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終極遠境」(Ultima Thule) 後來因為用字與納粹有關連(被認為是雅利安人的起源地名稱),2014 MU69 於 11 月 12日被正式命名為 Arrokoth,源自美國原住民波瓦坦語 (Powhatan) 與阿岡昆語 (Algonquian) ,意指「天空」或「天邊」。(NASA twitter) (2019/12/31 更新)
2019 年的第一天,NASA 宣布「新視野號」(New Horizons) 探測器成功近距離掠過位於古柏帶 (Kuiper Belt) 的小行星「終極遠境」(Ultima Thule),並在距離小行星僅三千五百公里之處收集資料,成為人類史上探測過最遠的星體。
新視野號於 2006 年升空,一路以遠離地球的方向往外飛去,旨在探測矮行星、冥王星和古柏帶。在 2007 年經過木星時,對木星進行了精細的觀察,在 2015 年到達冥王星時,其豐富的探測資料與高解析度的影像,讓人們對冥王星有全新的理解。
- 延伸閱讀:48億公里的旅程–新視野號接近冥王星
- 延伸閱讀:新視野號發現冥王星表面有霾和流冰
結束對冥王星的探測後,新視野號持續地往太陽系邊境邁進,下一個目標是探測古柏帶的其他星體。
古柏帶是位於海王星軌道外側的小行星帶,由早期太陽系沒有形成行星的碎片組成,並在太陽系演化過程中被拋到太陽系邊緣。之所以稱為小行星「帶」,是因為古柏帶實在是有很多星體;根據估計,古柏帶中直徑 100 公里以上的星體可能超過 10 萬顆,而直徑在 100 公里以下到 1~2 公里左右的小型星體更可能高達數十億顆。而新視野號剛飛過的冥王星,就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古柏帶星體。
- 延伸閱讀:古柏帶20週年:改變太陽系認知的發現
2015 年 8 月,研究人員在考量了新視野號的飛行路徑、燃料、通訊信號,以及星體的光線、大小等等複雜因素後,在有限區域內選定了編號為 2014 MU69,暱稱「終極遠境」的小行星作為古柏帶星體的探測對象。
到了台北時間 1 月 1 日下午 1 點半,是新視野號預計最靠近終極遠境的時刻,等待了約十小時,地球才終於收到第一個傳回來的訊號。參與任務的研究人員都歡聲雷動。NASA 署長布萊登斯坦(Jim Bridenstine)表示,這是太陽系探測史上的里程碑,終極遠境小行星不僅是目前人類探測到距離地球最遠的天體,同時蘊含了太陽系形成初期的遺跡,探測結果將為人類提供行星源起更進一步的細節。
根據日前傳回來的初步畫面,科學家推估終極遠境小行星是長約 32 公里、寬約 16 公里,不斷旋轉的保齡球狀星體(我看倒有點像雪人、雞腿、啞鈴、綠豆糕都可以),不過也有可能是兩個圓球非常接近地互相旋繞,詳細解析還有待新視野號慢慢將資料傳回地球。然而由於新視野號距離地球有 65 億公里遠,傳輸速度很慢,將照片和其他探測資料全部下載完大約還需要等 20 個月。
更新:NASA 再度公布最新照片,這次是由新視野號在距離終極遠境約兩萬七千公里處所拍的照片。由圖片顯示,終極遠境實為兩顆圓球靠在一起,於是研究人員把大的圓球稱為「終極」(Ultima),小的稱為「遠境」(Thule)。
經過十三年的飛行,新視野號終於帶著我們進入遙遠的古柏帶,探測那些過往望遠鏡難以觀測的星體。接下來,研究人員還打算利用新視野號對古柏帶進行更多的探索,其任務至少會持續到 2021 年。隨著人類不斷往太陽系邊境前進,屆時對於整個太陽系的理解肯定又會比今天新增好幾倍,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資料:
- New Horizons Successfully Explores Ultima Thule
- NASA’s New Horizons Team Selects Potential Kuiper Belt Flyby Tar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