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打嗝喝醋、吃花生米除異味……該如何面對灰色地帶的驚奇訊息?LINEの驚奇事件簿(下)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8/08/22 ・4104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23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部分正確-但宣稱得太誇張」

在完全正確及完全錯誤之外,其實最多數的驚奇小常識是介於有點對又不會太對,有點錯又不會太錯的這種類型。在這個狀況內的共有6則小常識:

第一則小常識提到:「仰頭點眼藥水時微微張嘴,這樣眼睛就不會亂眨了」。

這孩子被滴眼藥水的時候也太淡定了吧 ˊ_>ˋ 。圖/Ben_Kerckx @pixabay

解剖員回想自己點眼藥水時的畫面,大概是仰頭、眼睛張開、一手撐開眼皮、一手按壓藥水,結束,而根據眼科醫師提醒患者點藥水的步驟也差不多是如此,但為何要張開嘴巴呢?根據解剖員推測,或許有幾個可能性:其一是想透過皮膚肌肉的相互拉扯來產生一種平衡的感覺,試想並跟著做看看,在睜大眼睛準備點眼藥水的同時,嘴巴打開,會拉扯到臉部肌肉並產生緊繃感,只是這樣是否適用於皮膚逐漸鬆弛的高齡者,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問題。其次,點眼藥水時若把嘴巴打開說不定可以轉移注意力,讓焦點不要放在眼睛上,轉移焦點後就可以減少眨眼的次數,以利成功將眼藥水點進眼睛裡。張嘴的動作除了醜一點之外,應該是無傷大雅,只是多加練習就能輕鬆完成的點眼藥水動作,說是驚奇小常識似乎浮誇了一點。

點完眼藥水,來看看小灰塵跑進眼睛要怎麼辦:「眼睛進了小灰塵,閉上眼睛用力咳嗽幾下,灰塵就會自己出來」。

正常情況下眼睛就會自動分泌眼淚去排除異物,如果當時剛好咳嗽,應該會增強淚腺的分泌,但如果要刻意去咳嗽,那就…多了。圖/Sambeet @pixabay

這個說法應該是想藉由用力咳嗽這項舉動去誘發淚腺分泌眼淚、沖走灰塵,但真的有必要嗎?大家不妨回想看看,當被風沙或異物刺激眼睛時,我們的眼睛會有自我保護的機制,就是當異物不慎進入眼睛,神經就會傳送訊息給大腦,大腦會立即下達指令,眼睛就會出現眼淚、眨眼的反射動作,透過淚液的分泌反覆沖掉異物。因此,正常情況下眼睛就會自動分泌眼淚去排除異物,如果當時剛好咳嗽,應該會增強淚腺的分泌,但如果要刻意去咳嗽,那就…多了。

釐清眼睛的兩個疑問之後,再來是和打嗝有關,內文提到:「打嗝的時候就喝點醋,立竿見影」。

這個小常識的方法是可能的,但用「立竿見影」這樣的修辭就似乎太過絕對,畢竟是否適用於每個人當下的狀況是有待商榷的。圖/Anelka @pixabay

吃飯吃太快、吃太飽、邊吃邊說話、脹氣等等都可能會出現打嗝,而打嗝多數是因為橫隔膜不自主收縮導致,例如胃的壓力過大或是腹部氣體過多使得橫隔膜受到刺激,當然也有部份原因是器官病變。因此,如果只是暫停性、輕微的打嗝情況,確實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改善,例如和這個小常識有關的「飲食法」來改善,像是多喝幾口水,藉由食道規律的收縮來緩解打嗝的狀況;或是用水漱口、吃檸檬、喝醋等方法來刺激食道與鼻咽,達到緩解的效果。總之,這個小常識的方法是可能的,但用「立竿見影」這樣的修辭就似乎太過絕對,畢竟是否適用於每個人當下的狀況是有待商榷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吃飽了,打嗝出現異味該怎麼辦?驚奇小常識告訴我們:「吃了有異味的東西,如大蒜、臭豆腐,吃幾顆花生米就好了」。

