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
1

文字

分享

0
7
1

回首人類與病毒的「無限之戰」——歷史上第一個被消滅的傳染病:天花

科學月刊_96
・2021/11/01 ・5067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 PanSci 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 鳴人堂專欄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喜歡虎斑、橘子、白底虎斑和三花貓。

天花是一種病狀駭人,致死率極高的傳染病,主要透過接觸、飛沫傳染的方式傳播。病人的唾液、血液、水泡液,甚至是脫落的皮屑、結痂、排泄物等,都會帶有具感染力的病毒。18 世紀時,英格蘭出現了「曾罹患牛痘者,不會染上天花」的說法,而一位叫詹納的醫師設計了天花攻毒試驗,發現這項說法是正確的。距今 200 多年前,詹納使用的天花疫苗,內容物為牛痘病毒;而現代各國庫藏的天花疫苗,裡頭的痘病毒,都是正痘病毒屬的成員。這些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都能辨認、中和致命的天花病毒,進而達到疫苗的效果。

沒人知道天花什麼時候來到地球上的,它最早出現在埃及法老王的木乃伊身上,留下了類似天花的皮疹痕跡,這表明天花可能存在了 3000 年以上。而在各國史料中,關於天花的記述也相當豐富,例如 4 世紀的中國(東西晉朝代)、7 世紀的印度、10 世紀的土耳其,都有類似天花病人的病徵敘述。而隨著國際貿易、帝國戰爭、歐洲殖民,天花伴著商人、士兵、殖民者的腳步,逐漸成為全球性的傳染病(表一)。

表一/科學月刊提供
拉美西斯五世(Ramesses V.),可發現最早的曾得過天花、在皮膚留下痘瘢的記錄。圖/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約 1585 年,墨西哥阿茲提克文化中描繪天花病人的圖像。圖/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但為什麼天花會為人類所忌憚?原因在於得病後超高的死亡率,以及死前駭人的病徵。

天花的病程和病徵

當一般人感染天花後,最初會出現發高燒、頭痛、背痛,並有嘔吐症狀,為時約 2~4 天。其後進入出疹階段,並開始有傳染力,患者的舌頭和口腔會出現紅色斑點,之後惡化成潰瘍、裂開後散播大量病毒。此時臉部、四肢開始出現點狀、鼓起來的疹子,並在 24 小時內擴散到全身[註1]

而到了疾病的下個階段,這些紅疹會漸漸形成水泡,裡頭充滿濃稠的不透明液體,且水泡中心通常會有凹痕。這些水泡會明顯隆起、形成膿疱,猶如皮下埋著豌豆一樣,通常摸起來的觸感為圓型、結實。

最後則會進入痊癒、結痂、結痂脫落階段,但也得要到結痂全部脫落,病人才沒有傳染力,從發病到結痂痊癒,病程約 3 週。即便結痂脫落後,病人的皮膚上,仍會有褪色的疤痕,是一項相當獨特的病徵。

感染天花的患者,平滑、圓形且中央略凹的紅疹為天花獨特的病徵。圖/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天花的嚴重性和傳染方式

天花除了病徵相當怵目驚心外,它的致死性更驚人——每 10 名患者中,約有 3 人會因天花而亡,而且直到今日,人類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即使是康復,也可能喪失視力,或出現永久性臉部疤痕等殘疾。

天花主要可透過接觸、飛沫傳染的方式傳播。病人的唾液、血液、水泡液,甚至是脫落的皮屑、結痂、排泄物等,都會帶有具感染力的病毒。也就是說,只要和病人待在同一個空氣循環的空間,或碰觸患者曾用過的器皿,都可能染上天花。據估計,天花的 R0 約 3.5~6[註2];粗略計算後可以發現,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只要一名患者的傳播鏈向外傳播 6 層,就可能會有超過 4 萬人被感染。

由於天花在各大洲都是普遍的流行病(大洋洲除外),在 1970 年代疫苗普遍接種之前,每年遭受天花感染的人數可超過 1500 萬人,其中 200 萬人會因天花而死。兇惡的破壞力、難以控制的傳染力,使得天花成為每個時代的人類最害怕的傳染病之一。

天花病毒的真面目?

