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宅在家也能護地球?這個搜尋引擎,讓你上網兼種樹!

Curious曉白_96
・2020/04/22 ・272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06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1 世紀地球暖化成為迫在眉睫的焦點,在此,我們介紹一個邊上網邊種樹的好法子:利用 Ecosia 瀏覽器上網的同時,就會有人在地球的某個角落幫你種樹喔!

源起:公益勝過利益的萌苗

一位來自德國的青年,就讀於紐倫堡學習工商管理,曾經也像一般人一樣,在大學時期迷惘過自己將來的志業,因此開啟了環遊世界的旅程,在途中,他看見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以營利為最終目標,與此同時,他也看見許多國家的樹林、雨林等自然生態棲地正遭受嚴重破壞。他就是 Ecosia 創辦人 Christian Kroll ,而不同於以往企業,他的核心目標是創立一家能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企業,並且利用營利收入種植樹木以拯救正遭受破壞的自然環境。

Ecosia 創辦人 Christian Kroll 希望以企業帶動公益力量。圖\Ecosia Facebook

夢想路上並不平順,一路坎坷反而更強大

Christian Kroll 首先以尼泊爾為駐點,成立了搜尋器 Xabbel ,透過點擊廣告的收益支持當地環保工作。可惜,尼泊爾搜尋器用家有限、又受電力及連線速度所限(Kroll 在當地每天能用電的時間平均只有 4 小時 >< ) ,因此半年後便不得不放棄 Xabbel 。

Kroll 回到家鄉德國後,並未因此頹喪,利用搜尋引擎營利來達成夢想的雄心反而在他心中燃燒得更烈。為了更加了解造林相關知識,他前往阿根廷和巴西學習,在閱讀托馬斯·弗里德曼 (Thomas L. Friedman) 的著作《世界又熱又平又擁擠: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場綠色革命-以及它如何使美國復興》同時,增強了他的決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8 年,他在 Google 的支持下建立了 Forestle 搜尋器,卻在數周後因為合約條款問題而被告知合作瓦解。然而,目標堅定的他沒有因此停歇,轉而爭取對手 Yahoo! 的支持,隨即於 2009 成立 Ecosia ,以微軟搜尋引擎 Bing 的搜尋數據作基底,再加上自家演算法 (algorithm) 改良搜尋結果。

Ecosia 引擎首頁搜尋欄下方會顯示目前栽種樹木的總數。圖\Ecosia網站截圖

如何籌備種樹資金?

  1. 廣告收益:正如其他搜尋引擎一樣,我們能夠在網站頁面的周圍看到廣告,當使用者每點擊一次廣告, Ecosia 就能收到部分宣傳佣金,此外,收益越高的廣告類型,越能賺到更多佣金(例如:使用者點擊「銀行帳戶」相關的廣告,比起點擊「零食」相關的廣告,「銀行帳戶」相關的廣告能讓 Ecosia 得到更多佣金)
  2. 搜尋次數:Ecosia 的植樹合作夥伴平均得花費 22 歐元種植一棵樹,而使用者在 Ecosia 引擎的每次搜索可讓 Ecosia 平均賺取 0.5 歐元,所以使用者們若想要成功幫忙資助種一棵樹,需要進行約 45 次的搜索 ( 22 歐元除以 0.5 歐元約等於 45 )。當然,若使用者點擊收益越高的廣告,則要種植一棵樹需要的搜索次數就會減少。
  3. 在線商店Ecosia 售賣各種 T 恤,帽衫和套頭衫,而這些衣服的製程也以環保為主,主要是由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工廠利用認證的有機棉製成的。而衣服的銷售收入將全額灌注到種樹資金,平均售出一件 T 恤,可讓他們種植 20 棵樹。

而 Ecosia 的財務報告也採全程透明化,公開在網站上,以便使用者可以隨時追蹤 Ecosia 的收益及財務流向。

財務透明化,讓大眾得知 Ecosia 的財政流向。圖\wikipedia

Ecosia 對世界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 教導正確的植樹原則,正當地保護地球

Ecosia 針對 18 個林地遭到嚴重破壞,甚至沙漠化的國家(巴西、布吉納法索、衣索比亞……等)進行植樹計畫。他們種樹可不是隨便種,而是請到植樹專家分析當地的氣候環境及土壤品質,並選擇適合當地且多樣化的植栽(特別針對當地瀕臨危機的樹種進行復育)。而他們也將正確的種樹方式及技巧分享到 YouTube 上,供有興趣 DIY 種樹的人可以看影片學習。

  • 重建森林,改變生存命運

此外,森林復育也為當地居民的生計帶來巨大的改變,Ecosia 是向來以人為本的企業,他們並不招募志工幫他們植樹,而是提供資金,聘用當地居民進行這項計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衣索比亞, Ecosia 協助當地婦女團體種樹,使原本乾涸的大地再次被生氣蓬勃的樹木覆蓋,也讓她們得以保持河川,種植經濟作物以維持生計,溫飽肚子。

在澳大利亞,近年來拜倫灣地區由於森林覆蓋面積的減少(用以作為奶牛養殖場)使土地變得脆弱,而使部分雨林慘遭大火焚毀。 Ecosia 於 2020 年在廢棄的奶牛養殖場開始重新種植 100 多個不同的本地物種,藉此減低澳洲大火的發生率。

在烏干達,由於當地對木炭和木柴的需求不斷增加,黑猩猩的棲息地正在縮小,目前僅剩 5000 隻黑猩猩存活。黑猩猩是害羞的動物,但牠們被迫離開森林尋找食物,而與農民發生衝突。 Ecosia 與珍·古德機構 (Jane Goodall Institute) 一起種植了野生動物專用的森林廊道,因此黑猩猩可以藉此安全地移動。更協力教育當地孩童樹的價值、自然保育的重要性,並推廣使用高效的火爐來解決問題的根源。

Ecosia 不僅協助改善當地環境,也倡導動物保育。圖\pexels

Ecosia網站的部落格上,時時記載著上述這些感人的小故事在世界各地發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建造太陽能發電廠,將消耗轉化為貢獻

儘管在 2012 年 Ecosia 已經為地球種下 5000 萬棵樹,但他們的野心不僅僅在於種樹,而是要全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用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Ecosia 於 2018 年開始建造太陽能發電廠,並將能源加入電網,完全支援 Ecosia 搜尋引擎所需消耗的電量,讓引擎的運作不再成為增添碳排放的兇手之一。

如何使用 Ecosia?