除了蒜頭之外,是否吃了有異味的食物之後,光靠幾顆花生就能去除味道呢?這樣的宣稱其實是有點誇大的,畢竟造成異味的原因何其多,蒜味只是其中的一種。圖/forwimuwi73 @pixabay

針對這個問題,需要先瞭解為什麼在吃了「重口味」的食物後嘴巴會有臭味呢?以大蒜為例,大蒜的味道主要來自大蒜素,大蒜素具強烈的大蒜味與辛辣味,它也普遍存在於洋蔥和其他蔥科植物中。而花生米富含蛋白質,蛋白質能和大蒜素的硫化物結合,有助消除口中的蒜味,同樣的道理,喝牛奶也是能達到去除蒜味的功效。但是,除了蒜頭之外,是否吃了有異味的食物之後,光靠幾顆花生就能去除味道呢?這樣的宣稱其實是有點誇大的,畢竟造成異味的原因何其多,蒜味只是其中的一種。

吃飽喝足之後,接著要解決美的問題:「只要在珠寶盒中放上一節小小的粉筆,即可讓首飾常保光澤」。

「抑制濕度」跟「常保光澤」是否可以直接劃上等號呢?畢竟空氣所造成的氧化作用仍然無法完全避免,再加上粉筆容易有細碎的粉塵,是否反而讓珠寶蒙上一層白白的灰呢?圖/JamesDeMers @pixabay

台灣天氣潮濕,除濕防霉是日常生活必備工作,而這則小常識就是告訴大家如何保護珠寶盒中的飾品。粉筆的主要原料是硫酸鈣(石膏)或碳酸鈣(石灰石),它的特性就是具有良好的吸水力及強烈的吸附作用,所以有很好的除水效果,我們只要利用粉筆的特性,在珠寶盒中放入粉筆就能保持乾燥,避免濕氣重而讓珠寶氧化而發生鏽蝕的情況,看似容易且完美。但是,「抑制濕度」跟「常保光澤」是否可以直接劃上等號呢?畢竟空氣所造成的氧化作用仍然無法完全避免,再加上粉筆容易有細碎的粉塵,是否反而讓珠寶蒙上一層白白的灰呢?與其這樣,放入防潮箱或使用乾燥劑會不會是更好的選擇呢?

最後,「不管是鞋子的哪個地方磨到了你的腳,你就在鞋子磨腳的地方塗一點點白酒,保證就不磨腳了」。

酒精可以軟化皮革,可以防止新鞋磨腳,但是無論什麼材質的鞋子都能這樣處理嗎?現在坊間這麼多合成皮的鞋製品,而且說不定酒精還會造成皮面顏色的受損,使用時需要格外謹慎才行。圖/Free-Photos @pixabay

剛買來的新鞋子有時因為腳型不完全相符,會造成磨腳的情形,因此坊間也有賣很多腳跟後腫貼的產品,如果這個小常識有效的話,加上白酒容易取得,就不用在鞋子內貼這些貼布破壞鞋子美感。這個驚奇知識的原理應該是基於白酒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其中酒精可以軟化皮革,可以防止新鞋磨腳,但是無論什麼材質的鞋子都能這樣處理嗎?解剖員搜尋網路上關於白酒塗抹在鞋子的方法及浸濕的時間長度,各有所異,但共同點是白酒對付的敵人都是「皮革」,現在坊間這麼多合成皮的鞋製品,恐怕就很難適用這個方法,而且說不定酒精還會造成皮面顏色的受損,使用時需要格外謹慎才行。

