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
1

文字

分享

0
7
1

回首人類與病毒的「無限之戰」——歷史上第一個被消滅的傳染病:天花

科學月刊_96
・2021/11/01 ・5067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 PanSci 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 鳴人堂專欄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喜歡虎斑、橘子、白底虎斑和三花貓。

天花是一種病狀駭人,致死率極高的傳染病,主要透過接觸、飛沫傳染的方式傳播。病人的唾液、血液、水泡液,甚至是脫落的皮屑、結痂、排泄物等,都會帶有具感染力的病毒。18 世紀時,英格蘭出現了「曾罹患牛痘者,不會染上天花」的說法,而一位叫詹納的醫師設計了天花攻毒試驗,發現這項說法是正確的。距今 200 多年前,詹納使用的天花疫苗,內容物為牛痘病毒;而現代各國庫藏的天花疫苗,裡頭的痘病毒,都是正痘病毒屬的成員。這些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都能辨認、中和致命的天花病毒,進而達到疫苗的效果。

沒人知道天花什麼時候來到地球上的,它最早出現在埃及法老王的木乃伊身上,留下了類似天花的皮疹痕跡,這表明天花可能存在了 3000 年以上。而在各國史料中,關於天花的記述也相當豐富,例如 4 世紀的中國(東西晉朝代)、7 世紀的印度、10 世紀的土耳其,都有類似天花病人的病徵敘述。而隨著國際貿易、帝國戰爭、歐洲殖民,天花伴著商人、士兵、殖民者的腳步,逐漸成為全球性的傳染病(表一)。

表一/科學月刊提供
拉美西斯五世(Ramesses V.),可發現最早的曾得過天花、在皮膚留下痘瘢的記錄。圖/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約 1585 年,墨西哥阿茲提克文化中描繪天花病人的圖像。圖/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但為什麼天花會為人類所忌憚?原因在於得病後超高的死亡率,以及死前駭人的病徵。

天花的病程和病徵

當一般人感染天花後,最初會出現發高燒、頭痛、背痛,並有嘔吐症狀,為時約 2~4 天。其後進入出疹階段,並開始有傳染力,患者的舌頭和口腔會出現紅色斑點,之後惡化成潰瘍、裂開後散播大量病毒。此時臉部、四肢開始出現點狀、鼓起來的疹子,並在 24 小時內擴散到全身[註1]

而到了疾病的下個階段,這些紅疹會漸漸形成水泡,裡頭充滿濃稠的不透明液體,且水泡中心通常會有凹痕。這些水泡會明顯隆起、形成膿疱,猶如皮下埋著豌豆一樣,通常摸起來的觸感為圓型、結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則會進入痊癒、結痂、結痂脫落階段,但也得要到結痂全部脫落,病人才沒有傳染力,從發病到結痂痊癒,病程約 3 週。即便結痂脫落後,病人的皮膚上,仍會有褪色的疤痕,是一項相當獨特的病徵。

感染天花的患者,平滑、圓形且中央略凹的紅疹為天花獨特的病徵。圖/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天花的嚴重性和傳染方式

天花除了病徵相當怵目驚心外,它的致死性更驚人——每 10 名患者中,約有 3 人會因天花而亡,而且直到今日,人類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即使是康復,也可能喪失視力,或出現永久性臉部疤痕等殘疾。

天花主要可透過接觸、飛沫傳染的方式傳播。病人的唾液、血液、水泡液,甚至是脫落的皮屑、結痂、排泄物等,都會帶有具感染力的病毒。也就是說,只要和病人待在同一個空氣循環的空間,或碰觸患者曾用過的器皿,都可能染上天花。據估計,天花的 R0 約 3.5~6[註2];粗略計算後可以發現,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只要一名患者的傳播鏈向外傳播 6 層,就可能會有超過 4 萬人被感染。

由於天花在各大洲都是普遍的流行病(大洋洲除外),在 1970 年代疫苗普遍接種之前,每年遭受天花感染的人數可超過 1500 萬人,其中 200 萬人會因天花而死。兇惡的破壞力、難以控制的傳染力,使得天花成為每個時代的人類最害怕的傳染病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花病毒的真面目?

