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停課不停學,讓距離不成問題:療育課程如何線上進行?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0/09/20 ・307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74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林子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統計,全球高達 193 個國家於今年 4 月因 COVID-19 疫情嚴峻而關閉學校,影響近16億學生;儘管疫情已於 9 月趨緩,仍有 8 億多的學生尚未復學1。為了避免學生的受教權受到影響,學校被迫使在短時間內得啟動線上教學,而老師則得重新備課,將素材數位化。

基於「教育不能停」(Education cannot stop),國際間更是積極相互合作落實「停課不停學」1。國內亦有雜誌專訪許多學校及政府教育單位,並以問卷調查臺灣目前校方及家長於線上教學的準備程度2

這場線上學習的教育革命來勢洶洶,不僅挑戰教育者的線上教學技巧,也要求學生需具備數位學習的能力。

這波線上學習熱潮不僅席捲各級學校,就連個別化需求度較高的早期療育與特殊教育也開始加強關注這場革新運動。儘管這波疫情讓許多原本參與實體早療課程的家庭開始考慮加入線上療育的行列,但仍有為數不少的人對於線上型態的課程有所顧慮,而遲遲未敢嘗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線上學習熱潮席捲全球,但仍有不少人對線上教學應用於早期療育與特殊教育抱持疑慮態度?(圖片來源: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線上教學,成效不打折

家長對於線上療育的遲疑大多來自於「線上上課時治療師不在現場,那這樣還有效果嗎?」、「我的小孩還這麼小,他們怎麼可能有辦法專心看著螢幕?」3

其實已有研究指出「線上教學不比實體課程效果差」,且兩種學習方式下的學生表現可達相似水準4。在聽損兒童早期療育中也有研究探討線上課程的成效,發現線上和實體的上課型態都行得通5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在國內致力於幫助聽損兒童學習聽與說,近年也針對接受聽覺口語教學的聽損兒童進行線上和實體課程的成效比較,結果發現在各自接受兩年不同型態的介入後,這兩組兒童的語言表現相仿且其家長對於課程的滿意度也沒有差別6,7線上療育一樣可以幫助到聽損孩子發展聽跟說,依據自身需求選擇課程,療育成效不會因此打折扣。

研究結果顯示,線上學習應用於早期療育,兒童學習成效與實體療育結果並無差異,重點在於依照自身需求挑選合適的課程。(圖片來源:Freepik

家長才是線上課程的學生

不同於一般以孩子為主要教學對象的課程,聽語早療課程的主要教學對象其實是家長,因為家長才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互動及對話的對象。透過線上課程,老師會提供家長個別化的協助,讓他們得以根據孩子的聽損狀況打造最適切的聽語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讓孩子能在自然的互動下學習聽和說,教學技巧和溝通策略的示範也是課程的重點,例如: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溝通輪替(turn-taking)、以及眼神的接觸(eye contact)的培養3

老師通常也會將線上的課程切割成比較多個段落以提升孩子專注力,讓家長更省力。為了讓分隔兩地的家庭和老師於線上教學更流暢,通常老師與家長在課前就需要共同討論確認教學目標和活動,並事先準備好教具。

聽語早療課程主要教學對象為聽損兒童的家長(主要照顧者)。教師與家長於課前充分討論、共同確認教學目標和活動,並事先準備好教具,有助於加強線上學習的流暢度。(圖片來源:Freepik

建立儀式感,讓線上課程更順利

對於線上課程,家長往往最苦惱的就是上課地點就在家裡,一點都沒有去上課的感覺。那怎麼幫助孩子建立參與線上課程的習慣呢?其實有個很容易上手的技巧──儀式感的建立

儀式感指的是一些重複、固定的行為。近幾年有不少書籍和研究指出「儀式感」能提供孩子需要的秩序和安全感、降低焦慮以及增進孩子的專注力,當然前提是孩子願意接受那個重複的活動8, 9。在教學場域中,老師經常會透過儀式來進行課程,譬如課前播放固定的音樂、午休前說故事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家長除了固定線上課程時間並做好提前預告外,也可以進行專屬的儀式,例如運用一組固定的課桌椅或空間,甚至使用專屬書包等。這些動作都能幫助孩子進入線上療育的上課模式,減少排斥和焦慮感。