嚴格說起來,以上這六個小常識都有基本的功效,也不至於會發生什麼可怕的後果,只是在過度簡化的描述下,導致許多過於誇張與不合理的效果宣稱。

4.「部分正確-要有某些條件或前提才會發生」

最後這個類型是內容有部份的正確性,只是它需要在某些條件下才會發生:「插花時,在水裡滴上一滴洗潔劑,鮮花可以維持好多天」。

如果要使用洗潔劑為花朵加持新鮮度,前提是需要先認清洗潔劑的酸鹼類型,而且也應該考慮並不是所有的花朵都適合酸性溶液。圖/Free-Photos @pixabay

解剖員搜尋相關資料後發現,有一間清潔產品公司的網頁就有這項資訊,並將洗潔劑和保鮮的關係說明的非常清楚。原理是洗潔劑的成份有表面活性劑、氧化劑等,因此具有去污、殺菌等功效,使得插花的水質不容易腐壞。但是,洗潔劑依照pH值的區分也會分成酸性、中性、弱鹼性、鹼性等四種不同的類型,而一般保鮮劑的水溶液則是偏酸(pH值在3.0-4.0),因此,如果要使用洗潔劑為花朵加持新鮮度,前提是需要先認清洗潔劑的酸鹼類型,而且也應該考慮並不是所有的花朵都適合酸性溶液。如果沒有先想清楚相關條件的限制以及需要滿足的前提,恐怕效果會適得其反。

解剖總結

日常生活中原本就有許多廣為流傳的便利撇步與秘方,在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這些訊息有了更多流傳的管道,人們一方面互通訊息,一方面聯絡感情。本文的「十大驚奇小常識」只是冰山一角,其他「20個吃驚的小常識」、「30個讓你吃驚的小常識」、「60個讓你吃驚的小常識」,社群網絡中應有盡有,要多少有多少。很難說費心製作這些驚奇事件簿的功德主會有什麼其他的居心,說不定他/她們只是單純地希望世界更美好,只是在追求輕薄短小的訊息傳遞過程中,「過度簡化」變成是一個難以逃脫的宿命,去頭、去尾、去脈絡的小知識都變成了驚奇背後的陷阱。依據這一次的大規模解剖,我們可以發現多數的「驚奇小知識」都是有條件限制的,並且充斥著許多的似是而非,讀者務必小心服用才行。據此,本解剖室給予這系列的事件簿訊息以下評價(14顆骷髏頭):

(策劃/寫作:黃俊儒、賴雁蓉、范育綺、陳儀珈、隋昱嬋、蔡旻諭、羅尹悅、羅沐深、蘇芸巧)

文章難易度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科學說文解字】才不是白色情人節!是 π DAY!公式裡常見的符號到底該怎麼寫、怎麼唸?
PanSci_96
・2024/03/14 ・77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各位觀眾~今天是什麼節日呢?

什麼?情人節?

嘖嘖嘖,只知道這個的話就膚淺了。

今天可是圓周率日、愛因斯坦的生日、霍金的忌日……是巧合嗎?我可不這麼認為!總之,對於科學界來說,3 月 14 日不僅僅是白色情人節,而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圓周率又有什麼酷酷的地方讓科學家如此著迷,甚至有一個專門的節日呢?快點進影片,一探究竟吧!

除了 π(pi)之外,你還認得哪些希臘字母呢?從國中就認識的朋友——代表波長的 λ(lambda):

還是代表頻率,長得很像 v,常常害小編認錯的 ν(nu)?

在高中認識的 μ(mu),除了用於微米、代表摩擦係數,它還有什麼意思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快動動你的指頭搜尋一下吧!

最後這個像蛇的符號是什麼啊?長得有點像 Z 的書寫體?

沒錯!拉丁字母的 Z 就是從 ζ(zeta)來的。

而數學上有許多 ζ 函數,其中,最為知名的便是發現質數規律的黎曼 ζ 函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討論功能關閉中。

1

3
0

文字

分享

1
3
0
誰在傳送假訊息?提升全民媒體素養,讓謠言止於智者!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3/06/09 ・4698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為「中研院廣告」

  • 採訪撰文|莊崇暉、田偲妤
  • 責任編輯|田偲妤
  • 美術設計|蔡宛潔

不要再轉傳假訊息了!


