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讀《科學》期刊專欄經營研究團隊:處理衝突的三個重要心法

學術職涯線上討論會
・2020/04/14 ・152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4 ・八年級

  • 作者/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師

最近分別在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 與《自然》(Nature) 的職涯專欄各看到一篇談經營管理的文章,摘錄幾段自己非常有共鳴的重點,讓學術界的朋友們參考。

《科學》期刊的文章是在「寫給年輕科學家」專欄,討論如何處理研究團隊衝突的幾個心法。

薩比諾女人出面調停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Jacques-Louis David,1799)。(這當然只是示意圖)
圖/Wikipedia

第一、不要預設對方是壞人

大部分的研究團隊的衝突,都不是蓄意,而是誤會造成的。

但是面對衝突時,我們常常會用防衛的態度,把對方當做蓄意的針對,使得衝突越滾越大。不要預設對方是壞人,或是蓄意針對,是化解衝突的第一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在學界的高度競爭的環境,特別是學生或年輕的學者,都會很在乎自己名聲。

不要預設對方是壞人,或是蓄意針對,是化解衝突的第一步。。圖/GIPHY

我自己待過學界、醫界、和業界,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可以在面對衝突時「不要預設對方是壞人」可能最適用的是在學界。

學界追求的價值非常單純──發表好的學術成果建立聲望;比起其他工作環境,可能還需要考慮財務的收支平衡,升遷的標準相對複雜,還有面對的病患、商場上形形色色的應對進退,都遠比學界複雜。

我自己的另一層警惕是:身為主管,自己的團隊有沒有「不要預設對方是壞人」環境的本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研究團隊不是每個人都在乎有沒有好的學術成果,反而是常常計較工作分配有沒有平均?資深同事待久了,總是擺爛推事情,要如何自保?這可能就把「不要預設對方是壞人」的原則想得太樂觀了。

第二、評估衝突的嚴重性

一個團隊有適度不嚴重的衝突,才是健康發展的團隊。

身為主管,不可能一直是同事眼中的好老闆。先認清天下沒有不被員工罵的老闆,或許是當上帶人主管的必備心理建設。

永遠想當「好老闆」的主管,常常做出更多兩邊不討好的決策,對團隊更是另一層的「職場冷暴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主管一定會被罵,所以常常是孤單的。在保護隱私與機密的原則下,最好定期和比自己稍微資深點的同事、學長姊常聊聊、取暖。

先認清天下沒有不被員工罵的老闆,或許是當上帶人主管的必備心理建設。圖/energepic.com@Pexels

如果處理較嚴重的衝突,一定要留下記錄:將相關的 email 存查、通訊記錄截圖存證。

我自己幾乎都會留下所有當事人都有簽名的輔導記錄,並且判斷是否需要與機構裡的相關部門諮詢可能有的倫理與法律問題。

第三、在檢討衝突後,主管自己接受改變與調整

這篇文章主要建議在檢討衝突之後,可以把這些經驗轉化成研究團隊的新政策與制度,而且主管自己要也必須夠開明,接受調整與改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在經營研究室時,則沿襲以前在業界一項很好的制度:每年的年中與年終,分別與每位團隊成員,一對一面談 1~2 小時。

在固定一年兩次的主管面談,通常比較不會有處理衝突後,推出新制度對某些人的針對性。

主管自己要也夠開明,接受調整與改變!圖/Christina Morillo@Pexels

就像如果在選舉前,某條捷運剛好通車,通常會讓大家多了幾分算計的猜疑,也為政治人物的努力打了不少折扣。

在每年固定兩次的面談後,宣佈新的方向與制度,能讓大家在最好的氛圍中,接受改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學術職涯線上討論會
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研究室與國衛院編輯中心,隔週舉辦《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英國醫學期刊》(BMJ)等頂尖期刊的職涯專欄文章討論會。目前採用線上討論會的形式,也歡迎有興趣加入的實驗室與我們聯繫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LDL-C 正常仍中風?揭開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 L5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6/20 ・365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與 美商德州博藝社科技 HEART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提到台灣令人焦慮的交通,多數人會想到都市裡的壅塞車潮,但真正致命的「塞車」,其實正悄悄發生在我們體內的動脈之中。

這場無聲的危機,主角是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LDL )。它原本是血液中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角色,但當 LDL 顆粒數量失控,卻會開始在血管壁上「違規堆積」,讓「生命幹道」的血管日益狹窄,進而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嚴重後果。

科學家們還發現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即使 LDL 數值「看起來很漂亮」,心血管疾病卻依然找上門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沿用數十年的健康標準是否早已不敷使用?

