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緻密小步舞曲— 重離子對撞,再現宇宙大爆炸

科學月刊_96
・2012/06/28 ・6384字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SR值 557 ・八年級

科學家推測宇宙是由「一個時空特異點」突然大爆炸而出現的,而在大爆炸那一微秒之後,這極高溫的世界是甚麼樣子?大強子對撞機將揭開這神秘面紗!

李彥頡

宇宙是怎麼誕生的,如何演化呢?好奇的人類總是不斷的追問大自然這個問題。從宇宙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以及許多天文觀測的證據,我們知道宇宙的開端大概是在140億年前,從一個極為炙熱的小火球,快速的膨脹擴張、降溫,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知的宇宙。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想問的問題是,在宇宙大爆炸1 微秒後,這個極高溫的世界是甚麼樣子呢?我們有沒有辦法利用實驗的方法重現這個世界,來研究早期宇宙的性質呢?

掌管物質的四種作用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知道物質之間有四種作用力:重力、電磁力、強力、弱力。重力把你我安安穩穩的「黏」在地球上,也是掌管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力量。電磁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作用力,我們之所以可以看到這個世界(眼球中的視神經接收光子),可以觸摸到這個世界(我們手指中原子的電子雲與桌子的電子雲重疊,產生排斥),都是因為電磁力的作用。弱作用力管理許多基本粒子之間的轉換,如中子衰變為質子的過程。而四種作用力中最強的強作用力則是掌管原子核中,質子與中子之間的作用。核電廠進行核分裂反應產生大量的能量,太陽進行核融合反應照亮這個世界,都跟強作用力有關係。

圖一:宇宙的開端大概是在140億年前,從一個極為炙熱的小火球,快 速的膨脹擴張、降溫,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知的宇宙。而我們想問的問題 是,在宇宙大爆炸1 微秒後,這個極高溫的世界是甚麼樣子呢?

在電磁力中,電子帶有電荷,電子之間是以交換光子的方式,來傳遞電磁作用力。而強作用力中,夸克帶有三種「色荷」(通常以紅、綠、藍三種色荷來表示,然而「色荷」與日常生活中的顏色無關),以交換膠子(Gluon)來傳遞強作用力。強作用力與電磁力非常的類似,兩個不同的地方是膠子本身也帶有色荷,與電磁力中的光子不同(不帶有電荷),且色荷有三種,電荷只有一種。從這個角度來看,強作用力顯然要比電磁力擁有更豐富的變化(而且強作用力的強度約比電磁力強100倍!)。然而在我們所見到的世界中,物質的交互作用卻是以電磁作用居多,強作用力卻只存在核反應中,到底為甚麼會有如此大的落差呢?

答案是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跟宇宙大爆炸不久後比起來,是一個非常低溫的世界。夸克與膠子這些帶有色荷的基本粒子,都「凝結」了起來,組成零色荷的強子(如質子、中子、π介子),集中在一個極小的空間裡面(半徑約1費米的球體中)。就像是水在低溫的時候,水分子都凝結起來變成冰塊,沒有辦法自由的移動。因為這個緣故,日常生活中不常見到強作用的蹤跡。這告訴我們,實驗上需要一個非常高溫的環境,才能讓質子與中子「融解」成為夸克與膠子,打破強子之間的籓籬,讓夸克與膠子自由的交互作用。而這樣子的世界,事實上曾經存在!在宇宙剛爆炸的時候,溫度與能量密度非常的高。量子色動力學的計算結果顯示,在溫度達到核子彈爆炸核心溫度的5000倍時,夸克與膠子不再被禁錮在強子中,而是以「夸克–膠子電漿」(Quark Gluon Plasma)的方式存在,可以自由的運動與交互作用。

模擬宇宙初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當要產生宇宙剛爆炸時的能量密度,所使用的方法是讓鉛原子核對撞。先把鉛原子核加速到接近光速的狀態,這時候會 變成像「煎餅」一樣的形狀(A)。當這兩個「煎餅」對撞後(B),會將大量的動量釋放在一個極小的空間(C~E),產生 一個超高能量密度的環境,進而重現宇宙大爆炸的狀態。

如果你身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身邊只有冰塊,沒有火種,也沒有其他可以升溫器具,該如何「加熱」這個世界呢?一個很有創意的答案是:你可以讓兩塊冰塊加速相撞,將動能轉換成位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融化冰塊。我們所生活的宇宙也在很相似的狀況,因為所處的世界溫度很低,所以夸克與膠子都凝結成為強子,要產生宇宙剛爆炸時的能量密度,科學家所使用的方法是讓重離子(Heavy Ion)對撞——把重離子(重元素的原子核,如鉛原子核、金原子核)加速到接近光速的狀態,這時候重離子因為羅倫茲收縮(Lorentz Contraction)的緣故,變成像兩個「煎餅」一樣,這兩個「煎餅」對撞之後,會將大量的動量釋放在一個極小的空間裡面,產生一個超高能量密度的環境,進而重現宇宙大爆炸的狀態(如圖二)。