天花的病原體是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長的像顆橢圓形的卵或磚塊形狀,大小約 350 奈米(nm)×270 奈米,在病毒界裡,算是體型較大的病毒,具有一條線性、雙股 DNA 鏈。

天花病毒屬於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家族的成員,其血緣相近的親戚還有牛痘病毒(cowpox virus,18 世紀最早的疫苗所使用的病毒)、痘病毒(vaccinia virus,現代天花疫苗所使用的病毒)等。人類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而這種極度挑食的個性,也成了它最大的弱點。

天花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的照片。圖/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人類的第一支疫苗——牛痘

與天花纏鬥數千年後,人類發現「曾罹患天花者,不會再次染上天花」的現象,因此在 16 世紀的東、西方,都出現「人痘」的記載。在中國和印度,會將天花患者病灶組織的粉末,吹進健康人的鼻腔;在蘇格蘭地區,健康兒童的手腕會繫上一條被患者汙染的麻線。而過了 200 年,在英國的牧場裡,開始流傳著一種奇異的傳說。

牛隻也有自己的天花,會令牠們的乳房上長出痘斑,而這種流行於牛隻的疾病,叫「牛痘」(cowpox)。牛痘的病原體——牛痘病毒,是天花病毒的近親,它們的外殼、成分、基因都很像。而當地人也發現,僅有和牛親近、幾乎每天都與牛群生活的農夫們,會意外地感染牛痘,且在罹病後幾乎能完全康復。也因此在 18 世紀的英格蘭,開始有了「曾罹患牛痘者,不會染上天花」的傳說,而這個說法,被一位叫詹納(Edward Jenner)的醫師聽到了。

為了驗證這項傳說的真實性,詹納設計了一場天花的攻毒試驗。他在 1796 年 5 月 14 日劃傷一名 8 歲男童的手臂,並在傷口裡沾染了牛痘病人膿疱的組織液,刻意讓男孩感染牛痘;同年 7 月,他故意讓受試者接觸天花患者的組織,試圖讓他被傳染天花,然而,男孩卻沒有罹病。1798 年,詹納整理了 23 名感染牛痘的患者,其後就能免疫天花的報告,自那刻開始,人類首次有了強大、安全的武器,可以和天花展開終局之戰。

詹納於 1798 年 5 月 14 日的疫苗接種。圖/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正痘病毒家族的交叉保護

正痘病毒屬家族的成員,有個少見但重要的特性。它們的結構蛋白具有高度保守性、共享抗原等特徵,亦即它們的表面蛋白質結構、型態相似,人體若對這類病毒產生了抗體,就能彼此交叉保護。舉例而言,若接種了由痘病毒所製成的疫苗,其產生的抗體,也能同時辨認、中和,並阻止其他正痘病毒屬的病毒感染,例如天花、猴痘(monkeypox virus)等[註3]

200 多年前,詹納使用的天花疫苗,內容物是牛痘病毒;而現代各國庫藏的天花疫苗,裡頭的痘病毒,都是正痘病毒屬的成員。這些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都能辨認、中和致命的天花病毒,進而達到疫苗的效果。以臺灣疾病管制署手上的天花疫苗為例,是將痘病毒注射於綿羊表皮,在病毒感染羊隻、大量繁殖後,再抽出高濃度的病毒組織液,經後製、真空冷凍乾燥,得到可長期保存的微黃或灰白色粉狀團塊,待要注射前再泡以特定液體溶解即可。由痘病毒製成的疫苗,對抗天花的保護力預估約 95%。

人類 vs 天花,人類兩次剿滅天花之戰

天花病毒雖然難纏、兇惡,但它卻有幾個極大的弱點。

  1. 容易診斷的臨床特徵
  2. 感染症狀明顯,發燒期傳播力才明顯增加
  3. 人類是天花病毒唯一的宿主。因此只要透過徹底的公衛策略,例如「出現症狀、立刻疫調,隔離所有接觸者」、「越多人接種疫苗越好」等方式,就能掃除唯一宿主族群內的天花病毒。

