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15歲以下禁用手機?兒童使用數位產品的合理規範是什麼?

PanSci_96
・2019/11/18 ・338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53 ・八年級

圖/pixabay

2019 年 11 月中旬,因應選舉的到來,各政黨紛紛提出不分區立委名單,某黨不分區立委名單第一順位,於被提名後針對政策或議題提出部分主張,包括「要求 15 歲以下禁用手機 (兒童眼睛易受傷害,比照先進國家)」1

這項主張雖然只有提及禁用手機,而未提到平板、電腦與掌上遊樂器等具有螢幕的數位產品,但國際上確實有一類似政策:

2018 年 9 月起,法國為防止校園霸凌、暴力與色情,以及手機成癮等不良內容,開始禁止 15 歲以下學童在校園內使用手機與平板等數位產品。但身心障礙者的輔助用途、教室與課外活動的教學使用則不受此限。2

「兒童的眼睛較脆弱,易受傷害」是個常見的論述,但限制 15 歲以下的青少兒禁用手機是合理的嗎?難道沒有比起禁用手機更好的使用原則或規範?手機與平板電腦與當代資訊、程式教育息息相關,禁用手機的主張對下一代教育又會產生什麼影響?

兒童醫學的觀點:對幼兒使用數位產品的建議是什麼?

無論是兒童或成人,過量使用數位螢幕或過近距離使用數位螢幕,都會導致近視。惟兒童的視力尚在發展階段,身體器官較為脆弱,勢必要以比成人還嚴格的使用規範予以建議。如:

  •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AP)在 1999 年時,呼籲父母不鼓勵讓 2 歲以下幼兒看電視。2011 年時,再次呼籲父母不鼓勵讓 2 歲以下幼兒接觸數位產品。
  • 前衛福部部長林奏延醫師總策畫的「華人育兒百科」一書中,竹教大幼教系周育如副教授指出,醫學與教育研究的普遍成果是基於影響視力、影響注意力發展以及排擠運動與人際互動機會等理由,不建議讓幼兒太早或長時間接觸 3C 產品,並建議 3C 產品應偶爾作為娛樂或教育性質的接觸,維持在 30 分鐘為限。
從兒童醫學與教養的觀點來看,五歲以下的兒童,有嚴格限制使用時數的建議。圖/pixabay

2016 年 11 月,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基於協助家庭平衡數位生活與現實生活之目的,提出兒童從出生到成年的一系列建議與指引,並條列了幾條簡單的原則3

  1. 一歲半以下的嬰幼兒,避免使用視訊聊天以外的螢幕媒體。
  2. 一歲半到兩歲的幼兒,若家長想要讓幼兒認識數位媒體,則應選擇高品質的節目。且家長應陪同觀看,以幫助幼兒理解他們所看到的內容。
  3. 二歲到五歲的學齡前兒童,每日最多觀看一小時的高品質節目。且家長應陪同觀看,以幫助兒童理解他們所看到的內容,並幫助兒童將所學到的內容運用到真實世界。
  4. 六歲以上的兒童至成年,維持一致性的使用時數限制。並確保數位媒體的使用,不會排擠到充足睡眠、體能運動,以及其他維繫健康的必要行為。
  5. 在家庭的經營上,制定電子媒體的停用時段,例如吃飯或開車。制定電子媒體的停用空間,例如臥室。
  6. 不管在線上或線下都保持尊重他人,持續地與人溝通網路公民義務及網路安全性。

因此,從兒童醫學與教養的觀點來看,五歲以下的兒童,有嚴格限制使用時數的建議,但六歲以上至成年,則並未要求完全阻絕數位產品之使用。且更重要的,應是家長協助選擇優質數位媒體內容、避免時數與內容上的不當使用,並持續投入不仰賴數位媒體的陪伴與互動。

資訊教育的觀點:現代公民應有的數位素養有哪些?

數位媒體不僅止於娛樂用途,將其融入教學亦成為當代教育發展的重點。在眾多數位產品中,手機最為普遍。若 15 歲以下的孩子即禁用手機,對當代資訊教育發展,又會有何衝突呢?

