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DNA 為遺傳物質嗎?為何早期科學家不相信?——《生物學學理解碼》

PanSci_96
・2019/04/15 ・241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612 ・十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十世紀初,科學家普遍認為遺傳物質為蛋白質而非 DNA。奧斯華.艾佛瑞 (Oswald Avery) 的研究團隊利用酵素與免疫學方法,於 1944 年證明遺傳物質為 DNA ,但一直到 1952 年,阿佛雷德.第.赫雪 (Alfred Day Hershey) 與瑪莎.考爾斯.蔡斯 (Martha Cowles Chase) 利用同位素與噬菌體,再度得到相同的結論,科學界才逐漸接受。艾佛瑞的研究設計實為嚴謹,但為何其成果沒有立即說服科學界?

DNA。圖/Flickr

格里夫茲的發現

弗雷德里克 · 格里夫茲 (Frederick Griffith) 於 1928 年發表著名的細菌轉形 (transformation) 實驗 (Griffith, 1928) ,發現了肺炎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有不同的表現型,包含光滑型(S 型)與粗糙型(R 型);

其中光滑型可引發老鼠患病而死亡,而粗糙型不會。

透過老鼠皮下注射各表現型的菌種,格里夫茲發現若同時注射死亡的光滑型菌種與粗糙型菌種活菌,老鼠會患病後死亡,且體內血液中可發現光滑型的活菌。格里夫茲認為不同菌種會因轉形因子 (transforming principle) 的傳遞,使粗糙型菌種因獲得光滑型的轉形因子,而轉形為光滑型菌種。這個著名實驗提供了一個研究遺傳物質的生物模式,也許可透過研究轉形因子的特質,一窺遺傳物質的本質。

隨著 1939 年第二次世紀大戰的爆發,格里夫茲實驗室擴充成立「緊急公共衛生實驗室中心」 (the emergency public health laboratory service) ,格里夫茲死於 1941 年德軍對倫敦的轟炸,無緣見證其研究成果的後續發展。

「轉形因子」與艾佛瑞的實驗。(點圖放大)圖/《生物學學理解碼

DNA是遺傳物質?科學家:有可能

1935 至 1944 年艾佛瑞與同事麥克林恩 · 馬卡地 (Maclyn McCarty) 和柯林.麥克羅 (Colin MacLeod) ,以肺炎鏈球菌作為實驗生物,利用 RNA 酶、 DNA 酶、蛋白酶與 R 型菌抗體等材料,證明轉形因子應為 DNA ,而不是蛋白質或 RNA ,暗示生物體的遺傳物質可能是 DNA  (Avery, et al., 1944) 。艾佛瑞團隊的實驗設計精巧嚴謹, 1960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彼得.梅達華爵士 (Peter Medawar) 稱讚該研究為「 20 世紀最有趣且最前瞻的生物學實驗」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portentous biological experiment of the 20th century) 。雖然艾佛瑞團隊的實驗具有重要里程碑,但其論文的結論依然措辭謹慎而保守,只有一句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目前的證據支持「去氧核糖型的核酸」是第三型肺炎鏈球菌轉型因子的基本組成。

Oswald T. Avery portrait。圖/wikimedia

存疑的原因

雖然艾佛瑞團隊的研究成果支持 DNA 可能是遺傳物質理論,但 1950 年代大部分科學家仍認為蛋白質為遺傳物質。課堂上常用以下理由解釋當代科學家的觀點:

1. 蛋白質由 20 種胺基酸組成,其複雜度大於只由四種核苷酸組成的 DNA 。
2. 依據染色體遺傳學說,染色體包含了遺傳物質,而染色體上蛋白質的含量高於 DNA ,故蛋白質較可能為遺傳物質。

一條染色體中到底有多少蛋白質呢?圖/《生物學學理解碼

許多證據擺在眼前,問題到底出在哪邊?

