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2

文字

分享

0
0
2

大難來了各自逃?大規模意外事故中,哪些因素讓人們較容易互助逃生?

貓心
・2019/12/30 ・358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今年 5 月 5 日,俄羅斯航空一架客機在莫斯科謝列梅捷沃國際機場(Sheremetyevo International Airport)上起火燃燒,造成 41 名旅客死亡。在這一起意外裡,有空姐卡薩特金娜(Tatyana Kasatkina)協助將許多人踹出飛機逃生,事後獲得許多媒體的報導。但在同一個場合,也發生了許多人為了拿行李而阻礙他人逃生,讓許多人逃避不及的悲劇。

究竟,為什麼有些人在災難時會協助逃生,有些人卻自私自利呢?一篇關於大規模災難的訪談研究,或許可以對這件事情窺知一二。

這篇名為《每個人都自私自利?關於大規模災難倖存者團結行為的比較研究(Everyone for themselv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rowd solidarity among emergency survivors )》,是由三名英國學者 John Drury 、Chris Cocking 與 Steve Reicher 所完成的,研究者希望回答:人們在急難狀況時,哪些因素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讓他們像那些拿行李的旅客一樣自私自利嗎?或者會像這名空姐一般幫助他人呢?

受試者從何而來?

這篇研究中,收集了 21 名來自 11 場大規模意外的倖存者,共 11 男 10 女,他們被納入的標準有三個:這場災難牽涉到許多人;所有人共同面臨死亡威脅;儘管時間有限,但人們知道自己有逃出生天的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 11 場大規模意外與訪問對象分別是:

  • 1988 年木星號沈船事件 (Sinking of the Jupiter):4 名受訪者,一對老師夫妻,兩名女學生
  • 1991 年大洋號沈船事件 (Sinking of the Oceanos):1 名女性受訪者
  • 1989 年希爾斯堡慘劇 (Hillsborough (UK) football stadium disaster):3 男 1 女
  • 2001 年迦納足球場驚逃事件 (Ghana football stadium ‘stampede’,1名女性受訪者)
  • 1985 年布拉德福德球場火災 (Bradford (UK) football stadium fire,1名男性受訪者)
  • 1971 年麻薩諸塞州索尼斯塔飯店火災 (Fire at Sonesta Hotel, Cambridge, Massachusetts):1 名男性受訪者
  • 1983 年哈洛德百貨公司炸彈事件 (Harrods bomb):1名男性受訪者
  • 2002 年胖男孩瘦海灘派對 (Fatboy Slim beach party):1名男服務員、1名女服務員,2名女粉絲
  • 2001 年金絲雀碼頭緊急疏散事件 (Canary Wharf (UK) emergency evacuation):1男1女
  • 2002 年法蘭克福大樓緊急疏散事件 (Frankfurt tower block emergency evacuation):1名女性受訪者
  • 2003 年格蘭瑟姆火車意外 (Grantham (UK) train accident):1名男性受訪者

所有受訪者中,除了木星號的夫妻彼此認識之外,其他人都是彼此互不認識的。

研究者詢問受訪者三大類的問題:

  1. 行為:對事情的反應、人們經過多久開始對事件有所回應並撤離現場、撤離的難易度、其他人做了什麼、人們有互相合作嗎、有沒有人自私自利?
  2. 想法感受:你對於事件如何發生有何想法、你能描述你的情緒嗎、你的情緒有多強烈、你覺得你的情緒感受是可控的嗎、你覺得有其他人在恐慌之中嗎、他們都怎麼做?
  3. 身分認同:您如何描述與您一起撤離的人?你對他們感覺如何?你覺得你和他們是一體的嗎?

