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
0

文字

分享

0
6
0

西西里卡薩爾古羅馬別墅遺跡——鑲嵌畫中的古羅馬歷史│環球科學札記(22)

張之傑_96
・2021/04/14 ・206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03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張之傑

五月二十三日清晨,和平號停靠西西里第二大城卡塔尼亞。我們八點半集合,坐第三號車,八點四十分開車。導遊是位丹麥籍老太太,以北歐人來說,個子不算高。車子經過市區的一條街道,導遊指著一幢建築說,過去是家飯店,一九七二年她到西西里旅遊,就是在那家飯店遇到她先生的,當時她先生在這家飯店工作。

西元前,希臘人在西西里建立城邦。第二次布匿克戰爭後,為羅馬據有,統治至五世紀羅馬滅亡。此後經過阿拉伯人、東羅馬人、諾曼人和西班牙人統治,一八六一年才由義大利收復。

車子離開市區,上了高速公路。西西里島以丘嶺和高山為主,只有百分之十五是平原。丘嶺上只有草和低矮的灌木,沒看見喬木。導遊指著遠處的高山說,那是歐洲最高的火山——艾特納火山,海拔三三五○公尺,去年十二月才爆發過。此後有很長一段時間,火山有時在車子左方,有時在右方,表示車子一直繞著火山行駛。

二戰後,西西里人大量移民美國和澳洲。放眼望去,除了麥田和果園,也看到大片荒地,和廢棄的農舍。導遊說,由於農村人力不足,許多麥田都已荒蕪,如今農民以種植柑橘和橄欖為主。西西里的柑橘原本是從中國引進的,如今島上有一種紅肉橙子(血柑),大量銷往中國。沿途看到許多接枝不久、高約一呎的血柑。導遊說,這些血柑是為了因應中國市場種植的,大約要五年後才能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約上午十一時,來到位於西西里中部的小鎮皮亞扎阿爾梅里亞納郊外,參觀世界文化遺產卡薩爾古羅馬別墅遺跡。據說十九世紀時,考古學家因看到孩童玩的石塊,無意中發現這片遺跡。一九五○年代在洛克菲勒基金資助下全面開挖。挖掘出的遺跡,地板、牆面有鑲嵌畫(馬賽克)的部份,用輕鋼架和玻璃纖維材質的建築物蓋住,裡面設有輕鋼架步道,供人居高臨下觀賞。

古羅馬別墅遺蹟以輕鋼架保護,中央天井有水池,前為參觀步道。作者攝

卡薩爾古羅馬別墅遺跡佔地三千五百平方米,有六十三幢大小房屋。建造年代約為四世紀,可能和羅馬皇帝有關。遺跡的價值,主要是地上或牆上的鑲嵌畫,也就是用不同顏色的石塊和玻璃(不是瓷片),每塊約一公分,砌成的圖案和圖畫。以面積來說,這是世上面積最大鑲嵌畫。鑲嵌畫的內容以人物、動物、狩獵和神話為主。

遺跡的大房間地板上,通常是巨幅的鑲嵌畫。長廊的地板上,則為連續通景,敘說一個事件,一過過程,或一個神話故事。繪畫是一種重要的史料,譬如有間屋子的牆上,繪有十位比基尼女郎,其中一人在玩風車,這可能是世間最早的風車圖像。鑲嵌畫中的動物,除了歐洲和非洲動物,也有亞洲動物,如老虎和印度犀,皆唯妙唯肖,可見作畫的藝術家曾看過這些動物,這也說明當時東西之間已有往還。當然也有想像的,譬如用鳥類拉車就不符現實。

比基尼女郎,有人玩球,有人玩啞鈴,有人玩風車。Kenton Greening攝。圖/wikipedia
亞洲動物老虎。Robur. Q攝。圖/wikipedia

古羅馬時代,西西里是非洲動物運往羅馬的中繼站。鑲嵌畫中就有將大象和羚羊拖到船上的畫面。獅子等猛獸供角鬥場之用。珍禽異獸可能養在皇家園囿,供顯貴觀賞,或作為炫耀。因此這處古羅馬別墅遺跡,即使不是羅馬皇帝所有,和羅馬皇帝也關係匪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異域動物運輸。單一畫面上表現上船、下船。源自Le Musée absolu, Phaidon。圖/wikipedia

