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的藥物、自散播(self-spreading)疫苗、無人機與機器人,將如何成為人類面對大規模疫情時的新武器。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由於全球化的盛行,全球的感染疫情事件也越來越頻繁。SARS、MERS、伊波拉、流感等幾次的重大疫情,都讓全球的公衛體系不斷受到考驗。讓跨領域的多種新科技有機會投入防疫工作,成為現代公共衛生在預警和治療上搶得優勢的重要武器。例如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的全球維安中心( JHCGS, 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Global Security),就有許多研究人員,正嘗試將其他領域的新科技融入防疫工作。
下方將整理已經有所成果,在不久的未來,就可以大規模應用於五大防疫領域的 15 種新科技。
一、偵測疾病、疫情監控、情境感知(Situation awareness)
由於全基因定序技術與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的價格大幅下降與普及,讓分子生物學家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就掌握大範圍跨度的基因序列資訊,搭配資料視覺化工具,能夠讓跨國研究人員共同合作,加速研究時程。
利用多台無人機組隊所串聯的聯合平台,已經能夠做到半自動化起降、連續執行人群監管或是遠端投送藥物的任務。例如無人機搭配特殊的熱成像(Thermography)、機載成像光譜儀(AIS, Airborne Imaging Spectrometer)或是近紅外線感測儀,配合標準化植被指數(NVDI)與演算法,能讓農夫初步了解植物的健康狀況,掌握疫情發展。
二、感染性傳染疾病的診斷技術
拜微機電系統( 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技術的進步,奈米等級以下的微機構已經陸續開發使用,例如微閥門或微混合器等等。運用這些技術,能夠組成微流體(Microfluidic)系統,使研究人員只需極少量的樣本和微量的高價試劑,操控微小液珠相互混合和分散,減輕人工與時間的消耗。相關的技術也造就了拋棄式生物晶片的發展,使得床邊的即時檢測(POCT, point of care)裝置更為普及,讓臨床人員能更快得知檢測結果,加速臨床判斷。
以往笨重的質譜儀,現在也有手持式的商業版本,可以即時做出分析;液態切片檢驗(Liquid biopsy),則能偵測細胞外游離的遺傳物質(cfDNA),這項技術不只用在癌症的篩檢,未來也可能用於偵測體內病原體的遺傳物質。
三、分散式的新型醫藥材製造技術與合成生物學的發展
和傳統由藥廠、研究中心或政府等機構所發動的集中式生產不同,3D 列印技術的進步,降低製造門檻,使得更多單位能夠製造少量、配合個人需求的客製化醫材零件。3D 列印技術甚至能應用於藥品製造,做出更快速溶解的藥物,讓老人和小孩更願意吞服藥錠,也加速藥物作用。
分子生物學的進步,帶動了整合工程邏輯和生物科技的合成生物學 (Synthetic biology) 也有了極大發展。未來的研究者將能夠操控各種細胞、細菌、病毒,透過模組化的 DNA 元件和基因迴路(Gene circuit),串聯成各種邏輯控制單元或是微小工廠,在體內就有可能自行合成疫苗成分等重要的分子結構。
四、防疫策略、傳播和管理的方式大幅改變
如何快速提升疫苗接種率,一直都是防疫的一大重點。許多疫苗都還需要仰賴醫護人員透過各種管道接種,這對於開發中國家或是偏遠地區的居民,有執行上的困難。微針陣列貼片(Microarray Patches)有體積小、能夠長期在室溫下保存的特色。使用貼片的方式極為簡單直覺,不需要受過特殊醫療訓練也能使用。使用過程沒有任何痛感,使用後微針頭會自行消融,也沒有處理針頭的問題。目前已經有麻疹疫苗的版本,未來也許也能應用到其他疫苗。
另外用在動物領域多年的自散播(self-spreading)疫苗、基因轉殖的細菌、mRNA疫苗 、DNA 疫苗等新型的疫苗設計,也能加速群體免疫力的散佈和疫苗開發時程。
五、遠距照護科技與攜帶式呼吸器
在多種 IoT 裝置和影像設備的普及後,遠距醫療已經是相當常見的臨床情境。1月15日,美國華盛頓州一處專門處理高傳染性疾病的病房中,收治了美國的第一例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原本這些病房是針對 2017 年伊波拉病毒疫情使用,因此備有專門應用在隔離室與病人對話溝通的影像機器人,能夠避免醫療人員,因為照護病患受到感染。
另外像是 SARS 或是新型冠狀病毒的重症患者,通常會需要盡早插管,給予呼吸治療。傳統的呼吸器體積龐大且價格高昂,醫院很難在幾天之內,回應大量湧進的重症病患。攜帶式的呼吸器雖然功能較陽春,但價格低廉,方便攜帶,甚至能發配到基層診所或是救護車,讓病人盡早插管的同時,也減輕醫院調度呼吸器的壓力。
參考文獻
- From self-spreading vaccines to 3D drugs: the tech that will stop a pandemic.
- Center for Health Security report highlights 15 emerging technologies with potential to reduce global catastrophic biological ri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