圖/EU

若要回應何謂「先進國家」的做法,不妨借鏡歐盟的規範。歐盟制定了當代公民應有的數位素養(Digital Competence),以利歐盟各國據此設計在學期間的教育政策,其數位素養分有五大類4

  1. 資訊(Information):能識別、檢索、儲存、組織和分析數位資訊,判斷其相關性、可靠度與資訊背後的意涵。
  2. 溝通(Communication):能在數位環境中溝通;通過線上工具分享資源;透過數位工具與他人聯繫與協作,與社群和網絡上互動與參與;跨文化意識。
  3. 內容創建(Content creation):能創造和編輯數位內容(從文字處理到圖像和影像處理); 整合且重新闡述過去的知識和內容;製作有創意的表達方式,輸出媒體和程式設計;理解並合理應用智慧財產權。
  4. 安全性(Safety):理解數位時代的個人防護、資料保護、能安全和可持續的使用。
  5.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識別數位需求和數位資源;作出明智的決定,如根據目的與需求,取用最合適的數位工具;通過數位方法解決概念問題;有創意地使用技術;解決技術問題。
各種數位軟硬體的使用與數位素養,理應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圖/pxhere

再以擅長利用數位科技解決國家治理問題的科技小國愛沙尼亞為例。該國依循歐盟的素養架構,制定出在學期間各級別應具備的資訊設備使用、識別與選擇能力5

  1. 基礎學校一級:(國小一至三年級)
    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選擇合適的數位設備(作者註:不限於手機、平板或電腦等)、技術或方法,解決給定的問題。
  2. 基礎學校二級:(國小四至六年級)
    學生能自行評估所選用的數位軟硬體的適用性。並在團隊協作任務中推薦自己評估的數位方案以完成任務。
  3. 基礎學校三級:(國中,七至九年級)
    學生能有目的性與創造性地利用數位技術,解決重大問題並改善學習。
  4. 高中和職業學校:
    學生能根據面臨的情境,分析應用不同數位技術的成效和影響,並根據分析做出決策與建議。

因此,從「先進國家」的經驗與策略來看,15 歲以前非但沒有禁止手機使用,更在小學起就將各種數位軟硬體的使用,與數位時代的應有的公民素養,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

兒童數位產品使用的「合理抑低」原則

合理抑低(ALARA,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是一個在安全與風險管理上的原則,常被應用於食品安全、環境保護與職業災害的效益評估。指的是我們應該要設法將各種風險降低,但由於將風險降到零可能會花上無限或過多的時間或資源,因此最好是能將風險降低到某個可接受的程度,如果更進一步降低風險,則所需要的成本花費,遠大過所帶來的效益。

圖/maxpixel

以兒童使用數位產品這件事來看,過度使用數位產品當然會帶來近視、注意力分散、接觸不當內容等風險。但家長可以透過慎選內容、陪伴互動,以及對全家庭數位產品的節制使用來降低風險。如此作法相較於全面禁止,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透過便捷的數位技術,更高效率、更無界限地取得豐沛的學習資源,並替兒童提早建構數位時代應有的素養。

只可惜,現行對於數位產品的使用原則,並未廣泛收錄於育兒資源中。例如衛福部國健署印製發放的兒童健康手冊6,主要聚焦於生理上的病痛,只有收錄了少數「親子共讀」的篇章,但若能持續更新更全面的相關育兒指引,將更有助於協助新手爸媽們迎接家中新成員的到來。

對父母來說,手機螢幕往往也是他們喘口氣的機會。圖/pixnio

但可惜與現實的是,許多成年人也有手機成癮的問題,且孩子教養過程辛勞,當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手機螢幕上時,對父母來說又何嘗不是喘口氣的機會。

因此,如果真的想為了孩子好,與其主張 15 歲以下禁用手機,而因噎廢食地關上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數位之窗,延宕我國資訊教育的進步之路。倒不如與公部門合作,強化宣導家長與準家長們陪伴孩子使用數位產品的正確觀念,並打造利於育兒的友善就業環境。