膽固醇的「好壞」之分:一場體內的攻防戰

膽固醇是否越少越好?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我們體內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主要分為兩種: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HDL)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像一下您的血管是一條高速公路。HDL 就像是「清潔車隊」,負責將壞膽固醇( LDL )運來的多餘油脂垃圾清走。而 LDL 則像是在血管裡亂丟垃圾的「破壞者」。如果您的 HDL 清潔車隊數量太少,清不過來,垃圾便會堆積如山,最終導致血管堵塞,甚至引發心臟病或中風。

我們體內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主要分為兩種: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因此,過去數十年來,醫生建議男性 HDL 數值至少應達到 40 mg/dL,女性則需更高,達到 50 mg/dL( mg/dL 是健檢報告上的標準單位,代表每 100 毫升血液中膽固醇的毫克數)。女性的標準較嚴格,是因為更年期後]pacg心血管保護力會大幅下降,需要更多的「清道夫」來維持血管健康。

相對地,LDL 則建議控制在 130 mg/dL 以下,以減緩垃圾堆積的速度。總膽固醇的理想數值則應控制在 200 mg/dL 以內。這些看似枯燥的數字,實則反映了體內一場血管清潔隊與垃圾山之間的攻防戰。

那麼,為何同為脂蛋白,HDL 被稱為「好」的,而 LDL 卻是「壞」的呢?這並非簡單的貼標籤。我們吃下肚或肝臟製造的脂肪,會透過血液運送到全身,這些在血液中流動的脂肪即為「血脂」,主要成分包含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是身體儲存能量的重要形式,而膽固醇更是細胞膜、荷爾蒙、維生素D和膽汁不可或缺的原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血脂對身體運作至關重要,本身並非有害物質。然而,由於脂質是油溶性的,無法直接在血液裡自由流動。因此,在血管或淋巴管裡,脂質需要跟「載脂蛋白」這種特殊的蛋白質結合,變成可以親近水的「脂蛋白」,才能順利在全身循環運輸。

肝臟是生產這些「運輸用蛋白質」的主要工廠,製造出多種蛋白質來運載脂肪。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載運大量膽固醇,將其精準送往各組織器官。這也是為什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縮寫是 LDL-C (全稱是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

當血液中 LDL-C 過高時,部分 LDL 可能會被「氧化」變質。這些變質或過量的 LDL 容易在血管壁上引發一連串發炎反應,最終形成粥狀硬化斑塊,導致血管阻塞。因此,LDL-C 被冠上「壞膽固醇」的稱號,因為它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密切相關。

高密度脂蛋白(HDL) 則恰好相反。其組成近半為蛋白質,膽固醇比例較少,因此有許多「空位」可供載運。HDL-C 就像血管裡的「清道夫」,負責清除血管壁上多餘的膽固醇,並將其運回肝臟代謝處理。正因為如此,HDL-C 被視為「好膽固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同為脂蛋白,HDL 被稱為「好」的,而 LDL 卻是「壞」的呢?這並非簡單的貼標籤。/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過去數十年來,醫學界主流觀點認為 LDL-C 越低越好。許多降血脂藥物,如史他汀類(Statins)以及近年發展的 PCSK9 抑制劑,其主要目標皆是降低血液中的 LDL-C 濃度。

然而,科學家們在臨床上發現,儘管許多人的 LDL-C 數值控制得很好,甚至很低,卻仍舊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難道我們對膽固醇的認知,一開始就抓錯了重點?

傳統判讀失準?LDL-C 達標仍難逃心血管危機

早在 2009 年,美國心臟協會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進行了一項大型的回溯性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了 2000 年至 2006 年間,全美超過 13 萬名心臟病住院患者的數據,並記錄了他們入院時的血脂數值。

結果發現,在那些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史的患者中,竟有高達 72.1% 的人,其入院時的 LDL-C 數值低於當時建議的 130 mg/dL「安全標準」!即使對於已有心臟病史的患者,也有半數人的 LDL-C 數值低於 100 mg/d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研究明確指出,依照當時的指引標準,絕大多數首次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其 LDL-C 數值其實都在「可接受範圍」內。這意味著,單純依賴 LDL-C 數值,並無法有效預防心臟病發作。

科學家們為此感到相當棘手。傳統僅檢測 LDL-C 總量的方式,可能就像只計算路上有多少貨車,卻沒有注意到有些貨車的「駕駛行為」其實非常危險一樣,沒辦法完全揪出真正的問題根源!因此,科學家們決定進一步深入檢視這些「駕駛」,找出誰才是真正的麻煩製造者。