線上課程讓早療服務遍地開花

其實,療育單位為了將服務傳送到那些因孩子體弱無法出門或路途遙遠而無法參加實體課程的家庭,線上型態的療育課程早在疫情前就已蓬勃發展。

像是臺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以臺東為基地向科技部提案的「數位線上學習」計畫及「虛擬復健教室」便透過數位教材及線上教學,提供專業資訊來培訓在地人員10,以及研究如何透過虛擬實境系統,讓治療師可線上安排孩子進行復健任務11

另外在聽語早療方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透過網路和視音訊設備,提供了以「同步線上進行聽語訓練為主,定期面對面教學評估為輔」的課程,來服務在偏鄉、離島或國外的聽損兒家庭12, 1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線上課程的使用不只減少家庭長途往返的勞累及經濟負擔,同時把握了孩子的黃金療育期。防疫期間停課不停學,一般學習不停止,早期療育不喊卡,
你今天也線上學習了嗎?

線上型態的療育課程蓬勃發展,臺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透過遠距科技的輔助,持續提供課程與服務,把握孩子的黃金療育期。(圖片來源: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參考資料

  1. UNESCO官方網站,資料擷取日2020.9.2
  2. 《親子天下》2020年5月號/112期:線上學習 加速中!
  3. A.G. Bell ( http://agbellprofs.org/2020/05/29/empowering-early-intervention-practices-during-better-speech-and-hearing-month/
  4. M. Simonson, S. Smaldino, M. Albright and S. Zvacek, (2007). 線上教學與學習:線上教學的基礎(pp 81)(沈俊毅譯)。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6)
  5. M. McCarthy, G. Leigh, and M. Arthur-Kelly, (2019). Telepractice delivery of family-centred early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ho are deaf or hard of hearing: A scoping review.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 25(4), 249-260.
  6. Chen, P. H. and Liu, T. W. (2017). A pilot study of telepractice for teaching listening and spoken language to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ing loss. Deafness &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19(3-4), 134-143.
  7. 陳姵樺, 黄琬琪, 和劉庭維. (2018). 聽障兒童遠程聽覺口語康復課程滿意度探討.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 16(2), 121-124.
  8. Melanie Grässer and Eike Hovermann(2018). 每個孩子都需要家庭儀式:德國家長必備教養經典,運用「儀式教養法」教出獨立規律,與家人感情親密的孩子理出版社(林硯芬譯)。采實文化。(原著出版於2015)
  9. 不再讓遲緩兒家長感到無助  台東偏鄉治療師的第一線觀察:「永續經營」成轉變關鍵
  10. 用科技幫偏鄉找出路!「VR虛擬實境」助台東早療孩童復健《今周刊》
  11. 陪伴聽損兒20年 雅文基金會辦成果展《自由電子報》
  12. 遠距教學 學習無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60 篇文章 ・ 223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2

1
0

文字

分享

2
1
0
國民法官制度上路,準備好了嗎?你需要「國民法官生存指南」!
PanSci_96
・2023/04/11 ・129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有聽說過「國民法官」制度嗎?它已在民國 112 年上路嘍!但大家是不是對這件事情很無感呢?

比起坊間各種把法條換句話說的懶人包,當你收到國民法官「徵召」信,你更需要的,是從你的角度、你的需求出發,告訴你法庭實務的情境,以及該如何面對控方、辯方截然不同的說詞,還有媒體鋪天蓋地的關注。

其實大家對新制度無感的原因,可以追朔到司法院對國民法官的限制,目前,國民法官的執行範圍,只限於最輕本刑十年以上或故意致人於死的事件。也因為這些限制,讓需要國民法官執行的案件,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要稀少!

雖然稀少,但不代表沒機會成為「國民法官」。 圖/envato.elements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 課程介紹 → https://link.pansci.asia/7abzs

雖然稀少,但不代表我們這輩子沒機會成為「國民法官」。如果我們真的有幸成為「國民法官」,那該怎麼辦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時,你就需要一本「國民法官生存指南」了!

