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氣象俚語: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意指還沒到端午吃粽子前,還先不要收冬衣和棉被。這句話甘有道理?
明明國曆的五月就已經熱到爆,為什麼要這麼晚,到端午才收棉被冬衣,這樣的說法準確嗎?有沒有辦法從氣象統計或科學的角度來檢視呢?
統計資料告訴我們什麼?
有一種驗證的方式,就是藉由氣溫的歷史資料來看看,過往是不是在農曆五月前天氣很冷、到了五月五日之後才變暖。可是,或許你會說「印象中端午節前已經很熱啦!如果是中小學衣服也都已經換季了。」確實,五月已蠻常見到攝氏 30 度以上的高溫,但是,這段期間溫差也大,如果以最低溫來考量的話,是不是在某些日子中,睡覺時還是需要蓋稍微厚一點的棉被,早晚出門也還要加個外套呢?
此外,冬衣或許可以再多留個兩三件,處理起來相對簡單。但冬被未收進廚櫃前,是「可以蓋棉被也可以不蓋」的狀態,而習慣上如果收拾好棉被後,要再拿出來使用可能還要經過曬棉被、裝被套等繁複的過程,所以一般收好之後,可能真的是接下來幾個月都用不上了。所以根據俚語選擇在端午後才收起冬衣冬被,是有氣象資料支持的嗎?
筆者認為依據俚語的情境,如果要對應氣象資料,應該考量的條件包括:
在端午前後的「最低溫」而非「平均溫」
不常見但偶爾出現的「極端值」
不是近期而是臺灣以閩南話為主體的年代
因此,我們若想要參考天氣狀況的統計資料是否能支持這句俚語,應該要找比較早期的資料,正好阿樹查到了一筆來自中研院的網路資料,整理了1894~1945 年的氣象資料。雖然這段時間是日治時期,跟我們想知道的更早期的時段還差一些,但畢竟是有系統化的儀器觀測,相信還是有一定參考性。
此資料中記載了這段時間不同月分的「極端最低溫」和「平均最低溫」,我們分別看一下較早開始發展的臺南和日治後開始成為重心的臺北,這兩地的低溫資料:
由於此資料的極端低溫是橫跨 50 年的數據,實際上應該很少人遇到這麼誇張的低溫,臺北在五月的極端低溫甚至到了 10℃ ,幾乎就是寒流的等級。因此可以同時參考一下平均最低溫值。由資料可以發現,在國曆五月時,臺北與臺南的平均最低溫都低於 23℃ ,直到六月才破 23℃ ,雖然 20~22℃ 的低溫看起來還好。但人們平常活動時覺得舒適的溫度,在想睡時反而會覺得冷;2014 年也有相關的實證研究(可參考這篇科普文)指出氣溫在 26℃ 時,睡眠品質可能會更好。
綜合氣溫資料,再考量室內溫度可能還會比氣溫略高一兩度,將國曆的 6 月作為收起棉被的時間點似乎也挺合理的。在端午節、或是端午之後收冬被,也是因此順理成章。不過這邊阿樹個人比較怕熱,其實國曆的 5 至 6 月間,在某些日子已經常常熱到踢被了。而這也代表著,春轉夏是一個忽冷又忽熱,常會讓人忍不住趴咖秋(打噴涕)的季節。所以除了氣溫的歷史資料,或許用天氣型態的轉變來談會更貼切!
從氣候型態的角度來解釋呢?
從國中地科一直到氣象報導,最常聽到主宰臺灣氣候的莫過於蒙古大陸冷氣團、太平洋暖氣團這兩股勢力的消長。前者代表寒冷的冬季,後者則是夏季,而冬轉夏則是兩股氣團勢力相持不下的狀況,就常形成滯留鋒面,而在臺灣形成常聽到的梅雨。
既然是勢力相持不下,應該是不冷不熱的適宜天氣啊,那為什麼還會冷呢?
因為季節變化的氣團勢力消長並不是線性過程,無論是增加或減弱都是一波一波的循環。因此,即使是梅雨季,雖然整體的趨勢是升溫,也可能因為冷氣團勢力忽高忽低,偶有鋒面通過後氣溫降低的現象;同樣的概念,這也是為什麼秋季會出現突然很熱的「秋老虎」天氣型態。或許也可以將這樣和大趨勢相反的偶然現象視為一種「臨去秋波」吧!
真的剛剛好以「端午節」為界嗎?
事實上,端午的日期是看農曆中的陰曆,對於氣候的準確度和可用性應該不如太陽曆,只是大致上農曆 5 月 5 日也多在國曆的 6 月初,或許可以對應到「芒種」的節氣(國曆 6/5~6/7 之間)。若考量記憶點,那麼「吃完粽子再收棉被」可能遠比「芒著種田完後再收棉被」來得有效果吧!不過以筆者的經驗來說,最實用的方法或許還是「洋蔥式穿衣法」,在裡面穿著短袖,視天氣預報多加一層至兩層的長袖與外套,就能應對春天這種溫度不定的狀況囉!
總之,我個人不會以「準不準確」來看待氣候相關的俚語,畢竟俚語是否會持續流傳,是在於它大致能對應到生活經驗,所以粗略來說應該是準確的。不過隨著氣候變遷,我不確定這些老祖宗的說法能否一直能應用下去,如果現在還能適用的說法哪天消失了,可能就需要擔心是不是代誌大條了呢!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 關於蒙古(極地)大陸冷氣團(或稱蒙古冷高壓)
- 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氣候資料)
- 睡覺時真的比較容易著涼嗎?─節電新竹縣篇
- 關於芒種(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