1950 年代,人類開發出凍乾、粉末狀的新劑型天花疫苗。此種疫苗無須冷藏、能長期保存、耐運輸,而且可以誘發強大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這種躍進式的全新技術,帶給各國消滅天花的可能性。

較為富裕的地區在很早就已消滅天花,例如北美和歐洲分別在 1952 和 1953 年根除境內的天花;而臺灣則是在 1955 年後,境內再無天花病例。1959 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首次啟動了根除天花計畫。不幸的是,這場全球運動最終因缺乏資金、人員,和政府的承諾而成效不彰,使得天花在 1966 年仍然在南美、非洲、亞洲等地定期爆發。

1967 年,WHO 和各大國重新承諾,提出第二次天花根除計畫。不僅蘇聯和美國捐贈了超過 1.5 億劑疫苗,而當時分叉針頭亦被開發出來,簡化了輸送並減少所需的疫苗量。此外,再加上病例監測系統的建立、大規模疫苗接種運動,讓人類消滅天花的可能性逐漸提升。

對抗天花的環狀包圍策略

WHO 團隊最初的目標,是讓每個國家的疫苗接種人口達到 80%,以「群體免疫」的方式,直接斷絕病毒傳播的機會。但在實際執行後卻發現,此策略在富有、疫苗充足的國家,確實可行;但在貧困、缺乏疫苗的國家裡,幾乎無法在短時間內辦到。

例如公衛科學家在奈及利亞,就遇到疫苗不足的現實,因此在苦思之後,他們首次採用了「環狀包圍」(ring vaccination)接種策略。由於天花可為「接觸」和「飛沫」傳染,因此一聽到發病的消息,團隊就全速趕往現場進行疫調、分類,依「接觸的親密度」區分出風險,並依風險程度、盡速接種疫苗:

  • 接觸「患者」的族群(contacts),例如患者家人、醫護人員,或探病過的親友等。
  • 接觸「接觸患者族群」的族群(contacts of contacts),例如上述族群的親友、鄰居或同事等。

儘管奈及利亞的疫苗覆蓋率不到 50%,但團隊仍用此法成功消滅了境內的天花,後來此法更被沿用到近年伊波拉疫苗在非洲的三期臨床試驗,也順利拯救眾多生命。

最後一例天花

WHO 的天花根除計劃取得了穩步進展。於 1971 年,天花在南美洲被根除,隨後是亞洲(1975 年),最終一塊仍有天花的大陸是非洲。

一位名為馬阿林(Ali Maow Maalin)的索馬利亞醫院廚師,是最後一個因自然感染(被其他患者傳染)而得到天花的病人。1977 年 10 月 12 日,他和兩名天花患者共乘汽車,從醫院前往當地的天花辦公室。10 月 22 日,他開始發燒,起初這些症狀被誤診為瘧疾,然後再次誤診為水痘。10 月 30 日,終於被正確診斷出患有天花,而後被隔離並順利康復。在康復後,馬阿林餘生跟隨醫護消滅各式傳染病,並於 2013 年在消滅小兒麻痺的行動中染上瘧疾離世。隨著馬阿林康復,非洲也在 1977 年宣告終止天花。經過縝密的調查,1980 年,WHO 正式宣布天花絕跡,自此再也沒有發生過天花的自然感染案例。

最後一例之後的意外

然而不幸的是,馬阿林卻不是最後一例天花患者。

1978 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Medical School)工作的醫學攝影師帕克(Janet Parker),於 8 月 11 日感到不適,於 8 月 15 日出現皮疹,但再過 9 天,才被確診為天花;並於 9 月 11 日去世,成為人類最後一名天花患者和死者。而帕克辦公室的下一層,剛好是微生物學系,且那裡也正好在研究天花。據調查顯示,帕克很可能是通過大樓通風管道,或其他方式感染病毒,造成了遺憾。