雖然國民法官制度對司法變革至關重要,但媒體對此的報導卻難以理解,以至於大眾無法很好地理解國民法官的任務,以及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網路上,也有很多國民法官的免費資訊、懶人包,但這些內容都只是照本宣科地論述法條解釋,缺乏實際操作的指南。

更重要的是,多數懶人包只摘錄了法條與空洞的法律解釋,缺乏最重要的「司法心理學應用科學」實證研究基礎。

因此,你需要的是一本務實的操作手冊,「國民法官生存指南」正是幫助你準備或因應國民法官法庭內的各種實際狀況的絕佳利器,除此之外,「生存指南」不只回答實務操作上的「眉角」,也回答一般常見的問題:

  • 收到通知,我可不可以拒當國民法官?
  • 台灣的國民法官跟電影裡的美國陪審團一樣嗎?
  • 誰可以當國民法官?誰不能當?需要報名嗎?怎麼報名?
  • 當國民法官,有薪水可領嗎?上班怎麼辦?
  • 國民法官要審理哪些類型的案件?

現在,我們終於有機會真正走入法庭、成為法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準備好成為稱職的國民法官了嗎? 圖/envato.elements

如果你想做好萬全準備,成為稱職的國民法官,那麼泛科知識獨家推出的「國民法官生存指南」課程就是你所需要的。這是全台唯一給國民法官的超普及課程,由專業律師親自授課,白話揭開法庭面紗,並解答國民法官必備技能。此課程提供三大面向,包括法律基礎、實務操作、以及司法心理學應用科學實證研究基礎,讓你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國民法官。

成為國民法官,你需要「國民法官生存指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5
6

文字

分享

0
5
6
「儀式感」很重要?不僅讓生活變講究,還能增強意志力和專注力!——《心念的力量》
商業周刊
・2022/08/21 ・294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些運動員上場前的各種小儀式

看看體育或娛樂界任何精英表演者的傳記,很可能都會有某種迷信或儀式。例如,大多數籃球運動員在罰球前都會有一套習慣動作,比如運球、暫停、彈跳球、旋轉一定次數、甚至親吻球。

瑟琳娜.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在上場前也會聽同一首歌(艾琳.卡拉 Irene Cara 的〈閃舞……多美妙的感覺〉),並在第一次發球前讓球彈跳五次;拉斐爾.納達爾(Rafael Nadal)在每場比賽前都會洗個冷水澡,並在等待對手時做出一系列獨特的動作。

在藝術方面,碧昂絲(Beyoncé)會在表演前祈禱並進行一系列固定的伸展運動,而被公認為全美最偉大的芭蕾舞蹈家之一蘇珊.法瑞爾(Suzanne Farrell)則總是將一隻玩具小老鼠別在緊身衣內。

迷信和儀式在作家和作曲家中也很普遍,蘇斯博士(Dr. Seuss)碰到瓶頸時,會戴上一頂幸運帽;作曲家貝多芬依靠咖啡來激發創造力,他會虔誠地計算每杯正好六十顆的咖啡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曲家貝多芬依靠咖啡來激發創造力。圖/Pixabay

這些儀式是迷信,還是煞有其事?

在我了解期望效應的力量之前,我會相信這些迷信是一種情感支柱,對表現沒有任何直接好處,我可能錯了。

一項關於籃球罰球的研究發現,球員在投籃前遵循個人習慣時,他們的準確率要比偏離習慣順序時高出約 12.4 個百分點。總體而言,完全遵照慣例的總成功率為 83.8%,而未遵照慣例的總成功率為 71.4。

迷信和儀式也可以提高一系列認知任務的毅力和表現,而且優勢往往相當可觀。例如,在針對語言靈活性的一項測試中,幸運符的存在帶來了 50% 的進步。

根據一項研究,光是聽到一句迷信的話——比如「斷條腿吧!」(break a leg,英文祝福語,實指演出成功)——甚至可以帶來小小的優勢。

為什麼儀式有辦法提高人們在多種不同領域的技能呢?一個明顯的解釋是,迷信信念和儀式有助於平息焦慮感,讓人覺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幾乎肯定是一個因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同樣重要的是,這些可能會引導我們更堅信自己有充足的精力、以及保持專注和自律的能力。

因此,即使在別人開始感到精疲力竭、想要放棄時,我們得以堅持下去,隨著專注力的提高,可以避免任何可能妨礙表現的干擾。

一項直接測試迷信信念對意志力影響的研究發現,花時間在精神冥想的人,比起沒有這麼做的人更專注於注意力測試。如果你開始覺得自己的紀律在減弱當中,利用來自某種超自然力量協助的信念,可以補充你的精神儲備。

研究發現,花時間冥想的人,有更高的專注力。圖/Pexels

有鑑於這些結果,一些研究人員推測,意志力的增強可能是許多文化一開始發展出宗教儀式和信仰的主要原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人類的進化發展當中,自制力的增強可能使人得以控制最糟糕的衝動(比如侵略行為、或偷鄰居的東西),並且為了群體的未來利益而放棄當下的快樂(比如大肆享受有限的存糧)。

不一定要和宗教連結,無神論者也有效果!