若分析當時的局勢,許多科普書籍 (Davies, 2001/2011;White, 2001/2012) 亦由以下三方面解釋為何當代科學家沒有接受艾佛瑞的結論:

1. 天時:艾佛瑞團隊的研究成果於 1944 年 2 月印行,當時正是美國介入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峰,因此許多科學家沒有注意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地利:艾佛瑞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實驗醫學期刊》 (JEM) ,主要讀者為免疫學家而非遺傳學家,也不是一般生物學者會注意的刊物。

3. 人和:艾佛瑞在美國洛克斐勒大學的另一位同事阿弗雷德.莫斯基 (Alfred Mirsky) ,對艾佛瑞的研究成果提出懷疑,認為該研究過程受到蛋白質汙染,因此無法排除蛋白質的角色,而莫斯基的評論頗具影響力。但事實上,科學家本來就有「懷疑」的精神。

因為戰爭影響學術界的例子比比皆是。圖/8af

真相無法一步登天

早在 1935 年溫德爾.斯丹里 (Wendell Stanley) 純化煙草鑲嵌病毒並分析結晶的化學成分後,只發現蛋白質而無核酸類物質,所以科學家一直假設蛋白質是最可能的遺傳物質。雖然艾佛瑞團隊用精巧的實驗設計,提出 DNA 為遺傳物質的證據,科學界仍無法完全確認,即使是艾佛瑞本人,也用保守的態度詮釋自己的研究成果。

後來科學家才發現,煙草鑲嵌病毒含 RNA ,約占病毒重量 6%,但斯丹里卻沒有偵測到。艾佛瑞於 1948  提早退休,七年後過世,期間都未從事科學研究。直至 1952 年赫希與蔡斯利用噬菌體與細菌進行研究,證明  DNA 在噬菌體可作為遺傳物質 (Hershey and Chase, 1952) ;以及科學家逐漸了解 DNA 的分子結構與性質後,艾佛瑞的研究成果才逐漸廣為接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不是當代科學家漠視了艾佛瑞團隊的研究結論,而是科學家本來就不會因幾個實驗的成果,就宣稱發現了真理。

情資來源:

本文摘自《生物學學理解碼:從研究史、生態、生理到分子生物,完整剖析39個高中生物學疑難案例》,紅樹林,2019  年 3 月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從遺傳學角度剖析:女性能在體育場上超越男性嗎?——《運動基因》
行路出版_96
・2024/08/10 ・3712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期刊的預言:女性能追趕甚至超越男性?

我在 2002 年還在讀大四時,第一次看到兩位 UCLA 生理學家的論文〈不用多久女性就會跑得比男性快?〉,當時我覺得這個標題很荒謬。在那之前我花了五個賽季,進行 800 公尺中距離跑步訓練,成績已經超越世界女子紀錄。而且我還不是自己接力隊上跑最快的。

但那篇論文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這是世上極具聲望的科學期刊,所以一定有些道理。大眾就是這麼認為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在 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之前,對一千個美國人做了調查,結果其中有三分之二認為,「終有一天頂尖女運動員會勝過頂尖男運動員」。

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前,一千位美國人中有三分之二認為,「終有一天頂尖女運動員會勝過頂尖男運動員」。 圖/envato

《自然》期刊上那篇論文的作者,把男子組和女子組從 200 公尺短跑到馬拉松各項賽事歷年的世界紀錄畫成圖表,發現女子組紀錄進步得遠比男子組急速。他們用外推法從曲線的趨勢推斷未來,確定到 21 世紀前半葉,女性就會在各個賽跑項目擊敗男性。兩名作者寫道:「正因進步速度的差異實在非常大,而使(兩者)差距逐漸縮小。」

2004 年,趁著雅典奧運成為新聞焦點之際,《自然》又特別刊出一篇同類型的文章〈2156 年奧運會場上的重要衝刺?〉(Momentous Sprint at the 2156 Olympics?)──標題所指的,正是女子選手會在 100 公尺短跑比賽中,勝過男子選手的預計時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5 年,三名運動科學家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論文,省去問號開門見山在標題宣稱:〈女性終將做到〉(Women Will Do It in the Long Run.)。

難道男性主導世界紀錄的情況,始終是歧視女性、把女性排除於競技場外的結果?