中午我們到一家鄉間餐廳用餐,飯後前往小鎮卡爾塔吉羅,這裡以陶瓷聞名,現已沒落。陶瓷是阿拉伯人引進的,十一世紀,諾曼人將阿拉伯人逐出西西里,但陶瓷業流傳至今。小鎮有個小廣場,附近的房子大多為巴洛克式,或後期文藝復興式。導遊說,一六四三年小鎮曾發生大地震,現有建築皆地震後所建,算起來也有兩三百年了。

廣場附近有一條和街道等寬的巨大石階,稱為聖母階梯,建於十七世紀,共一四二階,每階約有兩呎寬,每階都鑲嵌著彩色瓷磚。石階上擺放著上千盆盆栽,和彩色瓷磚相輝映,顯得格外絢麗。

回程時導遊說,小鎮上的年輕人大多前往德、法工作。鎮上那些在門口閒坐的中年人,大多是些失業漢。西西里的平均收入約一二○○歐元,但平均收入不代表大多數人的收入,大多數家庭必須雙薪才能維持。

回程中經過一片紅色的房子,導遊說,那是閒置的美軍基地,當年西西里駐有美軍五千人,他們的眷舍就在道路另一側。美軍基地現用來收容非洲難民,每月還發給它們一些津貼,也可自由外出。對生活艱困的西西里人說,對政府的作為頗不以為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一九年六月三日,和平號前往紐約途中,八樓的新聞看版貼出艾特納火山於六月一日黎明時分爆發的消息。如果我們晚一週到西西里,不就會碰上了嗎?好險啊!

文章難易度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1

7
3

文字

分享

1
7
3
實驗與史料的差異:古羅馬兵器殺傷力強大,但為何歷史記錄中戰死的人數有限?
Ralph Wang_96
・2022/11/02 ・5945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古羅馬文明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影響,而羅馬軍團和它的裝備,一直都是上古軍事史愛好者津津樂道的主題,學術界自然也有些相關的研究。

不過實驗的研究結果,卻與文獻有些落差。在實驗測試中,羅馬時代的武器對人體能造成強大的殺傷,而護甲的防護效果卻不甚理想;然而羅馬時代的紀錄中,單一戰場上的傷亡卻普遍有限。

萊斯特大學考古與上古史學系的 Simon James 教授 2010 年一篇回顧性論文:《 The point of the sword: what Roman-era weapons could do to bodies – and why they often didn’t 》,主要爬梳相關的研究,對於這個現象做出解釋:羅馬士兵在戰鬥中不是被動的等待攻擊落在身上,而是會積極的尋求防禦和攻擊的機會,因此護甲只是最後的防線,士兵也會用各種方式避免被武器全力命中。實驗中全力攻擊的情況在現實中沒那麼容易發生。

要補充說明的是,本論文研究的對象都是古典時代的兵器與盔甲,一些研究結論未必適用於後來的時代,但都是非常值得兵器與戰史愛好者深入了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力量金屬樂團 Civil War 的《 Rome Is Falling 》是一首描述羅馬衰亡時刻的歌曲,羅馬從崛起到衰亡長達千年,對人類文明造成不可抹滅的影響。儘管羅馬如此偉大,它也終將走向衰老和死亡。讓我們伴隨這首歌開始閱讀,遙想失落的古老文明。/YouTube

文學修辭還是史實描述?古代史料解讀的困難

在研究古代文獻紀錄中的兵器使用時,第一個面對的困難是古代文獻的解讀。尤其是時代越古老,留下的文獻越少,這些文獻也越傾向於撰寫者整理的記聞,而非當時第一線作戰人員的記錄,而是寫史者整理的文字。很多古代的歷史紀錄者並沒有現代史學講求的精確、客觀等觀念,他們的紀錄未必可靠。

舉例來說,羅馬史書很喜歡強調一種情境:野蠻人高舉長劍,笨拙地向羅馬士兵衝來;羅馬士兵咬緊牙關,沉穩的刺擊敵人的內臟。這段敘述究竟是羅馬士兵常用的劍技描述,或是羅馬史家只是複製前人的刻板敘述,向當時的讀者強化「野蠻人粗魯笨拙,羅馬人穩重自制」這樣的印象?