幸運的是,即使是無神論者,也可以從某些儀式中受益,無須藉由宗教力量。

正如在《心念的力量》第 2 章「公開標示安慰劑」研究中所看到的,即使參與者完全知道在服用的是假藥物,安慰劑治療也可能有效——顯然是治療本身觸發了會康復的期望。

迷信和儀式似乎沒有什麼不同,有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即使人們很清楚沒有理由認為這些應該會有效,還是能發揮激勵的作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儀式感有助於保持專注哈佛大學的艾莉森.伍德.布魯克斯(Alison Wood Brooks)及其同事執行一項美妙的實驗,邀請參與者表演一段旅行合唱團(Journey)的〈不要停止相信〉(Don’t Stop Believin)卡拉 OK 演唱。

為了確保參與者能夠盡全力,他們被告知將會由卡拉 OK 軟體對表演的準確性進行評分,只要能夠精準地詮釋這首歌,將獲得高達五美元的獎金。

在表演開始前,大約一半的參與者收到以下的指示:請遵照以下的儀式:畫出你現在的感覺,在你的繪畫上撒鹽,大聲數到五。把你的圖畫紙揉成一團,然後把它丟到垃圾桶裡。

比起只是在一旁靜靜等著上場表演的對照組,光是執行這個對唱歌可能沒什麼直接益處的儀式,就讓這些參與者的整體分數提高了十三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何使用儀式來增強專注力?

在後續難度較高的數學測試實驗中,也看得到類似的進步。對於準備工作的具體描述也很重要,如果稱之為「儀式」,參與者會看到益處,但若說只不過是執行「一些隨機行為」,則看不到任何益處。

「儀式」一詞隱含的意義顯然十分重要,提升他們在壓力下保持專注的能力,就像「安慰劑」一詞本身帶來的醫療效果一樣。

即使和唱歌無關,但只要執行特定的儀式,就可以提高歌唱比賽的表現。圖/Pixabay

在通常會讓我們感到精力耗竭的一些典型意志力測試中,透過世俗的儀式也可以提高我們的決心,包括抵抗美食誘惑的能力。

在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吃東西之前先進行一些儀式動作(身體坐正、雙眼緊閉、低著頭、數到十),而對照組則做一組隨機動作。然後,請他們在 Snickers 巧克力棒和低熱量的水果穀物棒之間做選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隨後的問卷調查中,進行儀式的參與者更可能表現出比較高的紀律感,對諸如「我在做決定時感到精神強大」、「我在做決定時感到敏銳且專注」等陳述,給予更高的評估。

這也反映在他們選擇的食物上,大約 64% 進行儀式的受試者做出更健康的選擇,而非巧克力,相較之下,進行隨機動作而缺乏儀式感的人,選擇健康食品的僅佔 48%。

在生活中放入一些簡單的儀式感

有鑑於這些結果,大家都可以考慮採取一些有助於產生控制和專注感的儀式。

主要目標應該是選擇對自己有意義和簡單之事:就像節食者進行儀式動作一樣,需要一些容易喚起情感內在力量的東西(如果太過複雜,這種儀式本身在必要時就會難以維持下去——可能會因此增加焦慮感並降低表現)。

可以做一些簡單之事,比如每天一早上班之前進行固定的伸展運動、在重要的演講前重複特定的發聲練習、或是在個人紀律即將受到考驗之前說一句特別的真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個人試著在開始寫作之前,為早餐咖啡建立一個儀式——效法貝多芬數一數咖啡豆,讓此事充滿意義,讓頭腦集中注意力。如果你有什麼喜歡的衣服或香水,把它當成自己必須在壓力下從事活動時的一個幸運符。

無論是職業運動員、歌手、還是演說家,或只是想提升自制力以避免凡事拖延和浪費時間,唯一阻礙的是對自我意志力的預期心理,只要一點點人為的「運氣」和自制力,可能就足以幫助你邁向成功之路。

——本文摘自《心念的力量:運用大腦的期望效應,找到扭轉人生的開關》,2022 年 7 月,商業週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商業周刊
12 篇文章 ・ 3 位粉絲