此意外,讓人類再次被天花的威力所震撼,其病毒樣本被集中在最高防護等級的實驗室。1981 年,僅有美、俄、英、南非,4 個國家等級的實驗室擁有天花病毒樣本;1984 年,南非和英國銷毀或移送了他們擁有的天花病毒,於是美、俄,就成了最後兩個擁有天花病毒的國家,國際衛生組織目前仍固定招開專家會議討論天花病毒的存廢問題,但至今尚無定論。

天花成功地被上世紀科學家剿滅,仰賴徹底的疫調、隔離、疫苗。反觀身處 21 世紀,對抗 2019 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的我們,儘管手握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疫苗,但仍有人不願接種,或挑三揀四。回顧過往、檢視今日,赫然發現,助長疾病蔓延的不是科學,而是人性,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註解

  • 註 1:天花的皮疹,多分布在臉及四肢末端;而水痘的疹子是全身廣泛地出現。
  • 註 2:R0 值為流行病學的重要指標之一,全名為「基本傳染數」。其定義為在某種傳染病疫情中,一名遭病毒感染的患者從確診到康復/死亡期間,能再感染他人,引發新病例的預期數量,例如新冠病毒(SARS-CoV-2)Delta 變異株的 R0 約為 5~7 左右
  • 註 3:此特性非絕對,對於其他病毒家族而言,人體不見得也有類似的交叉抗體保護。如能引起感冒的普通冠狀病毒抗體,可能無法對抗新冠病毒。

延伸閱讀

  1. Signs and Symptoms of smallpox,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6/06/07.
  2. 疾病介紹-天花,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8 年 12 月 12 日。
  3. Edward A. Belongia and Allison L. Naleway, Smallpox Vaccine: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Clinical Medicine & Research, Vol. 1(2): 87–92, 2003.
  •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1 年 11 月號〉
  • 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文章難易度
科學月刊_96
235 篇文章 ・ 2559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中國解封後,大規模疫情將出現超強變異株?疫苗還有效嗎?
PanSci_96
・2023/03/19 ・20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2 年 12 月 26 日也開放了出入境的管制,並且解除封控;有些媒體報導,解封之後的 20 天,中國感染人數就達到 6 億,這個數字幾乎就是三年來的全球病例通報總數……。

有人認為這樣大規模的感染會產生新的變異株,這個推測根據在哪?另外,若是新變異株擴散開來,次世代疫苗是否仍有用?

次世代疫苗能否對抗新變異病毒

首先,我們來談談新的變異株以及這一波中國疫情帶來的影響。

現在的變異株 XBB、XBB 1.5、BF.7、BQ.1.1 等都是 Omicron 衍生而來的,例如:XBB 或 XBB 1.5 都是由 BA.2 突變而來,而 BF.7 以及 BQ.1 則是由 BA.5 突變形成新的變異株;這些變異株比起原始株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避性以及傳播力,這也表示著,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效果更差,傳播的機率更高。

因此,如果只打了三劑原始株疫苗,體內的抗體幾乎無法對抗 BQ.1 及 XBB,即便是打過疫苗又經歷過 BA.2 或 BA.5 的突破性感染,體內對抗 XBB 及 BQ.1 的效果也有限;不過若是打次世代疫苗的加強劑,對比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對抗 XBB 和 BQ.1 效果仍較好。

比起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次世代疫苗加強劑對抗變異株的效果較好。圖/Envato Elements

以台灣 COVID 流行的數據來看,本土主要流行病毒株仍然為 BA.5 以及 BA.2.75,兩者佔了 83%,BQ.1 目前已佔 2% ;而在境外移入案例中,BQ.1 和 XBB 雖然僅佔 18%,但 BQ.1 或 XBB 都比 BA.5 有更強的傳播力和免疫逃避力。未來 BQ.1 或 XBB 有可能逐漸取代 BA.5 和 BA.2.75 成為台灣流行的變異株。

至於新的變異株是否更「毒」呢?根據分析再感染研究報告指出,Omicron 開始流行的前三個月,其再感染率達 3.31%,這也顯示面對新的變異病毒株時,的確有再感染的風險。但若是我們觀察 XBB 和 BQ.1 取代其他病毒株流行的國家中,其實住院率並沒有明顯上升,這可能表示 XBB 和 BQ.1 的毒性沒有增加,或是因為二價疫苗施打。

短時間大規模疫情會產生新的變異病毒株?