也有可能兩者都是真的:這確實是羅馬士兵會使用的單兵劍技,但史書選擇強調這一個動作而非其他,也確實是為了向當時的羅馬讀者強化「野蠻人粗魯笨拙,羅馬人穩重自制」的形象。

羅馬士兵和蠻族交鋒的時候,真的是一再重複「鑽入笨拙蠻族的懷中刺殺對方」的情節嗎?圖/Novo Scriptorium

有時,我們也會在羅馬時代的文獻讀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紀錄,例如羅馬晚期的史家阿米阿努斯( Ammianus )宣稱,在阿米達( Amida )城於西元 359 年被薩珊王朝軍隊攻打期間,有士兵的頭被薩珊劍劈成兩半,屍體仍然站立著,被難民的人潮推擠著抵達城門。我們不能確定這是他在圍城時的親眼所見,還是一種誇張描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考古證據與文獻比較,也會讓我們推翻長久以來的觀念。例如羅馬共和中期到後期使用的「西班牙型」羅馬短劍(Gladius Hispaniensis,字面意思是「西班牙劍」),在長期以來被想像成一種很短而且刺擊特化的兵器,但考古證據顯示,「西班牙型」羅馬短劍是四種羅馬短劍中最長的類型,而且它的兩刃非常適合做出強力的斬擊。而波利比烏斯(Polybius)等羅馬史家的紀錄也顯示,羅馬士兵同時會使用手上的「西班牙劍」進行斬擊和刺擊。

作者認為,在大多數案例中,將上古時代的刀劍區分為「斬擊用」或「刺擊用」是不適當的,因為多數刀劍兩者皆可,只有少數例外。[註]

羅馬短劍目前考古上分成四種型制,除了最早的 Gladius Hispaniensis 是歷史名詞外,美茵茲型 Mainz Gladius 、富勒姆型 Fulham Gladius 和龐貝型 Pompeii gladius 均以最早的發掘的地點命名。圖/Roman weapons

屍體會說話,但說得不多

可能有些人以為考古學可以解答一切上述的問題,然而問題卻比想像中複雜。考古學牽涉到原始材料、鑑識和資料詮釋等種種困難,舉例而言:

  • 相較於羅馬龐大的戰爭紀錄,考古被鑑識的非自然死亡遺骸非常少

誠然,有一些不太有爭議的案例,例如在西班牙巴倫西亞(Valencia, Spain ),考古學家挖掘到了龐培( Pompey )在塞多留戰爭( Sertorian War )時屠殺俘虜士兵和平民的遺骸。這些遺骸被斬斷手腳,羅馬標槍還卡在上面。不需要太複雜的分析就能知道這些遺骸碰上什麼事情,然而這是比較少見的例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死後鞭屍跟死亡原因難分

一般鑑定遺骸的傷痕是否是死亡當時留下的,主要是觀察傷痕有無癒合的痕跡。如果有,便會被推定是更早之前的舊傷。然而這個方式無法判斷將「死後戮屍」或儀式等行為造成的傷痕跟死亡當下的傷痕區別開來。

  • 遺骸不會跟你講死亡情境

羅馬時代被挖掘的非自然死亡遺骸,很多無法確定是在甚麼情境下死亡。例如一些充滿被砍殺遺骸的大型墓葬,很難確定是死在戰場上的士兵被集體掩埋,還是俘虜、奴隸被大批處決。

  • 骨頭無法記錄軟組織的傷痕

大多數羅馬時代的遺骸只留下骨頭,而很多嚴重的傷害,例如喉嚨被割斷,並不會在骨頭上留下痕跡。

阿根廷羅森博物館(Museo Rocsen)的館藏,高盧戰爭時期被槍頭刺穿的羅馬士兵頭骨。圖/Reddit

醫學知識幫助我們了解羅馬兵器

為了瞭解羅馬時代兵器對人體的威脅,我們要同時了解鈍器傷和銳器傷。本論文在這個部分有相當詳細的介紹,不過礙於篇幅,這邊只會重點提一部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要了解的是:可以殺死一個人的揮擊,並不需要穿透頭皮。強力的揮擊造成的鈍器傷,可以造成包括腦震盪,頭骨碎裂,頭骨碎片刺入腦部等,對軀幹的鈍器傷可能導致肋骨刺入肺臟、或是喉管損傷等軟組織傷害,而對手腳的鈍器傷則能使手腳骨折。