20 世紀上半葉,文化規範與偽科學嚴重限制了女性參與運動競技的機會。在 1928 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期間,有媒體(捏造)報導指稱,女性選手在 800 公尺賽跑後筋疲力竭地躺在地上,這讓一些醫生和體育記者十分反感,使得他們認為這個比賽項目會危害女性健康。《紐約時報》上有篇文章就寫:「這種距離太消耗女性的體力了。」〔1〕那幾屆奧運之後,在接下來的三十二年間,距離超過 200 公尺的所有女子項目,都突然遭禁,直到 2008 年奧運,男女運動員的徑賽項目才終於完全相同。但《自然》期刊上的那幾篇論文指出,隨著女性參賽人數增多,看起來她們的運動成績到最後可能會與男性並駕齊驅,甚至比男性更好。

運動能力的基因密碼:性別差異的生物學根源

我去拜訪約克大學的運動心理學家喬.貝克時,我們談論到運動表現的男女差異,尤其是投擲項目的差異。在科學實驗裡證實過的所有性別差異中,投擲項目一直名列前茅。用統計學術語來說的話,男女運動員的平均投擲速度相差了三個標準差,大約是男女身高差距的兩倍。這代表如果你從街上拉一千個男子,其中 997 人擲球的力氣會比普通女性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貝克提到,這種情形可能是反映女性缺乏訓練。他的太太是打棒球長大的,輕輕鬆鬆就能贏過他。他打趣說:「她會發出一束雷射光。」那麼這是生物學上的差異嗎?

男性和女性的 DNA 差異極小,僅限於在女性身上為X或男性為Y的那單一染色體。姊弟或兄妹從完全相同的來源取得基因,透過重組母親和父親的 DNA,確保兄弟姊妹絕對不會相近到變成複製人。

性別分化過程大部分要歸結到 Y 染色體上的「SRY 基因」,它的全名是「Y 染色體性別決定區基因」。若要說有「運動能力基因」,那就非 SRY 基因莫屬了。人類生物學的安排,就是讓同樣的雙親能夠同時生育出男性的兒子和女性的女兒,即使傳遞的是相同的基因。SRY 基因是一把 DNA 萬能鑰匙,會選擇性地啟動發育成男性的基因。

我們在生命初期都是女性──每個人類胚胎在形成的前六週都是女性。由於哺乳動物的胎兒會接觸到來自母親的大量雌激素,因此預設性別為女性是比較合算的。在男性身上,SRY 基因到第六週時會暗示睪丸及萊氏細胞(Leydig cell)該準備形成了;萊氏細胞是睪丸內負責合成睪固酮的細胞。睪固酮在一個月之內會不斷湧出,啟動特定基因,關閉其他基因,兩性投擲差距不用多久就會出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男孩還在子宮時,就開始發育出比較長的前臂,這使得他們日後投擲時會做出更有力的揮臂動作。儘管男孩和女孩在投擲技能方面的差異,不如成年男性和女性之間那麼顯著,但這種差異在兩歲幼童身上已經很明顯了。

性別分化過程大部分要歸結到 Y 染色體上的「SRY 基因」,會選擇性地啟動發育成男性的基因。 圖/envato

文化與訓練的影響:投擲項目中的性別差距

為了確定孩童之間的投擲差距有多少與文化有關,北德州大學和西澳大學的科學家組成團隊,共同測試美國孩童與澳洲原住民孩童的投擲技能。澳洲原住民沒有發展出農業,仍過著狩獵採集生活,他們教導女孩丟擲戰鬥及狩獵用武器,就像教導男孩一樣。這項研究確實發現,美國男孩和女孩在投擲技能上的差異,比澳洲原住民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差異顯著許多。不過儘管女孩因為較早發育長得較高較壯,男孩仍比女孩擲得更遠。

普遍來說,男孩不僅比女孩更善於投擲,視覺追蹤攔截飛行物的能力往往也出色許多;87% 的男孩在目標鎖定能力的測試上,表現得比一般女孩好。另外,導致差異的部分原因,至少看起來是因為在子宮的時期接觸到了睪固酮。由於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而在子宮裡接觸到高濃度睪固酮的女孩,上述項目的表現會像男孩一樣,而不像女孩;患有這種遺傳疾病的胎兒,腎上腺會過度分泌男性荷爾蒙。

