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智慧型手機人手一支之後,自從 LINE 成為一種人與人的聯繫方式之後,自從親友長輩們學會 LINE 之後……,LINE 裡面的訊息就經常成為大家生活上的指引。解剖員前幾天在親戚群組中就收到了這一則圖文並茂的「驚奇小常識」,這種驚奇小常識實在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除了圖片上方斗大的字體清楚地點出簡訊的主題,這 10 個小常識似乎都很有道理,而且用字簡潔、不囉唆,還搭配圖片,更像專業知識的衛教宣傳單,直接告訴你如何解決生活上的小麻煩,這無疑是有人佛心來著所做出的功德,兩三下解決生活上常見的小困擾,連解剖員都躍躍欲試了。
「我家親戚群組又在 LINE 傳假訊息了!」這是常在年輕族群中聽到的抱怨,彷彿隨意散播謠言是長輩特有的行為,當你願意了解長輩的數位社交生活,將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民族學研究所李梅君助研究員,在研究 Cofacts 事實查核協作計畫時發現,臺灣民眾對公共議題的關注存在世代衝突,該衝突延伸至日常相處上,卻在事實查核的協作過程中看到正向溝通的曙光。究竟臺灣長輩發展出什麼樣的數位社交生活?如何應用第三方資訊與長輩溝通,甚至邀請長輩加入闢謠打怪行列?
此外,早安圖也是長輩與人互動的敲門磚。李梅君察覺,有些長輩在傳訊息時相當在意社交分寸,不像年輕人想到什麼就 LINE 一下朋友,反而擔心隨意發文會被當成不懂規矩的「老人」。因此,當與新朋友開啟話題時,他們會先禮貌性地試探,這時無害的早安圖就是最好的敲門磚,可以從對方回傳的字句、貼圖或已讀不回,判斷能否進一步交談。
但是,伴隨著早安圖的問候,群組裡轉傳的文字與圖像影片卻可能含有具爭議性的農場內容,例如每天喝檸檬水可以防疫、常喝地瓜葉牛奶可以防癌等,讓以關懷為出發點的長輩成為散播謠言的代罪羔羊。為此,有越來越多公民團體開始號召民眾一起打擊假訊息,李梅君研究的 Cofacts 就是其中一個針對 LINE 假訊息亂象所發展的計畫。
聽到外面的聲音:「事實查核協作社群」打開群組封閉的大門
LINE 聊天室裡所有的對話都經過加密,就算檢舉了某用戶的言論,LINE 官方也難以遏阻資訊傳播。 圖/Unsplash
LINE 假訊息亂象一直是假新聞議題中非常難處理的一塊,因為 LINE 不像 Facebook、Twitter 或 Instagram 有審查下架機制,LINE 聊天室裡所有的對話都經過加密,就算檢舉了某用戶的言論,LINE 官方也難以遏阻資訊傳播。
李梅君提到:「雖然 LINE 群組相當封閉,在臺灣卻已具有極大的公共性。」很多群組都涉及公共議題的討論,並累積千百人以上的成員,一旦有人惡意散播不實謠言,在缺乏查核機制的情況下,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因此,自 2016 年起,公民科技社群 g0v 臺灣零時政府的成員推出「Cofacts 真的假的 – 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邀請民眾主動回報在 LINE 上發現的可疑訊息,再由來自各領域的編輯志工進行事實查核,撰寫有助判斷訊息真假的回應。之後只要有民眾發出相似問題,機器人便會從資料庫中找出相關回應供民眾參考。收到回應的民眾如有不同看法,也可以補充新的回應。
你可能會好奇,當今的「人工智慧」(AI)已可查核假訊息,為何 Cofacts 還在仰賴編輯志工這樣的「工人智慧」?李梅君指出,目前的 AI 僅可以偵查大規模的操弄訊息來源,或者評估影像有無修圖造假。當前要用 AI 來判讀文字內容的真偽還相當困難,因為一則文字訊息通常真假資訊參雜,當中還包括個人意見或情緒用詞,很難明確判定是真是假。
因此,Cofacts 的編輯志工除了指出訊息錯誤之處,也會提醒該則訊息是否含有個人意見,有助民眾從封閉的 LINE 群組接收外界聲音,進而創造一處可以參與討論的公共空間,共同思考謠言是什麼、怎麼跟謠言對話。
這幾天解剖員的阿嬤傳來了一則訊息,點開 LINE 一看是影音訊息:「每天睡前吃一點它,不出一周白髮不見了,快收藏吧!」光看標題就有濃濃的農場味,點開之後更不得了,它可是有著九百多萬爆量點擊率的一支影音,這可是科學新聞解剖室一輩子都到達不了的成就,當場嚇到解剖員目瞪口呆。而且阿嬤表示,這樣的訊息她一天都可以收到好幾則,淺顯易懂還蠻好看的,看完也會忍不住要轉傳嘉惠老友跟子孫。
從這些結果大概可以合理的推論,這些點擊數多是透過像 LINE 這類通訊媒體導流到 YouTube,點擊的人並不是這些頻道的特定擁護者,所以也不會針對這些議題去進行太多的討論或互動,大體上是一種「用完就丟」、「反正就點點看」的概念。因此可以合理的推論,高度使用 LINE 群組的長輩團、對於訊息缺乏思辯的同溫團,都會是這類影片的消費大宗,值得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