人類面對銳器攻擊,主要是依靠柔韌的皮膚提供防禦,然而一旦穿透表皮,無論是肌肉或者內臟,幾乎都無法提供阻礙,不需要額外的力量就可以被輕易穿透。現代法醫的觀察指出,銳器強力刺擊可以造成每平方公厘數噸的壓力,肋骨和胸骨比起皮膚提供不了多少額外的阻力。而矛盾的是,有時腹部比胸腔更不容易刺穿些,因為腹部的表皮更為柔軟。

如果心臟、肺、肝臟或主動脈被刺穿,可能會導致立即或相當迅速的死亡,不過同樣矛盾的是,許多遭受這種致命傷的人仍然能夠自衛或躲避一段時間。這些部位受損會瞬間失能或死亡,又或者可以支撐一段時間,很難預估。

另一方面,頭部、頸部是銳器攻擊的明顯目標,尤其是後方追擊的騎兵。頸部脊髓受損會導致立即死亡,最少也會身體癱瘓。而氣管和頸部血管受損的致命性也毋需多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集和電影經常帶給我們一種印象:人可以在手腳受到槍傷、輕傷後照樣正常行動。然而,人類固然可以在手腳受到許多種類的銳器傷後繼續生存,但是即使是相當小的傷口,只要傷到神經或主要肌腱,一樣會導致瞬間肢體癱瘓。而如果傷到主動脈,即使是很小的傷口也會致命。

歐美影集《羅馬的榮耀》中的打鬥場面。圖/IMDb

利劍也是一種鈍器,敲死人很正常

這是本論文一再強調的一個重點:刀劍不只是利器,它既是利器,同時也是鈍器。討論刀劍或其他有一定質量的開刃兵器時,必須同時考慮到這兩種殺傷效果。

‎動漫作品《神劍闖江湖》有個粉絲間廣為所知的吐槽:「逆刃刀不殺根本是唬爛,照漫畫中劍心揮刀的速度,被打中一定腦袋爆掉,骨頭斷掉。」相關的空想科學討論網路上也不少見。

劍心用逆刃刀全速照頭尻下去,只是從砍破人頭變成顱內出血而已。圖/RENOTE

不過很多人沒想過的是:「其實不只是鈍的刀劍,或是用刀背攻擊,會造成鈍器傷,刀劍的利刃也一樣。」只要有足夠質量的刀刃擊中目標,即使沒有斬切成功,只要動能沒有被化解掉,一樣會對目標造成傷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斬切在物理上,是指藉由將壓力集中在很小的截面積上,從而撕裂目標。這個基本原理其實也就表明,當因為某些原因而無法斬斷(撕裂)目標時,刀劍一樣會造成相當可觀的鈍器傷,並非只有戰錘、長柄大刀、戟(斧槍)等兵器需要考慮這點,只是後面這類兵器的鈍器傷又更為巨大而已。

面對強力攻擊,羅馬護甲效果有限

受限於當時的冶金技術,盔甲的防禦效果很有限。而很多盔甲的厚度只有一兩公厘,更厚的盔甲可能變得太重以至於不具實用性。

2006年的一份實驗考古學研究報告顯示,儘管是做了護額強化的羅馬頭盔,在面對羅馬短劍的揮砍時成功避免被斬穿,也一樣很難阻止嚴重的頭部鈍器傷。而即使是做工最好的復原羅馬式片板甲(Lorica Segmentata,亦譯成環片甲等),底下墊了美式足球運動員護具式的軟式內襯,面對羅馬短劍的斬擊,也無法避免鎖骨骨折。在維米納基烏姆( Viminacium )遺址考古發現的一具羅馬時代頭骨骨折遺骸,其傷痕可能便是在戴著頭盔的情況下,被劍砍中造成的。

至於羅馬時代的麟甲( scale armor )和鎖子甲( mail armor),研究顯示其至多只能吸收部分衝擊力,限制傷口的深度和範圍,無法阻止武器進入人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實世界的古羅馬士兵,無法在盔甲底下穿戴美式足球護具,其他古羅馬時代便存在的護甲,對衝擊的防護性也普遍不如片板甲,上古時代武器對士兵安全的威脅可以想而知。

作者的結論是:「實際上,在強力的武器衝擊下,最好的上古鋼鐵盔甲可能只是把潛在致命的銳器傷轉變為同樣嚴重的鈍器傷而已。」

這個研究的結論可以延伸出很多資訊,例如討論武裝衣(gambeson)、棉甲等軟式護甲時,只考慮這類護甲能否擋下刀劍斬切是不合理的,必須考慮這些護甲能否防住刀劍造成的鈍器傷。