夸克–膠子電漿產生之後,由於極高的能量密度與壓力,其體積快速的擴張,很快的冷卻碎成許多的強子。這個過程發生的飛快,大概只有10-23~10-24秒的時間。因此要研究夸克–膠子電漿的性質十分不容易。事實上,在實驗中我們只能藉由這些由夸克–膠子電漿冷卻凝結成的強子,以及其他不同的粒子,來了解這種新物質的特性。

位於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 RHIC),是第一個進行高能重離子對撞的加速器。金原子核在加速器中最高被加速到1000億電子伏特,並且進行對撞。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實驗結果中,第一次證實了夸克–膠子電漿的存在。

到了2010 年的冬天粒子物理學界有了重大的突破,位於歐洲的大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成功的完成鉛原子核對撞,並且將鉛原子核加速到1.38兆電子伏特,開創了一個超高能量密度的新紀元。1.38兆電子伏特這個數字或許不太易懂,其實這代表著每一個在鉛原子核中的質子與中子,都帶有相當於蚊子飛行時所擁有的動能。理論計算預測在大強子對撞機中將產生體積更大、溫度更高的夸克–膠子電漿,將對宇宙的起源以及高密度環境中量子色動力學的了解做出的貢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三:緊湊渺子線圈(CMS)主要是由 超導磁鐵、矽晶軌跡追跡系統、量能器 (Calorimeter)以及渺子偵測器所組成, 可用來測量由夸克膠子電漿冷卻後所產 生的各種粒子,以重現宇宙大爆炸。

科學之眼—粒子偵測器

為了測量由夸克–膠子電漿冷卻後所產生的各種粒子,我們使用粒子偵測器來測量這些粒子的角度分布、動量以及能量。以緊湊渺子線圈(Compact Muon Solenoid,簡稱CMS偵測器)為例,偵測器主要是由超導磁鐵(Superconducting Magnet)、矽晶軌跡追跡系統(Silicon Tracker)、量能器(Calorimeter)以及渺子偵測器(Muon detector)所組成的。

CMS偵測器使用超導磁鐵產生強大的磁場(3.8 特斯拉)。碰撞中產生的帶電粒子往外飛散時,會受到磁場的影響而轉向,高動量的帶電粒子轉向程度較低,行進的軌跡比較接近直線,而低動量的帶電粒子則是以接近螺線的方式向前移動。CMS偵測器中的矽晶軌跡追跡系統就像是個3D 的數位相機一樣,記錄在對撞中所產生的帶電粒子軌跡,使CMS偵測器能夠測量帶電粒子的動量分布以及數量。電磁量能器是由鎢酸鉛晶體(Lead Tungstate)所組成的,可用來測量光子以及電子的能量。強子量能器可以用來測量中性以及帶電強子的能量,並且用於夸克與膠子噴流(Jet)的重建。由於渺子經過量能器時所損失的能量很低,可以穿過這些偵測器,因此在CMS 的超導磁鐵外層,還裝設了渺子偵測器,用來偵測渺子的訊號。

圖四:粒子在CMS偵測器中留下的軌跡。光子不會在矽晶追跡系統中留下軌跡,但是會在電磁量能 器中被破壞,留下能量;電子會在矽晶追跡系統中留下軌跡,並且將能量釋放在電磁量能器中;帶電 強子的軌跡可被矽晶追跡系統記錄下來,且會穿過電磁量能器,到達強子量能器並釋放能量。渺子因 不帶有色荷不參與強作用,質量又比電子重,因此渺子能夠穿過所有的偵測器以及磁鐵,在超導磁鐵 外的渺子偵測器中留下信號。

在CMS偵測器中(圖四),可以看到電中性的光子,不會在矽晶追跡系統中留下軌跡,但是會在電磁量能器中被破壞,留下能量。帶電的電子(反電子)則會在矽晶追跡系統中留下軌跡,並且將能量釋放在電磁量能器中。帶電強子(Charged Hadron)的軌跡同樣可被矽晶追跡系統記錄下來,與電子不同之處是帶電強子不只會在電磁量能器中留下能量,通常也能穿過電磁量能器,到達強子量能器,然後將能量釋放在強子量能器中。帶電的渺子更加特殊。由於渺子不帶有色荷不參與強作用,質量又比電子重約300倍,這些性質使得渺子通過介質時損失的能量較少,因此渺子能夠穿過所有的偵測器以及磁鐵,並且在超導磁鐵外的渺子偵測器中留下信號。這些探測到的高能渺子可用於Z 玻色子(Z Boson)的重建(經由Z 玻色子衰變至渺子與反渺子的管道)。利用CMS這個「科學之眼」,我們可以捕捉碰撞中除了微中子以外所產生的粒子,並且分辨他們。而藉由觀測這些由夸克–膠子電漿冷卻凝結而成的碎片,我們可以推測在碰撞中產生的新物質的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物質—夸克–膠子電漿

