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日常生活中的障眼法:只求眼前乾淨的環保,就是真環保嗎?

賴昭正_96
・2019/01/14 ・351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編案:本文完稿於 2018 年 12 月初

在「日常生活中的邏輯」(泛科學,2016/1/20)一文裡,筆者提到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論調,只要用邏輯一分析,立即可判斷其真偽:例如某財務顧問保證可以幫你賺錢,那一定是騙人的,因為如果一定可以賺錢,他早就發大財天天在夏威夷度假了,那會在這裡為你賣命?!在「統計的魔術」(科學月刊,2018 年 9 月)及「人體太複雜了」(泛科學,2015/11/11)二文裡,筆者提醒讀者,統計時常參雜著研究者不自覺或有意的偏見、取樣與數據的操作、研究經費來源的回報等等因素,因此不要太相信使用統計的研究報告。

在這裡,則讓我們來談一談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障眼法」。

魚與熊掌兼得

諾貝爾經濟獎今年頒發給耶魯大學的 William Nordhaus 以及紐約大學的 Paul Romer。前者四十年來,一直在努力說服政府面對氣候變化,最好是對碳排放徵稅;後者的工作闡釋了政府政策在促進技術創新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Romer 說他的研究讓他樂觀認為,社會可以解決像全球暖化這樣困難的挑戰:「許多人認為,保護環境太過昂貴和困難,以至於他們只是想忽略這個問題。 我希望今天的獎項可以幫助每個人看到當我們開始嘗試做某事時,人類能夠取得驚人的成就。」

美國加州是全美(甚至可能是全世界)最注重環境保護,以及在環保上最有成就的一州:冬天及夏天所用的汽油為適應氣溫的不同而異;在政府經濟的大力補助下,加州是全美電動汽車以及屋頂太陽能電板發電使用最普及的地方;加州有類似徵收碳排放稅的政策(稱為「cap and trade」);個人理財網站 Wallethub 謂全美國十大綠色城市中有 6 個在加州;當川普政府在 4 月決定降低奧巴馬時代的燃油經濟效率標準時,加州拒絕跟進行動;加州議會於 8 月 28 日通過新版電力法案, 2045 年的電力必須100%來自清潔來源 ……。

儘管法律規定重重,但並沒有阻擋加州經濟的發展:矽谷是全世界爭相仿效的高科技創新中心;加州如果是一個國家的話,其國內生產毛額在全世界將排名第 5,僅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及德國。這樣的成就能不讓加州人──甚至全世界人類──感到驕傲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透過技術創新及法令解決了環境污染與與氣候變化的問題,加州顯然是印證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說法最好的例子。真的嗎?

加州的污染都去外地啦:己所不欲施於人

無巧不成書,今年 9 月中,筆者在自稱為「矽谷首都」之聖荷西市的水銀報(the Mercury News)先後看到兩篇非常相似的「障眼法」報導。其中一篇漫畫,圖中諷刺加州州長興奮地說:「你或許在問,加州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我們如何能在減少本州污染的同時,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但在地球的另一邊,則是充滿了冒黑煙的工廠謂「加州的東西在這裡製造」。

另一篇則是加州伯克萊分校經濟學院教授 Catherine Wolfram 寫的社論,謂加州城市相繼成立一些「社區選擇聚合社」(community-choice aggregate) ,向傳統大公司購買清潔能源電力轉賣給社區居民。參加聚合社的居民因為認為在減少空氣污染及遲緩地球暖化上做了貢獻,即使多付點錢也人人高興,晚上不但可以心安地睡覺,閒聊時甚至可以批評一些「落後地區」(「較鄉下或者貧窮區域」之代名詞)之無知。可是實際呢?Wolfram 教授謂這些大公司事實上只是將原來送往「落後地區」的清潔電力改送到「社區選擇聚合社」而已!整個加州的空氣污染程度並沒有因之而降低;真正要判斷空氣污染是否改進,只能看整個加州到底增加了多少清潔電力能源!