羅馬式片板甲(Lorica Segmentata)是非常經典的羅馬士兵護甲。圖/Wikimedia Commons

護甲只是最後保險,士兵生存依靠攻防訓練

如果羅馬時代的護甲對攻擊如此無力,那穿戴護甲豈不是徒勞?然而考古證據卻很明確的顯示,士兵只要條件許可便會穿戴盔甲,而且盔甲和武器跨越世代,始終受到關注,並持續在演化改進和使用著。

這個問題的解答很簡單:我們不能孤立的只看護甲,而要把護甲放回「人」的身上。士兵並不是被動地等待毀滅性的攻擊打在身上,在戰鬥中,他會積極的察覺威脅並阻撓威脅,同時也會尋求攻擊的機會。

儘管古代軍事訓練文獻強調士兵不能擅自前進後退,避免破壞陣型,但這並不代表士兵要像機器人一樣,站在陣型中呆呆地向前走。只要人類還沒有失能,他就會用各種方式保護自己,這不只是古代士兵訓練的一部份,也是人類的本能反應。事實上,當人類意識到自己無法完全格檔或閃開攻擊時,人類的本能甚至會選擇犧牲風險較低的手腳來阻擋攻擊。

大多數羅馬時代的武器,無論是刀劍或標槍弓箭,其速度都是人眼和身體反應可以應付的,因此人們自然會想辦法迴避攻擊。一個例證是提圖斯( Titus )皇帝攻打耶路撒冷時的史料紀錄,當時羅馬軍團為了讓猶太守城者無法繼續閃躲投石車的攻擊,在夜晚發射塗黑的石彈。

少數的例外是投石索。投石索的速度和體積使它難以被探測,因此士兵可能只能依靠盔甲盾牌。

盾牌是羅馬時代多數軍隊必備的裝備,士兵可以使用盾牌格檔、偏開敵人的武器,只要士兵仍然能有效的運用盾牌防禦,武器對士兵就不會造成傷害(正如大家所知,羅馬軍團會用重標槍使敵人的盾牌無效化)。即使盾牌防禦失敗了,士兵也會盡力扭動肢體、頭部,降低動能的傳遞,使原本的致命一擊減弱到頭盔和盔甲可以應付的程度,減少致殘的可能。

換言之,如作者所比喻的,士兵有著「多層的深度防線」:從視覺、閃避、武器和盾牌、扭動肢體,護甲只是其中最後的一層。前面討論的那些致命攻擊,應該只會發生在士兵沒有察覺或無法行動後才會發生,而這要等前述的多層防線全部失敗。以上這描述,聽起來像是種舞蹈,而戰舞確實可能是些文明軍事訓練的形式。例如古希臘文明全境都非常盛行一種名為皮洛士舞( Pyrrhic Dance )的戰舞,內容便是持武器盾牌,進行突然地攻擊和閃避。

19 世紀畫家Lawrence Alma-Tadema 想像的皮洛士舞( Pyrrhic Dance )。圖/ART UK

在閱讀上古時代的戰爭紀錄時,我們很容易驚訝於戰爭的低傷亡:大約只有5%的士兵死亡,重傷的比例可能也相同,即使戰爭持續數小時也是如此。只有當一方戰線崩潰,沒有辦法有效以個人或組織的方式防衛自己時,大規模的殺戮才會發生。

以上這些機制,加上羅馬經常是勝利的一方,可以解釋為何羅馬共和的士兵和參議員可以在長年戰鬥中承受大量傷痕,並在議會中將其當作榮譽的象徵。如果羅馬時代的武器總是能造成它的最大傷害,不會有那麼多人能活著炫耀傷疤。

皮洛士舞在希臘附近地區仍然有流傳,但到近現代已經演變成以小刀對抗的形式進行。/YouTube

註釋

「羅馬短劍用於刺擊而非斬擊」的觀念可以追溯回四世紀晚期的羅馬軍事理論家維蓋提烏斯( Vegetius )的著作《論軍事(De re militari)》,該書主張改革當時衰敗的西羅馬軍隊,向共和時期的羅馬軍隊看齊。書中主張羅馬的先人訓練士兵「不要斬擊,而是用劍刺擊」,並且會嘲笑那些用劍刃斬擊的敵人。這個認知由於《論軍事》一書在中世紀被作為軍事寶典而普及,在文藝復興乃至近代都被視為羅馬短劍的正確用法。

