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長安 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參與出版《城市邊陲的遁逃者》,《說妖》桌遊、小說,《臺灣妖怪學就醬》。
最近《最後生還者2》掀起了巨大的風波。前作《最後生還者》講述在殭屍末日中相依為命、情同父女的喬爾跟艾莉的故事,是 PS 遊戲敘事的標竿級作品,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神作。
同系列的《最後生還者2》,也在上市前備受期待。然而近期上市以後,卻得到了兩極的評價,有人批為「糞作」,也有人視為「神作」。唯一的共識是,《最後生還者2》劇情帶給玩家的體驗相當「特別」。
為什麼會如此的反應呢?就讓我們先從《最後生還者2》的劇情敘事開始探討吧!
______ 防雷分隔線,本文涉及《最後生還者2》劇透______
______ 防雷分隔線2,本文涉及《最後生還者2》劇透!______
最主要的爭議點是,二代被認為「違背了一代玩家的期待」。
不僅在開場就發便當給最重要的第一代主角喬爾,還引入不受歡迎的第二代主角艾比。主角被殺、反派戲份太重、復仇無果⋯⋯太多違背玩家期待的要素,二代因此被詮釋為「對一代玩家心懷惡意」。
遊戲公司「頑皮狗工作室」則將具爭議的劇情視為「給玩家的挑戰」,是他們有意為之的結果。這兩種乍看不同的詮釋,其實都指向同一件事:
《最後生還者2》有意識地違背娛樂作品的公式。它的獨特源於違背,然而它的爭議,也肇因於這種違背。
幾乎所有商業性的娛樂作品,包括電影、影集、小說、敘事型遊戲⋯⋯都需要遵循特定的公式。因為這些作品的重點在於其商業價值,讀者、觀眾或玩家花錢,是希望能買到娛樂,若是商品不符合受眾口味,則會在商業上遭受挫敗。
因此對於資本額龐大、商業導向的娛樂作品來說,「滿足觀眾的期待」是相當重要的。在美國創意產業發達的現況下,他們早已對於「如何滿足讀者」頗有心得,討論出許多商業娛樂作品的公式,這些公式可以幫助作品更有效地具備娛樂性、擺脫被觀眾唾棄的風險。
《最後生還者2》中處處可以看到違背這些公式的痕跡,以下分點討論之:
一、讓人無法認同的角色
商業作品非常強調「必須讓觀眾認同主角」,畢竟沒人想看一個無關的、討人厭的主角的故事。而為了讓觀眾認同主角,作者甚至必須想出一些方法來讓主角變得討喜。
詹姆斯‧傅瑞針對商業小說的《超棒小說這樣寫》提到,小說必須在開頭就牽動讀者的情緒,最好的方式是寫一個「一開始就卡在難關的人物,而他的困境是讀者會同情的」。這個說法相當普遍,不限於小說,布萊克.史奈德的電影編劇書《先讓英雄救貓咪》也提到:「編劇必須要讓觀眾打從一開始就對主角的困境感同身受。」
初代《最後生還者》的開頭就是個好示範。喬爾所在的小鎮因為疫情陷入混亂,他帶著女兒倉皇逃跑,女兒卻在途中被射殺。喬爾此後一直帶著女兒送給他的手錶,就算那隻手錶已經徹底故障。
這是一個失去女兒的父親,「失去親人」是很能讓人感同身受的情緒。喬爾本來並不是一個討喜的角色,他以非法走私維生,幹過壞事,表面冷酷又不擅袒露心事。但是玩家同感他失去女兒的傷痛,所以能夠認同他。
這個手法也用在二代的艾莉身上。艾莉在二代開場失去形同親人的喬爾,喜愛喬爾的玩家可以理解艾莉想復仇的心情。因此艾莉並不難得到玩家的認同。但是,另一位女主角艾比就不一樣了。艾比初登場時,玩家完全不明瞭她的動機,她似乎在找人,但不知道是誰;經過一番混戰後,她就對剛剛共同奮戰的喬爾出手,甚至不提供任何解釋。