「我家親戚群組又在 LINE 傳假訊息了!」這是常在年輕族群中聽到的抱怨,彷彿隨意散播謠言是長輩特有的行為,當你願意了解長輩的數位社交生活,將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民族學研究所李梅君助研究員,在研究 Cofacts 事實查核協作計畫時發現,臺灣民眾對公共議題的關注存在世代衝突,該衝突延伸至日常相處上,卻在事實查核的協作過程中看到正向溝通的曙光。究竟臺灣長輩發展出什麼樣的數位社交生活?如何應用第三方資訊與長輩溝通,甚至邀請長輩加入闢謠打怪行列?

圖/研之有物。

2018 年臺灣地方選舉和公民投票讓存在已久的世代衝突瞬間引爆,面對韓流現象、同性婚姻、性平教育等議題,厭世代年輕人(1990 年代左右出生)和戰後嬰兒潮世代長輩(約 1946-1964 年出生)因經濟與社會生長背景的不同,常發生意見分歧而爭吵不休的情形。

在臺灣最多人使用的 LINE 即時通訊軟體中,出現不實謠言滿天飛的亂象,年輕人紛紛將矛頭指向長輩,批評長輩不先查核資訊真假就亂發文。

中研院民族所李梅君助研究員在研究 Cofacts 事實查核協作計畫時,發覺臺灣世代衝突問題的嚴重性。年輕人認定長輩就是假訊息的傳遞者,但事實上,許多年輕人也常在無意間互傳不實謠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眾常急著為長輩貼標籤,卻從來不去了解他們怎麼使用數位工具。這樣並無助於解決問題,只會加深彼此的誤會。」研究過程中逐一浮現的問題為李梅君指引出一條研究道路,從事實查核協作行動出發,逐步深入長輩的數位社交生活,探索緩解世代衝突、提升全民媒體素養的可能途徑。

「早安圖」的背後:長輩獨特的數位社交

圖/研之有物(圖片來源/Unsplash

從了解長輩的數位社交生活做起,應有助於促進不同世代的相互理解,李梅君選擇由長輩們發展出的「早安圖」文化來切入研究。

科技與生活的緊密結合讓人手一機成為常態,再加上疫情造成的人群接觸減少,讓人們日漸習慣將社交重心從實體轉往線上。越來越多長輩靠 LINE 群組維繫親友感情、接收外界資訊,每天一早發布的「早安圖」經常是長輩社交生活的起頭。

然而,早安圖一直有被汙名化的傾向,溫馨圖片配上吉祥文字的簡單排版被貼上具有長輩風格的標籤,甚至還被戲稱為「長輩圖」。李梅君與長輩相處後發現,早安圖的存在對於長輩的社交生活具有深刻意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早安圖是長輩證明自己跟的上年輕人腳步的重要象徵!身為晚近才接觸手機、電腦的「數位移民」,長輩常因不會操作數位工具、又害怕晚輩覺得自己笨拙,而感到焦躁不安。因此,當自己好不容易學會用手機拍照、修圖、發早安圖,對長輩來說是自信心的累積,代表自己沒被時代淘汰

此外,早安圖也是長輩與人互動的敲門磚。李梅君察覺,有些長輩在傳訊息時相當在意社交分寸,不像年輕人想到什麼就 LINE 一下朋友,反而擔心隨意發文會被當成不懂規矩的「老人」。因此,當與新朋友開啟話題時,他們會先禮貌性地試探,這時無害的早安圖就是最好的敲門磚,可以從對方回傳的字句、貼圖或已讀不回,判斷能否進一步交談。