天花的病原體是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長的像顆橢圓形的卵或磚塊形狀,大小約 350 奈米(nm)×270 奈米,在病毒界裡,算是體型較大的病毒,具有一條線性、雙股 DNA 鏈。

天花病毒屬於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家族的成員,其血緣相近的親戚還有牛痘病毒(cowpox virus,18 世紀最早的疫苗所使用的病毒)、痘病毒(vaccinia virus,現代天花疫苗所使用的病毒)等。人類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而這種極度挑食的個性,也成了它最大的弱點。

天花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的照片。圖/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人類的第一支疫苗——牛痘

與天花纏鬥數千年後,人類發現「曾罹患天花者,不會再次染上天花」的現象,因此在 16 世紀的東、西方,都出現「人痘」的記載。在中國和印度,會將天花患者病灶組織的粉末,吹進健康人的鼻腔;在蘇格蘭地區,健康兒童的手腕會繫上一條被患者汙染的麻線。而過了 200 年,在英國的牧場裡,開始流傳著一種奇異的傳說。

牛隻也有自己的天花,會令牠們的乳房上長出痘斑,而這種流行於牛隻的疾病,叫「牛痘」(cowpox)。牛痘的病原體——牛痘病毒,是天花病毒的近親,它們的外殼、成分、基因都很像。而當地人也發現,僅有和牛親近、幾乎每天都與牛群生活的農夫們,會意外地感染牛痘,且在罹病後幾乎能完全康復。也因此在 18 世紀的英格蘭,開始有了「曾罹患牛痘者,不會染上天花」的傳說,而這個說法,被一位叫詹納(Edward Jenner)的醫師聽到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驗證這項傳說的真實性,詹納設計了一場天花的攻毒試驗。他在 1796 年 5 月 14 日劃傷一名 8 歲男童的手臂,並在傷口裡沾染了牛痘病人膿疱的組織液,刻意讓男孩感染牛痘;同年 7 月,他故意讓受試者接觸天花患者的組織,試圖讓他被傳染天花,然而,男孩卻沒有罹病。1798 年,詹納整理了 23 名感染牛痘的患者,其後就能免疫天花的報告,自那刻開始,人類首次有了強大、安全的武器,可以和天花展開終局之戰。

詹納於 1798 年 5 月 14 日的疫苗接種。圖/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正痘病毒家族的交叉保護

正痘病毒屬家族的成員,有個少見但重要的特性。它們的結構蛋白具有高度保守性、共享抗原等特徵,亦即它們的表面蛋白質結構、型態相似,人體若對這類病毒產生了抗體,就能彼此交叉保護。舉例而言,若接種了由痘病毒所製成的疫苗,其產生的抗體,也能同時辨認、中和,並阻止其他正痘病毒屬的病毒感染,例如天花、猴痘(monkeypox virus)等[註3]

200 多年前,詹納使用的天花疫苗,內容物是牛痘病毒;而現代各國庫藏的天花疫苗,裡頭的痘病毒,都是正痘病毒屬的成員。這些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都能辨認、中和致命的天花病毒,進而達到疫苗的效果。以臺灣疾病管制署手上的天花疫苗為例,是將痘病毒注射於綿羊表皮,在病毒感染羊隻、大量繁殖後,再抽出高濃度的病毒組織液,經後製、真空冷凍乾燥,得到可長期保存的微黃或灰白色粉狀團塊,待要注射前再泡以特定液體溶解即可。由痘病毒製成的疫苗,對抗天花的保護力預估約 95%。

人類 vs 天花,人類兩次剿滅天花之戰

天花病毒雖然難纏、兇惡,但它卻有幾個極大的弱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容易診斷的臨床特徵
  2. 感染症狀明顯,發燒期傳播力才明顯增加
  3. 人類是天花病毒唯一的宿主。因此只要透過徹底的公衛策略,例如「出現症狀、立刻疫調,隔離所有接觸者」、「越多人接種疫苗越好」等方式,就能掃除唯一宿主族群內的天花病毒。

1950 年代,人類開發出凍乾、粉末狀的新劑型天花疫苗。此種疫苗無須冷藏、能長期保存、耐運輸,而且可以誘發強大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這種躍進式的全新技術,帶給各國消滅天花的可能性。

較為富裕的地區在很早就已消滅天花,例如北美和歐洲分別在 1952 和 1953 年根除境內的天花;而臺灣則是在 1955 年後,境內再無天花病例。1959 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首次啟動了根除天花計畫。不幸的是,這場全球運動最終因缺乏資金、人員,和政府的承諾而成效不彰,使得天花在 1966 年仍然在南美、非洲、亞洲等地定期爆發。

1967 年,WHO 和各大國重新承諾,提出第二次天花根除計畫。不僅蘇聯和美國捐贈了超過 1.5 億劑疫苗,而當時分叉針頭亦被開發出來,簡化了輸送並減少所需的疫苗量。此外,再加上病例監測系統的建立、大規模疫苗接種運動,讓人類消滅天花的可能性逐漸提升。