實驗物理學家常將電子射向想研究的物質,利用電子偏折的角度來研究物質的結構。然而重離子對撞所產生的夸克–膠子電漿存在時間極為短暫,且體積微小,因此測量這種新物質的性質非常不容易,也是實驗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基本上測量夸克–膠子電漿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種是測量夸克–膠子電漿散開後所產生的粒子。從這些粒子的數量,角度分布以及能量大小,來推測夸克–膠子電漿的性質。第二種方法是在碰撞中,利用與夸克–膠子電漿同時產生的高能量夸克、膠子以及光子,讓這些粒子穿過夸克–膠子電漿,然後觀察電漿如何改變這些高能量的粒子。

圖五:當鉛對撞發生時,成千上萬的粒子在碰撞中產生,並且在軌跡追跡系統中留 下信號。此圖為CMS 偵測器所記錄下來的一個鉛對撞事件。

圖五是CMS偵測器所記錄下來的一個鉛對撞事件,由圖中可以看出,成千上萬的粒子在碰撞中產生,並且在軌跡追跡系統中留下信號。經由電腦人工智慧辨識,可以重建出碰撞中所產生的帶電粒子軌跡(圖中位於核心、顏色較淡的細絲線狀)以及動量大小。從強子的數量估計,我們發現在大強子對撞機中鉛對撞所產生的夸克–膠子電漿,能量密度比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其他原子核的密度還要高5~10 倍。換句話說,在一個質子大小的空間裡,要擠下5~10倍質子的能量。因此很顯然的,這種物質不太可能是由質子與中子等強子所組成,而是由更高密度的夸克與膠子所組成。圖中也可以看到許多正方體,所顯示的是電磁量能器所測量到的能量大小。而在最外圍的長柱狀體則顯示強子量能器所測量到的能量。利用量能器所測量到的能量大小,也可以推出與帶電粒子相同的結論,我們在對撞中確實產生了極度緻密的物質。而且所測量到的總能量,大約是在前一個實驗「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的金原子核對撞中總能量的2~3 倍。

聰明的你也許會問:「如何證實在碰撞中,一個達到熱平衡的夸克–膠子電漿真的產生了呢?也許這麼多的粒子只是原子核中許多質子與中子之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的對撞疊加在一起所造成的,彼此並不相干!」如果在鉛對撞中,所產生的粒子真的是由許多互不相干的核子對撞所造成的,偵測器所偵測到的粒子角度分布會是對稱的。但如果在碰撞中所產生的物質,是已達到熱平衡的夸克–膠子電漿,這時候由夸克–膠子電漿冷卻所產生的粒子由於壓力的作用,會產生不對稱的角度分布。壓力較大的方向,所測量到的能量及粒子數量較多,而壓力較小的方向則會觀測到比較少的粒子。

在CMS實驗中,由矽晶追跡系統以及量能器所測量到的粒子能量分布,真的可以見到角度的不對稱性,這證實了所產生的新物質的確達到熱平衡,而且與相對論性流體力學(Relativistic hydrodynamics)的理論計算結果相符合。實驗數據顯示,這種新物質甚至比水還更接近理想液體。這個有趣的現象首度在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中被發現,而且再度在大強子對撞機實驗中被確認。而且在大強子對撞機的實驗中,甚至在每次碰撞中,都可以直接看到粒子能量分布的不對稱性(如圖六)。