2

6
0

文字

分享

2
6
0
疫情下,理工科的教學活動該怎麽辦?來看看世界各國怎麽做!
安比西林_96
・2021/07/23 ・3918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ovid – 19 病毒來襲,為了制止疫病擴散傳染,人類的生活可謂迎來天翻地覆的改變。我們再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出門,口罩與消毒酒精成為日常用品,居家上班上課、一整天呆坐在螢幕前已成為生活常態。 STEM 學科 (即科學 Science、技術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 及數學 Mathematics)向來講求「動手做」、親身體驗的實作精神。但在這樣不自由的光景下,世界各地的科學教育工作者們,又該如何進行教學活動?

講求「動手做」、親身體驗的實作精神的理工科學習,在疫情下應該何去何從?圖/Pexels

互動模式大翻轉,大家化身線上直播主

從影片中,實驗者準備了馬鈴薯、鹽巴、水、鉛筆、電線和一顆電池,透過觀察被放置在鹽水中一晚的馬鈴薯,呈現皺縮或膨脹的狀態,來瞭解水分子從低濃度溶液往高濃度溶液移動的滲透原理;再來,以球狀的橘子模擬地球,可以講解如何從地球表面兩點找到最短的路徑,而剝下的橘子皮,是能夠説明怎樣把三維的地球,攤平投影成二維平面的最佳道具。

這是來自浦那(Pune)的印度科學教育與研究中心(Indian Institute for Scien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的大學生,在疫情中以數位化的新形式,進行科普推廣工作。疫情前,這個從 2014 年啓動的科學培育計劃每週都會預備課程,並帶領參與的孩子到當地科教館參觀。現在,該中心底下科學培育計劃的志工們利用這些居家生活中隨處可得的東西,繼續用影片講解的方式,教導高中理組的學生。

遠在七千公里外的倫敦, 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sics,IOP)的科學家們,也採取了類似的策略,為當地的國小學生製作一系列的線上科學實驗影片。他們原本預定要與學生家長們一起合作舉辦實體科展,無奈礙於疫情必須中止這項計劃。

IOP 所策劃「在家動手做實驗」的系列特輯中,製作火箭氣球的示範影片。
Do Try This at Home episode 7: Rocket balloon. 影片來源:Institute of Physics,IOP

在病毒肆虐的光景下,致力轉型線上化的這兩家科教機構,絕不孤單。全球疫情警戒的狀態,對於想要栽培下一代科學家的研究者而言,是一場無比艱巨的挑戰。被迫關閉的實驗室,讓學生們不能再親身體驗科學工作;空蕩蕩的課室與博物館,限制了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知識經驗分享與傳承。在家上課和被取消的考試,也讓學生家長叫苦連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往許多實體科普活動舉辦的用意,都是為了推廣那些鮮為人知的科學領域,以及幫助偏鄉社區、資源稀缺的學子。如今該怎麽在受限的情況下,發揮創意設計新的遠距活動,可讓活動推廣部門的人員傷透了腦筋。

但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啊!所謂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這個世代,正是人類將通訊科技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時候。自 2020 年 Covid – 19 疫情爆發以來,不管是會議報告人或校園中的老師教授,都被迫成為斜槓青年(或中年),通通卯起來當線上直播主,開始進行虛擬會議或課程。

非常時期,老師們都卯起來當線上直播主啦!圖/Pexels

如此前所未有、史無前例的大轉變,卻也讓許多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數位化的形式看似受局限,卻也可以像實體活動般,與參與者互動,且具有更多可調整的彈性空間、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實體活動被迫取消,卻意外觸及更多人?!