畢竟,這才是民意代表該做的事,不是嗎?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陳椒華(2019, November 14)。有嚴重誤解的報導!【Facebook文字資料】
  2. Smith, R. (2018, July 31). France bans smartphones from schools. CNN.
  3. AAP. (2016, October 21).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nnounces New Recommendations for Children’s Media Use.
  4. Ferrari, A. (2013). DIGCOMP: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and understanding digital competence in Europe.
  5. HITSA. (2016, April). ÕPPIJATE DIGIPÄDEVUSE MUDEL [PDF]. Tallinn: HITSA.
  6.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兒童健康手冊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038 篇文章 ・ 1363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進化,提升精準度與視覺品質
careonline_96
・2023/03/23 ・275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長期學業壓力及電子產品的使用導致台灣近視人口居高不下,統計路上有八成的人口都有近視問題,運動及生活上的諸多不便造成困擾,摘下眼鏡就像擺脫拐杖一樣成為許多人的其中一個心願。那近視雷射手術是如何進行,又有何差異呢?

目前治療近視、散光使用的雷射手術有 PRK、LASIK 與 SMILE,在醫界頗負盛名曾幫兩百多位醫師手術的遠見眼科總院長張聰麒醫師指出,近視雷射手術的歷史是先有 PRK,其次 LASIK,再有 SMILE 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

PRK(經上皮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是較早期的作法,手術會先用酒精或雷射 Smart tPRK 刮除上皮細胞層與前彈力層,然後利用準分子雷術切削角膜,大約 1~2 週恢復八成視力。PRK 的缺點是比較痛,且會痛很久,然後因為傷口較大,組織長回來時容易形成角膜白斑,所以需要點較長期的類固醇藥水,大概半年左右,期間要密集注意類固醇造成的眼壓上升青光眼問題。

LASIK(雷射屈光角膜層狀重塑術)則會先製作角膜瓣,掀開上皮細胞層與前彈力層,然後使用準分子雷術切削基質層,達到計畫的厚度後,再將角膜瓣蓋回去,大約 1 天可恢復視力。

「過去大多使用刀片製作角膜瓣,現在可以使用飛秒雷射製作角膜瓣,提升精確度。」張聰麒醫師說,「LASIK 的優點相對於 PRK 疼痛感較輕,大約持續 1 天。不過因為有製作角膜瓣,術後需要小心照顧。」

在 LASIK 與 PRK 的年代兩者各擅勝場,LASIK 挾恢復快、疼痛感低、不易形成白斑,類固醇藥水需求量少,但缺點是皮瓣的術中及術後照顧須細心以對,而 PRK 則完全避免了皮瓣的問題,但恢復慢、疼痛感較久、及角膜白斑需長期類固醇藥水治療是其弱點,接下來劃時代的改革——微創傷口 SMILE 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則集合了兩者的優點。

SMILE 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微創角膜透鏡萃取術)屬於微創手術,會利用能量較低的飛秒雷射於基質層精準雕刻出一個角膜透鏡,然後經由一個 2 至 4 毫米的小傷口取出角膜透鏡。SMILE 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的傷口較小,能夠維持前彈力層的完整,有助維持角膜的強度,另外傷害的神經較少,乾眼症程度也較輕。

張聰麒醫師說,「由於 SMILE 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的疼痛更少、大約 1 天可恢復視力、乾眼程度更輕,很快成為近視雷射手術的主流,近三年來占比從一成提升至六成。」

從 SMILE 到 SMILE pro,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的進化

SMILE 是近視雷射手術的重大進展,不過早期的 SMILE 近視雷射手術沒有視軸導引、散光軸度導引、以及角膜地圖掃描,需要仰賴手術醫師的豐富經驗來調整。

曾經受到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邀請於 2022 年眼科年會從林口長庚現場實況轉播手術過程給全國眼科醫師觀摩的張聰麒醫師說,包含術前參數規劃、術中雷射施打過程、細膩的透鏡取出技巧這些技術的磨練都有助於提升 SMILE 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的安全性與術後的視覺品質,這是外科手術醫師需要經歷長時間磨練跟學習培養的原因。

為了解決早期 SMILE 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著重醫師個人經驗的困難點,SMILE 加入幾項新功能進化為二代的 SMILE Pro,張聰麒醫師解釋,SMILE Pro 具備中心視軸導引、散光軸度導引,讓醫師可以更快更精確的定位雷射位置,等於是從拿著地圖找路進化為 Google 地圖導航,大幅降低失誤空間提升精準度,可以讓經驗豐富的醫師做得更好更快更舒適,也提供年輕醫師許多幫助。