對抗天花的環狀包圍策略

WHO 團隊最初的目標,是讓每個國家的疫苗接種人口達到 80%,以「群體免疫」的方式,直接斷絕病毒傳播的機會。但在實際執行後卻發現,此策略在富有、疫苗充足的國家,確實可行;但在貧困、缺乏疫苗的國家裡,幾乎無法在短時間內辦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公衛科學家在奈及利亞,就遇到疫苗不足的現實,因此在苦思之後,他們首次採用了「環狀包圍」(ring vaccination)接種策略。由於天花可為「接觸」和「飛沫」傳染,因此一聽到發病的消息,團隊就全速趕往現場進行疫調、分類,依「接觸的親密度」區分出風險,並依風險程度、盡速接種疫苗:

  • 接觸「患者」的族群(contacts),例如患者家人、醫護人員,或探病過的親友等。
  • 接觸「接觸患者族群」的族群(contacts of contacts),例如上述族群的親友、鄰居或同事等。

儘管奈及利亞的疫苗覆蓋率不到 50%,但團隊仍用此法成功消滅了境內的天花,後來此法更被沿用到近年伊波拉疫苗在非洲的三期臨床試驗,也順利拯救眾多生命。

最後一例天花

WHO 的天花根除計劃取得了穩步進展。於 1971 年,天花在南美洲被根除,隨後是亞洲(1975 年),最終一塊仍有天花的大陸是非洲。

一位名為馬阿林(Ali Maow Maalin)的索馬利亞醫院廚師,是最後一個因自然感染(被其他患者傳染)而得到天花的病人。1977 年 10 月 12 日,他和兩名天花患者共乘汽車,從醫院前往當地的天花辦公室。10 月 22 日,他開始發燒,起初這些症狀被誤診為瘧疾,然後再次誤診為水痘。10 月 30 日,終於被正確診斷出患有天花,而後被隔離並順利康復。在康復後,馬阿林餘生跟隨醫護消滅各式傳染病,並於 2013 年在消滅小兒麻痺的行動中染上瘧疾離世。隨著馬阿林康復,非洲也在 1977 年宣告終止天花。經過縝密的調查,1980 年,WHO 正式宣布天花絕跡,自此再也沒有發生過天花的自然感染案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一例之後的意外

然而不幸的是,馬阿林卻不是最後一例天花患者。

1978 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Medical School)工作的醫學攝影師帕克(Janet Parker),於 8 月 11 日感到不適,於 8 月 15 日出現皮疹,但再過 9 天,才被確診為天花;並於 9 月 11 日去世,成為人類最後一名天花患者和死者。而帕克辦公室的下一層,剛好是微生物學系,且那裡也正好在研究天花。據調查顯示,帕克很可能是通過大樓通風管道,或其他方式感染病毒,造成了遺憾。

此意外,讓人類再次被天花的威力所震撼,其病毒樣本被集中在最高防護等級的實驗室。1981 年,僅有美、俄、英、南非,4 個國家等級的實驗室擁有天花病毒樣本;1984 年,南非和英國銷毀或移送了他們擁有的天花病毒,於是美、俄,就成了最後兩個擁有天花病毒的國家,國際衛生組織目前仍固定招開專家會議討論天花病毒的存廢問題,但至今尚無定論。

天花成功地被上世紀科學家剿滅,仰賴徹底的疫調、隔離、疫苗。反觀身處 21 世紀,對抗 2019 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的我們,儘管手握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疫苗,但仍有人不願接種,或挑三揀四。回顧過往、檢視今日,赫然發現,助長疾病蔓延的不是科學,而是人性,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解

  • 註 1:天花的皮疹,多分布在臉及四肢末端;而水痘的疹子是全身廣泛地出現。
  • 註 2:R0 值為流行病學的重要指標之一,全名為「基本傳染數」。其定義為在某種傳染病疫情中,一名遭病毒感染的患者從確診到康復/死亡期間,能再感染他人,引發新病例的預期數量,例如新冠病毒(SARS-CoV-2)Delta 變異株的 R0 約為 5~7 左右
  • 註 3:此特性非絕對,對於其他病毒家族而言,人體不見得也有類似的交叉抗體保護。如能引起感冒的普通冠狀病毒抗體,可能無法對抗新冠病毒。

延伸閱讀

  1. Signs and Symptoms of smallpox,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6/06/07.
  2. 疾病介紹-天花,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8 年 12 月 12 日。
  3. Edward A. Belongia and Allison L. Naleway, Smallpox Vaccine: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Clinical Medicine & Research, Vol. 1(2): 87–92, 2003.
  •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1 年 11 月號〉
  • 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月刊_96
249 篇文章 ・ 3708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1

