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腳掌摸起來硬硬的,難道狗狗也懂健身?小心,可能是副腫瘤症候群!

安之_96
・2021/02/13 ・328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54 ・八年級

毛小孩的身體健康需要你我的細心照護!當毛小孩苦於病痛時,由於無法口出人言,難以清楚表達牠的身體哪裡出現不舒服,若又遇上粗心大意的主人,等到疾病發現後,往往為時已晚,來不及挽回毛小孩的健康。

不幸的是,許多慢性疾病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非常容易被我們忽略,其中腫瘤就是相當經典的例子。

舉例來說,如果你發現愛狗的腳腳變得腫大、變硬且有溫熱感,以及出現跛行、不太願意走路等症狀,你就必須要警覺:狗狗身上可能有腫瘤!

如果發現狗狗腳腫大、不太喜歡走路,就需要開始警覺!圖/Burst

喔不,難道我摸到的是腫瘤?

大家必須注意的是,狗狗身上又硬、又腫的腳並不是腫瘤本身,這些腫脹的腳,來自於體內腫瘤引發的副腫瘤症候群 (paraneoplastic syndrome, PNS)。

腫瘤總是讓人聞之色變,然而,除了腫瘤本身會帶來健康危機,腫瘤的「產物」也會間接造成全身性的影響,引起所謂的副腫瘤症候群,而副腫瘤症候群甚至比腫瘤本身更容易造成動物死亡。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並不是所有腫瘤都會出現副腫瘤症候群。

為什麼會出現副腫瘤症候群呢?

一般而言,腫瘤根據不同細胞來源,會有不同的基本功能,例如腺癌是來自於腺體,而會有旺盛的分泌功能。

不過,腫瘤也會分泌出「非」來源細胞的物質,例如賀爾蒙或細胞激素(cytokines),使得遠端組織、器官的形態與功能出問題,或造成內分泌不平衡與異常的免疫反應,而可能影響到神經、消化道、造血、骨關節、腎臟、皮膚等部位[2],引起一連串的症狀,對此,我們稱之為症候群 (syndrome) ,而這種由腫瘤間接引起的症候群,即為副腫瘤症候群。

腫瘤根據來源細胞不同,會有不同功能。圖/Wikimedia common

洋洋灑灑地,副腫瘤症候群可能會出現惡病質 (cachexia) 、惡性高血鈣 (hypercalcemia of malignancy) 、低血糖 (hypoglycemia) 、貧血 (anemia) 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2]以及這篇文章特別關注的——肥大性肺骨病 (hypertrophic pulmonary osteopathy)。

讓腳掌變腫的「肥大性肺骨病」

肥大性肺骨病會有哪些症狀呢?

就如同前文所說的,由於肢端的掌 (metacarpal bone) 與蹠骨 (metatarsal bone) 出現明顯的瀰漫性骨膜反應 (periosteal reaction) ,新生的骨頭會刺激軟組織,讓患犬感到疼痛,並因此跛行或不願意移動。

肥大性肺骨病患犬的 X 光圖  (Headley et al., 2005),可看出掌蹠骨處有雙側性瀰漫性不規則柵狀 (palisade-like appearance) 骨膜反應。圖/Research Gate

再者,由於骨肥大,肢端會摸起來堅實、溫熱,甚至變大,而在摸到肢端時,會有腫且硬的感覺。

至於一般原發性肺腫瘤的患犬,因為肺臟內的腫塊會造成異物感,而出現持續數月的乾咳,同時,由於氣體交換功能降低,而可能表現呼吸急促或運動不耐。

最後,當然少不了許多慢性病共有的精神、食慾衰退和體重減輕等非特異症狀。

通常一種病的名稱越多,代表我們越不了解這個病症,肥大性肺骨病也不例外。

肥大性肺骨病的名稱不只有一種,它又可稱為:肥大性骨病 (hypertrophic osteopathy, HO) 或是繼發性肺骨病 (secondary hypertrophic osteopathy) 。

同理雖然我們知道肥大性肺骨病是副腫瘤症候群之一,但目前肥大性肺骨病確切的致病機制不明,只有許多理論性的假設,例如刺激神經使四肢血液流量增加、促進骨膜反應 (periosteal reaction) 的進行,進而持續生成新骨,最終造成骨肥大。

小心!重點還是在肺臟!