危機,或許是轉機也説不定。德國波茨坦(Postdam)的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Molecular Plant Physiology, MPI-MP ) ,既是其中一所因為轉為數位模式而受惠的科教機構。在此之前,MPI-MP 會向高中生開放參觀所内的植物園區,介紹各種育種、基因遺傳學與作物技術知識。疫情爆發之後,他們改為拍攝從植物中萃取 DNA 分子、研究中心的線上導覽等影片,獲得相當好的回響。根據 MPI-MP 發言人 Ulrike Glaubitz 所稱,線上導覽活動的開展讓研究中心網站的參與人數增加了一倍,他們的 Youtube 頻道訂閲人數更在今年有所提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印度一項旨在鼓舞青少年在科學職涯志趣的活動,也因為線上化的轉向,大大增加了參與人數。這項名為 INSPIRE Awards – Manak ( Million Minds Augmenting National Aspirations and Knowledge ) 的計劃,原本是藉由舉辦校際之間科學競賽,鼓勵學生進行創意發想,願景是找尋一百萬個原創的科學新想法。這項盛事原本就已吸引接近 40 萬名來自印度各地的參賽者,疫情後主辦單位轉向影片和廣播形式,參與人數更飆升至超過 65 萬人。管理該計劃的印度科技部發言人 Sanjay Mishra 表示,入圍的學生可以獲得 10,000 盧比(相當於 137 美元)的獎金。

雖然實體活動被迫改為線上形式,但卻意外觸及更多人。圖/Pexels

改變為線上形式,也讓活動的策劃擁有更多的彈性變化。由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卓越教育中心(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Education)贊助、鼎鼎大名的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科學研究項目(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RSI),是一項面向全世界優秀高中生招生的暑期科研項目。過去,他們會帶領 80 名來自美國和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進行為期五週的研究實習計劃。來到受疫情影響的當下,可以跨越疆界限制的線上互動模式,取代了過去有所限制的實體活動。

「當我們無法在實驗室的工作臺上進行傳統的科學實驗時,我們就不再受空間或距離的局限。」

RSI 負責人 Maite Ballestero 如是説道。

她透露,新的數位化模式對數學、電腦科學及天文學的教學工作沒有太多影響,但有些生物與化學的實驗不得不轉為資料科學導向。舉例而言在 2020 年,線上的參與者一起腦力激蕩,產出不少有趣的結果,例如:研發出可以應用在原子核物理學及電腦科學中複雜系統的演算法;分析從小鼠腦部取得的一系列蛋白質數據,以解密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致病機理。他們還緊跟最新趨勢,對 Covid – 19 的確診與死亡案例進行統計分析,以找出藏在數據背後的社會性決定因子。RSI 的活動,還涵蓋了自然科學、數學與工程領域的網絡研討會、虛擬課程與線上客座講座,為參與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問題來了:欠缺設備的偏鄉地區怎麽辦?

雖然線上的形式帶來人數增長和提高活動彈性的優勢,但不能忽略的問題是:不是每個人家裏,都擁有足夠完備的網絡通訊設施。

「我們不想要僅僅只是將所有的活動搬到線上進行,就好像世界沒發生什麽劇變一樣。」

IOP 的公衆參與部門經理 Toby Shannon-Smith 這麽說。考慮到每一位學生所在地的網絡普及率程度不一,他們非常謹慎地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幫助受困家庭的小孩就學。為了彌補通訊軟硬體上的代溝,IOP 將活動講義電郵給老師們,以便列印出來給居家上課的孩子。小朋友可以一邊拿著學習單,一邊觀看用紙箱等回收物品製作成的實驗或游戲影片,例如把牛奶盒 DIY 改造成一個環保澆花器。

在非洲肯亞,遠距教學也是一大挑戰。位於該國東南部的城鎮基利菲(Kilifi)的肯亞醫學研究機構威康研究計劃(Kenya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Wellcome Trust Research Programme, KWTRP) ,一直支援在地 50 所學校約 4000 位學童的科學教育工作,舉辦了實驗室導覽、科學職涯講座和各校之間年度科學知識問答比賽等活動。他們還為高三生提供進入職場的工作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奈洛比的肯亞醫學研究機構總部累積實習經驗。

科學教育工作者也以不同形式如寄發講義、與電視頻道合作,來幫助缺乏網絡資源的學童。圖/Pexels

但這一切都在 2020 年喊停。 KWTRP 的校際參與推廣負責人 Alun  Davies 指出,由於大部分人家中都沒有網絡設施,只有到學校才有使用電腦的機會,因此學校因疫情關閉時,學生也無法在家遠距上課。直到今年一月學校重開,KWTRP 開始在 10 所基利菲的學校試行線上職業課程。Davies 表示,共用電腦參與課程的學生們,可以與遠處的研究者展開實時的互動,觀賞和健康醫療領域相關職業的影片。此外,他們也開發可以流通的教學素材和動畫影片,鼓勵國小生自行組織科學團體活動,並向學生科普有關 Covid – 19 的疫苗研究與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開羅美國大學(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的物理學程 Fun Lab,也同樣面對受衆網絡設施不佳的問題。大學物理系所的科學傳播部門負責人 Mohamed Soliman 透露,他們寄發了不少教材如影音光碟,給那些無法上網的家庭。而他們也與埃及教育部轄下的頻道合作,播放 Fun Lab 的科學影片,讓被迫待在家保持社交距離的學生,還是可以透過電視不間斷學習。