已經有習慣使用的瀏覽器也免煩惱──Ecosia 內嵌瀏覽器模式:如果你習慣使用 Google,不用擔心,只需要三個步驟,你同樣可以使用 Google 的搜尋頁面,同時也可以在 Ecosia 上種樹。

  1. 找到 Ecosia 的首頁
  2. 在首頁中點選「Add to Chrome」
  3. 點選「加到 Chrome」
不必擔心用不慣 Ecosia,結合 Google 內嵌功能,也能輕鬆上網。圖\ Ecosia網站截圖

如此一來,摸蛤仔兼洗褲,Ecosia 的擴充工具就會安裝到你的 Google Chrome 裡了!只要直接利用搜尋頁面最上方網址列進行搜索,就可以開始為地球種樹做公益囉!!

每年的 4 月 22 日是世界地球日,除了這天提醒我們保護地球的重要性以外,地球暖化危機岌岌可危,有些國家也開始採取了「急救」措施。如果你跟筆者我一樣,身為區區一介成天離不開網路的阿宅,沒有多大本事,卻也想盡一份心力救地球,看完上述內容,想必讀者們都知道該怎麼做了吧~~(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拯救地球暖化大作戰!英國如何利用「碳定價」翻身成為減碳國家先鋒?

  1. How was Ecosia founded ?
  2. Ecosia Clothing
  3. Ecosia is the search engine that plants trees.
  4. 透過網絡種樹鍵盤戰士救地球
  5. Your searches have changed the life of Almaz
  6. “Carbon neutral” is not enough: Ecosia built its own solar plant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urious曉白_96
12 篇文章 ・ 7 位粉絲
對於科學新知充滿好奇心,對於一切新知都想通曉明白,期許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有所貢獻於社會的曉曉科學家!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美國將玉米乙醇列入 SAF 前瞻政策,它真的能拯救燃料業的高碳排處境嗎?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06 ・263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美國穀物協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加過「酒精汽油」嗎?

2007 年,從台北的八座加油站開始,民眾可以在特定加油站選加「E3 酒精汽油」。

所謂的 E3,指的是汽油中有百分之 3 改為酒精。如果你在其他國家的加油站看到 E10、E27、E100 等等的標示,則代表不同濃度,最高到百分之百的酒精。例如美國、英國、印度、菲律賓等國家已經開放到 E10,巴西則有 E27 和百分之百酒精的 E100 選項可以選擇。

圖片來源:Hanskeuken / Wikipedia

為什麼要加酒精呢?

單論玉米乙醇來說,碳排放趨近於零。為什麼呢?因為從玉米吸收二氧化碳與水進行光合作、生長、成熟,接著被採收,發酵成為玉米乙醇,最後燃燒成二氧化碳與水蒸氣回到大氣中。這一整趟碳循環與水循環,淨排放都是 0,是個零碳的好燃料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然,我們無法忽略的是燃料運輸、儲藏、以及製造生產設備時產生的碳足跡。即使如此,美國農業部經過評估分析,2017 發表的報告指出,玉米乙醇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比汽油少了 43%。

「玉米乙醇」納入 SAF(永續航空燃料)前瞻性指引的選項之一

航空業占了全球碳排的 2.5%,而根據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的預測,這個數字還會成長,2050 年全球航空碳排放量將會來到 2015 年的兩倍。這也使得以生質原料為首的「永續航空燃料」SAF,開始成為航空業減碳的關鍵,及投資者關注的新興科技。

只要燃料的生產符合永續,都可被歸類為 SAF。目前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規範的 SAF 包含以合成方式製造的合成石蠟煤油 FT-SPK、透過發酵與合成製造的異鏈烷烴 SIP。以及近年討論度很高,以食用油為原料進行氫化的 HEFA,以及酒精航空燃料 ATJ(alcohol-to-jet)。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每種燃料的原料都不相同,因此需要的技術突破也不同。例如 HEFA 是將食用油重新再造成可用的航空燃料,因此製造商會從百萬間餐廳蒐集廢棄食用油,再進行「氫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引擎來說,我們當然也希望用到穩定的油。因此需要氫化來將植物油轉化為如同動物油般的飽和脂肪酸。氫化會打斷雙鍵,以氫原子佔據這些鍵結,讓氫在脂肪酸上「飽和」。此時因為穩定性提高,不易氧化,適合保存並減少對引擎的負擔。

至於酒精加工為酒精航空燃料 ATJ 的流程。乙醇會先進行脫水為乙烯,接著聚合成約 6~16 碳原子長度的長鏈烯烴。最後一樣進行氫化打斷雙鍵,成為長鏈烷烴,性質幾乎與傳統航空燃料一模一樣。

ATJ 和 HEFA 雖然都會經過氫化,但 ATJ 的反應中所需要的氫氣大約只有一半。另外,HEFA 取用的油品來源來自餐廳,雖然是幫助廢油循環使用的好方法,但供應多少比較不穩定。相對的,因為 ATJ 來源是玉米等穀物,通常農地會種植專門的玉米品種進行生質乙醇的生產,因此來源相對穩定。

但不論是哪一種 SAF,都有積極發展的價值。而航空業也不斷有新消息,例如阿聯酋航空在 2023 年也成功讓波音 777 以 100% 的 SAF 燃料完成飛行,締下創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汽車業也需要作出重要改變

根據長年推動低碳交通的國際組織 SLoCaT 分析,在所有交通工具的碳排放中,航空業佔了其中的 12%,而公路交通則占了 77%。沒錯,航空業雖然佔了全球碳排的 2.5%,但真正最大宗的碳排來源,還是我們的汽車載具。

但是這個新燃料會不會傷害我們的引擎呢?有人擔心,酒精可能會吸收空氣中的水氣,對機械設備造成影響?