圖六:從矽晶追跡系統以及量能器所測量到的粒子能量分布,可以見到角度的不對稱性,證實了 所產生的新物質的確達到熱平衡。

更進一步—電漿性質的精密測量

在大強子對撞機的實驗中,由於對撞的能量較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提高了17.5倍,超高能量的夸克與膠子,以及不帶色荷的光子與Z玻色子的產生機率大增,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穿過夸克–膠子電漿的粒子,測量這些粒子如何與電漿反應,進行電漿性質的精密測量。由於光子與Z玻色子不帶色荷,通過夸克–膠子電漿時,理論預測這兩種粒子不會受到強作用力的影響,會直接穿過這種新物質而不被改變。而高能量的夸克與膠子穿過電漿時,由於帶有色荷,會受到強作用力的影響而損失能量,甚至因為介質的推力而改變行進方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利用CMS偵測器的電磁量能器與渺子偵測器,實驗已經成功的捕捉到光子與Z玻色子的信號(如圖七:Z玻色子衰變至渺子與反渺子),並且發現這兩種不帶色荷的粒子不受夸克–膠子電漿的影響,首度證實了理論的預測。而在夸克與膠子的噴流分析中, CMS偵測器直接測量到這些噴流損失了很多的能量,這個直接證據告訴我們在鉛對撞中真的有新物質產生。而且當高能夸克與膠子穿過電漿時,受到非常強大的阻力。每前進1個費米的距離,就會損失約數十億電子伏特的能量。然而奇怪的是,雖然高能量夸克與膠子在通過介質時損失了不少能量,但行進方向卻出乎意料之外的沒有任何變化!研究夸克與膠子如何損失能量可與許多理論模型做比較,初步的結果發現這些夸克與膠子所損失的能量遠高於預期,而行進方向卻沒有改變,與在真空中的狀態無異!這些新現象沒有辦法使用目前的模型解釋。許多更進一步的實驗分析正在進行中,如尋找夸克–膠子電漿中的聲波以及底夸克(Bottom Quark)的測量等等,將提供許多以量子色動力學以及弦論所建構的理論模型和許多珍貴的資訊。

揭開早期宇宙之謎

在2010年大強子對撞機成功的加速鉛原子核到1.38兆電子伏特,並且完成人類史上最高能量的重離子對撞實驗。2011年大強子對撞機更提供了比2010年多20倍的鉛原子核對撞。緊湊渺子線圈的實驗結果再度證實夸克–膠子電漿在鉛對撞中產生了,並且首度完成光子、Z玻色子以及高能夸克(膠子)噴流的分析。這種超緻密的物質,也許與宇宙大爆炸後1微秒後的狀況十分類似,也可能存在於中子星的核心之中。

初步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如果有一台火箭,在早期宇宙的環境中被發射升空,我們只需要不到1奈米厚的夸克–膠子電漿,就可以將火箭瞬間停下來,而與火箭一起前進的高能量光子,則不受影響,可以順利的穿透夸克–膠子電漿繼續往前傳播。如果有一個高能量的夸克在早期宇宙中「游泳」,這個夸克會受到夸克–膠子電漿的影響而很快的減速,但「游泳」的前進方向卻不會改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在大強子對撞機中的高能量鉛原子核對撞,許多高能光子、Z玻色子、以及高能量的夸克與膠子與夸克–膠子電漿一起產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由於光子與Z玻色子不參與強作用力,因此測量這些不帶色荷的粒子,可以得到夸克–膠子電漿剛產生時的初始狀態,就像是利用微中子可以探測太陽的核心一樣。利用超高能量的夸克與膠子穿過電漿,我們可以進行類似拉塞福(Rutherford, 1871~1937)實驗的研究,只是這次不是利用電子去探測原子核,而是用這些高能夸克與膠子來探測夸克–膠子電漿的結構。

在大強子對撞機有了這些有趣的研究工具,將有助於了解高密度環境下的量子色動力學,並且解答早期宇宙之謎。近年來在弦論模型的計算與發展,更提供了嶄新的方向,幫助我們在夸克–膠子電漿研究中所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在各種其他的強交互作用系統(Strongly interacting system)。許多精彩的實驗分析與理論計算,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圖七:利用CMS偵測器的電磁量能器,成功的捕捉到Z玻色子衰變至渺子與反渺子,並且發現這兩種不 帶色荷的粒子不受夸克膠子電漿的影響,首度證實這兩種粒子不會受到強作用力的影響。

李彥頡:任職歐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

原文發表自科學月刊第四十三卷第五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月刊_96
249 篇文章 ・ 3706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微擾理論:我們有沒有可能遮蔽了新的物理?——《撞出上帝的粒子》
貓頭鷹出版社_96
・2023/01/27 ・263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對撞機能夠給出什麼答案?