20
0

文字

分享

1
20
0
不抽菸也會得肺癌?PM2.5 如何「叫醒」沉睡的癌細胞?
PanSci_96
・2024/06/25 ・440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好意思,你很可能會得這種癌症。其實,我也是。

它就是台灣十大癌症榜首,肺癌。

現在,根據 2023 年 11 月衛福部發布的最新統計數字,肺癌一年的新增病人數已經超越大腸直腸癌,成為台灣每年癌症發生人數之最,堪稱臺灣人的「國民病」。

可怕的是,肺癌在癌症之中有三個之最:死亡率最高、發現時已經是晚期的比例最高、醫藥費也最高。現在再加上發生人數最高,堪稱從癌症四冠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說肺癌是抽菸的人的事?錯!台灣抽菸人口比例在全球排名 30,比日本、韓國、中國和多數歐洲國家都還低!顯然抽菸並不是肺癌的唯一主因!那難道是二手菸?還是空污惹的禍?還是台灣人的基因天生脆弱?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遠離肺癌?

臺灣人的肺癌特別在哪?癌症和基因有關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說法,肺癌人數的增加,其實與 2022 年 7 月開始推動肺癌篩檢的政策有關。

隨著篩檢量的上升,近年內肺癌的確診人數預期還會再往上。

原來是因為篩檢量啊,那就不用擔心了。但換個角度想,這才是肺癌最可怕的地方,它可能已經存在在很多人身體裡,而我們卻沒能發現它。肺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高達 50% 的患者發現時已經是第 4 期。屆時不只肺部遍布腫瘤,癌細胞可能還轉移到大腦、骨頭等器官,讓治療變得加倍困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付肺癌,最關鍵點是愈早發現愈好。按照國健署統計,如果第 1 期就發現,5 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第 2 期發現降為六成,第 3 期存活率大約三成,一旦到第 4 期,僅僅剩下一成。

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預防,打從一開始就不讓癌細胞誕生。

那麼我們就要先了解問題到底是出在環境,還是你、我身體中的基因? 過去關於肺癌的遺傳研究,多半以歐美國家為主,套用到我們身上總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幸好,我這裡一份以臺灣人為主角的大規模研究報告,將為我們揭露答案。

這份研究是由中央研究院團隊主導,結合臺灣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臺中榮總等單位的研究,還登上生物領域頂尖期刊《Cell》2020 年 7 月的封面故事。非常具有權威性,不能不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時,這也是全球第一次完整剖析東亞地區肺癌的成因。他們的主題很明確:「為什麼不吸菸也會得肺癌?」

在西方,肺癌病人裡面只有 20% 左右的人不吸菸。但是在臺灣,卻有超過一半的肺癌病人都不抽菸,顯示有其他致癌要素潛伏在基因裡作怪。另外,臺灣肺癌病人的男女比例和西方人也大不同,臺灣女性通常更容易罹患肺癌。 為了瞭解肺癌,研究團隊取得肺癌病人的腫瘤和正常組織,解讀 DNA 序列和蛋白質表現量,最後鑑定出 5 種和西方人明顯不同的變異特徵。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一種 APOBEC 變異,因為它有可能是臺灣女性為什麼容易罹患肺癌的關鍵。

這種變異特徵屬於內生性的,也就是人體機制自然產生的 bu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POBEC 不是指單一基因,它是細胞內負責編輯 mRNA 的一組酵素,包含 11 個成員。主要功用是把胞嘧啶核苷酸(C)轉變尿嘧啶核苷酸(U)。簡單來說,APOBEC 原本是細胞正常活動的一環。但因為它有改寫核酸序列的能力,在 DNA 修復過程同時活躍時,就很有可能出事。這就像是一個創意豐富的阿嬤,看到破損的古畫,就在沒和別人討論的情況下上去東湊西補,用自己的方式重新修復了這件藝術。一個與原本不同的突變細胞可能就這樣產生了。

APOBEC 變異在臺灣女性病人身上特別明顯,舉例來說,60 歲以下沒有吸菸的女性患者,就有高達四分之三有這種變異特徵。研究團隊認為,APOBEC 出錯造成的基因變異可能是導致女性肺癌的關鍵。 除了內生性變異,另外一個容易導致肺癌發生的,就是周遭環境中的致癌物。

致癌物有哪些?