LDL 家族的「頭號戰犯」:L5 型低密度脂蛋白

為了精準揪出 LDL 裡,誰才是最危險的分子,科學家們投入大量心力。他們發現,LDL 這個「壞膽固醇」家族並非均質,其成員有大小、密度之分,甚至帶有不同的電荷,如同各式型號的貨車與脾性各異的「駕駛」。

為了精準揪出 LDL 裡,誰才是最危險的分子,科學家們投入大量心力。發現 LDL 這個「壞膽固醇」家族並非均質,其成員有大小、密度之分,甚至帶有不同的電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早在 1979 年,已有科學家提出某些帶有較強「負電性」的 LDL 分子可能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這些帶負電的 LDL 就像特別容易「黏」在血管壁上的頑固污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留美科學家陳珠璜教授、楊朝諭教授及其團隊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貢獻。他們利用一種叫做「陰離子交換層析法」的精密技術,像是用一個特殊的「電荷篩子」,依照 LDL 粒子所帶負電荷的多寡,成功將 LDL 分離成 L1 到 L5 五個主要的亞群。其中 L1 帶負電荷最少,相對溫和;而 L5 則帶有最多負電荷,電負性最強,最容易在血管中暴衝的「路怒症駕駛」。

2003 年,陳教授團隊首次從心肌梗塞患者血液中,分離並確認了 L5 的存在。他們後續多年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在急性心肌梗塞或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的血液中,L5 的濃度會顯著升高。

L5 的蛋白質結構很不一樣,不僅天生帶有超強負電性,還可能與其他不同的蛋白質結合,或經過「醣基化」修飾,就像在自己外面額外裝上了一些醣類分子。這些特殊的結構和性質,使 L5 成為血管中的「頭號戰犯」。

當 L5 出現時,它並非僅僅路過,而是會直接「搞破壞」:首先,L5 會直接損傷內皮細胞,讓細胞凋亡,甚至讓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如同在血管壁上鑿洞。接著,L5 會刺激血管壁產生發炎反應。血管壁受傷、發炎後,血液中的免疫細胞便會前來「救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些免疫細胞在吞噬過多包括 L5 在內的壞東西後,會堆積在血管壁上,逐漸形成硬化斑塊,使血管日益狹窄,這便是我們常聽到的「動脈粥狀硬化」。若這些不穩定的斑塊破裂,可能引發急性血栓,直接堵死血管!若發生在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就會造成心肌梗塞;若發生在腦部血管,則會導致腦中風。

L5:心血管風險評估新指標

現在,我們已明確指出 L5 才是 LDL 家族中真正的「破壞之王」。因此,是時候調整我們對膽固醇數值的看法了。現在,除了關注 LDL-C 的「總量」,我們更應該留意血液中 L5 佔所有 LDL 的「百分比」,即 L5%。

陳珠璜教授也將這項 L5 檢測觀念,從世界知名的德州心臟中心帶回台灣,並創辦了美商德州博藝社科技(HEART)。HEART 在台灣研發出嶄新科技,並在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台灣取得專利許可,日本也正在申請中,希望能讓更多台灣民眾受惠於這項更精準的檢測服務。

一般來說,如果您的 L5% 數值小於 2%,通常代表心血管風險較低。但若 L5% 大於 5%,您就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進一步進行影像學檢查。特別是當 L5% 大於 8% 時,務必提高警覺,這可能預示著心血管疾病即將發作,或已在悄悄進展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已有心肌梗塞或中風病史的患者,定期監測 L5% 更是評估疾病復發風險的重要指標。此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症候群,以及長期吸菸者,L5% 檢測也能提供額外且有價值的風險評估參考。

隨著醫療科技逐步邁向「精準醫療」的時代,無論是癌症還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都不再只是單純依賴傳統的身高、體重等指標,而是進一步透過更精密的生物標記,例如特定的蛋白質或代謝物,來更準確地捕捉疾病發生前的徵兆。

您是否曾檢測過 L5% 數值,或是對這項新興的健康指標感到好奇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吾家初長成子女到底在想什麼?- 從《糖糖online》看青少年的成長變化
雞湯來了
・2019/12/14 ・194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7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雞湯來了王韻捷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圖/糖糖Online