受過良好投擲訓練的女性,能輕易勝過未受訓練的男性,但受過良好訓練的男性,表現會大幅超越受過良好訓練的女性。男子奧運標槍選手擲出的距離,比女子奧運選手遠大約三成,儘管女子組使用的標槍比較輕。此外,女性投出的最快棒球球速的金氏世界紀錄是 65 mph(相當於時速 105 公里),表現不錯的高中男生的球速經常比這還要快,有些男子職業球員可以投出超過 100 mph(相當於時速 160 公里)的球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跑步方面,從 100 公尺到 1 萬公尺,經驗法則是把菁英級表現差距定在 11%。從短跑到超級馬拉松,不管任何距離的賽跑,男子組的前十名都比女子組的前十名快大約 11%。〔2〕在職業等級,那就是個鴻溝。女子組的 100 公尺世界紀錄,跟 2012 年奧運男子組的參賽資格還差了四分之一秒;而在一萬公尺長跑,女子組的世界紀錄成績,與達到奧運參賽資格最低標準的男選手相比落後了一圈。

不論距離,男子組前十名的跑步速度普遍比女子組快約 11%。圖/enavato

投擲項目與純爆發力型運動項目的差距更大。在跳遠方面,女子選手落後男子 19%。差距最小的是長距離游泳競賽;在 800 公尺自由式比賽中,排名前面的女子選手,與排名前面的男子選手差距不到 6%。

預言女性運動員將超越男性的那幾篇論文暗示,從 1950 年代到 1980 年代,女性表現的進展遵循一條會持續下去的穩定軌跡,但在現實中是有一段短暫爆發,隨後趨於平穩──這是女子運動員,而非男子運動員進入的平穩期。儘管到 1980 年代,女性在 100 公尺到 1 英里各項賽跑的最快速度,都開始趨於穩定,但男子運動員仍繼續緩慢進步,雖然只進步一點點。

數字很明確。菁英女子選手並未趕上菁英男子選手,也沒有保持住狀況,男性運動員則在非常慢地進步。生物學上的差距在擴大。但為什麼原本就有差距存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釋

  1.  各報上氣不接下氣地報導 800 公尺女子選手紛紛倒在跑道上。正如運動雜誌《跑步時代》(Running Times)2012 年的一篇文章指出的,實情是只有一個女子選手在終點線倒下,其餘三名都打破了先前的世界紀錄。據稱人在現場的《紐約郵報》記者寫道,「11 位淒慘的女性」當中有 5 人沒有跑完,5 人在跑過終點線後倒下。《跑步時代》報導說,參賽的女運動員只有 9 個,而且全部跑完。
  2. 過去普遍認為,隨著比賽距離拉長,女子賽跑選手會超越男子選手。這是克里斯多福.麥杜格(Christopher McDougall)在《天生就會跑》這本很吸引人的書裡談到的主題,但不完全正確。成績非常優秀的跑者之間的 11% 差距,在最長距離和最短距離同樣穩固存在。儘管如此,南非生理學家卻發現,當一男一女的馬拉松完賽時間不相上下,那個男士在距離短於馬拉松的比賽中通常會贏過那個女士,但如果競賽距離加長到 64 公里,女士就會跑贏。他們報告說,這是因為男性通常比較高又比較重,比賽距離越長,這就會變成很大的缺點。然而在世界頂尖超馬選手當中,男女體型差異比一般群體中的差異小,而 11% 的成績差距,也存在於超級長距離的最優秀男女選手之間。