結語:從困境中,看見不一樣的可能性

説起線上的學習資源,台灣也是不遑多讓!早在進入三級警戒前,國内大大小小科教機構便已超前部署,設立各種虛擬的網絡教學活動,讓防疫不停學,知識的學習不打烊。不管是國立台灣博物館 或是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都開始搭建線上博物館,讓人不出門也能參觀展覽。而涵蓋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和尖端工程等前沿科技的「展望系列」科普演講,也因應疫情改為直播講座,讓大衆可以免費在網上觀看。

儘管仍在疫情中,各方的努力創意讓科學教育的推展有更多可能性!圖/Pexels

從各國分享的經驗談,可以看到疫情雖然阻斷了人與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卻無法隔絕科學教育工作者們分享知識的熱誠。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發揮巧思、使盡渾身解數,在疫情下仍繼續耕耘不輟、在困境中締造不同的可能性,努力澆灌科學的幼苗,期待疫情的陰霾過去,彼此可以在線下相聚的一天趕快到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安比西林_96
10 篇文章 ・ 9 位粉絲
本職為生態環境領域的可撥煙酒生。 不定時掉落科普文章。 大家一起嗑科科(❍ᴥ❍ʋ)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停課不停學,讓距離不成問題:療育課程如何線上進行?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0/09/20 ・307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74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林子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統計,全球高達 193 個國家於今年 4 月因 COVID-19 疫情嚴峻而關閉學校,影響近16億學生;儘管疫情已於 9 月趨緩,仍有 8 億多的學生尚未復學1。為了避免學生的受教權受到影響,學校被迫使在短時間內得啟動線上教學,而老師則得重新備課,將素材數位化。

基於「教育不能停」(Education cannot stop),國際間更是積極相互合作落實「停課不停學」1。國內亦有雜誌專訪許多學校及政府教育單位,並以問卷調查臺灣目前校方及家長於線上教學的準備程度2

這場線上學習的教育革命來勢洶洶,不僅挑戰教育者的線上教學技巧,也要求學生需具備數位學習的能力。

這波線上學習熱潮不僅席捲各級學校,就連個別化需求度較高的早期療育與特殊教育也開始加強關注這場革新運動。儘管這波疫情讓許多原本參與實體早療課程的家庭開始考慮加入線上療育的行列,但仍有為數不少的人對於線上型態的課程有所顧慮,而遲遲未敢嘗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線上學習熱潮席捲全球,但仍有不少人對線上教學應用於早期療育與特殊教育抱持疑慮態度?(圖片來源: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線上教學,成效不打折

家長對於線上療育的遲疑大多來自於「線上上課時治療師不在現場,那這樣還有效果嗎?」、「我的小孩還這麼小,他們怎麼可能有辦法專心看著螢幕?」3

其實已有研究指出「線上教學不比實體課程效果差」,且兩種學習方式下的學生表現可達相似水準4。在聽損兒童早期療育中也有研究探討線上課程的成效,發現線上和實體的上課型態都行得通5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在國內致力於幫助聽損兒童學習聽與說,近年也針對接受聽覺口語教學的聽損兒童進行線上和實體課程的成效比較,結果發現在各自接受兩年不同型態的介入後,這兩組兒童的語言表現相仿且其家長對於課程的滿意度也沒有差別6,7線上療育一樣可以幫助到聽損孩子發展聽跟說,依據自身需求選擇課程,療育成效不會因此打折扣。

研究結果顯示,線上學習應用於早期療育,兒童學習成效與實體療育結果並無差異,重點在於依照自身需求挑選合適的課程。(圖片來源:Freepik

家長才是線上課程的學生

不同於一般以孩子為主要教學對象的課程,聽語早療課程的主要教學對象其實是家長,因為家長才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互動及對話的對象。透過線上課程,老師會提供家長個別化的協助,讓他們得以根據孩子的聽損狀況打造最適切的聽語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讓孩子能在自然的互動下學習聽和說,教學技巧和溝通策略的示範也是課程的重點,例如: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溝通輪替(turn-taking)、以及眼神的接觸(eye contact)的培養3

