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當醫師指示我們服用抗生素時,我們都知道必須嚴格遵守醫師的醫囑,按時服藥並完成整個療程,不可以不經醫師的允許就自行停藥,然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現在,就讓我們來談談,抗生與細菌之間的恩怨情仇吧!
透過飲食,牲畜與人體的病菌一起串聯
人類疾病發展抗生素抗藥性的速度之快,導致我們面對這些自己親手培育出來的新疾病,恐怕很快就要束手無策。醫藥界的挫敗源自人們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幫助牲畜對抗疾病。因為集約畜牧方式飼養的豬、雞和牛隻生存空間過度擁擠,所以容易生病。然而,這些作為卻創造出對抗生素免疫的超級病菌 (superbug) 。
病菌之所以產生抗藥性,通常是因為醫生開藥的劑量不足以殺死病菌,或者你沒有按照處方服用規定的藥物劑量,導致病菌逐漸強大,在你後續服藥的過程中,病菌受到藥物的影響愈來愈小。撐過第一次抗生素治療而存活下來的細菌會繼續增殖,並對後續的治療產生抗性。編註
倘若我們攝取的肉品源自於服用過抗生素的動物,我們體內的病菌也會因此發展出抗藥性。所謂集約畜牧,就是在非常狹小的空間裡把動物養得肥肥胖胖,供應肉品市場所需,對這些動物而言,疾病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動物飼料內添加抗生素固然可以減輕疾病帶來的威脅,並且促進動物生長,然而有些科學家發現,人類疾病發展出抗藥性,一部分是因為我們吃了受到抗生素污染的動物農產品。
讓牛、雞和豬隻服用低劑量的抗生素,等於替人類疾病培養抗藥性。事實上,食物中未受監測的低劑量藥物依然會選汰出具有抗藥性的菌株。這些生存下來的細菌繼續增殖,變得愈來愈強大。
散佈在環境中的抗藥性細菌與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來解決過度擁擠引發動物生病問題的集約畜牧場裡,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可能擴散至空氣中,進而影響附近居民。當動物糞便被沖往下游,具有抗藥性的細菌也藉此汙染人們游泳、玩水的水域。科學家甚至在佛羅里達州海灘上的沙粒當中發現海鷗帶來的抗藥性細菌。近來,美國食品藥物局宣布一項新的規範,強烈要求藥物公司和農產業者逐步停止在家禽和家畜身上使用某些抗生素,然而,這項規範並沒有強制性。根據奧斯佛的說法,這絕對無法終結細菌繼續發展抗藥性。許多使用在家畜身上的抗生素並未受到規範,微生物也將繼續針對抗生素演化出抗藥性。
不過,我們要擔心的可不是只有由農場動物引發的抗藥性問題。卡瑞研究所的水生生態學家艾瑪.羅希-馬歇爾 (Emma J. Rosi-Marshall) 研究的主題是個人健康照護產品中的抗微生物化學藥品究竟如何滲入環境中。羅希-馬歇爾表示,在牙膏和護手霜中加入抗生素,對人體健康並無助益,而且也沒有比一般的牙膏或肥皂水來得厲害,但卻提升環境中細菌的抗藥性。
抗藥性是治療淋病、結核病的大敵
淋病和一些常見的疾病已經對青黴素、四環素等許多常用的抗生素產生抗性。淋病是一種性病,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性行為擴散,因此和農場動物無關。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一九九〇年代末期至二〇〇〇年代初期,細菌開始發展出抗生素抗藥性之後,如今在澳洲、法國、日本、挪威、瑞典和英國,淋病已成為人們最主要的健康威脅之一。不加以治療的話,淋病會導致病人生殖器官嚴重感染和不孕,並提升感染 HIV 病毒、死產、自然流產和新生兒失明的風險。