物理學家想用大型強子對撞機來解答的重要問題,可以總結如下:在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能量級下,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是否有效?「對撞機能量級」是個大大的躍進,因為其能量大小超越了電弱對稱破缺尺度;在這個尺度之上,兩種基本作用力相互統一,而 W 和 Z 玻色子、甚至所有其他基本粒子的質量,也許都是起源於此。

從空中鳥瞰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地理環境。圖/wikipedia

如果標準模型可以成功描述新能量範疇的現象,希格斯粒子應該就會存在,但看來不會有什麼其他的新發現;反之,如果標準模型失效,也許就沒有希格斯粒子了,不過背後一定會藏著稀奇古怪的事物。其實有個不易察覺的問題會左右這件事:我們究竟有多了解標準模型在此能量級下預測的現象?這並不容易回答。

一般而言我們並沒有能耐百分之百準確地解出標準模型。所有人都是用近似法。而絕大多數的近似方法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基本作用力的「耦合」,也就是強度,沒有很大。「耦合」就是在物理過程對應的費曼圖中,每個作用頂點帶有的值。(參見【科學解釋 8】)

微擾理論的應用

作用力的強度可以用一個數值來表示。如果說這個數值是 0.1,那麼兩個粒子交互作用的機率就會和 0.1 乘上 0.1,也就是 0.01 成正比。要是有三個粒子,機率就變成 0.1 的三次方,0.001,四個粒子的話就是 0.0001,如此這般。由此可知,如果耦合值很小,你就可以忽略比方說四個粒子以上的粒子交互作用―超過這個臨界值的項對於主要結果都只是極小的微擾罷了,因為前面至少會乘上 0.1 的五次方,也就是 0.0000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見更多粒子的反應項只會些微改變原本的結果而已。這就是「微擾理論」的例子,微擾理論廣泛運用於解決物理界和化學界中許多的問題。只要耦合值很小、也就是作用力很弱,這個理論就十分準確。

然而,這種近似法並不是永遠有效。微擾理論失效的地方大多涉及強核力、也就是量子色動力學。這就是為何大家要把這種作用力稱為強核力。我們不是故意要混淆視聽的,強核力的確和它的名字一樣難以應付。

舉例來說,在我們對撞質子,想一探其內部夸克及膠子的種類分布時,某些方面的資訊其實無法從先前所提的原則計算得到(參見 4.5 節)。除此之外,我們也無法算出夸克和膠子最後是如何結合成新的強子的。雖然大家手上有量子色動力學的限制條件,也有一些基本的能量守恆、及動量守恆定律,以及不少從其他地方得到的數據,卻無法用微擾理論。

由二個上夸克及一個下夸克所構成的質子。圖/wikipedia

原因在於強核力的耦合值非常接近一,不論幾次方都還是一。因此,不管你計算的對象是幾個粒子,得到的結果都不會收斂到某個可信的值。最終我們只好依據自己的經驗來猜測結果、或建立模型。而這樣的結論一直都有調整空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我們要嚴肅看待一個問題:大家在調整模型的時候,實際上可能會遮蔽了令人興奮的新物理。要避免這個問題,你得拿自己熟悉、以微擾理論計算的結果,連結上自己還不太明白、有調整空間的模型。我想像出一個比較毛骨悚然的情景來譬喻這件事――一具以精準預測架構的骨架,嵌在以最佳猜想組成的濕軟肉體內。

肉體的形狀可以改變。你可以重搥它的肚子,或捏它的臉頰(相對來說比較不痛);但是它有兩隻手兩隻腳,如果你打斷了某根骨頭,自己一定會知道。

用既有的知識探索未知

無論如何,大家利用電腦程式來把可塑的模型、與不易動搖的微擾理論整合在一起,而且絕大部分的工作都已經完成了;這種程式就是蒙地卡羅事件產生器(Monte Carlo event generator)。程式不但能編譯大部分我們擁有的粒子對撞現象的相關知識,同時也是個珍貴的工具,能協助物理學家設計新的實驗,並釐清既有的實驗對不同模擬數據會如何反應與解讀。「蒙地卡羅」這個名字有其典故,因為就和俄羅斯輪盤賭注一樣,這種事件產生器用上了很多隨機的數字。

這一切其實都牽涉到一點有趣的科學社會學。身為一位理論學家,有時你會因為投入某類蒙地卡羅事件產生器相關的研究而吃虧。你的一篇論文可能已經被引用了數千次,大家還是會說:「不過是電腦軟體罷了。」或是「這只是蒙地卡羅那類的玩意兒。」反之,要是你是發表一篇弦論的論文,又被引用這麼多次的話,你就能像個巨人般橫行全世界了。但說到底,弦論努力想預測的現象距離實證還是很遙遠,蒙地卡羅事件產生器卻可以實際解釋數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蒙地卡羅事件產生器雖然不是唯一的辦法,大致上仍是物理學家在理解標準模型的意義、與儘量試著利用模型精確預測現象時,所付出的一份心血。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圖/wikipedia