玩家到後面的艾比線才會明瞭,艾比也失去了父親。她的父親是一代喬爾為了救艾莉時,玩家一定會殺的一名醫生。但錯失了「打從一開始就讓讀者同情」的時機,再怎麼解釋都已經太遲了。就算這時揭露艾比令人同情的一面,也已經徹底錯過讓玩家認同艾比的時機。
更不用說,艾比身上還有其他更難得到認同的因素。
《超棒小說這樣寫》認為「認同」是作者的魔法,容易施展也容易消除。什麼樣的狀況下角色會失去讀者的認同呢?其中一個狀況是:「角色對另一個讀者更認同的角色做出殘酷的事情。」
而這件事在最一開始就發生了。
玩家會跟著艾莉一同銘記艾比虐殺喬爾的畫面。喬爾無疑是一個玩家更認同的角色,玩家在整個一代操作過喬爾,經歷過喬爾痛徹心扉的過去,與敞開心扉的動人歷程。玩家對於喬爾的深刻認同感,絕對不是只登場數分鐘的艾比可以比擬的。艾比一開始就註定失去玩家的認同,無論後續補上了多少角色刻畫,都是徒勞。
二、角色沒有發揮「最高智能」
很多人討厭喬爾死亡的橋段,認為他死得太過大意: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走私客,喬爾不應該輕易報上本名。喬爾的輕率導致仇人艾比認出他來,藉機請君入甕並殺害他。喬爾死亡的情節為什麼讓人討厭?因為這時並沒有發揮喬爾的「最高智能」。
《超棒小說這樣寫》提到角色的「最高智能原則」:編造情節時,角色當然不必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但需要在這個角色的能力範圍內做最大的發揮。人類可以犯蠢做傻事,但是虛構角色不行。因為讀者想為全力以赴的鬥士歡呼。
喬爾步入陷阱的一段有其合理性。喬爾這時已經脫離走私客生涯,在傑克森市定居了五年。傑克森市是個對外來者友善的地方,這從喬爾和湯米在巡邏時遇到落難的艾比,便立刻伸出援手可以看出來。由於據點已經淪陷,艾比提議到她夥伴所在的地方避寒,這個提議看起來合理且友善,喬爾會失去戒心也是很正常的。當他意識到不對勁時已經太遲,艾比火速朝他的腳開了一槍,馬上封鎖住他的行動。喬爾因此失去了掙扎的機會。
喬爾的死亡在邏輯上合理,但在劇情上「不符合期待」。「步入陷阱的過程」雖然在喬爾的能力範圍之內,但並不是他的「最大發揮」。喬爾「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疏忽大意,但是讀者想看的是最佳狀態的喬爾,不是疏忽大意的喬爾。
在一代,玩家操作的喬爾經歷了各種困境並且生還,這是玩家想看的;二代開頭,強而有力的喬爾居然因為一時疏忽而失去性命,這是玩家不想看的。這麼做也會讓角色丟失玩家的認同,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有些評價,會認為二代有「角色崩壞」的問題。
到了故事後段,艾莉的據點被艾比發現,是因為她在殺了歐文跟梅兒之後,粗心地把地圖留在現場。這也很難讓人接受。雖然艾莉在發現梅兒是孕婦後受到極大打擊,有可能會忘記地圖一事,但這段情節也沒有發揮艾莉這個角色的最高智能。因此雖然合理,以劇情來說卻難以說服人。
三、反派角色的成長曲線
這條原則在《先讓英雄救貓咪》裡是這樣說的:角色應該隨著故事而有明顯的改變。這樣的設計,會讓觀眾理解這個故事的重要性,足以改變一個人。布萊克.史奈德強調,除了反派以外的每個角色,都要有改變的歷程。
一代的角色成長曲線處理得很成功,幾乎每個階段,玩家都能看到喬爾跟艾莉的成長。艾莉一開始倔強又渾身帶刺,後來她學會跟喬爾相處,再後來她甚至不願意喬爾離開。喬爾則一開始冷漠、對艾莉沒有責任感,到了最後,他卻為了艾莉一人而捨棄全世界。
《最後生還者2》中最認真處理的角色成長曲線,反而是艾比。艾比在傳統意義上是反派,不應該有成長曲線。她擁有角色成長曲線這件事,說明了她被當成主角處理。而艾比的角色成長曲線,似乎是參照了一代的喬爾。
