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 – 19 全球肆虐,許多研究都發現,為數不少的 COVID – 19 確診者中,出現一種叫做「快樂缺氧」 (Happy Hypoxemia) 的特殊現象。部分確診者,即便血氧已經明顯低於正常範圍,卻沒有任何特殊的外在症狀,很快地,患者的血氧會加速下降,直到突然喪失意識等。
這個現象導致醫護人員很難判斷患者的狀況,也就難以及時採取適當的急救措施或安排加護病房,因而容易錯失治療先機。
我們如何測量血氧?
在進一步了解「快樂缺氧」的成因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血氧的定義,以及血氧是如何被測量的。
無論在醫院、急診室或長照中心,測量生命徵象是非常重要的臨床行為。一般最常見的生命徵象包括:血氧飽和度、脈搏、呼吸速率、體溫、血壓等指標。
其中正常血氧的飽和度約略落在 95% – 100% 之間,一個沒有相關心肺病史的人,血氧濃度 95% 以下則被視為供氧不足,可能考慮需要進一步觀察或是給予氧氣治療。
長期維持在偏低的血氧狀態 (hypoxemia),可能會使細胞出現缺氧 (hypoxia) 的現象。一般慢性缺氧者可能會有頭痛、喘、頭暈等症狀;嚴重缺氧的時候,對於氧氣需求較敏感的腦部細胞、心肌細胞則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甚至死亡。因此血氧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生命徵象。
現在最常見用來測量血氧的方式,就是手指式的脈衝式血氧儀 (Pulse Oximeter)。脈衝式血氧濃度儀利用「攜帶氧氣的紅血球能吸收較多紅外光 (850-1000nm)」,「未攜帶氧氣的紅血球則是吸收較多紅光 (600-750nm) 」的這個差異,來推算人體血液中血紅素 (Hemoglobin) 帶氧能力。
對於長期臥病的中老年患者,因為呼吸深度較淺、肺功能較差、呼吸道常常阻塞,容易因為長期氧氣不足而導致身體機能急劇退化,偵測血氧濃度,更是長期照護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測量血氧容易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使用脈衝式血氧儀時,會影響血氧偵測的因素,除了手指擺放位置錯誤,指甲上有指甲油等干擾以外,血氧主要會受到病人「心肺功能變化」的影響。
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的患者或是有抽菸習慣的人,容易因為肺功能逐漸退化,血氧也會跟著下降。另外,肺氣腫、嚴重的支氣管炎、肺水腫或是貧血、手指冰冷、皮膚顏色較深也都會影響血氧數據。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也可能出現血氧較低的現象。
用脈衝式血氧儀所測得的血氧分壓為 SpO2,如果患者的血氧變化較大,與實際動脈血中的 SaO2 就會產生落差。
SaO2 正常,表示肺臟氣體交換到動脈的氧氣足夠;SpO2 正常,則表示不但肺臟交換到動脈的氧氣足夠,心臟也能順利的把充滿氧氣的血液送到週邊組織,提供細胞使用。
臨床上,如果懷疑血氧儀的數據不夠敏銳、或是病人已經出現發紺的現象,還可以抽取動脈血液,來進行動脈血氧分析確認,病人是否有缺氧或是有呼吸代償的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快樂缺氧」?
比利時根特大學的 Sebastiaan Dhont 於近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探討造成這個現象的病理成因。
臨床上,已經測量到低血氧的患者中,有八成左右的人在電腦斷層上會出現某些肺部病灶、四成左右的人已經需要氧氣治療,卻只有近兩成左右的人意識到自己有呼吸困難的症狀。這是因為,在肺功能剛開始變差時,患者只要多吸幾口氣,就能多吸點氧氣,所以很難意識到自己其實正在隱性地缺氧。
「快樂缺氧」的現象並非 COVID-19 患者特有的現象,肺塌陷、動靜脈畸形、右到左心臟內分流等患者身上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
對 COVID-19 的患者來說,當肺功能剛開始變差的時候,會藉由代償性的呼吸,使呼吸次數微微地上升,就能維持一定的 SpO2 ;呼吸代償會讓身體吐出過多的二氧化碳,使肺泡中的二氧化碳分壓相對下降,使肺泡中的氧分壓相對上升,這也是 SpO2 相對看起來維持在正常範圍的原因之一。
此論文建議,臨床人員要對患者的血氧濃度保持警覺,即便患者一開始不覺得自己會喘、感覺上好像不需要氧氣、SpO2 相對看起來也維持在正常範圍,都應該早日定期監測血氧濃度,必要時,甚至應該抽動脈血確認血氧含量,以區分出狀況已經變差的重症患者。
偵測血氧:確診者保命的重要一環
今年一月,英國醫學會強調了居家隔離的民眾使用血氧機持續監測血氧的重要性。對於確診為 COVID-19 且出現症狀、65 歲以上或是 65 歲以下高風險(過度肥胖、糖尿病或虛弱)患者,都建議使用血氧機進行居家監測,以便盡早意識到缺氧的現象。
參考資料
- Dhont, S., Derom, E., Van Braeckel, E., Depuydt, P., & Lambrecht, B. N. (2020). The pathophysiology of ‘happy’hypoxemia in COVID-19. Respiratory research, 21(1), 1-9.
- Using a pulse oximeter to check you are OK – NHS Eng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