研究團隊總結出 5 種肺癌危險物質:烷化劑、輻射線、亞硝胺(Nitrosamine)、多環芳香烴(PAHs),還有硝基多環芳香烴(Nitro-PAHs)。

其中,亞硝胺類化合物主要來自食品添加物和防腐劑,多環芳香烴大多來自抽菸和二手菸,硝基多環芳香烴則是透過汽機車廢氣和 PM2.5 等毒害肺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unsplash

他們進一步分析,大略來說,女性在不同年紀,致癌因素也有差異。60 歲以下的女性肺癌病人,APOBEC 特徵的影響比較明顯;70 歲以上的女性患者,和環境致癌物的相關度比較高。 既然找到致癌原因,我們該如何著手預防呢?你知道肺癌,其實有疫苗可打!?

空氣污染和肺癌有關嗎?有沒有癌症疫苗?

想預防肺癌,有 2 種對策,一種是「打疫苗」,一種是「抗發炎」。

是的,你沒聽錯,英國牛津大學、跟佛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還有倫敦大學學院在 2024 年 3 月下旬公布,他們正在研發一款預防性的肺癌疫苗,就叫 LungVax。它所使用的技術,和過往牛津大學協同阿斯特捷利康藥廠製造 COVID-19 AZ 疫苗時的方法相似。

他們已經募到一筆 170 萬英鎊的經費,預計未來兩年資金陸續全數到位,第一批打算先試生產 3000 劑。不過,關於這款肺癌疫苗,目前透露的消息還不多,我們挺健康會持續追蹤這方面研究的進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疫苗出來之前,我們還有第二個對策:抗發炎。發炎和肺癌有什麼關係呢?這就要先回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空污會提高得肺癌的機率呢?

一個很直觀又有力的推測是,空污會導致肺部細胞 DNA 突變,因此而催生出腫瘤。

圖/unsplash

但是修但幾勒,科學要嚴謹,不能只看結果。科學史上發生過很多次表象和真實截然不同的事件,空污和肺癌會不會也是這樣?

2023 年 4 月《Nature》的一篇封面故事,明確地說:Yes!肺癌真的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早在 1947 年,就有以色列生化學家貝倫布魯姆(Isaac Berenblum)質疑主流觀點,他提出的新假設是:除了 DNA 突變以外,癌細胞還需要其他條件才能坐大。用白話說,就是肺癌是個會兩段變身的遊戲副本頭目,正常細胞先發生變異,接著再由某個條件「扣下扳機」,突變細胞才會壯大成腫瘤。

也就是説,只要攔住任一個階段,就有機會能防範肺癌。假如這論點正確,全球肺癌防治的方向將會直角轉彎。

《Nature》的研究支持這個假說,扭轉了過去 70 多年來的看法。在這項里程碑研究中,臺灣也是要角。

時間回到 2020 年,《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一份針對 20 種致癌物質的研究報告,包括鈷、三氯丙烷和異丙苯等,但注意,這研究指出這些致癌物大多沒有增加實驗鼠的 DNA 變異量。

這個現象實在太違反直覺,過了 3 年,疑團還是懸而未決。直到《Nature》的跨國研究出爐,才解開部分謎底。

英國倫敦佛朗西斯.克利克研究所主導 2023 年的一項研究,他們鎖定對象為肺腺癌。肺腺癌是典型「不吸菸的肺癌」,台灣每 4 個肺癌病人就有 3 人是肺腺癌,尤其是女性肺腺癌患者有高達九成不抽菸。 為了抽絲剝繭探明空污和肺癌的關係,研究團隊聚焦在肺腺癌患者常發生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變異,縮寫 EGFR。他們收集英國、加拿大、韓國和臺灣四國大約 3 萬 3 千名帶有 EGFR 突變的病人資料,進行深入分析,並且發現 PM2.5 和肺腺癌發生率有顯著關聯。研究團隊進一步用小鼠做試驗,把小鼠分成吸入和未吸入 PM2.5 兩組,結果發現吸入組更容易長出惡性腫瘤。

圖/pexels

到目前為止都還不算太意外,然而,團隊切下肺部細胞、分析 DNA 以後發現,DNA 的突變量居然沒有明顯增加!但是有另一件事發生了:堆積在肺的 PM2.5 顆粒會吸引免疫細胞從身體各處聚集過來,並分泌一種叫做 IL-1β 的發炎因子,導致肺組織發炎。

這下子有趣了,根據克利克研究所團隊的檢驗結果,估計每 60 萬個肺部細胞有 1 個帶有 EGFR 突變,這些細胞在發炎環境裡會快馬加鞭生長。相反的,當他們給小鼠注射抑制 IL-1β 的抗體,肺癌發病率就跟著下降。 《Nature》一篇評論引述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分子腫瘤學專家波曼(Allan Balmain)的看法。他總結說,空污致癌的主要機制,可能不是因為空污誘發了新突變,而是持續發炎會刺激原本已帶有突變的細胞生長。換句話說,本來在熟睡的壞細胞會被發炎反應「叫醒」。