既然被稱為肥大性「肺」骨病,那麼它跟「肺」到底有什麼關係呢?事實上,肥大性肺骨病大多是由「肺腫瘤」造成的病徵。

在狗狗身上,不論是腫瘤最早發生在肺臟(原發性肺腫瘤),或是腫瘤從骨頭轉移到肺臟(原發性骨腫瘤但肺轉移),胸腔內通常都會出現團塊,而可能繼發註1肥大性肺骨病。

因此,如果想要處理肥大性肺骨病,僅僅進行截肢手術,根本無法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找出腫瘤的原發位置,才能從源頭截斷病灶的緣由。

若我們可以正確地診斷並切除肺腫瘤,骨頭上的病痛通常可在數個月內消退,同時搭配止痛,就可以能達到較好的生活品質。

若是原發性「肺」腫瘤,卻進行了截肢手術,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圖/Tima Miroshnichenko

但須注意的是,即使消退也不等於痊癒,因為一旦狗狗出現肥大性肺骨病,通常代表了已經發生肺轉移 (metastasis) ,而腫瘤出現轉移,基本上就代表腫瘤已經瀕臨失控的狀態

醫學 + 個體 = 不一定!

上述的內容是「常見的狀況」,然而,有規則就有例外,醫學通常都不是 100%,而是有一連串的不確定。

雖然大部分的肥大性肺骨病均與肺臟有關,但除了肺腫瘤之外,如腎、腎上腺以及膀胱等腫瘤,甚至是全身性感染也可能發生肥大性肺骨病 [5]。此外,骨肥大也有可能不會出現在肢體末端,反而發生在長骨,如橈骨與尺骨,相當於前臂的位置。

一般原發性肺腫瘤的患犬,可能會因為異物感而出現持續數月的乾咳,也由於氣體交換功能降低,而可能表現呼吸急促或運動不耐,同時也會出現非特異的精神、食慾衰退和體重減輕。

既然肥大性肺骨病的原因是肺腫瘤,照理來說,應該也會發生呼吸道症狀才對吧?

但事實上,罹患肥大性肺骨病的犬隻不一定會有呼吸症狀,甚至有文獻指出,有三成狗狗在診斷時沒有任何症狀[2]

因此,看到這裡的你,除了更懂得細心照護毛小孩的健康、學會注意腳掌是否出現肥大之外,也千萬不要將文章的致病機制當作聖經,一發現狗狗腳掌腫脹就晴天霹靂、狗狗不咳嗽就安心不已。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主人!靠你了!

臺灣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根據 108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保處的統計資料,全國共有 153 萬隻家犬以及 76 萬隻家貓[1]

隨著飼主意識越來越提升,獸醫專業越來越進步,毛小孩們的壽命也逐漸延長。然而,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機能的衰退與暴露各種風險因子的機率也增加,而罹癌的可能性也就跟著上升。

在飼主意識越來越提升,且獸醫專業越來越進步的情形下,毛小孩們的壽命也逐漸延長。
圖/Tima Miroshnichenko

腫瘤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能早期接受適當的治療,通常對治療的反應較佳。

除了基本的定期健康檢查之外,大家也可以時常摸摸毛孩,看看有沒有不明腫塊、長期不癒合的傷口、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是各種不明原因的出血,像是如血尿或鼻血。

當然,有這些症狀不見得等於腫瘤,而是飼主應該警覺有所異狀,並帶去給獸醫做進一步的檢查,取得正確的診斷,並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法,讓毛孩能健康快樂地長長久久活下去。