由於 SARS-CoV-2 為 RNA 病毒,較 DNA 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突變;另外,若病毒感染了免疫低下的族群,更容易在人體內產生更多突變,新病毒株越容易產生。但也不必過於擔憂,突變後的病毒在傳播後,還需進行淘汰賽,才能選出強者病毒。

突變後的病毒傳播至人體後,還需進行淘汰賽。圖/Envato Elements

那麼是否打了有效疫苗或是感染過的人,就不會促使病毒產生新的變異呢?這牽涉到了一個免疫學上的概念——「抗原原罪現象」。

這個現象是指,當我們身體藉由感染或疫苗注射獲得抗體後,若再次遇到有「些微差異」的病毒時,身體會傾向使用之前獲得的抗體記憶來產生抗體,而無法針對該病毒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力;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先前的抗體沒有辦法有效滅掉變異病毒時,反而會變相篩選掉之前感染的病毒,留下可以躲開抗體攻擊的變異病毒。在這樣的條件下,當環境充斥著大量病毒,造成突破感染,更助於變異病毒成功突圍而出。

另外還需考量到,不同國家、地區流行的病毒突變株不同,所施打的疫苗也不同,這就表示,如果疫苗效果越差,又將帶口罩、隔離、消毒等公衛措施取消,便會促使病毒傳播到已經具有抗體的人,造成突破性感染。

各地所施打的疫苗,亦為影響產生新的變異株原因之一。圖/Envato Elements

疫情不透明的地方怎麼知道嚴不嚴重

在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會每天發布感染的人數,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公布各種病毒株比例,我們可以根據數據和自身狀況調整防疫的強度。

然而有些地方可能因公衛不發達或是刻意掩蓋,使得疫情統計困難,讓外界無法得知疫況。那麼,可以透過什麼方法知道這些地方的疫情狀況呢?

透過英國醫療資訊分析公司 Airfinity 收集數據並以模型推估,中國各省每日確診病例可能會達到 480 萬人的峰值,這瞬間大量的染疫人數會使醫療體系承受極大負擔,這勢必會造成排擠效應,許多原先可治療的患者,可能因醫療資源擁擠或缺乏護理而死亡。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藉由 PCR 檢測看出端倪。中國開放出入境後,在各地機場的檢疫陽性率約在 10% 到 50% 之間,所以即便持有 48 小時的 PCR 陰性證明,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向外輸出病毒,顯示當地疫情嚴峻。

最後,還是反覆呼籲,如何降低感染風險,其實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勤洗手、戴口罩、不摸口鼻」!

防疫小叮嚀。圖/Envato Elements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PanSci_96
1036 篇文章 ・ 1356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善用成人疫苗,有助預防重症、減輕疾病嚴重度
careonline_96
・2023/02/07 ・209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疫苗是人類醫療史上非常重大的成就!」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呂俊毅主任表示,「因為疫苗可以讓人跳過被感染的過程,就能對特定傳染性疾病產生免疫力,減少感染引起的重症與死亡。」

在過去很多嚴重的疾病,例如天花、小兒麻痺等,都在疫苗普及後,得到控制、甚至根除。呂俊毅醫師指出,現在的兒童在出生後都會依照時程施打各種疫苗,幫助小朋友能夠平安、健康的長大。

疫苗是維護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呂俊毅醫師表示,隨著疫苗科技越來越進步,能夠利用疫苗預防的疾病也越來越多,現在不只兒童,成年人也需要施打許多疫苗。