這會給肺癌防治帶來巨大衝擊,這樣一來,問題就從「用公衛或醫療方法防止 DNA 變異」變成了「如何抑制發炎」。

人體的細胞每天不斷分裂,用新細胞替換老舊細胞。但是這就像工廠生產線,良率無法百分百,組裝幾十萬產品難免會做出幾件瑕疵品,也就是帶有基因突變的細胞。換句話說,從自然界角度來看,DNA 變異是一種自發現象,醫療手段實際上幾乎不可能阻止。

但是,降低發炎卻是有可能做到的,例如注射抑制 IL-1β 因子的抗體。不過,就公共衛生來說,要給幾千萬人施打抗發炎因子藥物根本不切實際,因為太花錢,而且也可能造成其他的副作用。 波曼在《Nature》評論裡建議,透過簡易可行的飲食方式來降低體內發炎,或許有機會減少某些癌症的風險。這也就是說,科學家應該重新回來審視,怎樣把每天的生活點滴點石成金變成防癌手段。

圖/unsplash

這也等於預告了肺癌的下一階段研究方向,除了內科、外科醫療科技持續精進,尋求預防惡性疾病的最佳飲食要素,也成為聚焦重點。

也想問問你,關於肺癌,你最看好的下一個突破是什麼呢?

  1. 希望有篩檢技術 2.0,不但百發百中,如果連X光都不必照,只要抽血就能順便驗出有沒有癌細胞,那該多好。
  2. 當然是癌症疫苗,最好是能一勞永逸。
  3. 科學證實有效的抗發炎防癌食物組合,我一定立刻加入菜單,不過還是希望味道要好吃啦。

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吧,如果你覺得這集的內容特別實用,記得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流感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恐致命?如何預防?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方式介紹!
careonline_96
・2024/06/14 ・273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千萬不可小看肺炎鏈球菌!歷史及醫學文獻上告訴我們,即使青壯年感染流行性感冒,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可能病程進展快速,短短 48 小時就過世,相當可怕!」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兼科主任陳宜君醫師指出,「如果肺炎鏈球菌由上呼吸道黏膜進入血液,可能侵襲各個器官,演變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患者的狀況可能兵敗如山倒,而住進加護病房;可能因而器官衰竭,如肝腎功能受損,嚴重甚至導致洗腎。這些情況都讓家屬很難過、無法接受。」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診數,在 2023 年底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且感染案例數創三年新高1,民眾務必提高警覺。根據疾病管制署的統計,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患者中,65 歲以上民眾佔了 44.5 %2。陳宜君醫師提醒,換言之有 55.5 % 是 65 歲以下民眾,比例超過一半。肺炎鏈球菌對各個年齡層都有影響,所以不是只有老年人,各年齡層都要注意。

不可輕忽!肺炎鏈球菌潛伏體內,流感合併肺鏈重症高四倍!

除了 5 歲以下嬰幼兒、65 歲以上老年人之外,還有許多族群屬於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慢性病患(如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3

此外,原本健康民眾在感染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等病毒後,呼吸道黏膜免疫會受到影響,續發性細菌感染的機會上升。陳宜君醫師說,台大醫院兒科團隊發表過一個很重要的研究,發現單純得到流感的患童約有 5 % 會住加護病房,而流感合併肺鏈的患童約有 20 % 會住加護病房4,顯示流感合併肺鏈比一般流感的重症風險高出四倍之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肺炎鏈球菌主要存在鼻腔黏膜,當免疫力正常時不會產生問題,但當黏膜免疫力下降時,便可能侵入組織,造成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感染;而免疫力低下患者,便可能發展成重症。陳宜君醫師說,患者會出現發燒、咳嗽、氣喘、噁心、胸痛、頭痛、呼吸急促等症狀,可能進展為肺炎、腦膜炎、關節炎、骨髓炎、心包膜炎、溶血性尿毒症、腹膜炎、敗血症等,危及性命5

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勝於治療

面對肺炎鏈球菌感染,預防永遠勝於治療!陳宜君醫師說,肺炎鏈球菌經由飛沫散播,所以可以透過戴口罩、勤洗手、避開擁擠密閉的空間,更積極的做法就是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肺炎鏈球菌可分為 92 種以上血清型,其中約有 30 種血清型會造成人類的感染,所以會針對較常見的血清型製作肺炎鏈球菌疫苗6。目前台灣有結合型疫苗(PCV)與多醣體疫苗(PPV)。