然而維蓋提烏斯的時代,羅馬士兵主要使用的是羅馬長劍(Spatha,亦常譯為羅馬騎兵劍,因最早由騎兵部隊配置使用),維蓋提烏斯距離共和時期也有數百年之久,其記錄與共和時代的史料、考古證據不符。目前學界主流認為在共和時代,羅馬短劍應為斬刺並用的兵器。

參考資料

The point of the sword: what Roman-era weapons could do to bodies – and why they often didn’t

所有討論 1
Ralph Wang_96
5 篇文章 ・ 4 位粉絲
歷史歐洲武術(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 HEMA)的練習者,台灣HEMA團體《 Aquila Formosa 福爾摩沙之鷹》的成員,育有三貓。 武術技巧方面目前主攻中世紀晚期武術與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軍刀,知識方面以介紹相關的考古學與兵器研究為主。

1

4
1

文字

分享

1
4
1
海上救援和逃生演習——和平號順利歸航│環球科學札記(58)
張之傑_96
・2021/12/22 ・231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張之傑

和平號第一○一回約有乘客一千人,不少已七老八十,年紀最大的一位已九十四歲,一百多天下來,難道沒人有個三長兩短?有倒是有,不過沒人喪亡。我們臨下船時,有位船上的職員說:「你們一○一回真幸運!」

和平號。圖/Wikipedia

六月四日,風浪很大,整天覺得暈暈的。晚餐到四樓進餐,有四位台灣團員在門口等候,我們一起進去,八人的桌子我們佔了六席。一位團員告訴我,行動不便的C先生,因前列腺問題,尿不出尿來,他們同室的三位年輕人(也六十幾了)把他抬到醫務室,導尿後已躺了一天。

七月二十九日,午餐後在八樓散步,發現有位日本畫家中村洋一用毛筆為人畫像。我們過去了解一下,才知道要領號碼牌。我們拿到十二號,當時他正為二號作畫。請他畫像要自備紙張,到小賣部去買,已賣完了,只好用複印地圖的反面充當畫紙。時間還早,內人要去上日語課,約定下午三時由我帶著號碼牌和畫紙到八樓會合。

我們到達時,早已過了號。中村先生作畫極快,畫一張小畫不過三、四分鐘,我們拿出那張 A3 的銅板紙,他並沒拒絕。狼毫落紙有聲,不到五分鐘就勾勒出兩人的神情,還落上款,寫上日期。有位北京畫家曾對我說,用毛筆作素描最難,沒想到在船上遇到了。中村先生臨下船才為人作畫,而且只畫一天,我們剛好趕上,不是緣分是什麼?

我們剛取到畫作,突然響起廣播:「有人因急症,將在硫磺島海域送醫,八至十樓甲板關閉,以便直升機降落。」這是啟程以來從沒遇到過的事,不免引起大家關注。急症病人應該是日本人,如果是華人,我們應該有所耳聞。事後才知道,果然是位日本老先生,他午餐時心臟病發作,已送往醫務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一天惜別晚宴,船上的所有工作人員,包括我們的管家、常見的餐廳服務生等,和從沒見過的廚物人員,都唱著歌,揮著手,出來和大家告別。是的,一○三天旅程即將結束,已是勞燕分飛的時候了。

晚宴後響起廣播:「因天候不佳,送醫行動延至明晨六時。明日清晨八至十樓甲板關閉,以備救難直升機降落。」翌日(七月三十日),不到清晨六時就響起廣播:「救援行動已結束,和平號將繞行硫磺島一周,然後繼續航行,抵達橫濱時間不變。」

救援行動不許靠近,有位游先生以長鏡頭錄下整個救援過程,秀出錄影給我看。和平號八樓甲板太小,不能降落,國際救援組織的直升機垂吊下一人,病人早已躺在擔架上,直升機將救援者和擔架一起吊到機內,隨即飛往硫磺島急救,再轉往日本。游先生對我說,這趟救援一百萬日元跑不掉。