註解

  1. 病因分成原發 (primary) 或繼發 (secondary) ,原發在此指最初腫瘤發展的位置,而因為原發性疾病而發生的問題則稱為繼發 (secondary)。通常原發性無明確病因,而繼發性有明確病因。

參考資料

  1. https://animal.coa.gov.tw/Frontend/Know/Detail/LT00000559?parentID=Tab0000004
  2. Bergman, P.J., 2007. Paraneoplastic syndromes. WITHROW, SJ; VAIL, DM Withrow & MacEwen’s small animal clinical oncology.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 77-94.
  3. de Castro Guizelini, C., Mattei, D.R., Pupin, R.C., Martins, T.B., Gomes, D.C., 2019. Hypertrophic Osteopathy in a Cat. Acta Scientiae Veterinariae 47.
  4. Headley, S.A., Ribeiro, E.A., Santos, G.J.V.G.d., Bettini, C.M., Mattos Júnior, E., 2005. Canine hypertrophic osteopathy associated with extra-thoracic lesions. Ciência Rural 35, 941-944.
  5. Ettinger, S.J., Feldman, E.C., Cote, E., 2017. Textbook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eBook.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5096, 5167, 5172.
文章難易度
安之_96
5 篇文章 ・ 4 位粉絲
既來之則安之,目前在念獸醫系。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沒生產卻流出乳汁!是泌乳激素瘤的警訊
careonline_96
・2023/06/01 ・200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醫師,我沒有生產,但是都會分泌乳汁。」30 歲的林小姐說。

「還有哪些狀況嗎?」醫師問。

「我的月經週期不規則,經期也比較短。」林小姐說。

在沒有生產的狀況下出現溢乳的狀況,便要抽血檢測泌乳激素,並評估是否有泌乳激素瘤的可能。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林思涵醫師表示,檢驗報告顯示患者的泌乳激素高達 180 ng/ml,後續的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下垂體有腫瘤,因此診斷為泌乳激素瘤。接受藥物治療後,患者症狀有明顯改善,也持續追蹤治療。

泌乳激素瘤常見症狀有哪些?

泌乳激素瘤(prolactinoma)是腦下垂體長出以分泌過多泌乳激素的腫瘤,進而引發一系列症狀。林思涵醫師指出,泌乳激素瘤主要會影響乳房組織,導致乳房脹痛且有乳汁分泌,當在非懷孕期或哺乳期出現以上情況就是異常,因此在臨床上女性的泌乳激素瘤比較容易早期診斷。此外,泌乳激素瘤還會影響月經,使月經週期不規則、經期較短且經血量較少,也是不孕症的病因之一。

男性患者雖也可能會出現乳房脹痛、性慾下降、不孕等狀況,但男性患者較易疏忽而延遲就醫,常等到腫瘤體積較大已造成壓迫性症狀,例如頭痛、視力模糊、視野缺損、甚至雙顳側偏盲才就醫尋求協助。

由於腦下垂體位於視神經下方,當腫瘤體積較大時,可能對視神經造成壓迫。泌乳激素瘤長期未控制,也可能會造成骨質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的問題。

根據病理解剖的結果,成人的泌乳激素瘤盛行率大約是 5%,不過大多數是微小泌乳激素瘤,無明顯症狀。英國成人研究,經抽血檢驗泌乳激素過高的盛行率約 1.2%,在不孕症婦女中其盛行率較高約 5%。

「一般而言,泌乳激素瘤在女性較常見,特別是生育年齡的女性,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機會透過經期異常或不孕表現,而早期發現。」林思涵醫師說,「在男性身上,泌乳激素瘤的症狀較不明顯,大多等到腫瘤變大造成壓迫,或是因為不孕症接受檢查時才發現腫瘤。」

懷疑泌乳激素瘤該做哪些檢查?

