滑道,可以將鯨魚拖到甲板上進行加工,從而使得欺騙島這樣的避風港無用武之地。更快的加工等於更多的鯨油,更多的鯨油帶來更大的利潤,最終導致鯨油市場過度飽和。結果就是鯨油價格大跌,利潤較低的陸地型鯨油加工業,也隨之戛然收場。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對鯨油的倚賴,在許多方面與二十一世紀對礦物油的倚賴有著超乎尋常的相似性。「捕鯨人是某種海盜礦工─某種海洋石油挖掘機,」英國作家菲利浦.霍爾(Philip Hoar)在《利維坦或鯨魚》(Leviathan or, The Whale)一書中如此寫道:「……他們為工業革命火爐所提供的助燃貢獻,不下於任何一個將煤礦從地底挖出來的人。鯨油和鯨骨都是機械時代的大宗商品。」1931 年,欺騙島上最後一家捕鯨公司終於停業,島上的商業捕鯨徹底結束。

(圖 2)《捕捉抹香鯨》(Capturing a Sperm Whale),約翰.威廉.希爾(John William Hill),1835 。圖/臉譜出版《悲傷地形考

欺騙島就此廢棄,直到 1941 年,英國海軍決定摧毀剩下的油槽和其他設備,減低該島對德國海軍的吸引力。德國人沒有現身。倒是阿根廷人在隔年造訪,四處留下一些國徽國旗,半心半意地企圖宣告主權。過沒多久,英國人就回來重新換上他們自己的國旗。1944 年,一群英國科學家在島上建立一座常設研究站。1955 年,智利決定在欺騙島上分一杯羹,於是在英國研究站旁邊蓋了自己的研究站。雖然有好幾個國家同時聲稱自己擁有欺騙島的主權,但該島的衝突少到驚人,甚至有茶會的報導。不過,到了 1960 年代末,欺騙島決定用一連串的火山噴發驅逐不受歡迎的占據者,研究站毀了,所有東西全都埋在好幾英尺深的泥灰之下。

今日,欺騙島是根據南極條約體系(Antarctic Treaty System)進行管理,每年的短夏期間,可以看到揹著相機的遊客漫步穿越那些荒廢的結構物,它們歪歪斜斜、半埋半沉在黑色的火山沙裡。英國文學評論家暨哲學家威廉.哈茲利特(William Hazlitt)寫道:「人生就是被好好欺騙的藝術;為了讓欺騙成功,必須騙成習慣,騙個不停。」2007 年,一艘豪華郵輪在進入欺騙島被淹沒的破火山口時,不小心撞上岩石,將兩百加侖的原油和燃料濺灑到海灣裡,汩汩冒泡的海水再次改變了顏色,這次不是紅的,而是代表現代性的新黑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書摘自《悲傷地形考》,2021 年 5 月,臉譜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5
1

文字

分享

1
5
1
自殺森林,以自我犧牲成就集體光榮──《悲傷地形考》
臉譜出版_96
・2021/07/10 ・258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作者 / 達米恩・魯德 (Damien Rudd)
  • 譯者 / 吳莉君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一則故事,而在這些悲傷地方的案例裡,故事背後都是一樁悲劇事件。儘管這些事件常常是真的,但更常見的是,這些事件的記憶往往都淡去了,就像風化的路標指向一條廢棄的道路,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在這本書裡,我企圖沿著那些道路前進。它們經常彎來繞去,岔分成更多小路,通往讓人瘋狂迷路的森林,在那些森林裡,你不可能區分歷史或神話,虛構或事實,記憶或想像。

由龍岳眺望御坂山脈與山腳下的青木原及西湖。圖/Wikipedia

35°28’12″N  138°37’11″E

自殺森林 SUICIDE FOREST

青木原,日本 AOKIGAHARA, JAPAN

《完全自殺手冊》(The Complete Manual of Suicide)將這個地方列為完美死所。西元 864 年,貞觀六年,富士山連續爆發十天。一條巨大的熔岩川從它的烈焰山口流出,火山灰雨從天而降,為大地鋪上一層火毯,從火山延展到大海。地景瞬間點燃,吞沒森林與所有村莊,一副世界末日的毀滅景象。接下來一千兩百多年,鐵杉、絲柏、赤松、針葉樹和日本橡樹,在肥沃的火山灰土中長成一座茂密交織的森林。這座冒生出來的森林稱為「青木原」。