多醣體疫苗(PPV),通常不具備長期免疫記憶。陳宜君醫師解釋,結合型疫苗(PCV)可以誘發 T 細胞免疫,有助產生免疫記憶,提供較長時間的保護力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顯示,接種一劑結合型疫苗(PCV)後,再接種一劑多醣體疫苗(PPV),有助提升免疫記憶,提供較長時間的保護力,並使保護範圍更廣,能有效降低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的風險8。因此,疾病管制署針對 65 歲以上民眾提供公費疫苗政策:接種 1 劑 13 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及 1 劑 23 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以保護年長者免於重症威脅9

不過,一般年輕族群亦不可輕忽。陳宜君醫師提到,因為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準備讓健康民眾施打,所以在研發疫苗時,對安全的要求非常高。結合型疫苗(PCV)與多醣體疫苗(PPV)皆為不活化疫苗,免疫不全者皆可接種,且能夠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國際建議在左手臂接種流感疫苗,在右手臂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關於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接種方式,疾病管制署建議:

  • 從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民眾,可先接種 1 劑結合型疫苗(PCV),間隔至少 1 年後再接種 1 劑多醣體疫苗(PPV)。若是高風險對象,可先接種 1 劑結合型疫苗(PCV)後,間隔至少 8 週後再接種多醣體疫苗(PPV)。
  • 曾接種過 1 劑結合型疫苗(PCV)的民眾,可於間隔至少 1 年後再接種 1 劑多醣體疫苗(PPV)。若是高風險對象,可於接種結合型疫苗(PCV)後,間隔至少 8 週後再接種多醣體疫苗(PPV)。
  • 曾接種過多醣體疫苗(PPV)的民眾,可於間隔至少 1 年後再接種 1 劑結合型疫苗(PCV)10

「肺炎鏈球菌感染不只造成肺炎!」陳宜君醫師叮嚀,「狀況許可時,建議及早接種疫苗,做好預防措施,才能保護自己、保護身邊的人。」

註解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65 歲以上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三階段開打,呼籲長者接種(access date 2024/3/8)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hr4M-Qmi3Fu2KPC3En2a6Q?typeid=9 ↩︎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
  3. Hsing, T. Y., Lu, C. Y., Chang, L. Y., Liu, Y. C., Lin, H. C., Chen, L. L., Liu, Y. C., Yen, T. Y., Chen, J. M., Lee, P. I., Huang, L. M., & Lai, F. P. (2022).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luenza with or withou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co-infec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 Taiwan yi zhi121(5), 950–957. https://doi.org/10.1016/j.jfma.2021.07.012 ↩︎
  4.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accessed date 2024/03/08)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oAznsrFTsYK-p12_juf0kw
    ↩︎
  5.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 疾病介紹(accessed date 2024/03/08)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MEYvHLbHiWOcLfQKKF6dpw
    ↩︎
  6. Pollard, A. J., Perrett, K. P., & Beverley, P. C. (2009). Maintaining protection against invasive bacteria with protein-polysaccharide conjugate vaccines.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9(3), 213–220. https://doi.org/10.1038/nri2494 ↩︎
  7. Intervals Between PCV13 and PPSV23 Vaccine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cdc.gov) (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mm6434a4.htm ↩︎
  8.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為提升民眾免疫保護力,10月2日起分三階段擴大65歲以上民眾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accessed date 2024/03/08)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q9_r5mAOvcpIPSUvrjGFpw?typeid=9 ↩︎
  9.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
  10.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3/12/15)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輝瑞協助刊登(PP-PRV-TWN-0166-20240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0
1

文字

分享

1
0
1
如何有效預防食媒性疾病 A 型肝炎病毒?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2023/10/10 ・233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食藥好文網

圖/envato
  • 文/黃育琳 食品技師

民以食為天,你吃的食物是安全的嗎?

中國大陸上海市在 1988 年曾因毛蚶貝類污染而爆發 A 型肝炎疫情,造成約 30 萬人感染,其中 47 人死亡 [1]

我國於 2014 年 10 月至 11 月期間,急性病毒性 A 型肝炎本土病例達 30 人(其中 25 人住院),經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以下簡稱疾管署)與衛生局調查發現,多數病例於潛伏期間有生食蠔類(牡蠣)、文蛤或蛤蜊等貝類水產品 [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起事件極有可能是所謂的「食媒性疾病」。

何謂食媒性疾病?