在懷疑泌乳激素瘤時,應透過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和臨床醫師的評估來診斷。

泌乳激素瘤會分泌泌乳激素,所以需要替患者檢測血液中的泌乳激素濃度。林思涵醫師說,一般而言,血液中的泌乳激素值大於 100ng/ml 以上時,得進一步檢查腦下垂體中是否有泌乳激素瘤。如果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下垂體腫瘤,且泌乳激素過高,就會認為是泌乳激素瘤。

假使泌乳激素值在 20 到 100 ng/ml 之間,便需要透過臨床醫師的判斷與觀察。某些生理和藥物因素也會導致泌乳激素過高,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肝硬化、情緒、壓力等,因此需要仔細審視病人的症狀與藥物史。林思涵醫師說,「如果懷疑和藥物、中草藥相關,我們會建議患者與原醫師討論是否能停藥或換藥。」

泌乳激素瘤該如何治療?

與其他腦下垂體腫瘤不同的是,泌乳激素瘤的首選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林思涵醫師說,泌乳激素瘤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很好,優先採取藥物治療。但是,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服藥順從性較差、不願意長期服藥、腫瘤較大、或出現危急狀況(例如腫瘤出血的腦垂體中風、視野缺損)時,便要考慮轉介給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切除腦下垂體腫瘤。

如今,腦垂體切除手術大部分是經由鼻子進行「經蝶竇內視鏡手術」,因為腦下垂體位於鼻腔蝶竇上方,神經外科醫師可使用內視鏡,從鼻子進入,切除腦下垂體腫瘤。相較於開顱手術,經蝶竇內視鏡手術的破壞性較小、恢復期較短、且併發症較少。

貼心小提醒

泌乳激素瘤是發生於腦下垂體的腫瘤,因為會分泌過多的泌乳激素,可能造成月經失調、溢乳、不孕等症狀。隨著腫瘤變大,也可能出現頭痛、視力模糊、視野缺損等壓迫性症狀。若有相關問題,要盡快至內分泌科就診,以找出病因,及早治療!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對抗實體腫瘤癌症!新型免疫療法與 CAR-T 技術再升級
PanSci_96
・2023/03/12 ・312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治療血癌的醫療新科技 CAR-T,是一種把 T 細胞做成活的藥品,釋放到身體內治療癌症的新療法,能夠把血液和淋巴系統裡的癌細胞清理得乾乾淨淨。

2022 年 11 月出現了一種新的免疫療法,目前已通過人體臨床一期試驗。其能夠攻克肺癌、乳癌、大腸癌等會長出實體腫瘤的癌症,而這些實體癌就是目前 CAR-T 還難以突破的瓶頸。

究竟這是什麼樣的療法?有沒有副作用呢?又有哪些障礙等待突破?

可以治療哪些癌症

這次公開的新醫療技術還沒有全球一致的名稱,我們暫時先採用生醫領域對這類操控 T 細胞科技的俗稱:個人化 T 細胞受體 T 細胞療法(personalized TCR T-cell therapies;本文使用「TCR-T 療法」稱之),目前已通過人體臨床一期試驗,其結果發表於《Nature》期刊。

TCR 為 T 細胞受體(T cell receptor)的縮寫,是位在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T 細胞則是人體白血球的一種,可以將其比喻成一批 24 小時在體內巡邏的軍隊,T 細胞會使用 TCR 來分辨正常細胞和外來異物,一旦偵測到病毒、細菌或癌細胞,就會馬上發動攻擊,把它們殺掉。

接著,我們進一步來看《Nature》上的 TCR-T 人體試驗報告。結果表明,一期臨床試驗總共治療 16 位病人,其中 5 個人腫瘤大小維持不變或縮小了一點,11 個人的腫瘤還是繼續長大。

看到這結果你可能會想:效果明明很差啊!

