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打狗堂本剛
我念化工系,我現在是職棒翻譯。
化工系畢業後,同學常有的困擾是回答「那你會不會做炸彈?」(當然前提你要能畢業),和讀心理系的常被問「那你覺得我現在在想甚麼?」、家住屏東市的人常被「羨慕」離墾丁近一樣,是台灣常見的幾個刻板印象問題之一。
小弟我還會被多加一個問題:「那你怎麼會來職棒球隊當翻譯?」
要打,不要去練舞室打,要去棒球場打!
1984 年,兄弟象隊誕生;1989 年,職棒成立,2000 年世棒賽張誌家,2003 年又是高志綱……
雖然最近「棒球無不無聊」掀起了一波討論,但對於我們這些所謂七年級生來說,棒球就是在學校每天衝圖書館看十份報紙,唯一會搜索的版面(雖然說出「七年級生」這個詞,感覺和被問到覺得好吃的「海鮮吃到飽」會回答「上閤屋」一樣都是古時代的人惹,嗚嗚嗚)
但既使如此,你問我小時候有沒有想要當職棒工作人員,答案當然是……沒有!小朋友只想當選手啊~~
細一點來說,當然要當第四棒兼投手,然後自己完封九局(不能完全比賽,因為人生要有遺憾才美),最後在九局下半落後三分,兩人出局,兩好三壞的狀況下,打出再見全壘打才帥啊~(請忽略中間的矛盾處,小朋友嘛~小心你講出來他去報告老師)
職棒工作人員?翻譯?那是啥?大叔的工作吧(默)
斜槓?那年代沒這個名詞,只有「濤咖派器」
從小因為數學不錯,然後靠著「很會考試」進入了一間小而美的資訊教育班(同屆的有 1/3 左右是醫生,有人在德國大放異彩,也有人在新創業界被科技部長點名可能是下個台積電,新科立委 3Q 傳說中是下一屆學弟),一路升學上去,照理來說變成一位值班工程師是再合理不過的選項。
雖然大學四年也不是沒有經歷過挫折,比方說大一第一次普化考試全系 150 人考前三,覺得大學考試在我掌握,下次考試就變成前 130(默);比方說大三考單操整張考卷寫滿滿,聽別人抱怨還要低調想說太開心會被討厭,結果只拿 5 分(默);又比方說大三做有機化學實驗差點火燒實驗室……,但真要做出這樣人生方向的巨大轉變,這些動機似乎並不充足。
但總歸來說,在小弟當兵那年,看到高雄在地球隊拿下總冠軍後隔天卻拋出「有更好的企業想接手,不排除轉手」的新聞時,腦中想法只有一個「台灣好的工程師不缺我一個,但運動產業如果能有多一點不同背景的人投入,應該會是件正面的事情……。」
也因為這樣一轉念,退伍後輾轉來到美國念運動管理研究所,當時還以為印地安人隊在印第安納州,結果是在克里夫蘭啊啊啊~
接著很幸運的,2011 年 MLB 台灣全明星賽入選當志工開始,有機會接觸到台灣棒球界。之後家鄉高雄另一支球隊成立,「棒球+高雄」的元素結合,我就衝了~
翻譯一定要英文好嗎?需要什麼核心能力?