——本文摘自 大衛・艾普斯坦(David Epstein)運動基因:頂尖運動表現背後的科學》,2020 年 12 月,行路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行路出版_96
21 篇文章 ・ 8 位粉絲
行路為「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旗下新創的出版社,出版知識類且富科普或哲普內涵的書籍,科學類中尤其將長期耕耘「心理學+腦科學」領域重要、具時代意義,足以當教材的出版品。 行路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alkPublishing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流感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恐致命?如何預防?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方式介紹!
careonline_96
・2024/06/14 ・273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千萬不可小看肺炎鏈球菌!歷史及醫學文獻上告訴我們,即使青壯年感染流行性感冒,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可能病程進展快速,短短 48 小時就過世,相當可怕!」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兼科主任陳宜君醫師指出,「如果肺炎鏈球菌由上呼吸道黏膜進入血液,可能侵襲各個器官,演變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患者的狀況可能兵敗如山倒,而住進加護病房;可能因而器官衰竭,如肝腎功能受損,嚴重甚至導致洗腎。這些情況都讓家屬很難過、無法接受。」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診數,在 2023 年底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且感染案例數創三年新高1,民眾務必提高警覺。根據疾病管制署的統計,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患者中,65 歲以上民眾佔了 44.5 %2。陳宜君醫師提醒,換言之有 55.5 % 是 65 歲以下民眾,比例超過一半。肺炎鏈球菌對各個年齡層都有影響,所以不是只有老年人,各年齡層都要注意。

不可輕忽!肺炎鏈球菌潛伏體內,流感合併肺鏈重症高四倍!

除了 5 歲以下嬰幼兒、65 歲以上老年人之外,還有許多族群屬於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慢性病患(如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3

此外,原本健康民眾在感染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等病毒後,呼吸道黏膜免疫會受到影響,續發性細菌感染的機會上升。陳宜君醫師說,台大醫院兒科團隊發表過一個很重要的研究,發現單純得到流感的患童約有 5 % 會住加護病房,而流感合併肺鏈的患童約有 20 % 會住加護病房4,顯示流感合併肺鏈比一般流感的重症風險高出四倍之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肺炎鏈球菌主要存在鼻腔黏膜,當免疫力正常時不會產生問題,但當黏膜免疫力下降時,便可能侵入組織,造成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感染;而免疫力低下患者,便可能發展成重症。陳宜君醫師說,患者會出現發燒、咳嗽、氣喘、噁心、胸痛、頭痛、呼吸急促等症狀,可能進展為肺炎、腦膜炎、關節炎、骨髓炎、心包膜炎、溶血性尿毒症、腹膜炎、敗血症等,危及性命5

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勝於治療

面對肺炎鏈球菌感染,預防永遠勝於治療!陳宜君醫師說,肺炎鏈球菌經由飛沫散播,所以可以透過戴口罩、勤洗手、避開擁擠密閉的空間,更積極的做法就是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肺炎鏈球菌可分為 92 種以上血清型,其中約有 30 種血清型會造成人類的感染,所以會針對較常見的血清型製作肺炎鏈球菌疫苗6。目前台灣有結合型疫苗(PCV)與多醣體疫苗(PPV)。

多醣體疫苗(PPV),通常不具備長期免疫記憶。陳宜君醫師解釋,結合型疫苗(PCV)可以誘發 T 細胞免疫,有助產生免疫記憶,提供較長時間的保護力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顯示,接種一劑結合型疫苗(PCV)後,再接種一劑多醣體疫苗(PPV),有助提升免疫記憶,提供較長時間的保護力,並使保護範圍更廣,能有效降低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的風險8。因此,疾病管制署針對 65 歲以上民眾提供公費疫苗政策:接種 1 劑 13 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及 1 劑 23 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以保護年長者免於重症威脅9

不過,一般年輕族群亦不可輕忽。陳宜君醫師提到,因為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準備讓健康民眾施打,所以在研發疫苗時,對安全的要求非常高。結合型疫苗(PCV)與多醣體疫苗(PPV)皆為不活化疫苗,免疫不全者皆可接種,且能夠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國際建議在左手臂接種流感疫苗,在右手臂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關於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接種方式,疾病管制署建議:

  • 從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民眾,可先接種 1 劑結合型疫苗(PCV),間隔至少 1 年後再接種 1 劑多醣體疫苗(PPV)。若是高風險對象,可先接種 1 劑結合型疫苗(PCV)後,間隔至少 8 週後再接種多醣體疫苗(PPV)。
  • 曾接種過 1 劑結合型疫苗(PCV)的民眾,可於間隔至少 1 年後再接種 1 劑多醣體疫苗(PPV)。若是高風險對象,可於接種結合型疫苗(PCV)後,間隔至少 8 週後再接種多醣體疫苗(PPV)。
  • 曾接種過多醣體疫苗(PPV)的民眾,可於間隔至少 1 年後再接種 1 劑結合型疫苗(PCV)10

「肺炎鏈球菌感染不只造成肺炎!」陳宜君醫師叮嚀,「狀況許可時,建議及早接種疫苗,做好預防措施,才能保護自己、保護身邊的人。」

註解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65 歲以上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三階段開打,呼籲長者接種(access date 2024/3/8)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hr4M-Qmi3Fu2KPC3En2a6Q?typeid=9 ↩︎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
  3. Hsing, T. Y., Lu, C. Y., Chang, L. Y., Liu, Y. C., Lin, H. C., Chen, L. L., Liu, Y. C., Yen, T. Y., Chen, J. M., Lee, P. I., Huang, L. M., & Lai, F. P. (2022).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luenza with or withou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co-infec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 Taiwan yi zhi121(5), 950–957. https://doi.org/10.1016/j.jfma.2021.07.012 ↩︎
  4.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accessed date 2024/03/08)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oAznsrFTsYK-p12_juf0kw
    ↩︎
  5.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 疾病介紹(accessed date 2024/03/08)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MEYvHLbHiWOcLfQKKF6dpw
    ↩︎
  6. Pollard, A. J., Perrett, K. P., & Beverley, P. C. (2009). Maintaining protection against invasive bacteria with protein-polysaccharide conjugate vaccines.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9(3), 213–220. https://doi.org/10.1038/nri2494 ↩︎
  7. Intervals Between PCV13 and PPSV23 Vaccine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cdc.gov) (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mm6434a4.htm ↩︎
  8.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為提升民眾免疫保護力,10月2日起分三階段擴大65歲以上民眾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accessed date 2024/03/08)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q9_r5mAOvcpIPSUvrjGFpw?typeid=9 ↩︎
  9.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
  10.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3/12/15)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輝瑞協助刊登(PP-PRV-TWN-0166-20240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areonline_96
550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呼吸道病毒肆虐怎麼辦?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增強!
careonline_96
・2024/03/20 ・284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呼吸道病毒正在社區蔓延中!疾管署統計顯示,隨著過年、連假民眾南來北往移動,今年 2 月全國類流感就診率達近兩年新高〔1〕,可見社區中潛藏各類呼吸道病毒。而肺炎鏈球菌也是社區常見致病菌之一,全年都有肺炎鏈球菌感染的病例發生,而冬季至春季為高峰期〔2〕。成大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教授歐弘毅醫師表示,肺炎鏈球菌常潛伏在鼻腔內,可透過飛沫傳播,易受感染的族群主要是未滿 5 歲的嬰幼兒和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3〕

「糖尿病患的抵抗力較差,感染肺炎鏈球菌後,出現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的機會較高。」歐弘毅醫師說,「這些患者發病後常常是兵敗如山倒,相當危險,可能住院超過一個月。事先做好預防措施,才是最佳的策略!」

歐弘毅醫師說明,感染肺炎鏈球菌時,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畏寒、咳嗽、氣喘、呼吸急促、胸痛、頭痛、嘔吐等症狀。肺炎鏈球菌會導致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在免疫力下降時,還可能侵入血液中造成「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的臨床表現相當多樣,包括敗血症、腦膜炎、關節炎、骨髓炎、心包膜炎、溶血性尿毒症、腹膜炎等〔4〕,嚴重可能進展為敗血症,危及性命。

小心提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進展快速,年紀較大的民眾,以及罹患糖尿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病、慢性肺臟病、慢性肝病、惡性腫瘤、免疫功能缺失及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等患者,建議做好預防措施,若出現相關症狀,一定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接受合適的治療〔5〕

面對肺炎鏈球菌威脅 提前預防醫師建議這樣做!