TCR-T 療法目前已通過人體臨床一期試驗,受試者均為實體癌症病人。圖/Envato Elements

是這樣的,TCR-T 療法對於專業人士來說,有三大看點:

  1. 這 16 名患者都是實體癌症的患者,實體腫瘤是目前各種細胞療法公認,最難攻克的敵人,而且佔了超過九成的所有癌症患者人數。
  2. 受試病人的癌症種類分散:11 人是大腸直腸癌、2 人是乳癌,肺癌、卵巢癌、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各 1 人。
  3. 治療後的病理檢查證實,TCR-T 療法使用的改造 T 細胞有聚集在腫瘤組織,並且留下了發動攻擊的痕跡。也就是說,TCR-T 確實能向導向飛彈一樣,準確追蹤癌細胞,而且不只追得到,還能展開轟炸!

這次的人體臨床試驗是為了確定 TCR-T 療法的安全性,因此先使用較低的劑量來治療;試驗結果驗證了其可行性,副作用也在可接受範圍內。故接下來的目標為調整出最佳劑量和確認治療條件,且有機會成為泛用型的療法,可治療多種癌症,不侷限於只能針對單一癌種。

製作原理與方法

TCR-T 療法可謂「基因工程+數位科技」攜手合作的成果。

概略來說,TCR-T 是融合了兩股力量才能實現的:一為電腦的演算法,用來推測要怎樣修改 T 細胞裡的特定基因;另一個是基因剪刀 CRISPR-Cas9,按照計算出來的結果去編輯細胞基因。

CRISPR 是這幾年非常熱門的基因編輯技術,簡單來說,這項技術運用了一套特殊的蛋白質加上核酸標記,能夠準確的切下一小段 DNA 序列,然後嵌入人工設計的 DNA;在這裡,我們需要改寫的就是 TCR 的基因。

TCR-T 療法為基因工程與數位科技合作的成果。圖/Envato Elements

人體的細胞會把自己內部製造、或是外來入侵的蛋白質用酵素切碎成片段,接著把這些碎片搬運到細胞表面,放置在一種叫做「第一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簡稱 MHC-I)的分子的頂端。T 細胞會用 TCR 去判讀 MHC-I,如果發現某個細胞表面出現異常的碎片,便會判斷這個細胞已經被病毒、細菌感染或發生病變,馬上出手清除。

TCR-T 療法便是用人工去改寫 T 細胞裡的 TCR 基因,使轉譯出來的 TCR 蛋白質分子結構發生變化,讓 T 細胞變得能夠認出癌細胞碎片,消滅掉腫瘤細胞。

製造 TCR-T 和進行治療的過程相當繁複,可拆解成 8 個步驟:

  1. 從患者身上抽血,並切下一小部分腫瘤組織,利用 DNA 定序,比對人體細胞和癌細胞的 DNA,找出腫瘤細胞的突變。
  2. 建一個 DNA 資料庫收錄這些腫瘤細胞突變,接著設計演算法,來預測哪些突變產生的蛋白質碎片最可能「挑釁」到 T 細胞,激起免疫反應。
  3. 從患者的血液樣本裡篩選 T 細胞,目標是找出 T 細胞帶有、能對這些蛋白質碎片產生反應的 TCR。
  4. 截錄這些 TCR 的基因片段,加以微調、複製。
  5. 用 CRISPR-Cas9 來改造沒有攻擊癌細胞能力的 T 細胞,插進新的 TCR 基因片段。
  6. 把這批改造後的 T 細胞放進培養槽,分裂繁殖成更大的數量,接著冷凍儲存。
    這時製備作業就已經完成,相當於養了一批腫瘤特種部隊,專門去獵殺癌細胞,接下來就是治療患者的階段了。
  7. 先讓患者接受化療,減少體內免疫細胞的數量。
  8. 把改造過的 T 細胞解凍注射進患者體內,觀察破壞腫瘤的療效,同時也要留意 T 細胞可能引發的副作用。
TCR-T 療法的製造過程。圖/參考資料 1

而 TCR-T 有可能導致的副作用有:「細胞激素症候群」或「神經毒性症候群」,例如受試病人中就有人因為細胞激素上升而發燒,也有 1 人發生腦炎,走路和寫字都困難。