翹課的糖糖和同學在校園中直播跳舞,和教官玩追逐戰……彷彿與大人作對,試圖證明自己可以不受大人控制。

《糖糖Online》講述著幾個青少年各自碰到的人生議題,有的在管教非常嚴謹的家庭中長大,有的在非常開放自由的家庭中成長。

儘管他們成長背景非常不同,但我們深入去看,可以發現他們有一個共通點:都是青少年——對於關係、社會、自我都還處於探索階段的年紀。

他們對自我的好奇,讓站在大人視角的我們產生許多無法理解的行為。面對無數的頭痛、失眠的夜,我們可以從心理與社會的角度來看看,這群青少年到底發生什麼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青少年最重要的發展—自我認同的建立

自我概念發展

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 將人生視為一個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強調心理社會發展是連續累積的,且在此同時,發展是具有次序性、階段性的,也就是說各個階段都有某些特定其需要完成的發展任務。這些任務需要藉由經歷衝突、危機事件,個體才得以發展,而所謂的成長就是學習突破危機的種種過程。

青少年(12-18 歲)的個體發展任務是「發展自我認同」以及「角色認同」。此階段的青少年藉由對自我的省思與體悟,開始建立自我在團體中的社會地位,希望能在不違背自己的需要、價值觀的情況下調整自我,以增加對社會的適應性。

就像《糖糖online》劇中,欣恬面對酸民的冷嘲熱諷,仍對自己的自我價值有所確立,她呈現了一種自我概念完整後的堅定感;而小文年僅 15 歲,資質優異,通過跳級考試的她進入高中二年級的班級裡,儘管成績表現優良,但不難發現小文對自我的發展仍感到有所不足,大部份時候是需要糖糖照顧的。

同儕關係

進入青少年期最大的特徵就是和同儕相處的時間大幅增加,和家長的相處時間減少。青少年在此時期為了融入團體、尋求被認同感,會追求自己在社交群體中的地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類似的需求也在成人世界當中有同樣的運作方式:例如繼續接受教育、賺取財富等來得到社會的認同。

若家長可以看見孩子也有這份需求,也就更能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在群體之中獲得歸屬感」而有的種種「想和朋友待在一起的行為」。

圖/糖糖Online

家庭關係

在青少年發展自我的過程之中,會漸漸的和父母轉變為「類同儕」之關係,也就是說希望和爸媽像朋友,能夠參與更多家庭事務的討論與決策,對於生活有選擇和可控制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因為青少年孩子心理狀態逐漸朝向獨立、成熟,與父母的價值觀產生落差,就容易發生衝突。(延伸閱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青少年如何應對衝突?

圖/糖糖Online

家長如何與青少年子女一起成長

青少年是人生發展中的重要轉捩點,個體將由不成熟轉至成熟,若我們能試著理解此階段的孩子需要一點空間、養分好好長大,不僅能將心中的焦慮放下,也讓青少年多些自己的空間得以好好發展。

此外,時代的改變也是現代家長需要正視的一項因素。現代社會變遷的速度已快到無法想像,當家長以自身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時,有可能無法讓孩子吸收到父母想要表達的內容,反而推開了與孩子的距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在《糖糖Online》劇中,面對網路的世界,父母也從未接觸過,就無法以過來人的心態給出建議,但家長能給予的或許是一種陪伴。

身為家長,或許我們可以試著這麼做:

  1. 調整心態:

    試著理解這些處於青少年的孩子們正逢一項人生自我探索的危機中,他們也正在努力的長出自我,或許家長們會覺得:我的小孩不再是過去那個順從、聽話乖巧的小寶貝了,但父母需要適時的理解這些是人生成長的一部分,孩子們有自己的路需要拓展。

  2. 釐清界線,嘗試放手:

    理解孩子的狀態後,可以慢慢思考哪些事是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哪些事情仍然無法,透過與孩子清楚的溝通也是重新調整關係的最佳方式。

  3. 多傾聽:

    當孩子正試著表達自我時,可以先試著以開放的心態、詢問的角度去和孩子互動,再慢慢的和孩子說明該如何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侵犯他人。

參考資料

  1. 洪光遠、連廷嘉(譯)(2018)。青少年心理學:發展、關係與文化(原作者:F. Philip Rice 、 Kim Gale Dolgin)。學富文化,台北。

本文與雞湯來了 同步刊登,原文標題 「吾家子女初長成」- 從《糖糖online》看青少年的成長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雙颱夾擊?當「叛逆青少年」遇上「中年風暴父母」-從《糖糖online》看親子關係
雞湯來了
・2019/12/13 ・226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電視劇《糖糖online》故事中直播走光意外,掀起了一連串青少年孩子與中年師長的衝突。

我們時常討論著青少年藏在「叛逆」背後的身心需求,卻忘了關注親子關係中的另一方「家長」多半正值 30-50 歲之間,很可能正值「中年危機」。

青少年和爸媽同時經歷著身心劇烈變化的「風暴期」,究竟雙重身心風暴的相遇會發生什麼事?有和平共處的可能嗎?

