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年的今天,年輕的耶魯大學助理教授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終於測完最後一位研究參與者,完成了進行將近一年的「服從權威」實驗。當他第二年發表實驗結果後,引起軒然大波,激起的漣漪至今仍未消散。
想像你志願參加這項實驗,你走進實驗室時,另一位參與者已經在場。身著白袍的主持人告訴你們這項實驗是為了測試懲罰對學習的效果,待會兒一人當老師,一人當學生;學生要背誦老師念過的一組詞彙,如果背錯就要接受老師的電擊。為了公平起見,用抽籤決定角色;你很慶幸自己抽到老師。
學生被帶到另一個房間,你跟他只能透過麥克風與喇叭互相溝通。主持人帶你到電擊控制台前,上面有三十個按鈕,分別標示著 15、30、45、……,一直到 450 伏特;每四個按鈕一組共七組,依序標註「輕微電擊」、「中度電擊」、……、「危險:嚴重電擊」,最後兩顆鈕只有標註「XXX」。主持人告訴你:學生一旦說錯,就先按下最低的 15 伏特按鈕,之後每錯一次就提高一級。為了讓你對電擊強度有點概念,你無奈地接受了一次 45 伏特的電擊。
測驗開始。那位學生很快開始犯錯。你按下前幾次按鈕時,還能安慰自己這只會帶給他小小的痛楚,沒有關係。但當對方隨著錯誤的次數增加而受到更強的電擊,他發出的痛苦喊叫已令你逐漸不安。不知不覺你已經要按下 150 伏特的按鈕,你猶豫著看了主持人一眼,他點點頭,於是你還是按了下去,對方立即尖叫他受不了,他要出去。但主持人向你保證這不會造成生命危險,請你繼續;於是在主持人的堅定態度下,你繼續考他,繼續電他,到了 300 伏特時,對方已語無倫次地哀嚎,你不知該不該繼續下去……。
其實扮演學生那位參與者與主持人是一夥的,他完全沒有受到電擊,他的痛苦表現都是演出來的。學習效果也只是個幌子,這個實驗的真正目的是要測試一般人面對權威者下達有違自己良心的指令時,有多大的抗拒力。
或許你相當自信自己決不會如此冷血,心理學家們也預測真的會持續下去,直到最高伏特值的參與者應該不到 10%,但米爾格蘭的實驗結果卻高達 65%──儘管他們中途都曾想要停止實驗,但最後還是聽從指示。會是剛好這些人有性格上的缺陷嗎?並沒有。米爾格蘭幾年後再對參與實驗的人作人格測驗,發現順從者與反抗者無論在童年教養、親子關係、人格特質上都無顯著差異。事實上,後來許多類似的實驗也都呈現差不多的結果。
米爾格蘭認為這個服從實驗證明了他的假說:那些犯下惡行的納粹黨員只是服從上級命令;他們並非天生邪惡的冷血怪物,而是與你我一樣的普通人。米爾格蘭的實驗結果觸怒了很多人,他們批評這個實驗不能類比到真實世界,甚至質疑他的動機;米爾格蘭因此遭到解聘。但米爾格蘭本意不在為犯罪者開脫或是貶低人性,相反地,這個實驗的意義在於強迫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脆弱,唯有認清這點,才能提醒自己莫要同流合汙。畢竟正如《兩種文化》的作者 C. P. Snow 所說的:
「當你回顧人類漫長而晦暗的歷史時,你會發現以服從之名所犯下的可怕罪行,遠遠多於以反抗之名所犯下的罪行。」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