因為成年人和兒童好發的疾病不一樣,需要接種的疫苗也有所不同。呂俊毅醫師說,例如流感疫苗不管兒童或成人,都需要每年施打;至於小兒麻痺疫苗,只要在小時候接種即可。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們的免疫力會越來越下降,而且經常伴隨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使得一些年輕人不容易得到的傳染性疾病,在老年人就容易發生,且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所以需要額外的保護。

帶狀疱疹發作,恐引發嚴重神經痛後遺症

帶狀疱疹是老年人容易遭遇的問題,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感染所造成的疾病,呂俊毅醫師解釋,小時候感染水痘病毒會長水痘,在水痘康復後,病毒會潛伏在身體裡面。等到年紀較大、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會再度活化,長出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發作時,往往是在單側體表有一個區域發紅、冒出水泡,而且造成刺痛、灼熱、麻癢等不適。呂俊毅醫師說,對老人家而言是常見的困擾,因為帶狀疱疹發作時會很痛,但在水泡好了之後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後遺症,持續痛很久,稱作「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能很嚴重,痛到難以入眠,影響生活品質,而且有可能會持續數個月至數年之久。呂俊毅醫師說,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有助預防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目前有兩種帶狀疱疹疫苗,50 歲以上或屬於高危險群之民眾可以考慮接種;無論是否得過水痘或帶狀疱疹,都能夠施打。

善用疫苗,預防重症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可能導致頭痛、發高燒、全身痠痛,症狀會比一般感冒嚴重許多。呂俊毅醫師說,兒童與老人在得到流感後,容易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

接種流感疫苗,有助預防流感,並降低重症發生的機率,呂俊毅醫師說,由於流行性感冒病毒容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皆不太一樣,而且流感疫苗產生的免疫力會慢慢消退,所以每年都要施打流感疫苗,才能獲得保護力。

肺炎鏈球菌也是很重要的疫苗,呂俊毅醫師指出,兒童與老人都是肺炎鏈球菌的易感族群,感染肺炎鏈球菌後,容易引發中耳炎、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

國內外在推動兒童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之後,成效相當顯著,呂俊毅醫師說,過去常見的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都減少許多。65 歲以上或屬於高危險群的民眾,建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研究顯示,新冠肺炎 COVID-19 疫苗可以降低重症發生的機率、減少死亡率,符合接種資格的民眾,也建議要及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預防傳染性疾病,請你這樣做

為了預防傳染性疾病,我們要依照建議施打疫苗,並且戴口罩、勤洗手,盡量避開人潮,降低接觸病原的機會。呂俊毅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要有均衡營養、充足睡眠、規律運動,把血糖、血壓、血脂控制達標,讓身體維持在較健康的狀態,才有較好的免疫力。

小朋友要按照兒童健康手冊的規劃依序接種各種疫苗,呂俊毅醫師說,至於成年人可以和您的醫師討論,根據建議接種,流感、帶狀疱疹、肺炎鏈球菌、破傷風、百日咳、A 型肝炎、人類乳突病毒等疫苗,讓身體能夠預做準備,擁有保護力,才能在遭到感染的時候,減輕疾病嚴重度、降低死亡風險!

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
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careonline_96
371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視力模糊、肌肉痙攣,從頭到腳都有事——讓神經短路的多發性硬化症
careonline_96
・2023/01/31 ・240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 多歲的陳小姐因為出現視力模糊、複視而到眼科就醫,經過檢查後,發現原來不是眼睛的問題,而是神經出了狀況,轉介至神經免疫科後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

在接受治療後,症狀有了大幅改善,但是碰巧遇上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因為擔心到醫院會增加感染風險,所以陳小姐遲遲沒有回診拿藥,中斷治療後她的病情果然就復發了,手腳的活動都有輕微受損,只能趕緊住院治療,幸好在經過積極治療後,狀況恢復的還不錯,終於順利出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免疫暨基因疾病科主任郭育呈醫師表示,經歷復發的經驗後,患者便能理解規則治療的重要性,一旦中斷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會影響全身的神經,把病情控制穩定才能避免永久的神經學後遺症!