手術過程中使用飛秒雷射雕刻角膜透鏡時,需要把眼睛維持在固定位置。張聰麒醫師說,SMILE pro 的雷射掃描速度更快,施打雷射的時間從 23 秒縮短為 9 秒鐘,患者不用再努力維持 23 秒的定格狀態,大幅減少患者及醫師心理壓力。

另外,SMILE pro 可使用較低能量的飛秒雷射,張聰麒醫師說,較低的雷射能量可以進一步減輕施打雷射的不適,並讓視覺品質恢復更快、水霧感消散更快,讓近視雷射手術的品質更上一層樓。

「最近有兩位醫師和一位牙醫朋友來接受近視雷射手術,他們在隔天就返回工作崗位替患者植牙了,醫師果然是勞碌命。」張聰麒醫師說,「另外有位放射科醫師在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後,幾天後傳訊息告訴我說,他已經可以進行侵入性血管手術,穩定地把導管放進直徑不到 1mm 的血管裡了,他很訝異恢復的狀況的良好!」讓張醫師頗為驕傲,畢竟這些醫師都是千里迢迢過來,而且身負回去幫助其他患者的重責大任。

經過多年演進,近視雷射手術從 PRK、LASIK,到 SMILE,再進展到 SMILE pro,身為 SMILE 全飛秒雷射手術教學醫師的張聰麒指出,這些年來近視雷射手術的品質持續進步,透過完整的術前評估,累積豐富的手術經驗,能幫助更多人擺脫眼鏡的束縛。

「很多患者會問,你有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嗎?」這個萬年考古題是張醫師的最愛。張聰麒醫師總笑著說,「因為我自己有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而且近三年來還替 200 多位醫師同業做過近視雷射手術,我知道大家在意的點,我知道恢復的過程,我知道術後如何照顧眼睛,這些我個人經驗都可以跟我的患者討論,藉由醫療科技的進步,讓我能夠享受清晰的視覺品質,並能幫助更多的人,非常開心!」

貼心小提醒

不管接受哪一種近視雷射手術,術後一定要依照醫師的指示好好照顧眼睛,張聰麒醫師提醒,一個禮拜內請保持清潔避免碰生水,並按時點眼藥水,通常會包括抗生素藥水、類固醇藥水、與人工淚液。抗生素藥水是為了預防感染;類固醇藥水可減輕發炎反應、幫助視力恢復;人工淚液能夠改善乾眼的不適。

在術後照護期間,請多多休息,並按照時間回診檢查!

2

2
0

文字

分享

2
2
0
想站 C 位,先站定位——聽覺和身體平衡原來緊密相關!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2/12/24 ・172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研究員 林桂如
平衡感不只依靠眼睛和大腦,更與聽覺系統息息相關! 圖/Pixabay

如果平衡感好,不僅可以輕易維持單腳站立的金雞獨立姿勢,還可以像韓國防彈少年、Twice 天團的成員們一樣,迅速變換舞蹈動作,也不至於跌出鏡頭外!

只是,你知道嗎?平衡感和臉蛋無關,更不只依靠眼睛和大腦!我們的耳朵,其實是維持身體平衡息息相關的要角。許多平衡感不佳的人,最後往往發現問題出在他們的耳朵上,箇中原因便是當內耳出現問題,將可能導致平衡跟著出現異狀,例如:步履不穩、搖晃,天旋地轉的眩暈,讓人站也不「適」、坐也不「適」。

聽覺和身體平衡的關係

如欲維持良好的身體平衡,將有賴聽覺系統中前庭系統(vestibular system)將接受到外界刺激,經前庭神經將刺激信息傳入相應的腦幹內的前庭神經核和小腦,再經視覺系統(visual system)和體感覺系統(somatosensory system)傳送至腦內更高層次的中樞神經系統處理,最後以運動神經系統做出反應。

國外相關研究指出,如果聽力受損時,前庭系統功能很可能也會有損傷,以致出現協調與平衡能力上的問題,甚至阻礙聽覺障礙(以下簡稱聽障)者的動態平衡(dynamic balance)(如:跑步、踢球)、靜態平衡(static balance)(如:單足站立)和協調能力的發展1。因此,鑒於當聽力損失程度越重,其前庭功能失調的風險也越高,反映在生活中的表現可能為較晚學走、學習或從事關於平衡的活動時常受挫,故建議當個人的純音平均聽力閾值(pure tone threshold)超過 65 分貝以上者,宜進一步進行前庭功能測試2

適度運動可促進平衡表現,聽覺障礙者亦然!