 

為何「雙重」風暴?認識青少年與父母的身心發展階段

心理社會發展學家 Erikson 指出青少年階段的重要發展任務為建立「自我認同」,需要在生活中找到自我意義並獲得獨立感、生活可控制感,生活焦點為「同儕關係」;而中年父母此時重視自己的生產力與傳承,重視自己在工作與為人父母的表現。

也就是說,當孩子想要做個「大人」自己管自己的事、有自己的朋友死黨,而父母此時卻將生活焦點聚焦在孩子身上,極有可能造成孩子想往家外跑、父母卻想將孩子緊緊拉在身邊的景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青少年和父母在此時都正經歷著身心變化與重要的發展任務,親子之間的生活不會是彼此真空的,而會在生活中透過互動,相互影響彼此的發展狀況。

因此同時關注親子關係中「雙方」的需求及感受,才能看見親子關係的全貌,也找到彼此最佳的平衡。

雙重風暴下的 8 種親子關係

台灣學者使用「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計畫」青少年與父母所填的問卷,發現可以將「親子關係類型」區分為 8 種。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指出爸爸和媽媽分別與孩子形成的親子關係,是很不一樣的樣態,因此將「父-孩子」與「母-孩子」的關係類型區分開來。

圖/中年父母與青少年孩子之親子關係類型
註解:若支持與榮耀平均值較高,而衝突平均值較低的話,稱此關係傾向為「親」;若支持與榮耀平均值較低而衝突平均值較高的話,稱為「悖」;若支持、榮耀及衝突平均值均低的話,稱為「疏」;若支持、榮耀與衝突平均值均高的話,稱為「趨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 8 個類型中,皆由「父母」和「孩子」分別對於對方的「支持」程度與「衝突」程度之高低組合而成。

「親愛型」指的是像劇中糖糖和媽媽的狀態,父母和孩子雙方對彼此高支持、低衝突,相親相愛。「衝突型」則相反,指的是父母和孩子雙方對彼此高衝突、低支持,很容易吵架。

除此之外,有許多類型是爸媽和孩子相處時衍生截然不同的樣貌,例如劇中小文和爸爸時常處於疏離,爸爸權威很高,父女之間少有互動,即為「父疏」的表現。又可分「父疏子親型」和「父疏子悖型」兩種類型。

而劇中小文和家琪,都和媽媽有比較多互動,可以反映出「母親子悖型」和「母悖子趨避型」,媽媽和孩子不是高支持就是高衝突,但很少出現疏離的狀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上述類型中,有一個特點值得注意:親子對關係知覺感受不一致,父母對於支持等正向知覺強過子女,而子女知覺的衝突程度強過於父母,這可能和彼此之間在溝通及表達愛的方式有所落差有關。

例如爸媽覺得自己很愛孩子、默默替孩子做了很多,但孩子可能沒有接受到爸媽愛的訊號,只覺得爸媽管很多。

而這樣親子關係狀態,其實對於中年父母生活感受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在青少年的 8 種親子關係類型中,只有親愛型對於父母中年生活不會帶來負面影響,但親愛型的比例卻只有三分之一。由此可知,青少年風暴期,其實不只是孩子風暴、爸媽也很可能能壟罩在暴風圈之中,如何找到青少年階段親子關係的共處之道,值得我們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何防颱?青少年與中年父母的相處之道

  1. 看見對方表達愛的方式,也調整彼此感受得到的方法。
    延伸閱讀:如何有效表達愛?
  2. 釐清親、子雙方真正的想法與深層需要,藉由挖掘彼此內心深處的情緒與內在需要,進而找到解決方法。
    延伸閱讀:〈情緒冰山怎麼一回事?薩提爾的溝通練習〉〈三步驟,打開孩子的心門

參考資料

  1. 周玉慧、吳明燁、黃朗文(2010)。 當中年遇到青少年: 親子關係類型與父母中年生活感受。台灣社會學,20, 1-37。
  2. 吳明燁(2016)。
  3. Erikson, Erik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Psychological Issues 1: 1-171.

本文與 雞湯來了同步刊登,原文標題 雙颱夾擊? 「叛逆青少年」遇上「中年風暴父母」 -從《糖糖online》看青少年親子互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