今日,它形成一道幾乎無法穿越的綠牆。盤纏的根蔓與交錯的樹葉籠罩著高低起伏、鋪滿苔蘚的熔岩管穴。站在富士山腰,俯瞰這座森林,除了波浪滾滾的葉綠素大洋之外,你什麼也看不到,這景象讓青木原贏得另一個名稱:樹海(The Sea of Trees)。

很少有現代文化像日本那樣,牢牢浸潤在神話與迷信當中。它那歷久不衰的神話學與儀式習俗,傳承了無數世代,構成當代日本社會的基礎。青木原是一座跨越時代與信仰鴻溝的橋梁,一股結合古代神靈主義和現代日本文學的力量。然而,森林有它險惡的一面。如同一則古老神話所說的,青木原以前是備受質疑的「棄老」(ubasute,姥捨)習俗的場址。

「姥捨.」意味「放棄老婦」,指的是一種病態行為,將不想要的體弱家人或年長親戚帶到森林裡,把他們丟在那裡,任憑飢餓曝晒至死。據說這是乾旱與饑荒等艱困時期的普遍做法,如同神話說的,這甚至得到封建官員的命令。神話也指出,那些被判處在青木原孤獨死去之人所體驗到的苦難,加上數百位出於自願漫遊到森林深處等待死亡者的苦楚,這些逐漸累積的死亡與悲苦,已滲入整個地景,並具有突破現實疆界的潛能。據說,結果就是,今日在那座森林裡漫遊之人,無論意圖為何,都將無法離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棄老的描繪。月亮與被遺棄的老婦,月岡芳年,1867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圖/臉譜出版《悲傷地形考

根據某些敘述,漫遊者並非那座森林的唯一住民。據說,受折磨者的鬼魂也住在那裡。日文的「鬼」是用「幽靈」(y.rei)一詞,幽靈和他們的西方同類一樣,據信是未能成功過渡到來世之人的靈魂。但跟西方文化不同的是,日本神話學裡有很多種鬼。通常,幽靈被描繪成有一頭黑色蓬亂的長髮,穿著他們死去時的衣服。幽靈身為龜毛的鬼,他們偏愛在凌晨兩點到兩點半出沒,據說那是隔開陰陽兩界那道薄膜最脆弱的時刻。

數百年來,青木原森林一直是自殺的熱門地點,但要到 1960 年代松本清張的小說《波之塔》出版後,人氣才開始飆升。這本暢銷小說描寫一名女子以及她與一名年輕男子的不倫之戀。當年輕男子遭到女子丈夫勒索時,劇情出現羅密歐茱麗葉式的大轉彎,這對愛人逃到青木原,以自殺約定結束生命。

波之塔。圖/博客來

青木原森林也體現了一個更大的日本文化現象,這個國家是已開發世界裡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在日本,平均每天有七十人自殺,而且至少這十年來,自殺數已超過一年三萬人。1997 年的股市崩盤,導致自殺率飆升了三成五。日本是一個自我犧牲心態根深柢固的國家,在日本,奪取生命並不像在西方那樣,得擔負猶太─基督教意義下的那種罪。日本的文化不是個體性的,而是集體性的,一個人的困窘或失敗會對整個社群造成深遠影響。在西方,失敗是通往成功之路必經的障礙,但日本不同,在這裡,失敗是不可修復的恥辱標記。

在日本,有一種文化悠久且受到認可的光榮自殺觀念,稱為「切腹」。這個儀式─要用刀把自己的肚子剖開或戳刺,無疑會導致緩慢而痛苦的死亡─傳統上是由武士實行,人們認為那是對失敗的合理回應,是面對失敗或被俘的最後手段。光榮自殺或自我犧牲的觀念,又因為二次大戰期間的神風特攻隊飛行員而被浪漫化,變成高貴與愛國的行為。這些自殺轟炸機的先驅們相信,為日本帝國犧牲自己的生命,是一個人可以實現的最偉大愛國行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切腹成功的訣竅。圖/臉譜出版《悲傷地形考

青木原已經贏得世界第二(僅次於舊金山的金門大橋)受歡迎自殺地點的殊榮,現在甚至有了更病態的綽號:自殺森林。

廢棄車輛亂丟在遊客停車場。森林四處,都在樹上釘了木頭告示牌,傳送類似這樣的訊息:「生命是父母給你的珍貴禮物!」以及「決定自殺前請與警方諮詢!」。多年來,根據估計,每年都有至少五百人有去無回地走進這座森林。由志工和公園巡邏員組成的隊伍,每年都會在森林做一次淨山,搜尋殘留的遺體。