食媒性疾病或稱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illness or foodborne disease)是指經由吃進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等所致的疾病,常見症狀包含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

依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每年約有 6 億人因食用受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生病,其中 42 萬人死亡,又以兒童占多數。學童在校園中常暴露於共同的飲食及水源,人與人之間接觸密切,傳染病原很容易透過飛沫、糞口與接觸途徑傳播,易造成校園群聚感染事件發生 ​​[3]

但追溯污染源並不容易,食物在種植(或養殖)、採收、儲存、運送、製造、加工、包裝及烹調等任一階段都有可能被污染。且旅行和國際貿易頻繁更是提高被污染食品跨國散播的可能性 ​​[3],使農場到餐桌的食安管理顯得十分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 肝病毒之分布

一開始提到因吃下受 A 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以下簡稱 A 肝病毒)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A 型肝炎,就是很典型病毒型食媒性疾病的例子。

A 肝病毒的流行主要與當地的衛生環境有關,主要流行地區包括亞洲、非洲與中南美洲等地區,尤以東南亞、印度、中國大陸等地區較為嚴重。

在開發中國家,人民多半在嬰幼兒時期,常因攝入受 A 肝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通常 6 歲以下兒童感染約有 70% 無臨床症狀或症狀輕微),成年後多半已具有免疫力。

然而在已開發國家,衛生環境大致較佳,很多年輕人並未感染過 A 肝病毒而不具免疫力。臺灣便是如此,大部份的兒童及青少年(尤其是都會地區)都未具 A 型肝炎抗體,使爆發流行的風險增加 [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 肝病毒之特性與感染症狀

A 肝病毒是一種無套膜,直徑約為 27 nm 的 RNA 病毒,潛伏期約 15~50 天,其所引起的 A 型肝炎,屬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1]

患者臨床症狀包含發燒、肌肉酸痛、疲倦、食慾不振、腹部不適、噁心、甚至嘔吐等,持續幾天後,病人會出現有茶色尿或併有眼白變黃(即黃疸)的徵兆,急性 A 型肝炎並無特殊療法,通常採一般的支持性療法即可痊癒 ​​[1]

而 A 肝病毒主要是透過糞口途徑傳播,最可能被污染的食品或飲料如水果、蔬菜、貝類、冰和水(包括冷凍或未經澈底加熱),感染者沒有確實洗手並接觸其他東西也會造成病毒傳播 [1]

不過 A 肝病毒的生命力頑強,對胃腸道極端的 pH 值和酶之耐受性高,能在不利條件下存活,被污染的食物需加熱超過攝氏 85 度且持續至少一分鐘才足以使 A 肝病毒失去活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加上只要有極少量病毒顆粒存在便足以使人致病,所以即使食品所含的病毒量很低,仍具有食品中毒之風險 [4]

透過電子顯微鏡所拍攝的 A 型肝炎病毒。圖 /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透過電子顯微鏡所拍攝的 A 型肝炎病毒。圖 /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食品從業人員基本要求《食品良好衛生規範》

為了避免食品受到病毒污染,食品從業人員的「衛生管理」就非常重要,我國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為了確保食品業者之衛生管理,已制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The Regulations on Good Hygiene Practice for Food, GHP)。

GHP 是食品業者確保其食品在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儲存、販賣、輸入、輸出等過程中的安全衛生與品質,是最基本要求,所有食品業者皆應實施 GHP,在 GHP 附表二即說明:

食品從業人員經醫師診斷罹患或感染 A 型肝炎、手部皮膚病 、出疹、膿瘡、外傷、結核病、傷寒或其他可能造成食品污染之疾病,其罹患或感染期間,應主動告知現場負責人,不得從事與食品接觸之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是安全衛生品質的基本要求,卻還是有不少業者會疏忽,導致感染事件重蹈覆徹。

最佳預防方式就是注重衛生管理

除了 A 肝病毒之外,諾羅病毒、E 型肝炎病毒及沙波病毒皆是常見的病毒型食媒性疾病,這些病毒感染均無特效藥物可治療,僅能採用良好的支持性療法幫助病人痊癒。

因此最佳的預防感染方式就是做好衛生管理,包含:

  1. 個人衛生:準備食品前及進食前,還有如廁後皆要確實洗手。
  2. 在飲食衛生:飲水要煮沸再飲用,所有食品都應清洗乾淨並澈底加熱,不生食。
  3. 環境衛生:維護廁所環境清潔,廚房及飲食用具要保持清潔。
圖/envato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8。急性病毒性 A 型肝炎  疾病介紹。
  2.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23。A 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6。食媒性疾病防治 教師指引手冊。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4. Bozkurt, H., Phan-Thien, K. Y., van Ogtrop, F., Bell, T. and McConchie, R. 2021. Outbreaks,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norovirus and hepatitis a virus contamination in berries: A review.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61:1 116-13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65 篇文章 ・ 23 位粉絲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依衛生福利部組織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成立,職司範疇包含食品、西藥、管制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管理、政策及法規研擬等。 網站:http://www.fda.gov.tw/TC/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