破壞神經,從頭到腳都有事的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 MS)是因為環境、基因、個人體質等因素誘發體內異常的免疫反應,使淋巴球及細胞激素去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後續的發炎反應,進而導致神經去髓鞘的病變,嚴重會造成神經退化,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受損,不易復原,而留下永久的神經學後遺症。

郭育呈醫師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表現千變萬化,端看有哪些神經系統遭受攻擊,最常見的是視力模糊、色覺異常,例如眼睛對紅、黃、藍等顏色的辨識度減退,嚴重的時候會出現視野缺損,甚至失明,這些都是視神經發炎的症狀。

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是脊髓發炎,脊髓發炎會造成雙下肢麻木、無力,嚴重的時候會合併解尿、排便的異常。其他症狀還有複視、口齒不清、吞嚥困難,甚至是持續性的眩暈及行動不穩等,如果影響到大腦,就會引起單側肢體無力,類似腦血管病變、中風的表現,這時可能會錯估疾病的診斷跟延誤治療的時機。

及早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維持神經功能

確立多發性硬化症的診斷後,一定要及早治療才可以避免病情惡化、降低復發的機會,也減少大腦萎縮、記憶力、智力退化的風險。郭育呈醫師解釋,治療方式分兩個部份,急性發作的治療和改善病程進展的治療。

急性發作時通常是接受高劑量類固醇,就是所謂的脈衝治療,一般需要住院注射三至五天的高劑量類固醇,如果病情較嚴重,則會評估使用免疫球蛋白或血漿置換,讓復原的速度、程度改善;在症狀緩解、病情穩定的時期,便需要長期接受改善病程進展的治療,目前的治療包括干擾素、標靶藥物、免疫調節藥物等,有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以及靜脈注射等方式,臨床上會依照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來選擇合適的藥物。

無論是口服、皮下注射、還是靜脈注射藥物,都有助於穩定病情、降低惡化程度、減少復發頻率,郭育呈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無法完全治癒,即使症狀改善也要規則治療,避免出現永久性神經學後遺症,盡量維持神經功能。

COVID-19 疫情不影響治療,應盡早接種疫苗

因為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的關係,大家到公眾場所的機會大幅下降,病毒感染的機會下降,也可能讓多發性硬化症復發的風險降低。不過部分患者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沒有規則回診,若中斷治療,可能導致復發或使病情惡化的風險增加。

「根據台灣和世界的經驗,注射疫苗不會增加多發性硬化症復發的風險,也不會讓病情變嚴重」,郭育呈醫師提醒,「反倒在罹患新冠肺炎 COVID-19 後,會讓原本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及病情控制變得更複雜。所以一般還是建議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如果身體狀況許可,要盡早注射疫苗,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

多發性硬化症日常保養重點

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疾病,日常保養對患者而言相當重要,除了戒菸及避免過度飲酒,生活作息要保持正常、睡眠充足、飲食均衡,並減少刺激性的食物,也不要隨意以中藥進補,以免造成免疫反應過於活躍,導致疾病發作。

有些患者是因為感染、感冒,導致整體的免疫反應活化,而造成多發性硬化症突然的復發,通常在短短幾天內病況就急速惡化而讓人措手不及,郭育呈醫師也提醒患者,只要出現輕微症狀,或是感覺最近幾天跟平日的狀況不一樣,就要特別注意。

在運動方面,郭育呈醫師也建議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平常可以做瑜珈、伸展等靜態運動,因為太激烈的運動可能導致肌肉受損,或讓患者過於疲累。而在大太陽下運動,或處在悶熱的環境,如泡溫泉、泡熱水澡,都可能造成疾病復發、惡化,一定要避免。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個慢性病,除了配合醫師作積極的藥物治療,降低復發或新病灶的產生,日常也應管理飲食及適當運動,學會與疾病共處才能穩定控制病情,改善生活品質!

  •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
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