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球繞著自己的軸線旋轉時,居住在地球上的生物每天都會暴露在黑暗和光明的循環中。 在動物體內,光線對睡眠、荷爾蒙釋放和新陳代謝都有強大的影響。 東京都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 Takaomi Sakai 及其團隊的研究發現,光可能也是形成和維持長期記憶的關鍵。
Sakai 一直以來都對記憶如何在大腦中持久存在的謎題感到好奇。過去的研究已經證實,無論在嚙齒類動物還是果蠅身上,新蛋白質的產生是維持長期記憶所必需的。但考慮到細胞內蛋白質會定期的更替,Sakai 想知道記憶的過程如何持續數天呢?他認為也許是光暗週期等環境刺激,會週期性地觸發蛋白質的產生,從而促進記憶的形成和儲存。
Sakai 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被雌果蠅拒絕過的雄果蠅,生活在有照光的環境下,幾天之後會減少對雌果蠅做出求偶行為,表示它們記得被發過「好蠅卡」。 然而,生活在完全黑暗中的雄果蠅卻一點也不受影響,數天之後還是持續地向雌果蠅示愛。
研究小組隨後探究了這些行為的分子機制,發現光線可以提高大腦神經元的 PDF 蛋白質含量,而這些 PDF 蛋白質從神經元內分泌出來之後會影響果蠅大腦負責記憶的「蕈狀體」神經元,啟動神經細胞內 CREB 蛋白質的訊息傳導途徑,而CREB 蛋白質先前就已經被證實對於形成長期記憶扮演關鍵的角色。
佛羅里達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 Seth Tomchick 並未參與這項研究,他認為:「光線對長期記憶的維持至關重要這件事本身就非常有趣, 然而,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工作,充分地破解背後的分子機制。」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作者 FB 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