其實也不用那麼擔心,畢竟酒精汽油已經不只是使用一、二十年的東西了。美國聯邦政府早在 1978 就透過免除 E10 的汽油燃料稅,來推廣添加百分之 10 酒精的低碳汽油。也就是說,酒精汽油的上路試驗已經快要 50 年。

有那麼多的研究數據在路上跑,當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也持續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由於 E10 汽油摻雜的比例非常低,和傳統汽油的化學性質差異非常小,這 50 年來的車輛,只要符合國際標準製造,都與 E10 汽油完全相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解惑:這些生質酒精的來源原料是否符合永續的精神嗎?

在環保議題裡,這種原本以為是一片好心,最後卻是環境災難的案例還不少。玉米乙醇也一樣有相關規範,例如歐盟在再生能源指令 RED II 明確說明,生質乙醇等生物燃料確實有持續性,但必須符合「永續」的標準,並且因為使用的原料是穀物,因此需要確保不會影響糧食供應。

好消息是,隨著目標變明確,專門生產生質酒精的玉米需求增加,這也帶動品種的改良。在美國,玉米產量連年提高,種植總面積卻緩步下降,避開了與糧爭地的問題。

另外,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也進一步降低收穫與運輸的複雜度,總碳排量也觀察到下降的趨勢,讓低碳汽油真正名實相符。

隨著航空業對永續航空燃料的需求抬頭,低碳汽油等生質燃料或許值得我們再次審視。看看除了鋰電池車、氫能車以外,生質燃料車,是否也是個值得加碼投資的方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從成長的極限到永續系統發展——《成長的極限》導讀
臉譜出版_96
・2024/04/22 ・3899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 文/顏敏仁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暨數位賦能與永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 國際系統動態學臺灣分會主席

何飛鵬社長邀請我寫這篇導讀時,《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系列書籍已被翻譯成近 40 種語言,全球銷售一千多萬本,被譽為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書籍之一。1972 年出版的本書源自傑伊.佛烈斯特(Jay W. Forrester)教授創立的 MIT System Dynamics Group 系統科學研究,由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支持其研究及出版。17 位科學家運用佛烈斯特的世界模型原型為基礎提出 World3 電腦模型,分析描述地球環境與經濟社會從 1972 年到 2100 年的可能未來景象並提出警示建議,由唐妮菈.米道斯(Donella Meadows)、丹尼斯.米道斯(Dennis Meadows)、喬詹.蘭德斯(Jorgen Randers)及威廉.貝倫斯(William Behrens)代表撰文出版成為世界第一本以電腦科學分析環境風險的報告。同年聯合國提出《人類環境宣言》。

想像 50 年多前這本書帶給世人什麼震憾?世界頂尖科研團隊提出,在有限的地球資源條件下,若依人類追求經濟成長的慣性發展趨勢,以及環境社會解方的行動時間延遲,將可能不自覺導致超過地球限度的開發(overshooting)而讓資源失衡崩潰。本書運用科學數據分析描繪的 12 種未來發展可能景象,不只是成長趨緩或停滯而已,還有全面毀滅式的環境經濟社會崩潰。這樣的論述在追求經濟成長的 1970 年代堪稱非常反直覺的驚天論述,有其支持者,也有大量的批評接踵而來。包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許多批評者無法理解其分析的依據,也不相信其推論,甚至認為是不負責任的危言聳聽。

出版 20 年後的 1992 年,作者群更新內容以《超過限度》(Beyond The Limits)之名重新出版,同年聯合國召開首次全球環境及發展高峰會,宣布《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與《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30 年後的 2002 年,作者群再更新實際發生數據研究出版《成長的極限》三十週年增訂版,再與聯合國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議同步,跨入 21 世紀倡議永續社會;40 年後的 2012 年,聯合國通過「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乃至於 2015 年 193 個會員國全數簽署《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執行 1992 年的相關環境公約。本書出版 50 週年時,世界頂尖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專文呼籲科學家們應該停止對成長極限的爭論而共同全力為經濟環境永續發展努力。

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歷任三屆聯合國祕書長特別顧問的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傑佛瑞.薩克斯(Jeffery Sachs)是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巴黎協定》重要推手。曾公開表示《成長的極限》是 50 年前他就讀哈佛大學經濟系時的指定必讀名著,對其影響啟發深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envato

時至今日,國際經濟社會已廣為倡議 SDGs 及 ESG 等等永續發展行動與政策實踐,甚至是產官學各界領導人必修知識與國民素養教育。再讀這本引領思潮,橫跨兩世紀的經典之作,我們可以用什麼視角來品析及反思學習呢?