海上救援。從直昇機下來的救援人員,和躺在擔架上的病患,一起吊到直升機上。圖/李枝福攝

吃過早餐,約七時四十分,到八樓甲板,發現和平號向南航行,已繞到硫磺島西側,島上的火山口清晰可見。海濱噴氣口噴出的氣體,似乎可以聞到硫磺氣味。有位日本乘客站在船舷窗前,合十對著硫磺島膜拜。二戰時美日曾在此血戰,雙方傷亡慘重,日軍戰死二三七八六人。和平號完成救援工作繞行硫磺島一周的目的已不言可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海上救援,想起每月一次的逃生演習。四月二十日我們一上船,還沒收拾好行李就響起逃生訓練(演習)的廣播。此後乘客每月演習一次,工作人員每週演習一次。雖屬例行工作,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如果發生船難,這樣的演習應可發揮作用。

每月一次的逃生演習。圖/作者攝

逃生演習所有乘客必須參加,各人取下房間衣櫃頂層的救生衣,穿綁整齊,到八樓指定地點集合。管家負責將各個房間的人清空。經過刷ID卡,確認所有的乘客皆已到齊,響過幾次逃生警報後結束,整個過程約一小時。環球期間我們作過四次逃生演習,但從沒真正登上過救生艇。

吊掛船尾的救生艇。圖/作者攝

和平號的救生演習,悉依「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公約)的規定執行。SOLAS公約的訂定,和鐵達尼事件有關,一九一二年鐵達尼號擦撞冰山沉沒,二二二四名人員死難一五一四人,此事引起國際關注。一九一四年,通過SOLAS公約,經過多次修訂和補充,已擴展至郵輪安全的各個方面,要求極為嚴格。

SOLAS公約規定,郵輪配置的救生設備數量,必須為滿載人數的百分之一百二十五;水密艙高度需延伸至最高一層連續水密艙壁甲板;所有的救生艇必須能在發出棄船信號三十分鐘內,載足全部乘客和用具降落水面。鐵達尼號事件死亡眾多的主要原因,是救生艇不足,水密艙高度太低,以及船員和乘客欠缺逃生演練所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和平號的救生艇懸掛在九樓船舷外側,每側封閉式二艘,敞開式五艘,都有螺旋槳,這些救生艇是供乘客逃生用的。技術工人每天不停地在救生艇及其懸掛架爬上爬下,作各種檢查和上漆工作。六月十一日我們參觀八樓船頭的駕駛艙時才知道,船上掛著的滾筒狀設備,原來是塑膠救生筏,卸除外殼,落入海中就會自動充氣張開,這是供船員們用的。

船員用的救生塑膠筏。圖/李枝福攝

如今科技進步,藉著雷達和聲納,只要小心謹慎,就可以防止觸礁、撞船或撞冰山一類的事發生。藉著氣象雲圖和天氣預報,可避開颱風或颶風。唯有意外事故所引發的火災難以避免,這從SOLAS公約有關防止火災的條款特別多、特別細可以看出端倪。

所有討論 1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神秘的火燄舞——緬懷逝去的祖先│環球科學札記(57)
張之傑_96
・2021/12/15 ・209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張之傑

拜寧族的火焰舞,起源於慶祝新生嬰兒誕生,或迎接收穫季節,或緬懷逝去的祖先,此外也是男孩的成年禮儀式。火焰舞只允許男子參加,女子和兒童不許參加甚至觀看。

我們到達時,有些村童在廣場靠近小溪處,用枯枝落葉燃起小規模野火,學習大人的火焰舞,即踩火活動。我忘了清明掃墓時因煙燻而眼睛不適的教訓,因靠得太近,再次被薰得眼睛紅腫發痛,一度睜不開眼睛。

這時一位老奶奶帶領一些村童坐在地上,身上披著撕開的香蕉葉,從頭披到腿部。她雙腳踏著竹筒梆子,用木棒連續敲擊,口中念念有詞。另一批身上披著香蕉葉、臉上和手臂上塗著白粉的村童,根據敲擊的韻律在原地踏步跳躍。

參訪過高林村,吃過村民們為我們準備的食物,天色已漸漸暗下來。根據《船內新聞》,這天十七時五十五分日落。太陽下山後,小廣場開始清場,不再有孩童嬉戲。四周也劃出界線,不許觀眾近前。村民將一堆柴火搬到廣場中央。當天色更暗些,小廣場一側響起叩叩叩的木杵敲擊聲,應合著嘔嘔嘔伊呀、嘔嘔嘔伊呀的呼喊聲,火焰舞即將開始了。