在完成訪問之後,他們將受訪者的回應編碼,並進行後續的研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結果發現,當一個人受到災難威脅時,是否能夠和旁人產生一體感,是一個人會自私自利或是互助合作的關鍵。

在此研究中,受訪者分成高一體感組(high-identification)與低一體感組(low-identification),在這 21 個人當中,有 12 個人被歸類為高一體感組,另外 9 個人則被歸類於低一體感組。

「一體感」是促成合作的關鍵。圖/needpix

然而,一體感是怎麼形成的呢?當然,有一些事件在事發之前,就已經有一體感的產生了,例如足球場災難或海灘派對,來到這裡的人本身就已經具有參加同一個活動的一體感了。但是,隨著災難的發生,那種迫在眉睫、生死交關的感覺,卻也有助於一體感的形成──確實,在高一體感組的人當中,他們回報了較多關於「我感受到威脅」的內容,同時也表示他們感受到較多「彼此共處在同一個威脅之下」的感受(如下表一)。

表一、低一體感高一體感兩組受訪者感受到「個人受到威脅」與「群體共同受到威脅」比例之比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體感
總和
我感受到威脅
(I feel in danger)
56 57 62
感受到共同威脅
(Shared sense of danger)
67 92 80
表中的數值為百分比,表受訪者如此描述災難情境之比例;兩組比較則基於前面的量表分為低一體感 9人,高一體感 12 人。

如果從這邊來做推斷的話,或許在莫斯科失事的那架飛機裡,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正是沒有感受到自己和他人是一體的,其原因可能在於,他們並未感覺到自己身在威脅當中,或者沒有感覺到自己與他人共處在同一個威脅之下。因為在這一篇研究裡,研究者發現,共同面對死亡的命運感,會塑造出彼此的一體感。

那麼,高一體感和低一體感的人,又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區別呢?研究者檢驗了兩類變項:

  1. 幫助他人(help)與自私(personal selfishness)
  2. 對環境的秩序感受:包含「有秩序且冷靜的」(order and calm)、「情緒控制」(control of emotions)、「集體恐慌」(mass panic)、「個人恐慌」(individual panic)、「規範」(rules)、「角色」(roles)、 失禮/有禮(dis/courtesy)

結果如下表二與表三,大體上來說,在幫助他人的層面上,高一體感的人,比較會描述到他人互助合作、他人幫助自己、我幫助其他人之類的句子;而低一體感的人,則比較難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幫助,比較會認為他人是自私的。

表二 低一體感與高一體感兩組受訪者的自私與助人行為比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體感
總和
倖存者幫助他人
(Survivors helped others)
78(14) 83(34) 81(48)
其他倖存者幫助我
(Other survivors helped me)
44(6) 66(14) 55(20)
我幫助其他倖存者
(I helped other survivors)
33(7) 66(14) 50(21)
其他倖存者對他人自私
(Other survivors were personally selfish to others)
44(5) 33(4) 39(9)
其他倖存者對我自私
(Other survivors were personally selfish to me)
22(2) 33(5) 28(7)
我對其他人很自私
(I was personally selfish to other survivors)
0(0) 8(1) 4(1)
男性受訪者
其他倖存者幫助我
(Other survivors help me)
20(1) 50(7) 35(8)
我幫助其他倖存者
(I helped other survivors)
20(2) 50(7) 35(9)
女性受訪者
其他倖存者幫助我
(Other survivors help me)
33(4) 83(7) 58(11)
我幫助其他倖存者
(I helped other survivors)
25(1) 50(6) 38(7)

數字表受訪者如此宣稱的百分比,括號內表實際人數。此處的受訪者有低一體感組 9 人(5 男 4 女),高一體感組 12 人(6 男 6 女)。

而在描述守秩序層面時,高一體感的人比較會形容整個場面是有秩序的、情緒自制的、僅有少數人恐慌、人們遵循日常規範、場面是有禮貌的,而低一體感的人,則比較會說出其他人彼此互動自私、眾人是恐慌的、彼此是無禮的這樣的句子(見表三)。