如果我們願意深入體會早安圖對長輩的意義,你將發現早安圖是長輩表達「關懷」的重要媒介。

例如在不方便見面的疫情期間,許多長輩會互相分享充滿溫馨祝福的早安圖、早安短影片,當中包含一些身體保健資訊,即時表達對遠方親友的關心,也讓對方知道自己過的很好。

但是,伴隨著早安圖的問候,群組裡轉傳的文字與圖像影片卻可能含有具爭議性的農場內容,例如每天喝檸檬水可以防疫、常喝地瓜葉牛奶可以防癌等,讓以關懷為出發點的長輩成為散播謠言的代罪羔羊。為此,有越來越多公民團體開始號召民眾一起打擊假訊息,李梅君研究的 Cofacts 就是其中一個針對 LINE 假訊息亂象所發展的計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到外面的聲音:「事實查核協作社群」打開群組封閉的大門

LINE 聊天室裡所有的對話都經過加密,就算檢舉了某用戶的言論,LINE 官方也難以遏阻資訊傳播。
圖/Unsplash

LINE 假訊息亂象一直是假新聞議題中非常難處理的一塊,因為 LINE 不像 Facebook、Twitter 或 Instagram 有審查下架機制,LINE 聊天室裡所有的對話都經過加密,就算檢舉了某用戶的言論,LINE 官方也難以遏阻資訊傳播。

李梅君提到:「雖然 LINE 群組相當封閉,在臺灣卻已具有極大的公共性。」很多群組都涉及公共議題的討論,並累積千百人以上的成員,一旦有人惡意散播不實謠言,在缺乏查核機制的情況下,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因此,自 2016 年起,公民科技社群 g0v 臺灣零時政府的成員推出「Cofacts 真的假的 – 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邀請民眾主動回報在 LINE 上發現的可疑訊息,再由來自各領域的編輯志工進行事實查核,撰寫有助判斷訊息真假的回應。之後只要有民眾發出相似問題,機器人便會從資料庫中找出相關回應供民眾參考。收到回應的民眾如有不同看法,也可以補充新的回應。

在 Cofacts 群組回報 18 歲公民可以選市長的可疑訊息,獲得豐富的澄清回應與參考資料,使用者也可補充新的回應或分享給朋友。
圖/截圖自 Cofacts 群組

你可能會好奇,當今的「人工智慧」(AI)已可查核假訊息,為何 Cofacts 還在仰賴編輯志工這樣的「工人智慧」?李梅君指出,目前的 AI 僅可以偵查大規模的操弄訊息來源,或者評估影像有無修圖造假。當前要用 AI 來判讀文字內容的真偽還相當困難,因為一則文字訊息通常真假資訊參雜,當中還包括個人意見或情緒用詞,很難明確判定是真是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Cofacts 的編輯志工除了指出訊息錯誤之處,也會提醒該則訊息是否含有個人意見,有助民眾從封閉的 LINE 群組接收外界聲音,進而創造一處可以參與討論的公共空間,共同思考謠言是什麼、怎麼跟謠言對話。

和時間賽跑 艱辛的闢謠之路

不過該計畫也有艱辛之處,由於需仰賴大量人力進行事實查核,Cofacts 經常面臨闢謠速度趕不上謠言散播的問題。根據統計,Cofacts 的 LINE 目前有 42 萬名好友,過去 10 週每週傳來約 650 則新謠言;目前登記的編輯志工大約有 2,600 多人,但每週會固定回應訊息者只有 20 人上下,平均澄清一則謠言要花 20 至 30 分鐘。

李梅君分享實際參與事實查核的心得:「一開始你可能很熱血地上線回應訊息,但回應了一、二天後,可能會逐漸失去參與感,畢竟你只是一個沒支薪的志工,而且很多謠言看了又很令人痛苦,還要耐著性子花 30 分鐘回應。」

因此,為了維持志工夥伴的參與熱情,Cofacts 每個月都會辦一次聚會,藉由分組競賽活動,讓志工們培養共同打怪的向心力,也可相互交流查核經驗、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梅君分享實際參與 Cofacts 事實查核的心得,編輯志工透過每月聚會維繫共同打怪的向心力。
圖/研之有物