以對話取代對立:研究方法學

本書所引發的跨世紀跨領域對話,可以從研究方法學的特性來理解。古有云:事實勝於雄辯。對於已經發生的事件及資料加以科學分析歸納,是為研究方法中的歸納法(inductive reasoning)。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依據取得資料幫助吾人從經驗中學習,以及傳遞知識。然而,對於還沒有發生的未來可能,歸納法則可能受到限制或僅能以過去相關資料有限度的推測未來趨勢。演繹法(deductive reasoning)則是一種運用行為邏輯與科學分析推論未來可能發展的研究方法,可依據邏輯幫助吾人規畫未來情境並分析可能性。若是從科學研究角度,要隨著時代持續進步,最好是同時有從經驗學習的能力以及展望未來的能力,亦即歸納法加上演繹法的持續運用。反之,若將歸納法 vs 演繹法直接二選一,便容易產生對立觀點。

若要能夠開放式對話,其實我們需要理解的是歸納法強調「資料」(data),演繹法重視「規則」(rule)。這兩種研究方法並沒有直接衝突,而是關注點不同。持各種不同研究方法及論述立場的人們之間沒有不合,而是需要對話及互相理解彼此想法。分析已發生的事件及資料需重視精準度及解釋力;而對於未來看法的對話,我們既然拿不到「未來」的資料,便需要更重視行為邏輯結構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而避免不知其所以然而為之的黑箱(black box)預測。如此大家才有機會一起探討各種未來可能的行為模式及發展趨勢。因此,作者持續的對外聲明,他們沒有要直接對未來做預測(prediction),而是希望勾勒規畫各種行為模式下的可能未來情境(scenario planning),以做為政策及個人選擇參考。

以平常應對無常:系統動態學

許多人看到本書描繪 21 世紀可能成長超過限度並導致崩毀的反直覺景象,非常難以相信亦或是恐懼無常。然而本書卻有條有理的說明,不論是呈現持續成長、成長趨緩、超過限度並出現振盪、超過限度並導致崩毀等等看似反直覺的各種未來情境,都有 World3 模型中可以解釋各種行為模式的結構性原因。這樣的分析方式正是典型的系統動態學(System Dynamics, SD)。相較於傳統的線性思考方式,SD 重視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及因果回饋環路關係,考慮作用時間延遲,並運用電腦模型分析系統運作結構模式來推論未來發展趨勢。經歷各種複雜系統研究分析與歸納學習各種非線性動態趨勢變化後,系統科學家習以為常的運用 SD 分析方法將一般人認為動態趨勢變化的「無常」理解為可以探究其結構性原因及對策的「平常」。因此,作者在書中強調的「調整系統結構」(change th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等等論述。雖然文字上並不親民,卻也是典型的系統科學家用語及系統思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D 重視脈絡分析,從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系統思考、電腦模擬與未來情境分析,到對行為模式的反思學習,其持續追根究柢的科學專業,以及對未來保持開放思考的態度正是精髓所在。因此,當系統科學家在情境分析的過程中發現有非常不利的未來可能時,會防範未然提出早期警訊,呼籲要調整系統結構並儘早採取對策,便不難理解。系統動態學的應用也能有效協助規畫建立有利於未來發展的各種系統。

主動選擇勝過被動無奈

這不是無奈,這是我們的選擇。本書提到世界面臨的不是一個預先注定的未來,而是一個選擇,亦即在不同的心智思考模式之間所做的選擇。

面對成長的極限與可能的崩潰,作者仍然採取積極的思考方式,建議人類從面臨成長極限的經濟模式反思典範轉移到永續系統(Transitions to a Sustainable System),為長存發展之道。因此作者提出了許多可能協助人類邁向永續系統的作法。惟面對未來發展,值得我們重視的並不僅於作者所建議的作法,亦或是再次爭論作者所提方法的精準度,而是我們是否能夠用非常審慎的態度、以科學方法為基礎來關注分析真實環境威脅與經濟及社會需求,進而可能找到兼容並進的永續發展路徑。作者也表示其研究是在試圖找出各種可能的未來,而不是要單一預測未來。他們鼓勵讀者多學習、多思考、並做出個人的選擇。

圖/envato

思索面對未來發展,心智模式非常重要。永續發展需奠基於人類自我覺察的視界與能力。挪威前首相、唐獎永續發展獎第一屆得主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所領導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United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在 1987 年發布著名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為「永續發展」提供經典定義:「永續發展係指能滿足當今需求,卻不犧牲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在諸多學者、倡議人士的持續努力下,永續發展成為一種理性看待世界的系統性思考,有了結合物理環境、工程系統、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的分析框架。永續發展試圖理解世界經濟、全球社會和地球的實體環境等三個複雜系統的互動。而為了實現永續的經濟、社會及環境目標,也必須達成政府和企業的良善治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邁向永續系統的未來展望

教育與自覺非常重要,我們主動選擇的行為改變與經濟社會轉型,是邁向永續系統的未來展望。聯合國倡議推動的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已將系統思考、自我覺察、未來情境策略規畫等能力列入未來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綱領。2023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 28 屆締約方大會(COP28),更是首度盤點全球近200國氣候行動,正視具體實踐。

羅馬俱樂部沒有停止其主動選擇權和科學精神,在《成長的極限》出版 50 年後,發布了核心主張聲明,希望協助大眾正確瞭解該書所欲傳遞的訊息。並邀請原作者丹尼斯.米道斯和喬詹.蘭德斯再撰寫出版《極限與超越》(Limits and Beyond)一書,回應他們 50 年期間對相關重大議題的持續考證與反思學習報告。羅馬俱樂部仍持續出版其他以科學探索永續發展未來路徑的書籍報告。