新 CAR-T 療法持續進化

若將 CAR-T 和 TCR-T 比較,可以把 CAR-T 想像成是 T 細胞直接加裝追蹤系統的外掛,提升命中機會;而 TCR-T 則像是精準育種後的 T 細胞,挑選出有效的基因,用來修飾 T 細胞,強化原本就有的火力,讓它發揮得更好。

CAR-T 療法亦持續突破,不斷進化出新型態的技術。現在已經發展出一種新技術,把一批 CAR-T 細胞封裝在特製的水凝膠裡面,其內還摻著能提高細胞活性的細胞刺激因子,打進人體後會慢慢崩解融化,釋放出裡面的 CAR-T 細胞;該技術發表在 2022 年 4 月的《Science》。

CAR-T 療法原始的做法是:把 CAR-T 細胞用吊點滴的方式注射到靜脈血管裡,順著血液循環去攻擊癌細胞;但是這樣做,CAR-T 細胞可能在人體環境裡面不斷消耗掉活力,如果攻擊對象是實體腫瘤的話,很容易後繼無力,沒辦法消滅掉腫瘤。此外,實體腫瘤還有各種方法來武裝自己,例如:改變腫瘤微環境來抑制 CAR-T 細胞的活性。

有了水凝膠封裝的方式,就可以緩緩一直釋放出 CAR-T 細胞,把細胞濃度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並且不斷釋出刺激因子,提升細胞活性,等於和腫瘤打持久戰,一點一滴把實體腫瘤瓦解掉。

CAR-T 細胞封於含有細胞刺激因子的水凝膠中。圖/參考資料 2

還有一種對策:讓 CAR-T 細胞自帶興奮劑。

在腫瘤微環境之中,除缺乏氧氣外,腫瘤本身還會分泌出許多化學物質,抑制了 CAR-T 細胞的活性。

解決方法就是:在 CAR-T 細胞中再插進一段基因,讓細胞表面多長出另一種蛋白質,一旦碰觸到癌細胞,就會啟動 T 細胞裡的細胞激素分泌機制,這種細胞激素對於 T 細胞來說就如同興奮劑,能夠提升活性。

也就是說,CAR-T 一邊在奮力廝殺的時候,一邊還自己分泌能夠刺激自己興奮的物質,強化攻擊力和延長續航力,使 CAR-T 能夠破壞實體腫瘤;這項研究也於 2022 年底發表在《Science》。

隨著醫學科技進步,不論是 CAR-T 還是 TCR-T,是否能達成剷除實體腫瘤的終極目標、治好疾病,二者的發展令人期待。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參考資料

  1. Foy, S.P., Jacoby, K., Bota, D.A. et al. Non-viral precision T cell receptor replacement for personalized cell therapy. Nature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531-1
  2. Grosskopf, A. K. et al. Delivery of CAR-T Cells in a Transient Injectable Stimulatory Hydrogel Niche Improves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 Science Advances (2022), 8(14).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n8264

1

2
0

文字

分享

1
2
0
骨頭疼痛、容易疲勞,年長者別輕忽!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
careonline_96
・2022/12/15 ・213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醫師,我父親常抱怨骨頭痠痛,本來都以為是年紀大,所以腰痠背痛。」王先生推著坐輪椅的老伯進到診間,「不過,在做完檢查後,骨科醫師請我們趕快到血液腫瘤科就診。」

進一步檢查發現,老伯罹患了多發性骨髓瘤,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林耘曲醫師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可能讓患者骨頭疼痛、容易疲勞,常會被誤認為是老化的現象,而延誤治療時機。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源自於骨髓漿細胞的惡性血液腫瘤,正常的漿細胞能夠分泌各種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幫助人體對抗外來的病菌,此為後天免疫的一環。一旦漿細胞異常增生,會分泌過多的單一免疫球蛋白,俗稱為「M 蛋白」[1]