由於肺炎鏈球菌可潛伏鼻腔中,呈無症狀的帶菌狀態,健康成人中約有 5% 至 10% 的帶菌率,孩童則有 20% 至 40% 的帶菌率〔6〕,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經由飛沫散播,因此大家團聚、出遊的時候,要提防肺炎鏈球菌。歐弘毅醫師說,想預防肺炎鏈球菌要勤洗手、戴口罩、盡量避開人潮,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也是非常有效的預防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符合資格的民眾要趕快接種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條件已放寬至 65 歲,而且還增加一劑 PCV13 疫苗。接種一劑 PCV13 疫苗和一劑 PPV23 疫苗能讓保護範圍更廣,保護力持續更久!」

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

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夠發揮顯著的保護效果,降低幼童、老年人、慢性病患等高危險群遭到感染的機會,也有助於降低鼻腔帶菌率,進而減少經由飛沫傳染肺炎鏈球菌的機會,保護身邊的高危險群。

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條件放寬、納入 PCV13 疫苗

目前的肺炎鏈球菌疫苗主要有 13 價結合型疫苗 PCV13 與 23 價多醣體疫苗 PPV23,可以預防一些常造成感染的血清型。歐弘毅醫師說,23 價多醣體疫苗 PPV23 能夠誘導身體產生抗體,但是免疫反應持續時間較短。13 價結合型疫苗 PCV13 可以活化 T 細胞,產生長期的免疫記憶,保護效果可維持 10 年以上〔7〕

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已放寬條件至 65 歲〔8〕,而且納入 PCV13 疫苗。疾病管制署建議,從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民眾,可先接種 1 劑 13 價結合型疫苗 PCV13,間隔至少 1 年後再接種 1 劑 23 價多醣體疫苗 PPV23。若是高風險對象,可於接種 13 價結合型疫苗 PCV13 後,間隔至少 8 週後再接種 23 價多醣體疫苗 PPV23〔9〕

65歲民眾,趕快接種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

曾接種過 13 價結合型疫苗 PCV13(或 PCV15)的民眾,可於間隔至少 1 年後再接種 1 劑 23 價多醣體疫苗 PPV23。若是高風險對象,可於接種 13 價結合型疫苗 PCV13 後,間隔至少 8 週後再接種 23 價多醣體疫苗 PPV23。曾接種過 23 價多醣體疫苗 PPV23 的民眾,可於間隔至少 1 年後再接種 1 劑 13 價結合型疫苗 PCV13〔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3 價結合型疫苗 PCV13 與 23 價多醣體疫苗 PPV23 皆屬不活化疫苗,可以和流感疫苗或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歐弘毅醫師說,建議採「左流右肺」,在左手接種流感疫苗,右手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幫助提升保護力。

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安全性高,極少出現嚴重副作用。少部分民眾可能出現注射部位紅腫、疼痛的反應,通常會在幾天內恢復〔11〕。除了公費接種外,歐弘毅醫師說,隨著預防接種觀念的進步,也有許多人會選擇自費接種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身旁的家人免於肺炎鏈球菌的威脅。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accessed date 2024/02/15) https://nidss.cdc.gov.tw/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疾病介紹 (accessed date 2024/02/21)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MEYvHLbHiWOcLfQKKF6dpw
  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 (accessed date 2023/11/30)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oAznsrFTsYK-p12_juf0kw
  4.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 (accessed date 2024/01/27)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oAznsrFTsYK-p12_juf0kw
  5.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6.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核心教材 (accessed date 2024/02/21) https://www.cdc.gov.tw/File/Get/Y8nl11jalunxgmqu5SG4DA
  7. Intervals Between PCV13 and PPSV23 Vaccine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q9_r5mAOvcpIPSUvrjGFpw?typeid=9
  8.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為提升民眾免疫保護力,10 月 2 日起分三階段擴大 65 歲以上民眾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accessed date 2023/10/05)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q9_r5mAOvcpIPSUvrjGFpw?typeid=9
  9.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10.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4/01/27)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1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50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