MIT System Dynamics Group 持續推廣系統科學研究並成立永續發展倡議單位。國際系統動態學會(System Dynamics Society)在全球五大洲許多國家及區域設立分會,以推廣相關教育及產業社會服務。在臺灣,系統思考能力的培養已列入教育部頒布的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綱(108 課綱),系統動態學的核心管理科學技術已經國科會核定成立全國第一個 ESG 產學技術聯盟。SDGs 與 ESG 等永續發展行動與相關政策已經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如本書所建議的方針「In transition to a sustainable system」,以科學基礎和建設性的對話,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地球與人類發展典範轉移邁向永續系統。最後呼應本書以及聯合國的倡議及努力,「Towards sustainable system development from the limits to growth」,從成長的極限到永續系統發展的積極作為,是我們共同的未來。

——本文摘自《成長的極限》,2024 年 03 月,臉譜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宅在家也能護地球?這個搜尋引擎,讓你上網兼種樹!
Curious曉白_96
・2020/04/22 ・272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06 ・六年級

21 世紀地球暖化成為迫在眉睫的焦點,在此,我們介紹一個邊上網邊種樹的好法子:利用 Ecosia 瀏覽器上網的同時,就會有人在地球的某個角落幫你種樹喔!

源起:公益勝過利益的萌苗

一位來自德國的青年,就讀於紐倫堡學習工商管理,曾經也像一般人一樣,在大學時期迷惘過自己將來的志業,因此開啟了環遊世界的旅程,在途中,他看見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以營利為最終目標,與此同時,他也看見許多國家的樹林、雨林等自然生態棲地正遭受嚴重破壞。他就是 Ecosia 創辦人 Christian Kroll ,而不同於以往企業,他的核心目標是創立一家能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企業,並且利用營利收入種植樹木以拯救正遭受破壞的自然環境。

Ecosia 創辦人 Christian Kroll 希望以企業帶動公益力量。圖\Ecosia Facebook

夢想路上並不平順,一路坎坷反而更強大

Christian Kroll 首先以尼泊爾為駐點,成立了搜尋器 Xabbel ,透過點擊廣告的收益支持當地環保工作。可惜,尼泊爾搜尋器用家有限、又受電力及連線速度所限(Kroll 在當地每天能用電的時間平均只有 4 小時 >< ) ,因此半年後便不得不放棄 Xabbel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Kroll 回到家鄉德國後,並未因此頹喪,利用搜尋引擎營利來達成夢想的雄心反而在他心中燃燒得更烈。為了更加了解造林相關知識,他前往阿根廷和巴西學習,在閱讀托馬斯·弗里德曼 (Thomas L. Friedman) 的著作《世界又熱又平又擁擠: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場綠色革命-以及它如何使美國復興》同時,增強了他的決心。

2008 年,他在 Google 的支持下建立了 Forestle 搜尋器,卻在數周後因為合約條款問題而被告知合作瓦解。然而,目標堅定的他沒有因此停歇,轉而爭取對手 Yahoo! 的支持,隨即於 2009 成立 Ecosia ,以微軟搜尋引擎 Bing 的搜尋數據作基底,再加上自家演算法 (algorithm) 改良搜尋結果。

Ecosia 引擎首頁搜尋欄下方會顯示目前栽種樹木的總數。圖\Ecosia網站截圖

如何籌備種樹資金?

  1. 廣告收益:正如其他搜尋引擎一樣,我們能夠在網站頁面的周圍看到廣告,當使用者每點擊一次廣告, Ecosia 就能收到部分宣傳佣金,此外,收益越高的廣告類型,越能賺到更多佣金(例如:使用者點擊「銀行帳戶」相關的廣告,比起點擊「零食」相關的廣告,「銀行帳戶」相關的廣告能讓 Ecosia 得到更多佣金)
  2. 搜尋次數:Ecosia 的植樹合作夥伴平均得花費 22 歐元種植一棵樹,而使用者在 Ecosia 引擎的每次搜索可讓 Ecosia 平均賺取 0.5 歐元,所以使用者們若想要成功幫忙資助種一棵樹,需要進行約 45 次的搜索 ( 22 歐元除以 0.5 歐元約等於 45 )。當然,若使用者點擊收益越高的廣告,則要種植一棵樹需要的搜索次數就會減少。
  3. 在線商店Ecosia 售賣各種 T 恤,帽衫和套頭衫,而這些衣服的製程也以環保為主,主要是由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工廠利用認證的有機棉製成的。而衣服的銷售收入將全額灌注到種樹資金,平均售出一件 T 恤,可讓他們種植 20 棵樹。

而 Ecosia 的財務報告也採全程透明化,公開在網站上,以便使用者可以隨時追蹤 Ecosia 的收益及財務流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財務透明化,讓大眾得知 Ecosia 的財政流向。圖\wikipedia

Ecosia 對世界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 教導正確的植樹原則,正當地保護地球

Ecosia 針對 18 個林地遭到嚴重破壞,甚至沙漠化的國家(巴西、布吉納法索、衣索比亞……等)進行植樹計畫。他們種樹可不是隨便種,而是請到植樹專家分析當地的氣候環境及土壤品質,並選擇適合當地且多樣化的植栽(特別針對當地瀕臨危機的樹種進行復育)。而他們也將正確的種樹方式及技巧分享到 YouTube 上,供有興趣 DIY 種樹的人可以看影片學習。

  • 重建森林,改變生存命運

此外,森林復育也為當地居民的生計帶來巨大的改變,Ecosia 是向來以人為本的企業,他們並不招募志工幫他們植樹,而是提供資金,聘用當地居民進行這項計畫。

在衣索比亞, Ecosia 協助當地婦女團體種樹,使原本乾涸的大地再次被生氣蓬勃的樹木覆蓋,也讓她們得以保持河川,種植經濟作物以維持生計,溫飽肚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澳大利亞,近年來拜倫灣地區由於森林覆蓋面積的減少(用以作為奶牛養殖場)使土地變得脆弱,而使部分雨林慘遭大火焚毀。 Ecosia 於 2020 年在廢棄的奶牛養殖場開始重新種植 100 多個不同的本地物種,藉此減低澳洲大火的發生率。