至於使用 Cofacts 釐清謠言的民眾又有何回饋呢?李梅君聽過一些年輕志工分享參與事實查核的原因,主要是想透過 Cofacts 的第三方資訊與長輩對話。雖然不確定長輩能否接受,卻可盡量避免家人之間發生正面衝突。

根據李梅君的觀察,在政治議題上,純粹處理謠言無法真正化解世代衝突,因為謠言只是表現形式之一,背後牽涉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與政治立場,需仰賴更多對話空間的產生。

不過,在疫情期間,與防疫相關的健康資訊則明顯受到不同世代的共同關注,Cofacts 的使用人數因此大幅成長,其中增加最多的就是 50 歲以上的使用者。因為健康資訊較不受政治立場影響,再加上全民必須共同面對疫情威脅,世代衝突的問題自然較少。

公民團體的辛勤奔走 努力提升全民媒體素養才是真正的關鍵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問世後,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人為操作的假圖文,或是誤信 AI 偏差回覆等狀況。面對上述危機,李梅君認為:

應對關鍵在於,大眾是否具備足夠的「媒體素養」與「思辨能力」去判讀網路訊息。

可惜這在我們過去的教育裡並不受重視,直到近幾年教育部才開始在 108 課綱下推動「媒體素養教育」,要求在不同年級與學科中融入媒體素養課程。例如資訊課會介紹社群媒體用演算法投放廣告的邏輯;理化課會教學生分辨並思考「偽科學」的成因;國文課則透過閱讀不同文本培養思辨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社會上多數人沒有上過相關課程,很多還是不太熟悉數位工具的長輩,幸好現在有 Cofacts 以及多家臺灣公民團體在做媒體素養教育。他們主動走進長輩的生活圈,教長輩怎麼使用手機、如何確認訊息真假,甚至鼓勵長輩善用發早安圖的習慣,成為謠言破除推手。

李梅君目前的研究正在觀察這些公民團體怎麼採取行動。例如 NGO 組織「假新聞清潔劑」會前進廟口、菜市場或老人服務中心等長輩聚集地,舉辦街頭宣講活動。在宣講過程中,一開始不會直接跟長輩講假訊息,因為假訊息在臺灣的脈絡裡很容易被導向敏感的政治議題,誤以為要聊網軍。

因此,宣講的切入點通常會先問長輩是不是常收到詐騙訊息?接著,志工會分享一些受騙案例,例如有人買了網路一頁式廣告的保養品,結果臉爛掉;或是吃了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最後弄壞身體。藉由生活化、無政治立場、令人感同身受的案例,讓長輩意識到學會辨別訊息真假很重要!

另一個事實查核的組織「MyGoPen|麥擱騙」會製作一則則精美的謠言澄清圖文,吸引長輩像發早安圖一樣,將這些闢謠圖文大量轉發到各個群組。如此一來,長輩本身既可釐清謠言,還可幫助更多長輩遠離詐騙,更證明自己擁有不輸給年輕人的知識與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MyGoPen/麥擱騙」製作的謠言澄清圖文,網站上也有詳細的澄清說明與參考資料
圖/截圖自 MyGoPen 群組

「我覺得這是很令人感動的事情,因為這個題目很難,可是有很多人願意用不同的角度去介入,而且大部分都是志工。」李梅君有感而發的說。

臺灣長期被國際視為境外假訊息泛濫的國度,如今一個提升全民媒體素養的生態圈正在形成,因假訊息而延伸出的世代衝突問題有待長時間相互理解溝通,但公民社群的力量讓人們看見改變的契機。

李梅君有感而發的談到,過去很多國際友人將臺灣視為一處被假訊息攻擊很嚴重的地方,現在我們已發展出一個應對的生態圈,國際上越來越多人來跟臺灣學習!圖/研之有物

延伸閱讀

所有討論 1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404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忠孝東路走九遍、這影片卻被重製了 19 遍?——當 YouTube 也被內容農場攻陷(下)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9/03/29 ・301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究竟這些擁有巨大聲量的農場影片如何誕生?把農場「文章」變成「影片」是怎麼辦到的?圖/截圖自心靈舒果

