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停不了:網路世代的通訊生活
無論是工作、回到家裡還是休息的時候,你是否發現有很多人依舊低頭滑個不停,也許是在忙著收發 Email、發訊息;也有人經營了好多種個人頁面;或是不斷的逛臉書、滑 IG;當然,你可能也很常跟親朋好友「賴來賴去」,電子通訊軟體早已充分融入了千禧世代 ( Millennials) 的生活裡面──也就是那些 1980 以後出生的人們,也難怪有人會稱呼他們為「網路世代 (The Net Generation)」。
千禧世代:真的各個都是來回收發資訊的高手?
儘管電子通訊軟體帶來便利,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頻繁干擾,可能會迫使我們把有限的注意力轉移到次要的作業上( Secondary task )。頻繁的「轉換注意力 (Attentional switching)」很容易快速消耗認知資源,因為現在我們除了要一邊思考眼前本來就該做的「原始作業 (Primary task) 」之外,還得分神擔憂其他待辦事項,同時又怕現在的事情做不完,導致焦慮、緊張或是疲累襲捲而來 (Bailey et al., 2001)。
試著想想看今天早上的情形吧,你也許當時打算要幫公司寫封重要的 E-mail,但是於此同時,螢幕的右下角卻閃爍了一下──啊,原來是朋友正在用 LINE 問你週末要不要小聚一下;不一會兒,臉書又彈跳出新的通知,原來是主管正在交代你新的代辦事項;好不容易終於要回神繼續寫 E-mail 時,客戶又突然寫信問你問題!於是一封原本可以 30 分鐘寫完的信,因為有了這些通知干擾,你竟然花了將盡快一個小時才按下送出,夠讓人心累吧。
過去的學者大多相信,千禧年世代對這種現象應該特別有感吧,因為他們的生活充斥著各種通訊軟體、媒體素材以及高科技產品,這些都會大量消耗他們的認知資源。但是現在卻有學者持相反意見,認為千禧年世代很可能本身就非常擅長在多種作業之間有效的轉換注意力,而原本的作業表現也不會輕易受到影響。
為什麼會這樣呢?目前為止,還沒有學者以研究證實這種說法,我們也尚未確定這些來自電子通訊軟體的中斷或是干擾 (Information interruptions),是否會影響人們的注意力表現。
弗羅里達大西洋大學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的學者相當關心這個議題,因此他們找來了一群大學生樣本,想要探討這些「網絡族」是否真的比長輩們有著更好的「數位素養 ( Digital literacy )」── 簡單來說就是收發媒體訊息、統整資訊並且判斷內容品質好壞、真假的能力。同時也相當關心,這樣的能力是否真的能夠讓網路世代的孩子們,更有效率的在多種訊息管道之間轉換注意力,而不會影響本來的作業表現。
研究團隊為此打造了一個模擬的工作情境,177 位受試者將被隨機分派至三組,他們必需完成幾個不同的任務,而研究者會安插各種通訊軟體干擾 ── 這個安排是為了讓研究者瞭解受試者如何抑制 (inhibition) 自己不要受到擾亂、繼續工作。
實驗人員準備了幾份問卷 / 實驗材料,來收集跟受試者有關的基本資訊,以及測驗不同的認知能力:
- 基本人口學統計 (Basic information form):包含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問題。
- 簡單反應時間測驗 (Simple reaction time task):受試者在這項作業中,只要盡快在刺激呈現時做出反應即可(通常是按下按鍵等)。 這種類型的測驗通常不需要其他認知能力的協助,只考慮一個人「最基本的反應速度」,是相對簡易的測試。
- 初始作業 (Primary task):在這裡實驗者選了一項作業,這是一篇上面出現很多拉丁假字的文章。
- 抑制控制作業 (Inhibitory control task):這個部分的選材是「西蒙作業 (Simon task)」,這個測驗可用來評估受試者的「選擇性反應抑制 (Selective response inhibition )」能力,也就是如何抑制幾個屬性相似作業互相干擾的能力(Simon., 1969)。
- HabitE 作業:這個測驗的目的,是為了測驗人們如何在干擾之下繼續進行這項作業,需要仰賴「自我調控 (Self-regulation) 」能力。
- 其他調查:包含了受試者的焦慮程度、對實驗的滿意程度等。
177 位受試者被隨機分派到三個組別,在填妥受試者同意書之後就會開始進行實驗,依照不同的組別,會有不一樣的作業安排:
- 第一組:他們是實驗組,執行作業時會不斷受到實驗者製造的通訊干擾。
- 第二組:這組受試者是對照組,他們一樣要將所有作業完成,過程中不受干擾。
- 第三組:這組受試者是控制組,他們只需要完成 HabitE 測試即可。
一心多用零煩惱,吸收再多的資訊都不怕
研究團隊發現,不管是與對照組或沒有受到通訊軟體干擾的那組受試者相比,被嚴重干擾的受試者並不會因為這些實驗安排,減少他們執行任務的效能與表現。反倒是另外一個發現讓他們感到相當意外:那些沒有受到任何干擾的組別中,受試者的表現居然比較不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事實上,三個受試者的焦慮水平都是偏低的,有 75 %人表示他們的焦慮程度只有「一點點」或是「根本不焦慮」,而且任兩組之間的比較也並未達成顯著差異。
「我們對於這個研究結果感到相當意外。」來自美國查爾斯 • 施密特科學學院 (FAU’s Charles E. Schmidt College of Science) 的心理學專家,莫尼卡 • 羅西 ( Mónica Rosselli ) 說道:「這好像是在告訴我們,生在網路世代的年輕人真的比較擅長有效率的轉移注意力,因為各種通訊軟體跟資訊都早已與他們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了。」
她接著解釋:「我們的研究使用的素材是這種彈出式 (pop-up) 的訊息視窗,年輕人早就習慣它們的存在了,這對他們而言可能就像是咖啡廳裡的背景音樂一樣,一點都不讓人感到意外或是驚奇,也不會讓人感覺很緊張」。
世代差異讓我們一代跟不上一代嗎?
過去的研究指出,以前用一般人進行類似實驗的時候,通常研究人員會發現,人們在被通知干擾過後,平均需要 25 分鐘才能回過神來繼續做事,而有約 41 % 的干擾可能導致人們直接放下手邊任務,另一個例子則告訴我們,光是電子郵件就可以在約 8 小時的一工作日內,干擾或是打斷員工作業多達 96 次,而他們平均每天得花一個半小時左右來恢復原本的效率。
而這份新的研究告訴了我們,當年輕一代的人們偏好使用通訊軟體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時,很有可能就會造成世代之間的差距 (Generation Gap)。
心理學研究人員,戴文 •克里斯托弗 ( Deven M. Christopher ) 表示:「瞭解人們如何適應科技產品,以及在不同條件之下的資訊運用、吸收方式,對於那些想要幫助人們提升生產力的專家、教育家或是學者而言,有著重大的影響力。因此,這項研究成果可能會進一步的提供研究基礎,因為年輕一代的生活很明顯的,早就與各種通訊管道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
參考資料:
- Millennials, think you’re digitally better than us? Yes, according to science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ced attentional switching effects on inhibitory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