在烏干達,由於當地對木炭和木柴的需求不斷增加,黑猩猩的棲息地正在縮小,目前僅剩 5000 隻黑猩猩存活。黑猩猩是害羞的動物,但牠們被迫離開森林尋找食物,而與農民發生衝突。 Ecosia 與珍·古德機構 (Jane Goodall Institute) 一起種植了野生動物專用的森林廊道,因此黑猩猩可以藉此安全地移動。更協力教育當地孩童樹的價值、自然保育的重要性,並推廣使用高效的火爐來解決問題的根源。

Ecosia 不僅協助改善當地環境,也倡導動物保育。圖\pexels

Ecosia網站的部落格上,時時記載著上述這些感人的小故事在世界各地發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建造太陽能發電廠,將消耗轉化為貢獻

儘管在 2012 年 Ecosia 已經為地球種下 5000 萬棵樹,但他們的野心不僅僅在於種樹,而是要全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用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Ecosia 於 2018 年開始建造太陽能發電廠,並將能源加入電網,完全支援 Ecosia 搜尋引擎所需消耗的電量,讓引擎的運作不再成為增添碳排放的兇手之一。

如何使用 Ecosia?

已經有習慣使用的瀏覽器也免煩惱──Ecosia 內嵌瀏覽器模式:如果你習慣使用 Google,不用擔心,只需要三個步驟,你同樣可以使用 Google 的搜尋頁面,同時也可以在 Ecosia 上種樹。

  1. 找到 Ecosia 的首頁
  2. 在首頁中點選「Add to Chrome」
  3. 點選「加到 Chrome」

不必擔心用不慣 Ecosia,結合 Google 內嵌功能,也能輕鬆上網。圖\ Ecosia網站截圖

如此一來,摸蛤仔兼洗褲,Ecosia 的擴充工具就會安裝到你的 Google Chrome 裡了!只要直接利用搜尋頁面最上方網址列進行搜索,就可以開始為地球種樹做公益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年的 4 月 22 日是世界地球日,除了這天提醒我們保護地球的重要性以外,地球暖化危機岌岌可危,有些國家也開始採取了「急救」措施。如果你跟筆者我一樣,身為區區一介成天離不開網路的阿宅,沒有多大本事,卻也想盡一份心力救地球,看完上述內容,想必讀者們都知道該怎麼做了吧~~(笑

延伸閱讀:拯救地球暖化大作戰!英國如何利用「碳定價」翻身成為減碳國家先鋒?

  1. How was Ecosia founded ?
  2. Ecosia Clothing
  3. Ecosia is the search engine that plants trees.
  4. 透過網絡種樹鍵盤戰士救地球
  5. Your searches have changed the life of Almaz
  6. “Carbon neutral” is not enough: Ecosia built its own solar plant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urious曉白_96
12 篇文章 ・ 7 位粉絲
對於科學新知充滿好奇心,對於一切新知都想通曉明白,期許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有所貢獻於社會的曉曉科學家!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減碳新招:二氧化碳再利用!光觸媒材料可以把二氧化碳還原成工業化學原料?——專訪中研院原分所陳貴賢特聘研究員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3/11/03 ・5793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為「中研院廣告」

  • 採訪撰文|簡克志
  • 責任編輯|簡克志
  • 美術設計|蔡宛潔

降低碳排還不夠,奈米材料幫你直接減少二氧化碳!

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重,2023 年 9 月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臺灣夏天飆破 38 ℃ 的頻率逐漸增加。為了避免地表升溫超過工業化前水準的 +1.5 ℃,世界各國訂出 2050 年淨零排放的目標,設法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減碳解方除了低碳電力之外,直接減少二氧化碳也是一條路徑。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陳貴賢特聘研究員,他的研究專長是奈米能源材料,我們將介紹一種複合光催化材料:硫化鋅(ZnS)/硫化銦鋅(ZnIn2S4,簡稱 ZIS),在太陽光照射下,此材料表面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會將二氧化碳還原成有用的工業化學原料!

為了避免全球升溫超過工業化前水準的 +1.5 ℃,我們需要減少碳排放與開發負碳技術,並盡量在 2050 年左右達到全球溫室氣體淨零排放量的目標。所謂的「工業化前水準」是指 1850-1900 年的平均溫度。
圖|iStock

地球「保冷」計畫——減碳是關鍵

我們每天排放多少二氧化碳?根據 Our World in Data 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數據,2021 年全球每人排放的二氧化碳為 4.69 噸,而燃燒 1 公升的汽油大概會產生 2.3 公斤的二氧化碳。換算一下,每人每天排放二氧化碳約為 12.8 公斤,相當於每人每天消耗 5.6 公升的汽油!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特別報告「全球暖化 1.5 ℃」,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已經讓地球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 1 ℃。若以人類目前經濟模式發展下去,碳排放量可預期將不斷上升,大量溫室氣體將讓暖化現象與極端天氣事件更加劇。

氣候科學家警示,地球表面平均溫度需控制在 +1.5 ℃ 以內 註 1,否則將有不可逆的後果,例如生物多樣性大幅度降低的風險。因此,世界各國有了 2050 年淨零排放的共同目標,並不是說都不排碳了,而是要設法讓溫室氣體的碳排放量和碳減少量相互抵消,達到「淨零」的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達到淨零的目標,除了尋找與開發減碳電力之外,直接減少二氧化碳也是一個方法。想像一下,如果可以像植物一樣,只要照太陽光,就把二氧化碳變成有價值的碳氫化合物,聽起來不錯吧?但是二氧化碳做為燃燒後的產物已相當穩定,要如何以人工方式讓二氧化碳再次參與反應?