這張照片顯示頭上戴的裝飾是保護頭面部的,陰部也用一圓形裝置保護。圖/李枝福攝

這時柴火已經點燃,這是廣場中的唯一光源。黑影幢幢中,十幾位舞者(實際上是降神者)只能看出頭上插著兩片顏色較淺,狀如鳥翼,上有環狀紋的裝飾,其餘一團烏黑,什麼也看不出來。直到看到業餘攝影家李枝福先生用高感光度長鏡頭拍下的照片和錄影,才知道個大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火焰舞暨神秘又神聖,行前工作人員一再交代,火焰舞有很多禁忌,如不許詢問等,可是高感光度的長鏡頭讓我們略窺其奧秘。舞者們從頭部到臀部,披著香蕉葉等新鮮植物,披裹得像隻穿著蓑衣的猩猩。頭上套著鳥喙狀裝飾物,可能是保護頭面部的。陰部戴著護具,看不出是用什麼做的。大腿上裹著香蕉葉,小腿上裹得較厚,狀如圓滾滾的綁腿。腳上似乎也墊著植物莖葉。

至於頭上插的兩扇繪有環紋的鳥翼狀裝飾物,少數變異成其他形狀,譬如長方形或團扇形,上頭畫著十字架。還有人圍在兩扇狀如合攏起來的貝殼的圓筒中,材質可能是用竹篾編成,上頭有深淺相間的圖案,圓筒頂端插有一根黑白相間、相當長的的朝天錐。

身上披掛新鮮枝葉,腿上裹著香蕉葉綁腿,頭戴鳥形、蝶形等裝飾的舞者。圖/李枝福攝

十幾位舞者站在樂者(擊搗木杵者)的對側,中間隔著柴火堆。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添加柴火,使之維持旺度。起先一位舞者踏著奇異的舞步走出來,繞著熊熊的柴火堆擺動身軀。舞者忽然衝進火推,踏出及踢出的火星迸散,四周隨之響起驚呼聲。接著出場的加多,有時幾位舞者接二連三地躍入火中。少數幾位還在火堆上站立有頃,令人怵目驚心。

我漸漸看出來,舞者大多踢著火,而非踏著火而過。踢起來的火星飛揚,營造出舞者被火焰包裹的效果。圍著兩扇狀如合攏起來的貝殼的圓筒中的舞者,似乎沒見有人躍入火中。為了存真,我用手機錄了幾段。正觀看著,有位當地人過來用英語對我說:「你們要上車了。」看看腕表,十九時三十分,距離預定的上車時間還有十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位舞者從火焰中衝出,一位剛要衝入,腿部的保護裝置清晰可辨。圖/李枝福攝。

摸黑走向停車場,回頭一看,廣場上擠滿了人,比我們的人多上好幾倍,看來附近村村莊的人都來了。火焰舞還會繼續下去,據說要跳到深更半夜。工作人員拿著手電筒照明,一位日本工作人員帶我上了一輛全是華人的車,等了一段時間才湊齊人數。十九時三十五分開車,一路沒有一盞路燈,麵包車一輛接一輛,利用車燈照明,在山路上蜿蜒,二十時三十分回到碼頭。

回到船上,利用中華電信的大旅行家方案,將手機的無線連結,連上筆電,將今晨和平號停靠拉包爾前寫好的一封信寄給家人和友人。信件如下:

各位:

今天是七月二十四日,將停靠巴布亞新幾內亞新不列顛島的拉包爾。和平號每到一個地方的前一兩天,往往播映與該地有關的電影。前天播映《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從中可以看出端倪。

二戰時,日軍攻佔拉包爾,利用戰俘(包括國軍戰俘)營建強固工事,駐紮十一萬日軍,企圖進攻澳洲。一九四三年,山本五十六自拉包爾飛往布干維爾島視察,因密碼破譯,途中遭美軍擊落。

美軍隨即圍困拉包爾,阻斷其補及,但圍而不攻,日軍困守拉包爾直到戰敗投降。一九九四年,拉包爾火山大爆發,拉包爾舊城和港口悉遭摧毀,舊城區一帶海濱至今仍滿是鏽蝕不勘的日本軍車等裝備。

和平號停靠拉包爾,將攜帶大批募集的物質捐給村民。村民為了迎接和平號,將表演只有節慶才有的火焰舞。此行可說是日本人憑弔拉包爾古戰場,甚至悼念陣亡將士。船上的二百多名華人乘客,看出其底細的可能沒有幾人。

八時四十分於和平號七○六○室室

當日二十一時四十分開船,航向橫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