雖然和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學界相比,蒙地卡羅事件產生器的研究社群規模較小,但相對來說,這個領域的成員盡的心力甚至不會比大家建造對撞機的付出還要少。美國物理學會也許是考量到了這一點,將 2011 年的櫻井獎(J.J. Sakurai Prize)頒給在這個領域工作的三位理論學家,分別是韋伯(Bryan Webber)、阿塔瑞利(Guido Altarelli)、斯舍斯特蘭(Torbjörn Sjöstrand)。頒獎典禮的引言如下:

因為三位物理學家的洞見,我們得以縝密驗證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實現高能物理實驗的目標、並從中學習量子色動力學、電弱交互作用、與可能的新物理的確切知識。

我很開心他們獲獎,因為其中兩位是我很親近的朋友,也更是因為三人所寫的計算方法及程式對大型強子對撞機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十分重要,像是確保大家不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遮蔽任何新的物理。當前,我們正在嘗試確認希格斯粒子搜尋實驗的不定變數大小,並縮減其數量;人人都在尋找關鍵的三標準差證據、甚至是五標準差的大發現。為了這個目標,許多人夜以繼日持續比對新的數據和蒙地卡羅事件產生器的結果。

——本文摘自《撞出上帝的粒子:深入史上最大實驗現場》,2022 年 12 月,貓頭鷹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貓頭鷹出版社_96
65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貓頭鷹自 1992 年創立,初期以單卷式主題工具書為出版重心,逐步成為各類知識的展演舞台,尤其著力於科學科技、歷史人文與整理台灣物種等非虛構主題。以下分四項簡介:一、引介國際知名經典作品如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法文譯家邱瑞鑾全文翻譯)、達爾文傳世經典《物種源始》、國際科技趨勢大師KK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與《釋控》、法國史學大師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等。二、開發優秀中文創作品如腦科學家謝伯讓《大腦簡史》、羅一鈞《心之谷》、張隆志組織新生代未來史家撰寫《跨越世紀的信號》大系、婦運先驅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翁佳音暨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等。三、也售出版權及翻譯稿至全世界。四、同時長期投入資源整理台灣物種,並以圖鑑形式陸續出版,如《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計八卷九巨冊、《台灣蛇類圖鑑》、《台灣行道樹圖鑑》等,叫好又叫座。冀望讀者在愉悅中閱讀並感受知識的美好是貓頭鷹永續經營的宗旨。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看不見的歐若拉——物理學家解釋火星上極光的成因
Ash_96
・2022/07/05 ・4548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極光。圖/envato elements

形成極光的要素有三,其中之一就是磁場。地球具有覆蓋全球的磁場,可以在兩極地區生成北極光和南極光;然而,火星沒有覆蓋全球的磁場,因此火星上的極光並非出現在兩極,只能在特定區域生成。

近期,愛荷華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根據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VEN)探測器的數據,確認了火星離散極光是由太陽風和火星南半球地殼上空殘存的磁場相互作用所生成

極光三要素:大氣、磁場、高能帶電粒子

在介紹火星前,讓我們先把鏡頭轉到地球,談談地球上的極光在哪裡形成,以及如何形成。

地球極光出現的區域稱為極光橢圓區(auroral oval),涵蓋北極與南極地區,但並非以兩極為中心;換句話說,極光橢圓區也涵蓋了極圈以外的部分高緯度地區。另外,極光橢圓區的寬度與延伸範圍,會隨著太陽黑子 11 年的循環週期而變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高能帶電粒子被地球磁場牽引,沿著磁力線加速往高緯度地區移動,最後和大氣中的原子碰撞時,就會形成多采多姿的極光。

綜合以上所述,可以得知極光的三個要素是:大氣、磁場、高能帶電粒子。

地球上這些「指引我們美妙未來的魔幻極光」,若屬於可見光波段,就能用肉眼觀測,並以相機記錄這夢幻舞動的光線。

極光橢圓區與地理北極、地磁北極相對位置圖。其中紅色實線表示極圈範圍,綠色區域則為極光橢圓區。圖/National Park Servic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火星的大氣層、磁場以及離散極光

在介紹離散極光之前,得先介紹它的幕後推手——行星際磁場(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IMF就是太陽風產生的磁場,在行星際空間主導著太陽系系統內的太空天氣變化,並阻擋來自星際間的高能粒子轟擊。

那麼 IMF 是如何產生的呢?當太陽風的高能帶電粒子從太陽表面向外傳播,會同時拖曳太陽的磁力線一起離開;太陽一邊自轉一邊拋射這些粒子,讓延伸的磁力線在黃道面上形成了螺旋型態的磁場。