我們可運用「陽光」與「光催化材料」(又稱光觸媒,photocatalyst),不僅可以減碳,還能產生有價值的碳氫化合物,是一種「一舉兩得」的方法!

光觸媒(光催化)材料是什麼?

在談到光催化材料之前,先複習一下「催化劑」這個概念,催化劑不參與化學反應,但是它讓原先不可能的化學反應變得可行!陳貴賢分享,這就像過去從臺北到宜蘭需要翻過雪山,經過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但如今有了「雪山隧道」之後,就大大降低臺北到宜蘭的時間與難度。「雪山隧道」就是臺北通往宜蘭的催化劑。

除此之外,催化劑也可以說是推進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角色!在過去,農作物施肥只有天然氮肥可以使用,產量有限。而肥料意味著糧食增加與生產力增加,《巫師與先知》這本書就提到位於秘魯的鳥糞島嶼成為各家跨國公司必爭之地。另一方面,波斯人也在各地建造供鳥類休息的高塔,用來收集當肥料用的鳥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近代,陳貴賢提到在 20 世紀初,德國科學家哈伯(Fritz Haber)透過催化劑,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以鐵粉做為催化劑,讓氮氣和氫氣轉換成氨。這讓人工固氮成為可能,人類不用再依賴緩慢的生物固氮反應就可以合成化學氮肥,農作物產量也大幅提昇。

本文主角「光催化材料」,顧名思義就是協助光化學反應的催化劑,但光催化材料與一般催化劑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化學反應通常發生在固態的表面環境,目標反應物、光子和電子都有參與反應。

比起光催化材料,你可能更常聽到它的同義詞「光觸媒」,例如某某產品宣稱具有「奈米光觸媒消毒」的功能,其實就是照射足夠的光,讓材料表面的氧化還原反應把細菌分解。而之所以光觸媒需要做到奈米尺寸,這是因為奈米小顆粒可以改變物質的電子能量結構,且大幅增加反應的表面積,讓光催化反應更有效率。

陳貴賢:「一個高表面積的奈米粉末,它的表面積可能是薄膜的一萬倍,甚至於十萬倍。」

給你電子,還你原形!光催化材料上的氧化還原反應是怎麼發生的?

光催化材料之所以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是因為照光後材料表面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反應會失去電子,還原反應會得到電子。陳貴賢與團隊開發的複合光催化材料:硫化鋅(ZnS)/硫化銦鋅(ZnIn2S4,簡稱 ZIS),可以讓二氧化碳還原成甲醇(CH3OH)和乙醛(CH3CHO),這兩種產物都是工業常用的化學原料。反應式如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持續減少二氧化碳,就要持續發生上述還原反應,持續供給電子。不過,我們要怎麼讓電子快速又順利的補充到材料表面?這裡就開始涉及到半導體的核心問題:電子與電洞的產生、分離和傳輸

陳貴賢與團隊開發的複合光催化材料:ZnS/ZIS,是結合兩種奈米半導體材料,透過水熱法合成,將 0 維的 ZnS 奈米顆粒沉積在 2 維的 ZIS 奈米片之上,形成 0D-2D 結構的 ZnS/ZIS 複合物,就像製作巧克力豆餅乾,不過要複雜得多。

陳貴賢團隊將 0 維的 ZnS 奈米顆粒沉積在 2 維的 ZIS 奈米片之上,就好像做巧克力豆餅乾一樣,形成複合的異質半導體,做為光催化材料用途。左圖是示意圖,右圖是電子顯微鏡下的照片,Zn:In 比例為 1:0.46。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Nano Energy

既然 ZnS/ZIS 是半導體,當受到光照之後,原來的價帶(valence band)電子會被光激發成導帶(conduction band)電子,原本價帶電子佔據的位置則留下一個空位,就是電洞。電子和電洞的遷移,就是半導體形成電流的原因,因此電子和電洞都稱為「載子」(charge carrier)

還記得上面的還原反應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光催化材料來說,為了在光照環境下把二氧化碳還原成乙醛和甲醇,必須獲得穩定的電子來源,材料內部要迅速補充電子到表面,因此:

照光產生的電荷載子數量越多越好;產生的電子和電洞要傾向分離,分得越遠越好;電子和電洞越快移動到表面參與反應越好。

載子輸送要快速穩定,首先照光產生的載子要多,就有更多電子和電洞參與反應。分離載子是為了避免復合,照光產生的電子和電洞很容易復合,一旦復合,等同於減少載子。再來是載子越快移動到表面越好,可以讓每次的氧化還原反應都是最佳效率。

尋找最有效的光催化材料

陳貴賢團隊總共做了 4 種不同比例的 ZnS/ZIS 光催化材料,依照 Zn:In 比例 1:0.12、1:0.26、1:0.46 和 1:0.99,分別標記為 ZnS/ZIS-1、ZnS/ZIS-2、ZnS/ZIS-3 和 ZnS/ZIS-4。其中,ZnS/ZIS-3 的光催化效果最好,可以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產生最多的乙醛和甲醇(如下圖)。

水熱法製備的 ZnS/ZIS-3 光催化效果最好,可以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產生最多的乙醛和甲醇。最右邊是將 ZnS 和 ZIS 簡單物理混合的對照組,沒有介面效應的輔助,催化效果不佳。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Nano Energy