眼不見為淨,污染留外地

上述道理很簡單,可是卻常被拿來「盲人」!例如筆者在懷疑台灣是否應該發展電動汽車時(臺灣應該發展電動汽車嗎?科學月刊,2014 年 3 月),一些人就立即出來反對,盲目地只看到電動汽車可以減少台北市的烏煙瘴氣,而不考慮整個台灣的空氣污染。大陸大量地使用燃煤發電,其污染程度遠較汽車燃燒汽油嚴重(世界周刊,2016/2/21),因此如果北京全部使用電動汽車,北京附近的空氣污染將更加嚴重,依「污染不滅定律」,遲早將危及北京和全世界!今人不解的是:中國科技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在元月 23 日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2016」會上,竟以「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全球占比超過 30%,爲世界節能減排作出了重要貢献」為榮、並要發展中國成爲一個使用電動汽車的大國1!2016 年 5 月 11 日之「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電動汽車不一定清潔」一文謂「在中國開電動汽車是(造成)氣候改變的禍首」!

那些舊手機又是丟到哪裡去污染了多少環境呢?圖/Pixabay

在一片環保的呼聲中,不只知識份子人人想盡點能力,許多大公司也是一樣;例如美國現在市值最高的蘋果電腦,花了 50 億美金在矽谷所蓋的「太空船」總部,不只建築節能效率高,也將全部使用清潔能源2!人人稱讚蘋果電腦在環保上的貢獻!可是筆者常想:蘋果電腦每一年半載就提出一項新款的智能手機,一賣就是幾千萬隻,是誰污染了多少空氣幫它製造出來呢?那些舊手機又是丟到哪裡去污染了多少環境呢?….. 不錯,新手機的功能一定比舊手機強,可是多少人真正有更新的必要呢?在「進步」的口號、「時髦」的虛榮、與「宣傳」的推動下,日新月異的新科技產物不斷地出現3,只聽到驚嘆的聲音,卻聽不到有人批評這可能是環境污染的一大來源!不少公司都曾因為產品(例如 DDT殺蟲劑、含鉛油漆、石棉、香煙等)造成社會問題或環境污染而被控告賠償、甚至關閉。不知道是否有一天,蘋果電腦是否也需要為地球環境污染負點責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成功企業家/慈善家的一將功成萬骨枯

美國亞馬遜(Amazon)公司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之一,其創辦人兼首席執行長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隨著股價的不斷上升,已成為這個星球上最富有的人,身價在 1500 億美元左右(約為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的 1/4)!這位創辦人一向不怎麼熱衷於支持慈善機構,但跳上富貴首榜後,似乎不能再沉默了,於是今年 9 月中正式公開宣布開始散財! 儘管如此,亞馬遜仍然繼續支付相當低的工資,以至於數以千計的員工被迫依賴納稅人資助的計劃(如食品券、醫療補助、和補貼住房)以求生存。如果真有慈善心腸,讀者不覺得應該先從照顧現在正在為公司賣命的藍領員工們著手嗎4?人人稱讚慈善家,人人羨慕成功的企業家,卻很少人看到「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背後悲劇!

美國川普總統上任後,全面減稅;因為人人占到便宜,而廣受歡迎。但很多「落後地區」人不了解「富人」減的稅更多,沒有考慮到全面減稅後國庫收入將因之減少、政府財政赤字將大幅提高、社會福利與公共設施將必須銷減……。最後付出慘重代價的可能還是這群「落後地區」的人們吧?

透過邏輯思考獨立分析,不為環保「障眼法」所迷

隨著網絡與軟體的快速進展,人類產生的數據量多得令人難以置信,高達 1018字!如何應付這麼多的資訊,成為一位現代的民主社會公民呢?筆者所能想到的只有:透過邏輯思考的訓練,多用大腦做獨立分析!不要成為資訊的奴隸,要當資訊的主人!不管你將來要做什麼,在高中及大學時一定要有數學和物理的基本訓練,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的,請多為下一代著想吧!

註解

  1. 已經如願以償:現在中國已是全世界使用電動汽車最多的國家!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大廠特司拉(Tesla)已於 10 月 17 日簽約在上海購買土地(為其在國外的最大投資),準備蓋廠投中國所好。
  2. 是誰在哪裡使用了一大堆不清潔的能源製造出這些太陽面板?
  3. 請不要誤會認為筆者反對新科技;事實上筆者是新科技的受惠者,很難想像如果日常生活中沒有網路、電腦、手機、及高畫質電視,日子將要怎麼過?如果沒有網路查詢與驗證資料,這篇文章是很難出爐的!筆者在這裡所要問的是:我們需要如此快速地不斷更新嗎?筆者家中的網絡速度是每秒 10 Mbit左右、因是微軟不支持 XP 而被迫改用視窗 10 版、最常用的兩個應用軟體(Word及Quicken)分別是 2007 年及 2001 年的版本,手機是數年前內人淘汰下來的 3G、有一台較小的電視還是 720p,…但筆者一直覺得它們都已遠超過應付筆者高品質的日常生活之要求了,從來沒有覺得有更新的必要!
  4. 在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幾近一年的批評下,亞馬遜終於決定從 11 月起將最低工資調整為每小時 15 元(美國聯邦的最低工資為 7.25 元)。一般白領工程師在美國公司的薪水待遇均還算不錯;但不管公司賺多少錢,均可能因公司決定裁掉某一部門、以便賺更多的錢提高股價而被炒魷魚,所以基本上還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背後悲劇人物!