一代的喬爾一開始與艾莉素不相識,到最後成為彼此最重要的牽掛。艾比也在與列夫、葉拉相遇之後不久,為兩人豁出性命:為了救葉拉,橫跨她最害怕的高處、潛入已經被孢子佔據的醫院、對上兇惡的升級版巨無霸;為了找列夫,她不顧組織命令、去到戰火蔓延的邪教島嶼。
從這些安排都可以看得出來,編劇有意營造艾比的角色成長曲線。但是,劇情上卻始終沒有解釋:「為什麼艾比對列夫、葉拉這麼好?」這使得她雖然有所改變,但卻無法讓人理解改變的意義。
四、過度的回顧
通俗作品不應該過度濫用回顧,回顧只在必要時使用。根據《超棒小說這樣寫》,回顧的內容必須與「現在」的衝突相關,以「回憶」來影響現在的結果。
但是在《最後生還者2》中,大部分的回顧都與「現在」的緊張無關。例如艾莉在西雅圖第一晚的回憶。那時艾莉抵達劇場,得知了狄娜懷孕一事,她需要一個人靜一靜。這時她回憶起了三年前的某一天,跟喬爾一同去廢棄的歷史科學博物館參觀的往事。
這一段回憶本身很美,但是放在這個地方,對於艾莉「現在」的行動沒有任何幫助。她當下的心煩的是狄娜,但回憶裡出現的卻是喬爾。
這一段回顧的時機並不好,而《最後生還者2》到處充滿了突兀的回顧。頂多只有艾比的水族館回顧稍微自然一些:當歐文失蹤時,艾比一口咬定歐文人在水族館,接著就切入了艾比和歐文曾經在水族館約會的回憶。這是她對歐文下落有自信的原因。
突然切入回顧的很煩人,會打斷玩家現在的思緒、破壞遊戲的節奏。但巧妙切換的回顧會可以令人印象深刻。《最後生還者》的 DLC「拋諸腦後」就是最好的示範。
DLC 交錯呈現著艾莉的現在與過去,艾莉在一座廢棄商場裡為喬爾找醫藥箱,同時她回想起過去,她也曾和初戀萊莉在商場裡探險。艾莉在那次探險中失去了萊莉,但是現在,她成功地找到了醫藥箱,拯救了喬爾。這段回憶的穿插十分動人心弦,完全可以讓人理解:艾莉拯救喬爾的決心中,有著過去回憶的重量。
*
上述的各項劇情公式,《最後生還者1》全部遵守,《最後生還者2》則幾乎全部違背。《最後生還者2》的違背似乎是有意識的,但是以商業作品而言,這些決定風險很大。因為這些公式正是為了「滿足觀眾期待」而生的,違背公式的商業作品,會讓觀眾覺得「這段情節不是我想看的」,而給予作品糟糕的評價。《最後生還者2》無疑就因為違反公式而招致大量批評。
但是撇開作品的商業性,「違背劇情公式」並不必然糟糕。「一部作品是否遵循公式」並無法定義它的藝術價值(頂多只能決定它的銷量),甚至有些追求創新的作品,會刻意擺脫公式。但《最後生還者1》已經證明了,藝術性可以與劇情公式優雅地共存。
Oh man… in just a few hours we have almost DOUBLE the number of user reviews for #TheLastofUsPartII than the first game received in seven years. Love that passion! ???? pic.twitter.com/cXRfuUijNG
— Neil Druckmann (@Neil_Druckmann) June 20, 2020
《最後生還者2》想透過擺脫公式來推廣它的核心理念,也就是「放下仇恨,試著同情反派」。它有明確的核心理念,並利用遊戲機制來強調理念(每個敵人都會在隊友死亡之際呼叫他的名字,也是想玩家感受到「敵人也是真實的人」),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貫徹理念的代價太過巨大,甚至賠上了玩家的期待——從目前的結果看來,或許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