在某次這樣的搜查行動中,一位公園巡邏員發現一具風化的骸骨,幾乎是斜癱在一株巨大橡樹的基部。那些有如舊雪色調的骨頭,看起來很像古老的化石。褪色的灰色西裝緊貼著枯瘦形體,指著天空的黑色皮鞋,對穿在裡頭的細瘦骨頭而言,如今已顯得太大。骨骸四周,散落著各式物件,部分從落葉堆中露出:一支手機、黑框眼鏡、一只塑膠水壺,一本褪了顏色、鶴見濟所寫的《完全自殺手冊》,書頁還是攤開狀,因雨水而腫脹。在這裡,這些物件宛如某個久經遺忘的古老文明的遺物。由苔蘚與藤蔓構成的緩慢潮水,對這寂靜的陰森景象無動於衷,開始進行它們的消化與回收大業。

——本書摘自《悲傷地形考》,2021 年 5 月,臉譜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1

5
0

文字

分享

1
5
0
絕望山,內陸探險家的徒然之路──《悲傷地形考》
臉譜出版_96
・2021/07/08 ・27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作者 / 達米恩・魯德 (Damien Rudd)
  • 譯者 / 吳莉君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一則故事,而在這些悲傷地方的案例裡,故事背後都是一樁悲劇事件。儘管這些事件常常是真的,但更常見的是,這些事件的記憶往往都淡去了,就像風化的路標指向一條廢棄的道路,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在這本書裡,我企圖沿著那些道路前進。它們經常彎來繞去,岔分成更多小路,通往讓人瘋狂迷路的森林,在那些森林裡,你不可能區分歷史或神話,虛構或事實,記憶或想像。

錯誤百出的澳洲內海地圖,收入湯瑪斯.馬瑟倫 (Thomas Maslen) 的《澳大利亞之友》(Friend of Australia),1827。圖/臉譜出版《悲傷地形考

34°01′S 150°03′E

絕望山 MOUNT HOPELESS

南澳,澳洲 SOUTH AUSTRALIA, AUSTRALIA

在南澳內陸一處偏遠地方,有座石塚匍匐在毫無特色的地景上。1840 年 9 月 2 日,愛德華.艾爾(Edward Eyre)懷著一顆低落之心站在這裡。環顧四周,除了他剛來的那個方向,其餘淨是一望無際、閃閃發亮的鹽水湖。艾爾的探險並未照計畫進行。

自從歐洲人在七十多年前首次抵達這塊大陸以來,就有各式各樣的謠言談論著位於這座島嶼遼闊內陸的未解之謎。有些人推測那裡是一片內海,或一個浩瀚的河流網,也有人想像那裡是蓊蓊鬱鬱的草原牧地。要提出一些天花亂墜的主張很容易,畢竟當時還沒有任何歐洲人曾冒險深入遠離海濱之處,所以再怎麼天馬行空的想像,也沒人能反駁。

1827 年,湯瑪斯.馬瑟倫(Thomas Maslen),一位退休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官員,出版了《澳大利亞之友》(Friend of Australia)一書。雖然馬瑟倫本人根本沒去過澳大利亞,但他不覺得這會妨礙他出版自己的探險家手冊,書中還附了地圖和指南,提供給想冒險深入島嶼神祕內陸的讀者。該書所提出的最大宣稱或許是:澳洲中心是一片巨大的內海,並可經由遼闊的三角洲與印度洋連結。馬瑟倫甚至畫了一張手繪地圖。

他表示,「世人無法忖度這位寬宏造物主的作品,也不可能相信,會有任何不完美存在於我們的星球表面,如果這樣一塊大陸竟然沒有自己的河道出口,肯定會是不完美的。」馬瑟倫認為,就像北美洲有密西西比河,南美洲有亞馬遜河,非洲有尼羅河,亞洲有恆河和湄公河,寬宏的造物主自然也會替澳洲打造自己的大河系統─哪怕是注入一座內海。馬瑟倫對他的內海堅信不移,堅稱凡是合格的內陸探險家都會做出明智判斷,帶領一支船隊前往。事實證明,那本書相當成功,不是賣得很好或資訊很實用,而是成功助長了內海的神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愛德華.艾爾。圖/Wikipedia