表三 兩組受訪者對於場面的感受描述

一體感
總和
有秩序且冷靜的 (order and calm) 22 42 32
情緒控制 (control of emotions) 33 42 38
集體恐慌 (mass panic) 33 50 53
僅有個人恐慌 (individual-only panic) 56 83 64
日常常規 (Everyday rules) 44 67 50
常規角色 (Normal roles) 33 83 70
有禮(courtesy) 11 25 18
失禮 (discourtesy) 11 0 6

數字表受訪者如此宣稱的百分比,此處的比較低一體感組有 9 人,高一體感組有 12 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簡單來說,莫斯科那些忙著拿行李的人,他們除了感受不到自己和他人的連結感之外,也可能感受不到彼此的善意,認為場面是混亂的、彼此都很自私自利,而且彼此都是無禮的。

不過呢,這一篇研究沒有提到的是,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這些人的特質本來就樂於助人」,所以「他們自然也會做出助人行為,並且具有一體感」?這可能是這篇研究中,有所不足的地方。

如何在慌亂之中,製造一體感?

然而,這一篇論文沒有提到的是,我們有沒有可能在慌亂之中,讓每個人意識到彼此的一體感,進而讓人們願意互助合作呢?

如果從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的概念來看,若要增加每個人意識到自己有責任相互幫助、屬於團體的一員可能性,增加每個人的責任歸屬感,會是一個可行的方式。在旁觀者效應的論述之下,當每個人都覺得「有其他人會去協助這件事情」,便會減少每個人的責任歸屬,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dod

那麼,實際一點的作法便是,若是大規模災難發生時,若能有人跳出來指揮、協助每個人意識到「彼此處於同一個災難情境中,每個人都有責任協助彼此」,增加彼此的「一體感」,便回應了前述所說的:高一體感組的人當中,他們回報了較多關於「我感受到威脅」的內容,同時也表示他們感受到較多「彼此共處在同一個威脅之下」的感受。

在這樣的情境下,人們互助合作的可能性便會提高。因此,在大規模災難發生時,村長、里長、機長、活動工作人員等一些較具有權力位階的人,若能夠協助彼此意識到彼此合作的重要性,便比較有機會讓民眾通力合作。當然,這些活動人員或管理人員,如果能在平時就做好災害應變的訓練,實際在發生大規模災難時,便也比較有可能做出有效的指揮行為。

當然,也不一定要是原本就具有權力位階的人跳出來,如果你我都能夠適時出聲,提醒每個人通力合作的重要性,相信也能有效減低災害發生時,每個人責任歸屬感低落的情況。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參考資料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8
1

文字

分享

0
8
1
社會合作靠八卦?
科學松鼠會_96
・2014/03/13 ・188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2 ・六年級

timthumb.php

文/

經驗說:八卦是一種惡習。

實驗說:八卦規範了社會行為,愛說八卦的都是熱心人。

假如你是個風險投資家。一個心懷理想的、意氣風發的年輕人找到你談到他的偉大夢想,希望你給他投資,因為他有辦法把你的錢翻3倍!到時候你們分享收益。那麼你會投資給他嗎?

除了確定他的計畫確實能賺錢,你還必須保證,他賺了錢會連本帶利地還給你。怎麼保證?對簿公堂是不愉快發生之後的無奈之舉,要想防止不愉快的發生,還是得事先做好功課;簡單說就是查查那個年輕人的口碑,過去叫做「江湖名聲」,其實就是八卦。

說八卦促合作?

八卦,那些背著當事人說的閒言碎語,其實並不像通常我們想的那樣是破壞社會和諧、製造矛盾,傳八卦者也不一定就是唯恐天下不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系馬修•費恩伯格(Matthew Feinberg)與幾位專家,非常同意這個觀點。為了有理有據地為八卦正名,他們把前面的投資場景搬到了實驗室,要看看八卦對投資人和被投資人的行為到底有多大影響。

近400名男男女女在看到網站上「參與心理學實驗有機會得50美元獎金或iPod」的廣告後,紛紛來到費恩伯格的實驗室。在這裡,這群不明就裡的網友見到了另一群不明就裡的實驗者(雙盲控制),並在研究團隊的指示下明白了接下來的遊戲規則:

  1. 抽角色牌,確定扮演投資者、被投資者還是觀察員。
  2. 投資者有初始點數10點,可以選擇0-10任意多點投資給被投資者。
  3. 被投資者獲得的點數立刻乘以3,並可以選擇0-30任意多點返還給投資者。
  4. 遊戲分兩輪,每一輪中都會有三個投資者為被投資者投資。
  5. 觀察者可以看見每一輪中點數流動的情況,並且可以把第一輪的情況告訴第二輪的三個投資者。

實驗按照這個規則順利進行,可是在做完第一輪之後就結束了,其實所謂的「第二輪」根本不存在,所有的角色牌也只有一種角色,那就是被投資者。研究人員只是想看看在這種可能被觀察員八卦的情況下,被投資者會不會更加注意自己的行為,返還給投資者更多收益。為了對照,研究人員還設置了另外兩種情況,一種雖然有觀察員,但不許傳八卦,另一種則沒有觀察員這個角色。

不出所料,八卦組投資者獲得了更多的收益,平均達到了39點,在統計上顯著高於另外兩個沒有八卦組的平均35點。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被人八卦,人們心中的小惡魔便會收斂許多。

說八卦的都是熱心腸?

可是,八卦畢竟歷來都被認為是上不得檯面的事,沒什麼人能夠勇於承認自己喜歡說八卦。難道說八卦真的是心中的小天使大爆發,寧願背上「八婆」和「搬弄是非」的罪名也要幫助投資者減小損失?難道我們都錯怪八卦了,說八卦才是真正捨己為人的行為?

其實也沒有那麼神聖。說八卦首先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痛苦。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看到了有違公序良俗的事情就會很生氣,儘管也許這件事跟你沒有任何關係(詳見〈為什麼人們愛管閒事?〉),但你仍然會血壓升高、呼吸加速。 費恩伯格發現,在這種情況下,當人們把事情告訴其他人後,生理上的不適感也會隨之緩解,而且一旦有可能,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去「八卦」。甚至可以根據一個人看到壞人壞事的不適程度預測這個人的八卦程度。

在另一個實驗中,參與者這次被暗中安排只能抽到「觀察者」身份。所有的觀察者都會遇到把自己全部財產都傾囊相送的投資者和一個一分錢也不歸還的被投資者。看到這種極品行為,他們可以選擇告訴或者不告訴下一個投資者。但大約90%的觀察者堅持將這個被投資者的八卦傳達給下一位投資者,即使他們知道八卦對遊戲最終的結果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這種「捨自己名聲,促社會和諧」的「八卦精神」在一些人身上格外閃耀,費恩伯格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親社會。「親社會」這個心理學名詞你可以理解為反社會的相反,這些人特別希望被人接納,也希望為社會效力。

與其靠八卦,不如讓社會更透明

可是無論怎麼說,你可能還是無法抹去腦海中七大姑八大姨的形象。不可否認,過去她們在八卦的過程中,驅逐了難以合作的自私行為,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互惠行為。她們曾是維繫社會合作的強大力量,但也由於自身水準的限制和偏見,有意無意地造成了搬弄是非的後果,以至於讓八卦淪為上不了檯面的行為。不過作為心事鑑定組的讀者你一定很清楚,人類不可能成為死理性派(詳見《 你不可能稱為死理性派 》),這種純粹人為的社會監督是靠不住的,透明的誠信體系總有一天會代替暗中的八卦緋聞佔據歷史舞台。

參考文獻:

Feinberg M, Willer R, Stellar J, Keltner D. The virtues of gossip: reputational information sharing as prosocial behavior. J Pers Soc Psychol. 2012 May;102(5):1015-30. doi: 10.1037/a0026650. Epub 2012 Jan 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229458