老師通常也會將線上的課程切割成比較多個段落以提升孩子專注力,讓家長更省力。為了讓分隔兩地的家庭和老師於線上教學更流暢,通常老師與家長在課前就需要共同討論確認教學目標和活動,並事先準備好教具。

聽語早療課程主要教學對象為聽損兒童的家長(主要照顧者)。教師與家長於課前充分討論、共同確認教學目標和活動,並事先準備好教具,有助於加強線上學習的流暢度。(圖片來源:Freepik

建立儀式感,讓線上課程更順利

對於線上課程,家長往往最苦惱的就是上課地點就在家裡,一點都沒有去上課的感覺。那怎麼幫助孩子建立參與線上課程的習慣呢?其實有個很容易上手的技巧──儀式感的建立

儀式感指的是一些重複、固定的行為。近幾年有不少書籍和研究指出「儀式感」能提供孩子需要的秩序和安全感、降低焦慮以及增進孩子的專注力,當然前提是孩子願意接受那個重複的活動8, 9。在教學場域中,老師經常會透過儀式來進行課程,譬如課前播放固定的音樂、午休前說故事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家長除了固定線上課程時間並做好提前預告外,也可以進行專屬的儀式,例如運用一組固定的課桌椅或空間,甚至使用專屬書包等。這些動作都能幫助孩子進入線上療育的上課模式,減少排斥和焦慮感。

線上課程讓早療服務遍地開花

其實,療育單位為了將服務傳送到那些因孩子體弱無法出門或路途遙遠而無法參加實體課程的家庭,線上型態的療育課程早在疫情前就已蓬勃發展。

像是臺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以臺東為基地向科技部提案的「數位線上學習」計畫及「虛擬復健教室」便透過數位教材及線上教學,提供專業資訊來培訓在地人員10,以及研究如何透過虛擬實境系統,讓治療師可線上安排孩子進行復健任務11

另外在聽語早療方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透過網路和視音訊設備,提供了以「同步線上進行聽語訓練為主,定期面對面教學評估為輔」的課程,來服務在偏鄉、離島或國外的聽損兒家庭12, 1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線上課程的使用不只減少家庭長途往返的勞累及經濟負擔,同時把握了孩子的黃金療育期。防疫期間停課不停學,一般學習不停止,早期療育不喊卡,
你今天也線上學習了嗎?

線上型態的療育課程蓬勃發展,臺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透過遠距科技的輔助,持續提供課程與服務,把握孩子的黃金療育期。(圖片來源: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參考資料

  1. UNESCO官方網站,資料擷取日2020.9.2
  2. 《親子天下》2020年5月號/112期:線上學習 加速中!
  3. A.G. Bell ( http://agbellprofs.org/2020/05/29/empowering-early-intervention-practices-during-better-speech-and-hearing-month/
  4. M. Simonson, S. Smaldino, M. Albright and S. Zvacek, (2007). 線上教學與學習:線上教學的基礎(pp 81)(沈俊毅譯)。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6)
  5. M. McCarthy, G. Leigh, and M. Arthur-Kelly, (2019). Telepractice delivery of family-centred early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ho are deaf or hard of hearing: A scoping review.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 25(4), 249-260.
  6. Chen, P. H. and Liu, T. W. (2017). A pilot study of telepractice for teaching listening and spoken language to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ing loss. Deafness &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19(3-4), 134-143.
  7. 陳姵樺, 黄琬琪, 和劉庭維. (2018). 聽障兒童遠程聽覺口語康復課程滿意度探討.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 16(2), 121-124.
  8. Melanie Grässer and Eike Hovermann(2018). 每個孩子都需要家庭儀式:德國家長必備教養經典,運用「儀式教養法」教出獨立規律,與家人感情親密的孩子理出版社(林硯芬譯)。采實文化。(原著出版於2015)
  9. 不再讓遲緩兒家長感到無助  台東偏鄉治療師的第一線觀察:「永續經營」成轉變關鍵
  10. 用科技幫偏鄉找出路!「VR虛擬實境」助台東早療孩童復健《今周刊》
  11. 陪伴聽損兒20年 雅文基金會辦成果展《自由電子報》
  12. 遠距教學 學習無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60 篇文章 ・ 223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