延伸閱讀

本文所提到的參考文章均已收集在「我愛科學」一書內(華騰文化有限公司 2017 年 12 月出版。該書收集筆者自 1970 年元月至 2017年 8 月在科學月刊及少數其它雜誌所發表之文章編輯而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賴昭正_96
41 篇文章 ・ 49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環保從今天開始、從 i 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愛地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9/12 ・185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陳彥諺

環保行動從源頭出發

說到「環保」,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關鍵字就是「減塑」、「限塑」,在現代社會中,大量塑膠製品、塑膠袋充斥在生活中,而一次性使用的塑膠製品就是環保行動的最大敵人。不過,你知道嗎?發明塑膠袋的初衷,其實是為了拯救地球。
在塑膠袋發明以前,紙袋、布袋是主流的包裝用品。為了讓人們能有好看、方便、低成本的包裝材料運輸物品,1959 年,瑞典工程師斯坦・圖林發明了塑膠袋,其輕便、價格低廉、耐用、可重複使用,也可以取代紙袋以減少伐木量。

圖一、1959年,瑞典工程師斯坦・圖林發明了塑膠袋,其輕便、價格低廉、耐用、可重複使用,也可以取代紙袋以減少伐木量。

卻沒想到,這麼好用又便宜的塑膠袋問世後,在20 世紀末以前,紙袋、布袋幾乎被塑膠袋取代了,但是,人們並沒有如圖林發明當時所設想的,將耐用的塑膠袋重複利用,以減少地球負擔,反而衍生出單次使用後便丟棄的習慣,時至今日,塑膠垃圾更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然而,地球是大家的,是每一個人的,也是家樂福所關心的。

家樂福十多年來,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除了推行友善農業關懷土地,也以透明系列商品支持動物福利,2019 年,更設立影響力概念店,鼓勵消費者自備購物袋,同時把家中不需要的紙袋,帶到店中分享給需要的民眾,家樂福以具體行動響應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希望改變從 i 開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家樂福響應 SDGs,改變從 i 開始

家樂福賣場實際響應環保行動

(A) 生活區:瓶身再生塑膠的環保洗護產品

日常生活中,洗澡洗髮使用的盥洗用品,是塑膠瓶罐的一大來源。家樂福攜手台鹽生技、台灣設計研究院、點睛設計,從原料到包裝,皆秉持著永續再生、環境友善、天然純淨的原則,推出Re系列永續商品。

Re代表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更代表著這項產品的永續再生(Power of Regeneration)。落實的行動包含,瓶身、瓶蓋採用 100% 再生塑料,運輸紙箱採用 FSC 森林環保紙箱等。

(B)食品區:可回收包裝減少食物浪費

食品的包裝,也是生活廢棄物的一大來源。家樂福除了停止使用保麗龍外,更在食品的包裝方法上,採用「貼體包裝」。

以往常見的食材包裝,是將食材放在保麗龍盒上,再以保鮮膜覆蓋,因為保鮮膜並無法完全密合食材本身,保鮮效果有限。而家樂福採用 APET/PE 材質的貼體包裝,結合抽真空原理與加熱技術,讓包材可以貼合食材,形成食材的第二層皮膚,減少與氧氣、微生物的接觸外,更能有效保存食材,減少食物浪費,同時減少保麗龍使用,一年可少用3百萬個保麗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 收納區:減塑收納寶物,再生塑料一級棒

在收納部分,家樂福提供了消費者環保折疊購物袋的新選擇,樣式活潑可愛的環保折疊購物袋,材質為 RPET,是回收寶特瓶材質,每 2.8 個寶特瓶可做 1 個折疊購物袋,不只可供消費者重複使用,且產品本身便已達到循環利用。

另外,居家生活不可或缺的垃圾袋,家樂福也有新實踐!家樂福環保清潔袋,是回收家樂福或各通路的PE膠膜,經過工廠處理、回收篩選、製作成 100% 再生塑膠粒子後添加美國香氛除臭精油製袋,讓以往丟棄的回收膜,經過處理後有了新生命,而且不需添加新塑膠,就能製成接近新料等級的優質產品。

圖三、家樂福賣場的實際行動,以「再生塑膠」的回收再利用達成減塑目標

從今天開始、從 i 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愛地球!