三、一支農場影片的誕生:選擇農場文、圖片當背景、字幕慢慢往上滾

擁有這些巨大聲量的農場影片,它是如何誕生的呢?過程很繁複嗎?若用心觀察長輩經常會轉傳的LINE影片,會很容易發現這種類型的影片具有非常強烈的存在感,相較於閱讀一篇密密麻麻的健康知識文章,我們更願意點開一支影片,連頁面都不需要用手滑動,只要舒服地躺在沙發上,慵懶地看著字幕緩緩地往上滾動,伴隨著溫柔的輕音樂,就能輕易地完成一場神聖又高貴的知識洗禮。

然而,相較於它所擁有的驚人點閱率,它的產製卻是異常的簡單。現在,就讓解剖員隆重為你介紹,一支農場影片的誕生:

  1. 想像你是一位專門生產農場影片的頻道經營者,於是你用很快的速度選擇了一篇有聳動標題的農場文章。
  2. 一一將文章裡面的圖片右鍵,另存新檔,存起來!如果文章沒有足夠的附圖,怎麼辦?不要緊,直接上網找適合的圖片下載,像是洗滌心靈的蓮花啊,各種高清的自然風景圖等等,都非~常~適~合~使用唷!
  3. 開啟簡單的影片編輯軟體,或者是 PowerPoint 也非常方便使用。把存好的圖片放大,作為影片的背景,再將文章內容一字不漏的複製到影片裡,貼心的你,把字體放大再放大,配上鮮豔的框線和字體顏色,方便長輩們閱讀。
  4. 將文字配上動畫,並配合讀者的閱讀節奏,讓字幕持續向上滾動,慢慢地~慢慢地。
  5. 影片的最前面絕對不可以遺漏聳動、斗大的標題,吸引充滿求知慾或好奇心的讀者點閱。
  6. 一定要記得加上療癒人心的鋼琴輕音樂,才能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下觀看這篇「實用」的健康資訊。
  7. 影片的最後,不忘提醒大家記得按喜歡、按訂閱,認同請分享。
  8. 最終,把影片上傳至影音平台。你驚喜的發現,這支可能只耗費你一小時左右的影片得到廣大迴響,在網路上四處被轉發、轉載。

由此可知,一支影片幾乎能夠不假思索地完成,創作者不需要為影片的內容多加琢磨,無腦的搬運文字即可,所耗費的時間和成本相當低廉,目前在 YouTube 氾濫不已的農場影片差不多都是以這樣的 SOP 產出,若有差異,也是大同小異,輕易地將充斥網路謠言、假新聞的內容農場文章,利用影片作為媒介,嚴重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型態比起內容農場文章更加肆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在 YouTube 氾濫不已的農場影片差不多都是以這樣的 SOP 產出。不僅嚴重滲透到我們的生活,這樣的型態比起內容農場文章更加肆虐。圖/geralt @pixabay

四、農場影片的生存之道:遊走法條灰色地帶、汰舊換新速度也快

這個時代的假新聞已經幾乎是國安問題了,內容農場更是其中的大戶,防不勝防。解剖員嘗試追蹤這支影片的文字資料來源,發現這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網路上四處都是一模一樣的標題,包含文章內容、圖片都相差無幾,大部分的網站也都並未註明資料來源,或是參考資料的連結早已失效,無法完全確認哪一個網站的文章才是第一個發表該文章的平台。

追蹤其原由,農場網站的文章處處是爭議,這種不負責任的傳播平台持續遊走在法條的灰色地帶,為了規避檢舉和法律責任,它們經常更換網域,甚至是另起爐灶,使得內容農場汰舊換新的速度很快,也不易找到過往的資料來源,加上網站彼此重複轉發的次數與頻率非常高,使得我們很難在茫茫內容農場中找到影片和文章的最初源頭。