說到這邊,終於要進入翻譯的工作內容了,很多人聽到翻譯首先想到的就是「英文能力要超級好」,然後覺得印象就是教練上場時跟在旁邊或賽後記者會旁的身影。但事實上,甘~安~內~
職棒翻譯的工作是社會科學,也就是只要努力就可以有好成績,但棒球和其他任何運動一樣,都有自己的專業用語。美國教練常講的 “Load”,在中國叫「引棒」,台灣沒有相對的字,但你和球員講「八股使運股」,他們就懂,更別提甚麼「賴斗hitting」,「投內」之類的,你叫英文很好不會打棒球的人來一定死哈哈哈。
所以嚴格來說,你還需要三個核心能力:
- 需運用的語言能力。
- 對「棒球」這運動有職業人員的操守和熱情。
- 另外其他狀況可以參考翻譯人三定律 :
- 翻譯不得傷害球隊,或坐視球隊因教練球員之間溝通無效率而受到傷害。
- 翻譯必須服從教練指示確實翻譯,除非教練指示與第一法則發生衝突。
- 在不違背第一或第二法則之下,翻譯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光鮮亮麗?職棒翻譯的真實生活作息
今年是我當職棒翻譯的第四年,也和第七位外籍教練開始做搭配,每年的體驗都不同,也都在持續學習。前幾年跟隨一軍,生活看似光鮮亮麗,但辛苦的一面其實體現在漫長的工作時間。由於職棒比賽多數在晚上 5:00 或 6:30 開打,結束的時間到 11 點左右是家常便飯。稍作休息後,隔天早上約 9 到 10 點起來後雖然算「自由時間」,但該待命還是要待命,所以整天和工作關聯的時間長達 12 小時以上是常有的。
一般我會跟隨投手教練比較多,所以整天的行程大概如下:
- 8:00 左右起床,球隊有提供早餐。
- 8:00~12:00 在房間耍廢,或是進辦公室整理資料。
- 12:00~14:00 準備出發,隨比賽時間而定。
- 14:00~比賽前,配合球隊訓練來進行翻譯。
比賽開始後,外籍教練上投手丘,衝!教練之間溝通,衝!兩邊板凳清空,衝!當擋教練的人。除此之外,恭喜獲得海景第一排看職棒。
比賽結束後,上巴士,看贏球輸球決定在車上要聊天,還是低頭吃便當。
友情提醒:如果沒有和球員一樣的訓練量,不建議和球員一樣的作息和吃飯,我三年胖了15公斤左右。
二軍球隊的生活則相對規律,多半早上練球下午比賽,晚上就有自己的時間了。
總歸來說,一軍更接近一般人想像中的職棒,因為可以看到身價幾十萬的職棒明星走來走去不是常有的事情,贏下重大比賽後那種與球隊融為一體亢奮的情緒也值得體驗;除了在飯店走出來時要習慣球迷「我要找球員,這肥宅是誰?」的疑惑眼神,整體來說是非常酷的事情。
但我喜歡待在二軍,套句不知誰說的話:「這裡棒球的聲音,更純粹。」你可以看到高中選手的迷惑,老選手的堅持或掙扎,也可以看到所謂「台下十年功」,當有選手被叫上一軍時,一方面替他開心,但另一方面,也要顧及其他努力的選手。
所以如果要說,怎麼做好一個職業棒球從業人員,最重要心理預設就從「丟掉球迷心態」開始吧,因為加入球隊後就是團體生活休戚與共,當你不保持中立的態度去看事情,太深陷其中的話任何事情都做不好。
生命是持續地!累積追尋自己熱愛的志業
「如果人生注定要工作 30 到 40 年,那是不是要去找一個熱愛的志業去追尋呢?」
這句話是正當我大三,人生觀發生重大變化時,在我腦中浮現的問題,但我其實更推崇的是彭明輝教授講的那段話:「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腰部上的肥油和選擇的工作也不是。」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地累積」
是的,我美國研究所畢業後,第一份棒球相關工作是去 MLB CHINA,睡在國中生宿舍,月薪 2000 人民幣。第一天的工作是去場地上拔草,晚上發裝備。四年後我重回中國,突然變成白天在騰訊講 MLB 的球評,下午在學校教幼稚園小朋友打棒球。任何人的人生都是種延續,只要我們努力不辜負當下。
我念化工系,我現在是職棒翻譯。未來,我希望能繼續為台灣這塊土地做出更多的貢獻,所以我現在,持續在累積。
更多相關文章,請見 特輯:百工裡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