為了地球,家樂福不遺餘力。從友善農業、動物福利開始,再從減廢減塑著力。當家樂福自有品牌取消了飲料組裝的收縮膜包裝,策略從賣場及商品包裝減塑,每年約減少 340 噸塑膠,1067 噸的碳排。

塑膠產品的誕生初衷,是為了讓地球、讓人們的生活更好。雖然在過去的消費習慣下,對地球造成了嚴重影響,但是,要愛地球,永遠不嫌晚。從今天開始、從i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愛地球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四、從 i 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用消費發揮影響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跳脫古典數學邏輯!直覺主義的興起——《大話題:邏輯》
大家出版_96
・2023/04/08 ・147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非古典邏輯:直覺主義

布勞威爾 (1881 – 1966)是最早脫離所謂「古典邏輯」系統的學者之一。他反對弗雷格和羅素將數學化約為邏輯的構想,認為數學根基於我們對某些基本數學物件(如數字和直線)的「直覺」,因此他的學說便稱為「直覺主義」。

直覺主義。圖/大話題:邏輯

惡魔論證

布勞威爾主要將焦點擺在無限集合和序列上,例如所有正數的集合和無理數(如 π 和)小數點後的數字形成的序列等等。他的論證大致如下:

我邏輯上能證明 666 這個序列一定會出現在任何無理數(如 π)的擴張裡。因為若主張 666 不在裡面,就代表 666 不出現在 π 的小數點後數字的任何地方,但這一點在數學上是無法證明的。就算世界上所有白紙都寫滿π的小數點後數字,還是有無限多的數字沒檢查到。

惡魔論證。圖/大話題:邏輯。

直覺邏輯的興起

雖然布勞威爾只想證明有些數學證明的方式和邏輯證明不同,但有些人發現他的論證也能用來證明某些數學領域的邏輯和其他數學領域不同,甚至有些人還據以建構出一套邏輯系統,並嘗試證明這套邏輯適用於所有數學領域。這套系統就叫「直覺邏輯」。

直覺邏輯系統。圖/大話題:邏輯。

直覺主義 v.s. 歸謬法

直覺邏輯有一個關鍵特點,就是不能用萊布尼茲的歸謬法。歸謬法是先假設某個數學陳述的否定為真,然後導出矛盾,進而證明該陳述為真。但要從「某事的否定為假」推導出「某事為真」就得仰賴排中律,因此在某些數學領域裡,歸謬法並不符合數學應該運作的方式,也就是從公理推導出數學語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直覺邏輯與歸謬法互相對立。圖/大話題:邏輯。

直覺主義的數學熱潮

上述問題在 1930 年代引發了一波新的數學熱潮,不少學者嘗試用直覺邏輯替一些常用的基本數學陳述找到證明,也確實找到了不少。

數學系和哲學系紛紛成立,新的學術領域也隨之誕生。就連希爾伯特的方法明明是直覺邏輯的對手,也被加以改造,只使用得到認可的直覺主義程序。直到這股風潮引起了哥德爾的注意。

儘管後來學者對這場爭辯的興趣削弱了一些,但「唯有構造性證明才能確保一個陳述句為真」的基本看法至今仍然得到不少邏輯學家、數學家、科學家和哲學家支持。

許多人試著用直覺邏輯替數學陳述找證明。圖/大話題:邏輯。

處理未來陳述句的老問題

大約同一時期,波蘭數學家盧卡西維茨(1897 – 1956)1920 年提出的構想勾起了一些學者的興趣。此前十多年,這個構想從來不曾在波蘭以外的地區引起多大反應。盧卡西維茨當時想解決的,是從亞里斯多德到羅素都面對過的老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如何判斷大笨鐘一千年後會遇上大雪」這句話的真值?

未來陳述句是邏輯無法確認之事。圖/大話題:邏輯。

——本文摘自《大話題:邏輯》,2023 年 3 月,大家出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大家出版_96
14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名為大家,在藝術人文中,指「大師」的作品;在生活旅遊中,指「眾人」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