以蛋糕裝飾來說明的話,太陽就像是在轉盤上的蛋糕,太陽風粒子就是擠花裝飾;而當蛋糕一邊以固定速度自轉,擠花逐漸向外擴散的同時,就會在蛋糕產生螺旋狀的軌跡。

因為太陽一邊自轉,一邊拋射太陽風的關係,IMF的磁力線會扭曲呈現如圖的螺旋狀。圖/維基百科
蛋糕的螺旋狀擠花。影片/Youyube

對太陽風和 IMF 有基本認識之後,讓我們把鏡頭轉向火星,談談火星的大氣層和磁層和地球有什麼不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地球來說,火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這是因為太陽風的高能粒子轟擊火星大氣層,強大的能量將大氣層的中性原子解離為離子態,導致大氣層的散失;該過程稱作濺射(sputtering),發生在火星大氣層的濺射主要透過兩種方式達成—–第一,在 IMF 的作用之下,部分的離子會環繞磁力線運動,隨著 IMF 移動而被帶離火星;另外一部份的離子則像撞球一般,撞擊其他位於火星大氣層頂端的中性原子,引發連鎖的解離反應。 

MAVEN 任務的領銜研究員 Bruce Jakosky 說明,根據團隊研究的成果,太陽風的濺射效應會將火星大氣層中的惰性氣體氬解離,並將這些氬離子從大氣層中剝離。火星大氣層內氬的同位素(質子數相同,但是質量不同的元素)以氬-38 以及氬-36 為主,後者因為質量較小而較容易發生濺射。

藉由氬- 38 和氬-36 的佔比,Jakosky 的團隊推估火星約有 65% 的氬已經散逸至外太空。基於該研究結果還可以推算出火星大氣層中其他氣體的散逸情形;其中又以二氧化碳為焦點,畢竟行星需要足夠的溫度才能維持液態水的存在,而二氧化碳在溫室效應有很大的貢獻。

火星的大氣層因為太陽風的濺射效應逐漸被剝離。圖/NASA

接著,讓我們一探究竟火星磁場與地球有何不同。地球能形成全球磁場的奧秘是什麼呢?這要先從行星發電機理論開始說起,該理論指出行星要維持穩定的磁場有三個要件——導電流體、驅動導電流體運動的能量來源、科氏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地球為例,地核內部保留了地球形成初始的熱能,約有 4000°C 至 6000°C 的高溫。位於地核底層的高溫液態鐵,因為密度下降而上升至地核頂端,接觸到地函時,這些液體會喪失部分熱能而冷卻,因為溫度比周圍環境低,密度變高而下沉;如此不斷的熱對流循環下,讓帶有磁力的流體不斷運動,進而形成電磁感應。另外,科氏力的作用讓地球內部湧升的流體偏向,產生螺旋狀的流動效果,有如電流通過螺旋線圈移動的效果。

在火星所發現的地殼岩石證據顯示,火星在數十億年前曾經和地球一樣具有全球的磁場。科學家對火星磁場消失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其中一種假說認為可能跟火星質量較小有關,在火星形成之初散熱較快,造成火星外核液態鐵短時間內就凝固,無法像地球一樣,保留高溫地核使液態的鐵和鎳因為密度的變化,不斷從地核深處上升至地函,再冷卻下降,持續進行熱對流。

火星地核內部缺乏驅動導電流體的原動力,導致火星內部的發電機幾乎停止運轉,無法形成全球的磁場。話雖如此,火星仍然具備小區塊的磁場,主要分布在火星南半球留有殘存磁性的地殼上空。

行星發電機理論中科氏力影響行星地核內熱對流的導電流體偏向。圖/Wikipedia

磁層與大氣層相互依存,火星在太陽風不斷吹襲之下,大氣層愈趨稀薄;火星內部又缺乏發電機的動力,無法形成完整的磁層。火星缺乏厚實的大氣層保護,就難以阻擋外太空隕石的猛烈攻勢,因此如今呈現貧瘠乾燥又坑坑疤疤的外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這樣,看似缺乏極光形成要素的火星,又是如何形成極光的呢?

雖然火星沒有覆蓋全球的磁層作為保護,但火星南半球仍帶有區域性的磁場。在那裡,磁性地殼形成的殘存磁場與太陽風交互作用,滿足了極光生成的條件。這種極光被稱為「離散極光」,與地球上常見的極光不同,有些發生在人眼看不見的波段(比如紫外線),所以也更加提升了觀測難度。

那麼,研究團隊是怎麼發現這種紫外線離散極光的呢?那就是藉由文章首段提到的 MAVEN 探測器所搭載的紫外成像光譜儀(Imaging Ultraviolet Spectrograph,IUVS)!

