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Suchen Lin表示此景從今年8月颱風後就出現在杉原灣北側。Raven Ho 猜測飯店的存在有可能造成風蝕效應,亦即建物收集了海風,然後產生往下吹的大廈風,把沙再吹回海中,只留下比較重的小石子。然而要驗證還是得要去現場測風向。風這種東西,高低差一米流向就會差很多。海流也是有表層往這邊、中層往那邊,下層又是反向的。因為從圖中可發現水泥建物下方都出現空洞了,因此他認為風蝕效應比較可能,而非浪打出來的。
Jc Yao 指出海岸開發與沙灘流失的例子並不罕見。有名的例子之一是日本和歌山縣的白浜町,原本擁有天然的大片白沙海灘及溫泉,1960年代因為有了鐵路接引,帶來大量觀光客,海邊的溫泉渡假飯店於是一棟接一棟蓋起來,沒想到海灘卻開始流失。結果近15年來縣政府每年從澳洲進口白沙填補,以維持當地觀光產業。如果杉原灣存在已久,卻是最近(沙灘)才消失,很難不考慮海岸建物的因素。我找到一篇管理白浜海灘的研究報告(很可惜是20年前的,是否表示他們的努力並沒有成功…),引言裡稍微提到沙灘減損的主因,是原本的供沙來源(河流)受到過度開發的阻礙,造成沙子無法自然補充。Jc Yao也強調每個個案詳情不同,還是需要實際調查才知道杉原灣的狀況。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蔡宜芳,畢業自台灣大學植物系,在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取得博士,後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進行博士後研究,研究專長為植物分子生物學。主要從事細胞膜蛋白的功能研究,在硝酸鹽轉運蛋白研究領域有卓越貢獻。2021 年蔡宜芳特聘研究員榮獲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外籍院士(international members)。
像投稿審稿這般來回思辨的訓練,對科學家的養成非常重要,然而蔡宜芳觀察,科學思辨在台灣教育裡比較缺乏。她舉例,在美國課堂上,老師會要學生先讀一篇論文,接下來整堂課則要學生批評論文有什麼問題。「我們在台灣被訓練的人,都會把 paper 當作傳世經書在讀,讀懂它就覺得很開心了——要去批評它,我們真的沒有習慣。」蔡宜芳坦言那過程對她來說曾經非常痛苦,但會痛就代表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