在諸多研究上顯示,相較正常聽力者,聽障者的靜態與動態平衡上均有明顯表現較差的情況。然而,在比較聽障運動員與正常聽力者的平衡表現時,結果卻顯示聽障運動員在動態平衡能力和正常聽力者相當,甚至更好,惟靜態平衡能力中的表現仍明顯比正常聽力者差;進一步比較一般聽障者與聽障運動員間的平衡表現,亦發現聽障運動員有較好的反應時間、移動速度及靜態平衡能力3

從上述可知,藉由後天規律、適度的運動,除了可改善平衡表現和運動能力,亦能促進心理發展和社會技能4,並預防失衡導致的意外或傷害發生,這樣的成效在聽障者身上亦可見一斑5

運動可促進個體平衡表現,達到較佳的反應時間、移動速度和動、靜態平衡能力。圖/Pixabay

面對平衡感欠佳的孩子,宜留意其聽覺狀況、整體發展與適時引導!

    平衡感與生活自主有關,平衡感不佳的孩子,很可能無法自行走路、跑步或上/下樓梯,進而影響整體學習與適應。在平衡感欠佳者的孩子中,除了存在於自身的神經、前庭、肢體動作發展因素,也可能與個體所處的後天環境中家長過度保護、提供的環境刺激過少有關。

    當遇到平衡感不佳的孩子時,除了應留意其聽力發展外,亦建議定期參考「兒童健康手冊」分齡發展檢核,或各縣市衛生局提供的「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加以留意。同時,亦鼓勵家長多提供兒童早期動作發展的經驗,如:當孩子可以放手行走時,酌量減少推車乘坐或手抱的機會,此外,也可善用共融遊戲場的遊戲設施加以探索,並可透過居家平衡小遊戲,如:練習墊腳尖、維持平衡;一隻手牽扶上/下樓梯;在柔軟的物體面(如:枕頭)上站立;玩需要經常轉頭的活動來提高前庭視覺反射功能(如:走路去拿一個球並把它放回桶中)等,幫助孩子從遊戲中練習平衡感!

參考文獻

  1. Chilosi, A., Comparini, A., Scusa, M., Berrettini, S., Forli, F., & Battini, R. (2010).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to profound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 clinical study. 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 52(9), 856-862.
  2. 2Castiglione, M., & Lavender, V. (2019). Identifying red flags for vestibular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The Hearing Journal, 72(3), 32-35.
  3. 高賡祖、林威秀(2020)。兒童與青少年聽覺障礙者平衡能力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34(4),249-258。  
  4. Vidranski, T., & Farkaš, D. (2015). Motor skills in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with or without cochlear implant – a systematic review. Collegium Antropologicum, 39, 173-179. 
  5. Hartman, E., Houwen, S., & Visscher, C. (2011). Motor skill performance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dea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8(2), 132-145.
所有討論 2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43 篇文章 ・ 205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近視控制日拋」治療兒童及青少年視力,常見十大問題一次解答!
careonline_96
・2022/10/20 ・216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開學之後,很多小朋友都會被檢查出近視;大學眼科林日蘋醫師一次解答,配戴近視控制日拋常見 10 大問題!

一、目前控制近視的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長效散瞳劑、角膜塑型片、兒控鏡片,還有軟式的近視控制日拋隱形眼鏡。

二、小朋友可以戴隱形眼鏡嗎?

科技日新月異,目前有推出專為兒童還有青少年近視控制的日拋軟式隱形眼鏡,通過台美 FDA 的核准,白天配戴,晚上的時候取下,配戴前需先經過醫生的評估;目前(近視控制專用)隱形眼鏡,也有六年的國外報告,證實它的安全性,小朋友能夠安全、自行、獨立配戴。

三、近視控制日拋跟角膜塑型片的差異?