該團隊的成員 Zachary Girazian 是一位天文及物理學家,他解釋了太陽風如何影響火星上的極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火星離散極光的發現

研究團隊根據火星上離散極光的觀測結果,比較以下數據之間的關係——太陽風的動態壓力、行星際磁場(IMF)強度、時鐘角和錐角[註 1] 以及火星上極光的紫外線,發現在磁場較強的地殼區域內,極光的發生率主要取決於太陽風磁場的方向;反之,區域外的極光發生率則與太陽風動壓(Solar Wind Dynamic Pressure)關聯較高,但是太陽風動壓的高低則與極光亮度幾乎無關。

N. M. Schneider 與團隊曾在 2021 年的研究發表提到,在火星南緯 30 度至 60 度之間、東經 150 度至 210 度之間的矩形範圍內,當 IMF 的時鐘角呈現負值,如果正逢火星的傍晚時刻,較容易觀測到離散極光;也就是說在火星上符合前述的環境條件很可能有利於磁重聯(Magnetic Reconnection)——意即磁場斷開重新連接後,剩餘的磁場能量就會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動能、熱能等)加以釋放,例如極光就是磁重聯效應的美麗產物。

未來研究方向:移居火星

因為火星上離散極光的生成與殘存的磁層有關,而磁層又關乎大氣的保存。所以觀測離散極光的數據資料,也能作為後續追蹤火星大氣層逸散情形的一個新指標。愛荷華大學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兩個方面有極大的進展——太陽風如何在缺乏全球磁層覆蓋的行星生成極光;以及離散極光在不同的環境條件的成因。

人類一直以來懷抱著移居外太空的夢想,火星是目前人類圓夢的最佳選擇;但是在執行火星移民計畫之前,火星不斷逸散的大氣層是首要解決的課題。缺乏覆蓋全球的大氣層保護,生物將難以在貧瘠的土壤存活。或許透過火星上極光觀測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將發掘新的突破點;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找到火星適居的鑰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註1:IMF 的時鐘角(Clock Angle)與錐角(Cone Angle)

如何判定 IMF 的角度呢?因為磁場空間是立體的關係,我們測量 IMF 方向切線與 X、Y、Z 軸之間的夾角——也就是運用空間向量的概念,來衡量 IMF 的角度。時鐘角是指 Y、Z 軸平面上,IMF 方向與 Z 軸的夾角;而錐角則是在 X、Y 平面上,IMF 方向與 X 軸之間的夾角。

IMF 時鐘角和錐角示意圖。圖/ResearchGate

參考資料

  1. Science Daily. Physicists explain how type of aurora on Mars is formed.
  2. Z. Girazian, N. M. Schneider, Z. Milby, X. Fang, J. Halekas, T. Weber, S. K. Jain, J.-C. Gérard, L. Soret, J. Deighan, C. O. Lee. Discrete Aurora at Mars: Dependence on Upstream Solar Wind Condit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Volume 127, Issue 4.
  3. Michelle Starr. Mars Has Auroras Without a Global Magnetic Field, And We Finally Know How. ScienceAlert.
  4. Michelle Starr. For The First Time, Physicists Have Confirmed The Enigmatic Waves That Cause Auroras. ScienceAlert.
  5.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SwRI Scientists Map Magnetic Reconnection In Earth’s Magnetotail.
  6. 呂凌霄。太空教室學習資料庫
  7. 頭條匯。火星上的「離散極光」是如何形成的?物理學家有新發現,帶你揭秘
  8. Wilson Cheung。【北極物語】承載北極文化──極光。綠色和平
  9. 大紀元。火星上的極光是如何形成的? 科學家解謎
  10. BBC News 中文。北極光: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驗證北極光產生原理
  11. 明日科學。科學團隊藉由 NASA 的太空船所收集的資料得知火星大氣層的流失可能肇因於強烈的太陽風
  12. 台北天文館。NASA 首次繪製火星周圍電流分布圖,證實火星有磁場。科技新報。
  13.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太空天氣作業辦公室。太空天氣問答集
  14. Denise Chow. In an ultraviolet glow, auroras on Mars spotted by UAE orbiter. NBC News.
  15. NASA. NASA Mission Reveals Speed of Solar Wind Stripping Martian Atmosphere.
  16. NASA Goddard. NASA | Mars Atmosphere Loss: Sputterin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sh_96
2 篇文章 ・ 2 位粉絲
外交系畢業,很多人看成外文(是不是又回頭看一次? ) 常常在外向與保守的極端之間擺盪;借用朋友說的詞彙,我屬於營業式外向。 喜歡踩點甜點店和咖啡廳,大概是嚮往那種文青都會女子的感覺,或是純粹愛吃。 喜歡k-pop ,跳舞的時候會自動設定為開演唱會模式,自我催眠現在我最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