為了驗證光催化材料產生有效載子的效率,陳貴賢團隊計算了 ZnS/ZIS-3 的總 AEQ 值(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用來評估「照到光催化材料上的每顆光子數量,產生了多少實際參與催化反應的電子數」。測量之後,ZnS/ZIS-3 的 AEQ 值為 0.8%,量子效率比單獨的 ZnS 材料提高了將近 200 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也是為什麼陳貴賢團隊要使用兩種不同的材料結合,因為單一半導體材料照光產生的電子和電洞有很高的復合機率,選擇兩種不同的半導體材料組合,讓兩種材料形成特殊的「能量階梯」就可以有效分離電子和電洞,並且把電子送到它該去的材料表面。

此外,使用兩種半導體材料的好處還有「二次激發電子到更高能階」,以符合光催化反應的能量門檻,自由電子掙脫 ZnS 的束縛之後,繼續往 ZIS 跑,光的能量會繼續把電子往上送到更高能級的材料表面,還原二氧化碳的反應在此發生。

Z 字形跑比較快!控制材料之間的微應變提升氧化還原效率

關於光催化材料的二次激發,陳貴賢提到:「材料低能階,然後光子進來後,把電子激發到高能階去做反應,太陽能電池也是這樣。但是呢,有時候沒那麼剛好,例如激發後的能階不夠高,雖然激發上去了,但電子沒有辦法跟二氧化碳做反應。那我把兩個材料拼在一起,電子上去以後又下來,然後再吸收第二個光子上去,那就變得很高了,高了以後它的反應效率就提升很多。」

如果我們把光催化材料的二次激發過程畫成示意圖,如下圖所示,電子在 ZnS 束縛區受到第一次光子的激發,變成自由電子,接著經過設計完善的材料介面,先降到較低的 ZIS 束縛區,受到第二次光子的激發,再次變成自由電子,跑到光催化材料的表面,和二氧化碳發生還原反應,將二氧化碳變成可再利用的乙醛和甲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看電子走過的路,如果向左歪著頭看,是不是就是一個 Z 字呢?科學家把這個過程稱為「直接 Z 方案」(Direct Z-scheme)。「直接」的意思是,電子從 ZnS 跑到 ZIS 的過程,不需要再經過一個中間地帶,降低電子和電洞復合的機會。

為了將二氧化碳轉換成可用化學原料,電子在材料內部能階走 Z 字路徑,過程中受到光的二次激發,最後到達材料表面。電子參與還原反應,將二氧化碳變成乙醛和甲醇。電洞參與氧化反應,將水變成氧氣。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Nano Energy

為什麼陳貴賢團隊設計的「直接 Z 方案」光催化材料,電子可以不需要中間的「轉接站」,直接轉移到另一個材料上呢?這裡也有一個巧思:不同材料之間的「微應變」

不同材料的晶體排列規律是不一樣的,當兩種材料接在一起時,接面處會發生「晶格不匹配」,也就是兩種材料的原子會互相卡到、晶格微微變形。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控制微應變(Strain)的程度,就可以控制兩種材料「能量階梯」的相對位置,微應變可以讓材料接面自動帶有「轉接站」的功能,進而形成一個內部電場,讓電子和電洞更能快速分離,提高光催化效率。

總之,陳貴賢團隊開發的這套材料組合,是有微應變誘導的直接 Z 方案光催化材料,可做為未來量產光催化材料的研發設計參考,同時也是減碳的解方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ZnS 奈米顆粒接在 ZIS 奈米片上,兩邊的晶格排列方式不一樣,發生「晶格不匹配」,接面處晶格會微微變形。如果控制微應變(Strain)的程度,就可以微調材料能階的相對位置,微應變可以讓接面帶有「轉接站」的功能,形成一個內部電場,讓電子和電洞更能快速分離,提高光催化效率。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Nano Energy
ZnS 奈米顆粒接在 ZIS 奈米片上,兩邊的晶格排列方式不一樣,發生「晶格不匹配」,接面處晶格會微微變形。如果控制微應變(Strain)的程度,就可以微調材料能階的相對位置,微應變可以讓接面帶有「轉接站」的功能,形成一個內部電場,讓電子和電洞更能快速分離,提高光催化效率。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Nano Energy

綠能趨勢——光催化材料未來可期

陳貴賢表示,目前表面科學和材料是中研院原分所的主要研究領域,他的實驗室選擇能源材料作為研究主軸,有太陽能電池和熱電材料,同時團隊也專注研究可還原二氧化碳的光催化材料,以及與燃料電池相關的催化劑。

陳貴賢看好將來能源材料的發展,因為在 2050 淨零排放之前,有愈來愈多企業紛紛加入「RE100 倡議」的行列,企業必須承諾最晚於 2030 年前使用 100% 再生能源。最著名案例是科技巨頭蘋果Google 和微軟等公司都已宣布其全球供應鏈將符合 RE100 的要求。其中,台積電為蘋果主要供應商,2020 年也加入 RE100,目前為臺灣再生能源的主要買家

可以預見,將來風能、太陽能與燃料電池的相關材料有其市場需求,而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的光催化材料,也將成為全球減碳的利器。陳貴賢提到,當前光催化材料還在基礎研究階段,目前的人工光合作用效率約 1%,接近大自然效率,而團隊希望提升到至少 5% 到 10% 以上,方能有其實用價值。

陳貴賢進一步強調,未來效率提高之後,能夠轉化二氧化碳的光催化材料就會有很大的經濟價值,不僅轉化後的燃料可以賣錢,處置二氧化碳原料亦可以收取負碳費用,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概念。

陳貴賢強調,未來效率提高之後,能夠轉化二氧化碳的光催化材料就會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圖|研之有物

註解

  1. 根據 IPCC 的資料,如果要將全球暖化幅度控制在 +1.5 °C 以內,必須在 2050 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的淨零排放目標,同時也要大幅度降低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排放,特別是甲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652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