以「每天睡前吃一點它,不出一周白髮不見了,快收藏吧!」這一則為例,目前解剖員找到最早的文章發佈時間是中國大陸網站「今日頭條」的 2017 年 1 月 16 日,著名的內容農場「COCO01」也在同日發表文章,但有註明參考來源是今日頭條;隔天 17 日在「COCO大馬」被公開,後日 18 日「愛經驗」接著刊登,隨之熱烈延燒至各大網路平台和社群媒體,直到 2017 年 4 月 28 日「心靈舒果」於 YouTube 平台上傳該影片。

 

圖/截圖自愛經驗

為什麼要花力氣生產這樣的文章呢?不論是真實世界或網路世界,商業邏輯裡面不變的硬道理:「人潮就是錢潮」。

一開始,有人嗅到網路流量所帶來的驚人利潤,因此想盡辦法博得流量,以期獲得廣告的收入,其中一種手段就是海量聘請許多寫手,用極低的成本和時間撰寫大批的、品質低劣的文章,配上前述各種吸睛的手段,將此篇文章刊登在架設好的平台,並由眾多的導流者在網路各地大肆分享這些文章。最後,這些文章產生的點擊和曝光收益將分配給所有的寫手、導流者和平台,這種為了寫而寫,不在乎內容真實和品質的巨量文章平台,就是內容農場一詞發跡之處。

而本文探討的農場影片,就是由內容農場文章衍生出來的副產品,但相較於農場文章,在重視影音行銷和傳播的現今社會,農場影片有更得天獨厚的閱讀方式和傳播速度,尤其受老花眼所苦的長輩們而言,影片呈現文字的方式對他們來說更加友善,也使得農場影片在長輩們的社群裡面被快速、洶湧的分享。

農場影片和農場文章相似之處在於,同樣的內容都會在不同的平台、頻道上被重複轉發、轉載,若單看 YouTube 平台,在「每天睡前吃一點它,不出一周白髮不見了,快收藏吧!」的文章發佈以後,「心靈舒果」在 2017 年 4 月 28 日搶先第一個發佈出影片,YouTube 的不同頻道中,陸陸續續上傳了 19 支一模一樣的影片,最新的一支是 2018 年 10 月 2 日上傳的,名字都是「每天睡前吃一點它,不出一周白髮不見了,快收藏吧!」,產製方式和「心靈舒果」也都相去無幾。

影片標題真的都長一模模一樣樣!

透過先前的剖析,無論從科學的角度、影片製作的角度而言,這無庸置疑是一個極為粗製濫造、品質不佳的影片內容,但驚悚的是,這麼一個低劣的影片卻享有如此驚人的聲量。經過解剖員的調查,這個頻道 2016 年開始頻繁的發佈大量的影片,滿滿的,全部都是這種內容農場影片,根據 socialblade 網站的統計,至 2018 年 12 月 17 日為止,短短兩年多它累積的觀看次數已足足逼近四億次!

要怎麼理解四億次呢?相較台灣 YouTuber 先驅者、長青樹「蔡阿嘎」主頻道的統計數據,今年舉辦十周年特展的蔡阿嘎,十年磨一劍至今也不過四億兩千萬的總點擊數!兩者之間的對比高下立判,令人不勝唏噓。累積這麼多的點閱數,還怕不能換算成現金嗎?農場影片可真是一門超級好生意啊!

解剖總結

綜上所述,新型態的農場影片儼然已成為 LINE 長輩群組中最容易散播的訊息,若沒有稍加防備,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傷人又傷己。據此,本解剖室給予此類的影音頻道以下評價(15 顆骷髏頭):

(策劃/寫作:陳儀珈、曾雅榮、黃俊儒、賴雁蓉;依姓氏筆劃排列)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