多發性骨髓瘤初期可能沒有症狀,林耘曲醫師說,隨著疾病進展,才漸漸出現症狀,常見表現有骨頭疼痛、骨折、貧血、腎功能缺損、高血鈣、疲倦等表現[2]。每個病患的表現不一,可能只有其中一兩項症狀。少數多發性骨隨瘤可能會有淋巴結或實體器官的侵犯,稱為髓外病變。也因為正常免疫球蛋白的低下,所以病人容易反覆感染。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在中老年人,從 50 歲至 80 歲都有可能,男性略多於女性,比例大概 1.2 至 1.3:1[3]。林耘曲醫師說,台灣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大概一年有超過 650 個新診斷個案[4]。隨著大家對於多發性骨髓瘤有越來越多的認識,能夠盡早到血液腫瘤科就診,儘早確定診斷並接受治療。

多發性骨髓瘤目前仍是不可治癒的疾病,因為大部分病人在治療後,可以達到疾病緩解,但是終究會復發。過去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平均存活期大概只有 2 年[5];近年來,有越來越多藥物可以使用,平均存活期有機會延長到 5 年以上,也有部分患者的存活期可以達到 5 至 6 年以上[6]

林耘曲醫師說,大部分病人的疾病在經過適當的治療之下可以控制得很好,大幅減輕症狀及改善生活品質。

積極治療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選擇多元,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物、類固醇、單株抗體、化學治療等。林耘曲醫師說,目前常使用「三合一療法」作為引導治療,三合一療法包括一種蛋白酶體抑制劑,一種免疫調節藥物,以及類固醇[7]。臨床上會進行 3 至 4 個療程的引導治療,如果有達到部分緩解以上,且患者的年紀、身體狀況許可,就會讓病人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然後再根據病人的情況,使用鞏固治療及維持治療。

如果病人年紀較大或有一些慢性病,沒有辦法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可能就會進行 8 個療程的引導治療,再接續維持治療。

另外,新一代單株抗體藥物能藉由與多發性骨髓瘤表面的特殊抗原結合,引發後續的免疫反應,刺激身體的其他免疫細胞,來攻擊骨髓瘤細胞[8]。為了加強治療深度,國外的治療準則中,有把單株抗體放入第一線治療選擇,或採用四合一療法。但每個病患治療的情況因人而異,需要經由診視醫師評估。

患者在定期回診追蹤期間,如果發現有復發的跡象,則需要考慮下一線治療。林耘曲醫師說,目前台灣健保可以使用的藥物包括單株抗體、第二代以及第三代免疫調節藥物及第二代蛋白酶體抑制劑,也有部分病患會進入臨床試驗或接受傳統化學治療。然而這些標靶藥物在健保給付方面有許多不同的限制,也有一定的使用期限。此外,患者身體狀況及藥物併發症也影響治療的選擇。

貼心小提醒

若出現不明原因貧血、骨頭疼痛、倦怠等症狀,應即早就醫檢查[9]。林耘曲醫師叮嚀,隨著藥物的發展,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成效已大幅提升,減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並延長平均存活期,病患應抱持信心接受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

參考資料

  1. 108 年癌症登記報告
  2. 台灣多發性骨髓瘤研究室-最新骨髓瘤整體治療架構
  3. 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新進展_台大癌醫中心醫院 血液腫瘤部 林耘曲醫師
  4. Ther Adv Hematol 2016, Vol. 7(4) 187–195(Elotuzumab the first approved monoclonal antibody for multiple myeloma treatment)
  5.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Myeloma in the Acute Care Setting Case Presentation and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Cureus. 2020;12(9)e10463. Published 2020 Sep 15. doi10.
  6. 台灣多發性骨髓瘤研究室—一分鐘看多發性骨髓瘤
  7. 骨髓瘤衛教。台灣多發性骨髓瘤研究室
  8. Second and Third Line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Multiple Myeloma a Referral-Center ExperienceHE-TW-2200037 (Nov-22)
所有討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