首先是配戴的時間,角膜塑型片是晚上睡覺的時候配戴,白天的時候把它拿下來,如果是近視控制日拋的軟式隱形眼鏡,其實戴起來就跟大人在配戴的一般軟式隱形眼鏡一樣,白天的時候配戴,晚上睡覺的時候再取下來。

另外一個差異是鏡片的特性,角膜塑型片是硬式的隱形眼鏡,比較會有一些異物感,需要一點時間去適應;如果是近視控制日拋隱形眼鏡,則是軟式,所以在配戴適應期,幾乎是剛開始驗配的時候,就可以很快適應。

這兩者都是有很好的近視控制的效果存在,什麼時候要選哪一種鏡片?需要配合醫生的評估,在評估之後,再看小朋友的睡眠時間長短,或是生活習慣,再去做選擇。

四、幾歲可以開始使用近視控制日拋?

一般是建議 9 歲,有近視的小朋友可以開始使用,不過因為現在是疫情期間,許多 小朋友在這段時間有上線上課程,導致近視控制不佳,如果狀況許可,經過醫生們檢查,也可以提早做驗配的動作。

五、近視控制日拋隱形眼鏡,一天建議要戴多久?

一天建議至少要配足 10 個小時,不建議超過 15 個小時,一週至少要配戴 6 天。

建議要定期的回診,定期給醫生追蹤,才會有一個比較好的近視控制效果。

六、午睡時需要拿掉嗎?

午休的時間比較短,所以其實不一定要把它取下來,但每個孩子的狀況不一樣,家長可以多準備一副日拋的隱形眼鏡,或是多準備一副框架眼鏡。而我們診所也都會再提供一副框架眼鏡,提供家長們讓孩子做備用。

七、小朋友有辦法自行配戴嗎?

以我自己的經歷,9 歲以後就可以自行配戴角膜塑型片,而近視控制日拋,因為不需要有清洗的動作,每天只要更換一副新的就可以,因此小朋友能夠更加的適應自己去配戴。

家長也不用太擔心,來到我們診所的時候,醫生還有專業的驗光人員,都會為小朋友做獨立性的評估,並協助家長還有小朋友們自行配戴和取下,回家的時候,我們也會給幾副試戴片,讓大家能夠回去試戴看看喔!

八、卸下後需要戴眼鏡嗎?

卸下以後還是要戴眼鏡,大家可以把它想成,就像大人一般在配隱形眼鏡,卸下以後,他還是需要戴眼鏡,但是近視控制日拋跟一般大人的隱形眼鏡,不同之處在於,它除了屈光矯正以外,同時還可以讓我們有延緩近視(加深)的效果,所以一般我們都還是建議,白天的時候盡可能配戴 10 個小時,拿掉以後再改成框架眼鏡。

九、近視控制日拋,適合哪些小朋友?

首先是經過醫生評估之後,如果他是有近視,然後需要做近視控制的小朋友,像是男生很喜歡去打球、喜歡運動,不喜歡戴框架眼鏡的也都非常適合;另外,有能力可以獨自完成戴上隱形眼鏡的人,也都很適合喔!

另外還有一些使用長效散瞳劑,有畏光狀況的小朋友,也可以使用近視控制日拋;如果是配戴硬式隱形眼鏡,異物感較重的小朋友,也可換成近視控制日拋;睡眠時間比較短,無法配戴角膜塑型片的小朋友,也很適合配戴近視控制日拋。

十、配戴近視控制日拋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雖然日拋真的是非常方便,但是在配戴之前,我們還是要做手部清潔的動作,家長要幫忙注意,過敏的時候盡量不要配戴;用過以後,就要把它丟棄,取下以後,也是要再更換一副新的;游泳的時候不能配戴;家長也要注意,因為是近視控制的隱形眼鏡,所以平常在放假的時候也是要配戴,一週要配足 6 天,每天要配足 10 個小時,才會有近視控制比較好的效果。

另外,定時回來給眼科醫師做檢查,確定度數還有確定角膜健康程度,才會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