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ed P. Kharbanda(印度國立科學、技術與發展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從 1980 年起即開始從事印度及中國科學技術與社會政策研究 )
Ved P. Kharbanda 說,印度不應陷入「中國併發症」(China Syndrome)的陷阱,而應建立並實行自己的科學技術優先事項。
當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在 2012 年 1 月舉行的印度科學大會上,警告中國已在研發方面超過印度時,實際上是在回應其科學顧問 C. N. R. Rao 已經說了很多年的話。
印度必須在其科學開支和政策倡議上更加主動,而非陷入對中國的「恐懼精神疾病」之中。
中國飛奔 印度走路
中國龍正在迅速強化其創新能力,把研發開支從 1985 年的 26.5 億美元,提高至 2000 年的 107 億美元,更在 2010 年時達到 1044.8 億美元。這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從 1985 年的 0.71%、2000 年的 1.01%,提高至 2010 年的 1.76%。它的科學技術人力,也從 2001 年的 3380 萬人,增加至 2008 年的 4960 萬人。
相較之下,笨重的印度象正在努力達到研發開支的門檻水準,這個水準從 1985 年的 13.8 億美元,增至 2000 年的 36.8 億美元和 2007 年的 94.5 億美元。它的科學技術人力,則從 2001 年的 2140 萬人,增至 2007 年的 3140 萬人。
此外,當中國的科學論文從 1990 年的 6509 篇,增至 2007 年的 94800 篇,為原來的 15 倍時,印度的論文產出,卻只是從 1990 年的 10103 篇,增至 2007 年的 30000 篇。印度所獲得的專利數,也遠遠落後於中國。中國獲得的專利數從 2000 年的 12683 項,增至 2008 年的 93706 項,而印度則是從 2000 年的 1318 項,增至 2006 年的 7539 項。
長處和弱點
然而,就本土技術能力獲得的考量而言,這些數據並不反映了這兩國的長處和弱點。
Science Watch 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科研發表的品質有所不足。該報告指出,在所有領域中最常被引用論文的前百分之一,中國只佔了 0.5%。[4] 相較之下,美國的數字是 1.87%,英國是 1.53%,而德國是 1.27%。全球創新指數報告(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把中國排在第 43 位——遠遠落後於第 11 名的美國和第 14 名的英國。[5]
印度在科學論文的品質方面領先中國,這是根據每篇論文的引用數量所決定的。在過去 5 年中,印度科學家的論文引用數量從 2 增加到了 2.7,相比之下中國科學家的引用數量是 2.2 [3]。
由於 1985 年的科學技術改革,中國在核能、空間、電腦硬體、微電子、電信、儀器、重工業、機械工具、新材料、石油化工和生物基礎領域具有優勢。但是,中國缺乏受過高等教育的科學技術人力。中國如今正在從海外招募科學家和技術專家,並且透過吸引年輕科學家領導國內特定計畫/實驗室及研究機構的方式,逆轉人才流失的問題。
印度的優勢在於其基礎研究和科學技術人力具有強大的基礎,特別是在生物技術、化學、製藥、民用核能、資訊技術和商業管理等領域。它的弱項則主要是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創新及加值產品——中國也有這個問題。印度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和印度理工學院正進行著很好的研究,但就是缺乏推力。
不同的政治體系
印度和中國是兩個不同的政治體系。中國由中央管控的政治體系,在計畫實行方面不容許爭議,而印度的情況,正如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在 2011 年 12 月訪問印度時所觀察到的,則是因為「太多的民主」而出現了問題。這阻礙了決策制定的速度,特別是在很可能有爭議的領域。例如,中國的基因改造棉花種植面積從 1997 年的 3.4 萬公頃,增至 2004 年的 370 萬公頃 [2],印度則從 2002 年的 3.8 萬公頃,勉強增至 2005 年的 126 萬公頃。
投入更多 但須明智
研發預算、科學論文發表或專利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進步的重要指標,但它們不是唯一重要的東西,也不是在了解一個國家的創新進展時,足以令人滿意的指標。這端看資金利用的效率和需要投入的方向。
印度必須發展(編按:與國內發展更為相關的)技術,例如,提供乾淨用水和空氣的技術,以及教育、就業和基礎設施發展、農業、鄉村非農部門成長、鄉村地區小規模企業技術創新推廣等方面。印度的 11 億人口中,有 72% 生活在農村。科學政策決策者必須看到全景。
參考文獻
[1] Kharbanda V.P.: Academician to Entrepreneur: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in India and 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 2011, 2 (1) 7 – 26
[2] Huang, Jikun; Hu, Ruifa; Pray, Carl E. and Rozelle, Scott: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in China: A review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Tradition, Modern Technology and Globalization in India and China, edited by V.P.Kharbanda and Pei Guo. New Delhi; NISTADS, 2009, p79 – 108.
[3] India ahead of China in quality of scientific papers. 6 January 2012. The Hindu. (0nline) http://www.thehindu.com/news/national/article2778366.ece
[4] Which Countries Publish the Most, (2007), Science Watch (May/June)
[5] CII-INSEAD Innovation Index 2009-10, (2010), The Economic Times, 24 June, p6.
本文原發表於 SciDev [201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