結核病是另一種再度興起的疾病,這種有致命風險的肺部疾病也已發展出抗生素抗藥性。結核病病菌可以藉著病人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在公共場合傳染給其他人,但主要還是家人間互相傳染為多。過去,在已開發國家,結核病已經非常罕見,然而自一九八〇年代起,世界各地結核病的病例數開始增加。一部分是因為HIV病毒的出現,這種引發愛滋病的病毒會弱化免疫系統,導致人體無法抵擋結核病病菌的攻擊。
為了擺脫結核病的糾纏,患者必須長期服用多種藥物,同時又要面對抗藥性的問題。結核病病菌有許多不同菌株已經對結核病常用藥物產生抗藥性。在俄羅斯的監獄裡,具有多重抗藥性的結核病病菌橫行肆虐,因此囚犯非常容易感染結核病,並把病菌傳染給其他人。結核病病菌已經對許多藥物免疫,並在街友和愛滋病患者身上增殖。
病菌抗藥性儼然是全球性的嚴重問題。根據估計,目前感染多重抗藥性結核病病菌的病人有六十三萬人;感染多重抗藥性淋病病菌約有八千八百萬人。此外,每年還有四億四千八百萬起感染可治癒性病──包括梅毒、衣原體性病和滴蟲病──的病例,衛生當局正密切注意這些疾病的抗藥性菌株。
未來,傳染病或將成為最大贏家
病菌發展出抗藥性以及物種減少造成新疾病誕生,我們到底該不該擔心?重大的流行性疾病究竟會如何發生?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間,流感大流行奪走五千萬人的性命;一九六八至一九六九年發生的香港流感,約有一百萬人喪生。目前為止,愛滋病已造成約三千萬人死亡。在非洲,愛滋病仍是猖獗的殺手,患者主要是異性戀者。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二〇一二年,六十二萬七千人因瘧疾而死。現在,結核病正強勢回歸。
《禽流感》的作者葛雷格認為,禽流感是地球下一場大災難。過去二十年來,禽流感演化出一種致命的變異株,在亞洲、歐洲和中東地區橫行,感染的禽類死亡率超過五成,有些變異株的殺傷力甚至更強。禽流感的致病病原是病毒,和 H1N1 或其他常見的病毒一樣,可以透過空氣、飛沫傳播。
在相當罕見的狀況下,禽流感從家禽傳播至人類,成為有史以來最致命的病毒之一。約有六百起感染禽流感的病例,其中三百五十人死亡,死亡率在六成左右。「如果病毒發生突變,成為非常容易在人類之間傳播的變異株呢?」葛雷格為了著作《禽流感》接受托姆.哈特曼 (Thom Hartmann) 電視專訪時如此問道,「那就像是致命的伊波拉病毒和傳染性最強的流感病毒雜交一樣。」
後抗生素時代:不懼抗生素的超級細菌
一九〇〇年,結核病、肺炎和腸炎是人類三大主要死因。一百多年過去,如今人類的主要死因變成心臟病、癌症和中風。慢性疾病取代傳染病,成為人類最主要的殺手。這也未必是件壞事,畢竟慢性疾病主要影響年長者,因此,就在剛過去的二十世紀,傳染病的減少導致人類平均壽命至少增加了三十年。疫苗接種和抗生素是傳染病減少的重要功臣,受惠最多的主要是受傳染病影響最嚴重的年輕人。
不過,這樣的平衡狀態正在改變。近來,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博 (Margaret Chan) 醫師,在日內瓦對一群專家演講時,談到該如何應對抗藥性的問題。「對於我們用來拯救傳染病患者生命的藥物,有些微生物幾乎完全免疫,」她在演講中如此說道,「目前醫藥界正研發少數幾種新型的抗微生物藥物。微生物的抗藥性無可取代,這也是醫藥敗下陣來的原因。如今,我們正進入後抗生素時代,常見傳染病的殺傷力將重新崛起。倘若失去最有效的抗微生物藥劑(抗生素、抗真菌劑、抗病毒劑和抗寄生蟲藥),相信各位都知道,那表示現代醫學全面敗陣。」
疾病奪走的人命,比不上瘟疫、二戰和愛滋病。然而,倘若懷具抗藥性的新型疾病,碰上不斷增長的人類族群,再加上缺乏食物和適當營養,這些因素組成起來,可能就是造成人類滅亡的配方。
編註:抗藥性的產生,還有一個本文未提及的前提背景是細菌本有的基因多樣性或自然的基因突變;不當使用抗生素會加速篩選出具有抗藥性屬性的菌株。非必要時勿濫用抗生素,有需求則遵守醫囑,仍為減少抗藥性產生的主要法則。
——本文摘自《下一個物種》,2019 年 4 月,臉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