十年歲月之後,骨瘦如柴、臉色蒼白、輕聲細語、年方二十三的愛德華.艾爾,決定一勞永逸搞定這件事。他去澳洲是為了逃避兵役、大學以及回到英國的嘮叨雙親。最重要的是,他想當一名探險家,而實現這個夢想的最佳地點,莫過於這座新近發現的島嶼,這塊「未知的領域」(Terra Incognita)。抵達澳洲且牧羊失敗之後,他將羊群趕到新興城鎮阿得萊德(Adelaide),在那裡把羊賣了,拿到一筆小財富。有了這些基金,他就可以實現他的冒險狂想。1840 年 6 月 18 日,艾爾及由五名歐洲人組成的小組、艾爾的好友約翰.巴克斯特(John Baxter)和威利(Wylie)、兩位原住民嚮導、十三匹馬、四十頭羊,外加三個月的補給品,從阿得萊德出發,直奔澳洲的未知內陸。

三個月後,那個小組發現包圍他們的並非一塊蓊蓊鬱鬱的草原牧地,而是「……光禿、貧瘠的植被,且覆了厚厚一層鹽巴,呈現出你能想像到的最悲慘、最憂鬱景象」。艾爾爬上一座石頭山,陷入極度失望的狀態,凝視著無法穿越的液態地景。

他的確發現一個巨大的水體,但它離阿得萊德太近,顯然不是那座神祕的內海。「登上絕望山,」艾爾在日記中如此寫道,無意間為途中的一座山脈取了名字:「眼前的景象真是淒慘又無望。它斷了我的所有遠征夢,為我熱切期盼的鴻圖大業畫上句點。出現在我眼前的景象,足以澆熄最狂烈的熱情,打消最懷疑論者的疑慮。」

圖/Giphy

不幸的是,艾爾的探險沒有最糟只有更糟。他們不指望能發現任何內陸,放棄之後,徒步走回阿得萊德,做了補給,接著再次啟程,這一次往西南,沿著未經探勘的海岸走。長達兩個月的時間,他們在酷晒的沙漠烈日下一直往西走。他們左邊是陡峭的懸崖,筆直落入洶湧大洋;他們右邊是敵意的沙漠,無盡延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往前進,或再次丟臉地撤退。毫無疑問,艾爾覺得自己必須為正在發生的這場災難負責,於是下令小組裡的大部分人退回阿得萊德,由他、巴克斯特、威利和兩位原住民嚮導繼續。

從數週走到數月,這場遠征變成了求生練習。他們鑿洞找水,舔飲沙漠灌木叢的晨露。羊馬死了。補給拋了。偶爾,他們遇到部落原住民可憐這支悲慘隊伍,指點他們可去哪裡找水。就當情況似乎不再變糟時,某天晚上,那兩名嚮導搶走營地大部分的剩餘補給,殺了巴克斯特,逃入沙漠。艾爾身心交瘁。他和威利既沒食物也沒飲水。然而,這兩人還是在炙熱中徒勞地往前走,走向幾乎必然的死亡。幾天過去,他們湊巧看到一具腐爛中的馬匹屍體,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他們把死馬吃了─不出意外,那餐飯差點要了他們的命。在他們那場慘澹遠征將滿週年的某一天,就在他們快餓死的時候,他們看到一艘船隻停泊在海岸。這兩人連忙衝下懸崖,過沒多久,就發現自己登上了法國捕鯨船「密西西比號」。水手們雖然同情這兩個快餓死的人,但也只能給他們一點補給,隨即把他們送回那條徒然之路。

愛德華.艾爾遠征路線。圖/Wikipedia

離開阿得萊德一年多後,這兩個嬴弱的男人終於走到海濱小鎮奧爾伯尼(Albany)。他們徒步走了兩千五百公里,相當於倫敦到莫斯科的距離。這趟旅程教會了他們很多事情:如何在沙漠中找水,絕對不要吃腐敗的動物;他們當然也飽經鍛鍊,黑得發亮,然而,經歷過這一切苦難,澳洲內部到底是何模樣,依然是個謎。艾爾的遠征並未對該國遼闊的地形提供任何洞見。反諷的是,或許正是那座鹽湖,那座為艾爾遠征做出悲慘預告的鹽湖,讓他留下了名字,受人記憶。艾爾回到阿得萊德;筋疲力竭,枯瘦如鬼,再無一丁點繼續探險的渴望。

——本書摘自《悲傷地形考》,2021 年 5 月,臉譜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