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聲學版石墨烯是由瓦倫西亞科技大學(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Valencia)的 Daniel Torrent 與 Jose Sanchez-Dehesa 所發現。他們計算了聲波在鑽有六角排列孔洞的樹脂玻璃(Plexiglas)表面上的傳輸性質,特別是描述聲波能量與動量間關連的色散關係式,結果顯示迪拉克點及迪拉克錐的存在。此外,該模型也預測了表面聲波具有一特定的迪拉克頻率與迪拉克速度,在此條件下的聲波可在材料中傳輸而不發生散射。
為了進行實驗驗證,研究人員在長 300 mm 寬 100 mm 的樹脂玻璃上鑽有 1113 個直徑 3 mm 深度 2.88 mm 的孔洞,洞距則為 3.33 mm。他們將揚聲器連接至此樣品,並在兩不同位置以麥克風收音。為涵蓋了預測的迪拉克頻率,他們使用中心頻率 22 kHz 寬度約 5 kHz 的脈衝聲波。研究人員發現兩測量點間的相位延遲(phase delay)在 22 kHz 時顯著下降,對應到迪拉克錐的頂點。他們也發現由實驗數據計算得到的聲波色散關係在 22 kHz 附進形成能量與動量成線性關係的迪拉克錐,與理論預測相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此具有聲波迪拉克錐的材料尚未有實際用途,不過將來可能應用於聲學透鏡上,在無反射損失的情況下收集聲波。Torrent 與 Sanchez-Dehesa 現在正進行實驗以驗證聲波能暢行無阻地在材料中傳遞,如同石墨烯內的迪拉克電子。他們認為類似的樣品可藉由聲波來模擬石墨烯的電子性質,其中一項優點在於樹脂玻璃的晶格常數能輕易改變。詳見 Phys. Rev. Lett. Vol. 108 174301。
筆者認為前述的(1)及(2)都是果,真正的原因只有(3)一個。80 年代,當英特爾的晶片和微軟的軟體成為快速發展之個人電腦行業的雙引擎時,公司充滿活力,專注於其在個人電腦和資料中心伺服器的特殊領域。英特爾高層曾半開玩笑地將公司描述為「地球上最大的單細胞有機體」:一個孤立的、獨立的世界。像 IBM 一樣,數十年的成功和高利潤也催生了英特爾目中無人及自大之企業文化!這種開會又開會、討論又討論、開不完的會、討不完的論正是公司成熟的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