轉載自科學松鼠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松鼠會_96
112 篇文章 ・ 6 位粉絲
科學松鼠會是中國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願景:讓科學流行起來;價值觀:嚴謹有容,獨立客觀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想太多的人比較自私嗎?
Y. M. Huang
・2013/06/19 ・147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之前有介紹過同情心訓練的研究,似乎意味著人們並非無私的,但實際上在心理學、演化學的範疇中,有很多研究者想要探討究竟人類是否生來就是自私或是無私的。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想要了解人在沒有自我控制能力時是否較容易有犧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為,特別是與自已關係親密的人,換句話說就是想要了解人的本性是否是無私的,因為他們假設人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時,本性就會被展現出來。

在實驗中,他們採用了社會心理學常會採用的技巧-自我耗盡作業(ego/self depletion),在這類的作業中,他們認為若實驗參與者要壓抑自己做某件事情的衝動,會耗盡他們的自我,接下來若進行另一個作業也需要自我控制時,表現會比較差。這個作業做早是由Baumeister教授所提出的,研究於1998年發表後,已經被引用超過1600次,顯示這個研究受歡迎的程度,當然該研究也並非完全沒有問題,作者也將相關研究寫成專書Willpower: Rediscovering the greatest human strength,很可惜台灣沒有出版社翻譯(簡體字版)。

在這個研究中,他們讓實驗參與者看沒有聲音的影片,在圖像下方會有字幕,對於自我耗盡組,他們會要求實驗參與者不可以去看字幕,這其實是相當困難的事情,所以他們認為會造成自我耗盡;大家可以想像去看電影時不看中文字幕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非自我耗盡組,則是在看影片時沒有被告知特別的指導語。觀賞完影片後,他們要回答他們是否願意陪自己的伴侶或是好朋友參加四個他們不會喜歡的活動(例如:男性陪女朋友去參加姊妹趴之類的…)。結果顯示,自我耗盡組較願意陪自己的伴侶或是好朋友去參加他們不喜歡的活動,也就是說當自我耗盡時,人們是較無私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另一個實驗中,他們利用做決定的時間壓力來檢測是否越直覺的反應是越無私的。在這個實驗中,實驗參與者會被告知要取消自己想參加的一個活動來幫助他的伴侶或是好朋友;其中一半的人只有4秒鐘可以做決定、另一半的人則沒有時間的限制。結果顯示,有時間壓力的實驗參與者,會有較無私的決定

在最後一個實驗中,他們利用量表的方式了解伴侶們自我控制能力、公共取向(是否會考量他人的需求)、以及是否會為另一半犧牲,並且探討這些因子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高自我控制的人,都較不願意為伴侶犧牲,且公共取向的程度不會影響他們的自私行為;但對於低自我控制的人,若他們有較高的公共取向(較會考量他人需求者),他們較會願意為伴侶犧牲

綜合這幾個實驗的結果,研究者認為人的本性應該是無私的,反倒是考慮太多會造成我們有所謂的自私行為。這結果看似有點意外,但仔細想想似乎是如此,像我們就常會覺得太聰明的人,往往比較自私,反倒是純樸的人比較善良。再者若從自我控制的角度出發,這研究結果也呼應了之前有介紹過飲酒能夠促進團體士氣的研究,因為飲酒會降低自我控制,所以會促進大家的無私行為。但在這裡必須提醒大家,這研究中比較的是自我控制程度的高低,非有無自我控制能力。有些額葉受損的病人完全沒有自我控制能力,他們的行為有時候是完全不合宜的,更不可能稱得上是無私的行為。此外,這裡的無私行為都是針對與個體有親密關係的人,目前尚不確定是否對任何對象都適用!

去看研究的原文 Low Self-Control Promotes the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去看主要研究者Francesca Righetti教授的網址,Righetti教授主要關注的議題有親密關係、自我控制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Y. M. Huang
95 篇文章 ・ 4 位粉絲
輔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探討情緒與認知之間的關係、老化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落實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部落格網址:認知與情緒新聞網 (http://cogem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